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案反思
这个时候,我也很苦恼,我在想:一次成功的美术活动标准是什么?是要求技能上的完善,还是以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为主要评判标准。我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有差异,特别是小班孩子,不能过高的要求他们有怎样的绘画技能。只要孩子能将他们心中的画面用色彩、线条表示出来就可以了,片面的追求技能,无异是在做一件本末倒置的事。
认识上的转变使我不再为画的形状、轮廓不理想而对幼儿严格要求。在下一堂课的讲解中我尽量用形态各异的物体来开拓幼儿的思路。只要幼儿围绕主题,形状颜色都可以不一样。
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我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发现孩子变轻松了,我也轻松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比我们大人还可爱的多,美丽的多。渐渐的我们班作品秀栏中幼儿的作品也也越来越多,小朋友画画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一、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 一) 上课越听话的越好
目前, 国内很多幼儿园还采用机械模仿的美术授课方式, 教师更多的强调课堂纪律, 小朋友们在看老师作画时都备齐了小手坐在座位上, 不能大声说话, 更不能互相交流, 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师的画画步骤。殊不知长期下去, 很容易磨灭小朋友们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 教师没有针对幼儿成长的特殊时期, 设计出一些符合幼儿发展题材的绘画内容, 让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 二) 模仿的越像越好
曾经有位家长畅所欲言地赞扬他不足5 岁的儿子, 原来是儿子每次模仿老师的范画都评为“优”, 他赞叹儿子的天赋和聪慧, 在旁人眼里也煞是羡慕。但是, 现如今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 孩子的聪慧和天赋如果长期的按照我们目前美术教育的体制发展来看, 那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还有, 教师很容易忽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们画完画很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如果再配上教师的表扬那就算得上锦上添花, 这种看似非常好的情景, 其实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 意味着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创新。
( 三) 画得越真越好
幼儿对于自我情感的表现是非常强烈的, 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形式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表现出来, 可能出发点及落脚点都与成年人的角度不一致。因此, 这些学生有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批评, 从而打击了自信, 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这种童真及自我表现欲, 导致绘画心态变得平凡。
二、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 很多教师在讲授美术前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儿童教育法, 没有摸清儿童在学习美术时的心理想法, 导致教学方式较为机械。尽管很多教师都是幼儿师范毕业的, 但缺乏经验, 往往喜欢按成年人的思维来进行教学, 这是导致很多教学方法失当的主要原因。
很多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 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喜好去判断孩子们的作品, 不利于孩子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殊不知, 幼儿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 然而教师却抹杀了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望, 过分的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认为绘画就应该完全再现现实生活,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幼儿是打基础的阶段, 因此学习绘画时应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的自我创造力被抹杀。
三、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 灵活管理课堂秩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灵活地管理课堂秩序, 将管理的注意力由学生是否老实、学生是否听话转移到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表达绘画, 学生如何更好地对绘画产生兴趣, 学生如何更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等方面。为此, 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比如游戏教学法、唱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灵活管理课堂秩序, 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引导学生绘制出更加自然的绘画作品。
( 二) 注重启发思考
幼儿属于一个特殊时期,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思考方式和我们不同, 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把我们的思维方式强加在孩子们的脑袋中, 那么势必会影响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认识。如在某幼儿园, 一教师采取这样的授课方式, 教师先让学生带着3 个小问题看小蚂蚁过河的视频, 第一个问题蚂蚁采取什么方式过河的? 第二个问题是蚂蚁在过程中如何度过难关? 第三个问题是蚂蚁过河之后做了什么事情? 这时候, 小朋友在看视频的时候特别聚精会神, 看完视频有小朋友就积极回答问题: “小蚂蚁找了片小树叶过河的, 在河水中它们团结一致渡过难关, 最后上岸后它们用小树叶搭了个小房子。”回答的很精彩, 这时候, 教师就要求孩子们展开想象力去创作“小蚂蚁过河”的情境, 这种注重启发思考的授课方式, 就很容易调动孩子们的创作欲。
( 三) 自由表现绘画内容
学生有极强的自我意识, 为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过程中, 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更加自由的表现绘画内容, 比如上述例子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完小蚂蚁过河的动画片后, 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小蚂蚁, 你会如何过河, 请将答案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 让他们徜徉在绘画的天空中, 自由自在的描述自己心中的故事, 只要能实现过河这一目的, 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值得教师表扬的。
总之, 目前幼儿美术教育还存在很多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 为此, 幼儿美术教育要充分地释放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出幼儿对美术的喜爱。所以, 教师针对幼儿的美术教学既要贴近美术认知规律, 又要抓住幼儿心理特点, 设计出促进幼儿健康成才的美术教学活动。
摘要:美术对幼儿教育有着极强的帮助作用, 幼儿处在一个具象化思维极强的阶段, 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喜欢用绘画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同时他们对于绘画总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出来, 而不是限制学生应该画什么, 怎样画是对的, 这是目前幼儿美术教师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误区,策略
参考文献
[1]孟亚莉.浅议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J].群文天地, 2012, (06) .
课改是系统化的工程,彻底的改革,它让我们每个参与到课改的人,都感到一股震撼创新的力量。新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体现审美人文教育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比以往的教材相比变动很大,它以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并且顺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在版面设计上也新颖生动,有趣,冲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并给以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实施美术课改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和反思,来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师生教学的实效性:
一、内容上从注重知识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养转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美术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良师。因此,我特别注重导趣,激趣的教学。在美术课堂中我设计了“神奇的魔术口袋”,“我的造型最美丽”等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玩一玩等有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强调趣味性美术学习”这一美术教学原则同时,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在高年级在《装饰自己的生活照》一课中,学生带来自己喜爱的照片,以及各种各样的材料(彩色纸,毛线,卡纸等)。小组进行比赛创作,同学们比一比谁的照片最美丽。学生的创作方法更是百花齐放,非常新颖。有的同学把装饰好的生活照相互友送,有的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写字台上。“生活照”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而且也成为了他们的好伙伴。
学生的绘画兴趣通常和玩是分不开的。玩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动力就会用极大的劲头与信心去钻研与获取。学生也从做一做玩一玩中发现美的造型,并从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以前对待美术课的学习有些被动的学生也能够在轻松,愉快,无压力的状态下主动的渐入学习佳境,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希望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能够继续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转变——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实施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美术实践能力
现代欧美艺术教育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把那些造型的表现形式描述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让学生在游戏中创作。
我在美术课改实践中发现,游戏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用游戏的方法来进行儿童美术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教学”是以“游戏”为经,以“教学”为纬,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教学的途径。用游戏来联系教与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游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能力是很可贵的,在游览中了解自然,了解历史名胜,在游戏中开拓视野的过程是非常好的学画创作过程。但是在游戏中一定要给以指导帮助,不能让孩子单纯的玩。如任可馨小朋友的“美丽的北京——天安门”,通过自己和父母到北京天安门的亲身游玩,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还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的画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思路,把他们的所见所闻,用五彩缤纷的颜料进行创作,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追求创造美好的一切。小学生通过听各种故事,看各种书籍,也能创作出自己的空间。例如郑恒同学创作的“新世纪生活”,是因为他本身听过许多关于21世纪的故事,看过许多关于未来生活的书刊,未来生活的情景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才创作出这样一幅生动的画来。
在课改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强调游戏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充分引起一年级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学生在《有趣的玩具》一课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总结制作经验,互相交流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会摇的玩具,向同学们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学生互相学习。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台前展示。
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转变了教育思想,每堂课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在美术课中不但能学到美术,而且能渗透一些其它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发展,也使美术课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教师要能够简洁,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选择辅助教学手段时,该亲自动手演示就亲自动手演示;该使用微视频微课我们就高效去设计制作运用(在美术课上,运用微课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该用多媒体电脑的就用多媒体电脑,使所选择的辅助教学手段切实解决教学问题,真正发挥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新课改中的美术课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
三、正确的评价学生,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念转变——课改过程中实施美术之星评价体系
在美术课具体评价中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小组为单位)。课堂上学生自己建立美术之星评价表(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生自己把每节课的学习情况详细记录,用画星的方式把自己在各个方面自评或互评的表现情况记录下来。在表格体系中,充分体现评价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以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
评价表中主要以小组美术之星评价记录为主,每一位学生都要以小组荣誉为主,小组的荣誉代表个人的荣誉,每组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积极在小组评价活动中做一颗闪光之星。
在评价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抓住不同爱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点吸收特长生,转化后进生,逐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新课改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美术活动中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与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
[2][中]陈鹤琴《游戏中的绘画教学》《学习的革命》
作者简介:
⒈掌握向日葵的画法,尝试添画花瓶、装饰边框,丰富画面。
⒉能够合理布局,表现出前后的遮挡关系,并大胆表现向日葵的不同姿态。
活动准备:
颜料、毛笔、范画、梵高向日葵ppt。
活动过程:
一、向日葵实物图片导入。
⒈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向日葵)向日葵是什么样子的?
⒉为什么我们叫它向日葵呢?
小结:因为向日葵的脸总是一直向着太阳,太阳到哪里,它的脸就向哪里。所以叫向日葵。
二、出示梵高作品《向日葵》,引出课题。
⒈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一幅美丽的向日葵绘画,这是外国的一位画家画的,世界上许多人都喜欢他画的向日葵,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⒉这些向日葵一样吗?是不是都朝着一个方向?那都有哪些方向呢?请小朋友们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向日葵各个方向的姿态(个别表演,集体模仿)?
⒊我们来看看向日葵的花瓣。向日葵的花瓣是什么样的?它们好像在干什么?
⒋对了,向日葵好像在舞蹈,有的低下头,有的仰起头,有的扭动身体,漂不漂亮?你们喜欢吗?
⒌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画除了向日葵,还有什么?向日葵喝了花瓶里的营养才会更美。
⒍你们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
⒎那么这幅画是谁画的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师介绍梵高及其他向日葵作品)
三、创作《向日葵》,激发幼儿作画灵感。
⒈刚才我们欣赏了大画家的作品,你们想成为一名大画家吗?今天,我们小朋友就要画一瓶你喜欢的向日葵,画的时候要大胆,色彩要亮丽。
⒉向日葵该怎么画呢?(幼儿自由讲述向日葵画法)
⒊老师讲解绘画步骤
⑴故事引出向日葵的绘画方法:有一天,老师去散步,走了一大圈(向日葵的花盘外形),这块地真不错,我决定开垦一下,横着开了一条条沟,又竖着开了一条条沟……“哇,变成了一个个小格子。”“这么好的地,我要种上一颗颗种子,收获果实(向日葵的籽)。”瞧,向日葵就呈现出来了。最后再添上花瓣。
⒋讲解向日葵的遮挡关系。
哎呀,后面的花也探了个头出来,可是,被前面的花挡住了一点点,该怎么画呢?
原来呀,我们只要把它露出来的一半花画出来就行了,被遮住的部分不用画。
⒌花瓶的设计
画完向日葵,我们要把它们插到花瓶里啦,花瓶的造型有很多种,你想画什么形状的花瓶呢?你的花瓶上有些什么漂亮的花纹呢?
⒍一瓶向日葵画好了,我们要为它装饰上好看的边框,你想怎么装饰呢?
四、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1.画圆时一定要记得舔笔,要画得大一点、细一些。圆里有什么?我们可以怎么画? (蘸浓墨将笔竖起用细线条在圆中画格子装饰,而后再在每格中点一点。)
2.注意花的位置,以及花瓣的布局。(蘸浓墨将笔竖起用细线条在圆外画半圆形表示花瓣,画时沿着圆画出,一个接着一个。)
⒊引导幼儿大胆装饰花瓶和背景。
五、讲评。
⒈展出幼儿的作品,带领幼儿欣赏《向日葵展》
A好多的向日葵啊,哪个画家来介绍一下你创作的向日葵?(引导幼儿从构图及向日葵的造型来讲)
B如果你请你买一副向日葵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家,你最想买哪一幅?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向日葵的色彩的搭配、线条的流畅来讲评)
C谁的背景设计的最独特?
⒉老师小结,鼓励作画有进步的孩子。
今天你们创作的向日葵都很美,我们都沉浸在了向日葵的世界里,可真幸福啊!
六、活动延伸:向日葵种植
1、初步学习手指点画。
2、知道爱护自己及同伴的作品。
3、初步了解点画的特点和简单技巧。
4、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5、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
两幅表情相反的大树每组一盘绿色颜料,抹布,幼儿人手一份画好树干的画纸
活动过程:
一、过程
1、谈话导入师:春天来了,许多树妈都很高兴,因为她们的树叶宝宝都回来了,看,树叶宝宝在风中跳舞,因此,这个树妈妈很开心。
出示:“难过的”大树妈妈图片,说:这是我们幼儿园的一棵树妈妈,她不开心,为什么呀?
幼1:她没有树叶宝宝幼2:她的孩子不见了,怎么办呢?
幼a:告诉警察叔叔幼b:我帮她找幼c:我给她画上树叶师:小食指听到忙跑过来对大树说:树妈妈,我帮你找宝宝。
小食指:站起来,蘸上绿色送一片图一只的宝宝,小食指躺下来送给树妈妈长一点的宝宝,小食指这一片、那一片给大树妈妈送了许多宝宝。
大树妈妈开心的笑了(换表情)说:谢谢你!小食指说不用谢,小食指脱下绿衣裳(在抹布上擦干净食指)回家了。
师:大树妈妈有了宝宝开心极了,你们谁也想来给树妈妈送宝宝的?(幼儿踊跃举手)师请一位幼儿操作师:你真了不起,大树妈妈得到那么多宝宝,她谢谢你,这儿还有许多妈妈等着大家帮忙呢?你们愿意吗(幼愿意。)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些大树妈妈。
二、幼儿操作在轻柔的音乐中幼儿认真操作,有的幼儿还对大树妈妈说些安慰的活,师在巡视时鼓励幼儿你的小手指真能干,画的树叶宝宝真多,树妈妈会非常开心的。
三、展示作品师:我们宝宝帮助了树妈妈,她们非常开心说:谢谢小一班的小朋友。
幼:不用谢。
师:我们和树叶宝宝一起跳个舞吧!
结束:随观快的旋律,师生共同跳舞!
教学反思
1、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等。
2、运用方向的变化,表现不同形态的金鱼,并能运用接色的方法进行涂色。
3、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环境创设:
1、金鱼图片若干;
2、名家作品若干,幼儿作品若干;
3、幼儿绘画材料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表现出金鱼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
能表现出不同形态的金鱼。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大大眼睛,小小嘴巴,细细腰身胖肚皮,身穿一条薄纱裙,游来游去做游戏。
谜底:金鱼
2、你们见过金鱼吗?它长什么样的?
请幼儿简单回顾已有的经验。
二、欣赏、感受金鱼
呈现不同形态和颜色的金鱼图片,请幼儿观察。
1、了解金鱼: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金鱼吗?金鱼都是金色的吗?你们知道最早的金鱼生活在哪里吗?
小结:最早的金鱼生活在我们中国,而且都是金色的,后来人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养鱼,才有了五颜六色的金鱼。
2、观察金鱼:形状:金鱼长什么样的?(眼睛大大的,肚皮胖胖的)颜色:你们看到了哪些颜色的金鱼;形态:金鱼游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从尾巴、头的方向等来表述)
3、欣赏作品:呈现几张名画,看看画家都是怎样表现金鱼的;
呈现几张幼儿的作品,观察他们画的金鱼又是怎样的。
三、幼儿绘画
1、要求:将金鱼的外形画出来,将金鱼的身体运用两种或三种接近的颜色来装饰,尽量表现出不同方向的金鱼。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四、讲评
对比不同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谁画的金鱼更好看。
教学反思
一、行动研究与教师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一般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 (教育情境) 的参与者, 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 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美国学者麦克纳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课程问题的系统的自我反思探究, 参与者是这种批判性反省过程中和反省探究结果的主人。”[1]行动研究的实质是要求行动者在实践中反思, 一切为了实践。
在行动研究中,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立足于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和问题来关注课堂, 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分析、诊断以及寻求改进的措施。一般被分为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阶段。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这一过程要求通过行动找到问题的答案, 要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这种螺旋式的自我反思行为一般通过列出问题清单、跟踪研究、持续评价、分析备忘录、自我成长档案等进行。
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 行动研究是欧美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教师面临着不同学科整合对教师综合知识能力的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教书匠向具备课程开发研究、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教师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反思者、研究者和行动者, 从而推动其专业成长。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梳理和反思, 而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应用研究, 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有助于教师面对和解决这些转变和挑战。
二、基于教师行动研究视角对教案的审视
自20世纪80年代起, 出现了“教案形式过于僵化”、要“零教案”、实现“教案与学案一体化”等讨论, 人们开始审视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 它强调以学生、活动、任务为中心, 这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 这些发展变化要求重新定位教案。为此, 本文立足于教师行动研究视角进行探究。
首先, 全面认识教案:教案是教师反思和行动的有效途径。
教师行动研究中教师首先是实践者, 然后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开展反思和行动需要一个载体, 一个能够记录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和变化轨迹的载体。
教案是教师教育和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它蕴涵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教材组织的构思、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建立、学生特点及对其学习评价和检查、师生互动方式的设定以及各种教学要素的安排等。然而, 教师教学实践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 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种种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情况, 往往超乎教案预设。因此, 教案设计中往往隐含着教师对以往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修正。然而, 以往对教案的定位中更多的是强调它是教师教学的蓝本的作用, 而忽视教案的其他功效。在这种教案观下, 教案具有过强的预期性和预设性, 它往往被局限为教师教学的方案。因而, 在教案中看不到教师对教学实践不足的反思、修改和丰富的痕迹;看不到教师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思考和对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看不到教师因缺乏教学情景的思考而导致对教学条件准备的忽视;同样, 也看不到教师在解决这样情况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转变只把教案视为备课结果、教学设计的观念, 应把它看作记录教师教学活动的具体材料, 呈现教师教学实践的不足和经验, 既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个性化特点, 又成为教师对以往教学经验吸取和不断完善教学的途径。要使教案切实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活档案。这种特质决定它能够成为教师反思和行动的有效途径。
其次, 重新定位教案:教案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的关键环节。
教案作为教师进行反思和研究的载体, 需要被重新定位。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使传统的教案观强调针对特定教育目标、教材的设计。因而过去把教案仅定位为服务于教师的教, 忽略了教师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研究表明, 大量的教案内容囊括了教育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等, 却缺乏备学生的结果、缺少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等。这种定位使得教案的设计和编写出现了一些弊端:一是教案设计强调教师的教、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实践的计划性, 从而拘泥于计划设定, 教案出现封闭性、狭隘性和单向性的弊端, 不能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学科单元内容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二是大多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 忽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教案设计没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 而导致教案中教学目标写的比较抽象,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三是教案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如同“万金油”使用于所有的学生, 没有考虑不同班级状况、学生特点等。四是因传统上它的编写要包括特定的内容和按照特定的形式, 这使教案编写的形式趋向单一、容易僵化。
教案最终要为什么服务?表面看起来教案是在为教师的教服务, 但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教师行动研究看起来是聚焦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经验, 但其探讨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什么和如何让他们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行动研究视角下的教案就是要关注学生、整个教学实践方案应该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案不仅要涵盖教学各个因素, 合理、科学地有机安排, 更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理念。因此, 教案应该看作呈现教师所理解的课程, 同时, 也要把它变成学生要理解的课程, 它应该是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的中介。
第三, 丰富教案内容:教案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现在的教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小结、作业和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 但存在内容欠缺和编写形式僵化的问题。因此, 要发挥教案的作用, 就要基于教案的认识和定位来丰富和完善教案内容, 使教案成为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载体, 成为教师自我评价、分析和持续行动的自我成长档案。
为此, 编写教案时就要做到改变、增加、充实和形式灵活, 体现教师自主性和个人风格。一是叙述方式要改抽象为具体。以教学目标为例, 易写得比较笼统和抽象, 也没有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一开始有些困难, 可以把二者相对并列来设计。二是增加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方面的内容, 把它有意识地融进各部分内容的构思和设计中。以教学重难点设计为例。增加对不同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特点的学生面对教学重难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设、能够掌握不同程度的预期等。三是内容的充实。以课后反思为例, 这部分内容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改进, 还可以是为改进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尝试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的策略等具有反思、分析和持续行动的记载。同时, 形式要根据需要灵活多变, 例如在教学过程设计的旁边留有空白处, 以能够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不确定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当然, 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 在教案设计中增加评价模块, 以借鉴其他教师的做法或了解学生看法等。
总而言之, 以教师行动研究视角来审视和重新定位教案意义重大。传统教案观消解了教案应具有的特点和功效。在以往的教案中看不到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行为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很难从中看到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变化, 他们所得到的评价可能仅来自学生的反应和同伴, 这不是说来自外界的评价无用;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把这种外在的反应和自我内在的思考连接起来, 并进而发现和思考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在实践中去改进和完善, 从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 在国内最近进行的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中, 大多学者往往舍弃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热衷于引导教师另外准备自我成长档案袋来记录和思考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并不是否认这种方式的作用, 但这会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或出现教师不易聚焦教学中的问题等情况。而若把教案视为一种教学实践成长档案, 会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因此, 从教师行动研究视角对教案的审视, 可以解除教案存在的弊端、还原教案功效, 有益于推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行动起来,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反思, 在实践中不断谋求改进的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意境 兴趣 方法 手段
一、创设教学情景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二、和谐师生关系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抓住写生一词给学生讲解,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徒手画自己的文具。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四、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在自己作业时,尽量将画面美化,如中国画《鸟语花香》要掌握中国画的特性画出不错的中国画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课前我把这次中国画的教学分成几块:一、荷花。二、梅花。三、竹子。四、鸟。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临摹学习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七、引导学习方式和习惯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八、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九、合理开展评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看图示折双三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出亭子、宝塔、人等等,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系统化折纸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方形纸,折纸示意图,亭子、娃娃脸、帽子等范例作品。
活动过程
一、会变的亭子。
1、出示亭子、娃娃脸、帽子、坦克:小朋友看,这些都是什么?好玩吗?你会折这些东西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折出来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亭子:
它会变,变成了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从亭子变出其它形象的方法:娃娃脸、帽子、坦克都是从亭子变来的。只要折出亭子,倒过来看就是戴帽子的娃娃脸,多折几个亭子组合起来就是宝塔,亭子撑开折出帽沿就成了帽子或坦克的顶部。因此,我们只要学会看图折亭子,就能变出许多别的东西。
二、看图折亭子。
1、出示折纸示意图:
这就是折亭子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示意图。引导幼儿一步一步看图意。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折:
先折成双三角,将双三角的两锐角向直角折,反面折法相同。
将手指伸进中间折缝,向下折成图七状,反面折法相同。
将下部的小正方形一角向上翻折成图8状,反面折法相同。左右翻转成图9状。左右边向中心线对折成图10状,反面折法相同。左右翻转成图11状。
把手指插进按箭头方向拉成图12状,亭子就折好了。
三、我也来折宝塔。
1、讲解折纸常规。保持安静。
2、分法折纸材料,幼儿根据示意图折纸。
四、巡回指导。
1、幼儿按画面上图示来折纸,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能力弱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对大部分幼儿折的不好的地方,进行集体讲解。
2、提醒幼儿注意折叠要注意方向。
3、指导幼儿折好后,可以和好朋友组合起来组成宝塔。也可以添画出戴帽娃娃的脸。
五、讲评。
1、小结本次活动,表扬幼儿的进步。
2、展示幼儿作品。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欣赏、评价,看谁折的好,变出的东西多。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掌握火车外形特征的基础上,能画出有火车头(车灯、窗、驾驶员)、一节节车厢和许多轮子的火车。
2、能在车厢里添加人、动物或各种货物。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火车外形特征,有火车头、车厢和许多轮子的火车。
难点:在车厢里添加人、动物或各种货物。
活动准备:
实物火车,幼儿绘画用纸、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引出课题。
老师带着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开火车的游戏。
出示实物火车,观察火车。使幼儿知道每一列火车都是长长的,都有火车头、车厢、轮子等。
二、讲解示范。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连接着的长方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然后在第一节长方形上画出车窗、车灯、驾驶员等,使其变成火车头,并告诉幼儿,后面的一节节长方形画上轮子就是一列货车,若再画上一排排窗门,画上人,就是装满旅客的火车了。
2、引导幼儿讨论:火车有什么用?
三、幼儿练习。
1、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线条画出火车的外形,细心描绘车头和轮子。
2、启发幼儿在车厢里画上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小朋友、鲜花、玩具等,并大胆添加有关内容,如铁轨、田野等。
3、及时表扬在绘画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幼儿。
四、讲评。
请先画好的幼儿互相参观,自由谈论自己画的火车,评议别人画的火车。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绘画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让学生说说讲讲,讨论,而自己只作为提问者,旁听者,旁观者,在这时老师的作用最多只是一个评判者。假如不适时进行引导,不及时进行纠正,不及时进行总结,这就错误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以繁多的问题,掩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阻挡了课堂的升格;以所谓的“开放教学”,掩盖了欣赏的标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缺乏课前高质量的预设和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无目标,对学生学习方法无指导,课堂提问随心所欲,学生回答不分对错好坏;小组讨论讨论,全班交流交流,课堂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则全然不顾这样一节热热闹闹的美术课。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失去“重心”,难免会浮于表面,从而走向“自主学习”的极端。
二: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
有些老师为了“领会”新课程,将心思全用在了课堂的表演上,例“小组讨论”,“上台表演”,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标上“探究学习”的新标签。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几乎是每节课都有探究、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物。(因为学生平时接触艺术方面的人文知识本来就很少,所以,讨论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例:在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欣赏《开国大典》,播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宏大的场面、热闹的气氛。问学生:油画与历史照片的区别,按自己的理解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这幅画。然后叫学生讨论、发言。接下来又用同样的形式叫学生讨论《荆柯刺秦王》。过了一会儿在班上分组,第一组讨论《步辇图》第二组讨论《拿破仑加冕》,第三组讨论《梅杜萨之筏》,第四组讨论《大卫》。讨论的内容一样:作品表现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等。从学生的回答效果来看很差。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是老师在做表面形式。我们从这节课内容看,那些属于陈述性的知识(画家的生平、作画的时间、技法等)只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而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以及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欣赏审美情趣的本质内容,才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新课程提倡面向社会,强调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盲目“拓展”减弱课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感觉如果不“拓展”一下教材,就不足以提升美术课的档次,也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他们每节课都“拓展”,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的资料,进行“内外结合”的教学,以显示教学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大。在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人间生活》中,有位老师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出示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接着问学生:画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因为学生对文学、历史这些知识不太了解,所以,整个教室显得非常的安静。这时候的老师不是在引导学生,而是讲伟大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这一下就用去了十多分钟。(2)出示唐朝张萱《捣练图》,问学生:唐朝的女人美吗?为什么?没等学生回答,接着又开始讲唐朝杨贵妃的故事……。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讲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和宋朝皇帝的故事。还没等讲完就下课了。这节美术课也就变成了故事课。如此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教学活动,势必会挤去学生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这种减弱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例如: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高中《民间艺术》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时,为了说明我国民间艺术的伟大,把几年前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总统布什穿唐装的事盲目地拓展,内容洋洋洒洒,讲述了大约二十几分钟,最后导致的结果是:1:时间把握不住,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2:重心和中心不突出。美术教学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的知识,陶冶情趣,发展能力。
四: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美术认知的基础构建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时要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尊重与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在教学中提倡人文性,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以为欣赏教学就是以“人文性”为统帅。往往把欣赏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政治教育课。例如:高中美术第六课《战争与和平》,课的重点是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在课中“反思战争”这段中选的图片是《地道战》,《格尔尼卡》,《内战的预感》等;这些都是说明战争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自然也就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等。假如教师把握不好,很可能会上成爱国教育课,把一堂美妙的美术课上成枯燥乏味的说理颗。所以说片面强调“人文性”势必淡化学生认知的基础构建,这也会制约学生的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坚实的认知基础,就不会出现欣赏的“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关键词:教学形式,学科综合,小组合作,双基
《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有特色的美术课实例层出不穷。随着美术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 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实践中凸现出来, 一些不容回避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和理念渐渐地被人们淡忘, 许多老师在实践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 大胆设计教学方案、追求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 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这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效果、过于注重课堂形式、盲目进行学科综合的做法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值得我们在欣喜之余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和研究。
【反思一】有意回避双基, 过于注重教学形式, 从而使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科特点。
课改后, 教师们忙于转变观念, 一度为兴趣的激发、活动的开展、师生的互动所左右, 将美术知识技能弱化、淡化, 为怕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不敢示范、不敢接触“双基”问题, 甚至回避。以至于有的美术教师提出美术课还要不要教技能、教师还要不要示范这样的疑问。曾出现过很多热闹的课堂, 一节课师生活动频率非常高, 学生很少能静下来想想、做做, 给人的感觉是课堂里充满了规则、游戏与活动, 学生不停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值得怀疑。这种过多地注重形式, 而忽视了学生参对美术本体的感受, 使得美术课失去了应有的宗旨——审美。
那么, 怎样做才能处理好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关系问题呢?笔者认为美术课需要技能、需要示范, 因为美术毕竟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 如果美术课没有“双基”这块基础, 岂不成了空中楼阁。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否定美术本体性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而是要从审美体验入手, 将“双基”有机地融入到美术实践活动中, 使每个教学环节及学生活动都与美术学习密切相链, 把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相结合, 没有过多的“花架子”, 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统一, 最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 获得经验情感的升华, 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反思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最爱”, 几乎达到了无课不合作的成度。
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 相互依靠支持,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 并达成团体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用到教学中来, 这是令人欣慰的事。它说明了教师的观念正在向课堂教学层面的转换。但是, 效果到底如何呢?
笔者发现有不少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成效甚微, 流于形式的花架子。首先从时间上看, 最短的合作只有五分钟左右, 学生刚刚进入角色, 思维刚刚展开, 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 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不充足直接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其次从学生的活动来看, 出现了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现象, 没有进行合作, 有的仅仅是小组成员将各自的画画在同一张大纸上而已, 这些合作流于形式。最后从学习的内容看:老师设计的活动内容没有合作的价值。简单了, 凭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大了, 就出现了冷场或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场面。最后从合作学习方式被每节课广泛采用的程度来看, 仿佛不采用就是落伍, 就是没有执行课程标准。
其实并不是所有课都要合作的, 有些课型内容就不适合合作, 因此不能勉强使用, 即使可以使用的也要慎用, 使用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周密的安排。在平常的教学中合作学习需要适当降温, 需要教师对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反思三】学科之间盲目综合, 令人眼花嘹乱。
美术综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它渗透并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 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还能带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的空间,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实施中, 有些教师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初见成效。但我们更多地发现, 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念认识似是而非, 模糊不清, 他们主观地、生硬地、肤浅地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凑和叠加, 教学中出现学科形式花样越多, 课堂综合效果越好的片面教学观, 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 将失去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笔者观摩的《吹泡泡》一课, 老师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泡泡形成的原理, 观察泡泡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再讨论怎样能吹出大泡泡, 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 一节课不知不觉用去了三十分钟, 同学们真正开始进入美术学习还不足十分钟。从表面上看, 热热闹闹, 有物理的、有化学的、有合作的, 可这样的课堂综合是有效的吗?一节美术课因为老师介绍过了头变成了科学课, 这种盲目的综合使学科本身的功能弱化了, 尤其是这些教师忘了美术课的核心是“审美”, 美术课应姓“美”, 这样的综合学习岂不是貌合神离?岂不是背离了“课标”的初衷?
美术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特点应以学生解决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进行自主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学习过程。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 而不是一种形式, 不能在课堂中占据美术学习过多的时间, 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提醒美术教师, 在美术教学中综合要有度、适度。
总之, 我们应努力改变观念, 褪去课堂华丽的外衣, 构建实效课堂, 让美术绽放生命的色彩, 使课堂回归本真。只要我们能够脚踏实地, 不断前进, 不断反思, 我们的美术课堂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幼儿园美术教案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足球教案反思10-20
幼儿园艺术教案及反思06-26
幼儿园数学教案反思09-12
幼儿园大班防火教案反思09-19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反思《可爱的鱼》06-04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彩虹》及教学反思07-17
幼儿园大班优秀美术教案《汽车》含反思11-13
丑小鸭教案幼儿园反思05-27
幼儿园小班开火车教案反思07-01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反思《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