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共11篇)
一、系统概述
智慧城市一站式指挥中心以“1+1”的建设模式,即“日常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城市管理的基础数据展示、流程监督监控、事件处置协同调度等多种功能,可进行集中实时监控、预警、统计分析、绩效考核;采用多屏幕同时展示各种主题内容和关联会议内容;便于各部门工作人员快速发现问题、处置事件、观察动态、统计分析,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二、功能示意图
三、特色功能 资源整合
政府各部门分散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横向到边打破部门壁垒,纵向到底打破层级阻隔,搭建标准统一、组织规范、互联互通、高效运转的指挥中心。
闭环接报
信息接报系统提供电话、网站、微博、公众号、邮件等多种接报手段。采用包括信息报送、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七步闭环流程,构建一个跨部门的沟通渠道,创建一个全闭环的协同机制。多维值守
多维值守终端融合通讯、监控、统计报表等功能,集语音、视频、数据通信于一体,可随时随地组建现场音视频会议,将事件现场的音、视频以及重要数据实时传输给指挥中心,实现身临其境的事件处置、指挥调度,以便做出快捷的处置决策。
联席办公
实现民政、人社、工商、教育、卫生、城管等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统一部署,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一体化综合操作平台,实行分权分域准入机制,实现“一中心”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让用户只打一个电话、只找一个中心,办理所有事,提高办事效率。
在美国“9.11事件”、国内2008年1月特大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发生后,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意义凸显, 即在紧急事态下城市电网的应急处理, 确保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已经成为电网企业一项重要工作。大中城市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更成为当前该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大中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越发重要, 更是因为随着大中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使得这项工作的实现越发困难、复杂。为此, 建立有效的城市电网应急机制, 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城市电网应急处理体系不仅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存亡, 而且更关系着国家的国防安全, 这既是电网企业的企业职责, 更是电力行业的社会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 国家电网公司与江苏省电力公司签订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专项任务合同, 委托江苏省电力公司承担“城市电网应急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的科技创新任务, 并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的应急处理信息平台积累建设经验和推广经验。
1 设计思路
从项目的示范效应、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电网建设特点及电网信息化建设基础等多个层面考虑,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 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其电网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500k V跨越长江“O”形双环网、220k V城区双环网、110k V辐射互联、10k V“网格状”供电的坚强架构,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因此, 南京市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典型示范意义, 为此, 江苏省电力公司确定以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试点单位, 率先完成大营销战略为指导的营销一部四中心改革和生产一部四中心改革工作, 并依托该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进行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在系统建设方面, 以信息系统为手段, 充分利用江苏省电力公司现有信息化建设资源和以往成功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 整合公司各类信息系统资源, 以江苏省电力公司营销组织体系、生产体制改革成果为突破点, 建设一套具有示范作用的“城市电网应急处理管理信息系统”, 以此建立有效的城市电网应急处理综合信息平台。
从指挥中心的实际应用功能出发, 系统以“应急指挥和平战结合”为设计原则, 并确定如下设计思路。
(1) 满足省公司扁平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要求。营销一部四中心和生产一部四中心建设既是省公司管理扁平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 也是大营销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应急指挥中心应集中体现上述管理要求, 其中扁平化、集约化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危机发生时电力应急指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 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以确保公司营销、生产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公司本部与生产、营销两大生产基地信息联络为项目实现重点。为满足电力生产和营销管理应急指挥和电网运行管理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改革后公司应急抢修响应速度, 本项目重点实施了生产机构专项改革及生产基地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
(2) 满足极端情况下电力生产和营销服务要求, 确保极端情况下供电保障和服务保证。
(3) 满足电网故障发生后, 电力应急预案启动后的快速应急指挥、系统恢复运行等功能。
(4) 满足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求。系统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充分考虑南京城区地域特点, 并结合已有的电力信息化建设成果, 在南京公司本部设计建设了与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直连的电视电话会议中心, 设计建设了具备电视电话会议功能的南京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会议室及晨会会议室, 与城北基地、雨花基地及各区县供电公司实现互动, 信息调阅共享, 协调功能可见, 从而实现了南京电力应急指挥预先确定的覆盖网格化、指挥灵活性、搭建简便性的灵活、实用、经济的设计要求。
以上述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为准则, 从系统实现层面分析, 主要包括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硬件系统及“南京城市电网应急指挥软件平台”。其中硬件系统主要实现信号采集、电力营销、生产情况集中展示、命令发布硬件实现等功能;软件平台则重点针对应急指挥和平时应用, 进行指挥系统的功能开发。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 建成后的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覆盖南京公司本部、城北基地、雨花基地及浦口、高淳、溧水、六合等县级供电公司, 基本满足了应急指挥中心反应迅速、指挥得力的设计目标。
2 硬件系统
南京供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公司本部、城北、雨花基地、县公司电视电话会场, 考虑战时及其他危机因素, 除南京供电公司设计主中心外, 另设城北基地为辅助中心, 具体部署如下。
(1) 南京供电公司本部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室、电子会议室、晨会会议室, 3个会议室可实时实现联动, 并针对基层县公司、营销和生产基地实现互动, 保证了与上级单位及与各下级单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需要, 并为应急时指挥的即见即得提供了可能。
(2) 电视电话会议室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电视电话会议的分会场, 可同时将视频信息转发到电子会议室以及雨花和城北基地。
(3) 电子会议室作为全公司的应急指挥会议室, 可直接连接晨会会议室, 并实现与城北基地、雨花基地的互动。一般性的生产协调指挥在城北基地生产指挥中心亦可全部完成。
(4) 应急指挥会议室, 即电子会议室所能协调、调阅的信息, 在城北生产指挥中心都可直接查看。
通过上述部署, 实现了应急指挥硬件架构的灵活、实用, 并且由于上述部署最大程度借用了以往电视电话会议资源, 在电子会议室提供了应急指挥中心与其他横向资源等外部资源的互联, 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建设资源共享、经济可行的设计思想。
就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硬件系统而言, 其核心内容为应急指挥中心智能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应急指挥中心智能系统主要实现南京电力营销和生产即时信息的集中显示;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实现应急指挥系统的视频会议功能。
应急指挥中心智能系统由指挥中心大屏幕系统、辅助屏幕显示子系统、会议发言子系统、扩声子系统、数字音频处理子系统、信号采集与切换子系统、集中控制子系统等组成。
以南京供电应急指挥中心城北生产基地会场为例, 系统设计方案中, 大屏幕显示系统由1台103英寸PDP等离子显示器和4台50英寸PDP等离子显示器几部分组成, 其原理及示意如图1所示。
系统通过视频矩阵和RGB矩阵, 直接采集生产数据, 并在大屏幕集中显示, 为紧急状态下的领导行为决策提供依据。
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从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分区的需要出发, 会场东西两端各吊装一台高清晰彩色会议摄像机, 作为视频会议的主摄像, 视频终端获取的音频信号则接入数字音频处理器进行处理。从系统的高效利用和日常功能需求出发, 在非应急状态下, 电视电话会议室主要应用于收看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的电视电话会议;应急指挥会议室重点承担重点接待任务, 也可作为主会场召开公司本部的电视电话会议;晨会会议室为公司每日的调度晨会会议室, 与城北基地、雨花基地互动, 同时晨会会议室作为3方会议的主会场;城北基地生产应急指挥中心主要为生产专业会议室, 同时作为生产各类信息汇总、会商场所。
3 软件平台功能实现
按照应急指挥和平战结合的设计原则, 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在电网紧急情况下启动应急功能; (2) 平时则主要应用于生产和营销的每日管理。
有鉴于此, 系统按照应用模式分别开发了紧急模式、晨会模式、供方会模式、视频会模式、反事故演习模式等各种模式功能, 完成南京市供电公司应急指挥和营销生产日常管理。
3.1 紧急模式
紧急模式, 主要应用于战时及紧急状态情况, 具体实现功能包括:
(1) 形成战时或紧急状态下连接地方政府、市公安局 (交通管理局) 、城市应急指挥部与其他相关各分指挥部面对面的视频图像和语音的同步连接;
(2) 将应急信息平台中的现场故障信息、数字照片、抢修队伍位置、应急物资状况、电网设备情况、电网负荷情况显示在中心指挥部以及相关的基层指挥部;
(3) 可通过移动卫星视频采集系统, 将重大现场的视频图像和声音传递到中心指挥部, 并在各相关分指挥部中共享, 同时可以实现视频和语音的互动;
(4) 将远方的各级专家通过会议系统集中在网络上, 形成迅速的技术决策支持;
(5) 通过远程电话接入的方式, 将事件的全过程通过语音的方式共享给远方外出的主管领导, 并接受相关指令;
(6) 可在大屏幕投影上实时进行各种画面预定义组合、切换;
(7) 可实现多路信号在大屏幕系统的切换显示;
(8) 可实现对应急指挥中心灯光、音响等环境设备的集中控制;
(9) 可实现对指挥控制台显示设备的集中控制。
3.2 晨会模式
该模式以市公司晨会会议室为主会场, 城北和雨花基地为分会场。晨会会议室主会场大屏显示控制PC信号, 2个PDP分别显示城北和雨花分会场视频信号;城北和雨花分会场大屏显示晨会会议室主会场控制PC信号, 画中画显示晨会会议室视频信号。
3.3 供方会模式
该模式以市公司晨会会议室为主会场, 市局电子会议室、城北和雨花基地为分会场。主会场大屏显示控制PC信号, 2个PDP分别显示城北和雨花分会场视频信号;市公司电子会议室、城北和雨花分会场大屏显示晨会会议室主会场控制PC信号, 画中画显示晨会会议室视频信号。
3.4 视频会议功能
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可在一楼显示, 也可通过它扩大到雨花、城北基地, 解决南京会场较小的问题。今后, 供电所所长、营销专业的领导、专职等可就近在雨花基地集中收看, 四大生产中心的领导专职可在城北基地集中收看。
3.5 反事故演习功能
公司每年定期举行的电网反事故演习会场可设在城北基地生产应急指挥中心, 在此, 各类信息可随时调阅, 尤其是各种视频信息、DTS、生产MIS、GIS等信息。
3.6 其他扩展功能
利用公司目前多个电子会议系统的功能, 可组合、综合实现各种特殊会议形式和应急指挥之需, 满足多路视频、音频、画面、数据的切换, 从而实现扩展功能。
4 实用效果
系统目前已经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投入使用, 由于系统在设计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应急指挥和平战结合原则, 目前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电力营销与生产的日常管理, 保证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确保了战时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
(1) 城市电网应急指挥的硬件环境与南京城市电网应急指挥软件平台结合, 构成了南京城市电网应急指挥中心系统, 完成了城市电网应急处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预期目标, 确保了电网突发事件高效、快速的处理。
(2) 促进了公司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系统建成后, 通过系统的晨会功能, 减少了2基地领导在公司与本部间的奔波, 节约了时间、精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企业会议成本。此外每周的供方会也可3地同开, 网、省公司的电视电话会议亦可同步转发到公司基地, 大大减少了基地人员, 尤其是供电所人员来回公司本部的烦恼, 也减轻了公司本部人员、车辆的压力。
(3) 目前, 南京市供电公司电网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已全面进入实用化阶段, 在2009年的春节反事故演习中, 表现出了极好的应用效果。在城北基地生产指挥中心, 借助于应急指挥平台、变电站视屏监控系统、供电生产MIS系统、配电GIS系统、输电GIS系统、调度SCADA系统、DTS系统以及鼓楼区城市网格管理系统等多系统联合, 各类信息纷纷汇总至指挥中心, 为电网故障快速处理提供了手段。
在具体开发实现过程中, 本系统的开发选择了有国内电力行业背景的软件公司承担,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系统未来的安全性和扩展性要求。
就系统而言, 将在以下2个方面开展项目深化工作。
(1) 虽然本系统的研发、设计与应用都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 在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平战结合, 扩大了其应用面, 但系统在软件功能方面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为此, 未来系统将在电子会议的组合功能及应急指挥辅助中心等几方面深化该系统功能, 为南京电网生产和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目前, 系统已经在南京供电公司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并有效促进了南京供电公司大营销布局的营销一部四中心组织体制和生产体制一部四中心的建设。随着江苏省电力公司大营销改革工作的深入, 本系统将在江苏省电力公司13个地级市公司进行应用推广, 并将以此为基础建设江苏省电力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摘要:在美国“9.11事件”、国内2008年1月的特大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发生后, 建设大中型重点城市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意义凸显。依托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 南京市供电公司开展了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本项目以应急指挥和平战结合为设计原则, 重点进行了应急指挥的硬件环境与“南京城市电网应急指挥软件平台”的建设,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南京供电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 获得了较好效果。从设计思路、系统体系架构及软件实现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南京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了分析, 并对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说明。
应急通信是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当前突发事件给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政府应急处置部门和公众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时效性要求,也为应急通信技术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应急指挥能力上,在一定意义上,应急指挥能力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管理能力的标志。如何提升应急通信指挥能力,涉及技术、安全、管理、法规等方方面面。单从技术角度就涉及许多传统和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目前,应急通信指挥中仍存在若干科学方法及技术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应急通信指挥是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的应急通信指挥技术与系统将从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以及指令下达与执行等多个不同层面提升应急能力,实现跨异构应急通信网络、跨异构应急指挥系统与平台的互连互通,保障政府应急处置部门之间、政府应急处置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高效协同。 本书从宏观角度,强调技术原理层面,研究应急通信指挥技术、系统与应用,包括相关概念、应用需求、系统原理与参考模型、信息通信技术、应急通信组网与现场信息采集、指挥系统与平台、互连互通技术、趋势及展望等内容,旨在指导未来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研究与建设,提高应急通信指挥效能,力求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相结合。
为确保应急指挥中心监控系统的安全运行,规定值班秩序,特制定本规定。
一、值班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密切关注各类监控信息;发现事故、异常情况和接到报警应按规定处理,并立即报考值班领导和相关部门。
二、值班人员严守岗位纪律。不得擅自脱岗,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代班、调班:值班人员严禁在监控大厅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得在监控大厅内会客或进行娱乐活动:值班人员按时交接班,交接班时须交接当班情况和待办事项,并认真登记交接班记录。
三、保持监控大厅整洁。禁止带入食品,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液态物质远离电器设备放置;严禁使用有干扰仪器正常运行的电子设备和使用电热器具。
四、节约能源。空调温度设置应确保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优,杜绝照明设置“长明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长时间不用或下班时应切断电源,减少待机耗能。
五、合理使用监控大厅大屏幕显示系统,监控大屏幕系统除每日8:00-8:30定时开机进行功能性检查外,其余开机时间由指挥中心统一安排。
六、外来单位人员来大厅参观,须经领导同意,并由专人引领陪同方可进入大厅,接待来宾和接打电话要注重礼仪,使用文
明礼貌用语。
(第四周)
经过了需求、分析两个阶段之后,这周进入了应急指挥平台系统设计阶段。按照之前的需求和分析,确定了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下面几个:应急信息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信息发布支持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等。其中把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作为重点。
应急系统监测系统相当于应急指挥平台的千里眼,通过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和其他预警装置,时刻监视道路、客货运车站等重点区域,实现对应急信息的全面监测。发现异常后及时报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记录事故事件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类型、事件描述等,基于预测预警功能对报警事件的风险系数、发展趋势等及时进行分析,科学预测,并立即调出事件发生地区的视频信息和应急资源信息,按程序向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分析结果,提出处理建议和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提请市应急指挥中心向社会统一发布预警信息。
数据交换系统是应急指挥平台与其他政府、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的桥梁。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平台在事件处理时,通常需要很多其他部门的数据,如地铁发生火灾后,需要消防部门、公交企业、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120急救中心、市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据,以便在第一时间内迅速联动各方应急力量,组织开展应急事件的处理。数据交换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定制,请求受理及分析,数据检索,数据获取,数据校验,数据分类,数据整理,数据推送功能。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信息资源交换目录,以及一整套数据规范、整理控制机制,实现全市交通运输应急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应急信息发布支持系统是指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通过现有的信息发布设备和媒介,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交通诱导信息、事故处理进展、事故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等。
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物理组成部分主要就是应急指挥中心与现场应急人员以及相关联动应急单位,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可以保障参与应急事件处置各方通信线路的畅通,为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通信网络支持。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综合运用应急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信息发布支持系统等,依靠可靠的通信网络作为支撑,实现应急事件上报、接警、回馈、结案、事后评估的工作过程。
最后是移动应急指挥系统,依托移动应急指挥车,通过移动应急指挥车上集成一套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建立移动指挥与中心指挥相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更灵活的处理应急事件。移动应急指挥车采用VSAT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将事件现场的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可以从指挥中心下载最新的应急信息资源进行辅助决策,能够通过集成的指挥调度设备进行现场指挥调度,提高应急事件处理的效率。
最后感谢同事小张提供的应急指挥平台的操作指南。
刘滕飞
问题的总结(防空)
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城市危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道路的发展,该系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事件等频频发生。如何高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建设适合本城市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变得非常迫切,这对提高政府的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市民提供快捷的紧急救援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新更合理的安全支撑,体现政府新的职能的重要手段。
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是城市公共安全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代表政府实施协调、指挥、调度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是反映一个城市应急和危机管理水平及城市综合信息化应用的标志,也是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设施。随着我市《杭州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即将出台,我市应急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应急目标逐渐明朗,用什么样技术和手段解决变得十分紧迫,建设怎样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关系到该中心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建设怎么样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国内外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国外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多年,也是各不相同,加上国内各地区经济和发展不平衡及地域特点不同,也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这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本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好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对建设杭州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管理体系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技术体系关系的协调
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来看,所建的系统平台将统一各应急反应业务,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也带来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冲突,这还包含着各个部门自身长期工作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挥方法和习惯之间的协调,怎样体现良好协调关系的指挥平台是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首先要
精心考虑的问题。另外,我国的政府体系多数是树形的垂直构架,其行政特征是对上负责,而快速反应机制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扁平结构,要求其对事件直接负责,这种结构和管理的不一致是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和运行也需要协调的问题。
2、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目前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建设多数是基于特定灾种,将不同类型的应急指挥系统或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预案要求,进行的需求组合和系统集成。更多的是体现“面向过去和已知”这个概念,应急事件虽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可预见性是城市应急的个性特征,怎样建设即“面向过去和已知”又能面向不确定的“未知”,既能贯彻预案又能适应一些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边缘性应急事件,使建设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有“脑子”作用,能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操作平台,迅速、动态地识别事件,构造针对特定应急事件地信息处理和调度系统,真正体现建设的意义所在,这是衡量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先进型和长期性的重要指标。
3、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建设专业化、智能化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指挥的应用标准和应用支撑标准体系,虽然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但存在着各自建设带来的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对建设综合性和基础性的指挥中心带来内联问题,同时这标准还应包括对应急事件的描述机制、数据单元描述、技术接口描述等,使建设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只有一种“共同语言”,怎样确定适合我市应急指挥救援系统范围内的规范标准,这对建设具有生命力的指挥中心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有着重要意义。
4、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各指挥中心的网络构架
目前的指挥构架有决策型、管理型和协调型等数种,体现不同的指挥特征和效果,不同的指挥结构形成不同的指挥网络,城市已有不少部门针对一些特定类型的事件建有各自的指挥中心,虽现有的部分中心内部建设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先进性,但系统对外部的延伸仍缺乏手段。构架一个合理的全市范畴的城市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消防指挥中心
1 应急管理与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消防设备落后,物资欠缺
国防建设一直以来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因我国科技发展较为缓慢,消防设备仍处于落后阶段。在面临大型灾害时,设备消防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受灾规模,进而导致难以发挥消防指挥中心的减灾措施的效果。另外,因为我国消防信息化不够完善,导致受灾情况、具体信息无法实时跟进,精确数据难以提供,具体情况了解不准,会造成指挥失误、受灾事态扩大,进而难以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储备物资的匮乏会对受灾恢复产生影响,也会不利于消防安全和救援速度,会降低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1.2 群众消防应急意识落后,军民配合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的消防应急意识仍很淡薄,自身防范意识不足。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盲目进行逃避,忽视相应的应急措施,导致自身健康受损,还会阻碍消防人员的消防行动,影响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增加了消防工作的压力,政府应急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影响消防进度,扩大受损规模;各个地区志愿者素质较低,与消防官兵的配合效果不佳,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却适得其反,不仅难以积极有效地配合消防指挥中心的调度,还会阻碍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加大了消防工作的压力。
1.3 管理理念落后,监督力度不足
我国消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消防安全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基层消防设备、技术的不够,致使紧急情况无从下手,受灾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我国消防指挥中心建设还比较缓慢,仍坚持旧的管理理念,应急管理理念落后,导致对灾害的防治能力下降。此外,还因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消防指挥工作和应急管理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对紧急情况的敏感度,监督者的意识落后,消极怠工,都会对应急管理与消防指挥中心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对减灾消防工作增加工作难度,扩大受灾影响。
2 政府加强应急管理促进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
2.1 消防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资金投入
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促进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发展以及消防安全,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强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减灾能力,保证精确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受灾规模,减轻灾区压力;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实时把控能力,促进政府应急管理升级以及提高消防指挥工作的精准度,这样才能实时跟进,作出最精确的判断,减少出现工作失误的概率。另外,还要将资金投入设备升级和存储物资上,不断扩大先进设备规模,降低消防工作的难度。加强物资储存规划,从而应对物资匮乏的困境。
2.2 提高群众消防应急能力,促进军民配合协调
群众若有较高的消防应急意识,就能尽量减少经济损失,以及对自身的健康损害。受灾者若是利用应急措施,尽可能防止危害,减少救灾压力,加强自身防范,减少消防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能防止产生二次伤害,减轻受灾程度。要想提高群众消防应急能力,首先,加强人民的消防应急教育,让其在危急时刻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其次,提高志愿者素质,加强引导和培训,让其不会盲目进入救灾工作,让其能合理有序地参与消防救灾工作,使其真正能为消防救灾工作献力献策,集中配合消防指挥中心的调度,减轻压力,提高效率。
2.3 完善监督体系,改变管理理念
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力度。首先,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和监督经验,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联系,竭尽全力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和应急防范管理机制,提高消防人员的实战应急效率;其次,还要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实现规划、行动统一化,并以实际情况为依托,提高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准确性。最后,还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指挥系统,利用有效精确、高效便捷的信息处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强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和政府应急管理的联系。
2.4 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从细微处入手。首先,要全面提高人民、消防人员和志愿者的整体素质,提高三者配合的默契度,提升应急能力;其次,以先进的设备、足够的资金为基础,为保障消防应急工作提供物质支持;最后,先进的制度、理念对消防指挥中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应急意识培养,促进政府应急管理升级,从而建成完备、多元一体、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
3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政府应急管理必须不断提高效率,与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同步进行,才能保证消防安全。利用应急管理促进消防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消防安全,加强我国的消防实力,避免重大损失的出现。改变传统模式,提升处理紧急事态的能力,将应急管理体系化、制度化,这才能更有利于消防指挥的切实有力、精准高效,保证我国地区消防安全,规避、防范危机的发生,以灾害损失最小化作为保证消防安全建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霄.以消防信息化推进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3).
此部分因各用户要求不同,差别很大。因此,在此只提供江西投标部分文档作为参考,请各省根据用户的要求,自行寻找合作伙伴进行修改。
6.1、概述
本方案针对江西省政府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工程――应急指挥大厅系统建设所需要的音视频系统设备。应急指挥大厅系统的建设是音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一个适应现代化会议、办公环境的需要,集各种投影显示、数字会议发言、音响、信号切换等系统应用为一体的多媒体智能电子会议系统,完成多种规模、各种形式的办公会议、接待会议、新闻发布会等等的会议室。
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处理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可视化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的主要交流场所—应急指挥中心、会议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幻灯机、投影机、录像放像设备、扩声器材、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各类电子会议设备大量进入应急指挥中心、会议场所。但在会议过程中往往不能将这些设备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是需要会议工作人员手工操作,这样不仅降低了会议效率,还给会议的保密性带来诸多问题。会议室电子化及全面智能化控制已成为此领域的一大趋势。
大屏幕显示系统应该体现:
系统整体的先进性和成熟性;
系统配置的合理性;
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具有以扩充性和可升级性;
系统具有易操作和易维护性;
文/闰之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规划体系和城市发展水平。在这之中,对环境和城市企业的生产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和影响愈发的重要。为了加强对城市企业生产的监管,提升安全生产的监管和应对能力,建立健全的城市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体系,将高科技手段充分应用在城市生产管理和应急救援处置上,促进城市安全信息处理和共享水平,将城市安全生产信息化提升上新台阶。
在对城市内各类生产的信息化采集、整理、预警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完成对城市生产的监管,满足日常管理的完备性;另一方面,则是要将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强化,确保特殊事件下的指挥能力。针对“平时、战时”的不同需求,将城市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进行综合全面化设计,对各种危险场所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那些生产场所的生产状态,及时针对可能产生事故的临界参数变化给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控制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针对上述需求,市安监局规划将城市内重要生产企业单位的若干重要的危险源监控点接入指挥系统,实现对重大危险源实时信息的集中监测,对重大危险源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分析与预警,为行政执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系统安监部门可以实时地了解各企业监控点的情况,能在指挥中心监控终端或从大屏幕电视墙上直接观看现场情况,及时了解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实况,进行指挥调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平台规划目标
在线监控和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是市安监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建设要紧密结合该单位多种视频业务的综合应用,完全满足使用需求;通过该系统,安监局领导在指挥中心可以对各企业的重点危险源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下级指挥中心可以进行及时视频指挥调度,实现事故应急处理的可视化,重要危险源监控的智能化,视频信息共享网络化。具体目标如下:
(一)通过本次系统建设,建立一个成熟、完整、严密、可靠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安监局对城市内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管理,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条件。
(二)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检查重大危险源的情况,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三)安监局通过本系统与应急救援系统形成联动,协同处置应急情况。(四)安监局指挥中心可以随意浏览任何企业的重点危险源的图像,当有报警后,在大屏幕上自动突出显示该重点危险源的图像,同时以短信息的方式通知相关领导人。
(五)系统能够支持无线视频接入,以满足不宜有线监控的场所的信号接入或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同时系统可以支持GPS信号的接入,以便移动危险源监控的工作。
(六)对企业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对重要的监测数据进行获取,并自动保存现场情况,以备日后查证。
(七)通过系统扩容,能够将系统从市安监局扩展到其下辖各县以及各县的企业。这样,各级安监部门可以实时地了解各企业监控点的情况,能在指挥中心终端或从大屏幕电视墙上直接观看现场情况。
平台建设内容
为此,市安监局所规划建设的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将从硬件设备、软件应用、通信网络、标准规范等各个方面具体细分,规划好各个部分的关联性和互通性。
·建设安监局应急视频指挥平台,自身容纳城市重要生产区域监控资源及信息资源,横向实现与市有关部门应急平台的联动,纵向实现与省级、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
·制订各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建设规范及重点企业生产视频及信息监管规范,级联建设市属各区县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二级平台;
·建设城市移动应急指挥救援装备系统,满足现场实时应急指挥和快速救援的需要; ·通过分期、分批整理并接入全市重点企业的视频监管和数据监测系统,满足重大危险源监管和事故应急协调指挥的需要。
·实现分级别、分区域的安全生产快速应急的管理机制,紧密结合应急预案体系,做到事故上报定向性和流程性。
平台建设方案
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安监局加强监督管理各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工具,成为安监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安监局目前的业务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应急指挥系统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方便系统日后的升级和互联。
本次安监局监控指挥系统建设的范围包括:城市安监局、区县安监局及重大危险源企业,通过新建系统的各种互联接口,实现与应急救援系统、各级政府、公安、消防、医疗等单位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形成快捷、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整体结构图
VC3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以一套基于IP网络,集视频调度、视频监控、语音调度、数据呈现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系统采用软交换技术和分布式架构设计,以综合接入、互联互通、多级联网的系统平台特性,针对城市安全生产的应急指挥和调度协同的管理需求,构建一套功能完善、便捷可靠、扩展性强、使用安全的综合视频通信平台。系统采用模块化接入设计,整体系统结构灵活多样,支持多种不同品牌视频编码器,支持视频智能分析及监控报警联动,实现与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对接,支持与SIP电话、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进行互联、互通。系统支持海量规模应用、支持多级组网、系统互联、多级组会、集中管理等多级联网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多样化指挥、科学化调度的一体化指挥调度平台。
应用VC3视频指挥调度系统通过系统内的数据通信分析接口,实现与企业安全生产数据接入管理系统的互联,使得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中内监控分析及预警子系统能够与生产数据进行互联,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严谨的监控应急指挥系统。视频指挥调度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方式,在市安监局、区县安监局均部署了系统节点,形成一个成体系的监控调度平台,系统按照各单位之间的隶属单位,可以划分为市安监局指挥中心、区县安监局指挥中心、重大危险源企业,各级单位之间通过专线相互连接,重大危险源的本地信息上传到省安监局指挥中心,进行统一配置、管理,通过系统权限、级别配置,各指挥中心拥有相应的监控指挥权限(系统部署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部署图
4.1.应急快速指挥
借助平台所具有的多级别指挥、多单位协同的指挥调度能力,平台将市安监局、区县安监局等各级指挥中心、多个协同单位与前方多方现场连为一体。结合现场实时事态变化,实时地进行音视频信息的多方交流,进行多方决策及远程支援。
平台可支持通过预置各种快呼预案,支持视频调度及语音调度,支持单点指挥、多点指挥、多组指挥、多级指挥、插入指挥调度、强拆指挥调度、越级指挥调度、视频广播等多种指挥模式,确保指挥通信的快速、准确、高效。城市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内根据安监管理流程机制所配置制订的内部所独具的多种级别和权限模式设置,各级指挥员或管理者通过指挥调度终端可以向下级发布指挥和调度命令,上下级各个部门、各级领导与下属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音、视频信息的双向交流,进行问题讨论和协同处置应急事件。
当重点危险源现场发生意外事故或设备发生故障,现场人员不能解决,各级领导和相关专家又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此时可以利用系统的指挥调度功能召集相关县安监局和市安监局实时的监视现场情况,并与现场人员进行语音实时交流,共同指导现场进行意外事故的处理,大大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2.企业重大危险源接入
为了形成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平台接入了企业部署相应的前端设备和终端设备,负责将重大危险源的现场信息编码上传到安监局,使安监局实时了解重大危险源现场环境,帮助、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报警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只需调用企业的信息数据,上传、联动到平台,合理整合各种数据信息。为了高效利用企业现有前端系统,监控指挥系统建设时,需要对具体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确保信息资源的可接入能力,实现信息共享,多次有效利用。
4.3.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
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的监控接入管理能力就能够支持多家厂商的监控设备,兼容高清、标清、普清等多种视频码流,各级安监局指挥中心利用本系统提供的功能,对各企业重大危险源进行视频监视,实现多路现场画面灵活切换、对远端摄像云台遥控,方便地组合显示多路视频画面等功能。
4.4.视频报警联动
报警系统是安全生产的核心保障设备,当生产现场环境发生变化,布置在现场的环境采集设备可以将变化的过程和数值实时上传到指挥中心。借助企业已建或新建报警系统,将现场传感器的报警信号输入监控系统中监控前端的报警输入口,通过布置在市安监局的报警联动服务器,完成报警联动的过程,企业重大危险源报警后,可以自动在省、市、县的大屏幕上突出显示出该重大危险源现场的图像,同时以多级报警联动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联动指挥。
4.5.扩展互通
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能够支持与标准H.323视频会议系统、VOIP语音电话、可视电话、专业数据影像、无线集群等业务的互联互通,可实现平台内的音视频信息通过各类互联网关设备共享给安监局的其它信息化系统平台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指挥中心,实现将多平台的音视频汇集到指挥调度系统中,并能够将自身的安监信息资源共享上传给省级及国家安监指挥中心,实现真正的多平台互联互通、统一化联网应用。
4.6.重点危险源录像
为了实现对重点危险源的现场情况进行实时录像,报警联动录像、指挥过程录像,本次系统设计将采用集中录像的方式,各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现场情况均集中在市安监局进行录像,各单位可以在其权限内,通过VOD点播的方式回放录像文件,调看权限范围内的录像文件,包括对重大危险源的本地实时录像。
4.7.移动指挥及无线视频接入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目前部分有限网络没有到达危险源区域,为了将危险源区域的图像实时上传到安监局和相关单位,系统将使用无线传输的技术,该系统可以支持多种无线信道的接入,如卫星、微波、3G等,可以灵活地配置。无线视频接入系统设备将主要部署在多辆移动指挥车内,通过车内移动指挥终端设备、音视频输入输出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等,实现远程移动可视化指挥调度功能、远程视频浏览功能等功能,这样实现现场随时随地与指挥中心的音视频双向互通,达到信息交互的完整和准确。
总结
以VC3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综合指挥应用服务核心来构建的城市安全生产应急视频指挥平台,基于市电子政务专网,一方面接入已建成重点企业图像监控系统,并与各委办局和区县的信息平台进行联网。充分利用平台内具备的视频调度功能及接入的监控资源,对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的每一部分都建设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机制、报警联动机制及调度快呼机制,使得整个工作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
该平台还利用自身构建的统一的信息接受和处理平台,打破了原有多个应急系统指挥中心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并与110、119、120、122动态联网,实现应急资源的统一调度,有效提高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响应速度。
平台所具备的互联互通能力,还会将公安消防、公安交警已经建设的自有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行信息共享和指挥互通,协调、调度全市的消防和交通应急救援资源。
责任编辑:黄仁贵
1 我国城市消防指挥中心应急救援现状与问题
1.1 现状
当前, 我国城市消防指挥中心普遍借鉴军队管理, 采用作战式指挥, 以统筹为主要实现形式, 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 追求时间、效率。近年来, 城市消防基础设备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相关机构也不断扩大, 扩编情况非常普遍, 消防工作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包括火灾、爆炸、危房处理、洪水、煤气泄漏等, 几乎所有的突发公共灾害都是消防工作的范围。
1.2 存在问题
1.2.1 指挥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 体制问题一直困扰公共事业的建设发展, 消防事业也不例外。消防指挥中心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一直缺乏界定标准, 从国家层面上说,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是主要复杂机构, 从城市层面上也往往有应急管理委员会。在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中, 领导小组、消防指挥中心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规定, 工作关系没有理顺。消防指挥涉及领域、人员、设施设备繁多, 各个主体之间关系是否复杂, 消防应急工作追求效率, 灾害事件往往具有突然性、不可预见性、未知性, 明确指挥中心的权责便成为关键, 可第一时间集中资源, 提高其掌控能力, 实现现场沟通、资源调用等工作[2]。
1.2.2 指挥效率有待提高
消防指挥往往也采用层级化管理, 层级性强, 发生应急事件后往往需要逐层上报、请示、通报, 程序复杂。消防部门在应急救援过程中, 往往需向当地的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发出请求, 取得配合, 获得调度指挥权利, 反馈与调度程序繁琐。消防指挥中心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针对如何处置、派遣多少警力与设施设备、与哪些相关单位建立联系、争取什么内容的协助等都成为困扰指挥中心的问题。
1.2.3 与其他系统协调问题
我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集权但不集中情况较明显, 如, 消防、安监、矿山、环保等部位都有相应的救援队伍, 各部缺乏统一的领导。公众对“110”“119”等报警电话认可程度高, 消防队伍往往是重大事件“最先接报”“最先出警”的力量, 天然上有必要一定程度集权, 能够及时有效地调度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避免延误战机。
1.2.4 指挥硬软件支持
消防应急救援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管理过程, 要想有效地调度救援资源则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 而收集、处理这些数据便需要硬软件支持。国内外都大力发展应急救援信息网络, 辅助指挥决策, 使指挥者能够在启动应急救援方案后, 第一时间获得现场资料, 掌握附近应急资源, 实现动态调度。但现实情况是, 许多城市的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明显不足或系统不完善, 如, 在高速公路出现危险化学罐车车祸后, 指挥中心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化学物质的成分。实际上安监中心对于各种类型的危险化学品应有详细的备案, 指挥中心应能够第一时间取得安监系统的联系, 了解罐车运载的化学品种类, 指导应急救援。此外, GPS定位设备、稳定的通讯网络、完善的数据库、智能决策系统等对于指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消防指挥中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健全指挥体系上的不健全, 明确应急救援中的职责, 采用文件甚至法律作为依据, 明确各部门的权责, 建立应急预案, 制定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要点; (2) 简化应急处置的程序, 制定突发事件信息接报程序、应急处置规范程序、应急救援调度程序的规范程序, 提高指挥效率; (3) 建立更高效的指挥系统, 进行实战训练, 不断优化; (4) 配备应急设备; (5) 彻底摸清应急队伍情况, 制定专业的培训内容、培训计划, 将半专业、社会救援力量纳入到指挥中心应急救援中心管理范畴, 实现统一管理; (6) 建立应急指挥员奖惩制度, 激励管理员, 提高其能动性, 提高调动效率; (7) 引入先进的硬软件设备, 如, 模拟训练设备、GPS设备、视频监控系统、城市基础设备信息系统等, 积极研发消防相关设备、技术, 加强“三基建设”和“信息化建设”[3,4]。
3 结语
消防工作无小事, 在我国因历史原因, 消防指挥工作管理水平仍较低, 亟待改进, 特别是近年来各类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越来越多, 消防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管理者应用于开拓, 打破桎梏, 充分分配指挥权利, 划分岗位职责, 简化流程。
摘要:城市消防指挥中心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繁琐, 但指挥中心存在指挥体系不健全、效率低、与其他系统协调不足、硬软件支持不足等问题, 已无法满足需要, 需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关键词:城市消防指挥中心,应急救援,中枢
参考文献
[1]杜宝贵, 张韬.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 2011 (5) :9.
[2]郭其云, 赵桂民, 夏一雪, 等.依托消防部队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 (9) :829-833.
[3]李林壁, 周清宇.浅议消防作战指挥中心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J].科技风, 2013 (21) :82.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每年因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经济损失计6500亿人民币,约占GDP总量的6%。全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已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建设小康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建立统一的社会公共安全救援机制,加之各种灾害具有突发性、连锁性等特点,传统的“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灾害应对机制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日渐增多的紧急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特别是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会议提出“加快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救援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在国内外社会紧急救援体系对比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以消防为主干的“一体化”紧急救援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政府快速应对紧急事件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一、国际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紧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标志性工程。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都建立了包括紧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紧急救援管理体制,消防部门的职能也向多功能化方向转化和发展,普遍承担了灭火、救护、防化、垮塌、爆炸、交通事故以及空难救援等抢险救援任务,灭火出动平均占这些国家消防队年出动总数的10%左右,其余90%左右都是应急救援。
纵观国际社会,政府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专业化的紧急救援队伍、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的应急预案等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紧急救援机制在减少和控制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持国家管理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我国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的内容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是总体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预测和预警”被明确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其中事故灾难主要涵盖危化品、工矿等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消防、公共场所事故、水电气城市生命线事故、放射性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灾害。
三、我国消防救援安全应急体系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化率已由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但在这一轮的城市开发进程中,我们在有重点和有步骤地进行城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机制或体系的规划和建立上,在遇到城市安全应急处理过程中,过分偏重于使用临时行政措施来实施城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的做法,这样会让整个城市消防的相关行政组织机构把大部分工作都放下来,去做一件事情,导致了过高的行政成本。所以客观地说,虽然消防救援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有效支持,但是也隐藏着消防救援安全应急
体系的管理职能缺失所带来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过高的现实。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各省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所采用的安全及应急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类。
1、层级型:以北京市为代表,由市长为总负责,组建市、区两级应急系统,市级将组成专用系统,并建立刑侦、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防洪、地震、生命线工程等10项垂直分系统;18 区县建二级系统,并延伸至基层社区。
2、联动型:以南宁市为代表,市领导负责,将ll0(刑警)、ll9(火警)、120(急救)、122(交警)及市长电话等集中,组成联动中心,统一处置各类安全减灾及应急工作。目前,该系统每月处理约20万市民电话,受到普遍欢迎。
3、办公厅型:鉴于政府重大事件信息均由办公厅出入,并直通主要相关负责人,一些省市目前就是以办公厅为依托,扩大处理各类应急事务。
4、公安型:考虑到很多应急事件是以公安部门(刑警、消防及交警)为一线,目前一些省市以公安部门代行省市应急工作。若有重大安全应急事件,再由省市相关负责人出面协调和管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的消防救援安全应急体系在整个城市安全应急体系中仍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缺少必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城市安全应急需要,也没有和城市整个的安全应急体系相配套,使得许多突发的应急预案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体制中尚未建立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相关安全信息和应急预案不能得到有效地沟通和联动;在城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体系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上也缺乏必须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例如未能深刻认识和划分城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处理的等级,并缺少科学的预警系统和评估机制。在社会资源协同方面也缺乏相关的社会群众基础,社会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未能有效地形成整个社会的城市消防救援安全应急体系。
四、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建立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率先向社会作出了“有警必出、有灾必救、有险必抢、热情服务”的庄严承诺,开创了我国消防队伍承担社会应急救援职能的历史先河[6];1998年颁布的《消防法》为消防部队作为主导机构实施社会抢险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至此,抢险救援在全国消防队伍普遍展开,而且参与抢险救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消防队伍参加了数十万次抢险救援行动,在各类急、难、险、重事故的抢险救援中,其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过硬的作风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信任,同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事实表明,以现有的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其它救援部门予以配合,组织建立社会紧急救援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表现在:
1、组织管理体系完备,地域分布广,反应机制迅速。消防部队是政府直接领导的一支军事化的常备救援队伍,有上至国家下至市、县(区)的完善的指挥体系,相对其他救援力量具有组织完善、布点密集、昼夜执勤战备、通讯网络现代化、熟悉城市社区情况等优势和特点。遇到危急任务时,政府可以直接指挥和快速调动,能够保证就近、就快的赶赴现场,为抢险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目前,许多省级地震部门,已将地震灾害事故的救援交由消防部队实施,在各省的特勤大队基础上组建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人员训练有素,业务技术良好。作为一只“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近年来,各地消防部队结合实际情况,在作好灭火业务训练的同时,认真研究各类灾害事故的规律、特点及处置对策,并积极开展了井下抢险、水难救援、高空救人、建筑物倒塌抢险以及化学危险品泄漏防毒排爆等项目训练,消防部队
参与抢险救援的能力显著提高。
3、配备有先进的抢险救援装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普遍得到了的改善,各地都相继配置了举高、防化洗消,排烟,照明等特种消防车辆和破拆、堵漏、防化、侦检、热像和生命探测仪等适用于各种抢险救援场合的装备器材,为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依托现有的消防部队组建社会救援队伍,可以避免政府在人员和装备上的重复投资,也有利于对现代化救援装备的维护和管理,符合当今社会节约运行成本、效率优先的原则。若根据不同的灾害现场配备相应的专家,消防部队就完全能成为具有多种灾害救援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
4、有较丰富的社会紧急救援经验。在长期参与灭火和社会抢险救援工作中,消防队伍得到了全面锻炼,积累了大量的救援经验,并且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救援方法,如扑救各种特殊火灾,处置化学危险物品泄漏,抗洪抢险,处置建筑倒塌事故等等,与其他救援队伍相比,经历的救援次数和危险程度都是最多、最艰巨的。据统计,1999年至2001年,全国消防部队共参加各类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29.7万次,其中处置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6872次,爆炸事故1570次,水灾4626次,交通事故11060次,建筑物倒塌1932次,社会救助17.2万次,抢救遇险人员3.2万次,这些为参与其它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5、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任和接受。消防部队在历次重大灾害的处置中,一直扮演着救援力量的“主角”,人们遇到危险,总是先想起消防。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湖南衡阳“11.3”英雄战斗群体等可歌可泣的人物,在广大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许多地方政府也因此而更加关心和重视消防队伍建设,加大了对消防的投入。因此,由公安消防部队担当抢险救援的重任是民心所向。
综上所述,消防部队具有其它任何应急救援组织无可比拟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其现有的优势,组建一支以其为主体的能够承担多种灾害紧急救援任务的专业化综合救援队伍,同时,辅之以民间的和非政府的行业应急救援组织,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社会救援网络,是我国紧急救援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与国际消防接轨的发展需要。
五、我国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现代政府管理新理念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类事故、灾害的多发期和社会矛盾集中期。这一时期,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形成社会灾害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合力,是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内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必须加强应急法制建设,建立固定的对付突发事件的应急中心、协调机构和专业化的抢险救援队伍,明确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救援工作中的职能、权限、责任和义务,把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树立“以人为本,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要在观念上变灾害的抢救为灾害的预防,强化重点灾害源的管理,加强对国民的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
2、构建以消防为主干的专业化社会紧急救援队伍。新形势下,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从体制、编制、法律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打破我国现行的救援体系,将消防部队建设作为政府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速消防部队职能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使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社会救援工作的拳头力量。一是要开辟各种途径,扩充现有人员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要加大消防经费、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投入,特别是加强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将消防警力、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与社会经
济发展同步考虑、同步建设,为承担应急救援任务提供组织和物资保障;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抢险救援业务训练和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程序和熟练各类抢险救援器材的使用,着力提高部队灭火和救援的实战能力。
3、理顺职能,整合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当前,国家已对整合社会救援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务院已于2002年9月批准建立了由公安部牵头协调15个部门的“城市应急处置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重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对现有的各种紧急救援力量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在以消防部队为核心救援力量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救援行动指挥、管理、专业救援机构、后勤支援与保障等统一的、强有力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和指挥体系,让整个社会的救援力量形成一股有效合力,这样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集成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和特服号码,以快速的信息通讯网络、完整的基础信息数据、先进的指挥系统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智囊团为基础,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以及不同警种、救援力量之间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对特殊、突发、应急和重要事件做出准确、快捷、有序、高效的反应,促使抢险救援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4、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抢险救援预案,并加强演练与修订。救援预案是提高抗御各类恶性灾害事故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应急救援的各种组织及其组成、职责、任务分工、行动要求;事故源点的位置、源性、危害方向、应急等级等;力量调派的具体要求;抢险救援的基本程序;通信联络的方式;各种技术装备和物质的配备要求及供给渠道等;与抢险救援相关的其它资料,如救援力量的分布、执行力量情况,危害区域内重点目标的分布、人员密度、道路情况、气象、水源等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和协同演习,及时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5、加大灾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力度,确立社会灾害管理总体目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是一门边远和交叉的学科,因此应跨部门、跨行业抽调专业研究人员,成立灾害事故的研究中心。针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全国及各地区的实际,对紧急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预测危害程度,做好各种灾害事故的预防,提出应对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指导救援行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铁民,陈胜,刘功智.建立国家生产安全应急体系势在必行.现代职业安全
[2] 上海科技情报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美国的一体化救灾体系.
[3] 上海科技情报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俄罗斯联邦民防、应急和减灾部.
[4] 赵长林.试论消防队伍在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消防信息网
[5] 成小珍,廖卓斌,刘妍.今年重点部署特大城市救灾应急预案.信息时报,2003年3月14日
[6]王昂生.中国安全减灾及应急体系.中国减灾,2004(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