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调研报告(推荐11篇)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三农切入,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从城乡统筹、产业统筹出发,加大土地流转、城乡户籍管理、农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依据农民增收的阶段性,使农民收入在政策性增收因素逐渐弱化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㈠ 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增收渠道、减轻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务实创新,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格局。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改进补贴方式。虽然我省的农业补贴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补贴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结构还不尽合理,有些补贴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体系,调整农业补贴方向,提高农业补贴金额,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增加农业补贴品种,逐步将我省的油菜、马铃薯、白绒山羊、设施农业纳入补贴范围。同时改进农业补贴的方式,凡是让农民受益的农业补贴政策,都应采取“直通车”的方式,直接补到农户手中,避免中间环节的流失。通过财政补贴体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意向。
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近期,随着农产品的涨价,农资价格大幅上扬,削减和抵消了国家农业直补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粮食增产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因此,必须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价格监测、督促检查等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机制,转变农资补贴的方式,借鉴粮食直补的经验,把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变为对种植农户的直接补贴,增强农民承受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中央、省、市、县财政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和农业主管部门按规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以县为平台进行整合,按照结构调整方向和省级规划目标,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用于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等,坚决杜绝支农资金使用非农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支农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常规手段,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而言,“工业反哺农业”既是经济体制深化后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农民增产增收过程中迫切需要城市在科学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农村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鼓励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和农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确立公司带动农村致富的模式。具体地说是扶植和引导若干龙头企业,把农民变成种植户、养殖户或手工业品生产户,公司负责组织生产和推销。
㈡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大的空间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最终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从发展趋势看,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因此,必须审时度势,以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把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保证进城落户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与其它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2.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就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小城镇建设和扩大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需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城乡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机制,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增强市场运作的透明度,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成本,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㈢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名、优、特、稀产品,在保证第一产业收入稳中有增的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入本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旨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大力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农业生产的效益明显提高。
首先在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比重,实现农产品由大路货为主逐步向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变,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
其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模式,强化示范,提升产业,带动发展。种植业推广立体模式,提高比较效益;畜牧业推广正大模式,促进标准化生产;果业生产推广果畜沼模式,促进有机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利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将其做大做强,通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第三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农业和农民逐步引导到按市场需求定产的市场轨道上来,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促进“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规
模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进入到农产品的再加工和销售领域,从而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赚到距离市场最近的钱。
第四要加快种植、养殖、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随着生产销售等网络化的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使农村的合作组织与外部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后续效益,也同时壮大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㈣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持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被农民普遍掌握了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际上,近年来我省农民从种植业中,特别是从果业、蔬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正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逐步提高。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影响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尽一切可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农村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能够上学,并能完成基础教育学业,杜绝新一代文盲的产生。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面向农村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基础教育要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和资源的特点,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中忽视第一产业的倾向,使一、二、三产业,农林牧、种养加管等各科专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民培训的“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和转移就业资金进行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解决重复培训问题,使更多的农民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解决现有农民无技术找工作难的问题。
㈤ 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使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真正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一些落后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要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环境的落后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积极推广
节水、节肥、节能等农业新技术,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㈥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民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体制制度方面的保障
1.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一级组织与班子作为农村一线的管理者,具有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特殊责任,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村、组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与传导作用;三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将对村干部的奖励与本村农民增收挂钩,积极探索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方法,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2.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增加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比重,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提高农村学生高中升学率,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要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尽快改变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
3.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协调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农民受益。要着眼于探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解决服务体系、政策措施、运行机制等问题,并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通过民政和扶贫部门对丧失劳动能力和贫困地区人口提供社会救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积极推进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改革。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变,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转接双方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转让金;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利用和保护好林地资源,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长。
6.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民之间的资金互助合作,探索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产、林权、农机具、果园等作为抵押贷款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具体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大场大户贷款难的问题,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
签发:李忠义
课题主持人:刘鸿儒
12月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工信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就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问题作了介绍。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负责人介绍了农业部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进展和成效。
据介绍, 近年来, 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加强协调, 实化细化政策措施, 联合发改、财政、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制定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政策性文件, 推动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电等政策, 特别是将现有涉农政策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倾斜。二是编制实施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力求做优农业、做强加工业、做活服务业, 组织实施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等四大工程。三是开展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与发改委、财政部等共同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与中国农业银行联合支持融合试点示范项目, 鼓励支持了一大批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851个,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13万家, 培训了1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 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4600多个,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支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子商务, 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四是加强督促检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自查政策落实情况, 农业部组织抽查, 使农村产业融合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国办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为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 提供了八个方面的“政策大礼包”, 必将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 为农村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 形成多主体培育、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利益联结、多措施并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真正使融合发展成为农民较快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因此可以说, 支持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创新,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持续;增收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的今天,此矛盾尤为突出。在目前,大部分地区农业机械配备不足,基本是沿用传统的作业方式,它不仅作业速度慢,也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采用农业机械操作,由于其速度快、效率高、手段先进,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升了市场价值。水稻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再配上烘干设备进行烘干,杂质率较低,土粒、石粒基本没有,配用插秧机插秧保住季节,减少人力投入,效果更佳。
五、农业机械化可使农业增产
农业机械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农田作业机具,以它独有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其一,它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例如排涝、抗旱,防虫治病等;其二,它可以使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保住季节,为稳产、高效打下基础;其三,利用农业机械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其四,农业机械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工厂化育苗生产反季节产品等。其主要宗旨就是利用现有的土地及条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丰富市场,受惠于市民。
六、农业机械化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收。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主导产品增值。例如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其含金量;更重要的还可将作为废物丢弃的副产品可以得到再利用,秸杆是有效的利用废弃物之一。多年以来,秸杆大多作为烧材,它不仅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严重的污染环境,农业机械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利用机械将秸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田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环保型、绿色无污染农业提供保障。其二,利用机械将秸杆加工成牲畜(例如奶牛)适口性好的饲料,可以减少粮食的投入,降低饲养成本。其三,将秸杆作为工业原料(例如稻、麦草造纸)也大有可为。利用农业机械可以使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得到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它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我市而言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近3500万亩,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为农业生产和丰产丰收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当前农机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和技术管理培训工作,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 姜力群.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8(06):01
[2] 张蓝水.农业机械化:推动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对农业机械化作用地位的再认识.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01):28
围绕“两个率先”对农民增收的要求,年初,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农民增收三年目标,即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04年底达到5890元,05年底达到6950元,06年底达到8200元,年增幅达到16以上,在现有水平上实现收入倍增。这一目标具有三个鲜明特征和具体要求:一是大幅度,切实改变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确保今后三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在16%以上。二是整体性,不断缩短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加快农民中低收入户、纯农户的增收进程,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三是可持续,变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为可持续增长,保持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的良好势头。
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近三年来,京口区GDp增幅始终保持在14%以上,而农民收入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平均增幅只有7.8%,农民收入呈现出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与京口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是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三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上涨,今年上半年农民平均支出为2200元,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我们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仅占农民总收入的10%左右。
四是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农民难以充分就业,就业困难很大。
五是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辖区内农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农民总数一半以上,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众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农村创业帮扶活动为载体,以结队帮扶为抓手,坚持创业就业并重、扶志扶技并举,输血造血结合,多维思策,多管齐下,在提高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实践。
一是减负,政策扶持促增收。用斯科特所引用的比喻,农民生活在淹没脖子的水中,任何一点风浪都可以吞没他们,那么我们考虑提高农民收入,更现实的办法就是降低水位。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京口区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意见》,实行全额免征免交农业税及附加,取消了农民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逐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这些措施切实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在此基础上,区里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加快养殖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农户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调整一亩粮田补贴200元;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对新发展养禽户每羽补贴0.1元。通过政策作用,确保农民长期减负,长期增收。
二是调优,农业增效促增收。积极实施“2115”工程,依托科研院所调优种植结构,从句容农科所引进日本梨和水蜜桃,从省农科院引进特用玉米和向日葵良种,全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2250亩,占全年任务的75。其中,谏壁建立林木科技示范园300亩,果树示范园100亩,发展水生蔬菜100亩,500亩粮改菜正在实施中;丹徒、谏壁发展特用玉米等经济作物800亩;共青团农场等地发展经济用材林1000亩。为了保证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取可靠的收益,最大程度减少市场变化对农业收益的影响,我们积极构建“公司 农户 超市”的运作模式,在做大做强大禹、象山和瑞京3个蔬菜配送中心的基础上,新成立瑞春农业有限公司,降低了农民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
三是就业,落实岗位促增收。稳定的就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是保证增收稳定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农民文化偏低,技能欠缺的现状,健全和完善了区乡两级实用技能培训机制,紧密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1场72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就业能力。针对农村农民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我们为辖区农民广泛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各乡镇、街道分别举办了大型劳动力转移招聘会15场次,组织用人单位151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60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进场应聘,2700余名劳动力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同时,为增强辖区内企业用工招收本地农民的积极性,设立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基金,安排100万元用于转移劳力,区内企业凡安置一名农民工,给予政策奖励200元。
四是创业,项目帮扶促增收。项目帮扶是长效之策,治本之策。为了切实增强农民通过搞创业、兴项目的积极性,我们多次组织当地农民走出田园,步入市场,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象山乡组织当地群众40余人赴义乌参观考察,科技工业园组织群众到丹阳蒋墅镇草菇种植基地进行学习,上元村组织村民赴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参观、考察,都进一步增强农民创业致富的欲望和动力。在结对帮扶中,我们明确了全区200户贫困户与市、区、乡89家单位一一结对挂钩。帮扶单位进行挨家逐户走访,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为每位贫困户建立“帮扶卡片”,除了对农村年龄大、有残疾、无劳力的部分对象,采取实物帮扶、资金帮扶的办法以外,对大多数人员采取了就业帮扶和项目帮扶的措施,截至目前,帮扶单位为当地农民送果树苗4000余株、苗猪50多头、家禽1000多羽、实用菌100多袋,共计项目35个。同时,为了确保种养殖项目的成功率,我们举办了果树、食用菌和特用玉米技术培训班,下派技术人员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组织当地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农业协会的联结,已有6户与温氏集团合作,进一步形成了构建“企业 基地 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经济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
一。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以及人口城市化;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普遍关注。这里以江苏南通市为例,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源头上作一些调查。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002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同比增长2.3%;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同比下降16.8%;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同比增长26.4%;2005年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3.2%,在2004年、2005年农民人均国家政策性收入分别实现181元和99元。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05年农民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增长,且增收幅度不大,未能实现持续增收的发展态势;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平均比重为53%,比前四年比重降低8%,呈下降趋势,非农业增收比重逐年上升;国家政策性增收所占比重上升明显,2004年和2005年分别占农民收入的5.5%和3%。但总的来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仍占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这充分反映出我市农业生产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国家政策、环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及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不到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另外由于国家在支农政策上力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品质档次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等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耕地面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生产水平低,仍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加工水平低,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偏少,龙头不多不大,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造成农民减收,农民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其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6.3%,高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3.7%,这样一来就很难及时接受一些新的适用技术。二是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建议
虽然我市在农民持续增收上,表现为内部增收动力不足,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实行内部增收与外部增收相结合,构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而形成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格局。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通过科技推动促增收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①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生产决定流通,要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
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②围绕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③围绕加工增值调整结构。抓住“一乡一品”不放,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④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⑤围绕节本增效调整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加大秸秆饲料、秸秆肥科、农村沼气利用,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2、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最终实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
3、转变经营方式促增收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租赁等合理流转,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
(二)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
1、创新体制、机制促增收
一是抓好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的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为了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国家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相应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基金,防止在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
2、完善服务体系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3、政策扶持促增收
一、挖掘“特色”潜力,建好基地促增收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按照“扩面积、攻单产、上品质”的要求,着力做强做优柑桔产业,重点抓好扩园、改品,培育高产示范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争取柑桔总产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良种茶,力争茶叶总产达到11万担,产值达到1.2亿元,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和湖南茶叶第一县;稳定高山蔬菜面积,扩种城郊蔬菜,建好刘家坪、中渡口和南台山三个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按照“科技兴烟、政策扶持、扩大面积、提高品质”的要求,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2000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二、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三、挖掘“市场”潜力,搞活流通促增收
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状况良好,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做活流通文章,挖掘流通潜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完善皂市柑桔大市场建设、楚江农贸大市场、站西路农贸市场、太平马头羊专业市场、东山峰茶叶专业市场和壶瓶山高山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将**建成湘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力争每年农产品年贸易额达到3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柑桔协会、茶叶协会、马头羊协会、高山蔬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力争年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家,新培育100户销售额过100万的营销大户。同时,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在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外销窗口,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三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农业”。通过与外地企业、市场、厂矿等预先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实现农产品“保价包销”、“未收先销”,确保农产品不积压、效率不下降。四是进一步叫响产品品牌。继续举办“柑桔节”、茶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评奖活动
,打造知名品牌,扩大我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销售价格,促进农民从增销提价中增收。
四、挖掘“劳务”潜力,拓展空间促增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2010-06-29 19:12: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2)受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为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再就业或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力保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我县现有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万人,输出到县外万人。主要的外
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09年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
态监控 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发布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发布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
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2000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2009年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2009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应该把金融风暴引
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
一、农民创业现状 靖安县户籍总人口为14.38万,其中农村总人口为10.08万,农村劳动力人数4.62万。至2009年6月,全县创业农民5629人,占农村人口的5.58%,其中返乡创业171人;农民累计创业投资7.2亿元,累计创办企业项目3041个;全县农民创业带动就业1.62万人,其中带动农民就业1.45万人。2008年创业农民创造的纯收入2.5亿元。农民创业体现了五个方面的特点:
1、从创业方式看,以个人创业为主。据调查,依靠自身力 1
量创业4577人,占总数的81.31%;通过合股合伙创业1052人,占总数的18.69%。
2、从创业领域看,以非农产业创业为主。在一产创业的人员1238人,占总数的22%,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在二、三产业创业的有4391人,占总数的78%,以个体工商、建筑装潢为主。数据显示农民创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从创业区域看,以省外创业为主。省外境内创业的2968人,占总数的52.73%;乡外省内创业的1322人,占总数的23.49%;乡内创业的1327人,占总数的23.57%;境外就业的12人,占总数的0.21%。
4、从投资规模看,以中小规模为主。据对150户创业农民的抽样调查,投资规模5万元以下的有43人,投资规模5-10万元的53人,投资规模在10-50万元的有40人,投资规模在50-100万元的有8人,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有6人。由此可以看出,投资规模集中在5-50万元这一规模,占总数的90.7%。
5、从产业规模看,以小型产业为主。据对150户创业农民的抽样调查,吸纳就业人数5人以下的有97人,吸纳就业人数5-10人的有31人,吸纳就业人数10-50人的有13人,吸纳就业人数50-100人的有8人,吸纳就业人数100人以上的有1人。由此可以看出,吸纳就业人数以10人以下为主,占总数的85.3%。
二、农民创业的主要障碍 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缺少必要的资金、金融支持。2
资金不足是农民创业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有68%的创业者和72%想创业者反映需要资金支持,但创业资金难以解决。其主要原因:
1、贷款门坎高。一是由于受政策限制,2009年劳动就业局已发放的2400万创业贴息贷款中,农民创业贷款只有600多万,占25%,且仅限于返乡农民工。二是在贷款担保方面,要求必须由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国企工作人员担保,使得找不到此类担保人员的创业农民贷不到款。三是我县首创的农村文明信用户可在农村信用社凭信誉贷款的做法已在全国推广,但我县有的文明信用户却难以贷到款。
2、贷款额度偏小、授信面窄。据考察,南丰人口28万人,是我县人口的2倍,与南丰相比:一是贷款额少。我县金融机构对农户发放的小额贷款普遍在1万元左右,而南丰对农户的贷款普遍在3-5万元,是我县的3-5倍;二是授信面小。就小额贷款方面,我县农行对农户授信960户,而南丰县农行对农户授信达5308户,是我县的5倍多。贷款额度偏小、授信面窄,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民创业。
3、贷款手续繁琐、程序复杂。贷款除要进行评估、保险、提供担保人、审核、报批等手续外,农行的三户联保贷款还必须三对夫妇6人都到银行照相。由于贷款手续繁杂,审核过程长,有时农户贷款到手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创业时机。(二)缺少必要的创业技能、创业知识。目前我县农民受训率偏低、受训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3
1、培训资金欠缺、效果欠佳。据调查,2008年上级下拨我县涉及培训方面的资金高达658万元,其中涉农培训方面的资金达212万元。就涉农培训而言,培训资金并未全部用在农民培训上,如乡镇对农民的培训按规定为300元/人,培训期为半个月,但实际到位资金仅为120-150元/人。由于培训资金未能足额到位,一些培训单位为了节约资金,存在缩短培训时间、科目针性不强、涉及技术操作少,培训走过场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2、培训覆盖面窄。靖安目前有9个培训基地,分别为农业技术函授大学、农村广播学校、靖安职中、县就业训练中心、君心美容美发学校、图书馆电脑培训中心及三所驾校。培训基地举办了硬质合金、木竹加工、美容美发、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工、汽车驾驶、计算机等类型的培训班。但这些培训:一是侧重于就业方面,涉及农民创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少;二是培训覆盖到农村的少,据抽样调查参加过此类培训的农民仅占26%。
3、政策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向社会宣传党和政府惠农政策及对城镇失业、待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的优惠政策不够,使得很多农民不了解政策,难以主动参加此类培训。有的培训项目即使参加了也享受不到优惠,如由驾校代领的农村学员每人200元的阳光工程补贴就未发给学员。(三)缺少高效益的主导产业。高效益的主导产业有着聚集和辐射效应,对带动农民创业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县的椪柑、林业、旅游、绿色大米等主导产业均没有稳固的大市场,未能发挥其规模效益。4
1、椪柑产业发展艰难。椪柑曾是我县山下片农民创业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受市场冲击,靖安椪柑产业的发展已面临严峻的考验。2008年靖安椪柑最低价只卖到了一角钱一斤,首次出现了增产减收的状况。其原因,一是市场上不断推出品种新、品质好的品种;二是靖安椪柑品质改良跟不上市场需求;三是果农对发展绿色椪柑意义的认识不够,违规种植的情况仍有发生;四是以卖鲜果为主,缺少后续的加工转化,产业链无法延伸。
2、山林经营水平不高、收益不显。林业曾是山上片农民创业增收的主导产业。但近年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致使林农的收益减少,从而影响了林农造林积极性。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木竹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减少,收购价降低;二是砍伐指标减少;三是产出率不高,以毛竹为例,我县平均每亩约110支,而浙江安吉每亩高达200多支;四是部分农户贪图眼前利益将山林低价转让。
3、旅游产业投入不足、档次不高。靖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为山上片农民创业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存在旅游投入不足,缺少龙头项目和新项目,档次、品位不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欠佳等因素,加上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兴起,我县旅游业规模效益不高。(四)缺少配套的扶助政策、相关服务。政策扶助和配套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民创业,但就目前我县情况看有待完善。
1、扶助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虽然在扶助白茶、旅游、椪柑等主导产业方面制订了一些扶助政策,但还 5
不够完善,力度也不够大,有些政策由于受相关条件的限制未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2、行业协会效益未显现。行业协会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服务农民创业作用重大。虽然我县有关乡镇在椪柑、旅游、白茶等产业均成立了行业协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其效益不明显。
3、主导产业科技、销售人员不足。全县在主导产业方面缺少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科技、销售人员队伍,并且由于对农技人员重视不够,农技人员待遇偏低,乡镇农技人员断层现象严重,使得农民创业缺少技术保障。
4、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不畅。由于受农村条件的限制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主动性不够,创业农民很难直接地、多途径地接受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根据问卷调查,创业者高达40%的创业项目信息来自私人渠道。信息来源的缺失使农民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创业人员的决心和信心。
三、促进农民创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民创业的特点,结合农民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扶持农民创业的关键是紧扣“八个字”,即:认识、扶持、培训、服务。
(一)重视农民创业意识培养,营造农民创业氛围。
1、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把扶持农民创业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乡发展经济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建立由县政府牵头,劳动保障、农业、林果业、财政、税务、工商、金融、职业教育等 6
多个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应提供的服务。加强目标考核,把扶持农民成功创业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项目,切实营造起鼓励、扶持农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2、提高农民创业意识。据调查了解,我县部分农民尤其是山上片部分农民得过且过思想严重,沉迷扑克、麻将,缺乏创业意识。因此,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创业意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对农民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农民勤劳致富,并加大对赌博的打击力度。加强农村创业致富典型的宣传,并定期聘请成功创业农民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和传、帮、带,以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欲望和创业热情。
(二)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优化农民创业环境。
1、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的开发性资金应向农民创办的企业和项目倾斜,把各类创业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对创业农民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补贴或启动资金。筹措资金组建县金融担保中心,为有借贷需求的创业农民提供担保支持。促进农村文明信用户的评选工作,加强乡村与信用联社的联系与沟通,确保文明信用户贷款渠道的畅通。引导创业人员寻找民间融资的途径,多渠道拓宽农民创业资金来源;二是农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完善现有的信贷政策,对农民创业者从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改善对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使其做到廉洁放贷;三是学习南丰经验,通过推广运用农行金穗惠农卡,上门服务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创业农民借贷。加强对农民的诚信教育,聘请村委会干部担任信贷协管员,降低信贷风险。将小额贷款额度放宽到3-5万元。7
2、加大主导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兑现已有的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制订统一的适合各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并千方百计做好开拓稳定市场工作;二是做好行业协会向经济合作社转型工作,并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和管理,真正发挥其服务农民创业,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四是巩固发展原有的椪柑、旅游、造林育林等主导产业成果。改良椪柑品质,尽快引进果品加工业。加大旅游投入,提高项目档次。鼓励、引导农民将山当田作,提高山林产出率;五是加快新兴主导产业的培植步伐。加快人工繁殖娃娃鱼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以娃娃鱼研究所为繁殖场,分别在中源、璪都、三爪仑、高湖建立娃娃鱼养殖基地,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尽快促成娃娃鱼规模化人工养殖。加大对白茶产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兑现《靖安白茶产业扶助办法》的奖励扶助政策,并切实做好保品质,促销售的相关工作,尽早规避类似椪柑产业发展的风险。改变绿色大米生产主导模式,将由粮食管理部门主导基地,改为引进有实力和资质的公司直接参与绿色大米基地开发经营并存,通过品质、价格的竞争,促进基地发展,提高农户收益。
(三)狠抓农民创业能力培养,降低农民创业风险。
1、充分发挥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作用。最近,县委、县政府以职中为依托投资570万元,组建了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全县的就业、创业培训。为此:一是要整合资源,改变多头培训的局面,将由农业、劳动、科技、工会、安监、移民办等部门负责的各类培训归口到中心统一进行,并将分拨给以上 8
部门的培训资金由财政统一划拨给中心调配使用,以充分发挥中心的作用和效能;二是中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兼职、聘请等渠道充实老师队伍,并切实做好师资的选拔、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资质和素质。
2、加大对农民创业能力、技能培训的比重。一是培训中心和相关部门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就业培训的同时,要增加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民创业方面的培训内容,并将靖安主导产业项目列入培训内容;二是加强对主导产业销售队伍的培训,为拓展销售市场输送人才;三是加强对免费培训的政策宣传,广泛征求培训对象的需求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并将培训计划提前告知农民和有关人员,使他们知情并作好相应安排;四是在资源未整合前,要加大对培训资金的监管力度,采取定期审计、受训人员凭驾照或成绩合格单直接到相关部门领取补贴等措施。
3、搭建创业农民的交流平台。一是建立农民创业者协会和乡镇创业者联谊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原则,开展相关活动,增加信息交流,开展创业互助;二是有计划地组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立志创业的优秀农民到省内外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相关培训班学习锻炼,帮助他们拓展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技能。
(四)优化农民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1、加强对创业农民的信息服务。一是学习南丰经验,由涉农部门将与创业相关的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通过手机定期发送给创业农民,指导农民创业;二是各乡镇要加强与涉农部 9
门的联系沟通,及时反映创业农民的需求和意见,使涉农部门向农民发送的信息更有针对性。
2、构建农民创业的“绿色通道”。一是建立农民创业项目库和农民创业园。广泛收集适合靖安农民创业的项目资源建立项目库,整合利用一批闲臵厂房、校舍等资源,在一定区域或乡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并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民顺利创业;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创业农民提供创业的机会和条件;三是加强引导。根据调查,我县农民主要以个人创业为主,且多数为中小规模,抗风险能力差,要有计划地引导创业农民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扩大经营规模,创办大中型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句话:“内外结合”力促农民增收。“内”是指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是指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实现鲜活农产品运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2)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
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包括:积极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以及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直补方面,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比如: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上,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
吴晓文
2011年第6期 ——社会建设
近年来,武穴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统筹城乡,综合施策,运用政策引领增收、内部挖潜增收、拓展来源增收等举措,想方设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武穴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继2009年突破5000元大关后,2010年又增加到5700元。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开阔思路,依靠政策促增收
党的农村政策是促进农民稳步增收的根本保障。我市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落实政策,稳固基础促增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各项利民惠民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农民利益。我市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补贴、库区移民补贴等资金全部归口,市级统发,以“一折通”直接发放到农户。2010年,全市共计发放各种补贴4987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90.5元,稳定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二是用足政策,拉动建设促增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谋划实施一大批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建设项目;整合使用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库区移民等项目资金,放大项目建设效益;开展市直部门单位驻点包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手拉手等城乡共建活动,促进城镇资源向农村流动。2010年,市财政共计安排“三农”支出11200万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6479万元,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全市共实施涉农项目45个,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42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状况,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三是创新举措,激活源头促增收。我市注重发挥政策的“引擎”作用,有效激活创业创收潜能。结合市情,市里相继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促农、强农政策性文件。围绕农村、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整合产业资金,调整建设重点,着力引导向农村、农业倾斜;调整贷款结构,协调金融机构增大贷款总量,拓展担保形式,扩大授信额度;定期召开银企、银园、银政联席会,增进合作,促进融资;开创性搭建促进农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创建了全省县市级首家农业担保公司,创立了农村青年诚信创业基金。2010年,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农业发展资金达5.6亿元。
二、转变方式,挖掘潜力促增收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挖掘农业内部潜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武穴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调优结构上规模。我市紧紧围绕粮食、棉花、油菜、生猪、水产、生姜山药等农副产品,着力把品质调优,规模调大。全市已形成70万亩优质稻、10万亩优质棉、100万头生猪、40万亩双低油菜、15万亩水产、3万亩生姜山药的生产规模。武穴已经成为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生猪供应大市,也是湖北省双低油菜生产大市、水产大市和畜牧大市。2010年仅水产生产一项就促进农民人均增收80元。二是盘长链条兴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扶优、扶强、扶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主要抓手,实现大中小并举,多种经济成分齐上,着力推进油菜、生猪、水产、生姜山药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黄冈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安置就业9600余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协会)50余家,带动农户2万余户。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以上。三是因地制宜显特色。我市始终把兴办特色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大幅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和农业综合竞争力。如培育了以朱木桥、龙潭为代表的一批工业村,以魏高邑、泉塘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村,以郭应龙、龟山为代表的一批种养村,以龙坪、梅川、石佛寺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集镇。四是科技支撑树品牌。我市坚持依靠科技打造农业品牌,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鼓励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狠抓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评估认定、质量认证、品牌申报和商标注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全市完成农作物无公害地认证面积50多万亩,获“三品”认证企业发展到35家、品种45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2个,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2个,总数居全省县(市)前列,黄冈之首。如福康油脂生产的“接福牌”一级双低菜籽油,是目前全国唯一通过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的双低菜籽油品牌。
三、更新理念,拓展来源促增收
为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我市确立“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城乡统筹兴农村”的新理念,着眼从农业外部寻求促进农民增长的新路径。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扩大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我市在落实“工业立市”过程中,注重以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坚持抓园区招商、抓骨干产业、抓集群经济、抓产品品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已发展到190多家,形成以广济药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以祥云为代表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华新、亚东为代表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玉柴多菱、海铭星为代表的机械和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武穴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华中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湖北最大的农机动力制造基地和鄂东造船基地,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0多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城这一层,重点推进“两区一带”建设,提高人口容量,强化产业支撑,鼓动农民进城上镇创业就业。如面积43平方公里的田镇工业区已初具规模,2011年可望实现百亿园区目标;城东新区建设基本框架已拉开,城区面积将扩展7平方公里以上;沿江经济带将新老城区、经济开发区、田镇工业新区融为一体,汇聚全市80%以上的规模企业,带动了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加速农民向市区转移。在镇这一层,重点以镇级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龙头,通过强化承载功能,带动产业繁荣,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局面,使小城镇成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近年来,我市每年投入1亿多元用于小城镇建设,如梅川、花桥等中心镇每年吸纳能力在4000人以上,减少农民富农民。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最快捷的途径。我市确立以劳务品牌带动劳务经济的战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劳务输出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项培训、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初步形成武穴建筑、缝纫、电子电工、酒店服务、家政服务五大劳务品牌。年劳务输出14.8万人,现金收入近5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培训专项资金近200万元,实现培训农民工4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和返乡再就业2万人以上。■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10-31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11-16
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6-22
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机制与路径选择06-06
制约农民增收的调研对策09-20
关于对乡镇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10-13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10-11
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选择11-23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07-05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