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题(精选8篇)

语文课题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就是说,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课本教育,更应该树立远大的语文教育观——即更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

但是,我们许多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中会碰到许多的困惑,中小学生无论在语文学习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家乡俚语、熟语、俗语等等俗文化,不是一知半解,甚至于很难理解。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花费许多时间进行讲解,更有甚者,在与人际交往中,往往与社会传统很难吻合,对长辈的教育,不是充耳不闻,就是一知半解,甚至于背道而驰,把长辈的教育当作耳旁风,或者当作笑料拿到人前去炫耀而沾沾自喜,却不料自己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笑料。以上种种事实表明,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把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地联合起来,更何况,语文课本中的大量的课文都涉及到了乡土民情。因此,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关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创新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同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对课本文化内容的理解。基于此,本课题组以为,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接受、消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理论假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法,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但是我们认为,相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尤其重要。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价值意义的培养,教会学生为什么要生存——即生存的目的是什么。然而语文不像其他的课程,他可以立竿见影,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他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隐性,它必须通过人们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消化、运用、也即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自我的良好素养,英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形象:一个绅士要靠三代人来培养。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先阶段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看韩国电视连续剧,表面看来是因为这里边美女如云,很养眼,其实终其原因,大人之所以喜欢看,特别是老人,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小孩喜欢看,是因为他们有一股新鲜感,却不料,此种新鲜其实并不新鲜,韩剧充其量是把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为它所用,相反我们自己都已经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

同时,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名家名篇中,也同样包含着作家固有的那份深深的俗文化的情绪。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开展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研究的过程

一项研究,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打算,否则无论怎样好的想法也终将成为泡影,故本课题作如下方案设计:

目标内容:通过调查、搜集本地区使用频率较高的,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的俚语、俗语、谚语、熟语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力求做到人手一册,开设相应的课程,根据教材实际,与语文课本相互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语文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语文的大语文观。

调查方式: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收集等方式,比较全面地掌握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然后通过分析、取舍、加工选出适合各学生,便于学生理解的相关知识、传统,给予归纳、整理,特别注意对本地区濒临失传的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谚与农事节气、日常生活(2)俗语、俚语与为人处世(3)民俗风情与修身养性(4)民间传统与伦理道德(5)旅游资源与人际交往

五、研究的重点

调查本地区相关的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俗文化,包括流传于本地区的口语、地区戏曲、及其他文艺方式。

六、阶段安排

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组织学生开展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全面调查,并对相关的原始资料进行集中收集。

主要任务:完成方案的制订,并进行前期论证。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主要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摸排、整理,对比分析,制订相应的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教育:

主要任务: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实际,编写教学教案,全面实施教学计划。

第二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继续搜集完善教学资料和教案撰写,深化教育教学,对本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主要任务: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七、预期的效果

通过一年的收集、实践、研究,努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合格的公民。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1、课题负责处室

教导处,负责指导、过程监督、评估

语文课题 篇2

一、质疑课题, 深入探究

案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 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

生:游园不值。

师:谁游园不值呢?

生:作者, 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

(生狐疑)

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 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生读书并查阅资料)

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不值”是没遇到园子主人的意思。

师:通过查阅课外资料理解课题, 这叫会学习。

生:课文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作者非常爱惜景物, 生怕木鞋踩坏了主人的苔藓, 轻轻地敲着柴门, 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开门, 所以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

师:很好, 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课题。

生:我们以前学过唐朝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士也没有遇到, 真是扫兴啊!

师:能够联系学过的古诗理解课题, 并且体会了当时作者的心情, 你真了不起!

……

评析:“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抛出一个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不值是不值得的意思吗”,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理解。查阅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联系学过的古诗等多元的方式和策略, 有效地理解了课题, 达到了融会贯通。老子曾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语文的教学之道, 语文课题的教学之道均在于激起学生的心理涟漪, 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 激发其大脑中的“相似块”从而获得相似的语文体验。

二、回顾内容, 关注细节

2011年9月17日, 在徐州市三中礼堂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李秀英的一节语文课《将相和》。上课伊始, 教师用风趣的太原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这种新鲜的方式送给学生一份特殊的“礼物”——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去“想想”, 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走进了李老师的课堂。接着李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方言也是一种文化, 同学们要努力学习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将相和》, 了解并欣赏这一古代文化。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生 (踊跃) :讲了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师板书廉颇并在“颇”字上注拼音, 教学生读。

师:蔺相如的“蔺”是怎样写的?

生:上面是个草字头, 下面是个门, 门里面是困难的“难”去掉“又”。

师:说得不错, 里面是一个什么字?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沉默)

师:是“zhuī”, 它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

师: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

评析:教师围绕《将相和》这一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对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中“颇”的读音及“蔺”的写法进行了强调, 教学关注细节, 让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学生的心中生根。我认为, 这就是给学生打下学习语文的深厚根基, 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宽厚生长点, 这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课题教学就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把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注细节, 成就学生语文学习的美好未来。

三、紧扣课题, 理清脉络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有关课题的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什么?

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我悄悄地问一句: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写人还是写事?

生:这篇文章是写人的。

师:那没写事吗?

生:写了, 但那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

师:这篇文章就是通过事来写人的。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生:第一件是“笑谈水浒”。

师:评一评这个好汉的性格, 又评一评那个好汉的特点, 我们叫它“评论水浒”好不好? (板书:评论水浒)

师:第二件事是什么事?我们也像他一样, 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生:谈论碰壁。

生:第三件事是“救助车夫”。

生:第四件事是“关心女佣”。

……

语文课题 篇3

语文究竟是什么?我想语文课本只是小小的池塘,我们利用这套序列内容来锻炼孩子游泳的技能,扫清障碍,它的外面还有供孩子自读的读本、杂志等宽阔的湖泊,更有无边无垠、惊涛骇浪的各类书籍与生活实践等有字与无字的书本。大海,就是今日《课程标准》里强调的语文课程资源吧!

我们在全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哪些资源,资源的比例如何把握,选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这些课程资源?当语文课本学习的宝贵时间很多让位给了阅读、写作等活动后,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好课本学习,如何避免基础知识不牢固、课本选文解读肤浅等问题,尤其如何用以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课本学习,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成了当前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的瓶颈。这就使我感到,在语文主题学习课题实验中,科学地整合和建构语文课程资源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这一课题实验需要突破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定位“语文主题学习与资源构建”这一视角,以期在语文课程资源的科学构建上获得突破。

二、实验设想与过程

我们在这一轮实验中主要做了如下内容:

1.继续实践大阅读理念

从学习资源方面入手研究语文教学,正是抓住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症结。新课标对课程资源做了详尽的总结: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在此基础上,归纳为四类:文化传媒、自然、社会生活、自我。语文课本、课外阅读、各科课本材料、各类日常说明书、影视、网络等媒体(有字之书),自然、社会、个人心理(无字之书)等都将成为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由此,我们首次提出“大阅读”理论:对一切事物(文字、音像、自然、社会、自己内心)的关注、感悟、解读。强调关注意识,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有目的、有灵性的观察、鉴别、思考尽可能多的事物,并随时写出一定的见闻感受。

2.切分三大板块

依据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把语文分为课本学习,课外阅读,生活三大序列,由此学习内容可以切分为三大板块:课本学习、课外阅读、综合实践与写作。

3.实施“二三制”课时分配

课时毕竟有限,我们必须做到每周课本学习二课时,课外阅读二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共二课时。

4.改进语文课本教学思路,大幅度裁减课本学习时间

总体上,改课时预习为单元预习,课前布置学生分单元归类整理字音字形、作家、词义、背诵名句等知识点,对单元内容和每课内容主旨整体把握,把对基础知识一课时一解决变更为单元总体归纳。使学生目标明确,集中强化突破。每单元课上集中归纳订正共一课时。这一点在过去单元预习课中进行过,目前仍会有争议,但效果明显。它根本改变了基础知识花费时间多,却效果不好的弊端。

细微到每课时,分为精读示范课,每课最多一课时,自读归纳课,几篇自读课文提出几个共性问题一节课完成,精读课文也可以归并阅读。每单元一般两周内,三课时完成。节省出时间,进行语文拓展和兴趣活动和大量同步课外阅读。

在综合处理上,设置专题活动课:全册古诗词集中学习,现代诗歌集中学习,这两类少的可以合并一课时,主要设计为诗歌朗诵比赛,老师点拨节奏重音语气,最后老师勾画名句强化重点。适合小品剧表演的课文,分组准备集中表演展示,作为增加快乐的才艺展示课。此外可安排名著交流课,写作展示讲评课等,此类都要做好总结和奖励。

5.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确定了“定标自学—小组交流互助—课堂讨论质疑—重点训练—体验反思”的路子,提高课堂实效,以压缩课本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建立各类成长档案

设定基础积累、阅读、作文成长档案,并有语文一日、一周、一学期评估表。

7.加大阅读量,努力推荐美文佳作

在课题实验用书基础上再推荐实用佳作和学生优秀习作集。这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我们利用改进资源结构节省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借阅系列图书,全班统一阅读相同书目,每两节课拿出20分钟进行内容和体会交流,可以作简要内容梗概或感想总结,也可以模仿所读丛书的主题进行相类模仿创作,还可以将一本书做成一张手抄报集中展览评选。如阅读《想象天地》后模仿写一篇童话、寓言、科幻等;阅读《至爱亲情》后回忆最感动自己的亲情故事;阅读《亲近文学》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学样式,进行小说、散文、诗歌等仿写。由于我们课本讲授时间减少,每周可以利用2~3节时间让学生阅读主题学习系列与课本配套的书目,加上课余时间和阅读兴趣活动课时间,每一到两周,学生可以阅读完一本书籍,其容量接近一册语文教材,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可以阅读12本左右书籍,加上日常订阅的杂志等,阅读量超过过去整个初中三年的量。这样巨大的阅读量,自然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8.努力挖掘学生佳作,完善学生作文,不断优化

利用作文成长档案,显示作文优点与不足,分类优化,学生作文按ABCD分为四级,逐级晋升。现在我们学生训练一年后,基本晋级A级,学生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获奖与发表。

三、实验效果与反思

我不想吹嘘我们的成绩,有我们优异的成绩、学生数以百计的作品,和学生由衷的喜悦与社会的赞誉为证。只是常常回顾起过去没有足够图书时,和学生一起靠幽默和搜集资料来引动学生兴趣的艰难和哀伤,就像看着孩子们在泥潭里洗澡,浑身脏兮兮的,还得让那些孩子跳下去,似乎这才是孩子们的唯一世界;就像无米为炊,一群孩子抱着饭碗,瞪眼看着你,你只有让他们盛上水,一遍遍喝着洗碗水;我们痛惜一届届孩子失去了最佳读书生长期;就像站在枯井中,带着应试的镣铐,却想跳一曲新舞,感受着教的累,学的苦。但是,我知道倡导新课程理念已经很久了,或许这样的故事过去了,很多问题根治了,但是或许还有未知的问题在考验着我们的功利心和责任感。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和谐美好的境界。

语文小课题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2.《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3.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4.“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2.

实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9月—11月)交流研究,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2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0年1月—2010年2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张店金山学校语文教师

侯梅菊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5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语文学习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更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又能为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生活言语实践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但在读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严重。语文教育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一来自一些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二是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强化辅导班占据,语文学习的时间基本框定在课堂里,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这样,学生学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历练。这是极具有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培养“悟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学生的生活历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消除厌学情绪,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生存,要发展,第一学吃饭,第二学言语。要学习言语,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一生可以不学其他,但不能不学语文。但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伸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依据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应该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这说明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仅靠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内容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能否向生活伸延,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眼睛.

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不能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关上大门,画地为牢。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显然,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要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环境不能单从表面的时间和地点上交换方式,还要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如让学生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告、标语、地名、歌词、风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获得知识。

四、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意义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口语文交际、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传媒等,都能够为学生语文索养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虽然语文学习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的,有些言语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学生中传开的灰色流言:“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因而,必须对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加强指导,拒绝灰色信号对学生的言语干扰,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于不顾。

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生活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就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生活言语实践,体验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只要我们善于把面临的时空与事物和语文学习相联系,朝着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的方向去开展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小学语文课题小结(共) 篇6

2.新课改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更多的强调体验、参与和生成;强调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每个学段都设有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与学生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则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自身特点所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认识到这些,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语文教师应负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

4.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把学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它绝不仅仅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这样有形的时空观念,而更应该是一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最大的精神成果的无形的时空观念。由于语文教育自身具有的多效性、多职能、多项目,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更大的空间,依托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概念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

查阅众多资料,综合“课程说”“学习方式说”“过程说”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利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运用业已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学到的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激发兴趣,发展能力,获得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这样解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平的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些年来,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一些省市先后进行了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改革实验,同时注意了综合化的探讨,为本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研究,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最终研究成果形式:情趣课堂、实验报告、学生成果、教师论文与案例。

具体目标是: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2.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趣课堂。

3.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4.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种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根据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界定及内涵的研究,结合本课题研究成员的教学专长,我们将研究内容确定为:

1.语文课堂模式研究。建构与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建立多项交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2.拓展教材内容研究。引导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自己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把学习扎根于广博的生活空间,把思维扩展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

3.实践活动探索。开辟语文教学空间,着力探索在语文学科本身、学科间的整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

4.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通过师生读书活动,班级读书交流汇报、书香校园的打造,摸索课外阅读课型模式,培养师生爱读、善读、博读、导读、恒读的习惯与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有关书籍,通过分析、比较、吸收,指导实践研究的进展。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老师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沿就,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把行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

3.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和反思,及时收集好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概括,以科学地解释教学研究中的规律,最后形成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理论学习阶段XX.4-XX.6

主要是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学习课题方案,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研讨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施及措施,使成员较快进入研究者的角色。

课题组成员在学习相关理论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主要研讨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基本明确了该研究实施的几大领域,并进行了初步的分工。

(二)进入实施阶段XX.7-XX.7

1.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举办首届江滨实小校园文化读书节,引导学生开放读书,通过首届校园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的评选,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校园掀起读书热潮。其间刘爱华老师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开设《亲爱的汉修先生》新书推介课,吸引全体家长也参与到书香校园的打造和书香家庭的建设中来。严娟老师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展示课《秦兵马俑》,代表学校在市区各级比赛中获一等奖。李智勇老师一堂《雾凇》以其精美的画面欣赏,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当的综合性活动,在区校长书记赛课中获一等奖。

2.课题组理论学习及培训。听取江苏教育科学学院王一军等、市区教科所专家来我校作课题论证指导,进一步指导实验研究的开展。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拓宽渠道,引语文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三)整合研究阶段XX.8-XX.1

21.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评选第三届校园文化读书节之“读书之星”“书香班级”及首届“书香家庭”并隆重颁奖。结合春秋游,开展了解家乡文化“走进焦山”等主题实践活动。

2.进行课题中期汇报,举办阅读课型的研讨活动,成果在全校推广。

3.推出《江花》校报,主要刊发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四)总结评价阶段XX.2-XX.41.课题进入整理完善和总结自评阶段,着手编写《江滨实小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题图片汇编》《实验教师论文集》以及学生成果汇编。

2.全面进行课题试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摸索了一套综合性学习的选择策略

依据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应该首先思考学生关心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为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遵循以上原则,经过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探索,对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选择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大策略:

1.挖掘教材因素,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

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而且是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的孕育地。因此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立足课堂,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训练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教师首要重视的阵地。

比如四年级《生命桥》一课的学习,老师们结合开展了一个关于动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阅读作家沈石溪,听作家讲座,动物趣味交流会,编一编人和动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兴趣盎然,从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更得到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

2.注重多向整合,在学科融通中提炼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新教材提倡打破学科界限的跨领域的学习,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营养,综合性的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再如一年级《春到梅花山》一课学习之前,一年级家长委员会发动组织了亲子游梅山的活动,孩子们画梅花、写梅花、颂梅花,不仅从感性上走进课文,感知了早春梅花的烂漫气息,理解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的空前盛况,还通过画笔来表现梅花的缤纷色彩,淡淡清香,并且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吟诵中,更增添了对报春的梅花的喜爱。

3.开发课程资源,在生活实践中采撷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立足于学校的语文学习和生活语文的天然联系,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观察生活,体悟人生,培养学生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核对社会的责任心,能够不断的发现发生在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春节前夕,有心的老师结合这一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市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为(1)讲1-2个有关“年”的故事;(2)手机3-5副你最喜欢的春联,并背一背;(3)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参与社区“写春联送春联”活动;(4)感受年文化,写写春节见闻等。在这样讲故事、集对联、抒感想的活动中,学生们感悟着社会,锻炼了听说读写以及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等能力。

还比如今年的春游主题就来源于课题组老师的设想《诗话镇江,走进南郊》很富诗意和家乡情结,活动以中央电视台“科学探索”栏目近期热播的五集纪录片《诗话镇江》的收看拉开帷幕,有收看电视剧,了解家乡镇江;收集资料,制作读书卡;有春游南郊,寻访古迹;有春游后中的摄影书画、主题征文的评比,赞美家乡,抒发情怀。如今各项活动正在进行中,孩子们也正翘首以盼着。

4.强化主题阅读,突破时空局限鲜明主题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本课题着力研究的一个方面,老师们在其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总结出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步骤

综合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知识观,改变了过去师授生受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实践探索,老师们总结了一套实施步骤,即“确定专题——制定方案——具体实施——总结展评”。

1.确定专题。结合新课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教师在单元学习前首先要心中有数,做到及时引导学生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便于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相关信息。

2.制定方案。为保证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老师要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活动的具体方案。方案应该包括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和学生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行动计划。具体来说,应包括专题名称、预期成果和成果表现形式等。

3.具体实施。有了方案,组织学生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定出的活动计划活步骤,在本次活动主题的统领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开展活动。教师要及时做好组织交流工作,同时因地制宜的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4.成果展评。结合班级园地或专题班队活动课,让学生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展一展,通过倾听和欣赏,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尝试对自我或本组成员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作出反思或评价。

(三)开展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类型探索

根据《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探索,与专题的选择策略相对应,我们研究总结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本拓展类。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语文知识融入实践性活动中,如办小报、编演课本剧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2.主题活动类

相对应于学科间的融合,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达到课程的整合。

3.问题讨论类

与“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对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平时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发现,也可以来自于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独立完成,如查找资料、访谈等,也可以是同学间合作完成。

4.社会实践类

学校是个小社会,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教师善于发现活动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因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长才干。

5.专题阅读类

之所以与课本拓展类并列,一是因为专题阅读在本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师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二是因为小学阶段的专题阅读贯穿始终,除配套的《新语文读本》、师生共用的《拓展阅读》外,我们还研究编印了一套拓展专题阅读的书目,学生在专题性阅读中大大的拓展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能力与素养。

(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活动的结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宽松开放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创设了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得以充分施展才华,使各种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整体提高。

1.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级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唤醒了心中的语文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心理,促进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和学习效果;在查找资料、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资源意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由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后意识到的环保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进行的名人名言、诗与画的收集,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社会责任感。

4.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生活的领域有多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缤纷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充实自己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综合”,实验班级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教师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学策略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既为课题研究的教师铺路搭桥,也给老师们压担子,营造了一个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热情更高,更具自觉性。

浅谈语文课题的呈现方式 篇7

一、逐层推进式

逐层推进式在教学中比较常用, 也适合小学生接收知识的规律。因为在逐层推进过程中, 教师逐渐将学生已有的直观表象的认识深化为对课文和知识的内在理解, 然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就可以使用逐层推进法。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 在黑板上写下“精彩”和“糟糕”, 学生会意识到这篇课文的对比性, 并且会好奇到底什么精彩、什么糟糕。接着教师可以在“精彩”和“糟糕”之后加上“极了”和“透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 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 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小结。通过逐层推进, 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时候使用极致之词, 也更好地掌握了课本知识, 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自己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 对于量变和质变有了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逐步推进法很适合小学生, 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加大对逐层推进法的使用力度。

二、朗读感悟式

朗读感悟式适合抒情的文章。很多教师苦恼写景的文章不好呈现。但是如果借助于学生朗诵, 则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景色之中。美丽的文章本身就有一种韵味在其中, 在朗读之中体会美丽、体会流畅。《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讲课之初就可以让学生齐声朗诵, 第一遍朗读完毕, 请学生回答有什么感受。因为是第一遍朗诵, 学生的回答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诵。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秋天的雨”这几个字在朗读中哪个字需要重读, 哪个字需要轻读, 然后请学生开始第二遍的朗诵。由于有了教师的指点, 第二遍朗诵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作答, 学生的回答就更加具有意味。在学生两次不同的回答之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展开课文的学习。

三、悬念启发式

创设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也比较适合。就像一篇小说, 开头设置悬念对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教师在呈现语文主题时不妨采用悬念启发式, 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讲《绝招》时, 笔者请学生看《中国达人秀》中刘伟的视频, 然后提问大家对于刘伟用脚弹钢琴有什么看法。学生已经被刘伟用脚弹钢琴的事实所征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用脚弹钢琴是刘伟的什么, 学生一般会回答“特长”。但是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 学生会回答出“绝招”, 从而引出课程主题。就笔者经验而言, 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主题呈现方式便是悬念启发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课程呈现。

四、故事导入式

小学生依然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猜谜语, 并且他们的故事容量和谜语容量都未达到最大, 那么就给了教师很好的接入点。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和谜语来呈现课程主题, 并且这些故事和谜语都非常易得。在使用故事导入式时, 使用最多的逻辑方法是从归纳到总结, 笔者认为这个逻辑方法对于小学生还是比较适用的, 可以给予学生课程整体的认识, 防止学生将课文割裂, 忽视了整体感觉。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些神话故事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讲故事进而引入课文的解读。如《我是什么》完全可以借鉴风、雨、雪、雾的谜语来导入课文。

五、形象对比式

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形象思维较为发达,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来完成课程主题呈现。形象对比式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会充满好奇地学习课文。笔者在讲《酸的和甜的》时买了截然不同口味的橘子请学生品尝。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形象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之后, 学生会充满好奇地想知道老师到底要讲什么。当笔者把《酸的和甜的》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 学生会心领神会地一笑然后继续学习。当然笔者为了突出对比, 会特意用不同的粉笔来展示“酸”和“甜”字。当不同颜色的粉笔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 学生更能体会课文内容, 领悟课文思想。

语文课题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小学教育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它是高等教育得以有序进行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更是这个基础当中的关键所在,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石所在,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今天,传统小学教学方式的缺点逐渐显露并淘汰,但是在两者交接过程中,新的问题产生。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教师传统观念过重

现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多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身上还留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在展开教学之时,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改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素质教育口号响亮,却是“換汤不换药”,应试教育的身影依旧留在课堂。

2.教学理念相互冲突

应试教育是为考试而生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逐渐失去了对于学习应有的兴趣和热情,习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知识,对知识没有渴望,思维逐渐死板僵化,不懂变通,无法举一反三。而新教育教学理念虽能改善这一点,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两者教学理念的冲突,学生产生了不适应感,教师担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降低教学质量,学生长期处于死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中,一时不能完全脱离思维性课堂,从而影响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作用。

3.整体师资力量不足

在一些城市、城镇地区,虽然完成了由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转变,但是,在师资力量的提升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传统教学的板书设计,又要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心里变化,提供帮助,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使教师分身乏术感到疲惫,教师为平衡这种现象,只能加强管理,束缚课堂,新课改也就无法更加有效地推行。

4.应用教学设备不足

相对于传统教学课堂上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个讲桌,新课程教学改革主张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购买成本以及配套的设备相当昂贵,很多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只能轮流更换教室使用多媒体,极小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不同体裁的文章及教学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对课堂表现好、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适当的把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

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通过做游戏、小组讨论、创设教学情境以及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3.突出教学重难点问题

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把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有机融合在一起,要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掌握情况、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适当地穿插小笑话、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题和发展

1.语文教学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将越来越广(比如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用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几乎都是需要研究的,但是,居于首要地位的,应该是确立起总的研究思想和中心课题,分析和预测未来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时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实际上,科技的展变化也常常给语文教学以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各个学科领域,一方面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它们都在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当然也不能不影响到语文教学。

2.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研究语文教育的功能和实现全面教育的途径。使学生在认识、伦理、审美和实际技能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一向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语文是综合性学科,它在完成上述教育目标方面,有其特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探讨语文教学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以为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培养教师提供依据。

小学语文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也有局限的一面,即他们工作重,时间少,理论准备不足,有些人又缺少必要的工作环境和图书资料条件,致使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能够胜任研究工作的小学教师,应尽可能给以帮助。

四、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运用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宪培.在发展中破解阅读迷津——重庆市丰都县“中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阅读发展路径解读[J].课外阅读旬刊,2012(13):44.

[2]冷晓艳.关于加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的热点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5(25):76.

[3]刘颖.语文课堂学生幸福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4(16):7-8.

[4]马伏鸿.提升小学生读写综合能力初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5]周舒.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69.

上一篇:政法干警申报材料下一篇:环境安全大检查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