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局颁标准(精选11篇)
综合指标 1.1 产量 要求丰产稳产,范围1.5吨/亩。
1.2 果实质量 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1.3 树体 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
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
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 管理制度 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果园的选择与建设标准 2.1 环境条件 标准葡萄园要求生态条件良好,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市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和空气条件应符合NY 5087的规定。
2.2 选园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通常葡萄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15%。
2.2.1 园地规模及行向 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500亩以上。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2.2.2 小区划分 小区按照地形、小气候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平地面积25~30亩,山坡地8~15亩。
2.2.3 道路系统设置 道路系统由主路、支路和田间作业道路组成。一般主路宽5~7m,支路4~5m,作业道路宽1~2m。主道与当地干线公路相通。
2.2.4 排灌系统设置 排灌系统包括排水和灌水两部分,作到旱能浇,涝能排。蓄水灌溉果园应配套修建蓄水池,沟渠与蓄水池相连。井水灌溉果园,每100亩要有1~2口井。建立配套的管道灌溉系统,最好配备完善的滴灌、喷灌或渗灌等节水栽培设施。
平地果园排水沟深80~100cm、宽80cm,山地果园则由坡顶到山脚,沟由浅到深(深30~60cm、宽30~40cm),排水沟与果园围沟相接。
2.2.5 防护林营造 果园外围的迎风面应有主林带,一般6~8行,最少4行。林带要乔灌结合,不能栽植果树病虫害寄主的树林。
2.2.6 辅助建筑物建设 主要包括办公室、包装车间、果品贮藏库及生产资料库房等辅助建筑物。
2.2.7 电力配套 生产用电按电力安全要求,电源到田,设施规范,便于机械化作业。
品种和砧木选择 3.1 品种选择 选择大面积推广的早中晚优良品种。
3.2 砧木选择 根据生产目的、土壤类型和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考虑选择砧木品种。
栽植 4.1果园密度 单位面积上的定植株数依据品种、砧木、土壤和架式等而定,常见的栽培密度见表1。适当稀植是无公害鲜食葡萄的发展方向。
表 1 栽培方式及定植株数 方式 株行距/m 定植株数 小棚架 0.5~1.0×3.0~4.0 166~444 双十字V形架 1.0~1.5×3.0~3.5 222~127 单臂篱架 1.0~2.0×2.0~2.5 333~134 高宽垂T型架 1.0~2.5×2.5~3.5 76~267 4.2 主要架式 我省可采用的架式有:小棚架、双十字形架、单臂篱架等,架材坚固、搭建科学,架式实用美观。
设施栽培 5.1 设施栽培的类型 针对河南省的气候特点,葡萄应进行设施栽培。葡萄设施栽培分为两类,一类是促成栽培设施,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
一类是避雨栽培。生产上常见的类型和规格见表2。
表2 葡萄设施的类型和规格 设施类型 规格 促成设施 日光温室 南北宽,东西长50~80m,北东西三面为墙壁,北墙高2.0~2.2m,中柱高2.5~2.8m,前沿边高1.6~1.8m,地角60°~70° 塑料大棚 东西宽8~10m,南北长50~60m,中柱高2.5~3.0m,边高1.6~1.8m,地角60°~70° 避雨设施 避雨棚 立柱高2.5~3.0m,棚宽1.2~1.5m,棚高0.30~0.5m 5.2 设施建造 葡萄促成栽培的温室大棚应坚固、保温、透光、通风系统完善,便于作业;
简易避雨棚应坚固、防风。
5.3 避雨棚扣膜时间的确定 避雨棚扣膜应在花前完成 5.4 日光温室和大棚升温时间的确定 日光温室和大棚升温时间应在葡萄解除生理休眠后进行。日光温室在生理休眠解除后即可扣膜升温,塑料大棚则在2月上中旬扣棚升温为宜。
土肥水管理 6.1 土壤管理 一般在新梢停止生长、果实采收后,结合秋季施肥进行深耕,深耕20~30cm。秋季深耕施肥后及时灌水,春季深耕较秋季深耕深度浅,春耕在土壤化冻后及早进行。在葡萄行和株间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经常保持土壤疏松和无杂草状态,园内清洁,病虫害少。
设施栽培行间及株间提倡地膜覆盖。
6.2 施肥 提倡葡萄园种植绿肥或作物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2.1 施肥的原则 按照NY/T 496—2002规定执行。根据葡萄的施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使用的商品肥料应是在农业行政主管部登记使用或免于登记的的肥料。
6.2.2 肥料的种类 6.2.2.1 有机肥 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杆肥、泥炭肥、饼肥、腐殖酸类肥、人畜废弃物加工而成的肥料等。
6.2.2.2 微生物肥料 包括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处理肥料等。
6.2.2.3 化肥 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硫肥、钙肥、镁肥及复合(混)肥等。
6.2.2.4 叶面肥 包括大量元素类、微量元素类、氨基酸类、腐殖酸类肥料。
6.2.2.5 限制施用的肥料 限制使用有害垃圾。
6.2.3 施肥的时期和方法 葡萄一年需要多次供肥。一般于果实采收后秋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与磷钾肥混合施用,采用深40~60cm的沟施方法。萌芽前追肥以氮、磷为主,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追肥以磷、钾为主。微量元素缺乏地区,依据缺素的症状增加追肥的种类或根外追肥。最后一次叶面施肥应距采收期 20d以上。
6.2.4 施肥量 依据地力、树势和产量的不同,参考每产100kg浆果一年需施纯氮(N)0.25~0.75kg、磷(P2O5)0.25~0.75kg、钾(K2O)0.35~1.1kg的标准测定,进行平衡施肥。
6.3 水分管理 萌芽期、浆果膨大期和入冬前需要良好的水分供应。成熟期应控制灌水。多雨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在雨季容易积水,需要有排水条件。
树形管理 标准果园应根据果园砧木和栽培密度选择合适树形,可采用独龙干树形、单干水平树形等。标准果园同一小区应力求树形一致。
花果管理 8.1 调节产量 通过花序整形、疏花序、疏果粒等办法调节产量。建议成龄园每667m2的产量控制在1500~2000kg以内。
8.2 果实套袋 疏果后及早进行套袋,但需要避开雨后的高温天气,套袋时间不宜过晚。套袋前全园喷布一遍杀菌剂和杀虫剂。红色葡萄品种采收前 10~20d需要摘袋。对容易着色和无色品种,带袋采收。为了避免高温伤害,摘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先把袋底打开,逐渐将袋去除。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
注重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
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的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距离果实采收的时间)要求使用。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准确的记录。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和无“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号)的农药。禁止使用的常见农药见附录A。
提倡使用矿物源农药、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常用的矿物源药剂有(预制或现配)波尔多液、氢氧化铜、松脂酸铜等。
果实采收 按照不同品种适时采收。
采果前要对采收、运输、贮存果品的用具、场所进行清理、清洗、消毒,确保对采摘的果实无污染隐患。
采果、选果人员工作前要进行卫生清洁准备,工作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果实碰伤、刺伤、擦伤。
果实采后应必须放入专门的贮藏容器中,容器内不得有枝、叶、砂、石、尘土及其它异物。采后4h内进入库中贮藏,严禁地面堆放和长时间的室外放置。
贮藏果实的库房无异味。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合存放。不得使用有损无公害苹果质量的保鲜试剂和材料。
果品的分级包装和冷藏 11.1 果品分级 果品必须进行严格的分级,提倡采用先进的分级设备进行机械化选果分级。
11.2 包装 果品进入流通前必须进行商品包装,按照NY/T 470规定的要求对鲜食葡萄进行包装;
包装材料按GB 11680和GB 9693执行。同一包装件中果实的横径差异不得超过5mm。各包装件的表层葡萄在大小、色泽等各个方面均应代表整个包装件的质量情况。
11.3 冷藏 果品在销售前必须进入冷链系统,提倡果园自建或租用冷库进行贮藏。
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 12.1 运输 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异味。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装卸时轻拿轻放。
12.2 品牌与标志 每一果园应具备体现自有特色的品牌商标,在产品包装上应标明品牌、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等。果园生产档案管理 13.1 记录项目 13.1.1 基本信息记录 园地的原貌图片;
园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土壤状况及水质分析报告;
果园规划设计的有关资料、设计与施工图纸及果园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果园种植的情况,包括品种来源及数量、面积和品种分布图。
13.1.2 果园投入记录 做好病虫害的监测,整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重点记录肥料和农药的种类及来源、使用时间、数量配比和使用方法;
灌水时间、水源、灌水方式等。并做好使用时的天气状况和使用后的效果等。临时用工时间、数量及工作内容。
13.1.3 物候期与灾害性天气记录 物候期记录,包括萌芽、抽枝、开花、结果等。灾害性天气记录,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对梨树及农事活动的影响等,以及采取的应对或补救措施等进行记录。
13.1.4 产出及效益记录 每年产量、产品质量、优质果率;
销售状况、销售价格、市场反馈、主要的市场和效益情况等等;
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到访情况、参观考察情况及辐射效果进行记录。
13.2 记录要求 专人记录、内容详实、记载及时、数据保存完整。
果园的管理记录需保存两年以上。
在保障健康安全惠及民生方面,《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2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插线板保护门、电缆导体截面积、耐火阻燃性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有效提高延长线插座的安全性能,更好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在引导和规范休闲露营服务的同时,可以催生新的服务业态和生活方式。《口腔护理产品中限用物质的测定》系列国家标准统一了口腔清洁护理产品中有关物质的检测,规范了我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企业生产,保障消费者口腔卫生及安全健康。
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方面,大力推进高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高速动车组车辆玻璃性能检测方法》5项国家标准针对我国高速动车时速超过300 km的特点,在没有国际先例的情况下,提出了我国高速动车组车窗玻璃性能评价的技术体系,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极大提高了我国高速动车制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高铁“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设计产品》系列标准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生态产品,将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制度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取水定额》3项国家标准的实施,每年形成2 000万立方米的节水减排效益,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初步形成覆盖电力、钢铁、石油化工、纺织、造纸等7类主要高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国家标准体系。《区域旱情等级》和《农业旱情等级》标准为各地开展区域旱情评估提供了一整套指标和方法,对提升我国抗旱应急管理水平,提升政府决策能力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同一天,国际电信联盟工作会议确定,中国选送的TD-LTE-Advanced成功入选4G两大候选标准。
TD-LTE-Advanced(LTE-Advanced TDD制式)是中国继TD-SCDMA之后,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TD之后,工信部以及中国移动、大唐等主要通信企业就展开了下一代技术的研发,并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产权。
2004年,中国在标准化组织3GPP已经提出了TD的后续演进技术TD-LTE,并主导完成了相关技术标准。2007年,按照“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的要求,中国政府面向国内组织开展了4G技术方案征集遴选。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中国产业界达成共识,在TD-LTE基础上形成了TD- LTE-Advanced技术方案。
10月26日,国际电联将我国制定的手机统一充电器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进入报批程序。这项标准曾受到洋品牌手机厂商在内部会议上的多次质疑,使这个受消费者欢迎的便民标准的推进时间表蒙上了阴影。
此次,该中国标准得到了联合国、国际电联,以及亚、欧、美等国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际电联认为该项标准意义重大,将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到全球。
6月1日至5日,在日本东京的国际会议上,中国标准WAPI获包括美、英、法等十余个与会国家成员体一致同意,将以独立文本形式推进为国际标准。这项曾引起重大国际商业争端的中国标准,在成为国际标准的道路上取得重大进展。
还有,中国标准AVS和闪联都已成为国际标准。
曾几何时,不要说成为国际标准,中国标准甚至都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外国标准。后来,虽然我们参加过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但主要是与汉字和输入法相关的标准。在对产业和市场具有先导作用的核心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们没有发言权,不得不向标准列强交纳巨额专利费。现在这种局面正在改变,我们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标准是产业门槛、市场门槛,被视为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体现。中国标准变为国际标准,这使我们有了门槛设定的能力,还拥有了由我们自已设定的门槛。未来,这些中国标准将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
历史走到这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可能更具挑战性: 如何把标准变成专利,变成面向全球的产业能力,变成全球优势的市场份额,并收到来自全球的专利费。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写,旨在评选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国家园林城市。
中文名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组织领导 政府机关
管理制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景观保护 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
目录 1 组织领导 2 管理制度 3 景观保护 4 绿化建设 5 园林建设 6 生态环境 7 市政设施
组织领导
(一)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的要求;
(二)城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三)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
(五)近3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养护经费有保障,并随绿地增加逐年增长;
(六)管理法规和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七)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和资金落实,科研成效显著。
管理制度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并向社会公布;
(三)城市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符合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五)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150种(西北、东北地区80种)。
景观保护
(一)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
(二)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三)城市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四)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买,措施有力;
(五)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显。
绿化建设
(一)指标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达到基本指标要求(见附页);
3、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以内;
4、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绿化
1、城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2、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具有本地区特点。
(三)居住区绿化
1、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
2、全市“园林小区”占6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四)单位绿化
1、市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全市“园林单位” 占60%以上;
2、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五)苗圃建设
1、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和应用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
(六)城市全民义务植树
1、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2、组织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成效显著。
(七)立体绿化
1、积极推广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体绿化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其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绿化面积。
园林建设
(一)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服务半径达到500米(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
(二)公园设计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水平;
(三)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
(四)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五)近三年,大城市新建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不少于3处,中小城市不少于1处。
生态环境
(一)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郊一体的优良环境;
(二)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交界处建有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
(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55%以上;
(四)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五)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效果较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明显,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六)城市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有条件的城市建有湿地公园。
(七)城市新建建筑按照国家标准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
市政设施
(一)燃气普及率80%以上。
(二)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
(三)公交出行比率大城市不低于20%,中等城市不低于15%;
(四)实施城市照明工程,景观照明科学合理。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98%以上,城市道路亮灯率98%以上;
(五)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以上;
(六)用水普及率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七)道路机械清扫率20%;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指标
区域
100万以上人口城市
50—100万人口城市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
秦岭淮河以南
7.5 8 9
秦岭淮河以北 7.5 8.5
绿地率(%)秦岭淮河以南
33 35
秦岭淮河以北 31 34
绿化覆盖率(%)
秦岭淮河以南 36 38 40
秦岭淮河以北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2)《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GB14784-1993)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50045-1995)
(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7-1996)
(5)《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验收技术要求》(GB17681-1999)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7)《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T8196-2003)
(8)《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
(9)《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1-2006)
(10)《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2006)
(11)《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2007)
(1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13)《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
(14)《雷电防护第1部分:总则》(GB/T 21714.1-2008)
(15)《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 21714.2-2008)
(16)《雷电防护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T 21714.3-2008)
(17)《雷电防护第4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GB/T 21714.4-2008)
(1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
(19)《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
(20)《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
(21)《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规范》(GB50431-2008)
(22)《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
(2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1部分:钢直梯》(GB4053.1-2009)
(24)《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2部分:钢斜梯》(GB4053.2-2009)
(25)《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4053.3-2009)
(26)《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
(27)《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15-2009)
(28)《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第1部分:总则》(GB6067-2010)(报批版)
(29)《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GB50650-2011)
(3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
(31)《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烧碱制造业》(GB18071.1-2012)
(32)《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3部分:硫酸制造业》(GB18071.3-2012)
(33)《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6部分:硫化碱制造业》(GB18071.6-2012)
(34)《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7部分:黄磷制造业》(GB18071.7-2012)
(35)《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第8部分:氢氟酸制造业》(GB18071.8-2012)
(36)《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
(37)《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
1.油库
(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2.煤气柜
(1)《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2005)
3.粗苯加氢
(1)《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技术要求》(GB/T19773-2005)
(2)《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
(3)《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2008)
4.空分制氧
(1)《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2008)
5.电解制氢
(1)《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GB/T19774-2005)
6.合成氨、化肥
(1)《尿素》(GB2440-2001)
7.食品、医药、保健品
(1)《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
(2)《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
(3)《食品添加剂 硫磺》(GB3150-1999)
8.加气站(CNG、LNG)
(1)《车用压缩天然气》(GB18047-2000)
(2)《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
(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4)《汽车加油加气站规范》(GB50156-2012)
9.硫酸
(1)《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1999)
(2)《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
(3)《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132-2010)
10.橡胶行业
(1)《橡胶工业静电安全规程》(GB4655-2003)
(2)《橡胶工厂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69-2008)
(3)《橡胶加工炼胶车间防尘规程》(GB21657-2008)
(4)《橡胶工厂职业安全与卫生设计规范》(GB50643-2010)(报批版)
(5)《橡胶塑料挤出机和挤出生产线 第1部分:挤出机的安全要求》(GB25431.1-2010)
(6)《密闭式炼胶机炼塑机安全要求》(GB25433-2010)
(7)《橡胶塑料压延机安全要求》(GB25434-2010)
(8)《橡胶塑料压延机》(GB/T13578-2010)
11.硫磺
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之相抵触。国家标准是四级标准体系中的主体。
行业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相应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标准、规范、规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规范、规程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人们感到最难理解的三个基本术语。标准的概念前已述及,按照《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3935.1)的规定,规范一般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规程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如《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道路工程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如:《混凝土设计规范》、《建设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等;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专用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钢筋气压焊接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工艺及操作规程》、《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由于各主管部门在使用这三个术语时掌握的尺度、习惯不同,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这是造成人们最难理解这三个术语的根本原因。
1
GB/T 5410-2008GB/T 5415-2008GB/T 5417-2008GB/T 6544-2008
GB 5410-1999GB 5415-1999GB 5417-1999
2008-01-072008-01-072008-01-072008-01-04
2008-12-012008-12-012008-12-012008-09-01
2008/12008/12008/12008/1
2
3
4
GB/T 6718-1996, GB/T 5034-1985, GB/T 6544-1999GB 8939-1999
5
GB/T 8939-2008GB/T 8943.1-2008
()
2008-01-042008-01-04
2008-09-012008-09-01
2008/12008/1
6
GB/T 8943.1-1988
7
GB/T 8943.2-2008
GB/T 8943.2-1988
2008-01-04
2008-09-01
2008/1
8
GB/T 8943.3-2008
GB/T 8943.3-1988
2008-01-04
2008-09-01
2008/1
9
GB/T 8943.4-2008
GB/T 8943.4-1988GB/T 9473-1988GB/T 13023-1991
2008-01-042008-01-042008-01-04
2008-09-012008-09-012008-09-01
2008/12008/12008/1
10 GB/T 9473-2008
!"#$%
11 GB/T 13023-2008
&’ ()
12 GB/T 21332-2008
*+, -./01234"#
2008-09-01
2008/1
13 GB/T 21333-2008
*+, -./56789:;/<=>?
2008-09-01
2008/1
14 GB/T 21360-2008
@ABCDEFGHI J
2008-05-012008-05-012008-12-01
2008/12008/12008/1
15 GB/T 21361-200816 GB/T 21375-2008
@ADBCK LM’M)
17 GB 21660-2008
./NOPQRST
UVWDXY$%./NOP
2008-06-01
2008/2
18 GB/T 21661-200819 GB/T 21662-2008
2008-06-012008-06-01
2008/22008/2
./NOPZ[>?]^_
20 GB/T 464-2008
L‘a[bc
GB/T 464.1-1989, GB/T 464.2-1993
2008-03-24
2008-10-01
2008/5
21 GB 4706.15-2008
d Def Dgh K ST 7ijkl m K nop$%
GB 4706.15-2003
2008-04-11
2009-01-01
2008/5
22 GB 4706.27-2008
2
GB 4706.27-2003
2008-04-11
2009-01-01
2008/5
23 GB 4706.85-2008
2009-01-01
2008/5
24 GB/T 6368-2008
!"#$%&p H’ () *+
GB/T 6368-1993
2008-04-01
2008-10-01
2008/5
25 GB/T 6369-2008
!"#, -. () /0+
GB/T 6369-1986
2008-04-01
2008-10-01
2008/5
26 GB/T 6371-2008
!"#12 3#45. ()
GB/T 6371-1995GB/T 5033-1985, GB/T 6543-1986GB 7000.2-1996
2008-04-01
2008-10-01
2008/5
27 GB/T 6543-2008
6789:;<=>
?;<=>@2-22
2008-04-01
2008-10-01
2008/5
28 GB 7000.2-2008
ABCD@@2-6
2008-04-11
2009-01-01
2008/5
29 GB 7000.6-2008
EF9GHI@JK LMN@
GB 7000.6-1996
2008-04-11
2009-01-01
2008/5
30 GB 7000.9-200831 GB/T 16288-200832 GB 21536-200833 GB 21549-2008
@2-20
@O
GB 7000.9-1998GB/T 16288-1996
2008-04-112008-04-11
2009-01-012008-10-012008-10-012009-03-01
2008/52008/52008/52008/5
PQRS TU VW6XY
Z[]^_]^‘
34 GB 21550-2008
abcdefghij klm
2009-03-01
2008/5
35 GB 21551.1-2008
nopqopr-stu v
2009-03-01
2008/5
36 GB 21552-2008
w xyz{|}y z~yzS
2009-03-01
2008/5
37 GB 21553-2008
wxyz|~S
2009-03-01
2008/5
38 GB 21554-2008
u CD @
2009-03-01
2008/5
39 GB 21555-200840 GB 21556-200841 GB/T 21557-200842 GB/T 1406.1-2008
wxyz?~S
2009-03-012009-03-012008-10-012008-12-01
2008/52008/52008/52008/6
u=j () @G1
G@
GB 1406-2001
2008-04-29
43 GB/T 1406.2-2008
2
GB 2799-2001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44 GB/T 1406.3-2008
3
GB 1406.3-2003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45 GB/T 1406.4-2008
4
GB 1406.4-2003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46 GB/T 1406.5-2008
5
GB 1407-1996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47 GB/T 1483.1-2008
1
GB/T 1483-2001, GB/T 1483.2-2002GB/T 13261-1991, GB/T 483.3-2002, GB/T 6997-2001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48 GB/T 1483.2-2008
2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49 GB/T 1483.3-2008
3
GB/T 6998-2002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50 GB/T 10792-200851 GB/T 15043-2008
(!")
GB/T 10792-1995GB/T 15043-1994
2008-04-212008-04-29
2008-11-012008-12-01
2008/62008/6
#$%&’ () *
+,
52 GB/T 18661-2008
-./01 234567
GB 18661-2002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53 GB/T 19148.1-2008
1
GB 19148.1-2003GB 13260-1991, GB 19148.2-2003GB 19148.5-2003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54 GB/T 19148.2-2008
2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55 GB/T 19148.5-2008
5
:
2008-04-29
2008-12-01
2008/6
56 GB/T 21656-2008
8 9:;5< (ILCOS)
2008-12-01
2008/6
57 GB/T 21676-2008
=>=?@AB*C DEFG,
2008-06-01
2008/6
58 GB/T 21703-2008
=>=?@HIJ KL*C
2008-07-01
2008/6
59 GB/T 21704-200860 GB/T 21730-200861 GB/T 21731-200862 GB/T 21732-200863 GB/T 21733-2008
=>=?@HMN#O P*C
2008-07-012008-11-012008-11-012008-11-012008-11-01
2008/62008/62008/62008/62008/6
QRST STUST P=
质检总局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
5月12日,质检总局发布《质检总局关于开展2015年质检系统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全国质检系统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此次清理规范工作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财税〔2015〕45号)要求,将于5月至7月底在质检系统全面开展。清理规范工作期间,质检总局将组织系统内相关人员,分8个组赴各单位进行专项督导,对清理规范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对乱收费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质检总局开展农资打假“质检利剑”行动
农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2015年春季,各地质监部门以化肥产品为重点,以农资打假下乡、农资打假“利剑行动”、农资重点区域整治为抓手,全面开展农资专项执法打假工作。
截至4月20日,全国质监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81582人次,查办农资案件539起,货值1475万元,减少农业生产损失1661万元。
江西省质监局不断优化旅游业标准体系
2013年,江西省开始推进旅游强省战略。为了发挥标准化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积极作用,江西省质监局以标准化工作为切入点,为江西省旅游产业添砖加瓦。
在对江西省旅游产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江西省质监局在各级标准层面形成了以旅游业基础标准、旅游业要素系统标准、旅游业支持系统标准和旅游业工作标准四大领域相互衔接配套的旅游标准体系,并将旅游业省地方标准进行动态管理,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和行业需求。
北京市质监局今年将减8项审批职权
有机茶尚未有特定的国家产品标准,它只是在各企业采用的常规茶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要开展有机茶种植和加工,生产有机茶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和产品指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99年制定了有机茶颁证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后于1999年9月份发布,并据此开展有机茶颁证工作。
有机茶标准的要点:
1、向茶叶行业引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关于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基本准则。标准依据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参考欧盟等国以及我国有机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AA级),结合茶叶特别是我国茶叶行业的实际而制定,使我国有机茶的生产与开发有一个基本的依据。
2、规定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3、规定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要有较高的要求。
4、规定有机茶认证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开展有机茶认证过程必须遵循的程序。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
有机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有机茶也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有机茶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绿色有机茶时,可向经销商索要验证绿色有机茶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茶交易证明》三个证书,如果这三个证书没有或不全,即可证明经销商销售的绿色有机茶是假的。
乙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装饰合同法》和《建筑装饰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之规定,并依据本工程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经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承接甲方商场专柜装修事宜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工程概况及承包范围
1、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2、本工程为包工包料工程。装修面积为。范围即图纸上标明的所有项目。
4、工程期限:日起至日止为乙方施工期,甲方_ 年 _月_ __日可进场
第二条、双方义务及权利
一、甲方义务及权利
甲方有义务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办理前期的相关施工手续,手续费用由甲方承担。 提供施工用电及其它需要协调的地方。 甲方有权监督施工进度及工期用料,用料不符或质量不达标甲方有权利要求更改,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
二、乙方义务及权利
1、严格按图施工,遵循施工原则,认真组织工程施工。 严格遵循施工现场劳动纪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有义务主动配合甲方的质量验收。因违规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自行承担。
2、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竣工且又无违规行为,乙方有权利要求甲方按时履行合同约定的其它义务(如付款等)。
3、装修完工后壹年时间内,只要所装修专柜出现质量问题,乙方有无条件提供免费维修的义务(人为损坏除外)。
第三条、付款方式
经双方约定达成如下付款方式:
1、工程总造价: 签订协议时预付款为工程总造价的50%,即元人民币。
2、成品货柜进场,经甲方初步确认后,甲方支付乙方工程总价款的30%。即 元人民币。
3、工程竣工、三天内经甲方验收合格后,甲方一次付清乙方工程总价款的20%, 即
第四条、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单方面违约,除采取补救措施达到合约标准外,另可按工程总造价的10%向对方索取损失赔偿费。由于甲方未按合同约定付款,所引起的延误工期.甲方自负,并赔偿乙方的误工费。
第五条、其它
如有未尽事宜,双方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协商处理,若协商不成,双方均可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合同共两页一式两份,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之后起即生效,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两化深度融合的浙江实践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浙江省根据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工业强省的重要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以生产过程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智能制造
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节点,组织实施了“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两次召开全省“机器换人”现场交流会,在全省制造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装备。据统计,2013年1—11月,全省已实现“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投资4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人数同比减少了9.2%。同时,还带动了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的较快增长,初步尝到了以“机器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的好处。
以商贸流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开拓市场、突破需求不足制约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组织实施了“电商换市”工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电子商务拓市场实施方案》,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目前,全省已建成了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生意宝等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传化“公路港物流”等物流平台,以及一批全国知名的行业性电子商务网站,全省共开设各类网店90万家,占全国的14.7%,65%的中小企业已应用电子商务。
以智慧管理为切入点,开展智慧城市试点
把民生领域的信息化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领域,组织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坚持项目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模式创新、投资和服务模式创新,努力以公司化和市场化机制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截至目前,纳入试点的20个智慧城市项目中已有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10余个项目实现成功应用,共引进央企、外企在浙投资智慧城市项目资金800多亿元,累计起草完成72项智慧城市领域相关标准。
以营造氛围为切入点,全力抓好宣传培训
把提高基层政府和部门人员对两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基础性工作,采取会议、论坛、培训、宣传、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加强两化融合知识的普及。特别是2013年以来,把宣传发动提升到两化融合工作的突出位置。从2013年11月份开始,以省政府名义在全省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培训工作,组建了10个宣讲团赴全省11个地市、20个工业强县、党校、科研院校等开展了33场两化深度融合主题宣讲活动,毛光烈副省长亲自主讲了5场,普及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超过1.3万人。
建设国家示范区的浙江计划
2013年10月份,浙江省经工信部批复同意,开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在国家工信部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从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入手,加强组织领导
省级层面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省领导担任副组长;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机构。先在条件成熟的市、县(市、区)政府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以后逐步推广到全省。同时,加大财政资金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自2014年起除现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5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外,省政府再新增一部分财政支持资金;市县政府也要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全省两化融合评估机制与考核制度,对全省各地“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区域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按年进行评估、考核、通报,促进两化融合责任的落实。
从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指导员制度入手,加强服务指导
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指导员制度,组织全省经信、科技系统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千名干部和两化融合专家,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蹲点服务活动,总结各地典型经验,排解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的难题。启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百千万培训工程”,完成两化融合进企业、进产业集群宣讲活动100场以上,培育企业信息化管理师1000名以上,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普及培训两化融合实用人才10000人以上。鼓励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能培训,加大各类媒体两化融合知识普及宣传力度。
从开发“百千万新产品”入手,加强智能装备和产品的产业化
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在深入抓好“机器换人”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智能化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的开发工作。组织实施“百千万”新产品开发计划,力争每年开发万种智能化新产品、千台智能化机器、百套成套智能化装备。发挥工业设计(创新设计)对新产品开发支撑作用。继续抓好12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18年全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率达到60%以上。
从实施“千企机器联网工程”入手,加强智能装备的网络化应用
大力推进工业物联网的应用,组织实施企业“千企机器联网”工程,每年选择1000家企业推广应用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积极开展无操作工制造企业的示范,加快企业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工厂辅助配套设备等的智能化改造和联网应用。提高ERP、MES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要素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从发布“双百推荐目录”入手,加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培育
更加重视第三方服务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下大力气培育发展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研究制定扶持发展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政策意见,积极搭建供需合作交流平台,编制发布《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优秀服务机构和优秀解决方案(双优)推荐目录》,培育10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优秀服务机构和网络工程公司,推广100个适用面广、应用成效突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优秀解决方案。
从“千家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入手,提升企业素质
以各市、县(市)工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选择全省1000家企业列入全省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引导企业信息化从D级→C级→B级→A级逐级登高发展。通过五年努力,80%以上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B级以上,30%以上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A级。
【国家药监局局颁标准】推荐阅读:
纸箱国家检验标准03-27
木材检验国家标准06-19
国家电网公司三个标准06-29
信息安全国家职业标准09-29
快递国家标准时效11-28
网络编辑国家职业标准01-04
国家标准装修合同01-17
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标准02-25
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