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要求实现人的本质全面自由的发展,而能否准确地理解和定位“人”,又是能否真正实现“人文精神”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前提.文章分析了“人文精神”的本义,批判考察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人性论和人文状况,相应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表明了对当代中国人文建设的基本态度.
作 者:汤忠钢 林小红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 江西 南昌 330027刊 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17(1)分类号:B08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性 传统文化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 社会发展只有对于人来说才存在, 离开了人和人类社会, 社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发展的中心是人, 人的主体性创造推动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首要表现。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结果, 而不是由外在力量推动的。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 它‘并不拥有无穷尽的丰富性’, 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 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 不是‘历史’而是人,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的的进程表现为螺旋式或者波浪式,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但是总体趋势是向前的。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 人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展现, 社会实践更成为人们才能实现的基本方式。因此从价值角度来说,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 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发展和他人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社会是由许多个个人组成的, 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满足人发展的需要,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二、发展是人的存在形式
任何个体, 只要具有生命, 存在都成为其前提。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把人的历史发展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人们依附于特定的狭隘人群, 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 人类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还未觉醒, 社会发展理论以抽象形式出现。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期间, 人类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人的主体性脱离了人对人的依赖性而具有了独立性特征, 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变得强大, 这相对于第一个阶段是伟大的进步。社会发展理论从原来的抽象自发过程逐渐过渡到具体、清晰的自觉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中, 人们虽然摆脱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 却又被物所支配, 自主性并不是完全的。三是自由个性阶段。这是共产主义阶段人的发展状态。这时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类享有很多充分自由的时间, 各种才能得以展现, 个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通过三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 人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实现了辩证统一。一方面, 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人的发展和自由程度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 人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
三、社会发展理论实质是人的生存理论
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同于自然物, 可以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求。因此,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主旨就成为关注人的生态状态, 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压制, 为人的自由发展指明方向。从实践出发, 马克思首先阐述了异化现象。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异化劳动,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己的丧失”。劳动本是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活动, 现在却变为摧残人的生命, 进而导致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异化劳动的作用下, 人处于非人的境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异化。在对异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 马克思指出, 异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要想改变人类的异化状态,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必须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通过强制手段逐渐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 把生产资本集中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手中, 这就是共产主义运动。通过共产主义运动, 消灭一切与先进生产力相抵触的政治、经济、思想政治等上层建筑, 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这样, 马克思不仅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关键词职业教育 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76-02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重任。职业教育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因此,职业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事业,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满足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诉求中,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
一、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让人独立出来,不要成为物或者是制度、更不是他人的附属物,而是完全的独立个体。“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显然只有经过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人才能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才能“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换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能使人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来实现职业的发展,并通过职业活动来唤醒人自身内的各种潜在的本质力量,使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能力获得最充分的表现,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此职业教育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源泉和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
职业教育可以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言,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而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一般而言,个体在进入某个职业领域之前,都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由于其特点所决定,恰能按个体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来设置被选专业,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或工种、不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来充分挖掘人的个体潜能。所以,职业教育为个体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个体进入个性化选择的专业之后,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去,最大程度地挖掘个人相关方面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需要通过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的劳动来实现。现在,职业活动仍是现时代人类活动和交往的基本方式,社会分工乃是职业活动得以维系的基础。人们必须从属于一定职业,在特定职业岗位之内实现其发展。每一种职业和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每一种行业和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需要和技能需求。而职业技术教育正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社会各种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尤其是那些尚未找到自身社会角色的新增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职业引门人。
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也对人的职业教育方向和方式提出了要求。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指人的生活、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等在每个人身上的个性化表现,主要包括人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独立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自由。而自主性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活动能力的控制上,“使这种能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不断增强。因此,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来选择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个体向自己可能成功的方向发展。人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智力结构的差异,由此又造成个体的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进而使人走向不同的职业分野。这是人的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关注和探求,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只有珍视人的个性和需要、强调人道化和个性化,只有适应社会,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地、自由地发挥。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根据我国教育方针的规定,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平衡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则认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精通本行血”、“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从事真正的自由劳动”“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了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直接统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掌握和自觉运用,以及人有能力自觉地控制这些力量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教育同生产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要桥梁的职业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发展形式。人的全面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精心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具体的经验方式使之掌握社会经济活动的所必需的各种职业劳动技能,进而实现人的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这种经验式的培养特性,无疑会使学生快速地完成由自然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并使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实现人的发展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许多条件,但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种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职业技术教育既传授生产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生产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体力,并有效地将两者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起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在职教改革方面要求“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准职业活动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不断加深对社会各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树立并实现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追求。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周期变短、更新频率加快,社会、职业(群)向个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在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把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将职业技能拓展到综合素质,由单一满足上岗需求走向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人是在实践中改造外部世界和改造人自身的,而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使得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和生活职责的工具。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实现主体在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不断自我完善,只有着眼于贯穿人的一生的、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教育才能担此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赵欣,卜安康.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张家样,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同人的发展不可分开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方面,但绝不可以为所欲为.传统发展现实质上是见物不见人,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制的追求将使人类陷入绝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对待自然,但不是无所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作 者:李知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成都,610064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BIMONTHLY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B03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 自然 传统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在国际和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无疑人才是其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素质和能力。多年来,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综心理素质看中程度愈来愈高。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低,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焦点。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文化,艺术,心理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应同心理素质教育想结合。充分发挥心理活动的特点。①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②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③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④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⑤;⑥质量与数量的统一;⑦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统一。由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感知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情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与调控性,因此在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呈现出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现代高科技总是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高层次人才如果只拥有比较狭窄的先进专业知识,那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不知道往日那些高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科尖子们,在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局面时,又该作何感想?而近几年在全国各大高校里掀起的综合大学、各科系合并热又说明了什么?北京服装学院在种种压力下仍坚持“艺工结合”的办学思路,既反映了办学者的前瞻性,也是时代要求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前提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不是说专业知识就不重要,相反,要想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我国现有对专业知识已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艺术修养对我们的影响。
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朋友邀你一起去听交响音乐会,为了不扫兴,也为了不让朋友看出自己“农民”,你欣然决定舍命陪君子。可一到现场不是哈欠连天就是百无聊赖,坐着比站着难受;又或者,同学周末聚会,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世纪坛的“达利画展”,争相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想法,而此时对绘画一无所知的你,只能坐在一旁怅然若失„..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个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人达到良好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的必要途径,主要是 一种后天教育行为,包括绘画、雕塑、书法修养,音乐、舞蹈、戏剧修养,哲学、伦理、道德修养等。它以美育为实施途径,并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其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使人的生活更美。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幅画消却多少烦恼,一首诗引发壮志豪情、一曲美妙的音乐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树人中,树“技”,也就是掌握一两种专业知识,相对容易一些,而树“心”则要困难得多。难就难在培养具有全面文化素质和高尚人生境界的“四有”新人。文化艺术素质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提升、全面解放的必由之路。了解一些文化、历史,特别是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培养审美欣赏、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继承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遗产,追求刚健昂扬、超迈博大的人生境界,涵养丰富健全的个体人格、高尚充沛的审美素养,甚至对于科学的创新、思维的变革、技术的发明都有积极的作用。
为此,教育部还曾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可见,当今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可以说,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的现代教育观念,或者可以说是现代美育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是根本一致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却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美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诸多“高分低能” 现象的产生。只有素质相对全面的人,才可能在今后特定的领域做出较大的专业成绩,才可能去创造和享受美好的生活。文化艺术的缺失,使得比较偏重于科学技术学习的人照样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我们已不是陌生的教训。不但是广大艺术家,而且大量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等都需要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科学家与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的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197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动物园看看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可能大家有一种同感,那就是,在社会和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为了生存,又由于个人的精力和实践所限,我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某一专业领域,必须牺牲与此关系不直接的需要与能力。直白地说,就是文化艺术不能当饭吃。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观念的改变,相信不久的将来,文化艺术修养必将成为人才竞争的一个焦点。我们也看到有少数科学家几乎已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欣赏美的能力与兴趣,最终被沦落为“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据科学结果表明,智力的发展常常导致情感、敏感性和个性兴趣的丧失。而文化艺术教育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引发人们创新思维和产生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人在面对危急时引起的恐惧感,看到丑恶事物时引起的憎恶感,欣赏完美的艺术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爱慕感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即是情感。
情感,不仅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的行动。当我们欣赏一幅幅或壮美或雅静的山水画时,心中会由然而生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更加热爱自然而时时刻刻关注和保护环境;因此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为自己生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并时刻激励自己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看完罗中立的《父亲》后,我们自然由生出一种爱的温馨和对父亲的思念,也深深理解了父亲的艰辛和操劳,并愧疚于自己作为儿女的不孝,这就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的培养,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类别所难企及的。
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智育的同时,更加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憧憬美好的未来而忽视了现时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只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许诺,而应该是一个由今天达到明天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时时铭记,在现实的条件下,努力提高人的生存发展质量。再者,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者也应该具有丰富的需要和能力,因为使每一个体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恰恰是由具有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劳动者创造的。
种种事实说明,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已成为当今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漫漫路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
作者姓名:张公社 周喜华
出版时间:2012-05-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解放”, 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解放”之上的社会。马克思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得不到解放。”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三个基本的历史进程, 这三个阶段也是人的发展螺旋式上升演化的三种历史形态。马克思认为,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 人们将共同配合一起掌管社会关系, 在多样、平等、全面的社会关系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指人能够自由地施展自己多样的能力。其中包括人的劳动力、从事思想、科学艺术的能力、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等。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力的发展, 他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 (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关系、政治法律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 的高度丰富开展与占有。人的社会关系就将变得多样, 走向开放, 由单边的关系走向全方位, 使人不再禁锢于地方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指的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品质的发展。人的个性不再受到压抑, 不再遭到其他阶层和社会关系的桎梏。个人的发展由自身决定, 具有自觉和自主性。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
(一) 共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我们知道,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以, 为鼓动生产力发展就可以借助推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更新换代, 以及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能力等方面。在共享理念的支持下,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到经济建设之中, 每个人各司其职, 在生产领域中促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升级换代, 劳动者在共建共享的鼓舞下也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生产力在此影响下就会加快发展。
社会制度同样也是达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但我们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中还留存某种具体规制阻碍、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状况, 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必须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进步。在共享理念之中, 完善制度是其中一个手段。在推进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过程中, 制度改革是必经之路, 制度是保障发展和共享的有力保证。只有通过制度保障, 才能确实地促成共享。用有力的制度来保障每个人各项权利的平等, 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 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指出:“坚持共享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和核心。共享享有什么?其中, 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党和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共同诉求而提供的, 为让社会成员共同获益的各种服务。将公共服务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的目的是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的各种基本需求, 我们说人的需要引起人的一切活动, 这是人的本性。唯有当人的一切需要都被满足之后, 人才能在此基础上自由全面地发展, 最后达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人民都自由全面发展, 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或者是一部分人。是以,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必需周全到所有人。为保证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共享发展理念必须通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来关注每个人的发展, 其中主要的就是加速设置能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 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进一步有效促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就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而不管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全面小康, 都是在实现共产主义路途中的阶段性目标。是以,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 其终极目的也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素才能表现。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只有用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程度作为最终的衡量尺度。同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也必须通过社会才能获得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只有相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社会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2.2人的全面发展依赖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生活的核心是人,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成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社会关系。人们创造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制约、塑造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的和观念的关系的全面性。社会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在承认人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前提下,必须也要承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离开社会发展这个平台,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3社会发展也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社会发展和进步于人的发展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更重要的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生产力中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变革以及上层建筑的发展完善,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必要变革以及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人却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动因素,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工具,他是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科学认识的人制造的,他也要由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人去掌握和使用。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在变革和发展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觉悟和知识,离不开变革和发展生产关系中所需要的人的实践能力,也离不开为实现变革的而必须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社会上层建筑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文化思想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精神、文化、政治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阶段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各项工作和一切事业,都应该看看是不是有利益人的全面发展,有利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利于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终极目标。
3.2发挥人的能动性,不断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要人们的政党的需要得到满足,合法的权益得到保护,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就能成为自由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就能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推荐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依靠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升,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全面的小康社会就得以更快实现。
3.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水平基础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法治将更加健全,人们的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会,教育、科学、文化、医疗体系更加完备,为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产力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将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J].发展论坛,2003,(10).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青海学刊,2003,(04).
[3]杜金亮.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04).
两种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两种文化从分裂走向融合的过程正是人的`发展从片面走向全面的历史过程.
作 者:温泉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6) 分类号:G0 关键词:两种文化 融合 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旅游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 “年文化”营销:与消费文化共舞
★ 文化创新发展心得体会
★ 重返伊甸园-论文化与人的和谐
★ 科技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论文
★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
★ 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 消费善心 范文
★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1:《论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 新时期 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
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第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
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的现代化,即人的能力由“专”向“通”的转变;第二,认知结构的现代化,即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转变;第三,需要的现代化,即由单一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转变;第四,行为能力的现代化,即由盲从行为向文明行为的转变;第五,思维模式的现代化,即由片面思想方式向辩证
思维方式的转变。③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巨大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稳步增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主政治权利日趋完善,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机遇的背后意味着挑战,成绩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生产生活问题。经济的迅速增长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生产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一些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第一,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摆脱了贫困,但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
地理条件和国家政策倾斜度等的不同,我国的中、东、西等三大区域的发展呈现了明显不平衡的态势。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地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第三,就业问题突出。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作为其主体的人的发展。
二是文化生产的反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可避免地打上商品经济的痕迹,文化生产单纯追求“卖点”和“流行”,从而违背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价值,出现反文化的结果,人仍然在物欲的统治之下,导致人的发展的新异化。在中国,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不断占领文化市场并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而精英文化所倡导的重视审美、人文价值等文化特质恰恰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④大众文化通过影视、网络等将其理念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使文化的价值意义日益削减,从而导致人的发展平面化。
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而人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态文明的状况。现代社会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污染、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无不是生态系统破坏的真实写照。这也充分表明,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此的强烈回应。
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说明了“我国现代人的总体素质、生活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发达、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全的过渡性特征”⑤。基于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问题,从整体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2:《试论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
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人的全面
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
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教育理想的实现,不能不以教育平等这一内在条件作为前提。
社会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外在条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须适应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与
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人口、资源、民族、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涉及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应当说,社会平等体现为在同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阶级和经济能力不平衡的存在,人要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当教育理想适应社会关系发展规律时,它就会相应得到实现;可一旦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系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教育理想实现的障碍。可以说,教育理想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掌握在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能实现的社会平等程度上。
教育理想是一个
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主体认识的改变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设想也会发生转变。但无论这种主观期望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不能超出其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形态,与教育平等、社会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育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因此被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然而,没有教育平等,就不可能实现个体的整个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应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就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和
体育来促使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教育平等则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人即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做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指教育组织为全社会的各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应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各个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有不同。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体如果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连最基本的发展机会都不存在,那么其全面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起点的平等,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应享受的受教育的平等,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享受到的平等且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并不在“全面”二字,而是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未特定化”都不同的情况下,却采用相同的教学规则、教学方式及教材等进行教育,是无法培养个体真、善、美统一和谐的理想个性的。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提出的“豫时逊摩”的教育原则,都闪烁着“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之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平等的理念,与能否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有最直接的关系。教师面对在智力、个性、相貌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应给予尊重。“人格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不管地位、才智、经济的差别多大,人本身作为应该被尊重的主体,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平等的差异性对待原则,教育应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为有所差异的个体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有所不同的机会。另外,应重视对从教人员平等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天赋较低的、个性素质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机会的平等,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在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实现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才会实现。个体在诸如禀赋、能力等生理心理条件方面以及生活环境、机遇等社会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植钜欤庖簿偷贾赂鎏逶谝院蟾髯苑⒄沟慕峁钜臁6杂谥诙嗖灰谎母鎏澹从猛骋坏慕峁垂娣叮舛杂谑芙逃呃此凳遣还降摹=逃峁降鹊木咛逄逑郑饕嵌允芙逃咂兰鄣谋曜际欠穹峡凸坌院涂蒲裕芊褚济恳桓鎏逖≡袷屎献约旱姆⒄菇峁竦米杂傻姆⒄埂�
三、社会平等与人的全面
发展
马克思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无不是一个
历史范畴,受到他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制约,是
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也现实地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人在自身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是人在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从缔结社会的意义上说,每个个体人的基本贡献均是不可缺少的,是平等的。也正是由于得益于每个个体人的“前提性贡献”,人类社会才具有自身特有的种属尊严,个体人也才因之具有相应的作为人的尊严。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应是平等的。
对于
教育来说,社会平等是指:不论人在种族、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存在任何差别,都不能限制、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平等对待。它体现在:①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的平等;②不使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不为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不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境地。体现社会平等的教育,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社会平等是保障教育平等的外在条件、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很大程度是源于社会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如精英教育政策、重点学校制度、择校高价生规则、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等等政府的教育公平政策是调节教育活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根本。提高教育政策的平等程度,不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教育活动公平运行,使社会各阶层的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所享受的教育利益相对平等。
社会平等也是人的发展最为基本的外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平等的发展:《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宣称:“不论礼会阶层,不论
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早主张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门徒。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 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一夸美纽斯也在《大教学沦》中明确指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社会平等足一个相对存在的范畴,社会平等的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没有社会平等这一外在条件,人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身心就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自然也不能做到与社会和谐发展了。
四、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互动
英文版《大不列颤百科全书》“教育
哲学”条目称马克思是教育哲学领域最有影响的人,因为他关心的是中心问题,是医治人类的异化和非人化一在他看来,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段,作为解放手段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喈的发展.规定一个教育目的,就要从理想本身和对教育者的应然要求这两个方面去考虑,教育目的的双重特征在于,它不仅必须被理解为各种“理想”.而且至少在机构化的教育中还必须被理解为各种规章据此,教育目的就是一种对教育者的应然要求“,教育理想也自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完美实现。
教育理想具有无穷性,要达到真正的理想状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教育理想以理念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是非现实存在的。这表明,教育理想只能是一种应然性。同时,从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来看,真正的平等也同样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中的,它们仅是人类对社会的一种价值期望,是社会形态的应然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理想都是以其应然性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教育理想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上。人的全面发展越充分,就越接近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实现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此可见,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无止境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永远不可能有完结的一天。不过,尽管应然的教育目的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人追求其理想的状态仍是必需的。这是因为,教育理想对教育产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导向,使教育行为者不会处于无所适从或无所作为的状态。人是未完成的存在,教育没有理想作为发展的动力,也就必然会束缚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篇3:《浅析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职业
教育
自由
发展
全面发展
论文摘要: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诉求中,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职业教育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承担着为
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重任。职业教育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因此,职业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事业,既是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满足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诉求中,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
一、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让人独立出来,不要成为物或者是制度、更不是他人的附属物,而是完全的独立个体。“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显然只有经过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人才能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才能“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换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能使人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来实现职业的发展,并通过职业活动来唤醒人自身内的各种潜在的本质力量,使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能力获得最充分的表现,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此职业教育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源泉和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理想途径。
职业教育可以充分挖掘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言,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而是要“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一般而言,个体在进入某个职业领域之前,都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由于其特点所决定,恰能按个体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来设置被选专业,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或工种、不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来充分挖掘人的个体潜能。所以,职业教育为个体进行个性化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个体进入个性化选择的专业之后,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去,最大程度地挖掘个人相关方面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需要通过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的劳动来实现。现在,职业活动仍是现时代人类活动和交往的基本方式,社会分工乃是职业活动得以维系的基础。人们必须从属于一定职业,在特定职业岗位之内实现其发展。每一种职业和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每一种行业和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需要和技能需求。而职业技术教育正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社会各种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尤其是那些尚未找到自身社会角色的新增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职业引门人。
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发展也对人的职业教育方向和方式提出了要求。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指人的生活、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等在每个人身上的个性化表现,主要包括人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独立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自由。而自主性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活动能力的控制上,“使这种能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逐步摆脱了以往的依附性和服从性;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不断增强。因此,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来选择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个体向自己可能成功的方向发展。人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智力结构的差异,由此又造成个体的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进而使人走向不同的职业分野。这是人的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关注和探求,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只有珍视人的个性和需要、强调人道化和个性化,只有适应社会,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地、自由地发挥。
二、职业
教育与人的全面
发展的辩证关系
根据我国教育方针的规定,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平衡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则认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精通本行血”、“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的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从事真正的自由劳动”“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了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直接统一,人对
自然
规律的能动掌握和自觉运用,以及人有能力自觉地控制这些力量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然“要求教育同生产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要桥梁的职业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发展形式。人的全面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精心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具体的经验方式使之掌握社会
经济活动的所必需的各种职业劳动技能,进而实现人的发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这种经验式的培养特性,无疑会使学生快速地完成由自然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并使人重新占有自己的本质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也符合马克思提出的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来实现人的发展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涉及许多条件,但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种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
现代意义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职业技术教育既传授生产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生产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体力,并有效地将两者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起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在职教改革方面要求“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与
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准职业活动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不断加深对社会各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树立并实现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追求。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推荐阅读:
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10-16
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0-29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10-26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12-08
自由与约束06-24
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12-03
生命与自由阅读答案12-30
自由与约束为题目的作文11-06
限制与自由作文600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