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精选11篇)
一、人员配备:
医院有2名人员专门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上岗前必须接受县疾控中心的专门培训。
二、网络直报要求:
1、发现慢病、死亡病人,由诊断医生填写慢病、《死亡医学证明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死 因推确性。
2、医院防保科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并由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5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病人填写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等。
三、直报人员录入卡片前,心须先检查卡片有关项目是否填写完整,是否有逻辑错误等,确认无误后方可录入。
四、慢病、死因报告卡计算机要求为专用计算机,安装杀毒软
件,做好日常维护,确保正常操作和网络运行正常。网络直报员登陆用户密码必须专人保管,每月更改一次,不得放置或张贴于明显位置。
五、每月将卡片导出保存到电脑内,做好电子数据备和保密。
六、遇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网络直报时,立即将卡片内容电话或传真报告县疾控中心。
七、节假日值班制度:如遇节假日,各科有传染病疫情,应及时电话报告网络直报员周月辉或医院总值班。
医院防保科座机:
手机: 总值班电话座机: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职业病网络直报监测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
1.2方法
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用Excel对2007—2014年河东区《尘肺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职业中毒事故卡》《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卡》等网络直报监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病网络报告分析
2007—2014年河东区共网络报告各类职业病病例1 158例,其中尘肺病发病率占98.8%,急性职业中毒占0.6%,慢性职业中毒占0.2%,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占0.1%,职业性皮肤病占0.2%,其他职业病占0.1%。见表1。
表1 天津市河东区网络报告各类职业病发病情况(例)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007—2014年河东区职业病发病人数呈波动性,在2007年出现1个小高峰后回落,2014年出现迅猛增长。职业病发病趋势见图1。
图1 2007—2014年天津市河东区职业病发病趋势
2.1.1 尘肺病网络直报情况
2007—2014年河东区网络报告尘肺病1 144例,其中壹期1 069例,贰期74例,叁期1例。在网络直报数据库中13种法定尘肺病种,河东区报告了矽肺、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水泥尘肺、煤工尘肺等8种,无石墨尘肺、云母尘肺和铝尘肺报告。每年的高发尘肺病种均为矽肺,8 a累计矽肺病例数占尘肺病发病总数的80.2%;其次为铸工尘肺,占13.0%;电焊工尘肺位居第3位,占3.2%。网络报告尘肺病发病行业前3位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行业,分别占65.1%、17.3%、5.9%。见表2。
2.1.2 职业中毒及其他职业病报告情况
2007—2014年河东区共报告急性职业中毒4起7例,其中硫化氢中毒2起2例,一氧化碳中毒1起4例,氨中毒1起1例。慢性职业中毒2例,2例患者在同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引起慢性职业性中毒的化学物质为铅。共报告职业性皮肤病3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1例,其他职业病(职业性哮喘)1例。
2.2 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2007—2014年河东区网络报告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实检率呈总体上升趋势,但2014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出现大幅下降。见表3。
表2 2007—2014年天津市河东区网络报告尘肺病行业分布情况(例)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表3 天津市河东区网络报告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2.3 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2014年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升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卡》不再进行单独填报,故只收集到2007—2013年河东区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2007—2013年河东区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企业数和检测点数呈现逐年减少态势,而检测合格率在波动式上升。化学因素每年一直维持较高的检测合格率,平均检测合格率也最高,为96.1%;粉尘平均检测合格率为86.0%;物理因素检测合格率连年较低,平均检测合格率仅为66.2%。见表4、表5。
表4 天津市河东区网络报告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表5 天津市河东区网络报告作业场所中不同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3 讨论
3.1 尘肺病是河东区危害最大的职业病
尘肺病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
3.2 职业中毒及其他职业病时有发生,仍需重视和防范
2007—2014年河东区共报告急性职业中毒4起7例、慢性职业中毒2例、职业性皮肤病3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1例、职业性哮喘1例,职业中毒及其他职业病发病率较低,而一些省市地区[7,8,9]的职业病发病以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最多,这主要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河东区急性职业中毒主要由硫化氢、一氧化碳和氨引起,目前河东区现存企业均不生产和使用硫化氢及氨,但在清理低洼水井、管道时接触到风险极大,且2003—2008年天津市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中硫化氢中毒例数位列第1位[10],应引起高度重视。而2001—2010年天津市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中一氧化碳中毒占病例构成最大[3],且河东区出现了1起4例一氧化碳中毒,同样应重点防范。建议应针对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毒物的特点与规律,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做好职业病预防知识培训和宣传,强调个人防护的重要性,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慢性职业中毒及其他职业病虽病例较少,但也应引起关注。建议从源头抓起,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车间内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加强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等措施防止职业中毒、职业病再次发生;同时对存在隐患的重点行业、关键岗位加强监督监管力度。
3.3网络报告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无法反映河东区现实状况
河东区原有大部分企业已倒闭或迁出,但2014年之前部分迁出企业的基本信息没有及时修改,导致网络报告的河东区职业健康监护企业较实际偏多,2014年又出现大幅下降现象;同时,可以看到每年网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企业数均高于同年度网报的职业健康监护企业数,一方面,可能部分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并未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另一方面,也可能为河东区企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技术服务机构出现漏报。故河东区近年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无法反映河东区现状,建议监督部门加强监管,防止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3.4 现存企业的职业病预防不容忽视
河东区企业虽然逐年减少,但现存企业的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仍要加以重视。2007—2013年河东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化学因素一直维持较高的检测合格率,可能因为化学因素会引起工人急慢性职业中毒,容易引起企业及职工本人重视,职业病预防措施比较到位;而粉尘和物理因素的影响多为慢性、渐进性损伤,容易受到忽视,故检测合格率较低。建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河东区现存的几家企业多加监管,督促企业做好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防护知识宣传,同时定期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接害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边安.2007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J].劳动保护,2009,10(2):100.
[2]张兴,吉俊敏,张正东.2007—2012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187-3189.
[3]孙金艳,田丽萍.2001—2010年天津市职业病发病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8):742-743.
[4]范昭宾,陈艳芹.2006—2008年山东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1):1122-1125.
[5]温贤忠,李旭东,黄永顺,等.2006—2010年广东省新发职业病病谱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1(2):157-162.
[6]刘弢,张鹏,张传会,等.浙江省湖州市2008—2012年职业病报告病例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8):624-626.
[7]陈焕然,邱秀珊.2006—2012年深圳市职业病发病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4):478-480.
[8]钟逸菲,熊俊,马立明,等.东莞市2003—2012年职业病报告情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4,41(1):87-89.
[9]王桂敏,姜永根,汤宇斌,等.2000至2009年上海市松江区职业病状况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11):677-680.
1、法定节假日(包括周六周日),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传染病网络直报节假日值班由公卫科负责,实行弹性工作制。
3、值班人员具体负责网络直报系统:大疫情系统传染病卡片的审核督导和异常疫情的处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号的应急响应督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的应急处置、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死亡卡片的审核督导、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分析和上报、传染病预警手机疫情信息的处置、传染病疫情信息的上传和下达、解答下级传染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等。
4、值班人员对网络直报各系统每天最少浏览两次,发生疫情要随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做好值班记录。
5、值班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并保证网络畅通。
6、值班人员补助按中心规定执行,每月由科室统一领取。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
直报实施方案
为了规范和指导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以下简称“直报系统”)的使用,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各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管理机构监测信息快速报告和安全传递,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同时降低监测信息传输成本,提高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
二、系统应用条件
(一)直报系统用户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及上网条件,使用Windows 2000、Windows XP或以上操作系统,IE7.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二)信息报告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操作直报系统。
—1—
三、用户设置及职责
直报系统用户设置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监测管理机构、监测站以及科技支撑单位均为直报系统用户,其职责分别是:
(一)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负责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报告和反馈;负责直报系统的管理、维护及升级;指导直报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组织直报系统应用的考核。
(二)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监测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收集、录入、分析、评估、报告和反馈;审核下级监测管理机构和监测站上报的数据;负责本辖区VPN证书和直报系统用户管理、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本辖区直报系统用户的考核。
(三)地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野生动物异常情况信息收集、录入、分析、评估、报告和反馈;负责本辖区直报系统用户管理、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本辖区系统用户的考核。
(四)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野生动物异常情况信息收集、录入、分析、评估和报告。
—2—
(五)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以下简称监测站):负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收集、录入、分析、评估和报告。
(六)科技支撑单位:负责提供疫源野生动物相关信息,协助野生动物疫病初步诊断、有关数据库建设。
四、用户管理
(一)用户权限。各级监测管理机构和监测站通过用户账号登陆方式,在本级权限内查询、统计本辖区内各级监测机构上报的信息。
(二)用户账号。每个监测管理机构设立1个直报系统用户账号,监测站由上级管理机构设立1至多个直报系统用户账号。
账号统一由字母G(M、K)和10位数字组成,并遵循以下规则:
1.G+xxxxxx+0000(G代表管理机构,不分大小写,xxxxxx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0000为补齐码)。
2.M+xxxxxx+01+00(M代表监测站,不分大小写,xxxxxx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01为本省(区、市)监测站序号,00数字2位为监测站子用户序号)
—3— 3.K+xxxxxx+01+00(K代表科技支撑监测站,不分大小写,xxxxxx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01为序号,00数字2位为子用户序号)
(三)用户信息。用户首次登陆系统后1周之内,完成本机构通讯、人员、仪器设备、应急物资贮备情况填写,并适时更新。
五、系统安全与管理
(一)直报系统采用VPN证书及用户密码“双保险”,严格执行“一户一证”原则。
(二)用户首次登陆后,应立即更改初始密码,用户密码一般应在6位以上,由数字或英文字母组成。建议用户密码半年更换1次。
(三)直报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泄露VPN证书、用户账号和密码。一经发现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向上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申请证书注销和密码重置。
六、报告内容与程序
(一)日常监测信息报告。日常监测信息包括监测人员在路线巡查或定点观测过程中监测到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种群特征、地点、生境等。各级监测站通过在直报系统中填写监测信息日报表单方式完成日常监测信息报告。
—4—
(二)快报。当发现野生动物行为异常或异常死亡等情况时,用快报报送该信息。快报遵从“一事一报”的原则,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和各级监测站通过在系统中填写快报表单完成初次报告。同一野生动物异常情况事件连续发生时,新增情况通过“接续报告”补充信息。
(三)零报告。零报告是根据监测防控形势需要,在重要时期、重点区域实行的每日报告制度。各级监测管理机构和监测站通过在系统中填写监测信息日报表单完成报告。执行零报告制度期间如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则另以快报形式报送情况。
(四)专题报告。为某一特定事件作出的以文本文件形式上传的分析、总结等报告,通过系统专题报告形式上报。
七、数据管理
(一)数据管理权限。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监测管理机构可以查看、统计本辖区内上报的监测信息,若确实需要查看本级权限以外地区的监测信息,须向上级管理机构申请临时权限。
(二)数据审核与订正。省级监测管理机构应及时审核辖区内的监测信息,检查所录入数据有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对有疑问的信息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如发现有错项、漏项和逻辑
—5— 错误的数据,须由上报人将数据予以订正,确保录入的信息完整、准确。
(三)数据查重。监测总站和省级监测管理机构负责对个案信息进行查重,及时更正、并案。
八、信息报告保障措施
(一)遇有网络故障、系统故障时,当日监测信息通过传真或电话报告,待网络畅通或系统恢复运行后补充填报。
(二)计算机及网络不通问题由本单位自行解决;网络畅通情况下不能登陆系统,请与省级系统管理员联系。对于直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查阅系统操作手册,或在公告栏中获取相关解决方案。
九、考核评价
(一)监测总站将对监测信息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适时通报和反馈。
(二)省级以下监测管理机构应制定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考核方案,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并定期进行督导、考核。
2010年全年网络直报工作在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1.制定了网络直报工作方案,指定了专人负责,专门配备了独立的网络直报办公室,配备了疫情专用电话及能登陆到网络直报系统的整套微机;
2.2010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共计135例,无迟、漏报,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完整;
3.网络直报系统未出现问题,运转正常;
4.资料保存:由防保科保存,信息报告系统安全,无差错。
阿荣旗人民医院
2010年网络直报自查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了解工作情况,根据《关于开展全省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的通知》精神及《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的要求,我院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督导、检查。采取询问、现场查看等方式,查看了门诊部、住院部、放射科、化验室等关联网络直报科室的基础资料,总体来看,各项工作既有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我院很重视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有领导分管,制定了计划和工作方案,开展了相关业务培训,明确了工作任务,建立了疫情治理的各项制度或职责。
1、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建立了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2、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有职能科室和专门的疫情网络直报人员,疫情直报人员定时下科室进行检查登记、及时填报卡、核对和自查。配齐了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网络直报能力和诊断水平。
【摘要】 目的 分析全省网络直报疫情,掌握网络疫情直报的质量。方法 使用excel表格统计对12月1~31日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法定报告传染病24种,均为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例22 481例。共查出重卡156张,占报告总数的0.69%。直报疫情卡中填写不完整的占26.35% ,出现明显逻辑错误的占1.41%。从医生填直报卡片到审核卡片,平均只需1.97d。结论 网络直报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应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不断完善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尽快出台新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
analysis of quality of directly online reporting of legal infectous diseases in guangxi.
huang li-hua.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ning 530021, guangxi,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directly online reporting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guangxi for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status of the legal infecious diseases in guangxi. methods the data of directy onlone reporting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excel in december,. resul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there were 2 248 cases in 24 kinds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belonged to categories b and c; 156 cards were found to be repeatedly reported accounted for 0.69%. there 26.35% of the cards were not completely filled, and 1.41% logical mistakes were also noted. averagely it took 1.97 days from filling the card to inspecting the card by a doctor. conclusion the use of directly online reporting of legal linfectious diseases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but the managing workers be further trained and the managerial system be perfected and the standard operational regulations be stipulated and put into effect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direct online report; quality analysis
4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启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工作。www.133229.COM20底广西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达到了95%以上。为及时掌握疫情网络直报的报告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建议,作者对全区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选取报告地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时间范围为审核日期的2005年12月1~31日病例,疾病种类为乙丙类传染病的疫情卡片。
1.2 方法
将传染病报告卡数据导出为excel格式,通过对法定报告传染病概念的了解、直报卡片的填写质量、重卡、报告时限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直报系统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
2.1 12月份,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全省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22 481例,无甲类传染病,均为乙丙类传染病。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发病14 940例,占当月传染病报告的66.46%,死亡81例,丙类传染病7种,发病7 541例,占当月传染病报告的33.54%,无死亡,病例构成见表1、表2。表1 2005年12月新发乙类传染病病例构成情况(略)表2 2005年12月新发丙类传染病病例构成情况病 名例数构成比(略)
网络直报疫情卡片填写质量; 1)卡片是否填写完整,漏填项多为医生姓名,或只有姓没有名;2)卡片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如患者年龄9岁,职业填写为干部或农民;填卡日期早于诊断日期和发病日期,或诊断日期早于发病日期等。对填写质量进行统计,见表3。表3 网络直报疫情卡片填写质量情况完整或正确是构成比(%)缺项或错误否构成比(略)
2.3 网络直报疫情卡片查重
在导出的excel卡片中,按患者姓名排序,经认真反复核对,共查出重卡156张,占12月份传染病报告卡片总数的0.69%。
2.4 报告及时性分析 统计和分析从诊断到填卡、填卡到直报卡、直报卡到审核三个方面进行,网络直报时间和审核时间间隔情况见表4,表5。表4 网络直报时间间隔情况时间间隔(略)表5 网络直报及时性分析时间(略)
3 讨论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一年半来,即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医生填写卡片到直报卡的审核,平均只需3.99d ,与过去报告系统实行的旬报制度相比,平均报告时间大大缩短,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情的暴发与流行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医疗机构成为网络直报质量的瓶颈,负责网络直报的保健医生是影响直报质量的关键。不少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传染病网络报告工作,只关注经济效益,导致不少医生对传染病知识了解较少,对所需报告的传染病的时效性不清楚,这可以从表4网络直报时间间隔情况上反映出来,从诊断到填卡最长时间为195d、从填卡到直报卡最长时间为107d。迟报、漏报现象依然严重。直报疫情卡片填写质量不高。漏填或缺填的占26.35%;各级疾控中心出现逻辑错误的`占1.41%。审核不严,时常出现错报或由于查重卡不及时或不认真,造成重卡的存在,这次调查发现重卡占了0.69%。尽管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医生填写卡片到直报卡生成,从直报卡到审核所需时间,与过去报告系统相比,平均报告时间均大幅度减少,但是,仍有一些报卡填写、审核不及时。
针对广西目前网络直报工作现状,建议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的培训,大力加强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报告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网络直报疫情的质量;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医院和疾控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加强医防合作,明确职责;加强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要求和报告程序,确保报告质量和高效;加强传染病信息的监测分析利用,充分发挥预警功效;⑤尽快出台广西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随着《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和疫情报告管理模式的改变,应尽快制定出适应新的形式与工作需要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使疫情网络直报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修翠珍,周锡科,单吉玲.青岛市1990~甲型肝炎流行动态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9):480.
[2]邓祖昆,董辉,马昱,等.河北省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3):143.
海淀区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2009年是海淀区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第6年,为进一步巩固现有成绩,及时发现网络直报工作各环节尚存在的问题,使海淀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时有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目的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了解基层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升海淀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查对象
海淀区辖区内86家具有网络直报平台的医疗机构。
三、检查方式
由各直报单位进行自查与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网络直报单位进行现场抽查相结合。
四、检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现场督导检查内容主要为2009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包括:
(一)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设臵及规范使用情况。根据卫生部1996年印发的《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与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相关要求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有关规定,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内容。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本,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
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
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
检查方法:查阅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包括检验室、放射科、B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 院内设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分析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机制与流程。
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确定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组成员(含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等)、周期、自查内容(是否报告、报告及时率)及奖惩等。发现漏报、不及时报告等方面问题时,能够及时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查阅有关自查记录、整改文档及总结(自查组成员签字)。
5.传染病报告设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部门应拥有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操作系统齐全(有防病毒软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记录、直报人员进行现场操作。
(二)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医院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关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的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卫生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内容。并注意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查阅相关培训、考核文档。
(三)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
评价指标包括:传染病报告率、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准确性、完整性、纸质报告卡填写内容信息与网络报告信息率一致率。
检查方法:查阅2009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记录,核实传染病报告情况;复印传染病报告卡,核实纸质报告卡填写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网络直报信息的一致性。
要求:
1.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从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中随机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15例(门诊病例10例,住院病例5例),乡镇级医疗机构抽取5例。若该单位本相关记录中,为查到1例法定传染病,请注明门诊量,并注意查明相关原因。
2.病例分布应注意包括本不同月份的病例,抽查的相同病例不能超过50%。
3.病种:仅抽查急性传染病,应注意抽查呼吸道、肠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疟疾、乙脑、登革热等。不含肺结核、乙肝、梅毒、淋病、丙肝。
4.住院病例需查阅病案资料,填写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
5.复印10份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从抽查的15例传染病中查找,不足则另行补充,对补充纸质卡片的要求同上。乡镇卫生院复印5份。
对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分别记录于附表
1、表2。
六、组织与实施
(一)人员安排
本次检查设督导小组,每组2-3人,督导组成员由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培训。
(二)时间安排
各医疗单位自查时间为11月11--12日,抽查时间为2009年11月16--18日。
(三)备查资料
1.院内关于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可疑聚集性症候群、不明原因肺炎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异常事件的处理机制与流程的文档及相关记录。
2.院内传染病疫情常规分析、通报有关记录。3.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工作记录。
4.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技术培训考核等有关记录。5.本内、儿、感染等科的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6.走访检验科、放射科等临床辅助科室,检查登记本及结果反馈流程。
7.抽查网络直报人员现场操作演示。8.检查表所涉及的其它资料。
(四)检查报告
质量督导检查报告
为了解我市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规范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和传染病预警能力,使我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及时、有效,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开展零缺报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中心将该通知转发至各区县疾控自查后,于7月中旬对全市乡镇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督导检查对象
本次督导对象主要是2011年1-7月未进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共19个,其中县级单位6个,乡镇级11个,私营医疗机构2个。
二、督导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按照《四川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要求,对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新进人员、全员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传染病报告质量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督导检查。
三、督导检查的情况与结果
(一)、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各医疗机构均设臵有门诊日志,大多数临床医生能按要求规范、完整填写;多数医疗机构住院部设臵有专门的出入院病人登记本,且项目填写规范、完整,无漏登和缺项。
2、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检验和影像部门设臵有检查结果登记本和异常化验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检验结果能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
3、各医疗机构均建立了医院内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具备一定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
4、大多数医疗机构开展了传染病报告管理的院内自查工作,分管院长及各临床科室主任定期对院内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进行自查,明确奖惩措施,发现迟报、漏报等方面问题时,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5、各医疗机构均有专用网络直报设备(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打印机),操作系统齐全,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网络直报密码,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保证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准确、及时、高效的开展。
(二)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大多数医疗机构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等专业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卫生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并对培训结果进行了考核。
(三)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情况
根据《四川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要求,通过检查2011年1-7月未进行网络直报医疗单位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抽查了门诊病人1907例,查出传染病162例;住院病人1114例,查出传染病93例,应报255例,实报255例,报告率为100%,无迟报、漏报。查阅传染病报卡81张,填卡完整数73例,完整率为90.12%;填卡准确数66例,准确率81.48%;报卡信息与网络报卡信息一致数66例,一致率为81.48%。(见附表1)
(四)综合考评情况
在省、市各级领导关心重视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市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长足进步,取得了较大进展。综合各医疗机构院内传染病管理、院内新进人员、全员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传染病报告质量三个方面的考核结果,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综合评分平均分为75.74%。
四、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项目普遍设臵不全。门诊日志主要缺职业和发病日期项目;出入院登记本主要缺出院诊断、转归项目。个别乡镇卫生院无专用出入院登记本而使用新农合报账登记本代替或实行出入院登记电子化管理,对传染病的管理和自查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少数临床医生填写门诊日志时字迹潦草,填写不全,甚至只记录症状、体征而未下诊断,致使无法确定诊断病名。
(三)少数医疗机构检验部门和影响部门未设臵传染病登记本和异常检查结果反馈机制,或建立相关反馈机制后无反馈记录。
(四)个别医疗机构未建立院内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缺少对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五)个别医疗机构未建立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机制,或无院内分管领导和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与,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饿整改措施未能及时落到实处。
(六)专业培训内容较为单一,法律法规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内容涉及较少,缺少对培训结果的考核。
(七)个别医院资料保存不当,致使某些资料遗失;传染病报卡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纸质报卡与网络报卡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八)个别乡镇卫生院由于人员条件限制,没有开展实验室和影像部门的工作,缺乏传染病诊治能力,从而不能及时发现、诊断、报告传染病
五、整改措施和建议
按照《四川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要求,针对各级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及建议:
(一)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要求使用项目齐全、规范统一、专用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完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各项目的填写,做到字迹清晰、诊断病名明确。
(二)建议医疗机构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设臵专用传染病登记本,建立异常结果反馈机制,做好反馈记录,确保传染病异常结果准确、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临床医生。
(三)建立医院内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提高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机制,医院领导加强重视,分管领导和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亲自参与,明确奖惩措施,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执行落到实处,杜绝法定传染病的迟报、漏报。
(五)建议各医疗机构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进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等专业培训,扩大培训涉及面,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及时学习卫生部下发有关传染病诊断、报告、防治管理方面的文件,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提高对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水平。
(六)各级医务人员进一步明确传染病报告流程,熟练掌握各类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诊断后及时、准确填卡上报,做到传染病报卡的完整、准确、一致。
1.设备须指定的人进行核查登记。配臵设备都指定专人负责,贴上使用 标签。
2.新入设备合同一式三份,一份交器材部门,一份交财务部门,一份信息中心留存。
3.新入设备按其种类、型号、生产厂家和保修期等相关项目逐项进行登记。
4.设备由其它科室请领或借用时,要进行登记,并由当事人签字。
5.要定期对所保管设备及登记项目进行核查与整理。
6.要定期对网络及器材设备进行巡检维护。
7.安全存放设备,库房要防潮、防水、放火和防盗。
为了规范信息科晨会活动,让晨会发挥更大作用,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晨会管理制度。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要求全体员工上午必须准时到岗(即在8:00之前),8:00整准时开晨会,地点在科室培训室。
2、晨会原则上由信息科科长主持召开,科长因故不能参加时,科长应制定专人主持晨会。
3、晨会要求科室所有参加人员都进行发言,发言简明扼要,汇报内容包含:1)上一工作日工作完成情况,重点介绍未完成的工作事项,2)个人负责的专项事件要在晨会期间进行通报。最后由主持人统一布置当天工作及未完成事项的完成责任人及完成时间。
5、晨会制定专人记录,形成晨会会议纪要,对主持人布置的任务须做详细记录,且由科室秘书进行监督、跟踪任务的执行情况。
【医院信息网络直报制度】推荐阅读:
医院信息通报制度06-19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11-10
医院信息系统规章制度及值班人员职责03-08
医院信息简报05-25
医院信息系统理论02-21
医院信息安全应急预案07-13
医院信息化规划07-17
医院信息安全自查报告09-12
医院信息科人员设置09-15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