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发展沿革(共8篇)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姑且称为大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旁系西北军,北京政变后的国民1军即后来的西北边防军可谓正宗西北军,国民2、3 西北军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石友
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冯治安、佟麟阁、曹福林、韩占元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1913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田金凯、魏凤楼等都是这次招来的。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京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1师左17师14旅旅长。1914年秋,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字焕章)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总司令兼1军长,胡景翼任2军长、孙岳任3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陕西靖国军,早年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来改投直系吴佩孚,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1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4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5军。其中,1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1926年,冯玉祥由于内外交困,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阎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2、3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2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4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2军李虎臣、邓宝珊,3军杨虎城、庞炳勋,5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1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3万。见形势危急,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组建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为六个军。1军冯玉祥,2军为原陕西靖国军余部,由于右任率领,34军由马鸿逵部扩编而成,5军方振武,原4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6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
第1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下辖第3军孙良诚(兼),第4军石友
三、第5军马鸿逵,第21军吕秀文、骑兵第2军席液池。第2方面军总指挥靳云鹗,下辖秦德纯1个军9月初,靳云鹗率部叛冯,后由孙连仲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14、第1、第23军。第3方面军总指挥方振武,1927年7月该部脱离第二集团军,韩复榘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辖第6军,张联升第38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下辖张维玺等部。
第5方面军总指挥岳维峻,下辖5个军,以岳维峻(兼)、李云龙、邓宝珊、卫定
一、蒋世杰为军长。第6方面军总指挥为石敬亭,辖驻陕各部。第7方面军总指挥刘郁芬,辖驻甘各部。
第8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辖3个军:第22军,军长刘镇华(兼);第28军,军长万选才;第29军,军长刘茂恩。第9方面军总指挥鹿钟麟,下辖5个军:第18军,军长鹿钟麟(兼);第20军,军长庞炳勋;第21军,军长吕秀文;第37军,军长王鸿恩;第10军,军长杨虎城。1928年3月,第10、第37军留驻皖北,第21军他调。
由于乐器制作技术、院校管乐教育以及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1860年英国已经拥有了750多支铜管乐队。初期这些乐队的乐器配备不够完善,一直到了19世纪后期,配置齐全的铜管乐队才初步成型。随后乐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铜管乐队的普及和发展。
903年至目前在英国主要有两项铜管乐队赛事,即全英铜管乐锦标赛和英国铜管乐公开赛。全英锦标赛是唯一向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开放的比赛,1856年以来,这个赛事一直是不定期举行的,直到1900年由A rthur Sullivan爵士正式接管本赛事后,才真正规范和延续下来。
在1853年的英国铜管乐公开赛上,主要是邀请世界各国的乐队参加,第一届的优胜乐队是M ossley Tem perance Saxhorn Band。这两大比赛都是每年秋天举行,竞争非常激烈,无论赢得哪项比赛乐手们都会感到无尚的光荣。据英国媒体报道,参加比赛的乐队赛前每周至少排练三个晚上,到了比赛前一星期更是每天晚上都排练。还有其它青年铜管乐比赛也是如此,他们使得学习演奏铜管乐的人越来越多。
目前,英国有几千支铜管乐队,其中大部分成立于1900年之前,起初都是由当地的煤矿成立,至今还有一些企业赞助。这些乐队中很多乐队成员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乐队排练演出,他们的职业是各公司和行业的职员,随着乐队水平的提高以及频繁的演出锻炼,其中部分人转为职业乐手了,如纽约交响乐团的小号首席Phil Sm ith以及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长号演奏家M ichael M ulcahy等等。
如今,英式铜管乐队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很受欢迎。最近几年,铜管乐队在很多欧洲国家也相继成立。欧洲铜管乐队比赛也同样如火如荼。
铜管乐队的记谱很特别,乐队中除了低音长号以外其他的声部都是以高音谱号记谱,这一特点从十九世纪沿袭至今,其目的是为那些未经过专业学习的业余乐手能更快的融入乐队。铜管乐队的编制一直比较固定,通常限制在28到30人。演奏曲目多种多样,音乐会演出一般包括原创作品、根据管弦乐改编的作品、独奏节目以及进行曲、集成曲、赞美诗等。除了长号外,其它所有乐器都是立式活塞设计,其目的是在保证音色圆润丰满的同时,兼顾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要求。其实铜管乐队的定义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许多铜管乐队也包括1到3个打击乐手,他们根据不同的曲目需要演奏二十几种不同乐器。打击乐给乐队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变化。
尽管铜管乐队是十九世纪很重要的乐队形式,但它还是逐渐被音乐会管乐队和行进乐队所代替。然而许多历史悠久的铜管乐队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北美铜管乐协会(N A BBA)为发展铜管乐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在美国有几百个铜管乐队,很多是N A BBA的成员。他们收藏了大量各种不同风格的或者说所有你能想到的铜管乐曲目,乐谱的价格也相对管乐团要更便宜一些。从G ustav H olst和EdwardElgar的原创作品到现代作曲家Philip Sparke,Edward G regson和Joseph H orovitz,他们都丰富并推动了铜管乐的演出节目。美国作曲家Jam es Curnow,W illiamH im es,Stephen Bulla和Bruce Broughton也为铜管乐队创作了大量曲目。
铜管乐队形式在欧洲和美国包括日本非常普及,深受大众的喜爱。在这些国家除了专业乐队外,很多社区和学校都有自己的铜管乐队,每年这些国家都要举行铜管乐队比赛。铜管乐队(Brass Band)这一概念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铜管合奏乐队(Brass Ensem ble)不同,它专指英式的铜管乐队,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和声部配置,乐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在室外演奏,也可以在室内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演奏曲目和风格既可演奏古典作品,也可演奏流行和爵士音乐。
目前,铜管乐队的乐器配置包括:1支b E短号(b ESoprano Cornet)、4支solo短号(b BSolo Cornets)、1支R epiano短号(R epiano Cornets)、2支II声部短号(2nd Cornets)、2支III声部短号(3rd Cornets)、1支富鲁格号(Flugelhorn)、4支b E调中音号(b EA lto H orn)、2支上低音号(b BBaritone)、2支尤风宁号(b BEuphonium)、3支次中音长号(Trom bone)、1支低音长号(bass Trom bone)、2支b E调大号(b EBass)、2支b B调大号(b BBass)、3组打击乐器(Percussion)。
关键词:教师职业 ; 教师专业化;发展 ; 热点课题;
一、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原始时期,教育活动并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夏代以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培养本阶级的力量,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此时,教育活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此时的教师还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这些教学人员还未真正将教师作为职业来源,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在民间兴起,私学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沿袭到清末,期間时有涨落。唐宋时期,私学第二次兴盛,私学和官学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直至清代,私塾的种类已非常繁多,塾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队伍规模较之以前有所扩大。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塾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因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治学严谨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为后世的教师所批评接受,成为后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型学堂的设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涌现出来。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增多,所教学科门类增加,所以此时有知识同时掌握所教学科知识并知道如何教的人才能当好教师。此时,人们已对教师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将它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训练。
二、教师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清末时期的教师培养机构的设立——师范学校。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师范院,以培养上中两院的教员,解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和职业化培养师资的序幕。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的诞生,开了中国教师教育的先河。1902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高等教师教育的发轫。同年,著名实业家张骞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私立的师范学校。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推出的“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设立了专门的师范系统,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确定了师范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其中,癸卯学制建立了体系独立、层次分明、类别多样的师范教育系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实践。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行“壬子学制”,师范教育仍在学制中成独立体系。与清朝相比,这一时期的示范学校规模比较完备,计划比较周全,师范教育的建设走上了新台阶。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法令成为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准则,对师范教育的规范和推动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当时的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状况看,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建国后,新中国建立起了独立成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结束了解放前师范院校要不要独立设置的公开论争和废存不定的动荡局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师范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化是远远不够的,普通教育中的师资还有相当多的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
三、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政策的付诸实施,我国的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严峻挑战。在众多的争论声中,教育改革体现出两种相对的价值取向:一是学科专业化的取向,二是教育专业化的取向。其实质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教师,教师要不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必备条件和要求,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等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这两种取向,各具一定的根据和理论,应该说从不同的方面推进了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改革,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在21世纪,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超越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和对立。实现教师培养与教师成长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点课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此后,许多国家已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到教育政策的视野之中,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只能说初露端倪,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仍然面临学习、借鉴的任务,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起步虽晚,但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就已有研究来看,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焦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即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即外部保障措施。研究内容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意、态度、动机、道德和伦理等的发展变化过程,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是在比较研究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状和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从而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中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梅新林.聚焦中国教师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瞿保荃,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兼评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与转型[N].中国教育报,2002.
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
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已基本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这一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以前,以控制费用为中心,对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1)1985年以前,主要针对需方,实行费用分担措施。例如,个人要支付少量的医疗费用,即所谓的“挂钩”,但各地分担的比例不同,一般为10%--20%。此后,职工个人的费用意识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
(2)1985年—1992年,重点转向对医院进行控制,加强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
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改革支付方式,将经费按享受人数和定额标准包给医院,节支留用,超支分担,激励医院主动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②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和公费医疗用药报销目录,以控制药品支出;③加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管理,即提供经费的政府和享受者所在单位等,都要承担部分经济责任。
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大病统筹制度,即以地区和行业为单位,由企业缴纳保险费,形成统筹基金,对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患者给予补助,使医疗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企业之间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
这些措施对控制费用的迅速增长,缓解经费紧张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
1992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从而拉开了对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加强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试点。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在58个城市进行了扩大试点。我省淮北、芜湖、铜陵三市列入国务院扩大试点城市范围。
几年来,各地的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些试点城市筹资水平偏高,财政和企业负担比较重,基金征缴困难,导致覆盖面窄,企业参保率低,推动试点工作的难度大。二是医疗机构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行为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这是造成医疗服务成本高,费用支出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从制度的改革和机制的建立上来考虑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这是国务院在总结各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国务院国发〔1998〕44号文件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制度历史沿革
政策现状
第四阶段:2005年来的医疗改革
2009年3月17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炉,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遵循着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1.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
首先,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健全职能、保障经费,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流行。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类型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食品、药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职业卫生监管,严肃查处损害职工健康的不法行为,保护职工健康权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村和单位活动,改善城乡卫生面貌。根据《意见》的安排,这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四大亮点:一是公共医疗服务有望政府埋单。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和某些基本医疗服务,都由政府全额或部分埋单,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减轻公立医院负担。一些通过故意开高价药等“非正常方式”获取的创收,导致百姓“看病贵”的行为有望杜绝。二是老百姓有望用上低价药。大家都很关注的药价问题,以及用药报销的问题,这两大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和扩大医保受惠人群比例来实现。三是以技养医取消药品加成。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服务费偏低,为维持生存,医院和医生将手伸向了“药片”,导致药费居高不下。通过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弥补医生、公立医院收入上的缺失,最终从“以药养医”逐步转向“以技养医”。四是医生分级收费体现价值。一个医生从主治医生晋升到主任、专家,甚至更高层,他的每一步医术提升都来之不易。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这种做法可实现医生的价值,提高积极性。
其次,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城乡群众公平享有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和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以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以全体城乡居民为对象,以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为手段,争取免费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和按成本收费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再次,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是确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根据《意见》的安排,这次医疗保障体系有三大亮点:一是医疗救助覆盖困难家庭。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覆盖所有困难家庭,对其参保及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二是医保覆盖全国90%人口。也就是说,除了城镇职工外,农民、在异地打工的农民工、学生、下岗工人等现在没享受到医保的人员将在3年内享受医保。医保报销比例也将加大。三是政府加大投入为民减负。明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逐步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等将是政府投入重点,以为看病贵减负。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第四,监管有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特殊产品,保障基本药物供应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要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确定基本药物的目录和品种,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使用等办法,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基本药物。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严格新药审批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纠正虚高定价,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加强药品监管。要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探索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发挥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与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2.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实现以“健康促小康”、以“小康保健康”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
首先,实施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目标,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三步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每个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指标,重大传染病和重大慢性疾病控制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和生物药械产业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规模和卫生投入指标等,以实现卫生制度建设与健康促进目标的有机统一。
其次,制定十大可行计划。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危害控制等因素,从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政策、医药科技等多学科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确定每个阶段卫生发展的优先领域。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一批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一是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大流感防治行动计划,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二是肝病防治行动计划,对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并逐步扩大到缺乏免疫力的成年人,大幅度降低感染人群;三是改善孕产妇和婴儿保健的“母婴安全”计划,争取在2015年实现全部孕产妇住院分娩,大幅度降低母、婴死亡率;四是控制烟草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控行动计划,降低发病率;五是以行为教育和心理关怀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行动计划,提高居民精神健康水平;六是以科学健身运动为导向的青少年健康行动计划,兴起全民健身热潮;七是老年人健康行动计划,改善老龄人口生活质量;八是“地方病防治”和“职工健康”行动计划,改善卫生环境,减少职业病危害;九是“传统医药振兴行动计划”,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十是食品、饮用水安全促进和食源性疾病防控行动计划,加强风险性评估、营养科学评价和监测网络建设。通过这些行动计划的实施,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夯实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有效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并带动医疗保健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再次,建立六大支撑体系。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建立体制、投入、科技、人才、文化和国际合作等六大支撑体系。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管理和运行体制,并将国民健康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投入增长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三是坚持“科技兴卫”,建立健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医学科研协作体系、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四是立足“人才强卫”,建立健全卫生人才教育、培养、配置和评价体系,培育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优秀卫生人才。五是加强卫生职业道德和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根本方向。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帮助不发达国家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展示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三、着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战争年代供给制的基础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没有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险法规,没有专职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国家一级由各部门分头管理,地方上是单一部门或企业自行管理,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所以,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医药体制,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是因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创造前提,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又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为了保障参保职工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药店进行资格认定并允许参保职工进行选择。为配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国家同时还推动了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和药品生产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显然,这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在前面探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善于借鉴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经验,着力推进我国和株洲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1.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医疗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人的一生可以躲过失业风险,躲过意外伤害的风险,但谁也躲不过老和病。由政府组织实施覆盖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是各现代国家的通行制度,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至今其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类型之一,加拿大的全民保险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老百姓纳税,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具体内容有:国家立法、两级出资、省级管理,即各省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拨款和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各省和地区政府独立组织、运营省内医疗保险计划。保险内容上覆盖所有必需医疗服务,医药适当分离。住院保险和门诊保险,除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公众免费享受所有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鼓励发展覆盖非政府保险项目的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凡非政府保险项目均可由雇主自由投资,其所属雇员均可免费享受补充医疗保险项目。
类型之二,德国的社会保险模式。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其特点是: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目前,世界上有上百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具体内容有:保险金的征收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体现了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投入,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治疗。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不付保险费而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企业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体现了企业向家庭、资本家向工人的投入。在保险金的使用上,是由发病率低向发病率高的地区转移。对于月收低于61O马克的工人,保险费全部由雇主承担,失业者的医疗保险金大部分由劳动部门负担。18岁以下无收入者以及家庭收入低到一定数额的,可以免交某些项目的自付费用。
类型之三,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特点是:参保自由,灵活多样,有钱买高档的,没钱买低档的,适合需求方的多层次需求。美国这种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制度,往往拒绝接受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的投保,因此其公平性较差。
类型之四,新加坡的储蓄保险模式。特点是: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性地把个人消费的一部分以储蓄个人公积金的方式转化为保健基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政府分担部分费用,国家设立中央公积金,这部分的缴交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0%,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18.5%和21.5%。实施保健双全计划,即大病保险计划。它是以保健储蓄为基础,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又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的作用。
(一)3、公费、劳保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医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这种传统保障体制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职工医疗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三是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亟待拓宽。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与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是多种改革模式并存,政府、企业、职工、医院四方正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途径。
(一)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负责建立的为解决劳动者因医疗、负伤和生育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后出现的治疗和生活问题,给予经济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如我国现行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但因其本身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国务院于1994年3月开始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总的特点是多种改革模式并存,政府、企业、职工、医院四方正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途径。目前各地区的改革试验至少有如下五种模式: 1.多种形式的“统帐结合”。
第一类方案是以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为代表的“三段通道式”,即一般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0%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其中一半左右为职工建立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其余部分形成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就医时先由个人帐户支付,支付完后进入一个相当于本人工资5%的医疗费用支付阶段,再多支付的医疗费则由统筹基金报销大部分。
第二类方案是以海南省为代表的“双转并行式”,即医疗保险基金只负担规定的大病病种的医疗费用的大部分,其余部分及其他疾病(一般为门诊疾病)的医疗费用则由个人帐户支付。第三类方案是以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等城市为代表的“三块式”,即同时建立个人帐户、企业调剂金和统筹基金。截止到1997年9月底,各种“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实际覆盖了276.5万人。
2.大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自8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分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遇到的大病高额医疗费用的风险,开始进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到1997年9月底,这一试点已扩展到1253万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到1997年底,覆盖1300万人。
3.以深圳市为代表的混合型改革方案。即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分别实行不同的改革办法:对职工实行“统帐结合”的方案;对外地劳务人员实施住院医疗保险;对离退休人员、残疾军人则实行全面的医疗保障。
4.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一部分地区根据企业离退休人员更需要首先得到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对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制度。到1997年9月底,覆盖了110万企业离退休人员。
5.多数没有实行社会化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企业,仍按原有规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但不少企业进行了内部的轻度改革的试验,其主要形式有:个人负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或者实行医疗费用定额包干,节余归己,超过部分由企业补助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为员工投保了商业健康保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医疗保险的转型时期,因此,医疗保险制度在医保范围、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方式和渠道、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有:
1.保险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现行的医疗保险,由于制度不统一,使得我国公民有的有医疗保障,有的则得不到保障,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全国医保不平衡,启动城市多,覆盖人口少;中等城市参保多,大城市参保少;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多,困难企业参保少。这与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一规定相悖。由于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极为低下,既影响企业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也不利于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
2.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3.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医疗服务机构或定点医疗保险药店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出现了为了各自经济效益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由于管理不善,部分人员乱开医疗费用或用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购买生活用品。这些现象造成了新的医疗保险腐败和医疗保险基金的减少。
针对以上问题,1.实行“部分统筹与单位自管相结合”。即住院和大病实行统筹,同时个人也要承担部分费用,以利于从利益机制上促使单位、个人关心节约医疗费用;而一般的门诊、急诊就医由单位管理,各个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不强求统一。这个办法有几个明显优点:首先筹资比例低,统筹资金容易到位。其次有利于用好管好统筹资金。由于统筹只管易于界定的病种,操作比较简单,监管成本低,控制方便。再次在一定阶段内承认并允许不同单位的职工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所享受的医疗保障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单位和职工易于接受。此外有利于各单位自管的医疗机构发挥作用,提高监管效率。
3.同时设立两种形式的个人账户。(1)实际储存制的个人账户,让职工在年轻时为年老时的健康储备一定的资金。(2)现存现付制的个人账户,以鼓励职工节约统筹以外的医疗费用。此账户由各个单位自行管理,具体形式、管理办法、自付比例等都可由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上两种账户国家均付给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且都可以结转和继承。总之,既要通过调节个人自付比例来制约不合理的医疗消费,又要使节约医疗费的职工在个人账户上得到适当的利益。
一、农村医疗保险现状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历程。除了少部分经济发达的富裕农村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开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病致死,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目前,合作医疗在很多地方陷入低谷,难以重建,这主要是因为财政支持少。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2000年为39.4%,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20%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评价中,中国排在较后的位置上。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至今已使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在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享有率仅为12%.尽管1997年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仅为9.6%.1997年之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靠“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又陷入停顿甚至萎缩状态,90%左右失去了医疗保险的农民,由于医疗费用的攀升,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
二、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原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
1976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首先,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有明显的失控现象。其次,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
2.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降低,但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再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4.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
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的性质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三、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1.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在2002年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必须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强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正在试点推进。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3.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筹集资金数额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应注意将经济困难户也纳入到社会保险范围内。如何确定合理的分担比例使社会医疗保险机制有效良性运行又不至于使个人产生极大的负担感呢?首先,中国农民收入很低,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最好控制在每人每年5元到10元之间。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其社会保障的功能就会丧失。其次,政府投入的部分中,一部分由中央财政投入,另外一部分由地方财政投入,并且可以让一部分盈利很好的企业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如在云南省会泽县的合作医疗中,县政府所负担的7元中有5元是由会泽县小熊猫烟厂负担,这样既能使企业提高知名度,又能使农民减轻负担。
4.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
应当在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报销比例来避免道德风险。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应当加以确定,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
5.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这种要求与现实条件下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0.6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8%.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微乎其微。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三定”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现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
在《决定》颁布实施的4年多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产业结构的变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户籍制度管制的松动等,现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平性问题 尽管公平性是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决定》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但由于 国的基本国情和特殊性,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首先就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不足1亿,不到总人口的1/12,绝大多数人群尤其是广大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尽管 在农村推行的是与城镇医疗保险体制不同的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农民收入、乡级财政等诸多限制,实施状况令人担忧,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从长远来看,打破城乡分割,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然要求。因此,农村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应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总体框架来考虑。其次,单纯就城镇来看,根据《决定》的要求,参保人群的覆盖范围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至于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事实上,各省市在实施中原则上将后者均列入医疗保险计划中。但是,从实施效果看,由于受企业(包括个人)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所限,实际参保人群覆盖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一大部分人群的医疗需求毫无保障,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工和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民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城镇弱势群体(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职工、大病、重病和特殊病患者、体弱多病的退休人员)参保率很低,原来享受公费医疗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涌入城镇的大量外来劳务工者也完全没有医疗保障。由于社会人群参保率低,参保职工年龄结构又趋于老化,这会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并逐渐萎缩:一方面使得保险统筹基金的横向社会互助互济性差,不能均衡医疗费用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个人账户的纵向积累保障作用大大减弱。这既不利于分散医疗风险,又没有体现出社会医疗保险的共济性与公平性,同时,也危及了医疗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金平衡问题 基金平衡是医疗保险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目前来看,全国各省、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均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基金收支不平衡,社会统筹基金保障程度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弱,无法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
目前的现状:一方面,由于前述社会人群参保率低、结构老化等原因,基金的积累性在减弱甚至萎缩,而政府并没有给予基金以财政支持,加之许多单位应参保不参保,无故拖延保费的缴纳,漏报、瞒报工资基数来逃避缴费,致使基金的筹资水平很低;另一方面,从实际医疗消费看,即使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由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设置的“门槛”过高,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风险大,参保人自负医疗费用的比例高等原因,加之缺少合理有效的供方制约机制导致,如医院乱收费、滥用药、滥检查以及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虚高定价等问题,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或慢性病,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支付就会严重不足,且存在较大缺口,参保人不得不用现金支付很高的医疗费用,这给低收入者和体弱多病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2.3 补充医疗保险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国处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而它在保险深度和广度上的缺口,需要依靠补充医疗保险即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灵活便利,自由选择性强,能够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其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可以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所借鉴,以促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只有将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有效衔接,才能使医疗保险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国的商业医疗保险起步不久,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障碍。集中表现在:(1)医疗改革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2)缺乏鼓励开办健康医疗保险的政策支持;(3)保险公司自身的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医疗保险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的业务。由于医疗保险在 国起步较晚,且长期作为从属业务或附加险来对待,各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普遍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较低;人才培养不够,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险种单调重复,难以满足市场的不同要求。
2.4 医疗机构改革问题 国医疗服务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横向上来看是行政性垄断没有被打破,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直接拥有和管理医疗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医院上面,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公立医院利益的保护者。这限制了其他产权形式医疗机构的发展,市场因为缺乏竞争而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立医疗机构利用其垄断地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滥检查、滥开药、服务质量差,直接受害的是普通的医疗服务消费者。从纵向上来看,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效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因此,医疗机构亟待改革,医疗卫生资源需要重新整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
3.1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规划,加强医疗保险制度的宏观指导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所涉及的社会活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与各参保人员不可分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能满足人们医疗需求为目标的中、长期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规划,以指导社会发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并使之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行动指南。通过医疗保险事业规划,实施为参保者提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与医疗保险事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长计议,立足长远,科学、民主地谋划未来医疗保险事业,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 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比例,确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金筹集与使用、费用分担与费用制约机制,准确地把握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总体与单位等各类规模、速度、比例指标,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协调医疗保险管理方、医疗服务提供方、参保人员等各种医疗保险关系,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在动态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平衡,使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处于良性循环中,促进医疗保险事业不断进步,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医疗保险所带来的利益。
3.2 加快医疗保险的立法步伐,构筑起医疗保险法律保障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是为了保障全体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要而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公平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其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法律途径由国家立法实行。医疗保险基金是为参保人员在出现疾病风险时提供资金保障而建立起的一道健康安全网,是全体参保人员的“保命钱”,其作用的发挥意义深远且重大。而现今其相关立法的不健全、滞后,对危及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的行为,相关法规条款针对性不强,处罚力度较弱,甚至于执法处罚无据,难以有效地发挥法律处分的强力作用,以达到惩戒警示的目的。为此,建议尽快将医疗保险列入立法计划,加快医疗保险法规立法,从而构筑起一道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的法律保障防线,以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是当前医疗保险工作的紧迫任务。
3.3 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动态研究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使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不断提高,旧的医疗保险政策只能适应原有的基本医疗需求,不能解决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甚至为解决以往的矛盾或问题而引起新的问题。影响医疗保险发展变化的关系较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原因千差万别,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情况较为复杂。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研究是为预防在医疗保险制度施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矛盾,及时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施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只有加强医疗保险制度过程管理和动态研究,择机调整医疗保险政策,以避免或减少因为医疗保险政策滞后而造成的对医疗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基金的冲击和浪费现象,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才能有效地发挥医疗保险政策作用,才能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医疗需要,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稳步运行。
3.4 开源与节流并举,重在节流 合理利用医疗保险基金是实施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对医院在医疗安全上的要求更高、更严格,必须认真考虑医疗安全,各种新的医疗技术项目的开展、新的诊疗设备的相继投入、高新医用材料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因此,作为医疗提供方均希望通过安全使用高新设备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能为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这样做却导致了医疗成本的增加,社会医疗负担的增加,给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造成新的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所占参保人群结构比例不断攀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并未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同步,面临着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增长困难而医疗需求增长加快的双重压力。这不利于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若不加以及时研究和解决,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卯粮寅食,使医疗保险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使整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功亏一篑,失信于民。因此,就目前而言,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加强医疗费用控制,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保险基金,保证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引导,引入竞争,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社区医疗机构建设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提供方掌握全部的医疗信息及医疗资源,处于垄断地位,形成卖方市场,从而容易使市场失灵。仅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资源合理配置及合理利用的问题。因此,为保证医疗服务公平竞争,保证参保人员合法利益,政府干预必不可少。就目前来讲,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尤显突出,政府部门应通过宏观管理,搞好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制定相关扶持社区医疗卫生的政策,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地加大社区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大培养适应社区医疗卫生需求的通科医生,提高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社区就医环境,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确定医疗机构的定点上,依据社会平均成本或先进成本制定费用支付标准和规范,依据医疗保险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确定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所需卫生资源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扭转被动局面。引导医疗机构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医疗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定点步伐,并从医疗保险结算政策,标准上适当倾斜,以吸引参保患者就近就医,方便参保病人,降低医疗成本,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
二、当前居民医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居民的界定范围模糊, 边缘群体被 忽视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户籍制
度改革, 社会流动日益频繁, 使得城乡居民的构成 较为复杂, 难以区分, 城镇居民的身份难以界定。而居民医保制度中对参保对象城镇非从业人员的 界定较为模糊, 因此容易遗漏一些群体。例如灵 活就业人员群体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强, 无固定岗
位, 收入不稳定, 常常在失业和从业状态中徘徊, 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主要覆盖范围是用工 单位的正式从业人员, 而居民医保又未做详细规 定, 这样就造成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障网基本 不存在, 他们几乎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 其中 尤以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缺失情况最为严重。(二)居民医保制度的统筹层次较低
目前, 我国居民医保制度的统筹层次是以县 级、市级统筹为主。这样一个较低的统筹层次不 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也不利于在全国范围 内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特别是以县级统筹 为主的统筹模式, 更是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易造成 各县级统筹区各自为政,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所谓的居民医保县级统筹, 是指各县级统筹
区按照省市的指导意见,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 不同的实施办法, 具体负责本统筹区居民医保政 策的制定实施和医保基金的管理运行。县级统筹 引发的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同城不同待遇现象 的出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地区的县 级统筹区规定的参保条件不一致, 二是同地区的 医疗待遇有所差异。参保条件不一致是指同一个 城市的各县级统筹区在确定参保范围时, 有的是 按户籍所在地参保, 有的是按居住地参保, 这样容 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使得一些人以双重身份参 保。医疗待遇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门诊补助和住(三)制度运行与其它医疗保障制度之间未实 现有效衔接
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虽然这四 种制度是根据不同人群设计的, 具有较强的针对 性, 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交叉, 而制度的分割运行 使得各险种政策不一, 筹资水平和享受待遇呈现 差异, 彼此间缺乏有效衔接, 参保者在区域间正常 流动与医保管理之间产生矛盾。目前, 由于人员 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 人们工作岗位的变动也越 来越越频繁, 一部分人的身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 多种变化。可是这四项保障制度分属劳动保障、卫生、民政三个部门, 多头管理, 条块分割, 使得一 个人因身份改变而想继续使用同一个账户参加其 它医保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制度运行的抗风险能力有限
居民医保的主要参保群体是学生、少年儿童 和城镇非从业人员, 因此, 其覆盖对象普遍存在!四多一少∀的状况, 即: 老、幼、病、弱多, 低收入和 无收入者多, 零星闲散人员多, 文化素质偏低者 多, 而人口基数和参保人数却相对较少[ 2]。这种!四多一少∀的状况反映出居民医保参保对象的最
大特点就是这个群体主要是城镇的社会弱势困难 群体。这部分群体大多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较 低, 这就决定了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也较低。而 这部分群体又属于疾病的高发、多发群体, 因此, 其医疗费用的支出也较高。此外, 由于居民医保实行自愿参保的原则, 且其待遇享受模式是缴费
一年享受一年的模式, 这就导致人们有病参保, 无 病不参保;有病续保, 无病断保。人口基数和参保 人数较少, 筹资水平较低, 费用支出高, 最终导致 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和支撑能力较弱。(五)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 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成本低、效果好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 是城镇居民获得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最佳途径。因此, 居民医保 制度也从制度上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倾 斜力度, 鼓励参保居民!小病进社区, 大病上医 院∀。例如安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 法 规定, 参保居民的住院起付标准为: 三级定点 医疗机构600 元, 二级定点医疗机构400 元, 一级 定点医疗机构300 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 元。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为: 三级定点医疗机构, 统筹 基金支付50%;二级定点医疗机构, 统筹基金支 付60%;一级定点医疗机构, 统筹基金支付6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统筹基金支付75% [ 3]。然而, 现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 医疗服务项目还非常有限, 配备的医生的专业性 还不强, 距!全科∀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社区卫生 服务资源的有限性, 限制了人们进社区就医诊疗 的意愿, 造成参保居民不论!大小病都进大医院∀ 的局面。
三、关于完善居民医保制度的对策
(一)明确城镇居民的内涵, 积极扩大居民医 保的覆盖面
居民医保应对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低收入群体 开放, 而不可拘泥于!非从业城镇居民∀ 这个狭小 的范围。对于部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 由于他 们在城市居留时间较多, 应该让他们在城镇参加 居民医保, 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此外应该 适时调整政策, 增强政策的吸引力, 加强宣传力 度, 积极引导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居民, 特别 是年轻人、学生和身体健康人群都能参加居民医 保。对年轻人及身体健康人群, 可以制定更加优 惠的政策, 如降低缴费标准, 按照参保年限逐步提 高报销比例等措施, 鼓励这部分人群参保, 以保证 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二)逐步提高居民医保的统筹层次, 降低基 金运行风险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人口特 征差异较大, 加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导致医 保政策的差异, 城乡居民!同城不同待遇∀, 医保基 金风险共济作用有限及异地就医结算不便等状况 的出现。因此, 提高居民医保的统筹层次, 可有效 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保障能力, 有利于劳动 力的流动和转移, 提高基金分散风险能力, 提高管 理水平, 对统筹城乡区域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具 有重要意义。
当然, 提高居民医保的统筹层次不是一蹴而
就的, 我们也要正视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从县级到市级, 从市级到省级, 逐步提高统筹层 次。比如根据我国地区梯度发展态势, 可以考虑 允许实行区域性的统筹, 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 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 4]。可以在珠三角、长三角 和环渤海地区等这些区域内经济依赖程度高、经 济水平接近、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实行区域性的 居民医保统筹, 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居民医保与其他医保的互通转换机 制, 实现三大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
为了使城乡居民在不同生存状态下都能享有 社会医疗保障, 既要保证各类人员按规定参加相 应的医疗保险, 又要防止在具体政策的执行过程 过于僵化造成参保人员的医保断档。劳动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整合职 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制度, 建立居民医 保与其它保险的互通转换机制, 建立起全国可以 转账的医保个人账户, 使其适应人的工作岗位、身 份变动频繁这一特点。虽然个人身份、工作地点 发生改变, 但账户可以随人迁转, 各地能衔接, 保 费一旦缴纳, 就随人流动, 终身拥有、全国通用[ 2]。(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其医 疗保障功能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
根据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确定的调研任务与目标,2009 年 7 月 4 日至 日,疫病防控功能研究室刘湘涛团队组织其他功能研究室成员对西北地区(新
疆除外)宁夏、甘肃、青海 3 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旨在通过本次调
研,明确西北地区目前肉羊的主要品种、分布区域、存栏数量、繁殖性能及生产
水平,了解肉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目前肉羊生产及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潜力,提高肉羊生产水平,加快西北地区今后
肉羊产业发展。现将我国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总结如下:
一、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一)组织情况
2009 年 7 月,疫病防控功能研究室刘湘涛团队组织并参加了西北地区(新 疆除外)肉羊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详细调研情况如:参加单位、人员、所调查 的养羊场(户、公司)、综合试验站等信息见附表 1。
(二)调研内容
1、调研区域和对象的选择。根据体系要求和本次调研目的,以各省综合试 验站及其覆盖的县(区)作为调查范围;所调研的场(户)尽可能涵盖主产区农 牧民专业合作社(场或公司)、专业大户与典型农牧户等使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
代表性。
2、调研内容。围绕调研对象的名称、单位类型、生态区域/经济区域、联
系方式、调研时间,主要饲养羊品种、规模、饲草料、育种繁育技术、疫病防控
以及养羊业在家庭(场)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产业化经营状况及其他与肉羊产业
有关的背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以及对肉羊产业今后发展的建议等。
(三)调研方法
1、有各功能研究室派人参加,成立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西北调研专家组 和主要示范县农牧局组成的专门调查组,根据不同区域养羊业发展状况,制定切 实可行的调查方法和路线,统一进行各县区的调查工作。
2、针对农区和牧区养殖户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调研过程中采用深
入田间地头探访农牧户的访问方式、与相关人员座谈交流等方式。特别注意到调 研是为了给农户解决问题,探讨问题,而不是指导工作。根据被调研单位的性质
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和交流,对农牧户采用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增强沟通
交流效果。在探访农牧户和座谈交流时,由一人主要负责询问,把握调研的核心
问题(技术需求),其他人负责记录,形成原始的需求调研资料。
3、认真阅读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历史资料、技术资料和统计资料,结合实
地考察,以保证调研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统一调查表格。采用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办公室提供的表格,专人负
责,认真填写,妥善保管,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调研结束后,通过 整理汇总,提炼归纳,认真撰写调研报告。
二、我国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状况
(一)育种繁殖现状
1、主要品种。西北地区主要饲养羊的品种有从国外引入新品种:无角
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羊;地方品种有蒙古羊、小尾寒羊、甘肃高山细毛羊、“欧拉羊”、河谷型藏羊和山谷型藏羊等,而且不同品种在不同
地区的分布差异显著。
2、良种繁育与推广。调研发现甘肃、青海和宁夏均在进行不同程度 的肉羊良种繁育与推广工作。如甘肃省相继引进了无角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等品种对本地蒙古羊或小尾寒羊进行了杂交改良,部分县建有种羊场,甘肃永昌县有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全县大面积开展了肉羊的同期发情、人工
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工作,累计生产胚胎 1000 枚和纯繁 4000 多只;完善了县、乡、村三级肉羊杂交改良体系,建立了适合当地肉羊杂交改良的生产模式,加快了品
种改良步伐,良种化程度达到 30%以上。青海省“欧拉羊”的选育以河南县为中 心,选择草质较好的乡镇建立选育核心群,共建立 34 个选育核心群,数量达 10
万只以上。宁夏平罗县头闸肉羊繁育中心以杜泊羊为主要品种的肉羊繁育基地,目前存栏 1000 多头,核心群约 500 头;金福来 10 万只肉羊养殖基地位于平罗县
高庄乡光华村,为平罗县 10 万只肉羊目标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存栏 2000 多头,核心群约 600 头,种公羊 20 余只。
尽管所调研的农牧户及公司(场)均已意识到良种的重要性,但目前市场 上肉用种羊基本上为国外引进品种,价格均在 3000 元/只以上,一般的农牧户难 以承受。虽然各地出台了良种补贴政策,由于引入肉羊品种羊只饲养管理成本高,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含量高,小规模养殖户引入后的效益多不十分明显,因而这部 分农户购买引入肉用品种羊的积极性不高。所调研的农牧户及公司(场)对肉羊 新品种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他们对新品种肉羊要求:品质好、生长发育快、繁 殖力高、适应性强、饲养成本低、价格低。对品种的利用技术也有较多的需求。例如:所调研区域均引入了不少小尾寒羊,用小尾寒羊及其杂种做母本取得了较 好的经济效益,以小尾寒羊为终端父本杂交就遇到了肉质差等问题。如甘肃省民 勤县农牧户想在县政府支持下引入萨福克羊生产肉羊,是用有小尾寒羊的三元模 式,还是用没有小尾寒羊的二元模式,或是用级进杂交以及一部分地方品种羊资 源如何利用等问题都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区内引入的波德代、无角陶赛 特、特克塞尔等优质肉羊如何利用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品种繁殖与推广 过程中种羊场的技术人员需要的繁殖技术与产品主要是性别控制技术,因杂交改 良需要大量公羊,公羊供不应求是其发展的瓶颈。
(二)、营养、饲料现状
1、饲料来源。调研发现农区的养殖户(场)中大多不能充分利用丰富 的农副产品,如将玉米秸秆整株放到羊舍,而羊只采食叶子,其它部分则白白浪 费,造成饲料利用率极其低下;另外被调查的大多数农户没有掌握青贮饲料制作
技术;有的养殖户由于饲喂单一导致营养严重不均衡,造成妊娠母羊大量流产、出生重小,严重阻碍了羔羊的生长发育,极大地影响了羊肉的产量和品质。在牧
区尽管有大量的草地可以利用,由于风沙、干旱等自然原因草场的载畜量大大降
低。即使有充足的牧草可以饲喂但仅仅饲喂牧草容易形成由于饲草单一而造成的
营养不良。
2、饲料加工。农区肉羊舍饲养后饲养成本大大升高,现有的大量农作
物秸秆没有被充分利用。虽然青贮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在现行生产方式下还没有 专业的青贮饲料加工服务公司,农民在青贮的季节太忙,没有劳力和机械,所以
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例如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今年用玉米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和青贮,效果较好,若能培育专业化的青贮饲料加工服务公司,可望玉米青贮在 该区大面积推广。另外,农户期望得到各类秸秆、副产品的高效利用技术。
调查发现牧区基本上不进行饲草的加工,完全的天然放牧形式。即使有简
单的草料储备也是在冬春季节饲草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肉羊的温饱问题以维
持生命,根本不考虑饲料的营养均衡问题,更不提添加精料维持肉羊的营养平衡。
(三)肉羊疫病防控现状
1、我国西北地区肉羊疫病防控现状。根据对西北地区综合实验
站及其辐射地区养殖场(户)的调研情况汇总,大多数调查点存在三个“说不清”:
一是有病无病说不清;二是有什么病说不清;三是有病怎么防治说不清。大多数
养羊者缺乏基本的兽医常识和防病知识,认为不死羊就是没病。一旦羊只接连死
亡时,又无法搞清病因,以至道听途说,滥用药物。
2、当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当前对我国西
北地区肉羊产业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有羊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链 球菌病、梭菌病、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羔羊痢疾和羊肠毒血症。其 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近年来发生的羊支原体肺炎,饲养密集的规模化羊场和经过长 途运输的羊只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很高,死亡严重,而牧区和散养户因饲养密 度和环境不同很少发生该病。如在对青海牧区的四个县调研时,没有发现有羊传 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和流行;但是在宁夏和甘肃调研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规模化 羊场都存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和流行,只是危害的程度不同而已。由于羊 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康复的羊群因肺部受到严重危害生长速度缓 慢,料肉比明显升高,尤其是当羊群调运或受到较大的应激后易暴发该病,严重 危害了规模化肉羊产业的发展。虽然土霉素和支原净对该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最有效的防治办法仍是免疫,但因疫苗生产量少,供应不足,很难买到;有些 疫苗因抗原型号不对,免疫效果不好。与此同样的情况,目前针对羊口疮的灭活 疫苗也因市场供应不足很难买到。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免疫检测技术不配套,没有检测和评价羊支原体肺炎、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等疫苗免疫效果的试剂,使
免疫防疫的盲目性很大。
3、人兽共患病。西北地区与羊有关造成危害的人兽共患病主要有布鲁
氏菌病、结核病、脑包虫病,弓形虫病、炭疽。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和防疫意识差
等问题,牧区布鲁氏菌病、脑包虫病发生严重,虽然只是区域性发生,但对农牧 民的身体健康形成了严重影响。在牧区炭疽也时有发生,而农区和规模化养场因
饲养模式的不同而很少发生或者不发生,例如在青海牧区调研时四个县都反应有
炭疽的发生和流行而在其他省(市)调研时没有发现这一现象,羊口疮这一人畜
共患病在有些农区时有发生。
4、寄生虫病。羊的寄生虫在我国十分普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
虫病有钩端螺旋体、吸虫病、疥螨、焦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绦虫、螨虫、肺线
虫等。据调查北方自然草场放牧地区羊寄生虫的感染率达 100%。目前防治寄生
虫病主要采用体外药浴消毒和体内口服驱虫,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根除。另外,牧区因采取天然放牧的饲养模式基本不添加或少添加精料,有时会因营养不均衡 而出现营养代谢病,如青海牧区偶尔出现的缺铁、缺硒造成的贫血和白肌病等。
5、养殖场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调研发现,肉羊养殖中除疫苗免
疫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的疾病综合防控措施和技术方案。通常采用的最主要 措施是日常消毒,而牧区和散养农户甚至连日常消毒都没有,只有大型的养殖场
才有较为规范的日常消毒措施。日常使用环境消毒剂的主要有火碱、生石灰、草
木灰、强力消毒灵和来苏尔、福尔马林、复合酚、次氯酸钠、碘伏等。
6、兽医人员情况。调研发现,西北地区牧区和农区散养户(场)很
少或没有专职兽医,如青海省牧区养殖户完全依靠常年养殖经验和当地村级兽医 防疫人员的安排进行羊疾病防御控制;显然无法满足当地羊疾病预防控制的实际
需要。总之,我国西北地区养殖户(场)要么没有专职的兽医人员,要么因为兽
医业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进一步增加养殖场兽医人员
数量和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素质以满足肉羊产业发展的疫病防控需要。
7、当地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虽然有中央和农业部出台的兽医
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法律法规,但落实到地方政府兽医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都或多或
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因当地财政和编制限制了兽医防控体系建设使得当地兽
医人员要么人员数量减少要么工作因缺乏经费落实不到实处,兽医防控体系的功
能大打折扣。如青海省泽库县因经费制约使得当地兽医站设备缺乏不齐全,工作
人员缺乏对羊疾病诊断必须的仪器设备完全依靠剖检病变和工作经验进行诊断,误诊、漏诊在所难免。同时设备设施不健全冷链设备不完善,使得疫苗在运输和
储藏过程中效价降低或失效,免疫后效果大打折扣,如甘肃省河西地区因当地兽 医人员补助太低使得兽医工作人员积极性大打折扣,工作效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兽医防控体系尤其是基层兽医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
(四)肉羊产业化经营现状
1、产业化程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西北各地
先后建立了各种养羊组织、协会,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各省、区、县差异较大。如甘肃永昌县 2008 年各类规模养殖户达到 21497 户,其中规模养
羊户达到 13000 户,100 只以上养羊户达到 1000 户;建设整村推进的规模养殖
村 80 个,专业社 380 个,养殖小区 100 个,畜牧业产值达到 22647.21 万元,占
农业总产值的 30%,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青海省河南县成立了
“欧拉羊”合作社,但由于合作社和农牧民之间没有进行很好利益分配导致合作
社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为了提高肉羊产品附加值,青海省河南 县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有机绿色食品认证,若申报成功将大幅度提高河南县肉 羊产品的附加值,促进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宁夏盐池县自 2002 年紧紧围绕“以
羊为主、草畜并举、科学养殖、加工增值、品牌带动、规模发展”的思路,大力 加强草原建设和管护,强力推进滩羊“1 号”的产业发展;通过强化宣传,品牌 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增,2008 年“盐池滩羊”被确定为“宁夏著名商标”,盐池 滩羊肉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申请使用证明商标的企业和个人达到了 53 家,盐池滩羊产品除了稳定占领区内市场外,还销往北京、天津、郑州、西安等大中 城市,“盐池滩羊”的品牌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灵武市采取政府 扶持、项目带动、科技支撑、技术到位等措施,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羊产业,将新 建万只养羊园区 2 个,千只养羊创业示范户 20 个,扶持发展百只适度规模养殖 户 4000 户,不断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力争羊饲养量达到 300 万只。
2、设施设备状况。在牧区虽然羊占有很大的经济比例,但科技含量
不高,基本靠天养羊。如青海省肉羊业以家庭牧业为主,牧民以牧为生,靠天养 羊。一年四季放牧饲养,牧场设施设备简易,饮水主要靠天然河流及集水池、塘 等。随着近年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部分牧户才实现定居。贵南县全县 4985 户
牧民,实现定居的牧户达到 70%。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畜用暖棚 2456 座约 23.92
万平方米,畜均占有暖棚仅为 0.24平方米,畜用暖棚拥有率 25.9%;建设围栏
草场 514.5 万亩(目前保留能够利用的围栏草场 236.27 万亩,草场围栏率
39.47%);建成多年生人工草场 28.11 万亩,其中县属 14.92 万亩,草业公司 13.19
万亩。同德县建有高标准畜棚 745 座,一般畜棚 95 座,农区+畜棚 400 座,现已
吨,当地个体经营者储藏点四个,可储藏畜产品 30 吨的 2 个,70 吨的 2 个。但 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全县有大型加工厂(冷库)1 个,可储藏畜产品 7000
由于各地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不平衡,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如泽库县原有的基
础设施得不到养护、维修,如配种室、器械等得不到更新,设备缺乏,导致疫苗
在运输、贮存过程中效价降低,甚至失效,起不到免疫作用。在农区随着肉羊产
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如宁夏金福来 10 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等,这些养殖场(基地)依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基本实现
了肉羊生产的流水化和工厂化。
3、肉羊产品深加工情况。调查发现西北地区肉羊生产和加工基本处
于脱节状态,养羊的只负责生产,加工的只负责产品加工,二者没有进行很好的 合作和沟通,加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导致生产者和加工者都不能很好的左右 市场,而只能依靠市场规律进行简单的粗放调节。例如青海省肉羊产业加工发展 较落后。从畜产品销售情况看,销售方式主要是牧民直接出售给贩运人。养殖效 益随牧户肉羊养殖数量的多少及品种而不同。如黄南州河南县赛尔龙乡果多,养
殖欧拉羊 736 只,年出售种羊及育肥羊收入 24 万元,年利润 17 万元。泽库县恰 科日乡仁青才让养殖欧拉羊 110 只,年出售育肥羊收入 2.5 万元,年利润 4 千元。即使是大型的养羊场(公司)也未设置肉羊产品的深加工甚至是简单的加工都不 存在。如在宁夏调研时发现目前,宁夏实行机械化屠宰的企业只有 6 家,2004
年屠宰加工羊 92 万只,只占出栏羊只的 18.9%。其余 81%左右的羊只都是由个体 在家中或是牛羊肉交易市场屠宰;个体屠宰卫生条件差,宰杀、剥皮、去骨、分 割等环节非常容易造成对羊肉的污染;另外羊肉冷藏设备少或不具备,都影响了 羊肉性能或质量。
三、我国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
在调研区域,广大养殖户基本上是分散饲养,家庭经营,饲养规模相对小,64
饲养量基本都在 100 只以下;而且品种良种化程度均不高,且畜舍简陋,设备落
后,饲养管理和经营比较粗放,甚至仍有部分农户未摆脱“靠天养畜”和“有啥
喂啥”的局面。由于生产标准不统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疫病防治非常困难,滥用药物等造成了肉羊产业在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隐患严重。
(二)良种繁育体系或缺乏活力,或名存实亡
良种繁育体系是推广和普及良种的重要载体,在实现良种化的进程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调研结果发现西北地区由于体制、机制、投入、工作等方面的
因素,造成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特别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和管理不规范,设施设备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多数农户采取自然交配的方式(引入的肉用种羊也
不例外),造成有限种羊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三)盲目引种、混乱杂交,品种选育缺少合理长远规划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北各省陆续大批从国外引入优质肉羊品种,与本地 羊进行杂交,改良生产肉用羔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许多投资者引种有
一定的盲目性,只看到其优点而忽视其后代的改良效果和质量造成了负面的效
应。因此当前肉羊引种应谨慎,不但要引入其优良性状,更要注重其杂交改良的
效果。另外,有些品种是国家花大量资金,科研工作者多年精心培育出的适合我
国条件的优良品种,如甘肃高山细毛羊等。对这些地方品种,我们要保种和有计
划地进行改良,不能无目的的杂交,否则长此以往将破坏原有的优良基因库,使
多年的育种成果和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四)肉羊良种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近年来西北地区进行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但在新品种推广应用上由于各
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肉羊良种化程度不高。如甘肃省约有 800 多万只基础母羊,全省种羊场所提供的种羊不超过 3000 只。尽管从省外引入了一定量的优质肉用
种羊,但数量仍较少,因而良种化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羊肉是靠宰杀淘汰羊和
残次羊生产的,生产水平较低。在杂交模式上,被调研区域大多数尚缺乏系统性
和规划性,引入品种多,杂交混乱。
(五)粗放饲养,饲草料资源利用率低
在所调研的养殖户中大多不能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如将玉米秸秆整
株放到羊舍,而羊只采食叶子,其它部分则白白浪费;另外,被调查的大多数农
户没有应用青贮饲料制作技术;而有的养殖户由于饲喂单一,造成妊娠母羊大量 流产、出生重小,严重阻碍了羔羊的生长发育,也极大地影响了羊肉的产量和品
质。
(六)肉羊疫病防控复杂且形势严峻
1、部分羊用疫苗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一“苗”难求的
局面。除口蹄疫疫苗能完全满足养羊市场需求外(羊口蹄疫为法定强制免疫),绝大部分动物生物制品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很少生产甚
至停止生产羊用疫苗(羊的存栏量相对于猪和牛而言数量较少(牧区除外)),使
得羊用疫苗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对规模化养羊业危害十分严重的羊传染性胸膜
肺炎、羊口疮疫苗等市场供应严重短缺。为摆脱这一困境部分科研单位试图通过
“自家组织灭活苗”方式解决生产问题,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动物疫苗的市
场准入前提必须是“GMP”标准,使得这一想法胎死腹中。这样以来出现了有能
力生产动物生物制品企业不生产而可以解决问题的科研单位“不敢”出手相助的
尴尬局面。
2、科研投入不足,研发力量薄弱,导致绝大部份羊病无检
测试剂。行政主管部门对因养殖数量有限对羊病病重视不够,使得公益性科研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针对羊病基础研究的科研力量极为薄弱甚至没有。除口蹄疫 有商品化的能进行抗原、抗体检测的试剂盒外,其他羊传染病很少或没有有抗原、抗体检快速诊断试剂盒可以大面积临床使用。即使有些疾病有试剂盒可以使用,但因技术水平停留在病原分离鉴定等传统检测手段,程序复杂而无法大面积临床 推广应用。例如目前我国使用的羊布氏杆菌检疫技术,主要为经典的平板凝集试 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该方法不能区分疫苗免疫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所以在注射 布病疫苗的地区,普查或监测布病变得十分很困难。而布病流行区必须全面注射 布病疫苗,针对这一情况研制新型、安全。有效疫苗和配套的有鉴别功能的诊断 方法,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同时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用来制苗生产的菌(毒)株未能做
到“与时俱进”的更新,加上病原体的不断变异,疫苗保护效率有所下降,而及 时更新的疫苗株也因经费投入不足,生产工艺流程简陋和疫苗滴度有待提高等因 素使疫苗保护效率降低如:在云南调研室发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免疫
效果不佳,保护率仅为 2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抗体检测技术的缺失和无法大面
积的临床推广应用,养殖户(企业)疫苗免疫效果无法衡量而使得疫苗免疫成为
“心理平衡”,由于没有抗体检测试剂盒使得羊病疫苗免疫程序制定的根据和科
学性更无从谈起。因此针对羊病公益性科研投入,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研发及
应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肉羊产业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瓶颈。
3、养殖技术不规范导致的疾病复杂化、常态化。调研组通过
走访养殖户(场)发现,几乎所有养殖户均未实行严格人员出入消毒措施,日常
环境消毒和疾病预防为主的观念很淡或没有,认为羊一般无大病。例如调查发现
甘肃省西部地区部分养殖户甚至个别养殖企业把猪、牛、羊混合饲养;青海牧区 的部分养殖户除村级兽医主动上门免疫口蹄疫疫苗外其他一切疾病顺其自然;规
模化养羊企业(户)没有相应的行业(国家)标准可以遵循,使得羊病复杂化、常态化。
4、饲养模式的转变导致疾病流行规律的改变。随着农区规模
化养羊业的不断发展和牧区每家每户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前每家每户的几十
头规模逐渐被上百头甚至更大规模的养殖量所代替,而且在农区一家一户的散养
到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养殖量的增加、饲养方式的
改变羊病的流行和危害也发生了变化,如在散养中很少发生的羊传染性胸膜肺
炎、羊口疮已经成为危害规模化羊场的主要疾病。散养放牧时肉羊产业危害较为
严重的寄生虫病在规模化羊场中得到明显改善。
5、基层兽医技术力量薄弱,羊病诊断技术落后。通过调研发
现,基层养殖场(户)无专职场兽医。如在山西调查了 4 个羊场,其中 2 个羊场 没有专职兽医;在宁夏调研时发现,平罗县头闸肉羊繁育中心和金福来 10 万只
肉羊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场均未设置驻场专职兽医。对青海牧区危害严重的寄生虫
病,由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加上无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可以使用,当地兽医技术人
员只知道是寄生虫病但是具体到是哪一种寄生虫并不清楚。调研组在北京地区调
研时也发现,羊场流行的寄生虫病而且危害较为严重,具体病原(虫种)并不知
道,盲目使用广谱驱虫药驱虫,当时解决问题,长期下去可能产生抗药性,使疾
病控制复杂化。以此类推,其他羊的传染病例如羊痘、羊口疮、羊传支、羊衣原
体性流产、羊弓形虫病等在本地区或本场是否存在也不十分清楚,日常监测和常
见病检查由饲养人员代替,这种状况难免会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无法保障养
羊业的健康发展。
6、政府补贴力度不够导致有些疾病难以预防控制。按着相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羊口蹄疫、布病及结核等必须捕杀发病动物和阳性带毒(菌)动
物,由于政府出台的相关补贴标准和当时的市场价相差很远,农户(企业)捕杀 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为了逃脱捕杀,减小损失而违反法律法规使得疫情不上报,即
使疫情上报当地政府由于财政原因也以能不捕杀尽量不捕杀的措施对待。那些未
能捕杀的“漏网之鱼”给疫病的下一次爆发和流行埋下了伏笔,增加了疫病防控 的难度,也使得疫病控制和净化成为纸上谈兵。
(七)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市场营销环节薄
弱
目前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化程度低,左右市场能力差。育种、饲养、加工和 经营相互独立,现有的养羊组织、协会,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有限,在市场经济 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青海省牧区的农民只是埋头饲养,对育种及下游产品 的加工不管不问,而宁夏和甘肃地区综合试验站虽然养殖规模较大,但是也仅仅 是局限于养殖和简单加工。以宁夏为例目前宁夏肉羊产业发展虽已具备良好的基 础,如羊肉已成功打入了上海“万家乐”、“八佰伴”等现代超市;已建成清真牛 羊肉加工企业 7 个,以宁夏贺兰山肉羊产业集团和宁夏金福来羊产业(集团)有
限公司为龙头的羊肉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了符合 GMP 和 HACCP 国际认证标准的清真 牛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具备年屠宰加工肉羊 200 只的能力;但龙头企业没有建立 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和销售公司,产品未走出国门,中东地区的活羊贸易至今也未 做成,资源和品牌优势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同行企业形不成合力,无序竞争现象 严重,缺乏知名品牌。
四、我国西北地区肉羊产业发展建议
(一)育种繁殖
针对肉羊产业育种与繁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有实用价值的良种繁育体系和推广体系。调整或更改
现有的肉羊繁育体系和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实用性较强的体系,在源头和机制上
确保该体系的良性运作。加大品种改良站特别是县级改良站的财政投入,使其在
肉羊品种改良和推广中确实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2、合理规划有针对性的引种和新品种选育。在品种改良前应
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使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作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在某一
区域盲目和重复引种,同时要进行现有优良品种的保种工作,避免引进或选育新
品种丢弃或荒废了现有的优良地方品种。
(二)饲料营养
根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料,进行饲料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使当地
农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根据肉羊不同的饲养阶段加大肉羊添
加剂的研发、生产和利用,及时适量的补充精料,做到营养均衡,提高饲料的转
化率。
(三)疫病防控
1、政府通过政策或资金引导,扭转羊疫苗难以满足市场需 求局面。通过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引导的方式,调动动物生物制
品企业生产羊用疫苗的积极性,满足市场对羊用疫苗的需求,从而为羊病预防和
控制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
2、加大羊病科研投入,加快检测试剂的研发和推广。羊病的
基础性研究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对肉羊产 业危害严重疾病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研制相应的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推
广试剂盒的临川应用。为羊病的快速诊断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以及免疫程序的制
定提供有效的、便捷的工具。
3、制定饲养标准和羊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减少疾病的发生
和流行。制定不同区域、不同饲养模式下肉羊饲养标准、疾病综合防控技术规
范使得肉羊饲养过程的统一化、规范化,疾病综合防控的标准化。通过这两个标
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减少肉羊产业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提高政府捕杀补贴标准,净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国
内外的疾病防控经验证实,要有效控制一种疫病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提高 动物捕杀补贴标准,捕杀并无害化处理发病动物和带毒(菌)动物是净化烈性、高度危害性传染病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议政府提高肉羊捕杀补贴标准,为控制、净化严重危害肉羊产业发展的疾病提供资金支持。
5、增加基层兽医防疫人员数量,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业
务素质。基层兽医工作者,尤其特别是农村兽医防疫人员和羊场兽医技术人员
是肉羊疾病防控的一线工作者和排头兵,他们人数的增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预
防和控制羊病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技术储备。因此,建议增加农村和羊场兽医防疫
人员数量,定期举行培训班提高其疫病防控的业务素质,为肉羊产业疫病防控提
供人员储备和基础支撑。
(四)产业化经营
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建立或延长肉羊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其抵御市场 风险的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散养户之间要建立合作组织或者和其他企业一起 形成合作组织或协会,合理分配散养户和组织(协会)的利益,充分发挥组织(协
会)的作用,从而提高肉羊散养户在市场经济中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从企业层 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壮大龙头企业。肉羊产业要走跨行业、跨所有制、集团化 发展的路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以羊肉批发市场为基础,推行 股份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羊肉产销集团,统一打品牌,形成对外营销的合 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另一方面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贯彻 绿色市场营销观念,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和制定无公害牛羊生产技术标准,应对国 外技术和贸易壁垒。采取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顺应世 界肉羊发展趋势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肥羔生产。应改进现有产品和 包装以方便消费者食用。同时拓宽产品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清真羔羊系列产品,如熟肉制品、冷冻制品,胴体肉、分割肉、羊肉串、羊杂等,满足消费者的不同 需求。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直销窗口及配送中心。可以考虑通过网络营销这种新 兴的营销方式。在组织层面加强基地建设。在千家万户养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专业化生产,发展养羊示范园区、现代化养羊小区、养羊大户,建立一大批以羔 羊为主的肉羊繁殖及育肥基地。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次调研,基本掌握了我国西北地区(新疆除外)肉羊产业发展 的现状。近年来,国外引种、当地优良品种加上培育的新品种使得我国西北地区
在育种繁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良种补贴措施的实施使良种繁育与推广工作也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育种繁殖工作仍然存在如下问题:引种存在的盲目性,新品种培育缺乏长期规划,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和范围还得进一步加强,优良肉羊 品种的保种工作任务艰巨。西北地区地域范围辽阔,草场资源相对丰富,肉羊产 业发展空间巨大,但是草场载畜量较低、饲草品种单
一、饲料深加工不足、饲草 青储技术含量低、饲料利用率不高的现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随着 养殖户(场)防疫意识的提高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疫病防控取得了显著业绩,由
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本问题
基于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经济的不平衡之间的`关联性,在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中,西北地区明显居于劣势.这一现状可以概括为西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人力资本问题.即劳动力大量过剩和人力资本短缺之间的矛盾在西北地区呈升级态势;人力资本配置的刚性状态和非最优化;人力资本流失严重.
作 者:李具恒 白奉源 作者单位: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西北人口 CSSCI英文刊名: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年,卷(期):2001“”(3)分类号:F062.1关键词:西北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本问题
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进程及八一男篮排名
1.1 1995~2004年CBA甲A联赛时期
1995年CBA联赛正式诞生,中国篮球竞赛体制改革走向职业化道路的初级阶段。1995~2004年间CBA联赛经历了9年的风风雨雨,CBA联赛在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把竞赛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篮球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推进全国篮球俱乐部制工作,并加强对篮球法制建设。但在这9年中八一男篮在联赛赛季的排名也出现了起伏,这些现象与联赛的改革发展密不可分。
从1995~2001年,八一男篮历史性第6次地夺走CBA联赛总冠军。此后,由于王治郅赴往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姚明等队员的迅速成长,2001~2002赛季由姚明领衔的上海大鲨鱼在决赛中3∶1击败八一男篮,使得八一男篮自联赛创立以后首次失掉了联赛冠军。2002~2003赛季,八一队在刘玉栋等一批优秀队员的率领下再次夺得冠军。但此后,新崛起的广东华南虎队逐渐取代了八一男篮在联赛中的统治地位,与广东宏远等俱乐部的球队相比,八一队的竞争力已与六连冠时不可同日而语。八一男篮比赛成绩的起伏,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地方队着力培养本土球星;二是联赛体制的不断发展,使其他俱乐部面向世界寻找合适的球员。
1 . 2 2 0 0 4 ~2 0 0 8联赛的赛制改革(职业联赛) 、备战奥运会
2004年,中国男子篮球联赛在经历了9年的探索和发展后,以打造联赛品牌和培养联赛文化为内涵的中国篮球改革——“北极星计划”的推行使中国篮球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使中国男子篮球联赛进入了新的时代。但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各项备战奥运会事务逐渐接近尾声,联赛在继续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赛制也发生了变化。在联赛的不断完善中,八一男篮重夺联赛冠军到球队成绩迅速下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004~2005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联赛进入了“宏远时代”,宏远三连冠,八一获得联赛第3名,2005~2006赛季,获得联赛第2名。2006~ 2007赛季,由于广东队主力后卫李群的退役,以及八一队王治郅的回归,八一队再一次获得了总冠军。但是,2007~2008赛季随着张劲松的退役,领队刘玉栋的离开,球员年龄趋于老龄化。八一男篮获得联赛第6名。这个时期,八一男篮的成绩下滑,经分析,发现两个原因:一是球队新老交替速度慢;二是大批外援逐渐登陆中国联赛。
1 . 3 2 0 0 8年至今中国体育后奥运时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以51枚金牌的绝对优势力压各国,占据了世界竞技体育的首席位置。北京奥运会改变了中国的世界观,也改变了世界的中国观。随之,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也在敞开大门,面向世界,走国际化战略路线。八一队从八冠王到如今连季后赛都进不去,如今八一男篮也在逐渐的离开观众们的视野。
随着一批老队员的退役,球队实力大减。随后几年在联赛中的排名情况:2008~2009赛季,第11名;2009~2010赛季,第8名;2010~ 2011赛季,第7名;2011~2012赛季,第14名;2012~2013,第9名。原因:高水平外援的引进,本土球员的崛起导致整个球队实力迅速增长,以至于联赛的整体水平提高。
2八一男篮在CBA联赛中存在的问题
2 . 1八一队体制
CBA球队必须是商业实体,中国篮协出台《2005~2008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准入实施方案》,规定了50条CBA球队必须达到的标准,其中就包括俱乐部必须为企业法人、并且需要在工商局取得企业法人的营业执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球队就无法获得参加CBA联赛的资格。军队明令禁止经商,1998年,中央就曾作出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决定。
2006年12月22日,八一男子篮球队与宁波市富邦公司合作成立符合准入制要求的俱乐部,从而为八一男篮保住了继续参加CBA的资格,在八一队与富邦集团的合作草案中有这样一项条款与其他俱乐部很不一样:人事权归八一,经营权归富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军队球队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草案中规定富邦占有51%或者以上的股份,但在人事权上全部属于八一体工大队拥有。
2 . 2八一精神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体育工作大队男子篮球队“团结拼搏的体坛劲旅”荣誉称号,这是继叶乔波被中央军委授予“体坛尖兵”荣誉称号。八一男篮自建队以来,能充分发挥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视祖国和军队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自觉将个人融入集体的团结战斗、不畏强手、顽强拼搏、高标准严要求的治队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等充分表现了八一男篮的精神所在。但是,随着军队系统出身的队员、教练员越来越多地投身至全国各地方球队,也将军旅篮球的优良传统带到了他们所在的球队之中,如今“铁军精神”早已不是八一男篮的专利,现如今联赛中,许多球队顽强作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 3引援问题
2.3.1国内球员的引进
八一男篮的选拔体制与国家队实行的举国体制如出一辙,由于军队的特有优势,军队篮球队可以用特招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从全国各地选拔最优秀的篮球人才。由于联赛竞争激烈,各俱乐部之间对新人选拔和对优秀球员吸纳相当重视。地方政府和俱乐部对于本土优秀球员转会问题持强硬太多,坚决不放人,如:刘伟等, 一些优秀运动员无法加入自己青睐的球队。
2.3.2外籍球员的引进
八一富邦火箭男子篮球职业俱乐部成立了,但是球队依然保持军人的本质。自始至终,八一男篮的宗旨都是为国家队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为中国篮球培养最好的本土球员。八一队引进外援会造成一些不和谐影响:(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形象会受到损害, 无法向全军战士们宣传中国军人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传统;(2)影响八一体工大队下属的其它运动队的运作,如:乒乓球、女篮、排球等,其它运动队是否也可以引进外援;(3)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运动队的根本宗旨会受到严重挑战,会使外界质疑:难道子弟兵办运动队就是为了跟老百姓争个输赢。
2 . 4拥军情结
中国篮协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八一条款”:CBA联赛外援上场规定实行2人四节6人次,亚洲球员使用办法等同国内球员,但因八一队没有外援,因此其他各队在对阵八一队时,外援实行2人四节5人次,且亚洲球员算外援使用。
八一男篮在联赛中是一支特殊的球队,“拥军哨”现象已产生多年。联赛中每当有裁判做出有利于八一队的争议判罚都会被冠以“拥军哨”的指责,而现在已渐渐被外界认定为“黑哨”。中国篮协不可能召集裁判开会布置有利于八一的判罚尺度,但是CBA裁判员来自各地各行业,众多联赛裁判员会与CBA俱乐部所在地方篮协关系密切,这不排除个别裁判对八一有特殊感情。
2 . 5另类社会因素
外界认为:因为八一队是军旅球队,中国篮协就专门出台政策,裁判的判罚尺度就有所变化,这样有损比赛的公平公正。全国其它男子篮球俱乐部都在全力打造自己的球队,出重金聘请高水平外援,而俱乐部的发展,却往往受到“八一条款”的牵制,这样对联赛的发展和个球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3八一队如何在CBA联赛中走的更好
3 . 1转变运营体制, 走符合职业联赛发展的俱乐部
球队在销售运作方面像国内其它职业俱乐部一样,职业化、商业化的运作,以盈利和实现收支平衡为运作主题。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篮球大环境,转变球队运作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在联赛中去的较好的成绩,应以人为本,着力于培养球员和造福于球迷大众。
3 . 2优秀球员的引进, 拓宽后备人才
八一男篮需要与时俱进,适应职业化的改革,应提高球员待遇,多与联赛各俱乐部之间沟通,多关注球员的转会和重金引进适合球队的优秀球员,以增加球队的各方面能力。并且,全面的丰富全军业余篮球文化,充分提高各军区之间的篮球比赛水平。充分发挥军校和全军现有兵员的基地作用,把它们建设成为八一男篮俱乐部的后备人材库,以缓解当前八一男篮后备队伍少,选择面窄的困境。
3 . 3走出中国、与世界接轨
八一男篮,应该开放军队篮球大门,走出国门,与世界先进篮球接轨,多派年轻球员或篮球苗子参加NBA、Adidas或Nike训练营,让球队的年轻球员掌握世界先进的篮球思想和运动技术。委派教练员和球队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学习世界先进的军队篮球理念, 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军人篮球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 4创建俱乐部篮球学校、举办训练营
俱乐部应面向全国各地的业余体校、中学、地方青少年队等多渠道大范围的选拔和招收篮球人才,创建自己俱乐部篮球学校,聘请国内外优秀的导师,运用国际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打造新时代的篮球接班人。俱乐部应分期面向世界举办国际化的训练营,不仅吸收国内学员参加,更要要逐渐的吸收国外学员的参加。
3 . 5针对外籍球员特点、变换训练方式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引进外援已经数个年头了,在联赛比赛中八一男篮始终没有找到控制外援的手段。球队应着重考虑培养专门防守外援的球员。如稠州银行的球员丁锦辉、广东宏远队的周鹏,此类球员的出场在进攻方面不一定能够为球队提供很多的贡献,可是在防守端能够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援的发挥。或者,为了增强和对方外援的拼抢能力,可以针对外援的技术和身体特点寻找陪练,应该会取得不错的训练效果。
4结语
我国男子篮球联赛经过20年的探索,现在正在健康有序地进行,现在把CBA联赛的竞赛环境与过去职业化改革前的全国联赛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赛场文化的提升、高水平外援的加盟已经让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而由于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以人为本的精神缺失、体制的落后等诸多的原因, 导致八一男篮训练和比赛水平衰落。所以八一男篮应通过竞赛体制、管理决策、俱乐部建设、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走由点到面、由局部层层推进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篮球俱乐部。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现状和八一男篮在职业联赛中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为八一男篮在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茶学 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
1茶学专业发展概述
1.1 30年代以前
茶学一般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中国的茶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基于中国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底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茶科学应该是于本世纪建立的。可以查考到的茶科学相关课程的最早设立应是本世纪30年代,设立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1.2 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茶叶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在全世界教育中,只有中国设有茶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设立有中专生教育、大专生教育以及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育,于本世纪60年代设立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本世纪80年代中叶建立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于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浙江大学较早的进行了茶学科学教育,于1952年建立茶学学科,开始面向全国招收3年制茶学专科生,1956年茶学专科改为4年制茶学本科;1952年安徽农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独立建院,茶学设立于茶与食品科技学院;1956年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建立,现属园艺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现属食品系;1972年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班,1977年改制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学院。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有着浓厚茶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在日本和韩国茶艺茶道文化发展的刺激下,一批学者大声疾呼中国应该有茶文化独立学科的存在和承认。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了茶艺师职业资格,九十年代,茶文化以独立学科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21世纪,中国茶文化业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一方面,专家学者积极于茶学科的建设与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茶叶专业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1世纪初期,茶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大学专业学科中应运而生。茶文化专业在农林院校都隶属于茶学专业,很多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就是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的。
2 高等职业教育茶学相关专业发展概述
茶学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茶艺。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茶叶专业职业教育。1961年改制为大专班,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该专业被列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1960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创建茶叶专业,2004年学院升格以后在2006年开设了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1964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茶叶专业,于2002年由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市成人中专校合并建校后,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在198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2005 年一度中止招生于2008 年继续招生高等职业教育茶叶专业。
目前,中国高校茶叶相关专业设置分属于三个层次:高职高专、专科、本科。但由于现代教育的实施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模式。要符合庞大的茶叶产业事业需求,高职教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以后,为适应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各产茶区根据自身地域环境与办学条件的允许逐步开设了茶叶相关专业: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浙江树人大学2003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天福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安徽财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即使如此,目前为止,全国院校开设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相关专业的还不足20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到5000人。现有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用茶工业发展的需要,全国茶业行业的人才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学及相关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2]沈岳明, 苏洪生.技术创新是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J]. 中国茶叶加工,2001(2):5-7.
[3]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
[4]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状况及需求条件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专刊).
[5]Dr.Siemen van Berkum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nhancing Conpetiveness Of The Agrifood Sector.
[6]关剑平. 中国高校茶文化专业建设状况浅析.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西北军发展沿革】推荐阅读:
西北军的历史沿革06-21
西北有高楼教案10-01
西北工业大学考研06-11
认识东南西北反思06-24
西北大学历任校长07-15
西北地区景点简介09-08
西北荒漠化案例12-05
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办法12-23
西北电建一公司简介05-29
西北师大信息管理平台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