地方政府学答案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方政府学答案(精选8篇)

地方政府学答案 篇1

一、名词解释

1.地方自治:国家内部一定地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身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方政府是指“权力或管辖被限定在国家的一部分地区的一种政治机构。它具有如下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一国政治结构中处于隶属地位,具有地方参与权、税收权和诸多职责。”

3、单一制国家是:单一制国家是由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国家,它有统一的宪法和国籍、统一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体系。,4、政府雇员制,指的是由纳税人出资金,委托政府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项目中雇用急需人员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务员录用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三、1、地方立法的特征:第一,地方立法具有地方性。地方立法的主体只能是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不能是地方立法的主体,即使中央国家机关制定专门解决地方问题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大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样的立法活动也不属于地方立法的范畴。地方立法的任务是解决地方问题,尤其是注重解决应当以立法解决而中央立法不能或不便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可以有或应当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基本原则之一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保持地方特色。地方立法的效力范围限于本地行政区域内。

第二,地方立法更具复杂性。从总体上说,地方立法比中央立法更复杂。首先,地方立法有更多的关系需要处理。在中国,制定地方性法规,至少要处理六种关系: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与行政法规的关系;与部门规章的关系;与地方政府规章的关系;与上级或下级地方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地方性法规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还要处理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关系。其次,地方立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具体,在总体上规定的事项更多,许多不宜由中央立法解决的问题便由地方立法解决,这也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再次,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使地方立法异彩纷呈的同时,也使地方立法复杂化。当然,地方立法更

具复杂性,是从地方立法的总体情况来说的,不是任何一种地方立法,都比中央立法更复杂。

第三,地方立法具有从属与自主两重性。一方面,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一般要以中央法律、法规为依据,或不能与其相抵触。在立法功能方面,地方立法一般都负有贯彻实施中央法律、法规的责任。在中国,地方立法还有补充中央法律、法规以及先行一步为中央立法积累经验的任务。一国法制统一原则还要求地方立法的法的体系、法的形式或渊源及其他有关方面,应当与中央立法保持一定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地方立法作为一国立法体制的组成部分,也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调整地方社会关系、解决地方问题,它可以在不与中央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立法,积极地解决应当由自己解决的问题。地方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在坚持或顾及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在法的体系、法的形式或渊源及其他方面,自主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有的国家,地方立法的从属性是更主要的属性;在另一些国家,自主性是更主要的属性;还有些国家,这两重属性平分秋色。在中国现阶段,地方立法对中央立法的从属性,下级地方立法对上级地方立法的从属性,是更主要的属性。认清地方立法具有从属与自主两重性,就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只看到地方立法从属于中央立法的一面,把地方立法当作单纯是为执行、补充中央立法和为中央立法积累经验存在的,在地方立法问题上视野狭窄,认识保守,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是过于强调地方的特殊性,把地方立法看成是可以脱离国家法制大局的一种纯粹的地方性活动,陷入偏狭的地方主义泥坑。

第四,城市立法在地方立法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城市尤其是重要城市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们应当行使地方立法权。城市的发展状况是社会文明发展状况的标志。在现代社会,城市承担着比一般地方繁重和复杂得多的组织、管理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事项的职责,日益成为整个政治、经济、法制、科学、文化、教育和居住的中心。城乡融合的过程,城乡差别消灭的过程,主要是更多乡村实现城市化的过程。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英国约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些情况,再加上城市自身的人口密度大、社会分工细、生活节奏快、矛盾和复杂问题多的特征,决定了应当注意给予城市特别是重要城市地方立法权。西方国家的市议会一般都有地方立法权。中国虽然自古以农立国,但今天城市的发展速度也颇为可观,居住在城市(包括市辖县)的人口已近4亿,工农业总产

值占全国总额的85%以上。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日益突出,尤其是这些年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状况如何,渐成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因而城市地方立法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2、1.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3试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十分重要。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教育等公共服务。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西方国家从19世纪后期逐步推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限在逐步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具体执行任务则落在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肩上。第二,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市场经济中,个人根据提供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取得收入。不同的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差距过大,就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不仅如此,市场竞争中还存在着失业等现象。中国在经济改革和转轨之中,有一部分工人下岗。除此以外,社会中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弱势群体,如身体残疾者、年老多病者、孤寡老人和孤儿等。地方政府有责任调节社会收入差距,保障社会的基本公正,有责任向有关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和救济,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第三,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而开始出现的。随着人类活动量的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增加。这种污染一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政府应运用税收、立法、行政措施,鼓励社会单位注意生态环境,同时限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或利用,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正常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一方平安,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责任。

4、简述政府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答:中国地方政府的责任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宪政机构中的政治责任制;(2)党政结构下的政治责任制,即政党责任制;(3)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政治责任制,即形式上的行政责任制。

5、论述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

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地方治理模式没有提供充分的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因此行政权的扩张与政治腐败可能引发地方治理的倒退。

2、建立于行政分权基础之上的地方治理模式,使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缺乏相应的法理支持,因此以地方政府为本位的地方治理模式基础脆弱。

3、地方民众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渠道,地方治理与地方政治民主化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

1)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与国际规则的要求,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从而积极回应各种挑战,最终实现地方治理的“善政”与“善治”,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与活动。基本要素有: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要实现“善治”的理想与价值追求,首先必须实现“善政”。善政——即建立一个人类所期望的民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优质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地方层次上的“善治”意味着地方政府与地方公民社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实现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多中心管理,意味着地方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

2)实现地方善治的基础是地方善政,以善政推进地方善治是地方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3)中国地方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之前是中央直接管理与控制的地方治理模式;改革开放扩大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与利益份额导致地方治理模式的变化,产生形成以地方政府为本位的地方治理模式。

4)以“善政”推进地方“善治”

加强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依法行政要求地方政府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进行;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行政法规时遵循“法律优先”“法律保留”的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法规制定权,而不得与法律规定、行政法规相抵触或相违背,要求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时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做到权责统一,既要符合实体性也要符合程序法,行政权受到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法行政是对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和命令办事的否弃,是历史的进步。

改革行政审批,强化行政监管

地方政府学答案 篇2

一、 影响地方工科院校大学文化衰落的因素

1.大众化教育消减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文化理念。

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地方院校, 扩招引发教育资源不足, 而工科院校因实践环节的需求, 资源不足更为明显, 地方院校在应对硬件设施的建设过程中, 作为软件的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被忽略。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利润原则, 渗透到社会精神生活中, 这种精神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侵入大学, 使不少地方院校产生浮躁之风。大学忙于完成基本的课业讲授, 缺少精神引导, 市场的短视使得那些对市场经济没有直接作用或作用不够明显的基础学科受到削弱, 这些现象地方工科院校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无边界覆盖, 导致社会粗俗文化的迅速入侵, 加大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难度, 不仅教育质量下滑, 而且从根本上导致了大学精神的失落, 削弱了社会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度。

2.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 “无边界高等教育” 成为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诞生的一个新概念, 它意味着传统高等教育的各种边界, 无论是观念上的, 还是地理上的, 正在逐渐消失。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在教育空间, 教育形式, 教育机构等方面必须进行互相渗透和跨越[1] 。地方工科院校同样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伙伴。但这种国际化的冲击更多地体现在大学人个体之中, 而不是地方院校的管理结构之中。借助网络信息媒介, 通过文化传播, 商业促销等各种途径带来的现代西方文化观, 首先对我国传统文化发起猛烈的冲击, 进而冲击着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学校文化, 使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 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价值取向混乱, 大学个体对国际化的信息的理解和吸收与管理机构对国际化信息的不敏感, 形成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各种碰撞。一时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重西方、轻传统, 重理工、轻人文, 重经济、轻文化之风, 应试教育、考试经济、教育拉动经济之风成为一些地方院校“主旋律”, 中国高等教育几乎成为经济大动物。20世纪90年代以后, 网络在全球广泛应用, 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 人们内心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 从而弱化了的道德选择力和自控力, 进而导致现实情感的冷漠化倾向, 失去自主性, 加速了地方工科院校大学文化的缺失,

3.地方工科院校合并重组忽略了学校的文化整合。

1993年新一轮高校调整开始, 全国先后有千余所高校进行了合并重组。截至2000年6月21日, 有490所高校 (普通高校355所, 成人高校135所) 合并组建成204所大学 (普通高校196所, 成人高校8所) 。这一改革使得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大面积调整和重新配置, 实现了由过去的专门院校向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转变, 地方院校实现了办学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高校合并、举债筹资、兴建校区、应对评估, 成为许多地方院校的中心任务, 各地“大学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合并整合后的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容易被忽视, 尤其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薄弱、运行欠规范、文化积淀不够, 忙于应对合并期间人事、物资的矛盾, 往往忽略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整合重组, 从而加速了大学精神的丢失、大学文化矛盾的凸显。

二、地方工科院校对大学文化的呼唤

大学文化承担着大学培育人才、净化社会、融入社会的责任, 也是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地方工科院校对大学文化的呼唤应该是高等教育不能再忽视的战略任务。

1.大众化高等教育依然应确立精英意识。

马丁·特罗说过, 在大众化阶段, 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 精英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很繁荣[2] 。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精英大学, 秉承“小而精”的办学原则, 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就引领全球科技文化发展, 并支撑起公共利益取向的高等教育体制, 使美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具有精英意识, 坚守精英教育。我国的大众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地方院校, 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传授的简单化、思想道德的世俗化和知识分子的平庸化。大众化为地方院校的规模发展提供了机遇, 但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提出了巨大挑战。地方院校作为一种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学术共同体, 肩负着引导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职责, 必须保持精英意识, 才能产生创造优秀文化、培养优秀人才的精品意识、优秀意识和先进意识。21 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和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水平。地方院校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秉承精英意识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这也是 21 世纪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要求。

2.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最终是文化国际化。

我国近十年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 在与国外大学直接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中不断改革大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 同时也必须在交流中吸收新文化, 重新审视办学思想。但这一切必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吸收一切先进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相融合的结果。当然, 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 只有在国际化过程中相互理解和尊重本国的教育民族特色, 这种所谓的“冲突”才是可以消弥的。因此, 我们应加强国际理解。只有理解, 才能尊重, 才能进行对话和沟通, 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中和睦相处、共同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培养一线工程人才基地的地方院校要创造出越来越多面对国际化竞争环境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只有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来解析和学习各国的文化特色和我国工程教育文化的差别, 不断为学校文化注入活力, 才能真正走上国际化道路。

3.文化重组过程中办学特色的张扬。

高校合并重组后学校文化的重组, 是解决高校合并的文化风险的需要。所谓文化风险, 是指因文化差异对合并后的整合和正常运作构成的潜在威胁。大学文化是高校彰显自身影响力的核心素质之一, 他无处不在, 且难于描述和量化。在高校合并整合过程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 往往导致凝聚力的涣散, 同时也会由于文化传承的中断, 迷失双方因文化积淀形成的办学特色。文化重组因不同高校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潜在性等因素, 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因重组, 带来文化碰撞的创新, 张扬比较优势, 而使学校因大学文化提升, 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文化重组就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是新的特色形成过程。要传承整合单位的文化要素, 创新并打造重组后整体的文化品牌。文化重组过程中办学特色的张扬, 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 提炼学校的文化特色, 诠释自身的文化形象和内涵, 并将其内化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去, 让重组后的大学文化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4.地方工科院校永远需要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20 世纪 50 年代, 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大学基本上都是按学科分类设置院校, 文理工分校, 工科大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走过了以产业需求为基础的工科发展道路和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的工科教育道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强化了人们的科学观念, 因此长期以来, 在工科大学中“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观念几乎成为教育的主流, 而大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则被轻视。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的高校合并整合, 众多工科高校从单科向多科性大学转型, 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 重科学、轻人文的风气加剧了工科教育的技术化和功利主义倾向。事实上, 工程科学活动是为社会、为人的需要服务的, 与基础科学相比, 工程技术具有更突出的人文性, 工程和工程教育理当有更广阔的人文视野、更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一切作为大学文化的特色表现, 是大学共有的价值体系 。可惜这一大学文化的价值体系在不少地方工科院校得不到充分理解, 以为有了工程能力就有了一切, 以为有了几条标语口号就有了文化, 以为开设几节政治课就是人文精神教育, 因此地方工科院校永远需要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 2002, (5) .

“音乐地方学” 篇3

一、北京的地方文化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从特定地方文化特性入手展开一个新的命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团队率先发起,并已形成一批学术成果。他们的学术成果以研究上海地域所有的音乐文化现象为表征。上海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都市文化,故而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研究中,可资借鉴的西方理论是城市民族音乐学。然而北京和上海的文化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华东师大的许纪霖教授在6月13日北京举行的“双城记:比较视野中的北京上海城市史学术研讨会”中的主题演讲《中国双城记就是如此精彩》中概括地谈到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文化,其中引用了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在谈到对北京印象的一句话:“北京?北京是一个有文化的大村庄。”①许教授以一个上海学者的立场很友好、或很礼貌地评价北京有很强的文化创造力,并有一种很强的容纳力,有无数的文化“村庄”,这些文化村庄包容了今日北京的各种人群。的确,这就是北京的文化特点。在北京这地界儿活动的人们,他们来自于皇城根儿、周边八县、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打工者和农民工、海归及老外,还有以实现艺术梦为目的来到这个城市的北漂。这些人各自的文化宿求不同,品味不同,当然圈子也不同。这些人群中的大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所拥有的文化性格是都市的?还是农村的?仅以他们每日工作的所在地作为身份背景来进行学术观察,显然是不够的。

中国在近两百年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与乡村血肉相联。在过去三十余年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之间,随着农村人众进城发生了强烈的文化碰撞。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旭日阳刚”这样的农民工歌唱,用都市化的演唱方式宣泄情感,也听到如“大衣哥”朱之文这样的非中国式歌唱。对这种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绝不是一个城市文化或乡村文化可以定位的。

二、对文化地域的学术性定义

我个人对于命名“此学”“彼学”持谨慎、保守的态度。因为,汉语中的“某某学”作为后缀来用,有“研究”和“学科”两种不同层面的语义。前者是对有一定范围限定的对象的学习、研究,可以对应英语的“study”。后者是指一个系统性的知识范畴,有其相应的表述体系、分析体系及有哲学基础的方法论。比如“音乐学,musicology”“考古学,Archeology”“图像学,Iconology”等。“音乐学”是个学科,没有人会认为“中国音乐学”是个学科,它只是表明“音乐学”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存在状况和发展状况。同理,地方音乐学,则是强调某个地方的音乐学学科的研究情况。很显然,“音乐地方学”不是作为“学科”的“学”。那么,如果从第一种意义来看“音乐地方学”,理解为以地方性的音乐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和我们原来以地理特征为疆域,从音乐本体看有地域性特征的音乐地理学研究视角似乎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如何从会议命题中寻找新的学术激励点,是个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从地域范围看音乐文化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视角。从王光祈先生的世界三大乐系说②,到音乐地理学的学术探讨及至“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一直贯穿着以地域疆界来看文化现象分布这样的理念。当然,划分依据的不同也反映了在近一个世纪中学术认识的发展方向和学派特征。

在王光祈先生开中国现代音乐学研究先河之时,以比较音乐学的立场,在知识系统下从音乐本体的乐制,诸如音阶、音律和节奏的特征来概括三大乐系,并以传播学的观点来强调在广大区域内的共同音乐现象。尽管这个区域很大,覆盖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但仍是一种以地方并有地理标志的立场来看音乐现象。这里可称为音乐地方学版本1.0。

至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本土学者以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立场看音乐,经历从“在文化背景中看音乐”到“音乐是一个文化事项”这样的认知过程,对王光祈的“中国乐系”这个概念就有了一个升级版的表达,即“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并在这个认知基础上设计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区划方案,对于广大的汉族音乐文化区域研究也提出了色彩区划分的方案③,从地理背景、古代文化背景、方言背景、社会背景诸方面确认音乐色彩区内在与外在的成因,并根据这些方面在汉族民歌风格上体现出的差异,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区,长江中下游江汉、江淮、江浙、湘、赣五区以及东南沿海闽、粤和客家三个方言区,共11个近似色彩区。④赵宋光先生又在这个基础上将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区各分为内、外区,于是形成14个区划。⑤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更详尽深入地进行各地方性文化阐释。全国各地的学者在上述有大体共识的基础上,在更具体而微的区域划分方案下进行各自的研究。这是在社会学基础上,仍然在知识系统下以地方并有地理标志的立场来看音乐现象。这里可称为音乐地方学版本2.0。

以西北高原内区为例,这里亘古不变的高原地形,沟壑地貌决定了数千载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秦汉之际、魏晋六朝及至隋、唐、宋、金,这里不断地因为战乱和平定而发生民系举族迁徙,易地定居。游牧、农耕生产方式不断相遇,经历程度不同的冲突、互渗、互融而形成农牧互补的生产形态。语言的相互杂用,也在音乐旋律中留下了烙印。在黄土高原上,沙丘、草滩错落分布,塬、峁、沟、梁与河流交错形成许多川道坪湾,歌词中常见这些地理特征名词。民歌如同录音机、照相机般,将生息于此山此水间人们的历史故事、生活经验以及精神面貌记录下来。

从《中国民间歌曲》山西卷、陕西卷的综述中,我们看到这里的民歌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时代,如现山西境内的“唐风”“魏风”,陕西境内的“豳风”。它们都在这个黄河“几”字形的右下方。“豳风”之“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⑥与“掌柜吃的是雪花带点心,看忽饿坏我长工……掌柜的粮食装满囤,可怜的长工两手空。”⑦所唱叹的缺吃少穿无自由的生活困苦状态惊人的相似。“魏风”中“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⑧与西北高原内区数不清的“走西口”所叙述的离开故土,寻找生计的内容尽相一致。不同的只是经过文人整理的“风”比山民的直抒吁嗟“破大皮袄顶铺盖,穷光景逼得哥哥走口外”⑨要委婉含蓄许多。从贯穿古今的比兴手法也能感悟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着同样的天地用歌声表情达意。“唐风”之“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⑩比之“哥哥在山坡上割莜麦,小妹妹在沟底下掏山药。”{11}这其中引人联想的是古往今来的魏地、唐地之人所有的生息劳作和精神寄托都与这沟沟壑壑紧密相系。历史上“五胡乱华”的结果带来深层多元的民族融合,形成音乐形态的多元性和音乐文化性格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了解每首民歌究竟有多古老,也无法分离出各种族群的音乐形态元素,但不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所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方言和习俗传统类型,音乐形态特征等因素构成了这个音乐文化区的整体面貌。

三、升级至音乐地方学版本3.0?

任何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群体的精神产物。借用吉尔兹的话来说:艺术是一种意识的产物,是色彩、形式、运动、声音或其他要素被安排成一种能作用于美的感觉的载体。{12}毫无疑问,无论是把音乐当作文化事项之一还是一个被欣赏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形式从来不会脱离民族性、地方性,这就是文化属性。然而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性音乐文化呈现怎样的存在方式?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命题。

三十多年前电视剧《钟鼓楼》所反应的京腔京韵,京城的地方民情,在今天的四九城内已经难得见到。拆迁和回迁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社区结构;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发展以此为基础,也使这个城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原来那些经由历史沉淀,从古代走到20世纪的老北京人所理解的音乐事项,随着社区重组已经难以呈现,或者重新组合,相对于传统样态已经发生变异。今天以音乐地方学并具体到“音乐北京学”这样的命题展开文化研究,虽然是以地方区划为前提,但其本质与前述两种以地方并有地理标志的立场看音乐现象完全不同,仅仅以“发明的传统”“再造的传统”或者“借用的传统”这些华丽的说辞也不能胜任这个文化阐释的重任。

地方性知识自古就存在,文化持有者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今天作为一个立场、一个命题,被格外强调是出于学术对世界文化保护的警醒与自觉。因为,当全球化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破坏甚至摧毁了文明的多样性。当这种危机迫在眉睫时,我们再一次以地方区划为文化单元来讨论文化内涵时,我们的任务已经不是纠缠于“局内”或“局外”,“主位”或“客位”,而是要了解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各个地方的地方性知识还剩下些什么?谁是地方文化的持有者?我们与会各位在北京工作的人,我们作为新北京人,或者其他城市的公民,我们都是这个命题中的人物角色。我们是否准备好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展开新的学术历程,我们会不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我想,对于音乐地方学的思考应该不只是要理解文化载体,发现文化行为的初衷,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人们创造它们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影响。这一次以地方性立场来看音乐文化现象,是知识探索还是社会学命题?是否可称为音乐地方学版本3.0?

① 《北京青年报》2015年6月29日B02版。

② 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冯文慈、俞玉滋选编《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③ 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④ 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⑤ 赵宋光《音乐文化的分区多层构成描述——关于音乐文化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方法、步骤的若干建议》,原刊于《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后收入《赵宋光文集》第二卷,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⑥ 同{5},《七月》,第377—378页。

⑦ 绥德县小调,《揽长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178页。“雪花”,点心名,用白面和油包白糖,用火烤熟。

⑧ 同{7},《硕鼠》,第284页。

⑨ 河曲县山曲《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⑩ 同⑨,《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山有枢》,第200页。

{11} 同{9},《割莜麦》,第134页。

{12} [美]克里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李玫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地方政府学》在线考核题 篇4

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 A、地方自治

B、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 C、中央集权

D、中央与地方合理划分事权 2.(1.0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A A、正确合理界定权限 B、正确分配利益 C、建立法规制度 D、分权 3.(1.0分)

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A A、正确合理界定权限 B、正确分配利益 C、建立法规制度 D、分权 4.(1.0分)

80年代以来,美国地方行政改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B A、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B、放松政府管制 C、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D、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5.(1.0分)

认为自治权利属于天赋,为人民所固有,先于国家而存在的学说是A A、“保护说” B、“钦定说” C、“传来说” D、“固有权说” 6.(1.0分)

地方行政机关的任命权属于C A、高层地方行政机关 B、中央(或联邦)政府 C、地方议决机关

D、中央(或联邦)政府和高层地方行政机关 7.(1.0分)

80年代以来,美国地方行政改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B A、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B、放松政府管制 C、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D、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8.(1.0分)

地方行政机关的任命权属于C A、高层地方行政机关 B、中央(或联邦)政府 C、地方议决机关

D、中央(或联邦)政府和高层地方行政机关 9.(1.0分)

德国的市行政主任制属于B A、绝对议行合一体制 B、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C、绝对议行分立体制 D、相对议行分立体制 10.(1.0分)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是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多选题(共10道题)11.(2.0分)

地方政府在行政区域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主要有CDE A、监督权 B、检查权 C、议决权 D、执行权 E、行政权 12.(2.0分)中国地方政府属于AB A、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B、绝对议行合一体制 C、相对议行分立体制 D、绝对议行分立体制 E、双轨体制 13.(2.0分)

中国地方政府关系就纵向关系来说,包含BCDE A、不存在隶属关系的不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B、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 C、上下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D、上级主管部门与下级政府间的关系 E、上下级地方政府对口部门间的关系 14.(2.0分)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有ABCDE A、财政拨款或转移支付收入 B、财产和经营收入 C、债务收入 D、税收入 E、费收入 15.(2.0分)

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为ABCD A、管理地方性的政治事务的自治权 B、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的自治权 C、管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D、管理地方社会事务的自主权 E、管理地方公益性事务的自主权 16.(2.0分)

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主要有ABCD A、双重性 B、差异性 C、局部性 D、服务性 E、规范性 17.(2.0分)

地方议决(立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ABCDE A、地方立法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重大事项决定权 E、监督权 18.(2.0分)

地方政府关系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AB A、纵向关系 B、横向关系 C、权力配置关系 D、利益分配的关系 E、财政关系 19.(2.0分)

地方政府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E A、维护地方稳定

B、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C、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

D、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E、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 20.(2.0分)

地方财政预算的原则有ABDE A、公开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E、性原则

问答题(共2道题)21.(40.0分)

论述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的目标与途径。

答:动力:第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要求地方政府国内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要求地方政府改变其活动内容与方式。第三,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增强,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益,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第四,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要求地方政府行为与国际接轨。途径:(1)、地方政府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中国地方政府的现代化,地方自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2)、充实、完善和发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提高人大代表的执政素质。第二,加强人大活动的力度。第三,实行人大常委专职制。第四,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第五,加强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政府活动的能力

22.(30.0分)

论述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与表现。

答:原因:(1)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直接原因。(2)生产力的发展及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的扩大,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3)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央政府向

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下放权力。(4)实现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通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使地方政府的相当部分职能向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转移。(5)实现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也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原因。

商法学答案 文档 篇5

一单选1-10ABCCADBCCA

二1.商事买卖合同是买卖双方均基于经营目的,由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2.依法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公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3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订立合并契约,依据公司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归并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4.优先股是公司发行的通常享有优先于普通股分配盈余、剩余资产权利,但表决权往往受到限制,权利或义务与普通股有所差别的股份。有限合伙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业务经营,并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则不参加合伙业务经营,对合伙债务仅负有限责任,即仅以其出资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责任。

三简答

1.证券上市条件也称证券上市标准,是由证券交易所制订的、发行申请人获得上市资格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不同证券交易所所确定的证券上市条件不尽相同。但是,随着证券交易的统一化和国际化趋势,各国证券上市条件反映的主要项目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一般来说,上市条件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的资本额;(2)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3)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4)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5)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状况;(6)申请上市的证券市场价值;(7)上市公司的开业时间。

2.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公司。特征:

(1)国有独资公司属于国有公司,国家是公司的唯一股东,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代表国家拥有并行使股权。(2)国有独资公司是特殊的一人公司。除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以外,不允许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单独投资设立公司;股东是国家这个特殊的民事主体,公司的经营规模一般都较大。(3)国有独资公司是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对它专门作了特殊规定,其组织制度、股权的行使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4)国有独资公司的出资人须经国家特别授权。代表国家设立国有独资公司的投资人必须是经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经国家授权的部门。

3.票据行为无效和票据无效的区别如下:(1)票据行为无效是指票据行为本身因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要件而不产生票据效力。具体来说,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诸行为中的单个或数个行为无效。根据票据行为独立性原理,此票据行为无效,并不影响其他票据行为的效力,除出票时的形式欠缺情形外,其他票据行为无效,不会影响整个票据的效力。(2)票据无效是指因法定形式要件欠缺而导致整个票据不产生票据效力,此时,所有的票据行为人均自始不承担票据责任,持票人也自始没有票据权利。

4.(1)有符合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2)有符合保险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四案例

(1)合伙企业

(2)有两大问题:第一,不得使用数字作为商主体的名称,该商事名称用“888”作为商事名称是不允许的,第二,不是有限责任公司不得在商事名称中使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字样,该商主体是合伙企业,在商事名称中使用“有限责任公司”字样是违法的。

地方政府学思考题-2 篇6

一、什么是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是对地方政府及其活动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学科体系。

二、街道办是地方政府吗?为什么?不是,街道办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三、教育区是地方政府吗?为什么?是,是只提供单一服务的地方政府

四、美国的州是地方政府吗?为什么?

不是,州政府是有主权性的,州政府设立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先于联邦政府而存在,州政府授权给联邦政府,自己只保留部分权力。思考二

1、什么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下的所有政府。❌(片面)

地方政府是指中央或联邦成员单位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2、地方政府的特征有哪些?

权利来源的非主权性;权利范围的局限性;职责的社会性

3、在我国,地方政府事实上由哪些构成?

八大班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军队、法院、检察院。

4、我国地方政府构成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短期的:法院、检察院、纪委、军队要垂直;长远的:政协、党委剥离

5、地方政府的地位是什么?实行地方治理的基本单元。

6、地方政府的政治作用有哪些?

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 思考三

一、为什么地方政府研究始于清末?

在此之前是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西方列强入侵使得地方政治文化传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加上有识之士的推动使地方政府研究兴起。

二、为什么1949-1978期间地方政府研究又被中止?计划经济 思考四

一、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地方政府研究被重新启动?

1978年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权力过分集中,改革三部曲:简化政府机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权力下放,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新调整:撤社建乡、税权下放、充实地方;村民自治试行引起的乡村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对行政村的领导关系改为指导关系。

二、通过地方政府学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过程来看,其中有什么规律? 随着地方政府地位作用的变化,利益诉求得到重视。

三、行政村在中国是不是一级行政机构?

从法律上来说不是。行政村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宪法中没有列入。

四、依据地方制度,地方政府类型如何划分? 行政体(中央和上级直接任命产生);自治体(地方居民选举产生);混合体地方政府。

五、依据设置目的,地方政府类型如何划分?

一般地方政府(提供多种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特别区地方政府(提供一种服务的地方政府)关系:交叉重叠、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特别区不提供的公共服务由一般地方政府提供。思考五

一、举例说明西方地方政府层级的特点。

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的特点:扁、平、薄。层级少,没有上下级关系。

二、中国区政府是基层政府还是中间层地方政府?

法律上算基层政府。区政府下设街道办,其中街道办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三、试说明行政体地方政府的特征。

1、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任命

2、与中央或上级的关系——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行政机关,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3、与居民关系—不存在地方代议机关

4、权限大小完全取决于中央和上级的意愿。

五、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本质。

中央政府治理地方事务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思考六

一、“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什么意思?地方政府是在地方执行中央命令的机关。

二、什么是自治体地方政府?

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并且不受中央或上级政府领导的地方政府。

三、自治体地方政府特征有哪些?

1、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地方选举

2、与中央或上级的关系——独立法人,不存在隶属关系,不存在中央对地方的指挥与服从,官员不属于国家公务员。

3、与居民关系——有地方代议机关、地方执行机关

4、权限大小——地方自治法授权规定范围内自主决定,也不排除偶尔履行中央委托事务。

四、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本质是什么?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分权

思考七

一、什么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但它的行政机关同上级政府的行政机关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

二、混合体地方政府有哪些特征?

1、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既有选举又有认命。

2、与中央或上下级的关系

A、权力机关。权力机关不存在上下关系,但存在法律监督与指导关系。

B、行政机关。存在中央对地方的指挥与服从,官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服从国家公务员的统一管理。

C、真正的一把手——地方党委。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权力越大上下级关系越紧密。

3、与居民的关系——地方代议机关、地方执行机关

4、权限大小——法律规定,同时要接受上级指派。

三、我国地方党政领导是如何产生的?

党委书记是上级任命,行政首长由上级等额提名,间接选举产生即地方人大选举。市长(行政首长)人大主任(任命)政协主席(上级提名)这三个都有选举的成分

四、我国地方党政及人大三部门与上级的关系有什么规律? 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地方党委(同上二2ABC)

五、混合体地方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政治上的地方分权❌行政上的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分权、妥协(法律上的分权、实质上的行政体)即政治和行政的二分。思考八

一、如何看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主要是反对的。不利于上级部门意图的贯彻落实。不排除某些情况下由于上级不了解当地的情况而产生政策上的不适应性,地方政府的适当调整可以因地制宜是政策发挥更好的效用。

如何产生:

1、无效的检查机制

2、混合体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

3、地方自主性,监控不利、权力寻租、利益最大化。地方变通中央的意见,中央与地方分权妥协

4、政策完全不顾地方的实际,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

中央集权体制的一种现象,无效的检查制度,先打招呼再检查。政策制定法和政策执行方利益有偏差。完全不顾地方特性。

二、什么是地方政府权力的间接来源与直接来源?

直接来源(即具体的某一届政府如何产生)——居民选举 间接来源(就是最终来源)——(美)州政府(中)中央政府

三、地方政府权力的实现途径有哪些? 议决权:决定如何治理本区域事务的权利 执行权:如何治理本区域事务的权利 管理权:(行政权)(因为职业经理制而显得更加必要)具体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力,即“治理”的具体实现权力

四、地方政府权力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有何异同?

相同点:现代化公司股东具有议决权,董事会有执行权,经理有管理权 不同点:公司司法人不代表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公法人代表公共利益。思考九

一、什么是地方政府权力体制。

地方政府权力在地方政府各机关分配的制度安排。

二、地方政府权力体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议决权和执行权是一个为中心还是两个中心,分三种:议行合一,议行分立,双轨制

三、什么是议行合一的地方政府权力体制?

四、试述英国绝对议行合一的地方政府权力体制。

民选的郡、市、区议会执掌议决权、执行权、行政权。议会内设各种委员会行使执行权。委员会下设相应行政机构行使行政权。议会选举产生“议会主持人”或“市长”,但他仅具有礼仪权,对外代表地方政府,不得介入党争、从事议员工作。

五、试述英国地方议会选举对我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两个方面

从英国地方议会选举积极的条件来看,最主要的特征是所选官员必须为当地居民或者长期在当地生活,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对于当地的各方面情况都有深入的了解,更亲近选民。这与我国的官员“空降”现象是不同的,我国官员空降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可以借鉴英国来加以改进

从消极条件看,英国地方政府官员不再任议会官员,防止权利腐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不受议会控制。儿我国的体制官员的前途牢牢掌握在上层手中,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过强,这就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当地百姓负责 思考十

一、什么是相对议行合一?

选民选举产生一个权力机关仅行使议决权,由它产生一个行使执行权的机关,承担对社会的公共管理;或者议会统一行使议决权、执行权,另指定机关行使行政权。

二、什么是绝对议行分立?

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决机关和执行机关,二者各自独立行使权力,执行机关的长官同时行使行政权。

三、什么是相对议行分立?

在这种体制下,选民只投票选出一个权力机关(议会),由议会产生行使执行权的地方长官。但行政长官不受议会干预,地方议会无权罢免行政长官。

四、相对议行分立与相对议行合一的区别是什么? 执行机关都是由决议机关选举产生。相对议行合一:执行机关对议决机关负责

相对议行分立:执行机关不对议决机关负责,而对上级机关负责。

五、为什么说我国实行双轨制?

地方行政机关由地方人大选举产生,并接受其“领导”,同时还要接受上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既是地方行政机关,也是国家行政机关。思考十一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内容: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根据层次:宏观职能、微观职能; 根据来源:固有职能、委托职能

二、影响地方政府职能的因素有哪些?

政治制度安排;经济制度;社会发展水平;政治文化;自然环境

三、西方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有哪些?

1、以社会职能为主,都是微观职能,固有职能为主,兼顾委托职能。

2、职能分立,互不交叉,相互补充。思考十二

一、中国地方政府职能有哪些内容?

1、政治职能 A政治稳定 B政治民主(人大选举、行政首长的选举)

2、管理职能

3、经济职能。

4、公共服务

二、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特点是什么?侧重于管制和经济发展,而且地方政府职能分配是职能同构,西方侧重于服务,职能分配是职能分立。

三、中国地方政府职能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全能——有限;管制——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公众;职能同构——因地制宜;统治——治理(二者区别)前者权力单向性,后者权力双向互动性;统治主体单一性,治理主体多元性,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思考十三

一、什么是地方自治?是地方的居民以自己的机关处理地方事务。

二、地方自治的两个要素是什么?居民自治和团体自治

三、地方自治的要素缺失会有什么后果?

团体自治乃是自治权的最基本要素,少了此一要素,自治权将无任何存立之余地,因此具有自治之形式意义。如果仅有团体自治而无居民自治,则外部压迫固然可以避免,但内部压迫所造成的痛苦可能尤有过之,在结果上此种自治仍不具有实质意义。

四、请说明地方自治的意义有哪些?地方自治是对集权体制的突破

1、地方自治是宪政的重要构成

2、减少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减轻中央对地方的负担

4、密切居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5、打造清廉政府

6、培养民主观念、合作精神

7、各地因地制宜——从千城一面到城市特色

8、将官员的政治前途与地方发展捆绑在一起

五、地方自治的特征有哪些?

1、地方政府民选产生,作为地方自治机关

2、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有明确的权力划分,地方政府在自治范围内中央政府不与干预

3、地方政府有一套独立的权力体系

4、地方政府承担的智能具有社会性

5、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财政和司法等方式来监督地方自治单位的活动。思考十四

一、说明地方自治的五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天赋人权说——先天人权;固有权说——地方先于国家;承认说——先国后地; 制度保障说——以宪保权;人民主权说——同心圆理论

二、试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地方自治态度的发展与变化。

1、建党早期支持联省自治

2、抗战期间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

3、抗战胜利后主张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废除保甲制,实行由上而下的普选,成立自治政府,省定省宪,地方因地制宜地采取地方自治措施。思考十五

一、请说明地方自治与居民自治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点:他们都是一定地域的居民自治形式,是一种社会团体;自治单位的权力都是来自区域居民的直接授权;其基本职责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社会性服务。

区别:但中国的基层自治团体是纯粹群众自治性社会团体,而地方自治单位虽然也是一种居民社会团体,但它本质上仍是一种地方国家政权形式;地方自治政府拥有法定的公共权力和权限,拥有一定的征税权和收费、发行公债的权力;同时要执行中央政府委托的事物。

二、请说明地方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与联系。都是地方政权;都有自治机关

区别:实行区域仅限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区域自治本质上并非地方自治,也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三、请说明地方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区别与联系。都是地方政权;都有自治机关

区别:区域受限;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利。

四、试述台湾省的地方自治体系。三级 ——省(改为六个直辖市)县乡镇 思考十六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型有哪些?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均衡型

二、中央与地方合作的前提是什么?地方分权

三、中西同层级地方政府竞争有何不同?

争什么?西方:争劳动力、居住人口;中国: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怎么争?西方:提升地方政府服务;中国:税收优惠、廉价土地、行政命令… 思考十七

一、中西地方政府合并的区别是什么?

从动力上来说,我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提高服务,城乡统筹。西方,一方面是州政府的鼓励或强制;另一方面是公民的诉求。方式上,中国是行政主导,西方是自主。效果上,我国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没有很大效果,产生负面效应。

合并中出现的问题:资源浪费;服务减弱;更加臃肿;貌合神离;明争暗斗;官民矛盾。

二、财政与现代国家的关系。

财政是现代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据,同时也是现代民主的产物。

三、什么是地方财政?

它是国家(而不是中央)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为实现其职能,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的活动。

四、地方政府的意义?

1、地方财政是中央财政的补充和延伸。

2、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地方财政的存在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3、地方财政为各地方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什么财政集权型?

集权型地方财政体制是指财政职能分工中,主要部分职能是由中央政府来行使,地方一级政府只能承担一小部分职能;或者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地方主权,它只是中央在地方的派生机构或分支机构。思考十八

一、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的问题有哪些?

1、编制太迟:向人大提交时,新财政年度已经开始。

2、内容不全:不包括下属各部门的预算。

3、划分太粗:只列举几大类开支,无详细开支。

4、随意调整:约束弱,随意调整、挪用、挤占。

5、程序隐秘:缺乏透明性,财政行为不规范。

6、缺乏监督: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不够。

二、什么是地方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原则?

政府的一切收入均应纳入财政收入的范围,形成统一、完全的收入,进行统一管理。(预算外资金)

三、什么是地方财政预算?

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由地方政府制定后经法定程序批准。

四、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与西方地方财政支出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是吃饭财政,财政支出都花到政府的运行成本里(给公务员发工资,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国是服务财政,政府运行成本低。

五、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的问题是什么?

1、自己可支配的资金少(自有资金少)

2、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高

3、对中央的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

六、转移支付的三种类型?

有条件拨款,无条件拨款,总额拨款。

七、有条件拨款是什么?

地方政府学答案 篇7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式培养的内涵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应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对全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如果只是在某些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 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必然是碎片式的, 不能融会贯通, 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 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 根据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多渠道搭建实践载体, 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构建全程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能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全程式培养模式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浅入深, 从单一走向综合。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这些作业往往是碎片化的、粗糙的。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 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 学生对作业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 使其更加成熟、丰富, 成为作品, 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 成为产品, 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 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中, 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 学校自办媒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程度高、制播要求高, 能接收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培养媒介融合人才, 学校先后创办了网络视频制作部、《守望报》和“择优网”三大学生实践平台, 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大实践平台分别着眼于不同的实践领域, 《守望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 主要培养学生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报纸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新闻聚焦”主要培养学生视频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等能力, 让学生能与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无缝对接。“择优网”则融合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通过网络、手机的推送,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媒体的运维。

(二) 广电节和记者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举办广电文化艺术节和记者节活动, 充分利用“两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两节”的所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成果充分展示出来。

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方向较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实践方向重点发展。“两节”让不同实践方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 小组成员彼此联系, 相互帮助、相互信任, 发挥了各自的潜能,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两节”提炼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作品, 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三) 以赛促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进器

专业比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 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比赛, 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 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 “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现场比赛、观摩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与其他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会受到很大的启发, 相互取长补短, 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专业比赛也有助于教师思考、定位实践教学, 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了实践效果。

(四) 以作品代替论文的毕业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

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以论文为主。由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 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 鲜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理论性过强的毕业论文缺少实际价值, 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偏差。为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应用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进行毕业论文改革, 将微电影、新闻作品、三维动画、摄影作品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作品成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脚本。小组完成的作品, 要求每个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 撰写一份自己承担部分的工作思路和反思。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实践活动导师制”和“两级主体、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全天、定时、预约”三种形式向学生开放, 通过实验室的三种开放形式, 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

学校为每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两位实践导师, 即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式上, 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 采用考试、考查、实践活动、观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黔.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90-93.

国际性政府组织对大学排名的关注 篇8

一、欧洲委员会的项目尝试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委员会(EC)就曾经支持过两项计划——“欧洲指标: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系统”(European Indicators,Cyberspace and the Science-Technology-Economy System)和“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的网站指标”(Web Indicators for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进行过一些基于高校网站资源的排名指标研究,目的是促进大学成果与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2004年,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网络实验室,就利用上述两项计划所建立的全球大学资料库及Google、Google scholar、Yahoo、Live Search等网络搜索引擎,针对各大学的网络学术表现进行“世界大学网络排名”。目的是使“全球的大学与研究中心能展现其对电子期刊、科学研究成果与研究活动之国际化的学术责任。”[1]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UNESCO-CEPES)与美国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IHEP)共同发起成立了排名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并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了“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目的是促进排名的健康和规范发展。

“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中提出,排名可以作为对高校质量评估的补充,但其所依据的信息基础和处理方式非常重要,结果公布应该包含这些内容。制定者强调,在排名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解读时,可以被用来判断高校的质量;希望这项有创意的工作能够建立起排名研制与传播的框架机制,促进排名方法的完善。

“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认为,排名表(rankings and league tables)应该包括[2]:

1.排名的目的与目标

成为评定高等教育输入、过程、输出众多方式中的一种。排名能提供可比的信息并加深对高等教育的了解,但不能成为评定高等教育是什么和做什么的主要方法。排名提供了一个市场的视野,可以补充政府、认证机构和独立检查机构的工作。

明确自己的目的和对象群。排名设计必须与其目的相一致。为满足特定目的需要或为一个对象群服务而设计的指标,可能并不适应于其他目的或对象群的需要。

认识到高等学校机构的多样性并兼顾其使命和目标的不同。例如,研究型高校的质量测量与大众化型高校就截然不同。应该经常咨询被排名高校和排名专家的意见。

提供明晰的排名信息来源及每个信息源所反映的要点。排名结果的信服程度取决于人们对信息接收和信息来源(比如数据库、学生、教授、雇主等)的判断。好的做法是把多种来源提供的不同视角结合起来,对被排名大学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看法。

阐明排名所处的语言、文化、经济、历史等教育系统背景。国际排名应特别注意可能存在的偏见以及目标的准确性。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教育系统对第三级教育机构的“质量”构成享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排名系统不应该进行强制性比较的设计。

2.指标的设计与赋权

排名产生的方法是透明的,排名的方法清晰而无歧义。这种透明性包括指标的计算和数据的来源。

依据贴切程度和有效性选择指标。数据的选择应当基于对高校质量和学术水平代表性指标的认识,而不是它的可获取性。要明确为什么测量它们,解释它们所代表的内容。

尽可能优先测量成果而不是输入。输入方面的数据通常反映一个给定机构的一般情况,并且容易获取。而成果的测量则可以给一个特定高校或专业的地位、质量以更准确的评定。排名的编制者应该确保达到相应的平衡。

使不同指标赋权显著,并限制它们的变化。权重的变化会使用户难以判明究竟是实力还是方法的原因而导致高校或专业名次发生变化。

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注意伦理标准并吸收好的做法。为了确保每个排名的可信度,负责收集和使用数据、实地考察的人要尽可能地客观和公正。

尽可能使用经审查、可核实的数据。这样的数据有许多优点,包括高校已认可它们,在高校间它们具有可比性和相容性。

使用符合科学程序而收集获取的数据。来自不具代表性或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及其他群体子集的数据,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或专业的情况,不能使用这样的数据。

对排名过程自身实施质量保证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专门知识,要能够用评价高校的方法去评价排名本身。排名工作应该成为学习性系统,要不断运用专业知识完善排名方法。

以组织性保障提升排名的可靠性。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咨询性甚至监督性机构,最好有国际专家的参与。

4.排名结果的公布

让使用者清楚地了解编制排名的所有信息,并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排序。这种方式将使排名的使用者对于用以排出高校或专业名次的指标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此外,他们将有机会就如何给指标赋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注意剔除或减少原始数据中的错误,并在处理和公布时使错误得以改正。要告诉高校和公众原来的错误是什么。

三、经合组织支持推进的“高等教育成果评价”

2008年1月11日~12日,经合组织(OECD)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教育部长非正式会议,主题是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来自18个成员国的教育部长或代表、OECD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及欧洲委员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受邀请并派代表列席了会议。会上,OECD所聘请的专家工作组组长Marshall Smith具体介绍了OECD的设想,详细描述了评定学习成果的方法、预期成果及挑战。Marshall Smith在大会报告中特别指出:如果OECD国家不把高等教育学习成果比较的工作做好,那么媒体将会继续糟糕地去进行简单的大学排名。

1.关于“高等教育成果评价”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设想

鉴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增长,2006年6月在雅典召开的OECD教育部长会议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为此,OECD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工作组,探求国际间统一评价高等教育成果的可能性。这种评价,类似于PISA对15岁学生的国际评定,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高等教育的PISA模式[3]。东京会议即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共识。

OECD方面认为,对本科生的统一评价能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好的信息,能够使学校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并知道如何改善。国际上现行的对高校的比较,多关注于“研究”的指标,还没有“学生究竟在大学期间学到了什么”的可靠而可比较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大学排名对公众意识、学校决策和学生选择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而别人做得可能更不科学。因此,OECD认为自己有责任开发一个涉及“教”和“学”的测量工具[4]。

当然,OECD也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如高校的多样性,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性,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等。如果处理不好,会扭曲这项工作的意义。

因此,这项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成立了一个由23名专家组成的“学习成果评价”工作组。这些专家分别来自11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高校、基金会以及世界银行和一些私人部门。工作组的目标是寻求可定义的工作范围,试图设计一个可于2008年和2009年间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建议。

具体的评价工作设想在学生本科阶段结束时进行,依据于学生能力的书面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学生学术发展或职业发展都必须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再结合一项一门到两门学科的专门测试。OECD方面希望在4个~6个国家的少数学校先做实验,实验学校要能代表足够的多样性。

如果到2009年末可行性研究及实验进展顺利,2010年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实验。那些愿意加入的国家、高校将可以参加评价。

OECD方面认为,构建高等教育成果的评价意味着开发一个新的测量工具或一种新的方法。其目标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大学排名榜,而是要探索一种新的判定学生学到和理解知识程度的理论和方法。

2.教育部长非正式会议对“高等教育成果评价”项目的讨论

东京会议共分4个专题,大会事先给出了一份说明性和预设问题的提纲[5]。各专题分别采取先有一个引导性发言,然后自由讨论的方式进行。OECD的副总干事Aart DE GEUS陈述了对高等教育成果评价的意义,各国代表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大臣Kisaburo Tokai进行了会议总结。会议着眼于交流,而不追求结论。现分专题介绍如下:

(1)社会对高等教育成果的期望。大会说明性提纲认为:在知识社会里,高等教育无论对政府还是对个人都是一项战略性投资,并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因此社会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高等教育的成果是多重的,没有两所高校完全相同——教学既要有高水准的学科训练又能适应广泛的就业市场需求,科研既要满足社会经济需要又要符合国际卓越学术标准。高等教育不再单为少数人服务,高校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需要对高等教育成果的质量改善做出评价。

大会希望讨论聚焦于期望的变化上,预设的问题有:多样性的社会期望如何被政府和高校清晰地阐述?它们又如何被工商界等外界很好地理解?这些不同的期望是否充分地反映到政府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上?代表们对需求的多样性进行了充分地讨论,有的提出提高质量需要保证学校的自治,有的提出需要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对高等教育成果的统一评价上存在的分歧有:有的认为评价有助于提高质量;有的表示这是一个新课题;有的则认为成果难于测量,因为学生不同、学校使命不同、语言文化不同;也有的表示评价并非不可能,可以一步一步地尝试。

(2)各国评价高等教育成果质量的经验。大会说明性提纲认为:过去20年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都加强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较之于质量保证或认证,成果评价是一个偏窄的概念,能对政策制定、学校改善、学生和家庭及雇主提供关键的信息。成果评价并不是没有挑战,创新和学习是难以评定的概念。简单的测量有可能扭曲高校的动机,细致的方法又可能官僚化而引起人们的反感。

这一阶段的讨论关注于各个国家如何和为什么主动去评价高等教育成果。给出的问题有:在国家层面上主动采取了什么措施去评价高等教育在研究、教与学、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成果质量?它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评价结果被公开以增加透明性,还是仅仅提供给具体的学校以鼓励他们改进?代表们对各自的实践分别进行了介绍,包括政府作用、学校自评、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过去有效的评价主要与研究有关、与选择顶尖大学有关,如发表论文数量。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教师、雇主,与学科结构也有关,需要增加这方面的信息。

(3)将评价应用于政策和实践。大会说明性提纲认为:评价结果需要被有效地利用,一是可以促进学校改善,二是可以作为政府或社会问责的工具。评价也可以和高校排名相关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国际排名专家组提出的“高校排名的柏林原则”提供了一个指导排名发展的框架。排名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广泛,但其好坏取决于所依赖的信息。随着对公共资源依赖的增强,高校需要加强问责以向社会证明它满足了社会的期望。评价结果在拨款上“奖优罚劣”的体现还不多。

大会希望讨论聚焦于期望的变化上,给出的问题有:我们需要再多做些什么以增强公众对高校排名的了解并确保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要求?排名产生了什么影响?各国在绩效与拨款的联系方面有什么经验?有什么证据证明对成果的评价帮助改进了高等教育的效率?代表们对高校排名的是是非非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提出排名要考虑多样化,要加强对排名系统的研究,不是所有的人都关注研究型大学,还有很多地方性院校;现在的排名对研究关注较多,对教学关注不够;也有人提出排名很复杂,要小心。在谈及评价对拨款的影响上,认为有一些,但也不能所有的评价都影响拨款。

(4)评定高等教育学习成果的可能性。大会说明性提纲认为:尽管大家认识到了评定学习成果的重要性,但各国尚缺乏具体的探索,特别是系统性的探索。如果对高校的国际比较不可避免,改善其所依据的信息则是可能的,而评定学习成果可能就是这种改善的组成部分。PISA对15岁学生的经验、PLACC对成人的规划是令人鼓舞的。OECD专家组的研究认为,对学习成果的评定有助于增强问责和改善评定方法。标准化的国际测试可能只能处理学习成果的一些方面,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探索如何实际评定知识社会雇佣市场所要的一般技能及特定学科所需要的具体技能。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影响,考虑各国之间存在的课程、学制和入学率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和学校应该受到激励,积极参与。

大会给出的讨论议题有:在评定学习成果上都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面临哪些挑战?OECD提出的高等教育学生学习成果的国际评定是否向前迈了一步?OECD还能有什么方法来帮助各国评价高等教育成果?大家对Smith代表OECD专家工作组提出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争论:有的认为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有的提出愿意参加试点实验;也有的认为存在着风险,涉及主权、多样化、自治等,弄不好会误导高等教育,即使有结果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这涉及三个问题:学习成果可不可以测量,以怎样的成本进行测量,结果的可比较性。

参考文献:

[1]侯永琪:“大学排名的另类思考——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排名”,《评鉴双月刊》(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2007年第10期.

[2]笔者译自UNESCO-CEPES: 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2008年1月11日-12日OECD关于高等教育成果评价的教育部长非正式会议(东京)材料.

[3]OECD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utcomes,OECD IMHE-Info,December 2007.

[4]OECD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utcomes,OECD IMHE-Info,December 2007.

[5]2008年1月11日~12日OECD关于高等教育成果评价的教育部长非正式会议(东京)材料.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金融学专业)下一篇:汽车4s店索赔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