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通用11篇)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1

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师审发〔2010〕2号)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稽察、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为手段,以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工作为重点,结合“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积极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

二、主要目的按照《县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着力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够好的问题,实现财政工作的最佳绩效。

三、工作任务

负责对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资金安排、拨付、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跟踪问效;制定对重点民生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案;每年选取30%的重点民生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四、组织分工

结合局机关各科室和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避免重复交叉,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具体工作由企业科、农业科、经建科、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教科文科等科室负责实施,实施结果上报局办公室。(祥见附表)

五、措施要求

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科室和乡(镇)财政所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保证有序、有效、持久地推行。

㈠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各科室和乡(镇)财政所要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部门职责分工,严格按照本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

㈡分类指导,密切配合相关科室要加强检查督促和分类指导工作,注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作用,实行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制度、定期情况通报制度和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及时沟通行政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情况和信息,并于2010年6月20日前向审计局报送上半年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2010年11月底前报送全年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各科室之间要通力合作,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合力推行的良好格局。

㈢掌握情况,适时反馈

各相应科室要认真总结,适时反馈上报情况,并分别于2010年6月15日前向局办公室报送上半年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于2010年11月25日前向局办公室报送全年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

㈣责任考核,严格奖惩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2

一、湖南省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4年以来,湖南省财政厅注重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积极探索,不断进取,把绩效评价作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予以深化和发展,绩效评价在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是编印了《绩效评价文件汇编》,对财政部相关司局2002年以来出台的有关绩效评价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归类和整理,为推动全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指导。二是适时制定并修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05年制定《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印发《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明确规范。各市州财政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其中株洲市还编印了《绩效自我评价工作流程》、《财政支出项目自评报告编写提纲》、《株洲市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评比细则》等配套制度。

2. 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近几年,先后到省内外开展多次专题调研活动。2007年,到武汉、上海等地参加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研讨会,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了《绩效评价:财政管理的重大变革》调研报告。2009年,到广东等省学习,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形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报告,基本搭建起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2010年,到浙江、江苏学习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湖南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报告,为推进本省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部分省直单位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项检查,对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各市州也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究,发表了相关的调研文章,如株洲发表了《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娄底发表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缓解县乡政府困难》、衡阳撰写了《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若干思考》等。

3. 开展项目自评和重点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财政支出效益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自评体系,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按照《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要求,印发各年度《关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编制“省直部门预算单位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表(范本)”,选取部分支出项目作为各年度的财政支出自评项目,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二是在自评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对部分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如2005年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6年的“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07年的“职业教育财政支出项目”,2008年的“省属老水库库区特困移民无房户建房补助资金”,2009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和管理”,2010年的“全省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等项目。财政支出重点评价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上下联动,增强了对重要民生工程的考评力度,起到了较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4. 开展组织培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价队伍,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业务系统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聘请财政部和高校专家,对财政系统绩效评价相关人员进行分批、分期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二是利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和调研等机会,促进省级和各市州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推介成功经验,宣传先进做法,做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通过以上努力,初步探索了适合省实际的绩效评价模式,形成了较为规范有序的评价方式、程序,建立了具有一般指导性意义的指标体系。同时,通过绩效评价,资金使用部门和项目单位的资金绩效观念得到了强化,人们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二、目前绩效评价面临的困境

虽然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行和推广绩效评价的难度仍然很大。究其原因,除绩效评价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更新难

单位普遍存在重资金分配、轻绩效管理的思维惯性。有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就行,对使用效果和绩效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则将绩效评价等同于审计或财政监督,认为既然有审计、有财政监督,就没有必要再搞绩效评价。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制约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和难点。

2. 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就财政部门而言,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评价指标设置不完善,绩效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对各单位而言,没有形成绩效观念,就难以事先主动地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监控,更无绩效标准。而科学的指标体系、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准绳,没有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就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论,评价工作也就难以为继,持续性不强。

3. 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

我国的绩效评价较长时期以来处于自发状态,工作的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特别是财政部门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由于没有可遵循的统一的法律依据,使绩效评价失去了强制性的保障,较难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也很难保障必要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绩效评价的广度、力度、深度受到严重影响。

4. 缺乏严格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由于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应用评价结果的相关制度或机制没有建立,导致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难以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在评价结果应用困难。评价结果难以真正运用到绩效目标设定、预算资金安排上来,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绩效评价是一项理论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推广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由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

加快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进程,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开展理论研究。同时,要对绩效评价的意义、重要性和所取得的成效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和持久的宣传,增强绩效评价的影响力,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只管争钱用钱分钱而较少考虑资金使用效益的思维定势,在全社会树立绩效观念和绩效意识,为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推广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为绩效评价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及工作制度建设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和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在目前条件下,一是要在《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增加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内容,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约束力,提高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为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制度,对绩效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指标、组织管理、对象、工作程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统一规定。当条件比较成熟时,可制定专门的法律,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在法律的规范下健康有序地开展。

3. 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一是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绩效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完整性、科学性及衡量标准的准确性是影响评价结论、决定绩效评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目前没有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亟需加快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当前,应在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指标体系,包括财政支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四个环节内容,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财政支出的绩效。二是要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联合相关专业人员,对各类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甄别和再加工,并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和特性,细分为不同支出类型,然后对每一类财政支出设置主要的个性指标,形成指标库。三是要建立第三方中介库。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独立性强、整体业务水平高的优势,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4. 建立“前评审、中监督、后评价”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

一是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前评审)。绩效目标的制定,一般由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划和任务来设定。在预算编制环节建立前评审制度,即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评指标,对预算项目资金安排实施绩效论证,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安排的必要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以此作为项目预算安排和预算调整的依据。二是进行绩效拨款跟踪管理(中监督)。财政部门组织专家会同预算执行部门按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事中绩效评价。事中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以利于加强项目管理,掌握支出进度,乃至调整项目预算。三是实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后评价)。要求项目单位在项目结束时或预算年度内对绩效目标实现及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自评价,并向财政部门提交项目绩效报告和自评价报告。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单位自评价,对重大、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该专项资金安排和再安排的重要依据。

5.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绩效评价的权威性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对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与效果的评价,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笔者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曾长期从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工作。深感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多以任务目标为主,缺乏定量目标的设置。对单位花钱是否节约,节约了多少的问题难以全面解释。现将由此引起的思考阐述如下: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现状

(一)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上各行政事业单位具体职能不尽相同,虽然财政部门已逐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提出绩效考核的要求,但具体操作时还存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粗、操作性不强、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给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加大了难度。

(二)以主观审视为主,缺乏定量目标设置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还停留在根据单位的年度工作总结和提供的其他资料进行评价,定量评价目标设置较少,共性工作缺少“标准成本”,“重投入、轻效益”的传统观念仍然比较突出。

(三)以任务目标为主,缺乏中间控制设置

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评价指标多以任务目标为主,较少设置事中评价指标。通俗地说,就是在评价时只关注被评价单位办了多少事,安排的任务是否完成,而较少关注办这些事花了多少钱,效果怎么样。

(四)绩效评价依据不够充分

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政府部门,作为绩效评价对象,其职能工作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他们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及质量、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可以形成一套量化的指标,但现在还没有完整科学的评价标准来量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给所属部门和单位下达的任务和目标,导致绩效评价应关注的重点内容即职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依据不够充分。

二、推动建立行政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建议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项目进行项目绩效评价试点,把项目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逐步结合起来,建立项目绩效预算机制;第二,对部门预算“三公”经费中可能涉及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进行评价,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也方便财政部门及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内容指标建设;第三,探索财政支出在单位间的横向比较,为绩效评价积累经验;第四,全面推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程序、指标体系、方法和基础条件后,通过总结经验,逐步把绩效考评延伸到预算,并最终实现绩效预算的目标。

(二)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建立反馈和应用管理

财政部门应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和反馈给预算执行具体单位,要求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化资源配置。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三)积极开展财政投资评审等第三方评价

对于重大项目,可尝试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绩效评价,引入专家评审,提高审核结论的公信力。一是针对民生等财政支出项目,选取有这方面专长的研究所,借用专家的力量,实行第三方评价,确保开展评价的可行性。二是针对基础建设等工程类项目,要选取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评审评价,规范实施评价的行为,明确实施评价的目标,保证评价的质量。

(四)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会计电算化等已为绩效评价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建议,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和绩效评价数据库,确保绩效评价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系统集中平台,以加强绩效评价工作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三、实务中运用绩效评价方法的探讨

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五种评价方法對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评价指标设计过粗、操作性不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项目等。例如:职业学校的再就业培训费用,通过调研取得效益较好地区的平均费用水平,再比较本地费用水平,就可直观的分析其支出绩效。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二)比较法

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

(三)因素分析法

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

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如设立财政资金运转支出指标重点控制招待费等“三项经费”的支出,可设定指标的最低标准,如人均人员经费标准、人均公用经费、人均会议费支出、人均汽车比例、会议,培训,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比重等等。

(五)公众评判法

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如充分运用行风热线、行风评议等方式对政府部门打分评判,以确定其财政支出成效。但应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四、结语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4

一、评价目的

通过对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进一步推动地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财政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改进财政宏观管理,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评价范围

包括全国3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其中,计划单列市单独开展综合评价,其所在省评价数据不含计划单列市。

三、评价内容及标准

评价内容主要是地方财政管理情况,具体包括实施透明预算、规范预算编制、优化收支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债务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落实“约法三章”、严肃财经纪律等8个方面,评价得分采用百分制。

(一)实施透明预算(15分)。

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 篇5

一是深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分类管理和业务融合。按照“积极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力度,深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分类管理和业务融合。一要严格按照云南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十二五”规划要求,20xx年编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一级预算单位的比例不低于30%;编报绩效目标的项目预算资金占本部门项目预算资金的比例不低于55%,积极扩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范围,并将绩效目标管理范围逐步覆盖到绝大部分财政资金。二要研究建立绩效目标分类编报审核机制,简化和完善绩效目标申报表式和内容,与部门预算编制相关表式和内容相衔接,进一步提高绩效目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要推进绩效目标管理与部门预算编审融合。积极推动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先导的预算编制模式,使绩效目标成为预算申报和审核的必要前提。四要加大绩效目标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对不按要求编报绩效目标或无绩效安排项目预算、拨付资金的坚决纠正,收回已下达的预算指标或拨付的资金,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

二是稳步推进跟踪管理,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落实预算执行中绩效目标跟踪监控管理,及时调整低绩效、无绩效项目预算资金。推进绩效跟踪与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开发预算绩效跟踪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统计分析,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逐步实现与预算执行系统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的有机融合。

三是强化绩效评价工作,着力完成财税改革各项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一要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绩效评价重点和领域。二要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个性指标体系。由财政部门负责牵头,不断补充完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重点反映财政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以及“四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总结归纳梳理各类个性指标工作,根据共性指标补充设计适合项目特点的个性指标,建立起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三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政府支出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引入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机制。四要开展分部门发布预算绩效年度报告试点。将财政批复部门的绩效目标和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考核、部门绩效自评等单项绩效评价报告,委托第三方出具部门预算绩效报告,由市级财政审核、论证后对外发布。五要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工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制度。六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机制。市本级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资金安排等环节的刚性应用,探索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和问责办法,完善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四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和指导。20xx年,市财政将根据新《预算法》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分类举办市本级预算部门、县(区)财政部门的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学习和贯彻落实《预算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掌握方法、提高素质,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及配套文件有关财政绩效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6

作情况总结

201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逐步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我县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部署,稳步推进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情况

1、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体系建设。预算绩效管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一直把制度建设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办法》,为开展项目评价工作、提高绩效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制订《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县本级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牢固树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增强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科学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2、合理选择项目,有序推进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有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等特点,按照 “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确定评价项目,一是结合县情实际以200万元以上的县本级财政性投资项目为主,重点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民生工程和重点工程,选取有关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二是根据上级要求,我们选择了财政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及支农资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开展了全面的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扎实推进工作,科学开展项目评价。一看制度建设情况。主要看是否建立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绩效跟踪管理措施等,是否随时实行动态管理。二看资金使用情况。主要看资金到位与工程进度是否相匹配,预算执行进度是否按预期进行,资金使用是否经济高效。三看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主要看项目产生的绩效是否如期达到目标,投入与产出的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

二、取得的成效

整体而言,我县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在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由主管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更重要的是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各部门单位“重预算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效益”的现象,有效减少和防止盲目请款、无效支出及盲目支出等行为发生,使财政资金的运行更加合理高效,有效地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宣传培训。进一步加强业务水平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夯实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绩效评价环境,为下一步逐步全面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2、推进制度规范化建设。学习先进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充实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健全绩效评价标准。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7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 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引言

1. 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内涵

绩效管理, 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 属于逆向式管理模式。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其核心是主张政府预算必须与政府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政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 用绩效目标作为约束手段, 以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高层机构对支出总量进行控制的同时, 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了中、低层管理者, 在预算制度中实现了政策 (目标与结果) 与管理 (产出和激励) 的有机融合。

2.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发展情况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 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在北京市推行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自2003年开始试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2年来不断强化绩效理念, 创新工作思路, 完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 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北京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模式。

1.财政资金评价规模不断扩大, 部门预算绩效全过程跟踪的覆盖面有待持续扩大

北京市2003年开始以市级事业单位财政支出项目为突破口时点绩效考评工作。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成立了绩效评价处和绩效考评中心, 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考评工作,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快速发展, 2010年首次实现绩效评价工作在市级部门的全覆盖。至2014年北京市级财政支出纳入绩效评价规模为541.6亿元, 绩效评价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部门全过程绩效跟踪工作, 目前正处于逐级试点过程中, 未能达到市级部门的全覆盖, 绩效部门管理工作尚存在空白点。

2.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但尚未建立起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北京市自2004年起步的初步规范阶段, 发布指导北京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从制度上规范了全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2011年是北京市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的关键年, 形成了“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一个试点方案”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至此,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雏形初现。

但是从整体来看, 一系列暂行办法及实施细节的发布存在时间差, 另外从操作层面部分细节规范尚存在空白, 文件细节需要梳理。

3. 评价类型不断创新, 但尚未将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作为法定业务进行常态化管理

从实施主体看, 北京市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分为财政绩效评价和部门自行组织的绩效评价。从项目类型来看, 预算绩效评价又分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再评价, 其中项目绩效评价主要针对项目支出, 包括一般性项目绩效评价和大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此外, 北京市还创新性地开拓了事前评估和全过程跟踪业务。通过这样一系列业务的展开, 将财政资金从事后拓展到事前和事中, 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闭环机制, 将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

从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时点看, 北京市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跟踪及事后评价, 其中事中跟踪主要以全过程跟踪的形式展开。从发展趋势上看, 由于事前评价的结果应用更为直接、事中跟踪能达到实施过程中对问题的修正及调整, 都是通过监督环节的前移, 更大程度地保障资金的使用效果, 所以事前评价、事中跟踪在整体工作中逐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绩效评价工作的类型看, 北京市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达成了闭环原则, 能够覆盖预算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但是, 由于各类型的绩效工作逐年在试点推进, 并逐年在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规则, 缺少法律方面的实施依据, 各类绩效工作目前仍未包含在部门资金管理常态工作内容之内。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亦缺乏法定的依据。

4. 不同行业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但指标体系框架粗放, 评价结果可比性有待提高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标准,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部门 (单位) 预算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重要技术手段。2006年, 北京市初步建立了由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2012年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调整涉及整体架构及权重, 使绩效得分在整体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超过50%, 形成了涵盖3个层次、11个类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 目前的绩效指标体系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 指标体系的框架粗放, 各评价组对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调整权限。鉴于指标体系设定对绩效评价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一套规范、相对固定的绩效指标体系, 能够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可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5. 工作模式不断升级, 有效发挥中介机构、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 但是整体工作公开性尚存在欠缺

北京市通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 逐步形成了有社会中介机构、各领域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园参与的工作模式。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 从制度层面不断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考核。通过对中介机构进行的二次遴选, 每年组织评价人员培训、考试, 不断提升准入门槛及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切实提高了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

同时, 随着近年来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视程度的逐年提高, 北京市还在同步积极探索政府资金使用科学、民主决策的新方式, 以加强与决策层的互动。但是绩效评价结果在目前阶段, 尚未全面向社会公众公布。社会公众未能作为利益相关方, 获得详尽评价信息, 且无渠道参与决策, 对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有较大负面影响。

6. 结果应用不断强化, 逐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评估结果的应用, 但影响不足

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 也是最关键的一环。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 明确了绩效问责的情形和问责方式, 提高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层次。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 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预算的影响比例, 在评价结果应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从目前的相关规定来看, 绩效结果对部门预算资金影响比例过低, 对部门预算资金直接影响力度不大, 不利于增强部门提升资金绩效管理效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新《预算法》提出的挑战及应对

1. 新《预算法》对绩效财政的强调

2014年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 并重新颁布了修订后的预算法 (以下简称新预算法) , 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预算法完善了全口径预算管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预算公开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 史无前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变化是1995版预算法中通篇未提及“绩效”, 而新预算法中“绩效”一词前后出现六次。比较新旧预算法, 不难看出, 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在预算编制环节, 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 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 进行编制。在预算审查和批准环节,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提高预算绩效的意见和建议。在预算执行和监督环节, 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在决算环节,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决算草案, 要重点审查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除以上各环节明确要求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外, 还有诸如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预算公开等方面的要求无不体现着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内容。

2. 新《预算法》的实施, 为当前绩效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是新预算法在国家法律的战略层面首次提出预算应遵循绩效原则, 这是对传统预算观念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 为我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有了法理的基础, 绩效工作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 将原有文件、制度、细则进一步梳理, 结合原有试点工作的经验, 建成规范的工作规则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自上而下有序推广, 提高全市绩效工作的规范化, 使各个层级的绩效工作有据可依、标准统一, 提高工作成果的公正性、权威性, 确保绩效评价结果横向具备可比性, 确保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公允反映项目的绩效效果及绩效管理水平。

二是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环, 实现预算全流程覆盖。由于北京市财政历年各类型绩效工作的推广, 绩效工作环型特征明显。后期工作应着力于各类型工作从目前的试点状况向绩效管理工作全覆盖的转变。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 绩效工作已经跨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整个绩效工作, 应以法定的形式全面彻底融入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促使其为各级部门预算常态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当绩效工作作为常态工作予以实施的状况, 绩效结果的应用才具有法定力度。

三是新预算法首次引入“绩效目标”概念, 明确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规定之一, 并作为各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这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北京市财政在2015年预算编制指引中, 已经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中的量化应用, 突出了绩效预算的核心“结果导向”的理念。后期, 应加大结果应用的影响力度,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使财政资金的绩效问责形成制度, 深入人心, 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

四是新预算法在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时, 把绩效“参与性”摆在突出位置。目前是政府内部, 包括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在逐步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同时人大、政协都开始全程参与、监督各项绩效评价工作, 涵盖项目、资金的绩效状况及整体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情况。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要涵盖资金的使用效果, 并且要对提高资金绩效提出建议。目前, 绩效评价工作的参与方主要为各级预算资金使用单位、预算资金监管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关专家, 绩效评价结果公开范围有限, 社会公众对绩效工作的了解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范围及深度都有限。当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以法定的工作予以推广,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继续扩大绩效评价工作结果公开的宽度和深度, 让公共利益各方都有效参与到预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孙琳.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初探[EB//OL].[http://www.crifs.org.cn/crifs/html/default/yusuanzhidu/_content/13_06/27/1372314532371.html], 2013-06-27.

[2]王罡.预算绩效管理:新预算法的生命线[EB/OL].[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4-09/13/content_1125739.htm], 2014-09-13.

[3]马哲实.关于我国当前推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实务, 2010, (11) .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8

一、实现三个保障, 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 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宜都市政府高度重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 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察局、市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专门负责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二是制度保障。宜都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市财政局制定了《宜都市预算绩效管理操作规程》并出台了《宜都市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宜都市2013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 明确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操作办法等。

三是机制保障。从2013年起, 市直各预算单位在年初申报预算时, 一并将绩效目标编入部门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预算的, 绩效目标应一并调整;预算执行结束后, 先由主管部门自评, 再由财政部门抽查, 最后由财政部门选取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较广、相关民生的项目实施重点评价, 建立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规范三个流程, 强化绩效管理

为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 宜都市财政局逐步建立完善了绩效报告制度、投资评审制度、预算结合制度、整改反馈制度、绩效公开制度、绩效问责制度、竞争性分配和专家复核等多项制度, 绩效评价结果成为安排预算资金的重要依据。

一是强化绩效目标管理。预算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 先设定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 同步编报《宜都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申报表》;财政部门把绩效目标作为测算预算资金的重要依据纳入预算编审流程, 复核通过后报经市政府批准执行。涉及年度预算安排和调整的, 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是实施绩效运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中,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负责对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监控, 及时掌握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等, 填制《宜都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跟踪反馈表》, 适时记录监控结果。对因政策变化、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需要调整绩效目标的, 根据目标设定流程审核和调整。

三是开展重点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结束后, 预算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指标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开展自评价, 提交绩效报告;市财政局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再评价, 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较广、与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 设置《宜都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表》, 组织第三方开展重点评价, 对项目资金绩效预期目标实现情况给予“好、中、差”的客观评价。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 财政部门积极建议政府给予支持;对评价结果差或达不到绩效目标的, 建议调减预算, 直至取消或收回财政资金。

三、强化三种意识, 创新理财理念

今年上半年以来, 宜都市财政局对全市31家预算单位申报追加预算1231.71万元项目资金进行了绩效目标审核, 其中20个单位的22个项目因绩效目标设置不全、资金需求不实等原因被核减预算资金235.54万元, 核减率达19.2%, 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全过程, 理财理念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出钱要问价, 强化节约意识。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过程中, 财政支出要以取得的产出和绩效挂钩, 上一年度目标实现情况会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 预算单位在申请预算时, 必须依据其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 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资金, 力求避免浪费, 有效增强节约意识。如市卫生局提出解决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经费10万元, 通过设置“乡村医生年度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培训覆盖面达100%”、“村卫生室2012年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面达到50%”等绩效考核指标, 对提出的资金予以安排。到2012年底, 已有60%的村卫生室拥有中医人才和开展了中医技术, 当年村卫生室中医收入突破250万元, 占业务收入的40%, 绩效目标实现良好。

二是用钱要问效, 强化创新意识。在过去的预算管理模式中, 由于预算编制的产出和目标不够明确, 不仅效益低下, 而且预算执行结束后缺乏问效机制, 制约了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向纵深发展。通过预算资金绩效管理, 有效解决花多少、怎么花、值不值的问题, 推动公共财政体系全面完善和工作创新。市财政局积极探索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以《过去“各请厨师建炉灶”, 而今“订单培训就业俏”》为题被全国《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报》等媒体广泛推介, 引起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关注。我市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始终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 就业资金被纳入竞争性分配后, 上级分配我市的就业资金逐年大幅增长。

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篇9

一、目的

为了更好的加强行政人员的自我管理,提高工作绩效,发掘潜能,创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团队,推动学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考评分类及考评内容:

根据考评岗位不同,分三类:一般行政人员、中层人员、高层人员,分别进行绩效考评,三者的考核范围和侧重点不同。同时每月对各部门进行考评。

1、一般行政人员考评:

(1)考评周期:一般行政人员每月考评一次,一年综合考评一次。

(2)考评方法有:百分考评汇总成绩,典型事件加减分,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定,民主评议、工作计划制定及完成、工作目标确定及达成评定等(3)考评内容  1)工作业绩(40%)

工作素质(5%):仅考虑工作的品质,与期望值比较,工作过程、结果的符合程度(准确性、反复率等)。2)工作量(5%):仅考虑完成工作数量。职责内工作、上级交办工作及自主性工作完成的总量。

3)工作速度(5%):仅考虑工作的速度,完成工作的迅速性、时效性,有无浪费时间或拖拉现象。

4)工作达成度(5%):与目标或与期望值比较,工作达成与目标或标准之差距,同时应考虑工作客观难度。

 1)工作能力(30%)

计划性(5%):工作事前计划程度,对工作(内容、时间、数量、程序)安排分配的合理性、有效性。

2)应变力(5%):针对客观变化,采取措施(行动)的主动性、有效性及工作中对上级的依赖程度。

3)改善创新(5%):问题意识强否,为有效工作,在改进工作方面的主动性及效果。

4)职能技能(5%):对担任职务相关知识的掌握、运用,工作的熟练程度。

5)6)发展潜力(5%):是否具有学识、涵养,可塑程度。周全缜密(5%):工作认真细致及深入程度,考虑问题的全面性、遗漏率。

 1)工作态度(30%)

合作性(6%):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及与他人(部门)工作配合情况。

2)责任感(6%):严格要求自己与否,遵守制度纪律情况。

3)工作态度(6%):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进取精神、勤奋程度、责任心等。

4)执行力(6%):对上级指示、决议、计划的执行程度及执行中对下级检查跟进程度。

5)品德言行(6%):是否做到廉洁、诚信,是否具有职业道德。

(3)出勤及奖惩:迟到、早退、事假等考评行政人员出勤情况;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每旷工一天扣2分,每请事假一次扣0.4分,每请病假一次扣0.2分

2、中层行政人员的考评

(1)考评范围: 中层行政人员主要是部门负责人员。(2)考评周期:每月考评一次,一年总评定。

(3)考评方法:百分考评汇总成绩,部门工作计划制定和总结评定、对部门工作计划完成和目标达成情况,下属员工表现和总体考评成绩、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考核等。(4)考评内容  工作业绩(占绩效考评总成绩的70%)

①部门工作安排与分配(10%)——考评中层人员的工作统筹安排能力。

②部门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和部门工作绩效的改进情况(10%)——考评中层人员对本部门工作职责的把握、管理能力和对部门工作的改进能力。③部门各项工作计划完成和目标达成情况(30%)——考评中层人员领导下属对学校安排的计划完成情况。

④部门临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5%)——考评中层人员在领导下属员工完成临时活动或任务的执行情况。⑤下属员工工作表现和考评成绩(5%)——考评中层人员教育、指导、管理下属员工的能力。

⑥各项综合能力评定(10%)——由直接上级对管理人员的分析决策能力、管理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此项评议在年底管理人员述职时进行评定,作为平时汇总分项成绩的补充。 6)工作态度(30%)

合作性(6%):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及与他人(部门)工作配合情况。7)责任感(6%):严格要求自己与否,遵守制度纪律情况。8)工作态度(6%):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进取精神、勤奋程度、责任心等。9)执行力(6%):对上级指示、决议、计划的执行程度及执行中对下级检查跟进程度。10)品德言行(6%):是否做到廉洁、诚信,是否具有职业道德。

4(3)出勤及奖惩:迟到、早退、事假等考评行政人员出勤情况;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5分,每旷工一天扣2分,每请事假一次扣0.4分,每请病假一次扣0.2分

四、绩效考评事项

1、总经理为部门负责人考评。各部门负责人对下属员工考评。

2、各部门员工的综合平均分数不得超过部门负责人得分。

3、考评重点以月度工作业务计划为主线,分解各部们层层承担,完成计划目标任务。

4、综合部行政人事、财务部、运营部主要以软性指标考核为主。

五、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应该达到的效果

1、辨认出杰出的品行和杰出的绩效,辨认出较差的品行和较差的绩效,对员工进行甄别与区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了解组织中每个人的品行和绩效水平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让员工清楚公司对他工作的评价

3、帮助管理者们强化下属人员已有的正确行为,促进上级和下属员工的有效持续的沟通,提高管理绩效;

4、了解员工培训和教育的需要,为公司的培训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5、公司的薪酬决策、员工晋升降职、岗位调动、奖金等提供确切有用的依据;

财政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 篇10

为不断提高财政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源头防腐工作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制约,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实效,我局参照省财政厅《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岗位为点,以权力运行流程为线,以制度为面,以现行法律法规和现有制度为依据,以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和机制为重点,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发生,推动财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

二、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促进权力运行、岗位职责和廉政责任进一步细化,廉政风险点进一步明确,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监督制约措施进一步完善,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初步形成覆盖全局各科室(单位)、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力求实现财政收支全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预警,最大限度的减 少和杜绝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三、基本原则

(一)依纪依法,按章实施。严格依据党和国家法律法规、纪律要求及省、市政策规定,按照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关法规制度,依照我局规范权力运行相关规定组织实施,做到依法有据,按章按制,严谨规范、慎重稳妥。

(二)预防为主,全面防控。树立主动预防、提前防范意识,前移监督关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全面排查廉政风险,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全面实施防控管理。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查找预算分配权、财政审批审核权、组织人事权、财务管理权等权力和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中的廉政风险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将科室(单位)分为支出类科室、非支出类科室和局属单位三类加强指导。

(四)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在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财政中心工作和自身职能,对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领域、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查找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制定针对性强、有效管用的防范措施。

四、实施范围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是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继续和深入,实施范围包括局机关及所属各单位全体干部。重点是具有决策权、审批权、预算分配权、资金资源调配权、人事权的单位及党员干部。

五、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7月中旬)

一是动员教育。各科室(单位)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惩防体系的高度,从关心爱护广大财政干部的角度,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动员教育,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组织学习。广大财政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中纪委六次、省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和全国财政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各科室(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省财政厅陈先森厅长在全省财政系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和市局张志华局长在动员会议上提出的贯彻落实会议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廉洁自律,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预防腐败的警惕性。

三是安排部署。对照本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阶段划分,制定本单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工作推进表,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

(二)排查风险(7月下旬-8月上旬)

一是梳理岗位职责。在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职能配置、履职实际和政策调整,结合财政业务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单位规范权力运行工作规则、流程情况表和流程图,进一步梳理各岗位职责和职权,填写《科室(单位)岗位设置和职责表》(附件2),具体岗位名称由各科室(单位)根据职能和日常工作情况自行确定。

二是查找廉政风险。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的职责和环节,把风险查找延伸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每个人,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廉政风险”的程序,采取自己找、科室查、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的方法,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尤其针对预算安排、资金分配、财政专户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投资评审、非税管理和会计管理等工作中可能存在自由裁量权的岗位和可能缺乏有效监管制约的重点环节,找准找实,填写单位和个人廉政风险自查登记表(附件3和附件4)。

查找廉政风险主要查找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思想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公务人员在政治素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制度机制风险主要是指单位在规章制度、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主要是指公务人员在岗位履职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外部环部风险主要指行政管理对象或其他人员可能对公职人员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导致公务人员行为失范甚至犯罪的廉政风险。

三是评估风险等级。在查找廉政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产生风险的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原因,确定廉政风险点、风险表现情形和涉险岗位人员,并召开会议综合评估单位和个人廉政风险等级。

按照廉政风险对应的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 4 度及其后果,可将风险等级分为三级:

1.一级风险:指发生几率高的风险,或者由风险引发的腐败行为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构成犯罪,必须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界定为一级风险。

2.二级风险:指发生几率较高的风险,或者由风险引发的腐败行为可能造成较为严重损害的风险,可能违反党的纪律要求或行政法律法规,不仅要受到党纪处分也将可能承担行政责任的风险,界定为二级风险。

3.三级风险:指发生几率较小的风险,或者由风险引发的相关行为,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较小经济损失,违反党的一般性纪律要求,也可能造成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需要进行防范,以防止演化为贪污腐败、渎职等严重违纪和犯罪行为的风险,界定为三级风险。

四是绘制风险防控流程图。各科室(单位)依据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流程图,将每一个流程图的风险等级和图中具体工作环节中查找出来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及相应风险等级进行标绘(一级风险用“☆”,二级风险用“△”,三级风险用“〇”标绘),形成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流程图,并作必要文字说明。

(三)完善机制(8月中旬-9月上旬)

一是制定单位防控措施。各科室(单位)针对机构职能和岗位风险,从加强对涉险岗位人员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权力、完善流程设计、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制度等方面制定本单位风险防控措施,建立防控长效机制,重点在建立日常教 5 育机制、动态监控机制和预警防范机制上下功夫,并填写《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表》(附件5)。防控措施既要有适合一般情况的对策,又要有针对每个风险岗位的具体办法,对需要综合制定的防控措施,可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

二是制定个人防控措施。个人针对岗位风险,按照自我防控的要求,提出个人风险防控具体措施,并上交所属科室(单位)备案。

(四)防控管理(9月中、下旬)

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种手段,实施分类防控、分级监督,做好预防、监控和处置等管理工作,动态跟踪财政政策制定、预算编制、资金分配和行政审批等工作的全过程,并实施有效监控和积极处置,从而达到全面有效防范的目的。

一是分类防控。以岗位工作人员自我防控为基础,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风险防控主要责任,加强对职能范围内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的防控管理。

二是分级监督。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分管的科室(单位)进行监督,对属于一级风险的科室(单位)加强监督,对分管的科室(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各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科室(单位)一级风险岗位、分管领导进行监督和群众监督,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岗位的监督由各科室(单位)组织安排。

三是做好预防。各科室(单位)根据具体工作实际,通过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制度管理、民主决策、办事公 6 开、权力制衡等各项措施,将防控措施内化为日常工作的具体任务,加强风险提示,注重前期预防。

四是有效监控。各科室(单位)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制度,加强风险岗位监督。运用和发挥政务公开、审计、信访举报、政风评议等监督功能,分析研判情况,发现职权运行和工作人员履职中出现的廉政风险迹象和问题。

五是及时处置。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处理和消除风险。根据风险等级,视情况采取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整改、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等措施及时处理,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对违纪违法行为,予以相应追究。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五)检查验收(10月上、中旬)

各科室(单位)对开展此项工作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是廉政风险是否找准查实,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防控管理是否科学规范,并将相关表格资料于9月20日前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领导小组将采取阶段抽查和集中检查的方式,检查科室(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做好信息反馈。

(六)总结提高(10月下旬)

一是认真总结。各科室(单位)认真总结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总结归纳工作特点和经验做法,为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及时整改。各科室(单位)根据领导小组反馈的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

三是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跟踪督导、归档备案等方式,针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工作目标,推动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不断深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在局党组和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督检查局,负责贯彻落实省厅和市局有关工作部署和方案的实施。各科室(单位)负责人作为办公室成员单位组成人员,要加强本单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组织领导,确保此项工作按时推进,有序开展。

(二)严格落实责任。各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惩防体系建设任务和加强行政管理、财政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做到亲自参与、亲自部署、亲自检查指导,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防范措施,带头抓好防控管理。要细化行政责任和廉政责任内容,落实到具体岗位责任人,努力做到工作任务、廉政目标和岗位责任相统一。

(三)紧密结合实际。要注重贴近财政中心工作和自身职能,从具体行政管理工作和权力运行流程入手,重点查找制度机制缺失。制定的防控措施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细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确保风险查找准确到位,防控措施切实可行,防控作用明显有效。

(四)建立协调机制。各科室(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做好本实施方案各个阶段的相关工作,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督促科室(单位)内工作进度,确保各阶段工作按时完成。

(五)强化检查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验收。各科室(单位)要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的日常监管,通过动态监控、单位自查等方式,督促本单位工作开展,确保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

1、《市财政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阶段重点工作内容一览表》

2、《市财政局科室(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表》

3、《市财政局科室(单位)廉政风险自查情况登记表》

4、《市财政局个人(岗位)廉政风险自查情况登记表》

论如何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篇11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对策

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绩效的提高, 是财政管理的根本目标, 也是财政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保障和基本要求。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中共中央要求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再次说明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 我国财政部门对如何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包括出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设立预算绩效评价试点以及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财政绩效管理观念不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及预算绩效评价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切实推进。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 绩效预算管理概念

绩效预算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业绩评估为管理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 该体制将资源分配效率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为预算效率的提高和相关利益的实现做好了铺垫。

(二) 预算绩效的特点

简单说来, 预算绩效是指财政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 这也是政府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内外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预算绩效管理既是理念又是制度体系

从理念角度来说, 预算绩效管理从提高预算资金效率出发, 更加注重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 由原先的看重投入转变为产出和成果的注重;从制度体系角度来看, 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分配、执行和监督等的全过程, 是统筹预算工作并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

2、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政府公开会计信息

有关部门在设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时, 要依据政府内部的会计财务信息作为基础, 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公开相关信息。根据国内外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和实践, 政府公开会计财务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环节, 对信息量的要求更大。

3、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预算分配公平合理

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针对资金配置问题, 保证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各部门的绩效评估来分配预算资源, 评估成绩高的部门容易获得预算;反之, 较难获得预算。这种预算绩效管理方法有效的约束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现象。

4、预算绩效管理革新了预算监督和控制方式

根据国外实践经验, 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之前, 内外部门主要针对收支的合法性来控制绩效预算管理,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挪用, 保证财政资金的收支合法合规。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施后预算绩效监督除要保证合法合规性外, 还要注重预算的产出、效率和效果的考核。由此可见, 预算绩效管理并非一般的预算改革, 是对预算监督和控制的另一种创新。

(三)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最为完善的要数美国, 美国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由来已久。最早在2004年, 美国政府采用项目评估体系管理评估政府相关事宜。之后项目评估体系逐渐发展为绩效管理体系。目前, 美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可分为项目绩效评估、部门绩效评估和跨部门绩效评估三个层次, 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会定期对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 便于民众了解各部门的资金运作情况, 督促政府各部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及自身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起步较晚, 直到2011年我国财政部才发布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内容及意义做出了详细说明, 其中包括预算绩效管理的对象、方法及目标等等。可见,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系统, 但该系统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根据我国今年来的实践经验, 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的实施仍存在问题:

(一) 当前政府预算决策更多的是基于政治考虑而非绩效

在现实中,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府在制定预算决策考虑更多的并非是绩效。这主要是因为:第一, 建议推行财政绩效预算的政治家并不一定真的推行使用绩效预算体系。他们宣扬财政绩效预算体系只是为了树立一种积极的形象, 使媒体与社会公众相信政府注重绩效管理, 政府正在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运作。在这种情况下, 绩效管理改革只是一种形式, 没有实际意义。第二, 由于财政预算管理体系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 因此使得预算决策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阻碍。因此, 财政预算管理缺乏实施的动力和相关保障, 除非政府在主要政策方向上已获得共识。

(二) 行政体制、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体制等制度因素制约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

目前, 我国行政机构普遍比较冗杂, 且办事效率低下, 各部门之间牵扯众多的利益关系。甚至有些企业为迎合上级的目标和要求, 忽视资金使用效率, 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同时, 我国政府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这导致了很多与此关联的企业效率低下。此外, 由于我国官僚作风严重、官员选拔机制存在漏洞以及公共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度不高, 使得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缺乏合适的环境发展。

(三) 绩效评价管理的专业性及技术人才的缺失给预算绩效管理带来困难

第一, 政府负责的项目众多, 使得很多项目的绩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 由于财政绩效管理涉及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 因此不同部门作出的评价也结果不一。第二, 由于政府部门某些支出项目的产出本身就难以界定, 加之现行评价技术的局限性, 使得绩效评价工作存在诸多困难。第三, 绩效评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涉及经济、统计、社会以及文化等各个学科和领域。于此同时,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还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 做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 因此需要很多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人才的相对缺失是预算绩效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 抓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环节

截止到现在, 我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 但改革成效甚微。总结我国政府以前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以及对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研究, 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引入预算绩效管理系统, 这也是我国政府财政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而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预算绩效评价, 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效果是真实可靠的。由于我国预算绩效改革经验不足, 这就需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同时加强管理, 保证预算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基于此建议, 2010年云南省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 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二) 要依法推进政府预算绩效管理

相关法律保障是保证政府财政绩效管理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 要切实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就要重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使政府的财政绩效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切实有效推进。由于财政预算管理体系比较复杂, 涉及到很多部门的相关利益,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损害到各部门的利益, 使得绩效管理工作受到利益相关者或者诸多政治因素的阻碍从而影响管理工作进展。因此, 如果不加强相关法律建设仅仅依赖财政部门制定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和规定来保证财政绩效管理的实施是很难利进行的, 以此要制定相关法律保障财政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 要发挥群众的公众监督作用

相对透明的预算体制可以保证预算结果的落实和责任的分明, 进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对于财政预算绩效结果, 财政支出是否达到了事先承诺的目标或者结果, 社会公众是最有发言权和监督权的, 而且社会公众的监督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促进预算指出的科学合理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社会公众监督权的发挥和执行对于保证政府机构改革的切实执行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 将体现人民利益也纳入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内, 对于保证财政绩效管理的公开、公正意义匪浅。

(四) 完善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要想使得监督发挥巨大作用, 必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到人, 才能使得监督更加具有力度和实际意义。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与各部门人员的业绩、职业以及待遇挂钩, 从而使财政资金使用者在运用每一笔资金时, 都将其与个人利益和前途联系在一起, 真正实现做到权、责、利三者的结合, 这就迫使资金使用者在进行违法乱纪行为之前三思而后行。因此, 在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建立完善的预算责任制度, 使得资金运用人员享受资金调动权力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罗志勤.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及其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 2012 (3) :24-28

[2]谢贤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绩效预算[J].广东财政, 2009 (11)

[3]许媛.论如何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J].时代金融.2011 (6) :42

上一篇:货代操作总结下一篇:差距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