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1

一、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数额总体规模偏大。据有关部门统计,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在建国初期为4.2%,1978年为30.6%,1985年为42%,1990年达到50%,近几年尽管国家对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减并,目前也在接近40%的水平。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政府主要以税收方式筹集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所需资金,非税收入只是政府收入的补充。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联邦)非税收入一般占本级财政收入10%以下、省市占20%-30%相比,我国政府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明显偏高,一些市县政府非税收入甚至超过税收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总体规模偏大,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比例关系不合理。这样不仅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也不利于地方税收体系的巩固、完善和发展。

(二)收费主体多元化,收费形式多样化。现行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由中央和省两级审批,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财政、物价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项目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会同物价部门进行审批,标准管理以物价部门为主会同财政部门进行核准,涉及农民利益的收费要经农民负担监督部门审查同意,基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经营服务性收费由物价部门负责。现行收费主体是财政、交通、工商、公安、司法、教育、环保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各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要收取多种费用,使收费项目高达上百项,甚至几百项。这种相互交织、多头管理、多头控制的规定看起来非常严格,实际执行中漏洞很多。一是收费管理主体为两个或多个管理部门,原本是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结果是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甚至扯皮,内耗较多,收费管理重复与空档同时存在;二是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与标准管理分开,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与“服务性收费”分裂,行政事业性收费与基金分开,人为割裂收费管理的内在联系,实际操作中难以区分,不便管理;三是一些行政事业性单位搞有偿服务,实行服务性收费,出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之后或行政事业性收费不能审批的项目,作为服务性收费出现,加大乱收费治理难度。

(三)管理混乱。非税收入大多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政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收入信息,无法统筹调节其在各部门中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我国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尚未制定统一的法律或行政法规。《预算法》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基本不涉及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内容。当前,有关非税收入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分散或联合发文的决定、办法等,法律级次较低,不易协调,实际贯彻执行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2、缺乏统一的分类口径。财政部收支科目分类改革方案将非税收入分为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性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其他收入八类。各省市分类各不相同,以法律形式规定非税收入分类口径、科学划分非税收入范围是做好非税收入征收和统计工作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政府非税收入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长期积累形成的。从长远看,必须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非税收入管理不规范的深层次矛盾,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从近期看,应当积极总结非税收入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非税收入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一)建立统一的财政体系。从非税收入的属性来看,与税收收入同属于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的征管主体只能是代表政府管理财政的财政部门。因此,各级政府应从规范各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角度出发,确定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征管中的地位,一方面清理整顿非税收入项目。坚决取缔一切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等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将一些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收入改为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将一切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范畴及其管理办法,建立财政预算内多种管理方式和管理办法的新财政体系。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切断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与收费之间的直接联系,将收费使用权与收费所有权相分离。变收费主体多元化为一元化,有利于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2

一、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通过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应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对政府非税收入全面进行了规范。

一是设立新的收缴银行账户。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取消了执收单位原收入过渡性账户,重新开设财政汇缴专户,实行零余额管理,收缴的资金在1个工作日内就能到达政府非税专户。

二是规范了收入收缴程序。收入收缴改革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

三是应用新的执收票据。重新设计了《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制定了严格规范的使用程序,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的需要。

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试点情况

铜川市非税收入管理局稽查科列入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分别是:市人防办、市卫生局、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涉及不同的三个系统,各项收费项目情况也有差异,但这几个单位领导非常重视,抽调专人参加培训,落实所需经费,克服重重困难,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总体要求,并于2009年年底前分别安装了专用的执收单位管理系统,并及时与财政部门之间进行了宽带网络连接。从2010年起,三个单位非税收入实行机制票据,非税收入票据《一般缴款书》五联式,按照不同的收费项目所开具的机制票,转账由中国工商银行转入市非税收入账户,现金收入按要求当日缴中国工商银行的非税收入待解缴科目账户。从试点运行半年时间的整体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截止2010年4月底,试点的三个单位非税收入共计1 10余万元,比试点开展前的2009年、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1.5%和74.2%。

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后,逐步建立了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及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

一是建立了新的收缴管理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自行收缴国库,自行管理的做法,实施了系统化的项目管理,规范化的银行账户管理,科学化的收缴流程管理,电子化的执收票据管理,促进了缴款人依法缴款,执收单位依法执收,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管。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已逐步确立,成为了财政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二是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改革后,取消了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保证了开票所收款项100%上缴财政专户,无论是直接缴库还是集中汇缴,资金均能在1个工作日内到达专户;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长期滞留在部门自有账户中,资金入库速度慢,坐支挪用等时有发生的现象;改革后,显著提高了资金入库速度和入库频率,大大提高了财政的资金调度能力。

三是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改革后,在收缴管理方式上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以事后监督为主改变为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

收入收缴制度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通过设立新的统一收缴账户,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加强健全票据监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改革措施,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真正开始向现代化、规范化、严格的管理方式转变,进一步规范政府分配秩序,促进了执收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加强了财政管理监督,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

四、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收缴管理改革进展不均衡。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在单位、部门之间的进展不是很均衡,也不全面,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收缴改革的成效。目前,政府非税收缴处于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的状况。收入收缴改革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之中,目前,实际实施了收缴改革的单位仅占一小部分,在票据、财务具体操作方面较为复杂,部门在工作和管理中存在诸多不便。

二是由于试点改革的时间短、经验少,管理人员素质也不一致,面临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的改革是一项新任务和新挑战,所以要总结经验应对困难和问题。例如一些执收单位管理人员业务不够熟练,对自身的要求也不高,对银行开展业务的一般常识不够了解,个别时候就造成退票、废票情况的发生。还有像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在排污费的计算过程中,当量数存在小数点,使得计算排污费数额时会有四舍五入的情况,该支队开具机制票据金额与银行接收显示金额不符,会产生小额误差,银行不能正常进行业务处理,从而导致票据作废问题的产生。

三是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本着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单位急需开票,有时会出现网络不通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加强这方面的服务管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应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坚持开拓和创新,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

摘要:铜川市按照公共财政体制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对政府非税收入全面进行了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后,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但也存在收缴管理改革进展不均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须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

规范县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思考 篇3

摘 要 近几年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仍然较多,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重点分析当前非税管理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非税收入 创新 管理理念 监管思路 举措 手段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创新非税管理理念、监管思路、管理举措及管理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才能促进非税收入良性发展。

一、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过去“预算外资金”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县级非税收入与部门收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脱钩”,非税收入仍然是“谁收谁用,多收多返”。在非税收入属性上仍延续过去的观念,总认为非税收入是执收部门和单位的事,“收多收少”全靠执收部门和单位自觉掌握,综合预算收支计划流于形式,缺乏刚性约束。

(二)监管不到位

非税收入执收部门和单位受利益驱使,一是部分部门和单位打时间差,开票和“收钱”不同时进行,使非税收入逃避财政监管,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甚至形成非税收入“空转”。二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有关征收标准和基数征收非税收入,而是凭部门意愿或个人关系随意减免,拿非税收入做交易、送人情,造成非税收入流失;还有的超标准超范围征收,财政部门难以监督到位。

(三)措施不到位

虽然采取了“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和“收支脱钩”等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只能约束执收部门和单位“开多少票就上缴多少”。这样,有些部门和单位在开票时便少开或干脆不开,私设“小金库”,隐瞒财政收入。

(四)激励不到位

通过调查多个县发现,部门和单位的非税收入还不能彻底实现“收支脱钩”,部门上缴的非税收入按比例进行政府调剂,部门利益与非税收入联系比较紧密。部门和单位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上缴非税收入产生惰性心理,影响非税收入管理。收支脱钩后,部分执收单位产生了等、靠财政资金的依赖思想,缺乏收费积极性,导致应收的非税收入流失。

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自觉增强非税收入科学管理意识,抛弃旧的“预算外资金”惯性思维,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理念,增强对政府非税收入的认识,认清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观念,明确非税收入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收入,必须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二)创新非税收入监管思路

把非税收入监管的着眼点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的思路上来。首先利用工商、税务等信息平台,采用调查摸底等手段,每年至少搞一次费源调查,摸清所有非税收入项目和底数及非税收入缴纳人变动等基本情况,对非税收入缴纳人进行政策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税收入管理;其次利用调查的基本情况与非税收入收缴情况进行比对,时刻掌握非税收入收缴变化,及时发现异常,依此加强对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日常稽核及执行有关政策的监管,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足额征收;再次强化票据核查,重点核查执收部门票据使用情况及所开票据完整性,保证所有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并足额上缴。

(三)创新非税收入管理举措

在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建立非税收入征管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执收部门和单位的执收积极性。具体来说,要充分考虑执收单位的业务范围、业务量、业务成本和代征成本,科学编制部门和单位的非税收入预算,严格非税收入预算执行,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外,已编制的非税收入预算必须保证足额完成。对实际执行中收入超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部分,如果确实属于按政策规定努力组织增收的,可部分或全部作为专项资金予以奖励,用于执收部门和单位当年或下一年度的事业发展支出,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执收单位征收不力等非政策因素导致未能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按规定程序相应调减执收部门和单位当年或下一年度支出预算,同时对其非税收入征收情况进行重点稽查,真正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四)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手段

强化非税收入系统管理,加强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将非税收入管理与行政审批、执收部门和单位统一纳入网络管理,有条件的还可以将工商及税务部门企业信息同时纳入网络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利用非税收入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综合治费、动态监管、重点跟踪”,特别是涉及城建和土地等非税收入较多的部门,必须利用审批平台准确掌握缴费基数,杜绝执收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自由裁量,使每笔非税收入业务都时刻处在网络监管之下,减少人为因素,有效避免“人情费”现象。

总之,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就一定能促进非税收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炳东.非税收入征管的思路.莆田市财政信息网.2012.12.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 篇4

(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以下简称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根据《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包括县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收取的非税收入,以及县级单位代收的省市级非税收入和收取的按比例(或定额)上缴省市级财政的非税收入。

第三条

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及其他非税收入。

第四条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收缴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非税收入收缴遵循规范管理、方便操作、有效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非税收入实行统一收缴管理。统一收缴是指非税收入按照规定的收缴方式与程序,使用规定的非税收入票据,资金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收缴管理方式。

第六条

县财政局是全县非税收入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全县非税收入管理有关政策制度,下达县级非税收入征收计划。县

收费管理局负责县本级非税收入日常征缴稽查以及依法履行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查处违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章

收缴银行账户管理

第七条

非税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和县级财政汇缴专户收取、上缴、存储、退付、支付、清算、核算。

第八条

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由县财政局依据相关办法规定在代理银行开设。各执收单位不得开设非税收入过渡性账户。

第九条

县级财政汇缴专户是财政部门专门用于归集、记录、划解非税收入款项以及反映非税收入的收缴、退付、支付、清算的账户,其账户内的资金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并按规定当日划解国库或财政专户。县级财政汇缴专户按银行专用存款账户管理。

第十条

县级财政汇缴专户设立待解缴财政收入科目。国库单一账户接受由县级财政汇缴专户从待解缴财政收入科目划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

第十一条

县财政局是持有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和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的职能部门,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设立、变更、撤销上述任何账户。

第十二条

代理银行是代理非税收入收缴、汇划业务的收款银行。代理银行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与县财政局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书》的要求,办理非税收入收缴、汇划以及信息反馈等业务。

第三章

收入收缴

第一节

一般程序

第十三条

执收单位收取非税收入应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政策规定以及非税收入收缴程序,并使用省财政厅统一监(印)制的《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下简称《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或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专用票据,票据管理按第五章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非税收入收缴分为直接缴款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具体收缴方式和票据使用由省财政厅按照方便缴款、有利于监管、有利于信息反馈的原则分别确定。

第十五条

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的资金,由代理银行通过源头分解系统,按日自动汇划国库或县级财政专户。

第十六条

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的开户银行应当按规定向代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的县级主管部门、所属各执收单位反馈县级财政汇缴专户收缴信息,并与执收单位核对收缴信息,核对结果由县级财政汇缴专户开户银行汇总后于每月1 0日前将上月信息统一报县财政局和县收费管理局。县财政局与主管部门、县级财政汇缴专户开户银行按规定实行定期对账。

第十七条

代理银行应当按日向县财政局报送上一日(节假日顺延,下同)《银行代理政府非税收入日报表》和(《县级财政汇缴专户资金库存表》,并于每月的1日、11日、2 1日向县财政局、主管部门、执收单位报送非税收入旬(月)报表。

第二节

直接缴款程序

第十八条

直接缴款是指按收入性质及财政部门规定,执收单位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直接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的收缴方式。

非税收入原采取直接缴入国库的,不再使用《一般缴款书》,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直接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按日自动汇划国库。

第十九条

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由缴款人持《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第一至四联到指定的代理银行营业网点缴款,将应缴款项直接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待解缴科目。缴款人缴款后,由缴款人或代理银行将加盖银行收讫印章后的第三联退执收单位,执收单位在第五联加盖印章后交缴款人作缴款收据,并办理相关业务。

第二十条

实行直接缴款并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缴款人可采取现金或转账方式办理缴款。采取现金方式缴款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第一联不作为银行间凭证使用;采取转账方式缴款的,可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第一联加盖缴款人预留开户银行印鉴后办理转账缴款。

第二十一条

缴款人与执收单位不在同一城市的,缴款人应当按规定通过银行汇兑结算方式将资金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在汇兑凭证上注明票据号码、收入项目名称和执收单位名称。

第三节

集中汇缴程序

第二十二条

集中汇缴是指执收单位收取缴款人的应缴款项并按收入项目汇总后,集中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的收缴方式。

第二十三条

实行集中汇缴的,执收单位向缴款人收取非税收入时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或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每日应将所收款项按非税收入项目汇总开具一份《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非税收入每日汇总金额不足500元的,可与次日所收款项一并缴入县级财政汇缴专户。

第二十四条

实行集中汇缴的,执收单位应分设开票和收款岗位,并由专人负责,不得由一人兼任;该收缴方式不需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第五联也必须妥善保管,不得自行使用或丢失,由县收费管理局按规定核销。

第四节

分成代收收入收缴

第二十五条

县县级单位代收的省市级非税收入和收取的按比例(或定额)应上缴省市级财政的非税收入,实行代收银行自动分 成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县级代理银行收到本级单位执收的分成代收收入后,按照规定的分解比例,将省市级收入直接汇划省市财政在本行开设的省市级财政汇缴专户,并将汇划信息反馈地方执收单位、县县级财政部门以及省市级财政汇缴专户开户银行。

第二十七条

市级执收单位收取非税收入按规定需直接分成给县县财政的,市级执收单位按规定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市级财政汇缴专户开户银行于收款当日,按规定比例将分成给县县财政的款项汇划相应的地方财政汇缴专户。

第五节

委托执收

第二十八条

没有明确规定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由县收费管理局收取或委托相关单位负责收取。

第二十九条

接受委托的执收单位应当按照县财政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执收。

第三十条

县级各执收单位不得擅自委托其他单位代为收取非税收入。确需委托代收的,应报县收费管理局审核,县财政局审批。

第四章

收入退付

第三十一条

非税收入收缴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办理退库:

(一)多缴款、重复缴款、错缴款的;

(二)因政策调整需要退付的;

(三)依法收取的待结算收入,符合有关规定需要退付的;

(四)经财政部门核准的其他退付款项;

(五)非税收入退库,应当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财政汇缴专户办理,其他账户不得办理。

第三十二条

非税收入退付,需退还缴款人的,由缴款人向执收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执收单位核实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对不能直接退付缴款人的,先退付执收单位,由执收单位退缴款人。

第三十三条

非税收入退付由缴款人向执收单位或其委托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原缴费凭证,并附相关退付材料。执收单位或其委托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按规定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开具《非税收入退付书》(一式四联),送县级财政汇缴专户开户行办理退付。

第三十四条

非税收入的退付,一般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办理,不

退付现金;对原以现金缴款无法通过银行转账办理,确需退付现金的,要严格审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在《非税收入退付书》上加盖“退付现金”的戳记。代理银行退付现金时,收款人除按规定提供有关退付票证等手续外,还须出具本人身份证件。

第五章

收缴票据管理 第一节

票据一般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财政局负责制定全县非税收入票据管理政策和票据的发放以及《票据领购证》收费项目的审定。县收费管理局负责县本级非税收入票据的领购、保管、发放、使用、核销的日常管理。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按照非税收入票据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本部门非税收入票据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六条

非税收入统一使用由省财政厅统一监(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

第三十七条

执收单位不得使用非税收入票据收取非税收入范围以外的其他收入。

第三十八条

执收单位不出具非税收入票据或填开不规范的,缴款人有权拒绝缴款,财务部门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第二节

票据类型和适用范围

第三十九条

非税收入票据,分为《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和《非税收入退付书》三类,由省财政厅统一监(印)制。

第四十条

《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作为缴款人缴款凭证,同时可作为银行间转账凭证。

《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由执收单位负责填写,用于向县级财政汇缴专户缴款以及向缴款人收款时使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产生的信息,应当满足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核算等管理需要。

县财政局根据非税收入项目管理规定,确定执收单位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或非税收入专用票据。

第四十一条

《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一式六联。

第一联:缴款人开户银行作借方传票;第二联:收款人开户银行收款后作贷方传票;第三联:代理银行收款签章后由缴款人或代理银行退执收单位的回单;第四联:银行给财政部门的收账通知;第五联:执收单位给缴款人的收据;第六联:执收单位留存的存根。

第四十二条

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是指除《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以外的,适用于特殊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收缴的专用票据。

第四十三条

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是根据执收单位非税收入收缴的特殊需要设臵,分为“非税收入定额票据”和“非税收入零星收款票据”。使用非税收入专用票据的,须按规定报县收费管理局审核,县财政局批准。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实行目录管理,市财政局每年3月份公布上的目录。

第四十四条

《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退付书》是专门用来通过县级财政汇缴专户办理非税收入退付的合法凭证,由财政部门开具,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第四十五条

《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退付书》一式四联。第一联:财政部门盖章后,代理银行据此退付款项;第二联:代理银行盖章后退签发非税收入退付书的财政部门作回单;第三联:代理银行盖章后退执收单位;第四联:存根。

第三节

票据领购与核销

第四十六条

非税收入票据由执收单位统一向同级非税收入管理部门购领,并实行《票据购领证》制度。

《票据购领证》不得私自转让、销毁。

第四十七条

县级执收单位部门首次购领票据时,应当向县财政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合法的收取非税收入文件复印件,经县收费管理局审核和县财政局审批后方可购领,并领取《票据购领证》。再次购领票据时应出示《票据购领证》,经县收费管理局审核登记后,方可购领。

第四十八条

县收费管理局和执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购领使用登记制度,设臵票据登记簿。执收单位应按规定填写票据。票据填错的,应加盖作废戳记,并保存其各联备查,不得涂改、挖补、撕毁。票据丢失的,应及时声明作废,并报告非税收入管理部门。

第四十九条

票据存根应妥善保管,保管期一般为5年。对于票据用量大、存放5年确有困难的执收单位,经县财政局报市财政局批准,可适当缩短保存期限。

第五十条

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票据,按照票据管理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登记造册报县收费管理局审核,县财政局会同别的财政性票据汇总后,报市财政局监销。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一条

缴款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非税收入,认真履行缴款义务。对执收单位违反政策规定权限擅自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扩大非税收入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等乱收费行为,缴款人有权拒绝缴款,并有权向财政、价格、监察、非税收入管理部门举报。.

第五十二条

县财政局和县收费管理局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非税收入收缴的监督检查,保证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县级财政。

第五十三条

执收单位、代理银行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据实办理非税收入退付,不得弄虚作假违规退付。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所属执收单位非税收入退付的监督检查,建立严格的内部制约机制。县财政局会同有关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执收单位、代理银行办理收入退付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

县收费管理局、县级主管部门、执收单位有下列违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规定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一)违反规定设立非税收入项目,擅自改变非税收入的征收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

(二)擅自缓收、减收、免收非税收入的;

(三)不依照规定的非税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的;

(四)违反规定印制非税收入票据,转借、串用、代开、伪造、变造、买卖、擅自销毁非税收入票据,伪造或使用伪造的非税收入票据监(印)制章的;

(五)执收单位有关人员与缴款人合谋以非法手段骗取非税收入

退付,以及其他违反规定退付非税收入的;

(六)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撤销收入过渡性账户,以及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账户管理规定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有关人员,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由其所在单位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第五十五条

财政部门、非税收入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监督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代理银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和《委托代理协议》等规定,借故占用财政资金或发生拒收、压票行为,不及时汇划资金以及其他违规事宜的,由代理银行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并由县财政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耀县支行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县财政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耀县支行取消代理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主管部门,是指有下属执收单位的县级一级预算单位。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执收单位,是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收取非税收入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

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主管部门本级、有下属单位的各级执收单位分别视同一个执收单位。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缴款人,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应当缴纳非税收入的单位或个人。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代理银行是指县财政局按有关规定确定的代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的商业银行。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县级财政汇缴专户是指县财政局在代理银行开设的用于非税收入收缴、退付和划解方式的银行专用存款账户,不包括县财政局开设的其他财政性资金专户。

第六十二条

未经县财政局确认纳入收入收缴改革的非税收入,资金暂按原渠道上缴县级财政。

第六十三条

非税收入收缴和退付以人民币为限。以外币缴款的,由代理银行按规定办理结汇手续后上缴县级财政;需退付的,只退付人民币。

第六十四条

非税收入收缴工作调查报告 篇5

我县按照财政部、省市改革的总体要求,于2012年6月开始启动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探索,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已逐步确立,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成为了财政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为收费单位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缴费服务,大大提高政府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效率,增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透明度,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挪用,促进了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入库,并通过使用非税收入管理系统,自动分配收费项目,杜绝了乱收费的现象,实行自动匹配,实现自动核销,确保了以票管收,规范了票据管理的自动化。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基本情况:

我县于2012年6月召开了全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动员会,启动非税收入改革,7月份先选择文体广播旅游局、建设局、财政局、教育局等四个部门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同年11月将74个具有政府非税收入的部门全部纳入收入改革范围,全面启动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框架基本建立,改革稳步推进。

2011年,系统已纳入改革执收单位数占应纳入改革执收单位数的比重达100%,已建立收缴平台的单位有23个。通过非税管理系统正常开票20071张,解缴非税收入1099万元,其中:纳入预算管理的有486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有613元。行政事业性收费1039元,占非税收入的比重为94.2%;国有资源(产)有偿使用收入60万元,占非税收入的比重为5.8%。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为确保我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于2012年6月份成立了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布了《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方案》。县政府和财政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负责领导、协调和组织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改革期间,县政府领导亲自到财政局调研非税收入工作;县财政局就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财政局分管局长亲自带队到各单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情况进行调研,督促执收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征收标准、征收范围及时征收、足额解缴。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宣传力度,召开了全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动员会,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新闻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动态,让各单位全面了解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意义,掌握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后的管理方式,营造有利于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改革工作。由于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根据工作进度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断地加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并注重发挥局内部相关处室的作用,共同推进改革工作。

(四)广泛开展调研,及时解决问题,完善改革工作。通过多次走访相关单位,就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票据使用、资金解缴、软件使用、信息传递等与相关单位进行研讨,不断完善非税收入改革工作。

(五)做好改革相关基础工作。

1、对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在结合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工作基础上,对实施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了非税收入项目数据库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2、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票据进行了全面清理。将原来的票据全面造册交回县财政局,实行票款同行,清理完成后才能重新领购新版收费票据。

3、组织业务培训,确保改革顺利实施。一是深入改革单位开展业务培训。多次深入非税收入改革单位,直接对有关财务人员,具体经办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二是组织政策、操作技能培训,召集各有关单位会计主管、系统操作员,专门培训非税收入管理政策、操作系统等。三是派专业人员前往各单位安装软件并定期实施维护,保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正常运转。

(六)、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约束机制。

1、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实行编制年度非税收入征收计划制度,广泛调研,采集前2006—2009年详尽可靠的基础数据,确定2011年非税收入收支计划。

2、建立非税收入征收激励和约束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调动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建立非税收入征收激励和约束机制,县委和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实行“核定基数、分类管理、综合预算、超收奖励”的管理方式,对各部门征管工作进行考核,强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七)、加强财政票据的管理。通过票据控制,实行票款同行,从源头上保证收入及时、足额上缴。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改革后,通过建立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的事前事中控制,规范了单位的执收行为,加快了资金入库速度,提高了财政监管水平。

1.建立了新的收缴管理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自行收缴入库、自行管理的做法,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实施了系统化的收入项目管理、规范化的银行账户管理、科学化的收缴流程管理、电子化的执收票据管理,促进了缴款人依法缴款、执收单位依法执收、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管。

2.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改革后,设立新的收缴银行账户。取消了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保证了非税收入实时、足额上缴财政,改变了过去政府非税收入资金长期滞留在部门自有账户、资金入库速度慢、坐支挪用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资金入库速度和入库频率,大大提高了财政的资金调度能力。

3.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详细的收入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将以事后监督为主改变为以事前事中控制为主。一是财政部门通过信息系统对单位的执收项目和标准进行控制,防止了乱设收费项目、擅自调整收费标准等问题,有效杜绝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的随意性;二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采集每一张《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的原始缴款信息,根据缴款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核查与纠正;三是通过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全面、及时掌握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预算执行分析水平,为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和宏观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并根据收缴改革的推进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三是应用新的执收票据。制定了严格规范的使用程序,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

1、收缴管理改革进展不平衡。在部门之间,74个单位已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但其中尚有部分部门的部分资金未全面实施改革;非税收入收缴在资金范围上仅局限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益,基金、罚没收入、往来款项等部分项目还未全面纳入改革范围。

2、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处于一种多种收缴方式并存的状况。收入收缴改革因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之中,个别部门的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并未全部实施改革,同一部门存在多种收缴方式。由于管理机制差异,容易造成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同一部门同时应用多种收缴方式,在票据、账务、具体操作方面较为复杂,部门在工作和管理存在诸多不便;二是收缴改革通过账户、票据、收缴程序、系统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收入收缴的有效监控,由于多种收缴方式并存,改革的成效难以有效发挥;三是不利于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多种收缴方式并存导致了多种信息系统、会计核算途径,财政部门难以通过同一系统及时掌握整体非税收入情况,管理效率不高。

3、征收力度不够,应收尽收不到位。个别部门奖惩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收人员积极性不高,收多收少一个样,对非税收入的征收力度不够,未作到应收尽收。

4、部门综合预算编制不完善,执收单位非税收入的执收成本核定不科学。一是收入成本性支出的核定不够科学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其他非税收入的直接成本、执法成本、上缴上级资金、代征手续费和其他成本性支出等不够详细和具体,二是对核定后的成本性支出总额超过部门预算计划的成本性支出数、部门预算未计划的新增成本性支出等项没有明确的规定。

5、非税收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我县因非税收入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没有分开,人员太少,除了要完成综合上的日常工作职责外,还要负责全县非税收入项目库建设的日常维护工作、非税收入票据领用监管、对执收部门非税收入征管稽查等工作,一岗多职不能把工作做得全面具体。

五、建议

1、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随着改革深化,应继续加强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为收缴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完善收缴管理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为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提供一个完善的政策依据。

3.逐步建立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制度。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等结合起来,实行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支出统筹安排的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编制部门预算时,基本支出按照统一的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合理安排,项目支出根据单位性质和职能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和综合预算原则统筹安排。

4、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评价机制,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情况纳入绩效评价范围,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征收行为,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5、科学核定收入成本性支出。由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支出凭证,认真核定非税收入的直接成本、执法成本、上缴上级资金、代征手续费、其他成本性支出。核定后的成本性支出总额超过部门预算计划的成本性支出数、部门预算未计划的新增成本性支出,报政府批准后追加预算。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篇6

**县收费管理局隶属财政局管理正科级建制,局长一名,副局长一名,设财务、票据、稽查三个职能股,现有人员5人。票据管理股负责票据的入库、保管、领购、登记、发放及核销工作;财务股负责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基金的收缴、结算工作;稽查股负责对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监督。

二、我县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主要做法

1、制定和出台了有关文件,明确了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我县相继出台了《**县直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县收费管理局乡(镇)行政事业性等财政专用票据管理办法》、《**县收费局票据管理制度》及《**县收费管理局稽查管理制度》等一些规范性文件,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次清晰、运做有效的收费管理体系,狠抓了收费管理工作,强化了财政管理职能。对非税收入的收缴范围、管理方式、操作程序、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使我县非税收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界定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全面清理各执收单位银行帐户。在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将基金、罚没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入等其他财政性资金都并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取消了单位所有的银行收入账户、收入过渡户、储存账户及其他账户共104户,规定每个单位只能在专业银行开设一个基本账户。,我们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93号)文件精神,将公安、检察、法院的收费、和计生部门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纳入预算管理。并与物价部门一道对全县非税收入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建立了非税收入项目库,适时掌握项目的增减变动,对单位非税收入的来源、标准、性质有了具体的轮廊。

[本文来源于大ˇ秘ˇ书ˇ网--有文章需求,请到本网网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

3、严格票据管理,创新票据管理模式,强化源头监控力度。对非税收入票据按种类输入微机进行管理,对各执收单位从票据领购、使用、审核、结存等环节都全过程实行微机化监控,采取“购前审批,限量领购,核旧领新,票款同步”等措施。一是严把票据关,在“缴旧领新,限量供应,日清月结,以票管费,票款同步”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票据的微机管理关。各执收单位凭《票据购领证》领用的票据种类、日期、册(联)号都及时输入微机,核销时,按会计平行登记的记帐原理,按收费项目、收费金额、缴销时间平行登记,逐份核销。二是严把收费项目清理审核关,遏制巧立名目,擅自越权设立项目乱收费。我们结合年检,对近年来地方出台的收费、基金和集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消收费项目12个,规范收费项目6个。三是严把监督检查关,我们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按照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对各执收执罚单位进行不确定性的交叉检查,包括收费标准、收费项目、票据使用的稽查,以及单位非正常业务收入的稽查,形成检查材料,与全县的收支两条线检查和财政财务检查相配合,确保政府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票据使用规范到位。健全和完善了票据发放、稽查和资金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规范了部门和单位的收费行为,执收单位、银行、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便利了票款验收、核对和查验,掌握了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非税收入收缴运行态势。“收缴、罚没两分离”的推行,不仅把住了收入的源头,确保了非税收入征收的公正、透明、规范和高效,同时也从机制上防止了执收执罚单位的“暗箱操作”,提高了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有效的遏制了非税收入的截留、挤占、挪用和坐收坐支等现象的发生,使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证了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四是完善乡镇票据管理。针对近几年来乡镇财税所在票据管理方面存在有票据使用随意性大、管理松散、审核敷衍了事等问题。我们重新制定乡镇票据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票据管理办法,从票据管理职责、票证领发、票证使用到票据保管等方面严格规范管理,审核管理调整为县上直接管理,切实解决了乡镇票据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五是切实加强了财政专用票据的年检工作,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为了规范票据使用,每年12月初对上年财政专用票据和票据准购证进行年度检查。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全县87 户单位的票据准购证、事业性、行政性、往来结算及集资募捐等专用票据进行年度检查,同时结合票据年检,对重点执收执罚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在检查中坚持三到位,五不放过,保证了年检的质量。近年来,共检查执收部门使用的收费票据30079本、涉及收费金额17197万元,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的行政性、事业性和其他收入2026万元。通过年检,使我县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纳入财政管理范畴,确保了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真正达到了以查促收的目的。

4、完善缴款方式,规范了财务管理。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非税收入收支科目进行核算管理,并使用安易财务软件,实现了从手工核算到电脑管理的跨跃式发展,提高了非税收入管理的质量。具体做法是:对已纳入收费管理的单位,按照“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方式运行,执收单位到财政指定代理银行开缴款书,然后在持缴款书到银行窗口缴款,极大的方便了缴款单位,还可从源头上管住非税收入,有效的防止了非税收入的体外循环,从而做到应收尽收,非税收入在财务核算上,按照国家规定的非税收入收支科目进行核算管理,实行资金分类细化管理,纳入预算的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分类、款、项上划,行政事业性、政府性基金、经营性收费分类核算,定期向财政预算综合及时上划资金,同时,还同代理银行互通信息,保证了收费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5、建立收费项目管理库,杜绝乱收费行为。在物价部门的配合下,对执收执罚单位的非税收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执收单位收费项目档案。对非税收入分类、分项目进行归类管理,根据收费性质和预算管理方式,把涉及到我县的非税收入项目全部输入微机,与收费票据、帐薄联网实行同步管理,票据使用与收费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取消了自立和超标收费项目清理行政许可收费项目,配合市县审计、物价部门对国家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如涉农收费、教育收费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许可证登记项目收费,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行为,有效杜绝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建立非税收入跟踪问效机制,从制度上规范部门和单位收费行为,提高了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6、加大非税收入稽查力度,确保“收支两条线”规定落到实处。为规范收费秩序,切实治理经济环境,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始终将治乱减负作为非税收入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来抓。首先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大了非税收入稽查力度。配备了专职稽查人员,认真制定稽查方案,对重点收费单位实行重点稽查。并加大非税收入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了单位和群众举报制度及财政稽查制度,采取征管与监督相结合,重点放在监督检查。近年来,我们会同财监办对重点执收执罚部门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和罚缴分离执行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检查出违纪资金87万元,以查促收,圆满完成了收费管理任务。加大了对执罚部门罚没决定执行情况的清缴力度,对到期应该上缴而不上缴的违纪部门,我们和执罚部门联合下发催款通知书,上门催缴,共清理违规违纪部门 26 个,征缴罚没收入 113 万元。

7、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努力提高收费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业务十分复杂的工作,建设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征管队伍是非税征管改革到位的根本保证。我们在全年常抓各执收执罚部门业务培训,切实提高财务核算管理水平的同时,注重收费局自身的建设,做到三个不放松。一是坚持政策法规学习不放松。所有政府非税收入涉及的收费项目、标准、性质、资金使用规定、预算管理方式等经常学习,人人有学习笔记。二是电算化学习不放松。为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日常的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网络常识及会计核算软件经常组织培训。三是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不放松。把每周遇到的工作问题与业务处理与学习培训紧密结合。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加强财政专业知识,加强非税收入业务知识的学习,改进作风,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驾御财政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增强干部的事业性和责任感,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收费管理干部队伍。

三、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

七年来,我县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与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模式相比,我们认为现行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收入归集力度明显加大。我们共征缴非税收入    6149万元,比3317万元增加2832万元,增长85%,年均递增14%。其中:(1)行政性收费收入250万元,比1959万元,增加191万元,增长323%;年均递增54%。(2)罚没收入完成 255万元,比年 119万元增加 136万元,增长114%;年均递增 19%。(3)预算外资金 5644万元,比1999年3139 万元.增加2505 万元,增长 80 %,年均递增 13%。

2、强化了财政管理职能。理顺了财政收入及分配关系。通过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方面在原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将预算外资金收入、罚没收入、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性收入等其他财政性资金都并入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另一方面,通过综合财政计划和部门预算,将非税收入不仅当作财政性资金,而且作为财政收入参与财政体制分配,实现了较完整的财政预算。

3、推进和深化了财政体制改革。首先,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带动了财政内部改革。过去,财政内部对非税收入存在多头、交叉管理和执行政策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通过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设立了非税收入的专门管理机构,将非税收入的管理职能从财政内部其他部门剥离出来,实现了集中规范管理,理顺了财政内部管理关系,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为财政的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按政策应归口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都归集到了财政专户,杜绝了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政府对单位非税收入的宏观调控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规范了乡镇非税收入的管理;对全县县直单位全面推行综合财政计划,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安排,合理使用,为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是治理和优化了经济环境。我县自实施改革以来,加强了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规范了非税收入征收行为,规范了经济秩序,优化了经济环境。使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目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非税收入范围仅限于政府管理性收入,部分非税收入尚未纳入收费管理范畴。

2、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的职能还有待于改革。目前非税收入仍延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体制,由收费管理部门负责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而非税收入范围大大超过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范围,由于受收费管理部门的职能限制,许多非税收入没有纳入收费管理部门征收管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3、乡镇非税收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个别部门使用的财政专用票据不够规范。

五、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建议

1、探索非税收入分类、分项管理的模式。针对非税收入交织于预算内、预算外的状况,在全面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区别现有的非税收入,采取分类、分项管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项目。

2、探索乡镇非税收入的新机制,建立健全乡镇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规范乡镇非税收入。

3、加强收费票据的管理,实行以票管费。严把票据源头关,不断完善票据管理体系,确保财政票据管理程序化、规范化。

4、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专项治理,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将收费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严格依法行政,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5、认真宣传《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从社会各个方面积极推进《通知》的贯彻执行,使非税收入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依据《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和监督,使管理工作更有利于政府法治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地方经济环境的优化,推动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精神,科学地处理非税收入资金分配关系,保持集中理财,改变财权、财力在部门间过于分散的状况,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

对非税收入改革问题的思考 篇7

一、非税收入改革对事业单位经费的影响

1、纳入预算内管理改革的影响

(1) 现有预算经费拨款不足将无法满足各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的要求, 在目前预算管理体制下, 财政将无法准确核定各单位财政支出的水平。

(2) 现有预算经费增长幅度不够将形成新的经费缺口。近年来, 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逐年增长, 若财政拨款的增长幅度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 将会形成新的经费缺口。

2、预算经费使用的影响

(1) 在自主性方面, 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经费必须严格按照分月用款计划的类、款、项使用, 因此不利于各事业单位资金的统筹调剂, 预算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需要资金时, 只有资金额度却没有资金使用权, 即不利于各事业单位业务营运的正常开展。

(2) 在灵活性方面, 财政拨款已按照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进行了划分, 且下达了具体的资金用途 (如航道维护、住房公积金等) , 造成资金使用灵活性不够。

(3) 在下年度预算方面, 各年的预算经费必须在年度内使用完毕, 一是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是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 三是造成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断档。

(4) 在资金分配方面, 一方面造成有的事业单位资金充足, 有的事业单位资金缺乏, 所属单位之间预算资金不能相互划转, 造成预算执行困难;另一方面使得各单位机构的需求在履行职能和职责方面成为矛盾。

3、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影响

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后随着中央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推行, 增大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管理工作量, 预算编制工作的难度加大, 资金运作管理不畅。

二、非税收入改革的建议

1、已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规费按实际需求核定支出

已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规费应按照用款单位实际需求来核定支出。现在的情况是我国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 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的色彩, 不能满足各单位的实际经费需求, 会对单位的行政能力造成损害而且我国行政事业性收费即将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 财政拨款和经费实际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形势。在现行体制下, 从事业单位的情况来看, 要准确的核定各项经费支出比较困难因此, 编制预算时暂时可以实施“基线预算+增量预算”法, 在上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考虑了预算期内各种因素的变动, 相应增加或减少有关项目的预算数额。

2、给予周转性预算资金和应急经费

事业单位中存在生产性事业单位, 而生产性事业单位全年作业, 而且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较强, 与财政资金供给形成了矛盾, 财政机关应根据业务情况给予生产性事业单位周转性预算资金和应急经费。周转性预算资金用于调剂资金年内余缺, 保障生产性事业单位全年正常作业, 应急经费则用于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这两项经费采取额度和跨年度滚动管理, 即年度决算时不上缴财政国库, 每年保持一定的经费额度, 对于年内发生的经费使用上报财政部, 下年预算中直接补齐差额即可。

3、多级生产性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不追求到末级单位

对于多级生产性事业单位来说, 由于业务复杂、时空分布不均、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较大, 不确定因素较多, 其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一般与实际经费需求都有一定的偏差, 会出现基层单位有些单位资金短缺, 有些单位资金富余, 之间却不能调剂资金余缺的问题, 这无疑是对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也对生产性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不利。因此, 针对基层单位支出核定困难、影响因素较多、预算资金使用效果差的情况, 建议多级生产性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中项目支出不追求到末级单位, 将预算编制到一级或二级单位即可。

4、减少非税收入汇缴级次

目前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管理规定, 每月及时足额解缴非税收入, 对“收入汇缴过渡户”实行“零余额”管理。这样, 非税收入上缴和下拨中间都要至少经过多个层级才能到达目标单位, 级次太多, 时间太长, 使得目标单位的经费供给在时间上出现断层。因此, 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出发, 建议财政部门减少非税收入上缴和下拨的层级, 基层单位征收的非税收入在其主管单位汇总后直接缴入中央国库, 下拨时可以由财政部直接下拨至用款单位。

三、非税收入改革的配套措施

1、支出管理改革跟上收入管理改革的步伐

各项规费按时足额上缴国库, 收入管理改革情况良好, 但是相对应的支出管理改革情况却不太乐观。中央财政资金的支出管理影响着中央行政单位的执政能力, 关系着国家大局。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财政的管理机关, 应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 实地调研预算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 了解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费需求, 按照实际情况来审核各单位预算, 确定资金投放和使用方式, 协调处理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的矛盾, 在不损害行政单位执政能力的基础上节约财政支出, 形成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齐头并进的局面。

2、加强资金管理和规范资金使用

主动适应改革, 积极推动收支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靠拢。对于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应该按照预算用途支出, 出现问题积极向上级单位和财政部门反馈意见;对于尚未纳入预算内管理的非税收入应该逐步按照预算内资金管理的标准加强管理, 规范资金使用, 明确资金用途, 为纳入预算内管理做充分的准备, 最大程度的减弱改革对事业单位经费保障产生的冲击。

3、不断完善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制度

绩效考评在各中央部门开始展开, 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不过, 在绩效考评中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如在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方面, 如何调整和优化年度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考评结果优劣有何奖惩措施、对以后年度预算有何影响都没有提及, 这样会导致在结果应用时奖惩缺乏统一的尺度, 容易敷衍了事, 不利于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工作的落实。因此, 财政部与各中央部门应该协同制定符合各自行业特点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不仅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说明, 同时还要详细规定考核结果的奖惩措施, 努力将绩效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如此才能确保财政资金得到恰当、节省的使用。

4、对财政拨款管理实施国家会计委派制

我国实施非税收入改革目的在于抑制非税收入特别是预算外收入的超常规增长和无序膨胀, 整顿政府收入秩序。但是, 对于纳入预算内管理的非税收入通过严格编制预算来控制支出的做法并不完全可取, 实施起来存在以下困难:

(1) 财政资金使用难以监管。中央单位众多, 在众多单位下面有存在很多直属机构和二级单位, 仅国务院直属单位就有116个。财政部对各部委下设的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 对各级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难以予以监控, 难免会有部分单位通过虚报预算、伪造凭证等手段来非法使用国家财政资金, 审计署虽然每年都会清查但是仍然会有大量违规资金使用被隐匿。

(2) 预算编制准确性低。中央部门项目支出较多, 项目支出本身预算编制难度大, 受到项目所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预算编制难度大、准确性较低、资金需求时空分布不均、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差。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后会对原单位财务管理和经费保障工作造成较大的冲击, 有可能损害原单位的行政能力。

通过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适度放宽预算而通过实施财政资金国家会计委派来强化末端支出监管可以比通过严格预算编制来节约财政资金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宽预算、严支出, 实施财政拨款国家会计委派制的具体措施, 有以下建议:

(1) 国家财政在经过严格审核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对各部委的预算额度的限制, 在中央财政整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不对各部委的预算作太大幅度的删减。

(2) 财政部向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各级中央预算单位派驻财务人员, 专门管理涉及财政拨款的所有工作。

(3) 财政部外派财务人员, 由财政部颁发其所有收入, 其工作向财政部负责。财政部对外派财务人员进行考核并实施岗位定期轮换制度。

(4) 建立十分严格的财政拨款管理问责制, 督促财政部加强财政拨款管理。对财政拨款审计出现的问题由财政部负责并依法追究外派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从重处罚。

(5) 建立各级预算单位与财政部之间的反馈机制, 协调处理外派财务人员的各种问题。

摘要: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非税收入改革对事业单位经费的影响,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税收入改革的建议及配套措施, 为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作借鉴。

关键词:非税收入,改革,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元午等.财务控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朱元午等.财务控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2]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非税收入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篇8

【关键词】非税收入;征管;监督

一、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现状

1.制度保障

根据省政府184号令和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通知》,制定下发了《谯城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全区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征收范围和征收方法,为我区的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非税收入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管理,大部分缴入国库,只有一小部分(主要是教育)在专户管理。

2.票据监管到位

将所有票据按收入级次和财务隶属关系发放和购领,实行分级管理,采取“购前审批,限量领购,核旧领新,票款同步”等措施,确保政府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防止了执收单位对非税收入的截留、挪用和坐支等现象的发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票据成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有效手段。

3.资金分类管理

执收单位依法征收的各项政府非税收入按照“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方式运行,所有资金全额缴存政府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有效地控制了多家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从而提高了资金的管理效率。

4.非税收入及时入库

我们对执收单位,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稽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个别单位违规行为得到了及时纠正,保证了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非税收入财政专户。

非税收入管理的改革,规范了非税收入征收行为,为制止乱收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预算内外资金集中征收统一安排,合理使用,为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非税收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面对这一难得发展机遇,应该大有可为。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来讲,我们在积极探索拓宽征收领域,逐步扩大直接征收范围,完善征管模式等途径,这些都为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应立足于更高的起点,继续探索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和办法,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来看,一是征收体制还未理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存在条条管理的情况。对一些垂直管理部门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监管困难。如税务、工商等,这些部门人权、财权高度集中,地方财政及其他监督部门无法对其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给政府非税收入的依法征收带来了障碍。二是稽查体系不够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在稽查程序上存在不足,对基层情况缺乏了解,导致对政府非税收入监督职能的弱化。三是工作的复杂性。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事關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抓落实。四是协调的艰巨性。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开拓性工作较多,需要与其他部门和单位协调的任务很重。特别是有些需要协调的问题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切身利益,而我们协调的手段比较弱,沟通和协调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难点才有重点,有差距才有追赶的目标。分析形势、查摆问题是为了找准差距、明确方向,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面对新的形势和各种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困难和任务面前,既要充分估计,又要坚定信心,将挑战视为机遇,压力变为动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充分发挥优势。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我们要继续落实上级文件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按照依法征收、源头控收、以票管收、应收尽收、规范管理的工作目标,努力做好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必须明确以后工作重点,就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来讲,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非税收入管理新领域

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是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的重点。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按照局党组的要求,将“百人千企谋发展 我为纳税人服务”和“千方百计理好财我为当家人服务”两项活动深入延伸,切实地为企业和预算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长效服务机制。

二是以建立学习型、创新型机关为切入点,加大调研力度,不断提高理财水平。要形成领导牵头、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挖掘第一手数据,坚持实事求是,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吃透基层的真实情况,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提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三是把信息上报纳入到工作日程,注重勤、炼、乐、精。勤就是要多跑、多看、多听、多问、多写,必须勤,因为我们本职工作量很大,困难也多,没有一个勤字是很难完成的。炼就是信息撰写上报能够增加学识,开阔视野,想问题、动脑筋、学会观察,增强分析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乐就是充实了生活,取得了收获,在忙忙碌碌中觉得心情愉悦,增加活力和乐趣。精就是信息不能杂、乱,要去粗取精,有价值信息占有的比重要大。随着信息重要性日益提高,信息会被各部门争相上报,我们上报范围很有限,基础不牢,会对今后工作增加很大难度,以后,任重道远,要再接再励,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2.强化非税收入征管措施

要注重把好非税收入管理的关口,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征管措施。一方面把好非税收入年度预算核定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分项目和单位,及时、全面、准确地核定非税收入年度预算,为部门预算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把好票据年检和核销关。全面开展财政票据年检,及时查处和纠正票据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同时,建立票据印发、核销报告制度,规范票据日常管理,充分发挥以票管收的作用。

3.加大非税收入监督机制

要完善非税收入的举报、稽查、奖励、处罚和责任追究等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部门和单位非税收入执收行为的监督检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非税收入日常稽查和专项稽查。继续坚持稽查与调研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解决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加大稽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征收行为,为非税收入管理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4.创新非税收入征管机制

要坚持“依法征收,源头控收,以票管收,应收尽收”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机制。一是探索符合工作实际的征收方式。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直接征收范围,强化财政对非税收入的管理职能。二是完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并积极探索切合当地实际的非税收入征管理模式。

5.推进非税收入征管信息化

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横向联网完成后,结合“金财”工程实施省市县纵向联网。二是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三是积极参与大平台建设,通过银行代收和相关软件不断完善,实现非税收入信息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管理。

四、结束语

近年来,政府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但同时该项收入的监管问题也同时提上日程。如何逐步建立非税收入征收和监管体系,将这项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对于以后其他非税收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珺燕.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

[2] 杨光明;李志平.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践与探索[J].财政监督,2008(07).

[3] 邵卫.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11).

[4] 闫香兰.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探索非税收入改革的新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2(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写给二年级学生的评语下一篇:2022年下学期四年级期末作文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