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心得体会(精选6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关心重视,彰显了当下中国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树立人才工作意识。我局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一项长期方针,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分工,并利用全局干部集体学习时间,传达学习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公务员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统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新选择, 是区别于以往的发展战略, 以前我们常说推动经济发展用“三架马车”, 即出口、投资、消费。但目前来看, 这三驾马车的动力弱化了。第一, 出口方面, 在全球经济没有很好复苏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靠出口有突飞猛进的增长不太现实, 而且我们现在也丧失了出口产品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甚至很多外资企业已经迁出了中国。可以说中国制造遍布全世界这样的现实短时期内已经不复再来了。第二, 投资角度, 我们可以靠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靠投资房地产拉动经济, 各个地方一直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自己的头等大事, 但事实上投资环境远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状态。第三, 消费方面, 目前消费已经为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了很重要的力量, 继续拉动经济的空间有限, 并且在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前提下公民的消费能力值得质疑。在这样的前提下, 有关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阶段面临的变化进行了认真分析, 有了清醒认识之后, 寻找到了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和新的战略选择, 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选择用创新驱动发展一方面是总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得出的结论,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引领的发展, 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是总结我们经济发展方式得出的结论, 当前,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必须改革, 改革是我们当前的总基调, 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创新, 从创新中找出路, 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二、创新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也万万不能忽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意识的重要性。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怎么样?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了中国科技史后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古代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高成就,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发明, 这说明中国人本不缺乏创新的能力。但到宋朝之后就没有像样的发明创造, 可以看出我们不缺乏创新的能力, 但近现代中国人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方面弱化了。其实创新并不一定非得创造一个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具体的东西, 更重要的一种全新的思路。比如现在的智能手机, 我们说它是一种创新, 智能手机一出现就占领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市场。其实智能手机本身没有什么独特的发明, 看电影的功能, 上网的功能、玩游戏的功能, 听音乐的功能, 照相的功能都是原来就有的, 智能手机的成功恰恰说明了思路创新所带来的附加值。智能手机制造者摸透了现在人们工作太累了之后需要放松、需要休息的心思, 在经营思路上、商业模式上做了创新, 把手机变成了可供人们使用的便捷的工具, 这才就是创新的精髓。因此, 要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理念, 做到上上下下都重视创新, 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领导干部要树立创新意识
变革是21世纪的总基调,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词, 为了使用这个快节奏、多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领导者都应该树立创新意识, 要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才能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 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广大领导者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应该走在时代前列, 永不满足于现状,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更优更好的目标,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增强创新意识, 首先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它是突破惯性思维的要求,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更是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研究, 创新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广大领导干部为了应对、适应新形势, 需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这就离不开不断的学习。不学习, 就会闭目塞听、井底观蛙, 就会不适应变革的社会。
增强创新意识, 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 会使广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循规守旧、固步自封。有句话说思想解放有多远, 发展之路就有多远, 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有勇于冲破旧观念的魄力, 能摒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主动引领各项工作走, 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而不是盲目的听从上级指挥, 做机器人。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有新突破、理论上有新收获、工作上有新方法、实践上有新创造。
增强创新意识, 需要有敢想敢干的气魄。创新是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 是对现有事物扬弃, 是对原有事物的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对既有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传承,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修定、调整、创新。广大领导干部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把创新意识作为自身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把创新看作是重要的工作方法, 把创新当做是重要工作, 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建立既适应奔腾思想有适应本职工作的新方法好办法,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且, 单位和部门还要创造有利于发挥创新能力的工作环境, 让那些善于创新、勇担风险、锐意进取的人得到尊重、支持, 让那些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碌碌无为的感到压力, 从总体上塑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从而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十八大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着传统“三架马车”动力的弱化的现实, 我们寻找到了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选择, 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大领导干部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意识形态工作在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战略思考,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的深刻阐述。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我国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它指引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经济工作搞得再好,如果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会出大问题。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对于我们统计部门来说,要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统计网络平台的舆情动态管理。
我们回顾历史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苏联、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失守,以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长期、恶性泛滥。当年,敌对势力搞垮苏联,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的,从颠覆列宁、斯大林的形象开始的。此后,一系列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莫不证明了一点: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一些统治了十几年、几十……
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和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确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实胜于雄辩,行动高于一切。五年间,习近平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为意识形态工作谋篇布局、把关定向。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上的团结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十九大报告中,诸如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通俗用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三、坚持把思想上团结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思想上团结统一的必要性。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但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永恒主题和奋斗目标。
四、从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看思想上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观念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政治上层建筑时曾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这就需要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为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问题,明确提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的要求,深刻阐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意义,是对我们党管党治党规律的科学总结,为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不忘初心,用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传家宝”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高度重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把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管党治党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提出党内生活“政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等命题,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工作方针,逐步形成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立足时代特点,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等作出十二条规定,在改善党内政治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坚持不懈正风反腐,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实化和细化,党内政治生活气象为之一新。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需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坚持问题导向,持之以恒抓党建是针对管党治党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的科学判断。当前,一些地区和单位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认真、不经常,形式化、简单化甚至庸俗化、娱乐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仍有相当的市场。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使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高压线”不带电,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没了火。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篇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更没有“终点站”。因此,总书记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固本培元,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
思想政治建设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是旗帜问题、灵魂问题,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思想“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抓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思想教育从领导干部向全体党员延伸。安徽省结合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四个一”教育、“六个一”教育,聚焦“四风”问题,开展“四对照四查摆”、“五必访五必问”等活动,联系思想实际挖根源、查问题、找不足,党员干部醒了脑、提了神、补了“钙”。
“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使每一名党员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实践中,以下三点必不可少:补足精神之“钙”,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忘初心、不悖誓言,持之以恒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补钙强骨”;筑牢信仰之“基”,注重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把稳思想之“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坚定不移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为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打牢思想基础。
激浊扬清,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安徽省委把正风反腐紧紧抓在手上,主动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省纪委找准职责定位,大力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纪律审查力度空前,巡视利剑作用更加凸显,“酒桌办公”、“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取得重要成果,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激浊和扬清、治标与治本两手抓。首先是“横下一条心”刹“四风”,执行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在坚持中见常态,在深化中见长效。其次是“铆足一股劲”惩腐败,坚持不懈拔“烂树”、治“病树”、护“森林”,把存量减下来、把增量遏制住,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再次是发挥好选人用人“风向标”作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只有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党内正能量才会充沛,歪风邪气才会无所遁形。
立规明矩,扎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铁笼子”
严格制度约束,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修订巡视工作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颁布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安徽省积极推进地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工作规则》等“1+15”系列配套制度,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制定出台《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巡视、审计监督、重要岗位轮岗、制度规范“四个全覆盖”,形成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支撑。
“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紧制度“笼子”,应做好以下方面:把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作为重要任务,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常委会及其成员职责清单制度,健全重大事项决策咨询机制;把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作为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重要武器,建立经常性的提醒和批评制度,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认真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强化问题查摆、整改,在深入剖析中发现问题,在相互提醒中明确方向,构建起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以上率下,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出样子,下面就会跟着来、照着做”。领导干部如果做到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推动一支队伍、一个地方乃至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领好全体党员这个“最大多数”。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做到“ “ 两个巩固” ”
三、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篇二: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带来挑战 四、如何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五、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的信仰者 六、坚持正确导向,增强阵地意识,做新时代的传播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基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极端重要”这一战略定位的内涵和实质,就要着眼于“三个事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跑好“接力赛”中这一棒,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和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靠“枪杆子”和“笔杆子”闹革命,用“笔杆子”的精神力量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用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政治优势。历史和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执政地位的巩固,一些多年执政的大党、老党,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后,反而丢掉了政权。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力赛”中跑好这一棒,就必须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续写“大文章”的新篇章,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
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斗争需要伟大旗帜引领。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同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博弈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解答“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课题,首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上不出偏差,更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现在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时有出现,有的甚至把我们的成就说成是学习西方制度模式的结果,有意把我们的发展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割裂开来,企图搞乱思想、搞乱人心,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赶考”的继续。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思想防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强起来”,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
顺利向前推进。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一刻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做到“ “ 两个巩固”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干什么”的问题,我们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主心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在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不把它当成僵化的教条。要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补足精神之“钙”,打造“金刚不坏之身”,坚定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
着眼于培育壮大社会主流价值,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们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是全社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延续中华民族基因和精神命脉,构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唱响时代发展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开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要深化理论研究阐释,讲清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反映我国发展现实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南,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理解
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引导社会情绪,增进社会共识,凝聚社会智慧。要创作更好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增强全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力量,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着眼于掌握舆论主导权,建设网络文化新空间。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完善互联网管理体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推动外在“管网”向内在“治网”转变,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要加强网上信息研判,及时掌握网上舆论动态,在注重培养网络写作队伍,创作更多网络文化作品的同时,有效抑制网上攻击渗透,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三、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抓起来。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增强政治意识,牢牢掌握领导权。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要建立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督查考核、监督评议等,把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落到实处,把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旗帜鲜明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
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工作没有旁观者,必须全党动手。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自觉抓好本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自觉把自身工作同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一起动手来做,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奏“交响乐”,形成强大合力。要建好管好宣传思想队伍,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
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掌握管理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让正面声音占据主导、成为主流,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的主流展示好。要加强前沿阵地建设,把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等,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建好管好用好各类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做到传播技术发展到哪里,正面舆论宣传就跟进到哪里。
各级各类传播渠道都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决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空间、提供方便。增强创新意识,牢牢掌握话语权。面对空前活跃的各种意识形态“话语”,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话语权的争夺,抵制西方话语霸权,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加强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阐释现实问题、指导现实社会,展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强大力量。要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人民群众中的感染力、吸引力。
篇二:
通过五天的学习和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提高我们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形式中。在古代意识形态表现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工程主义为奋斗目标,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意 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事关人心聚散、政权安危,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
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当前,影响我们党执政地位巩固的因素非常多,集中表现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个挑战,精神懈息、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个危险。无论是应对外部的挑战,还是解决内部的危险,都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需要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把学好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必修课。思想防线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夺取政权往往是从确立指导思想、确立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始的;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也是以舆论阵地被攻破、意识形态主导权丧失为标志的。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带来挑战 信息传播夹杂多种声音,速度快,成本小,往往先声夺人,引发舆论焦点。尤其是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并传播媒体内容,信息源成倍增多,信息流闪电般增快,对党委政府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严峻挑战。网上的各种谣传,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凭空捏造”、“雷锋典型系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各种抹黑英雄、虚无历史的现象此起彼伏。
四、如何提升意识形态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仅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为广大党员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意识形态作为政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我们党员来说,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能力,即意识形态能力,包括意识形态鉴别力、意识形态处理力、意识形态领导力等。党员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能力,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理论创新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的信仰者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这一深刻见解充分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和精髓,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党员,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弄懂并正确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建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藩篱,增强人们抵御和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
六、坚持正确导向,增强阵地意识,做新时代的传播者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党员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敢于在各种
错误思潮面前亮剑发声,勇于同敌对势力和颠覆分子作斗争,不当“绅士”,当“战士”。既要在舆论导向、价值导向上始终坚定立场,也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向先模榜样学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
(一) 从国际来看, 全球仍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中, 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前和今后世界经济形势, 必须联系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来看。”2008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 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 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传统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还不明朗, 各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 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从贸易方面来看, 针对我国的“两扩散、两挂钩”的态势日趋明显, 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不仅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经济体, 涉及的行业不仅有陶瓷、钢铁等传统产业, 也有光伏、风电、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 同时贸易问题与气候变化挂钩, 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从投资方面来看, 针对我国的像行业准入、国家安全审查、工会阻挠等保护措施轮番出台。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机遇, 已经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 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 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机遇。
(二) 从国内来看, 我国发展仍面临着突出问题, 有些还相当尖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拿科技创新能力来说。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著名品牌, 我国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最底端, 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许多中低端产品的“世界加工厂”, 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
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正在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一方面, 我国传统的优势 (比如说劳动力的低成本) 会逐渐地丧失, 不能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新的优势 (比如说科技创新能力) 又没有形成, 又能与高收入国家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 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更多更复杂。所以, 凡事要从坏处准备, 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做到有备无患。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为适应国际国内新的时代背景, 必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 但硬发展没道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蕴含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 尊重经济规律, 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 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现象。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的粗钢产量从2006年0.9亿吨发展到2012年1.8亿吨, 6年翻了一番。如果河北省是一个国家, 它的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二。这种片面追求经济规模的发展方式, 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没有经济效益。在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中, 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 河北省占7个。2012年底, 其每吨钢的利润只有1.68元;2013年上半年, 钢铁利润一度降到了0.43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单纯追求生产总值增长, 不注重质量和效益, 不注重环境, 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有的地方盲目追求生产总值, 瞎忙乎了一阵子, 形成了一大堆没有用甚至可能有害的东西, 劳民伤财啊!”现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 尊重经济规律,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二)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好求优
当前,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正是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既要坚定必胜信心, 又要增强忧患意识, 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稳’是指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 ‘进’是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稳”和“进”有着更丰富内涵和具体要求。“稳”, 就是经济运行总体要稳;物价总水平要稳定;就业形势要稳;农业基础要稳;社会大局要稳定。“进”, 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新进展, 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采取新举措, 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稳中求进”, 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 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 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 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守住底线就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突出重点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完善制度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引导舆论就是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 使人们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 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经济发展有动力, 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才能良性循环, 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主攻方向就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 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角度说, 就是要改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 造成的后果就是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产能严重过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 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当前, 在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上, 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
第二, 从调整要素投入的角度讲, 就是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入廉价生产要素、主要靠生产中低端产品实现的。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涨, 使得我国中低端生产正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 低成本优势越来越小, 路越走越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第三, 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讲, 就是要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构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 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已经十分明确, 就是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大力调整制造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二)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突破, 就是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为, 而是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
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 关键是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 政府要简政放权, 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 政府应当主动补位, 弥补市场失灵。也就是既要通过市场机制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 也要善用政府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些重要论述,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06-1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感言06-06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06-12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11-20
电视剧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言10-16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北大讲话精神心得体会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