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党校学员观《建党伟业》有感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业余党校学员观《建党伟业》有感(精选9篇)

业余党校学员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1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开始,人们的思想陈旧不懂得反抗,只能受西方列强国家的欺压,让我们丧失了主权,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但是,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终会醒来;再坚固的土地也挡不住小草生长,而毛泽东等人的出现就是叫醒巨龙的闹钟;是替小草松土的铁锹。19五四运动的开始,他们带着无穷尽的激情和正确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去号召全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激发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勇气,热情,从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2

惠新苑社区计生专干兼社区团支部书记王丽,于2011年7月1日星期五上午9:40,参加了由社区党委组织的在北京剧院观看<建党伟业>电影的活动。该影片长达2个小时,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祖国赴汤蹈火的英勇精神。通过影片的讲述,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建立时的艰辛。让我记忆深刻的部分又三个,第一部分讲述辛亥革命,第二部分叙述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们探索革命发展方向及五四运动,第三部分是讲这群爱国英雄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当时严峻的条件下,虽然才有13人参加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但是那是一个里程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石。这段影片深刻记录了1921年前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历程,明确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核心领导团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劳苦大众的历史使命。影片还描述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群有着伟大梦想及阶级斗志的年轻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在当下和谐的社会里,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通过观影建党伟业,我更加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对社区工作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加强思想建设。在于社区居民的交往中,要以真诚的心待之,要以热情的心助之,要以实际行动感之。

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有幸观看了献礼祖**亲六十岁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1945——1949年这5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短短一百五十分钟的影片,展示出一副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使人真实地体会到那峥嵘岁月,那熊熊战火,那滚滚狼烟,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而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大礼,《建党伟业》实与《建国大业》旗鼓相当。影片讲述了自1911年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群有理想的、勇敢的中国人在腐败横行、灾害频仍、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中,冲破无能、独和裁、卖和国的政府势力和旧势力的重重阻挠,秘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影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

首先得说一下影片强大的明星阵容。影片云集了众多明星,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而影片既涉及历史,又涉及政治等一系列严肃的问题,演员们时不时的幽默话语使影片充满生机。这也是该影片的一大新意,召集如此之多的大牌明星演绎,用年轻一代的感性的方式让我们深刻了解了建党前期那段艰辛的历史,这种效果超越了文字,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巨大震撼。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命运极其危难的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封建主义残留严重,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严重阻挠。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之后,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国家领土主权被无视,再次暴露出当时“弱国无外交”的生存道理,也再次告诫中国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不被欺负就必须自立自强。

影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之际,一大片有识之士表现出的爱国、勇敢、从容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他们不畏腥风血雨,本着强烈的爱国感和使命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寻求祖国的富强、民主、自由之路。正是有了这些伟大的人,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才有了现在幸福的我们。

看完影片,我想到了当代青年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正在祖国的怀抱里茁壮成长,我们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懂得饮水思源,不能忘记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而且,当今的中国还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国家,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还有很多人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我们的党,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报党,回报国家。

观《建党伟业》电影有感 篇4

其间涉及不少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建党伟业》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很多细节上更接近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

以袁世凯为例,无论是镇压戊戌变法还是改制称帝,他都是一个绝对的反派,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袁世凯往往被脸谱化为一个残忍、愚蠢的大光头形象。但是在《建党伟业》中,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是个有手腕、有心机、有胆量对日本人破口大骂,甚得部下拥戴的总统形象,但最终因为“想过把皇帝瘾”,结果“过把瘾就死”。

观建党伟业有感600字 篇5

此片最吸引我的,是剧本本身来源于真实历史之记录。那些号称百余位国内乃至两岸三地、国内外众多的一线明星们的精湛演技更是使我爱上了片中这些热血青年们。

历史,我们需要正视它,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毕竟,它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距今仅仅百年左右的前人先辈们身上的。值得称颂的是《建党伟业》都非常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生生不息。

影片《建党伟业》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片段是:片尾代表们在红船上开完会以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歌》时,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观《建党伟业》伟业 篇6

班级:英语1001班

姓名:魏彩燕

学号:100810029

今年是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90周年,每个人对于这特殊的一个年份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今年上映的《建党伟业》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受了众多老师同学的推荐,我有幸领略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看了之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明星阵容相当强大。2009年曾因云集172位明星而轰动一时《建国大业,或明星大腕或名不见经传的小明星,两年过后,《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有增无减,参演明星达到178位。不过限于片长和剧情等原因,不少明星的戏份被剪掉,最终只剩下108位。可能我们在之前的宣传片和预告片中或多或少了解到本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但看了以后给人的第一感觉,还是这部电影的号召力确实了得。在当今影坛的现役演员里,可以说涵盖了八九不离十了吧,主要指男演员,这部电影毕竟还是男性角色为主,当然了,也有较多的女演员出现,尤其是女大学生个个漂亮,杨开慧的演员也不错,还有那个在五四运动里出现的没有名字的女大学生。曾经看过报道,很多演员都心甘情愿在本篇里出演,哪怕是就一个镜头一晃而过也行,甚至是纯粹的打酱油也毫无怨言。也不知道他们的片酬怎么样,或者是冲着什么来的,个个演员都这么看重本部电影。130多分钟的片长,108位明星,如果平均算下来,每个人的亮相时间只有1分钟多一点,绝对是一闪而过。《建党伟业》里没有绝对的主演,戏份最多的是刘烨、冯远征和张嘉译三人,平均每个人20多分钟。刘德华(饰蔡锷)、吴彦祖(饰胡适)、刘佩琦(饰辜鸿铭)、陈坤(饰周恩来)等人在片中有几句台词,已经算是除主演之外,戏份相当多的了;即便是赵本山(饰段祺瑞)这样的大腕,台词也寥寥无几。

这部电影尊重了历史事实,其中并没有太多的像某些关于历史的电影一样的虚拟的情节。《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关于谈论《建党伟业》讲述历史的一些文章,其中以扬子晚报为首的一篇新闻:《建党伟业》:尊重历史 不为尊者讳。在这篇新闻稿中,作者谈到了“尽管也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补白,但如果对从辛亥革命到1921年前后的历史不够熟悉的话,观众应该会看得相当吃力。《建党伟业》重点展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筹备建党这三段史实,看得出来导演已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最大的努力,宋教仁车站遇刺,清帝退位,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这些重要历史事件,都通过一些细节展现,比如蔡锷和小凤仙车站送别一场就相当感人。加上袁世凯、宋教仁、蔡锷等都分别由周润发、张涵予、刘德华等明星出演,几乎每隔几秒就有一位明星出现,让记者数都数不过来。应该说,《建党伟业》在尊重历史方面做得很不错,有几场戏给人印象颇深,比如新文化运动,通过一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罗家伦等人在北大的辩论,展现出当时思想的活跃和开放,并不刻意丑化辜鸿铭和胡适。至于当年的五四运动,导演更是将气氛渲染到了极致,让观众仿佛重回历史现场。影片在表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两段时着力颇多,节奏也较快,但到了后半部分,情节上主要变成“演讲、开会、讨论”,看得观众有些困乏。”

《建党伟业》选取了中国百年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爆破点辛亥革命作为影片的开始。自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国开启了从传统到现代艰难转型的序幕。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此时正面对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来自外部,自工业革命已降,东西方列强耗时数百年,顺利完成了现代化转型。而沉睡在传统体制之上的中国错失现代化转型的先机,在比较优势全无的前提下,无力迎战东西方列强的入侵。

除饱受列强欺辱外,中国还面临内在的挑战,即积重难返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这种

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让衰落的中华帝国失去了往昔的从容。对先天不足、后天欠缺准备的中国来说,无论如何“穷则思变”,都将是仓促和混乱的尝试: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时间,中国便发生了2次复辟,更换大总统3回,爆发内战4场。

对处于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国人来说,近现代历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长夜。内外交困的中国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机加剧,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帝制、君主立宪、共和、德先生、赛先生„„

在这一些混乱的表象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常人难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复杂,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理论。不能照抄照搬并不意味着不应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在种种主义和思想的实践破产或胎死腹中之后,苏维埃革命的成功给求索中的中国革命者以启示。苏维埃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更是庶民的胜利。苏维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俄国革命的个体性相结合碰撞出来的耀眼火花,也激励着穷则思变的中国革命人。在找到了全新理论的指导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经过长期的准备和酝酿后,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这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拐点,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开启了风云际会的新篇章。

关于《建党伟业》的创作手段,我也有些话说。《建党伟业》面临的难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展现无限宽广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从辛亥革命的枪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短短的十年中,出现了许多的事和许多的人。为了能够实现还原历史和构建故事的双赢,《建党伟业》的创作团队采取了小节不拘的创作原则。比如,在辜鸿铭和罗家伦的辩论中,辜鸿铭这样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话取材自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的论战。这种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强了《建党伟业》的层次感。此外,《建党伟业》也没有刻意回避儿女情长,蔡锷和小凤仙的离别,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相识、相知和相恋,都拍得动人心弦。与小节不拘的创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虚,为了客观还原历史,《建党伟业》不仅在历史事件上尽力做到了实事求是,在人物刻画上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为了称帝而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密约的袁世凯,也并非一味卖国求荣;在各种思想交汇的北大,辜鸿铭的观点也并非全然歪理邪说,其维护传统文化的观点自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不合时宜);胡适的实用主义也并非毫无道理(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成其为势力)。这种小节不拘、大事不虚的创作方式,以具体的历史脉络为骨,以历史事件为肉,以演员的表演为神,在神骨肉兼具的前提下,使建党伟业的历史画卷气韵生动起来,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业余党校学员观《建党伟业》有感 篇7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七·一”前夕,单位组织全体职工在更俗剧院观看了《建党伟业》这一部万众瞩目的献礼电影。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通过描述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强国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从“鸦片战争”到“维新变法”到“洋务运动”等,立足于清王朝统治的变革失败了,证明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已经腐朽;太平天国立足于地主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变革,在内部封建势力和外部列强的绞杀下失败了,证明了农民起义的先天不足无法挽救中国;立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也证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主义也是行不通的,中国的革命陷入了困惑。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深陷苦难的中国送来了希望――“要改变中国,只能进行庶民的革命,取得庶民胜利,才能就中国”。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周恩来等人认识到,只有发动农民和劳工起来斗争,夺取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权利,才能够正正的解救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学生中、在农民中、在劳工中得到普遍的宣扬和认可,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革命的人士认识到,北洋政府不能够救中国,国民党也无法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必须成立庶民自己的政党,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

命人士齐聚上海,筹备并成立中国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当国际歌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响起的时候,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苦难终于孕育出了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回顾先烈们为了救祖国于苦难之中,为驱逐列强,抛头颅、洒热血,自虎门销烟始,历经80多年的探索、牺牲,救国愿望冲破顽固封建势力的阻挠、摆脱资本主义革命的束缚,迎来了崭新的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祖国的选择,也是全国劳动人民的选择,是唯一能够将中国带出苦难,带向光明的政党。

建党伟业有感 篇8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蛮有意思,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见深情,刘烨的演技真是牛!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三条主线,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爱国电影建党伟业有感500字 篇9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震撼的是“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那群年轻人为了国家民族救亡而呐喊,同样让我肃然起敬和钦佩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忙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13位平均年龄28岁,甚至最小的才18岁的青年才俊代表们怀抱着共同的梦想和信仰冒着生命危险走到一齐,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政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构建此刻的安宁社会。

影片让我重温了那段历史,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混乱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的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在那个英雄辈出地年代有无数的有志青年,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思考着寻求救国的道路,当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到了中国,有志青年和仁人志士们最终发现仅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充分地印证了毛泽东曾说过的一句话: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上一篇:油田综合办主任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电商运营专员的具体职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