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第2课 辛亥革命 教案(推荐8篇)
专题三第1课 辛亥革命▪教案
〖课前准备〗
(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课。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该课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
在教授此课时,一定要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立足于教材,全面准确得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就课本设计而言,本课的结构明确,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本课第一目“武昌起义”,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强调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第二目“中华民国成立”,涉及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第三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讲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阐述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本课在本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现代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即三民主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明确武昌起义是成功与失败并存。⑵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⑶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文字资料、视频资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意识,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创创新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难点是三民主义的剖析、袁世凯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用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个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本课难点突破的方法,主要采取自主讨论法。课前将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并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就认识三民主义、评价辛亥革命等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课上小组派代表发言,几个小组之前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加以总结。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促使他们在讨论中发现真知、相互学习,从而加深对这些难点的认识。
(四)学法与教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泼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所以授课时应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历史辨析能力。在初中阶段,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了一个简单的学习,能够识记一些基本史实,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等方式来讲解本课内容,以期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教案
在教具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多媒体,通过有关视频、图片以及文字史料的展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待这段历史,进而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其他。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例如对史料的阅读,教授学生采用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等方式,提高阅读材料的效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提取相关信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以辛亥革命100周年为话题进入新课。讲授新课
1、理解并归纳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用文档的形式展示《与妻书》,并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中一段——“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朗读之后让大家说说19世纪未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么样的?(此问题属于开放性的,没有具体答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那段历史,从而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归纳如下:
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必然性: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丧权辱国。
可能性: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建立;武装起义的兴起。
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
在归纳原因时应着重讲讲革命派的组织领导(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武装斗争(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
此部分内容只要是结合课本进行讲授。此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爆发、发展、高潮。
爆发: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短片,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概况。
发展:结合《武昌起义形势图》及补充其他各省独立相关资料,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和平和光复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立宪派乃至旧官僚的加入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总结:一方面意味着革命阵营存在分裂的危险;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了革命的浓度,减少了革命的代价,同时也壮大了革命的声势。
高潮:a.民国的建立: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时间、地点、总统;补充民国初年国旗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革命阵营潜在的涣散与分裂的危险;引导学生思考临时政府的政权属性。
B.临时约法:显示约法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出其中体现出的原则,并认识其意义。
3、辛亥革命的结果
帝制结束:让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清帝退位的时间、意义。
辛亥革命▪教案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的原因,并补充李剑农先生的一些观点,认识革命党人在策略上的一些不足,并能得出一些经验教训。
历史意义:成功与失败。
通过四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和局限。
补充一则两岸学生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新闻,认识到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对促进两岸统一的意义。
三、总结新课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讲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等问题,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大概过程。
作业:做练习册、熟读课本。
四、板书设计
第三专题
第2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
(1)必然性: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丧权辱国。
(2)可能性: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建立;武装起义的兴起。
(3)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爆发:武昌起义(1991.10.10)
(2)发展:分裂危险、代价小、壮大声势。(3)高潮: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三、结果:妥协与强硬
1、帝制终结(1912.2)
2、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政权
四、历史意义:成功与失败近代化进程
〖课后习题与反思〗
一、习题。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清政府晚期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 项。【答案】:C
1.(2013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二次检测)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教案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D 2.(2012年四川高考文综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不能反映民国初斯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因此,正确选项为A.【答案】A
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眸(mïu)
.独处(chù).B.宁静(níng).曲折(qǔ).C.脉脉(mî).
倩影(qiàn).
鹢首徐回(yì).
悄悄(qiào).
妖童媛女(yuàn).霎时(chà).
缕缕清香(lǚ).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乍看(zhà).D.羞涩(sè).
踱步(duï)
.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幽僻
羞涩
凝碧
没精打彩 B.丰致
酣眠
惦记
专心致志 C.渺茫
弥望
稀蔬
豁然开朗 D.幽静
风姿
斑驳
游目骋怀
解析:A项,彩—采,B项,丰—风,C项,蔬—疏。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分)(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2分)(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2分)9.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分)(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3分)
三、语言表达(15分)1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3、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结合运用比较法理解课文。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中有两位重要的大诗人,他们的文章为后人称颂—李杜文章在,光耀万千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李白、杜甫!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李的《将进酒》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那么,老杜的风格怎样呢?今天要学习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阁夜》一诗!
二、朗读,师生共同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1、播放配乐朗读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诗歌。(要求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有
感情的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三、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感时伤事之作。篇中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
1、提问:“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歲暮:年終。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注释: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星河:星辰与银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闻战伐千家野哭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5、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6、板书设计:
阁 夜 杜 甫
悲慨—悲痛—— 悲哀—— 悲叹
四、分析总结艺术特色
1、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
2、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作用:表达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人事变迁,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可谓“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五、课堂小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预习布置 预习《李凭箜篌引》。
板书设计
三个用典:①野哭千家闻战伐,②卧龙,③跃马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和了解“行己有耻”与“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增强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热爱、珍惜青春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
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教学难点】
“止于至善”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新闻播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五问“毒跑道”事件:
早有预警为何堵不住漏洞?从新疆到东北,从内蒙古到深圳,近两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集中爆发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而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
记者调查发现,“毒操场”“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教师点拨:“毒跑道”严重危害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拷问着社会的诚信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件频发,和谐社会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现实生活中,最起码的社会规则需要我们一起遵守,一些基本的界限要求我们不能逾越。《青春有格》,青春年少的我们同样需要遵守规则和秩序,追求“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二、探究新知(一)行己有耻
活动一: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知耻故事(教材P28)【多媒体呈现】(1)耻辱之戒
在加拿大,有一所大学,久负盛名,在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播,那就是加拿大工学院。
一次加拿大政府将国内一座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交给了一名毕业于该所大学的工程师来完成。但是,由于这名工程师一时大意,计算不够精确,设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桥梁在交付使用后不久就发生垮塌,造成多人溺水的重大安全事故。事件不但给加拿大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这所大学的声誉降到了冰点。
为了牢记这个惨痛的教训,这所大学不惜花费重金,买下了建造这座桥梁的所有钢材,并把这些钢材加工成了一枚枚戒指,取名为“耻辱之戒”。从此,每当这所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领取学位证书时,这所大学的校长都会亲自给他们每个人戴上一枚这样的戒指。
多少年来,这所大学的毕业生都是戴着这枚“耻辱之戒”走上社会的。为了洗刷母校的耻辱,重塑母校的形象,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不敢有一丝马虎、一丝懈怠,兢兢业业,奋发图强,许多人由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国内外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为母校争得了数不胜数的荣誉。
尽管那段令人难堪的往事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这所大学也已重新赢得了声誉和荣耀,可直到今天,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依然像以前一样,把那枚“耻辱之戒”始终牢牢地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耻辱之戒”已成为他们工作严谨认真的不懈动力。
知耻近乎智。这枚戒指让我们看到了智者面对失败、耻辱的深远智慧:耻辱、失败比荣誉更应该牢记。只要勇于正视,并从中汲取动力,“耻辱之戒”终会有一天变成“荣誉之环”。(2)讲一讲~卧薪尝胆、负荆请罪 问题:
1.“耻辱之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成语“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三则材料共同解释了什么道理?启示我们应如何做?
要求:阅读感悟,思考分享,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交流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耻辱之戒”“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感到羞耻,才能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尊。这三则故事共同启示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行己有耻”。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多媒体呈现结论】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活动二:多媒体呈现下列材料 羞恶之心带给人坚强的意志。电影《霍元甲》中的主人公就是典型的一例,当满身稚气的霍元甲被人一拳打倒在擂台上时,他顿时感受到莫大的耻辱,他发誓说:“我霍元甲一定要得津门第一!”接下来霍元甲完全变成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在经历无数次残酷的自我训练后,他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擂台上。是羞恶之心使他重新站起来,用坚强的意志书写出他辉煌的人生。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多媒体呈现结论】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活动三:探究与分享~规则不可违(教材P28)【多媒体呈现】
问题:这两幅图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求:阅读感悟,思考探究,交流分享,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些规则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一定要符合各种社会规则,不违反规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底线。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多媒体呈现结论】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活动四:说一说~增强自控力大家谈
问题:1.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不良诱惑? 2.这些不良诱惑有哪些危害? 3.你是怎样战胜这些不良诱惑的?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分享,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对人们和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面对不良诱惑,我们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多媒体呈现结论】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具体方法: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二)止于至善
活动五: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追求至善 【多媒体呈现】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90后女孩
假期中,在徐家汇中心医院导医志愿者中有这样一位乐于奉献,为他人服务的女孩,她就是闵行中学高三学生项佳悦。身为90后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她热爱的公益活动,她曾担任徐汇区中心医院导医志愿者、零壹公益文化盛典的嘉宾接待以及幕后解说工作,并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
有一次,她热情地接待一对老夫妇,一直把他们送到病房,临走前又将他们硬塞来的苹果偷偷地放回去。小小的善举,给人们送去的却是大大的温暖。病人说:“这些孩子真的很好啊!”这是一种肯定,也是正能量的回音。
她说,我们只是一滴水,但只要发挥每个人小小的力量,将会聚成浩瀚的海洋。人活一辈子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人的价值,一个团队的价值就体现在我们为他人做的每一件小事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真诚的笑容不但能给自己好心情,更能给他人带去一道彩虹,何乐而不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问题:
1.项佳悦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她热心做公益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追求? 3.她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要求:阅读感悟,思考探究,小组分享,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项佳悦同学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自我完美的表现。“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自己的“至善”追求,不断地完善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多媒体呈现结论】 1.“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2.“止于至善”的要求
(1)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在生活中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作用: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活动六: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不畏人知畏己知 【多媒体呈现】
叶存人写诗拒贿的故事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问题:1.为什么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 2.他写诗拒贿对我们做人有哪些启示?
要求:感悟思考,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他写诗拒贿的故事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常检点和反省自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媒体呈现结论】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求: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活动七:欣赏音乐 拓展提升 【多媒体播放】
歌曲《就现在》
歌词:青春的激情百花盛开You should know/这不是一个需要等待的年代/你想看到美好的未来/就看你的现在/Yeah~活出你的色彩/请看着我的表情嘿嘿/告诉世界我从不会失败/就跟着我的脚步/嘿嘿若你有梦想就一起来!就现在!爱谁谁管谁在舞台Live For Now/我就是主宰/梦想才让心跳存在/散发出光彩/跟着这个节奏嘿嘿嘿/舞动你的双手嘿嘿嘿/我有我的追求嘿嘿/我们的姿态就这么有范又帅/青春的热情需要灌溉的非常/style Hold全场/自己为自己喝彩/跟自己竞赛/我们能遇见真爱因幸福它常在/趁现在青春还在/请看着我的表情嘿嘿/告诉世界我从不会失败/就跟着我的脚步嘿嘿/若你有梦想就一起来!就现在!爱谁谁管谁在舞台/Live For Now我就是主宰/梦想才让心跳存在/散发出光彩/跟着这个节奏嘿嘿嘿/舞动你的双手嘿嘿嘿/我有我的追求嘿嘿/我们的姿态就这么有范又帅/爱谁谁管谁在舞台/Live For Now我就是主宰/梦想才让心跳存在/散发出光彩/爱谁谁管谁在舞台/Live For Now我就是主宰/渴望才让心跳存在/散发出光彩/有梦想的存在/你就现在拥有自由的舞台。活动八:合作总结 梳理知识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让愿意在全班分享知识导图的学生在多媒体展台展示分享。
本课小结: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让我们《就现在》去经历,去体验,去拥有,去珍惜。“行己有耻”,遵守规则,修身为本;“止于至善”,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收获,在收获中证明最美好的青春。让我们《就现在》追求青春的梦想,扬帆起航,做青春的主人!典型例题
1.大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行己有耻”,就要()①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树立底线意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 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师拓展:B 分析题干内容可知,德谟克利特的话强调了知耻的重要性。依据题意,①是对行己有耻的理解,②④是行己有耻的要求,三项都符合题意要求;③说法错误,应树立底线意识,不做触碰道德底线和违反法律的事情。故选B。
2.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宫崎骏说:想找一个完全“善”的人是不可能 的。善与恶总是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斗争着,我想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是“善”的。事实上,只有当内心斗争打败了“恶”,这个人才是善的。追求“止于至善”就不应该()A.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汲取他们的力量 B.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端正自己的行为
C.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拥有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D.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一切
复习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导入新课,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么资产阶级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一任务的领导阶级,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分析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3.了解袁世凯夺得领导权的过程和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对辛亥革命做出理解性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掌握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历史短剧表演,提高学生兴趣,体验历史。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青年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进一步体会民主共和的涵义。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2.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用具与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powerpoint演示。
教学方式:教师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历史短剧表演等。
课前准备:请四位同学报名排演历史短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讲了什么》。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导入】板书一幅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询问同学们可知道挽联纪念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课件展示图片:
1.“天安门广场上的孙中山像”;2.“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访问团拜谒南京中山陵”;3.“吴伯雄完成拜谒仪式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人们对孙中山的评价,如鲁迅说:“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介绍: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贡献了毕生心血,受到人们的尊敬。孙中山一生的事迹中,很为人们熟知的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小皇帝溥仪成为了中国的“末代皇帝”。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还有哪些人物值得了解和纪念,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法指导】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一般是从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由此明确全课线索:分四大部分:
一、背景;
二、过程;
三、结果;
四、功绩。
【学习过程】
(一)1911年辛亥革命的过程
【运用倒叙法】辛亥革命是在武昌首先发生,进而影响全国的。观看武昌起义的录像,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内容,注意搜集录相中的重要历史信息。观看完毕,同学总结武昌起义的要点,课件呈现:
1911.10.10武昌首义——三镇光复——军政府成立——全国各省纷纷独立。动态地图展示当时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的情形。
【问题2】从武昌首义成功开始,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最终使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偶然吗?
从而进入对事件背景的探讨:1911年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酝酿发展过程?
(二)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问题3】
(一)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推翻清政府?
帮助思考:请同学们从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形、当时的统治政府清政府有什么作为”这些方面来思考。
以历史图片来小结:清政府在历次的外国侵略战争中失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遭到各国列强的瓜分,《时局图》表明中国当时危机深重。这些状况让人们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问题4辛亥革命的条件以材料形式解决】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材料1: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2: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3: 材料4: 成立时间
名 称 1894年
兴中会 1904年
华兴会 1904年
光复会 1906年
日知会
让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得出这些资料说明
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①经济条件②阶级条件③思想条件④组织条件⑤军事条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所在。
其中延伸介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呈现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头像以及生平,阅读《与父书》《与妻书》节选的文字。感受99年前的革命青年担当责任、敢为天下先、爱国爱民的气概,和牺牲生命追求革命理想的精神。
重点学习同盟会成立的情况,罗列知识点由学生在书本上找出并做好相应标记。【问题5】(同盟会和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结束封建帝制;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书本介绍和课件上的图片:五色旗、1911年12月29日17省代表合影、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大总统誓词。概括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
1912年元旦,经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问题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历史剧表演、问题形式解决】从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中,可以看出这个政权跟古代封建政权有何不同?跟当时世界哪些国家政权形式相似? 小结:不同-选举总统,不再是皇权至上、君主世袭。相似-美国法国的共和制。为保障共和制度,中华民国制定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历史短剧表演:《<临时约法>讲了什么》
表演者:A同学——进步读书人;B同学——蓄长辫子的清朝遗少;C、D两位同学——黄包车夫甲、乙。
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人们议论纷纷。一日上午,茶馆来了一位读书人和一位蓄着辫子的清朝遗少,把他们拉来的两位黄包车夫甲和乙在一边候着。
读书人:咦,我说这位先生,您怎么还留着辫子呢?您不知道中华民国禁止蓄辫吗? 清朝遗少:你管得着吗?我高兴留辫子,怎么样?还有,你,还有你们(指着两位黄包车夫),得叫我老爷。都给我规矩点儿。
读书人:哟,您还在怀念过去的生活?这能成吗?现在是中华民国,一切都变了。临时政府不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吗?我劝你回去好好看看,弄明白现在的社会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车夫甲、车夫乙:是呀,我们也听说有了这么一部法律,不知道讲了什么?听说以后再没有皇帝了,当官的要什么,选举?这样来呢„„
清朝遗少:你们放屁,不要皇帝不就乱套了吗?这么大的国家,谁来管?
读书人:你对人家放尊重一点。我告诉你,人人平等,言论自由,这也是《临时约法》规定了的。没有皇帝就乱套了吗?我看不会,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皇帝,国家富强,百姓 3 安居乐业,比如美利坚、法兰西。车夫甲、车夫乙:(对读书人)先生,您懂得真多。您再讲讲,那个什么临时约法里头还讲了什么,现在跟以前还有什么不同?
读书人:简单讲,还有这些不同:第一,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皇帝一个人的;大家都一律平等;不管你干什么职业,只要是国民,都可以选举别人做官,别人也可以选举你,不像以前只要“老爷”才有资格当官。第二,国家不再要皇帝,以前是皇帝一个人统管大权,现在分给三个部门去管理,叫做,“三权分立”。第三,国家最高长官叫做总统。但他不是皇帝,他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要受到各方面限制。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是内阁和内阁总理,也是相互限制,也不要当成是以前的宰相。清朝遗少:变了,一切都变了„„
讨论:从这个历史短剧中,得到什么感受?
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1,主权在民;2,自由平等,3,三权分立,4,责任内阁制。
这几项内容跟专制王朝时代进行比较,得出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阅读书本,通过图示:“革命阵营承受的压力”、“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末代皇帝溥仪”,简要了解辛亥革命后革命党面临的复杂形势,孙中山在清帝宣布退位诏书、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后,提出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视时间和学生兴趣讨论袁世凯得到权力的原因。设问:“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 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维护共和,不居功自敖,以革命需要出发的心胸。
(五)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问题7以历史辩论的形式解决】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正方提供下列材料,材料反映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开启了大门如
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4、生活:多元化,但强调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材料,除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 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4: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反方提供下列材料: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从提炼出辛亥革命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2、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 ——摘自鲁迅《阿Q正传》
(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理性思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可从除旧布新、人民的权利、对人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去思考;失败方面则可从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有无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去思考。)
以图片了解很多生活的变化起自辛亥革命,理解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影响力。最后勉励:孙中山一开始的革命目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在成功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结束了14年之后,孙中山留下的遗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知识结构】
教学要点及板书要点:
一、背景
1.时代:民族危机严重
2.政治: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1)兴中会等各地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6.实践:各地武装起义 7.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二、过程
1.武昌首义 1911.10.10 2.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3——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 3.清帝退位(结束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三、结局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功绩:
推翻;建立;观念深入
【小结与启迪】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第一 5 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是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首义的革命主动首创和革命献身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也理解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课后反思★
我对新课程的认识:新课程强调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本课核心问题和学生发现的问题,完成课堂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新课程强调教师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每节课要有一个问题中心,教师要大胆的进行取舍,学生能理解的问题,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独立掌握,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
本课内容知识含量大,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知识点,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做到了,学生也是上课听下课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考试制度影响下,无论新课程也好,旧课程也罢,“掌握知识──灵活运用”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一节新课程不在于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次数多少,不在于课堂上学生动了多少,而在于在这节课上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短短的40分内迅速而持久地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才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避免了课上“精彩表演”,课后“抢时恶补”。本课优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法则、规律。
2、运用版式设计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壁报版面。过程与方法
从设计报刊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壁报设计制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精神。2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通过对设计精美的报刊、杂志、画册、挂历、招贴、网页、唱片封套的鉴赏,了解版式设计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以及版式设计所包含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采用设计制作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感恩节剪报、自我宣传手册等方法,探索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意识与能力,初步形成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
活动一:“欣赏与了解”通过欣赏优秀的报刊杂志等版式设计作品,认识版式设计中图片、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了解标题、栏目、文章、图片等各构成要素在版式设计中的编排处理方法。
活动二:“体验与实践”运用所学的版式设计知识,分组自拟主题尝试用拼贴、手绘等方式,设计制作一份的校园剪报。3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考虑,本课教学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尽可能地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主体性。本课主题是围绕报刊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让学生看、听、想、赛、练等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春天的认识和了解报刊设计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的欲 望。4重点难点
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版式设计创意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题引入
1、出示报纸、杂志、网页、招贴、宣传展板等有关图形图像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设计的精美。
2、导入新课的内容出示课题《精美的报刊》----版式设计。活动2【导入】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版式设计的基本法则、规律。
2、运用版式设计知识设计一份简单的壁报版面。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
1、版式设计的概念
版式设计是指在平面上,把与主题相关的文字、图形、色彩遵循“美”的形式法则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使其出生感官上的美感。版式设计的范围涉及报纸、刊物、书籍、画册、挂历、招贴、网页等各个领域。
版式设计的视觉元素——文字、图片、色彩
2、版式设计的基本法则
对称与均衡 变异与秩序 空白与疏密 比例与分割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3、什么是壁报?
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的媒体,它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
4、设计壁报.问:我们再来找一找,这个版面里除了文字、图片、色彩外还由哪些要素构成呢? 版式的要素:刊名、报头、栏目、信息文章、插图、尾花等(多媒体出示壁报的构成)版式设计的一般步骤——
a确定报头和主题性大标题的位置;
b确定栏目的数量和形式,制定各栏目的块面空间;
c安排文章、插图的位置,确定其所占块面的形状和大概面积; d进行版面总体调整,装饰美化边角;
e根据剩余空间,安排设计尾花和其他美化装饰。活动4【练习】课堂体验 活动 运用所学壁报设计知识,小组合作自拟主题尝试设计一份壁报的版面。要求只设计版面报头、刊名、栏目、插图、尾花,信息文章内容留白。(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目的:通过该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活动5【练习】评价作业
1、学生自评互评。抽2-3组的作品小组长讲解本组的设计意图。
2、教师点评。围绕板报的创意和整体效果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以鼓励为主。活动6【作业】拓展小结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两个摩擦音/θ/ & /ð/、/h//l/、鼻腔音/m/,/n/ &/ŋ/、延续音/w/& /j//r/的正确发音及区别;听单词能准确判断其音标;运用这几个音标如何记单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区分/θ/ & /ð/,三个鼻腔音/m/,/n/ &/ŋ/的发音,理解延续音的延续发音技巧以及运用音标记单词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音频,发音表,视频,PPT
四、教学步骤:
1、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s/ & /z/、/∫/ & /ʒ/、/t∫/ &/ dʒ /、/f/ & /v/、(2分);
2、用卡片或者板书让学生认识今天所学音标/θ/ & /ð/、/h//l/、/m/,/n/ &/ŋ/、/w/& /j//r/(2分);
3、教读今天要学习的10个音标,让学生模仿练习,讲解发音部位并练习教材中的单词和例句,请学生拼读,讲解这些音标在单词中的发音技巧,如s或ss 经常在单词中发s,sh发/∫/等,教学生用音标记单词。每组音标6分钟,共24分;
4、听单词找元音音标 教师准备若干套元音音标的卡片,然后让每组上来五个人,每人发一张卡片(如五个元音的长音或知音)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单词,如beef,则各组卡片[f]的学生应立即站出来并将卡片举起,举得快而对的给2分,举得慢的给1分,没举或举错的不给分,最后得分多的组获胜.(5分)
5、播放视频诗歌朗诵,注意单词发音(6分);
6、分小组练习绕口令,每组选出一个同学朗读,表扬读的最好的,鼓励其他组(10分);
7、布置作业,找出含有今天所学音标的单词,今天学过的除外(2分)。
五、板书设计: 各音标,单词发音
语音语调第四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8个单元音/i:/& /i/、/e/&/æ/、/ə:/& / ə/、/ כ:/ & /כ/、/u:/& /u/的发音正确发音及区别;能正确,掌握这几个音标在单词中的规律并运用于单词记忆;能辨别音近的单词发音;认识重弱读及连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运用发音器官/i:/& /i/、/e/&/æ/、/ə:/& / ə/、/ כ:/ & /כ/、/u:/& /u/发音,及这几个音标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三、课前准备:教材视频,听力音频,PPT,发音表
三、教学步骤:
1、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s/ & /z/、/∫/ & /ʒ/、/t∫/ &/ dʒ /、/f/ & /v/,点把音标音频,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听到的音标(3分)
2、用卡片或者板书让学生认识今天所学音标/i:/& /i/、/e/&/æ/、/ə:/& / ə/、/ כ:/ & /כ/、/u:/& /u/,英语有20个元音,12个单元音,下节课学8个双元音。(2分)
3、教读今天要学的10个音标,跟着发音表练,让学生模仿练习。讲解发音部位并练习教材中的单词和例句,请学生拼读,讲解这些音标在单词中的发音技巧,如e或ee发/i:/等,教学生用音标记单词,每组音标5分钟,共25分;
4、播放准备好的听力材料,分发打印的练习,让学生圈出听到的音近单词,和判断两单词读音是否一致。(8分)
5、Game time.找朋友 将学生分成两组,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单词卡片(如big),在另一组必定有一人持有一张含相同元音音素的单词的卡片,(如pig),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音素,如[i],手持含有此音素的单词(即pig和big)的两位学生应迅速站起来,并读出这两个单词,最先站起来的人得2分,后站出来的得1人,没站出来的得零分,得分多的组获胜。(6分)
6、播放教材上的视频并注意连读及重弱读(6分)。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初在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同时,列强还无理地把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五四运动爆发。
2.经过
(1)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中心:前期是北京,后期转到上海。(4)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
(5)斗争形式:前期是学生罢课,后期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3.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3)参加者: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1919年五四
运动为界标,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异同?
探究:相同点: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因此最终都失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走在运动最前列的是()
A.爱国商人
B.工人阶级
C.爱国学生 D.广大农民 2.“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个口号是在哪个运动中提出的()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请你想想,这个“大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A.1919年 B.1921年 C.1937年 D.1949年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打败日本帝国主义D.发展社会生产力
6.尽管他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却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功绩和影响而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就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董必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材料二 “废除二十一条。”
材料三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完成:
(1)这三个口号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次斗争?
(2)材料一中的“国贼”主要指的是谁?
(3)材料二中的“二十一条”的签订双方是谁?
(4)这次斗争的前期和后期,斗争的中心和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这次斗争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2.解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答案:D 3.解析: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革命都是旧式的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所以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答案:D 4.答案:B 5.解析: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答案:A 6.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一大”“当选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并且领导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因此答案选A项。答案:A 7.参考答案:(1)五四运动。(2)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袁世凯与日本政府。
(4)前期斗争中心在北京,斗争形式以学生罢课为主;后期斗争中心在上海,斗争形式以工人罢工为主,另外商人也举行了罢市。
(5)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北大一学子在狱中题诗:“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充分表达了被捕学生的爱国情怀。据此推测,该学生参与了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红军长征 D.一二·九运动
2. 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装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
B.长沙
C.上海
D.广州
3.下图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这里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四五运动
4.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取消了“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共合作实现
5.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那么关于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导火线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失败 C.运动的口号有:自强、求富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她成立的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7.“„„哪里有共产党,哪里的人民得解放。”这首《东方红》唱出了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A.80周年
B.83周年
C.90周年
D.82周年 8.(2010·福建龙岩)如果小王要去参观中共一大的旧址,他应该去()A.南京
B.北京
C.广州
D.上海
9.红色旅游已成为2010年扩大内需的一大热点,下图嘉兴南湖被列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主要是因为它是„()
A.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C.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 D.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 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有改动)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杂志”和“革命理论”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一中所提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
(3)材料二中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此运动是哪一革命的开端?
11.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徐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下列两组图片,请观察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10.参考答案:(1)《新青年》。马克思主义。(2)1921年。(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11.参考答案:(1)①92 五四青年 ①②⑤ ②90 ①③④⑥⑦(2)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②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领导工人运动 ③陈独秀(4)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国共合作北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都失败了。这时,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中国共产党从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相对强大的现实中认识到,与国民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是打倒军阀统治和外国列强的正确道路。
2.形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内容有: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原则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4.领导人: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5.意义: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三、北伐战争
1.目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开始时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4.总司令:蒋介石。
5.英雄: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6.结果: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消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开始大肆“清党”,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惨遭捕杀。3
(1)开办图片展 ①2011年5月4日,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爆发__________周年,同时为了纪念__________节,要求同学们举办一次图片展,你会从上述图片中选择哪几幅?
②2011年7月1日,如果想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__________周年而举办一次图片展,你会从上述图片中选择哪几幅?
(2)编排历史剧
①如果课堂上,为了再现图⑤这一幕场景,徐老师要编排一场历史剧,请你为老师准备几条标语。(写出三条即可)
②在历史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斗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同学们一片欢呼。如果你是负责宣读这一系列消息的同学,你应该准备哪些内容?
(3)角色小体验
如果你是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负责此次会议的记录工作,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①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验里程碑
请你分别说一说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参考答案: 1.解析:题干中的“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等事件都发生于五四运动期间。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解析:杜威所说的这场运动是指五四爱国运动,据此可直接确定B项符合题意。答案:B 5.解析: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起的;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解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为法国巡捕的干扰破坏,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答案:B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7年4月18日;南京。(2)建立者:蒋介石。
(3)性质: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黄埔军校的创办 2.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同盟会的纲领
D.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 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A.周恩来
B.蒋介石
C.廖仲恺
D.叶挺
4.孙中山说:“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
A.广州 B.长沙
C.武汉
D.上海 5.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A.张作霖 B.吴佩孚
C.孙传芳
D.袁世凯
6.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是()A.汪精卫 B.张作霖
C.孙传芳 D.蒋介石
7.连线题:请将下列黄埔军校早期领导人及其职务做正确连线。蒋介石
总理 孙中山
党代表 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 廖仲恺
校长
参考答案: 1.解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
【问题1】 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节节胜利?
探究: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两党齐心协力,又有其他各革命阶级的积极支持,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②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③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④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北伐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它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因此得到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问题2】 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
探究: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大革命失败了。
1.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1.孙中山曾说过:“我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A.与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
B.建立了黄埔军校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2.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24年,假如你当时被黄埔军校录取,作为新生报到时,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蒋介石是学校的校长 B.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
C.校园广播反复播出紧急通知,禁止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也不准进入军校就读 D.英姿飒爽的周恩来正在给新生上课
3.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埔军校成立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④北伐战争开始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4.“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这是马小虎同学在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后,写下的一副对联,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知识点是()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5.国民政府北伐时期,在湖南、湖北战场上,北伐军浴血奋战,基本上消灭了哪一军阀的主力部队()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袁世凯
6.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
B.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7.以下关于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B.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C.国民大革命最突出的成就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国民大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8.下图是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其政权性质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C.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9.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这里的“失败”主要是指()
A.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B.共产党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C.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10.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整理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合作建校——并肩作战——叛变屠杀”,请你结合这条线索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合作建校”指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建立的什么学校?如果让你挑选合作办校的见证,你会选择下列哪几项?说出他们的姓名和当时的职务。
11.学习了“国共合作北伐”后,请你帮助兴趣小组完成下列内容。(1)根据内容,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
(2)“并肩作战”指的是国共两党并肩进行的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发动“叛变屠杀”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叛变屠杀”标志着什么?
(4)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从中你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
(2)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呢?(3)为什么说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国民革命却失败了呢?
参考答案: 1.解析:为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军,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答案:B
2.解析:A、B、D三项是关于黄埔军校建立的基本史实。C项的情境在当时是不可能看到的,因为黄埔军校正是建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当时的黄埔军校中,也有大批共产党员。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
3.解析: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5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
4.解析:题干中“吴孙张三系军阀”是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指的是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由此可确定此事件是北伐战争。答案:D
5.解析: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10万主力军把守。北伐军消灭的正是吴佩孚的主力部队。答案:A
6.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但只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才有了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有了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答案:C
7.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叙述不正确的”,属于逆向选择题。国民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而这正是国民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原因之一。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D
8.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因此它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答案:D
9.解析:“国民革命失败”是针对国民革命的目的来说的,反帝反封建是国民革命的目的。A、B两项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D项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影响。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10.参考答案:(1)黄埔军校。A周恩来——政治部主任,B蒋介石——校长。
(2)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蒋介石、汪精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4)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组织自己的武装。11.参考答案:(1)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国民党右派(2)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第三专题第2课 辛亥革命 教案】推荐阅读: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11-29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1-25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 专题06-27
学校“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第三专题学习体会07-20
辛亥革命经典教案09-12
修改病句复习课教案-专题教案10-04
《木偶奇遇记》阅读指导课教案专题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