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的影评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入殓师》的影评(精选10篇)

《入殓师》的影评 篇1

——《入殓师》

一看完这部影片,我只想说,太耐人寻味了,那大提琴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不能逝去,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导演用大悟演奏大提琴来表现他内心的活动,那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部影片是穿插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而这些矛盾冲突又在人们面对死亡时被爱化解,而贯穿影片的则是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大悟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失落、绝望”到“重新拾起希望”再到“抗拒,退缩,犹豫,挣扎”到最后的“释然”。现在我们从这几个不同的阶段来说明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一个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交响乐团解散了,大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难以承受,导演在这里应用镜头俯视的手法让大悟那惊愕的表情,孤独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和迅速离去的众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份工作对他和对其他人不一样,这是他的理想,他甚至还为此去银行贷款买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大提琴,现在理想远去了,成为了过去,大悟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所措。在这里,导演给了夕阳一个镜头,人生来了一个大转折,从影片开始到这里,各种场景还是暖色调,接下来就转入冷色调了。

被狠狠摔回现实的大悟也在那条章鱼的命运看清了现实,这把高贵的大提琴根本不属于他,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镜头中大悟那无奈的表情和眼神深深的流露出他内心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放弃吧,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卖琴之后,他却感受到了自己获得了解放,原来自己一直被这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束缚者。

昏暗的灯光,古朴的气息,大悟的山形老家是给人一种怀旧的味道,然而大悟却对这里却没有什么回忆,他对他爸有外遇,抛弃她们母子而跟别的女人走了却记忆犹新,这里就对大悟跟他父亲的矛盾定下了基调,虽然交响乐团解散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大悟在DK代理找到了工作,却误解了这份工作的内容,结果当他得知这份工作是跟死人打交道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从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沦落到做纳棺的工作,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现实。可是在心里,大悟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从回到山形老家开始,影片一直是冷色调,环境一直是阴郁的,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小林大悟现在的内心世界是阴郁的,死亡是阴郁的,家具等一切似乎都是阴郁的。

接着是小林大悟第一次去纳棺,零乱的房间,发臭腐烂的食物,腐烂的尸体让他难以接受,在回来的车上,他身上的臭味被几个女学生发现,他感到羞愧极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路过了小时候的澡堂,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澡堂还是没变,澡堂里小林大悟在澡堂疯狂地搓香皂洗澡,每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好几次香皂都滑出手,他只想尽快地摆脱那种死人的味道。

澡堂老板娘和他儿子山下的矛盾也在这里展开,澡堂老板娘坚持将澡堂一直经营下去,而山下则坚持要母亲把澡堂卖了,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当他们看到小林大悟时,澡堂老板娘觉得小林大悟出息了,小林大悟在这时也没有说出事实,他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想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现在从事纳棺的工作,更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知道,然而越是这样,他的内心就越来越矛盾。

然后导演又给了一个夕阳的镜头,相应的是小林大悟的内心也暗了下来,在这里导演设置了小林大悟在二楼楼梯口的场景,这狭小幽暗的空间很好的表现

了小林大悟封闭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映衬着他那阴郁的表情和深深的叹息就这样,内心不堪负担的大悟拿出了尘封已久的小时的大提琴,这时的大提琴成了他唯一能抒发情感的对象。

社长来找小林大悟,小林却像遇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他退缩了。然而

当他再次跟社长去纳棺,看到社长如何让死者再次鲜活地活在世上,如何让原本冷言冷语的主人在最后面对妻子时痛哭流涕,小林大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意义,人都会被表面的东西蒙骗,死去人在没有进行化妆之前,让人感觉是那样冷冰冰,然而纳棺却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爱,这深藏心底的爱我们平时或者根本没有发觉,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这次小林大悟真心笑了,他感到原来纳棺的工作可以这样,他的状态好了很多。

小林大悟喜欢了这份工作,接下来他跟公司里尚春小姐的那段谈话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真的,社会中整日忙于生活的我们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内心那些最真的情感。

好景不长,在遇到山下后,小林大悟又一次陷入矛盾,回到家,看到妻子美

香在看纳棺的DVD,小林大悟发现周围人都不理解他,都认为这份工作不正常,朋友的不解和妻子的离去再一次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在后一次的纳棺仪式中,他又受到了那家人家属的嘲讽,不被身边的人认可接受,这在小林大悟的心里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决定辞职,然而社长的话震动了他,人活于世总是要吃的,总是要工作的,做纳棺的工作没什么不同,为了生存而已。

大雾天气,看不清道路,小林开着车在大雾中摸索着缓缓前行,道路渐渐清

晰,这不就是大悟的心境吗,在做入殓师这条道路上,他就像行走在大雾中,看不清前方是什么,然而那浓重的雾正在散去。

圣诞节来临,社长,小林和尚春小姐三人一起大口地吃鸡腿,小林开始演奏

大提琴,在歌声中,三人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是对亲人深深的的思念和爱啊,接着是一个个家庭送走亲人的充满爱的场景,小林大悟完全爱上了这份工作,电影画面的色彩开始变得柔和。

美香也回来了,还怀着孩子,但他们之间的隔阂还是没有消除,新旧生命的交替是那样的自然,为什么人们不能正视纳棺的工作呢?

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了,这时山下还是没法消除对小林大悟的偏见,在完整地看了小林大悟给母亲纳棺的过程后,山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妻子美香的内心也有了动摇。

火化澡堂老奶奶,这时在大叔的诉说下,山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了

解自己的母亲,当大叔按下点火开关时他痛哭流涕,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美丽的樱花,画面变得阳光、灿烂,父亲的死讯也到来了。这使已经归于平

淡的大悟从心理上从事实上都无法承受的消息,甚至无法理智的思考。他以拒绝去探望拒绝着父亲的死讯,秘书小姐背后的故事也呼之欲出,大悟终于明白原来爱也可以成为负担,重到让父亲几十年来都不敢来看他。

最后当父亲手中滑落那颗圆滑的石子时,他才感受到父亲对他那深深的爱,矛盾在泪水中化去,留下的只有对父亲那无尽的爱,大悟转过头,跟美香四目相对,眼中都噙满泪水,那目光中是对妻子,对未出世的孩子的爱。

《入殓师》的影评 篇2

一、不离不弃的夫妻之爱

爱情使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走到一起, 相知相爱, 而婚姻又使得这种爱更加坚固, 使得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变成了血肉相连的亲人, 不离不弃的爱人。

电影中最突出的夫妻之爱就是小林大悟和妻子美香之间的夫妻之情。妻子美香一直追随在大志身边, 即使当初美好的誓言并没有实现, 美香依然深爱着大悟, 所以毅然跟随大悟回到偏僻的家乡。当美香发现大悟竟然是做入殓师这个工作时, 她根本无法接受, 一向温柔顺从的她选择了离开。她原本以为入殓师的工作是肮脏的, 是见不得人的, 所以她无法忍受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 也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个爸爸, 一切的改变是因为亲眼看了丈夫给澡堂老板娘的入殓, 那种对死者的尊重, 不仅仅可以让死的人有一个最美的终结, 也给活着的人留下了美丽的回忆与安慰, 入殓师原来是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工作, 于是美香最终理解了丈夫, 也接受了丈夫的职业。电影中还有一对夫妻就是大悟的父母。虽然在大悟很早的时候, 父亲就有了情人, 并且抛弃母亲离家出走, 但是直到死去, 母亲也还是没有忘记父亲, 一直想念着, 也许也一直等待着, 所以一直保存着父亲曾经喜欢的唱片。虽然大悟的父母已经分开, 但是思念还在, 爱还在, 正是因着这份爱, 这对夫妻才各自孤单地走完自己的一生。电影中还有一对不是夫妻胜似夫妻的夫妻, 就是澡堂老板娘和她的常客殡葬官, 他们相依相伴几十年, 彼此理解, 彼此照顾, 不离不弃。当澡堂老板娘围上自己喜爱的黄围巾问好不好看时, 那脸上少女般的娇羞, 当殡葬官对着棺材里曾熟悉的面孔说谢谢时, 那份不舍与深情, 都让我们感动不已, 虽然死亡已经把他们隔开, 但是爱还在, 回忆还在, 他们已经约定好了, 不久会在另一个世界里重逢。“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真实, 是一份不离不弃的爱。

二、剪不断的父子之情

血浓于水, 更何况是骨肉相连的父子之情, 无论何时何地, 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这份情已经流入我们的血液里, 是怎么也割舍不断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为一个年轻的儿子入殓的, 年轻的儿子静静躺在棺材中, 生前与父亲的种种矛盾, 此刻都因为死亡而无足轻重, 也是因为死亡, 因为永远的分离, 父子之情在这一刻才如此深刻。父亲痛哭:“即使打扮成女孩子, 也是我的孩子啊!”所有的矛盾, 所有的埋怨, 都抵不上深深地父子之情, 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 是怎么也不会被割断的。也是因为死亡, 大悟才敢正视自己心中对父亲的爱, 并大悟最终原谅了父亲。在大悟心里, 父亲一直是一个缺席的角色, 从父亲离开家的那天, 大悟就尘封了对父亲的爱。他以为时间会让他忘记父亲, 但是时间模糊地仅仅是父亲的那张脸, 父亲一直是大悟心中的那道伤疤, 他以为他是恨父亲的, 而这种恨是理所当然的, 他耿耿于怀的也只是父亲不爱自己, 内心深处他还是爱父亲的, 并且渴望得到父亲的爱, 所以他会一直保留着父亲给的鹅卵石, 一直弹奏父亲爱听的音乐, 恨只是他爱的伪装, 所以当他看到父亲被那么潦草的抬入棺材时, 他那么激烈地阻止了, 他不能允许父亲就这么离开, 他要亲自给父亲入殓, 要父亲整洁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当他看到父亲手中紧紧握住的小鹅卵石的时候, 终于知道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所有被尘封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一下子就复活了, 父亲陪自己练大提琴的样子, 父亲在河边给自己鹅卵石的样子, 而此时父亲在记忆中的面孔, 是那么清晰, 也是那么慈祥。泪水忍不住落下, 那一刻, 大悟不仅仅有对父亲的不舍与爱, 也应该因为父亲原来一直爱着自己而感到欣慰吧。父子之情, 无论怎样掩盖, 总是割舍不断的。

三、对生命的悲悯之爱

世间万物, 所有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 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 所有的生命都带给我们欣喜, 以悲悯的心来对待生命, 我们才能够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

电影《入殓师》虽然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 却一点也不阴沉, 相反却很温情, 这与导演赋予这部影片的悲悯之情是分不开的。作为大悟的上司也是大悟的人生导师的社长, 在屋里种满了各种绿色的植物, 在一个放满棺材的地方, 却充满了绿色的生机, 可见社长是一个多么热爱的生命的人。作为入殓师的大悟, 是热爱生命的。这种热爱, 不仅仅是给予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对陌生的已经死去的生命, 大悟也是怀着一种尊重与悲悯之情的。正是因为如此, 大悟才能够慢慢接受并且热爱上入殓师这个职业。对死者的敬重与悲悯, 使得大悟每一次给死者入殓时, 都是像在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 他一丝不苟并且细致入微, 让死亡成为死者最后的一次美丽旅行, 给活着的人留下死者最美好的最后一面。不仅仅对于人, 对于大自然中的生命, 也一样怀有一种悲悯之情, 这种悲悯更多地体现在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当大悟在空旷的田野里拉大提琴的时候, 在悠扬的音乐中, 春天的小草慢慢的破土而出, 美丽的天鹅在湖水里嬉戏, 一切生命都充满生机, 面对着这样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 大悟的心中肯定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吧, 世间的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所以应该珍惜生命, 爱护生命, 尊重生命。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 所以大悟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有尽头的, 活着是一段美丽的旅程, 任何人任何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但是死亡并不会让我们消失, 因为有着爱, 有着回忆。这些都会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延续下去。

摘要:《入殓师》是一部关于爱与宽容的电影, 虽然死亡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但是因为爱, 死亡并不再是阴冷的, 也不再是悲伤的, 在这里, 死亡只是另一个开始, 而爱是永恒的, 超越了生死, 也超越了时间。在整部电影中, 爱是不变的主题, 不论是父子之爱还是夫妻之爱, 包括对一切生命的真爱, 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与感动。

生死之情的传递——《入殓师》 篇3

关键词:入殓师;死亡;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7.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21—02

导演: 泷田洋二郎

主演: 本木雅弘 山崎努 广末凉子

音乐: 久石让

类型: 剧情

获奖:200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2008年中国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外国影片、最佳外语片男主角奖以及最佳外语片导演奖

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剧情梗概:

原本是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因乐团解散后生计所困,携妻子回到乡下生活,戏剧性地成为了入殓师。大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死者,遭遇了不少生离死别的场景,逐渐体会到入殓师的职责所在,他习惯、并爱上了这个让人心存偏见、鄙夷的工作,感悟着死亡与生存的意义。最后,他得到了朋友与妻子的理解,对父亲三十多年来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也在最后为父亲入殓时化解。

影片赏析:

一、主题

《入殓师》影片从殡葬这一禁忌话题入手,从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角度,诠释了生死、父子情等一系列隽永的主题。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比遗体更值得我们尊重的了,因为这是证明他(她)曾经活过的最后凭证。入殓,就是为遗体净身、化妆,然后把遗体放入棺木。所谓入殓师,可以理解为殡仪工作者,用影片中入殓社社长的话说,就是“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人。入殓师,很好地在生与死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人们对于生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理解。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关于“死亡”,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是人生的归宿,在影片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意义。“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男扮女装的小伙、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每个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那些冰冷的身体也曾焕发过生命的光彩。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启发。

电影用入殓师的遭遇串联起一副副浮生相的同时,也表现出导演对于生死的体会。整部电影都围绕生死观在探讨,比如:

1.对自己的入殓师工作耿耿于怀的小林在桥上看鱼,有两尾鲑鱼拼命地往上游游去,只为了产卵,然而从上游却漂来了几条死去的鲑鱼,小林很是感慨,说:“真是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为了赴死而拼命逆流而上,却也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法改变死亡本身,既然不能改变,就得好好地、努力地活着。

2.在小林和社长的谈话中,社长说死亡无法避免,但是可以让死者美丽地离开。社长还说,任何生命都有生死,它们都有感觉,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也是如此,只是它们不会说话罢了。以及,“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就得吃……。”这里暗含着一种生死观念,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你手里拿着的食物未尝不是一种死亡的物体呢?

3.火化澡堂老板娘的时候,火葬场的老头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代表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许多人。对他们说,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看门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对于生死看法的最佳诠释。

这些片段都不失时机地强调,生命存在那么多的未知,死亡不可避免,只有摆脱死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入殓师》设置大悟自幼练习大提琴,安排他在蓝天雪山下独奏,即是主题的升华。

影片中,小林大悟和父亲的感情,也是重点刻画的。小林一直对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耿耿于怀。三十年后,再见面时已是父亲的尸体。经过一番挣扎,小林还是决定亲自为父亲入殓。掰开父亲的手,一颗石头露出来。一切的怨恨都化为了悲伤,父亲的样貌在记忆中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一切变得真实……他流着泪温柔地为父亲刮完胡子,握着妻子的手和鹅卵石放在没有出生的孩子上……一块意味深长的石头已经说明一切,整个故事由死亡而起,以新生而终。一个新的生命旅程即将开始,影片的主题也由此提升到最高境界。死亡与生命的承继关系巧妙地表达了出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传承与体谅。

二、人物

1.小林大悟。小林大悟在做入殓师前是个大提琴演奏家,当他因为失业而阴差阳错地做入殓师这份工作时,有许多的难堪与不适应。但随着一次次地面对着不同的尸体,又一次次地从死者那僵硬的身体上看见了活生生的亲情时,他领悟到入殓师的职责所在,以及生命的意义。所以,大悟变得慈悲且坚强,帮助那些死者以完美的形象来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从他刚开始从事入殓行业时,吐得唏哩哗啦,到后来默默地为逝者悲伤与心痛;从亲人与朋友的不理解,无奈的屈服与忍受,到最后心甘情愿地为这份工作付出,并引以为傲,朋友和妻子都谅解和理解了他,最终完成了一次心灵上完美的蜕变。

入殓的现场,大悟动作轻缓温柔,表情十分庄重严肃,如同一个艺术家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在他的精心处理下,遗体变得祥和自然,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生命在最后一幕有了永恒的美丽。每次入殓完,大悟都会为逝者、为自己拉上一曲大提琴,琴声袅袅,回音绕绕,让人经历了一次时间和心灵的旅程。

影片最感人的部分,出现在小林为父亲入殓,掰开父亲紧握的手,一枚光滑的鹅卵石悄然坠落——那是小林幼时与父亲的约定。记忆中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多年的埋怨和怨恨在此时都幻化成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小林本身的职业感和对父亲浓浓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影片达到最高潮。

另外,小林的帅,无疑是亮点。小林的帅、青春和他每天接触的衰老、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帅与青春,加上他在入殓仪式上专心、庄严、肃穆的表情,为那静谧的场合,添上了动人心魄的美。

2.美香。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集合了几乎所有日本女性贤良淑德的品质。美香对丈夫的一切都非常包容,但是当发现丈夫在做入殓师之后,美香并不理解,选择了离开。而当她重回丈夫身边的时候,带来了已经怀孕的消息,又一次以孩子为理由请求丈夫辞职,但目睹丈夫给澡堂婆婆入殓的情形,细腻、温柔、宁静轻和,举止间透出对死者的敬重与哀伤,她突然理解了丈夫的决定,体会到了入殓师职业的伟大。当大悟阻止丧葬公司野蛮地对待父亲的遗体时,美香说出:“我的丈夫是一位入殓师”。她已经从内心里承认了丈夫的职业。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是在象征着生命的美香这里落下了帷幕,当那块光滑的石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

3.其他人物。社长佐佐木,一位冷静而睿智的老者,阅历丰富、饱经沧桑、洞晓世事。在影片中,社长作为入殓师的第一个处理的对象,竟然是他深爱的妻子。他几乎成为了大悟的引领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父亲。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对死亡的理解,都深深地影响着小林大悟。

办公室助理,同大悟、社长一样,他们三人都是在人生中失去了某样的东西的人。助理看似平淡,容易被忽视,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一直都活在愧疚之中,她想找回自己的孩子和昔日的亲情,但却缺乏勇气。最后她尽最大的努力劝大悟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实际是一种对自我愧疚的弥补。

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

三、喜剧色彩

《入殓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故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死亡、葬礼与遗体,但导演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温馨而感人。一方面,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但另一方面,其中的真挚、诚恳并没有被喜剧成分破坏掉,并且没有止于笑声中,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对生存寄于了深沉冥思。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潸然泪下,正是此片的成功之处。

电影极力轻松地表现死亡,开篇时就是肃穆的葬礼,在沉重的大提琴背景音乐下,作为新手的大悟亲自给他眼中的“美女”净身、整理遗容,可是一脸庄重的大悟露出了古怪的表情,不得不中断而求助他的老师,老师不明所以,亲自入殓,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名男扮女装的小伙。荒诞的开场,大大冲淡了死亡带来的阴暗和沉重,让人开怀。

同样,老入殓师与大悟的面试、那个“帮助旅行”的解释、小林大悟客串尸体的段落,也处理得喜感十足。台词设计和表演中,时常透露出日本小市民式的幽默,又散发出对生命真挚的关怀与尊敬。

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显然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畏惧死亡,死亡并不是泪水与悲伤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用笑脸来为他们送别。正如影片海报中原本严肃、凝重的入殓仪式背景,却被渲染成樱花般的粉红色,增添了些许温情和浪漫。

四、音乐

音乐大师久石让为本片增色不少。大提琴声很好地诠释了大悟的心境,不是悲伤,没有哀怨,时而激越、时而温柔,仿佛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之流。为电影制造了一种荡涤心灵的气氛,既是心灵的独白,对生命的敬畏和不舍,也是对于生命深深的思索。

大提琴悠扬的音乐声配合着乡村的自然美景,相得益彰,背景美丽的雪山,粉红的樱花,纯洁而高贵的天鹅,夕阳的落日……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有一种展开双臂拥抱一切的感觉。充满自然气息的四季风景在琴音的烘托下,显得抒情怡人、格外美好,极大程度上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入殓师影评 篇4

潜艇羡慕鱼,没有机器的束缚,能够自在地游;风筝羡慕鹰,没有线的束缚,能够尽情地飞;行道树羡慕山顶松,没有园丁的束缚,能够随意地长。我们踌躇不前,并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挡,而是心灵的羁绊。趁活着,为心解锁——这是我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简单,觉得被一向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当小林大悟卖掉大提琴时,他发现自己的心也许被上了锁:现实的残酷束缚他的内心。而回到乡下,则是挣脱这一束缚重要的一步。在乡下,他遇到了那位帮他解锁的社长——一位入殓师。在社长身边他看过了无数的死者,而与众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说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将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没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缚,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将自己扮成了内心的样貌。是啊,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笑着闭上眼才幸福!小林还遇见了旧友山下的母亲,老人并不在乎儿子的看法,一心想着将澡堂经营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状态,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来。她真的这样做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忙着搬运柴火,这就是她所期望的结尾。

在河边,小林看见几只鱼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尸体却被湍流冲走。在小林看来,那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能够吧。他们并不是为了死而努力,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没了束缚,没了束缚就勇敢地回家!——这是鱼内心的呐喊。在火葬场,那位火葬师在说山下的母亲时,说出了自己认为的山下母亲期望自己经营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烧得很好”时表现出了一种简单,一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平凡烧火的简单,这份职业让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那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留意,总会再见的。”这该是怎样的洒脱!

看过了这一个个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开了心中的一把锁,选取了“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的入殓师作为自己不悔的职业。但当他得知当年抛弃他和母亲的父亲去世时,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见那个欺骗了他的人,最后是妻子和同事的劝说才让他见了父亲最后一眼。当他发现父亲手里紧攥着那个当年的“承诺”时,他心里最后一道心锁被打开了,心底那张父亲的面庞逐渐变得清晰了,最后,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殓师!”让我流下了眼泪,我在替小林高兴:那个不理解入殓师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后一道心锁解开了。

入殓师影评 篇5

中国人强调入地为安,过世之后人的身体也要保全。人死后,是要穿着寿衣擦洗干净后才能进棺材长眠的。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这方面发展的比中国更加深入,对人死后的仪容仪表更加的在意,于是便诞生了专门为过世之人收拾仪容的职业——入殓师。其实与死人有关的行当有很多,做寿衣做花圈的,为葬礼做演奏的等等,但入殓师估计是唯一一个会与尸体直接接触的职业,也正因为这样,电影《入殓师》中大悟才对是否理解这份工作显得十分犹豫。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犹豫,大悟最终的理解和改变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大悟来说,他的梦想也许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师,然而生活的状况却不会总是如人心意,挫折、困苦往往会将我们所谓的梦想打入地狱,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也许会继续坚持,而有些人也许囿于生活的压力便改弦更张,重新谋起了生活。电影中的大悟就是后者,他或许失望或许无奈,但妻子和自己都要生活,压力很明显的就摆在了他的眼前。所以他也只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大提琴,开始另谋生活。这样的逻辑其实很朴素,也很容易理解,导演就这样为后续的故事做了一个铺垫。

故事接下来是很容易理解的,大悟阴错阳差的找到这样一份自己不能理解的工作,但金钱的魅力和生活的压力让他对这份工作又弃之不得,这样的矛盾之下,影片中大悟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了起来。其实大悟改变的过程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无非就是过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真诚的热爱起了这份工作。但这中间体现出的对人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态度,才是《入殓师》最让人动心的。

对逝去之人的尊重,前面已有提到,但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入殓师对待尸体毕恭毕敬的态度,却着实让人惊叹,那种专业的一丝不苟,以及虔诚的表情,是为对人的尊重。

而对死亡的态度,这是这部源于东方文化的日本影片所表现独特的。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从来都是消极被动,从怕死到死后的悲恸,各类人演绎出了一副对死亡的众生相。表此刻影视作品里,死亡就必然同悲伤这些词语连接在了一齐,久而久之,就逐渐给不管是影像工作者还是普通观众都造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入殓师》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在此有所突破,在电影里,死亡不必然的跟悲痛欲绝这样的词语连接在一齐,有些逝者的亲人尽管悲伤,但某些乐观的情绪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更为重要的,是导演透过剧中大悟和他的师父二人不断的对话来给予我们的哲理思考,比如一边吃着豚鱼一边说着罪过,我们能够将其理解成自欺欺人的谎言,但影片传达给我们的绝对是片中人们从动物身上推人及己,对死亡的思考。

入殓师赏析 篇6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句简单的话语选自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得主----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该片虽然没有《阿凡达》一般炫目的3D效果,没有《泰坦尼克号》一般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但是依旧深入人心,为人好评,原因为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赏析:

一、简单的故事,真挚的感情。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喜欢拉大提琴,在一个乐团中担任大提琴手。但是由于乐团解散,为求生计,不得不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的家里。再次谋生,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聘用为入殓师。所谓入殓师,就是为已逝的人化妆然后盖棺的工作。刚开始,大悟很不适应甚至反感想到辞职,同时也遭到了妻子和朋友的嫌弃和厌恶。但是,一次入殓仪式后,死者所表达的感激,以及社长在举行仪式时的那种淡定与庄重,深深感染了他。也许是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悟不在逃避,反而爱上了这个职业。然而,很不幸的,朋友的妈妈去世,他当着妻子和朋友的面,亲自为朋友的母亲化妆更衣,送她上路,这深深感染了所有人,也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就在他沉浸在与妻子复合的喜悦时,有消息传来说在他小时候

抛弃他的父亲去世,留了遗物给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大悟和妻子来到了父亲身边。也许有恨,也许有怨,但他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父亲的爱。含着泪,他亲手为父亲入殓,也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已久的阴郁,获得了一次新生。

影片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男人的工作生活经历,却在这平凡却不平淡的故事中,流露出极为真挚的感情。如一丝丝暖暖的细流,流淌于心间。无论是他与妻子的相爱分离复合,与老板的不解理解敬重,还是与父亲之间的复杂感情,都是那样的真实,让人觉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用平凡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观看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吧。

二、小故事,大道理。

我想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在感动于大悟与妻子与父亲的真挚感情的同时,对生与死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本片所蕴含的一个哲理就是: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当大悟与老板因为争执而耽误了入殓时间时,死者家属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但是当仪式完毕,看着生前从未如此漂亮的妻子,又不禁潸然泪下,悲痛万分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凉。亲人在时,没有好好去珍惜,去对待,等他们去世后再后悔,是多么不幸的事。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新来过,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新来过。死亡只是一道门,走向新生的一道门。入殓师,是一位送行者,为他们画出最美的姿态,送他们安心上路,火葬场的焚尸人员则是看门人,在他们跨过门槛时说一声,走好,我们还会再见的。也许,生命的消失有时候过于匆忙,但是,当我们看淡了死亡,也便没有了恐惧,怀着一个宁静的心,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活着的人,让一世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三、音乐动人,催人泪下。

本片可以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大奖,不仅是因为剧情引人入胜,这里十分深刻,更重要的是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的电影配乐让人为之动容,催人泪下。为了更好的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及性格特征,作曲大师久石让亲自为本片打造了一首首优美的乐章。尤其是在主题音乐中,大提琴深沉舒缓的曲调配以钢琴温柔宁静的伴奏,就像冬日里一抹温暖的夕阳,缓缓洒在微波的江面上。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轻时而重,略带忧伤的曲调,却透漏着一种对生命的彻悟,一种对死亡的尊重,一种对生的热爱。主人公大悟在原野上拉琴那一段,以意识流的方式,像老电影一样层层叠画,不断旋转,不闻演员之声,唯有音乐徜徉在旷野,真可谓神来之笔,动人心弦。片尾,大悟为父亲入殓时,音乐再次响起,一种

浓浓的亲情洋溢在乐曲中,不知此时又浸湿了多少双眼睛。

浅谈电影《入殓师》中的生死观 篇7

影片讲述的是: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因为乐团解散不得不携妻子美香回到其出生地——山形,正为今后出路发愁时看到报纸上一则“NK代理公司招聘员工,协助旅行,工作时间少,保证高薪。”的广告,便欣然前往应聘。当他递上履历表时,社长佐佐木看都没看就决定录取,月薪50万且可按日支付。然而当大悟吃惊之余问起工作内容时,才知道因为打印错误所谓的“协助旅行”实则是“协助别人的安息之旅”,NK是日语“入殓”(NO KAN)一词英文拼写的缩写。看到大悟愕然的表情,佐佐木劝他先试试看,并塞给他两万元钞票作为当天的报酬。这一做法果然奏效,大悟出于养家需要,勉强答应。于是大悟瞒着美香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期间,他假扮过遗体,接触过高度腐烂的尸体,遭受过死者家属的白眼与歧视,甚至遭遇朋友的误解以及妻子的离家出走。就在他决定放弃时,佐佐木一番富有哲理的谈话使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在佐佐木的潜移默化下大悟逐渐热爱上自己的职业,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并赢得妻子和朋友的理解。最后,当他为多年未见的父亲进行入殓时,发现父亲还一直珍藏着小时候自己送的石头,心中的一切怨恨在瞬间化为乌有,影片由此达到感人的高潮。

这部影片不但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美,还反映出日本人的“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因此在日本有很多与祭奠亡灵、追悼故人有关的法事、祈福活动。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是轮回相通的”。“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也是日语独有的。所谓生死,不是将生与死截然分开,而是认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延续相关的,并不认为生与死之间是完全隔断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讲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影片《入殓师》中多处可以找到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的表现。例如身为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平田在送别澡堂老板娘艳子时的有感而发道破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堪称经典:“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再见的。”又如,当大悟在第一次工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看到洄游的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旁边却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这样一幅生死交替的画面让大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知是死亡还是那么努力呢?恰巧从旁经过的平田用平淡的口吻说道“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影片通过鲑鱼繁衍这一自然现象告诉观众:虽然为繁衍后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这新生中得到了体现,生命得以延续。鲑鱼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要坦然面对。但是死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孕育的开始。再如,影片高潮部分,当大悟为父亲入殓时,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大悟对父亲的积怨,想到父亲多年来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带着对儿子的深深悔意和默默牵挂孤老终身,不禁流下伤感的泪水。他将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的细节则象征着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唏嘘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影片看点之一,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

基于这种生死观,日本人认为活着就要做到超脱和坦然,必须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生的价值”。为了克服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勇敢面临生死的落差,于是他们就把这种动力转化为对工作和对事业的投入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敬业”。在日本人看来,人之生命仿若樱花,生时绚烂,死亦永恒。因此人活着的时候就要活出个滋味,死去的时候也要死的有尊严。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般美丽,死如秋叶般静美。”活的精彩,死的超脱一直是日本人追求的理想。这种理想也是日本人凡事追求完美、精细、极致,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因。入殓师由于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尸体被认为是肮脏的职业而遭到世人的冷眼。曾经是大提琴手的大悟也是带着极度抗拒的心理被佐佐木连哄带骗上了这条“贼船”。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厌恶,又遭遇亲朋好友的误解和离弃,他痛苦过,自卑过,可以说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但是在佐佐木的引导下,受到极大感染的他在工作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真正认识到入殓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和神圣使命。“让已经冰冷的人复活,给予他们永恒的美,这需要冷静,需要正确,但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需要满怀亲切而温暖的爱心。”从影片中几位死者家属在入殓仪式前后的情绪变化来看,入殓不再仅仅是为死人化妆、更衣这么简单,而是生者对逝者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是对逝者生前所做的努力的一种感激,也是宣泄生者巨大悲痛的一种渠道。感人至深的场面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和泪腺的同时,也让观众在看到大悟最终爱上这份职业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抗拒到接受,从理解到忘我,大悟的心路历程恰恰是许多从事平凡职业的平凡日本人的心理写照。影片中另一个人物也很值得一提。老伴去世多年的澡堂老板娘一直独自经营着澡堂,年事已高却还在兢兢业业工作。澡堂虽然设施陈旧,却被街坊邻居视为精神家园,是平田心中的“日本第一澡堂”,“虽然水很烫,但能让人静下来。”这里不仅可以沐浴身体、驱除寒冷、缓解疲劳,还是无数个大悟心中那个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令人怀念的地方。当儿子山下劝她卖掉土地建公寓时,老板娘执意不肯,“如果这儿没有了,客人们会头疼的。”“趁我还有力气,我会坚持下去的。”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虽然辛苦仍然选择用柴火加热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为顾客提供热水,客人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成为她最大的精神寄托。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活着的时候就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工作不分贵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

作为一部描写死亡的影片,《入殓师》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和悲观绝望,唯美的画面、人情的温暖、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不仅领略日本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能深入探悉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它的积极意义是以往反映死亡主题的影片所不具备的,其励志作用也不能低估。应该说不是奥斯卡成就了《入殓师》,而是《入殓师》丰富了奥斯卡的内涵,使其闪烁出人性的美和智慧的光芒。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1]立川昭二.1998.日本人的生死观[M].东京:筑摩书房.

[2]小山薰堂.2009.入殓师[J].世界电影(5):4-40.

[3]秋本铁次.2009.导演泷田洋二郎的个性与轨迹[J].世界电影(5):41-46

[4]盐田时敏.2009.复合型作家初次挑战原创电影剧本—采访小山薰堂[J].世界电影(5):47-51.

[5]井出敬二.电影《入殓师》与日本人的生死观[EB/OL].2009-04-10.

http://www.jingchu.jp/article/article_222.html[6]凌洁.2009.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J].观察与思考(13):60.

入殓师观后感 篇8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一直令人生畏和唯恐避之不及的入殓职业,因工作者的胜任、家人朋友的理解、特别是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反馈,使得小林慢慢从“呕吐”到消化再到嗜好这一行,入殓师的工作也经历了“职业——专业——事业——志业”的升华。小林的职业做好了,他的生活、他的家庭,就像他工作之余拉响的大提琴一样,舒适、悠扬,让人畅想,让人向往。小林本来是与高雅艺术打交道的的大提琴手,但现实生活却让他不得不从事卑微甚至见不得人、遭人唾弃的事情。他本人从不大愿意面对到内心正视,从窘困的边缘处境到让妻子以及周围人理解,这位入殓师不再遭冷落,而是以其“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的工作赢得了死者家属的尊敬。说白了,职业就是你这个人:先活着,后生活。

小林说,自己坚持不改从事入殓师工作,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死的,不论是寿终正寝或是飞来横祸或是少年夭折,逝者只是进入下一旅程,在那里我们再相见。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人生旅途的行者,要慢慢走,慢慢欣赏。生命就像一首乐章,要像篇中的大提琴演奏一样,舒缓的旋律不仅可以抒情,就连演奏生死也那么情意绵绵。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不管是人生观、价值观、亦或职业观,感谢《入殓师》,让我对这一切有了重新的认

庞敏

《入殓师》观后感 篇9

今晚观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这次是我第二次观看此部电影。上一次观看是两年前,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部电影值得看多两次。本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大提琴的演奏家,因为失业,无意中当上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入殓师,一个不寻常的职业,一个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的职业。男主角因为高额的工资,接受了这个工作,开启了自己的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本部电影通过一名新手入殓师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讲述了不同的人们的逝去,已经亲人逝去时,家人的情感。该电影有太多太多令人难忘的镜头。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人们的情感。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直到亲友的逝去,才懂得去珍惜。电影里许多场景都表现出了这一观点,通过男主角大悟的大提琴的演奏,把这种种的情感串了起来。

电影中有几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死亡好像很可怕,又好像很平静。死亡是一道门,通过死亡这道门,开启下一段路程。此片通过观察不同人对亲人死亡的态度,很平静的道出了这个道理。本片没有一点多余的情节,所有剧情都显得那么紧扣,所有铺垫都显得那么完美。散发出亲切的人情味。

本片最后一幕是大悟为自己逝去的父亲化妆。把那个模糊印象中的父亲样子看清了。他父亲手中握着的石头,像是一种传递的力量,把自己的想念传递下去。而那块石头的原始主人正是小林小时候和父亲交换的祝福,寓意平安、快乐。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走了,可是亲情却从来没有断绝。

《入殓师》的影评 篇10

2012年的浙江嘉兴格外闷热,知了在树上不停发出的“吱吱”声让这条通往老殡仪馆的狭窄小道显得无比漫长,空气中传来的刺鼻味道加上远远就可以看到的醒目的“殡仪馆”三个字让人不禁会浑身冒冷汗。生命的终点站,无论是贫富贵贱,总归一处荒凉的郊外冢。

2012年6月的一天下午,一位老者被送到这里。两位身着白袍、戴着口罩手套的年轻入殓师快速接过遗体车,轻轻地推着逝者走进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化妆间。

往生者(在这里,逝者都被称为往生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老人在病逝前出现严重内出血,嘴用毛巾塞着,腹腔内的积血不断从口鼻流出,脸色苍白,遗体散发着酸腐的气味,眼睛大大地睁着,眼神空洞得让人的后背猛然汗毛直竖。两人走到逝者跟前深鞠了一躬,之后,相互配合,用浸水的小毛巾轻拭往生者全身,脸、头发、指甲缝,边擦拭,边按摩;净身后,又轻缓地给老者涂上精油、按摩每寸肌肤、舒缓关节,随着轻柔的按摩,这位往生者的眼口缓缓闭上;然后用刷子扑上粉底,扫上腮红,慢慢铺开;接着眉笔轻轻滑过眉宇,口红均匀涂在双唇上,一切都遵循自然本色……整个过程严肃、谨慎,因为逝者的皮肤比较脆弱,要避免戳到皮肤,所以每个动作都特别小心。她们对待每一位往生者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带着温柔和爱去触摸往生者的每寸肌肤。

最后一次以最受尊重的形式得到放松,老人的面容变得自然安详、干净整洁,俨然平日熟睡般地躺在那里。

两个小时后,站在一侧的老者亲人接过两位年轻白衣入殓师手中拧干的毛巾,轻拭老者双脚、扣好最后一颗衣扣、为老人穿上鞋子,亲人们的悲伤被入殓师倾注了所有情感的执着和敬畏所感染,回忆着、领悟着,继而失声痛哭……

入殓仪式结束,往生者被送往停放守灵的厅堂。入殓师离开前,家属鞠躬感谢,入殓师亦以鞠躬回敬,一切无言,仅有对生命的敬畏。

脱下白袍,摘下口罩,露出的是两张稚气的脸,她们是黑龙江女孩刘伟宸和吉林女孩黄鹤,都是“90后”,这一次是两个人做入殓师以来第一次合作完成整个化妆过程。她们做起这些的时候是那样平静从容,这个一度被人称为“最叛逆、最不靠谱的一代”在这里显得那样“不合时宜”。跟她们一样,在这里工作的一共有9个人,他们是大陆第一批专业入殓师,女孩居多,朝气蓬勃的他们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觉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有存在感和价值感……这个“90后”群体已经足够成熟,他们觉得,自己这个年纪可以独自担负很多事情,至少,刘伟宸和黄鹤就完全承担起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最难忘:装扮逝者最后的容颜

2009年入职至今,小岚记忆中最难忘的始终是自己第一次单独为逝者做整容。

那天天刚蒙蒙亮,领导的电话把还在熟睡中的她叫醒,告诉她需要独自完成一次整容。以前都是和师傅两个人一起做,她只是助手,一年后的她每次都跃跃欲试,可师傅总是担心。这一次的独立操作,她没有紧张,反而有些期待,但到了现场,她没想到情况会是这样。

小岚刚进太平间,工作人员立刻把她带到逝者跟前,并嘱咐说:“一定小心些。”只见逝者被布盖着,一般这种情况可能逝者是受伤程度严重,或者面目全非,如果这样,她根本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应付。她忐忑地掀开盖在逝者身上的布,看到逝者面容完整时,一颗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

这位老人是跳楼自杀,因为患重病,为了不让子女有太多的负担,他选择从高层跳跃的决绝方式,而且坠楼时身子狠狠地插在一块尖尖的石头上,肚子被划破,整个肠子都裸露在外面。

看到老者的身体时,小岚惊呆了,她首先要做的是把肠子放回到逝者的肚子里。她拿着手里的求救电话犹豫着,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整容,难道就这样退缩了吗?师傅能做到的,她也一定能做到,想到这,她把手机放回兜里。逝者露在外面的肠子很饱满,如果用力不对的话,会使肠子中的排泄物喷出来,但当着家属的面,她还是硬着头皮将逝者的肠子一点一点轻轻地放回体内,并迅速将伤口缝合,独自完成了这次整容。

做入殓工作时间长了,也会遇到自己认识的人。小岚说她就曾给自己一个叔叔做过入殓。接到任务时,她并不知道逝者就是这位叔叔,赶到现场,才发现是自己的亲人,那种感觉就像心被刺穿了一样。那位叔叔喝酒喝多了,脸和手脚都肿得不成样子,她觉得从小就认识的叔叔突然变得陌生,“我就在想,不管我怎么化都不会像他了,越化越不像,他整个人就像变形了一样,一切来得太突然,生命太脆弱了。”

在所有整容对象中,最有难度的是给农民工做入殓。因为农民工大都是身体强壮的年轻人,而且多数可能是意外死亡,除了整容难度大,最让这些“90后”女孩受不了的是那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年轻的农民工死亡后常常得不到应有赔偿,往往家属们的哭泣声持续多久,她们的眼泪也跟着流多久。

有一次,丽萍为一个年轻的男子入殓。他是从事空调安装的师傅,高空作业不幸坠楼,可是老板不同意赔偿;他的媳妇患重病,而且还有一个刚满一岁的孩子,男人去世后,家里的天就塌了。丽萍叹着气,“这种时候我觉得又可惜又可怜,感觉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

季烁红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遗体是在2011年的夏天。那一年溺水身亡者甚多,被打捞起来送到殡仪馆的溺水者“形态各异”,她学着师傅的样子给遗体消肿、清洗……小小的房间里,看着各种面目狰狞的死者,空气中也掺杂着死亡的味道,这个21岁的姑娘胃里翻滚,跑出门外,吐得肝肠寸断,她觉得自己全身都是脏的。工作完成后,她把自己浸泡起来,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清洗,第一次这样讨厌自己。她也曾动摇过,可是后来不久温州发生惨烈的动车事故,让她再一次坚定了自己走下去的决心。

2011年7月23日,季烁红跟着师傅许康飞等遗体整容师奉命赶赴温州去给那些死难者化妆。闷热的停尸房里,师徒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一直忙到后半夜,穿着严实的工作服,身体像泡在水里。尽管很难受,但看着一具具经过惨烈挣扎的遗体现在好像都静静地睡着了,她感到了欣慰,尽管这些遗体有的缺腿,有的少手,有的支离破碎,有的甚至没有了头。直到最后为小伊伊的父母化完妆,她再也没办法控制住自己,尽情地痛哭了一晚上。季烁红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这个行业的残酷性,写下了自己第一条微博:一切都不可以重来,我能做的只有让他们体面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别的什么都做不了。

黑白配:入殓服下有颗年轻的心

“90后”入殓师们的工作强度很大,上两天班会有一天的休假。但两天班中有一天是要24小时值班,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5点后,他们可以回到宿舍,但必须在宿舍里随时待命。一个电话打来,15分钟内必须出发,一次完整的服务大概要2个小时,而且入殓会遇到许多意外的麻烦,如果没有及时的应变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真的很难胜任。最尴尬的是遇到正在洗头或洗澡,因为时间紧,洗到一半不得不满身泡泡地出发,工作完后才能接着再洗。

都是“90后”,再累的工作因为年轻也变得轻松。“大家平时都很疯的。”许佳说,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偶尔也喜欢恶作剧。

下班后,她们喜欢一起去附近的足疗馆泡泡脚、按按摩。因为入殓站着的时间长,她们的脚掌僵硬而且会长很多死皮,按摩师傅很疑惑,这些小姑娘怎么会把脚弄成这样。调侃按摩师傅也成了她们的乐趣之一,“那天晚上,师傅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骗他说,我是踩面包的,你看我脚上这么多死皮。”许佳说起按摩店的事情,笑得很开心,“你知道吗,那时候旁边有个女孩,很喜欢吃面包,听我这么讲,吓死了。我就越发起劲,跟她说,不要吃啦,都是用脚踩出来的,里面都是污垢。”

许佳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姑娘,在家里娇生惯养,父母从来不对她的生活进行干涉。初中时,她骨子里的叛逆显露出来:她从不穿校服,喜欢穿自己逛街在地摊淘的五颜六色的衣服;学校不允许学生染发,她就自己偷偷去染,最后进不了校门,她就像男孩子一样爬墙进学校。因为喜欢吃,她梦想成为厨师;因为喜欢玩,她梦想成为导游,做一次环球之旅;她还喜欢看动画片,特别喜欢《海贼王》里的“熊”,她觉得“熊”一巴掌能把人拍飞,特别有意思,她崇尚强力,好打抱不平。

这样一个“假小子”,大学毕业时谁也没想到她会成为一名入殓师,因为选择这份职业,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原来所有的梦想和二十几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从五彩缤纷的世界进入黑白配的人生,从活泼好动到静若处子,从叛逆粗心到温柔细腻,职业的性质也让她有更多的机会直面生死问题,思考得多了,带来的是早于同龄人的成熟。无论任何场合,她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工作,觉得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满足感是从别处感受不到的。

生死悟:不要人生垂暮才想俯拾朝花

殡仪馆里,哀乐低回,生离死别的悲剧每天在上演。身在其中,这些感情丰富的“90后”孩子们并没有因每天的接触遗体而麻木了灵魂,他们经常会不知不觉地被感动,“有时会为家属的悲痛触动,有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不自觉地流泪。”

相较于其他“90后”入殓师,季烁红的经历很特殊:2008年,18岁的她像很多同龄孩子一样即将参加高考,对未来也有无尽的期待。可这一年,太多的离别让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奶奶去世,从小玩到大的表哥也因车祸撒手人寰,“而我的这些亲人在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就像物品一样,身体任由负责殡葬的人摆弄,草草了事,这样做,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会开心吗?”说话时,她几度哽咽。更糟糕的是,这一年夏天,季烁红自己也遭遇车祸、重度昏迷,休学、留级……对于一个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女生来说,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因为车祸,她的眼睛曾有一段时间看不到光明,她由原本拿过省里奥数比赛二等奖的优秀生,变成了班级倒数;强烈的自尊心和学习压力,甚至让她做出了愚蠢的自杀行为。相继遭遇亲人的逝去、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让她对生命有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感悟,“我们承载的是生者与逝者的羁绊,是逝者给生者的回忆,是生者对逝者的救赎。”在22岁的季烁红眼里,人生一世,最后总是建立起各种羁绊,生命的外在微不足道。“既然如此,生又何哀,死又何惧,不如开开心心送走往生者,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总会再会。’”

在王凡半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感触也很多。他曾遇到过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贪玩溺水,那么小的孩子,人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看着孩子的遗体,他忍不住流泪了。王凡说:“见多了死亡,让我更懂得了如何生。生命是很脆弱的,我们随时会发生意外,所以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现在,积极活在当下,面对不舒心的事情,要学会放下。以后当死亡突然降临,回味起走过的人生也会少些遗憾。”

更让人唏嘘的是,某公司的老总,本想事业有成后接老家的母亲来嘉兴享福,没想到母亲路上却出了车祸,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位老总在把老母亲送到殡仪馆时悲痛欲绝,母亲的骨灰盒、墓地,他都买了最好最贵的,可是母亲永远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敬父母要趁早,他们在我们身边的时候要多给予关怀。”王凡说。这些逝者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当官的,一般百姓,老年人,小孩子……但来到这里,就意味着要去往另一个世界。王凡经常有着比他这个年龄成熟很多的人生感叹,他在微博中写道: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且行且珍惜。

在经历过那么多生死离别后,入殓师曾亮亮说:“回家后,我要为父母做饭,等他们回来,为他们洗脚。对身边人和生命的珍惜,早已变成了一种迫切愿望。”“这份工作带给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迅速的。”刘伟宸说,一些入殓师在为往生者完成入殓后,自己也会痛哭,之后便是对生命、对亲人和对时间的珍惜。

上一篇:我爱你大海作文500字下一篇: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