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篇1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李树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改革提倡课程意识,提倡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拓展。课程标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内容的规定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解决这样的问题:要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哪些史实?怎样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和认识也处于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但由于各种原因,教材只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解读和评析这场运动,不可能反映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教材的这种相对“滞后性”是造成学生对太平天国性质和历史地位争论比较大的原因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思想比较困惑的地方。因而要求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以尊重客观史实为前提,关注和合理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材料,更好、更全面的诠释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材观”。

根据这种情况,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教材上有的“史实”,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没有的“史实”,则需要适当补充。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这一环节时,通过补充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既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干瘪的历史知识丰富起来,也为客观评价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做了必要准备。

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另类”观点,如关注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评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关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论——马克思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曾经这样评论太平天国运动:“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这个)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但后来,马克思改变了这一认识,对太平天国运动做了这样的评价:“(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引导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史实思考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变化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历史再反思”,我提醒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思考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场“农民运动”?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思维含量比较高,需要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联系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课后,一部分学生把作业交上来了,让我既感意外又感欣悦——一些学生的认识很有见地。有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反思大规模革命的血腥与破坏,理性思考社会变革。这样写道:“以往,总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重新学习这段历史后,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负面影响。近代中国是需要变革,但绝对不需要太平天国这样的变革。”也有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反思这场运动。这样写道:“过去学习历史的时候,总觉得革命必然要流血,所以对‘死亡’这个词没有深刻的体会。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我看到了这场运动背后中国数以千万计生命的消失,让我感到震撼和惊恐。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不幸和悲哀。通过再次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一己之私,导致生灵涂炭。究竟是什么原因?确实正如老师所讲的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民族之悲’。我们这个民族有太多的不幸,有太多的流血,希望以后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虽然不能说学生的认识都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如何思考,学会了独立思考;从学生的表达看,对历史的认识、思想的角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是愈发理性。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中提供的材料和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意识,在学习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篇2

1.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特色

课改近十年来, 杜郎口中学在摸索中实践, 在实践中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模式”。该模式得到全国其他中学的认可, 并纷纷效仿。在预习的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成果展示环节中,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解读杜郎口模式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杜郎口模式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本人选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2.1 检查预习成果。

在预习课上.老师引导各小组学生进行独立地学习, 各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和共同探讨一些疑难问题。在展示课之前, 老师会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分配给每个小组不同的教学任务, 各小组在展示课前会把老师布置给本小组展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 老师在课前给七个小组分配了七个问题。接下来,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去展示他们的答案。当学生在展示中出现错误或者疑惑时, 老师才会打断学生, 来解决这些疑问。

2.2 展示讲授新课。

老师选了三个小组来讲述今天的新课, 小组代表上讲台分别展示课本中的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模块由第二小组的一位同学上台讲解。该同学首先讲述了从金田起义到进入全盛时期的整个过程, 接下来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大概用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虽然声音比较小, 但板书写得整齐。第二个模块《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由第五组的一位同学讲解, 大约用了两分钟的时间。讲解完毕, 让同学们讨论《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和评价, 并让两个同学来进行解答, 用了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三模块天国悲剧由第六组的一位同学讲解, 这位同学和大家讨论了《资政新篇》不能实施的原因和太平天国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大概用了7分钟的时间。

2.3 教师点评总结。

老师作出了总结, 表扬了各个小组代表的讲解, 同时, 提出小组代表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 第五组的小组代表没有对整个《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述。最后, 老师对本课内容和学生的观点进行了点评, 在黑板上书写了系统的板书, 这个环节大概用了十三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自己进一步消化这节课的内容。

3. 分析杜郎口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3.1 从学生角度分析。

3.1.1给学生创造了参与学习的机会, 杜郎口模式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的灌输现象,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独立思考并且完成任务, 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 就一个历史问题, 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进行积极的讨论, 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而且一个问题在大家的讨论下, 使同学们对于一个难懂的历史问题理解更加深刻。3.1.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对课本的了解和已有的历史基础知识, 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革命性和局限性等。这些问题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这正说明了在这样的讲解展示过程中, 可以渐渐的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3.2 从老师的角度分析。

3.2.1老师在整个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控制, 自主展示课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取得预期的效果, 必須吃透教材, 仔细研究课本中的知识和插图等, 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曾经有人提出“健康的课堂”, 认为在一堂课中学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行为的能力, 让学生有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3.2.2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及时反馈矫正, 老师在课堂上说的相对较少, 而每一个学生才是真正的表演者。但是, 学生毕竟知识有限, 当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时, 他们很迷茫, 讲不透彻, 甚至出现违背历史事实的情况, 在这时老师做纠正、总结和点评。当学生表现突出时, 老师给以表扬。学生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可能会带有片面性, 尤其在分析问题和思想认识中比较容易出现偏颇。这时, 老师通过有效地引导, 能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问题。

3.3 这节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3.3.1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进行的讨论表面上看似很激烈, 却有少部分学生在悄悄地谈论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事情。这部分同学只是在走“讨论”这个形式, 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任务中去, 原因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同学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3.3.2学生对时间控制不合理, 小组代表对内容讲解的时间把握得不够好, 讲的比较仓促。

结语

在各个学校学习效仿杜郎口模式的过程中, 此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不能拿来就用, 要根据客观实际,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层次, 采取灵活对策,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模式一直受到全国上下各个教育部门的关注,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试图从历史教学的角度, 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来研究杜郎口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以及这种模式在历史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杜郎口模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篇3

一、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学习、联系能力

导致战争胜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为了使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弄清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就当时中英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诸多方面进行联系对比,运用辩证分析法找出答案。

就英国来说,发动侵华战争时,它已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为使学生加深认识,我让学生归纳出英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过程及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当时英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强国,又有“炮利船坚”武器方面的优势,但这只是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它必能胜利的决定因素。

从我们中国来说,清政府当时的国情归纳为几个方面:①对内政治腐败,官吏欺压百姓,强占土地,贪污成风,正如当时民间传说那样“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对外则实行闭关政策。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阶级l矛盾尖锐。②经济和科技落后。清朝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小农和家庭手工业1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虽早已出现,但发展缓慢,科学技术更远远落后于西方。③在鸦片战争中,推行妥协、投降主义路线。清军屡战屡败,在侵略者的炮火威胁下,道光帝转向投降派,主张“议和”,并将坚持禁烟的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此后时战时和,终于在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和英国订立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④清军战斗力不强。在三元里,英军被中国人民打得丢盔卸甲。丑态百出,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英勇的镇江保卫战,也同样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正如恩格斯曾提出的“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但在爱国官兵之外的清军大都一战即溃,加之清朝统治者由于害怕人民而不敢发动人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去,从而使战争以英国侵略者的胜利而结束。以上这些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从这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启发学生明白:①英国当时成为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先进。②落后就会被欺,落后就要挨打。

二、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及影响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启发学生把已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查一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进而弄清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最深远。这里我主要是启发学生把《南京条约》及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联系起来,如领土主权、大量赔款、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等都遭到了哪些严重的损失。再从社会经济、社会矛盾的变化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等方面,让学生在理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总结,认识这一大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面临着新的斗争任务。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者斗争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的影响,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三、关于“向西方学习”的问题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新问题。鸦片战争,使我国一部分思想比较开放的人士,受到了,震动。为了反抗侵略,保卫国家。他们要求改变清朝的现状,要求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的道路。为了使学生加强思考,我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提出:为什么在当时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以几个代表人物为例:①林则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组织人员研究外国的情况,编成《四洲志》以及他探求新知识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进一步认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政治人物。②魏源:《海国图志》有何重大意义?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之说对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有什么积极作用?要求学生把魏源的言行归纳起来,了解他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他也是新思想的一个倡导者。③洪仁玕:在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他在香港期间,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影响,也开阔了眼界。他在南京被封王以后,便向洪秀全提出了治国立政之策——《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要文献。它有着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最新方案。是洪仁玕向西方学习的重大思想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洪仁开,是太平天国运动中一位有远见的思想家。

以上三例,让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产生的历史背景,辩证地认识他们主张的积极意义,虽然有些主张因形势及其他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对后人重新认识世界、改革社会现状、探索救国强国之路,起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4

横县二高历史组覃永达

课程标准: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

1、提供《天朝田亩制度》的节选资料,教给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以更好地理解“论从史出”的道理。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兵结合教师所给出的材料分析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⑴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1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1843—1850年 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2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 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材料3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 亡的困境.材料4 洪秀全(1814―1864),曾几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名落孙山。社会的急剧变 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

屡试不第后,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他 假说自己是上帝的次子,特下凡除妖魔,以此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政府。

引导学生思考: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运动(总结原因)? ⑵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

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5《天朝田亩制度》内容,思考: 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

2.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第一点规定可以看出它主要反对什么土地制度?体现了农民什么 愿望? 3.《天朝田亩制度》能否调动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什么?

4.根据以上分析,你怎么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学思之窗并课件展示材料: 定都天京前,洪秀全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整套严格尊卑等级制度。定都天京后,深居简出,只有诸王能见到洪秀全;天王服上的金纽扣和皇冠加起来有8斤重。还没推翻大清,就躲进深宫,嫔妃千名以上。幼天王说他的母后就有88个,天王轿用轿夫64人,臣下见天王要三呼万岁,天王府内建有东花园、西花园等。穿靴子也有规定,天王靴,每只绣9条龙,东王靴,每只8条龙,北王每只5条,„„。东王出行时役使达1700多人,官员民众不回避或者不跪倒者,立即斩首。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这些领导人的做法像什么?这是洪秀全最初的理想社会么?你觉得 这样会出什么问题?(总结天京变乱的原因)

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6第一、第二自然段,课件展示曾国藩资料图文,指导学生想一想:

天京变乱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在天京变乱之后,为了加强天国的力量,洪秀全又实行了 什么措施呢?

⑹课件展示《资政新编》图文,引导学生阅读归纳《资政新编》内容并进行简要评价。⑺引导学生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⑻课件展示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⑼课件展示太平天国形势发展示意图 ⑽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1 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材料2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

不建立民国而建立天国……”

——李大钊

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并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

运动的方式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知道同一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方法:

观察法 图示法 引导法 分析比较法

教具准备:

风车、《感恩的心》、塑料瓶或易拉罐、尺子、木块、乒乓球、一个垂有重物的细线、橡皮筋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风车 ) 这个小风车谁会玩?你们喜欢玩吗?谁愿意玩给大家看一看?

2、谁还有不同的玩法? 并谈谈刚才玩的.感受。

3、今天我们以具体的物体为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

(板书:运动的方式)

二 、研究各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1、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课件出示一个小朋友在玩滑梯。

(2)这个小朋友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吗?

(3)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

2、研究青蛙跳

(1)课件出示青蛙跳。

(2)青蛙跳跃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3)比较两种运动的不同。

3、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教材32页其他运动的轨迹。

4、我们能按照运动路线讲它们分成两类吗?以二人小组为单位把这些运动进行分类。

5、小结:物体的运动方式按运动轨迹(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出示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3、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四、分析复合运动

1、出示课本第34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只有一种吗?分别有哪些?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4、小结: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这就是复合运动,他是由简单运动组合而成的。

五、实践体验运动方式的不同

1、我们刚才研究的物体都能做出这么多的运动,我们的身体行吗?

2、请大家跟着音乐运动身体,试试我们的身体能作出几种运动方式?(放《感恩的心》学生自由活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谁来说说你刚才做了哪几种运动?

六、总结

1、大家真的很善于研究,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点收获呢?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篇6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篇7

运动心理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把心理过程当作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 从教学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来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感觉和知觉都属心理现象, 是人的心理过程基本之一, 也是认识问题的最高阶段。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知识的来源都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感知是认识问题的开端, 同时它为其他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 所以说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学活动和感觉知觉联系着。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他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和知觉来掌握动作特点, 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形成, 首先在于教师对所学动作的示范, 通过视分析器听引起的印象, 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主要环节, 示范是使学生建立定向印象的一种手段活动定向, 即是指学生对所学活动的方式的了解, 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动作的印象过程。如共同科目所列教学中的“向右转”或“向左转”运动的方向既要求同学们的整齐性也要求同学们的统一性。对于教学中的口令问题存在着一个预令与动令关系, 预令是提醒教育者的, 属于运动心理。而动令是命令, 属于运动生理, 预令“向右 (或向左) ”要口令在时间上有拖音, 即“向———右”是让学生心理有所准备, 当听到“向右 (或向左) ”口令后, 学生们都会自然接受, 即刻分清哪边是右哪些是左, 口令“转”字一出口, 学生们便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一活动的动作过程, 也能避免了短口令“向右转” (或向左转时) , 学生们由于心理上还没有意识到向右还是向左转的口令, 转起来, 恐怕就是你向你的右边转, 我向我的左边转, 整个队形就显得很不协调, 洋相百出,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可见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活动的定向对活动的模仿是必不可少的, 从机制上讲, 定向所建立起来的印象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调节机制。如果缺乏这种定向印象, 就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动作经验, 也不可能做出有关的机体。动作的定向不仅需要示范, 同时, 也需要有活动的讲解, 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意识动作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掌握完成整个动作的方法原理, 以便促进动作表现的形成与提高动作的意识水平。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可分为以下三种:

1.在教学中, 先示范后讲解

讲解之前的动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 便于抽象概括。

2.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不但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

3.先讲解后动作示范

讲解后的动作示范则可以进一步使讲解具体化, 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示范的动作与讲解相结合, 对学生自然形成一种想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践中的各项运动都证明了“想练结合”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也同样证明了实际教学训练与想象训练相等, 或比单独地进行实际教学训练的效果好。想象教学训练的优点是多方面的, 其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想象教学训练与实际教学训练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效率。

2.想象教学训练是一种节省时间的补充教学, 随时都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更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当室外天气不良时, 想象教学则是理想的补充技术教学。

4.在进行正规的教学训练时, 不可以进行一些附加的技术教学, 避免受伤或过度教学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如投掷标枪, 学生在做投杆动作时, 容易出现在肩后撤的错误动作, 教师在学生正确的肌肉感觉, 使学生认识运动器官的最佳状况及杆出手时的整个身体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还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 综合性地认真分析和指导训练动作的综合动作要点。

通过以上的论述, 只有根据感知活动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学生进行身体练习, 选择适当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才能显著提高。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知觉, 进行爬山运动时, 要求学生有身体前倾感, 进行篮球训练时要求学生有球感, 而在进行综合运动时, 又要求学生有时间和距离感等。

学生在初练阶段, 难免缺乏良好的情绪, 不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所以必须在没有障碍和情绪高潮的理想条件下, 有意识地运用动作技术, 调节和控制动作, 才能达到理性境界。但有的学生往往遇到困难运动技术的原理就不能实现, 学生对动作掌握得好坏, 对于心理的影响是较大的, 如果正确地掌握动作, 心理上就能产生良好的情绪, 如果失败则会感到垂头丧气, 意志顿时消沉下来。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课件 篇8

关键词: 篮球运动;篮球教学;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分类号】G841

一、篮球运动中经常损伤的部位和症状

由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导致的运动损伤的发生。最常见的损伤有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確(踩在别人脚上或被踩)、急停、急转、冲撞或因场地不平、或场地过滑而引起的急性损伤。轻者擦伤或韧带拉伤、重者可用发生骨折或脱臼。一般常见的有踝关节韧带的扭伤或骨折、膝关节挫伤及半月板损伤、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掌指及指间关节损伤等。

二、篮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身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有勇于拼搏,注意安全的意识。如在进行全场行进间低手投篮的练习时,因为学生是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而且练习人数较多,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在等待练习的间隙,随意进行投篮,造成人或球突然进入场地中,这样容易和在场地上高速行进或已经跳起投篮的学生发生碰撞,以及其它形式的身体接触,极易造成身体伤害等其它安全事故。因此,在进行练习前,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练习要求。在实际的练习中如果出现违规情况,教师必须立即制止并给予教育批评,讲明利害关系,让学生明确不安全的行为会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样通过对每一件不安全事例前后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遵循练习要求,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2.预防为主,提高运动损伤发生的预见性

教师在长期的篮球教学、运动、学习的实践中注意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对运动损伤发生的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2.1针对篮球运动的特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

运动损伤是人身伤害事故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运动损伤影响其身体健康、学习,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同的运动项目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也有所区别,篮球运动易使膝部产生损伤。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要求,膝关节半屈位屈伸、扭转、发力,膝关节在这个角度恰好是它的解剖弱点,关节的稳定性相对减弱,这些动作会使膝关节产生内外旋转,极易对膝关节造成损伤。篮球运动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通常是膝部、踝部、腰部、足部、手腕、肩部,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相关部位、肌肉、关节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使肢体进入到合适的运动状态,必要时还可以佩戴相关运动护具,以防止运动损伤对学生造成伤害。

2.2教学内容、方法科学,组织管理合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年龄、性别,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个体之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学生。教学难度要由简单到复杂,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自我保护的动作和技巧。如摔倒时不要以头、手腕等易伤部位着地,应该团身屈体,以肩背及不易损伤部位着地,滚动保护,缓冲着地,以减轻伤害程度。

在组织管理上,教师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要实时观察和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提倡学生展示个性。在进行比赛时,更加应该强调安全意识,讲求公平竞争,遵守体育道德,注意人身安全。

2.3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准确,学生的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

在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中,由于技术动作不准确而造成的伤害居多。如在进行传、接球的练习中,如果接球动作不准确,容易造成学生手指的挫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一定要规范、准确,并且要注意示范面和示范速度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全面、详尽的印象。动作细节、关键要讲解清楚,对典型错误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纠错方法。有难度的动作必须循序渐进、降低完成速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重复练习准确、规范的技术动作,减少学生错误动作的出现几率。在练习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练习状态,一旦发现错误动作和危险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以防止对身体造成损伤。

3.注重课堂常规检查,确保场地器材安全

体育课有其特殊性,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上课要求穿运动鞋、着运动服,禁止穿高跟鞋、皮鞋、硬底鞋、底加厚鞋参与运动,这为保护踝部、避免运动损伤提供了必要保证。服装的选择应该是宽松、无约束。禁止学生佩戴、携带、悬挂有危险因素的饰物及器具。场地器材的安全、可靠是预防运动损伤及伤害事故的最重要的硬件基础,场地器材的不安全因素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场地器材要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篮球场地平整,器材无松动、无脱落、无朽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事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身体、精神、练习活动情形等各方面现象,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才能有效地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

篮球运动,精彩纷呈,要想在这变幻莫测的运动中促进身体健康,就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及运动中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运动损伤的危害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加强体育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使之遵守组织纪律和比赛规则,确保安全第一, 加强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个关节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膝关节是篮球运动损伤发病率最高的,运动前一定要做好膝关节的准备活动,加强股四头肌,股内侧肌群及周围韧带的锻炼,必要是带上护具。

参考文献:

[1] 陈秀.试论篮球运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及其治疗和预防[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25(2):98-100.

[2] 于天源.保健与保健按摩[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5(4):54-55.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篇9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反冲运动 火箭》教学反思 篇10

高二物理 黄德宁

各位老师,下面我三个方面对《反冲运动 火箭》这节课做一回顾与反思。

一 反思三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核心教学内容的达成:通过观察现象,这其中有学生亲自吹气球示范,学生自己总结特点。有学生回答“一个系统分成两部分,两部分方向相反”,但这个回答不够完善,这时我及时补充“在内力作用下”。紧接着引导学生提取反冲概念和建立反冲模型,这样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模型的求解通过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探讨,能使学生更清晰理解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对构建学生开放的知识体系有较大的帮助。探究性练习的设置,练习题综合性强,联系实际,紧扣本节主题内容要点,通过教师的多层次设问,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能扎实的理解本节教学内容。

2,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的教育达成:在落实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节课设计思路是按照数学建模的思想,从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到最后的推广与应用,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指导学生建立理想化模型代替实际事物,这一环节学生完成的比较理想,但也因教学时间有限,思维方法的渗透有时显得肤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古代火箭的介绍到现代火箭的原理分析,从杨利伟实现飞天梦想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到早日实现奔月梦想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激发。

二 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组织学生讨论: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了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比如讨论完成的有:对具体的实际反冲运动总结特点,反冲运动的求解。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激烈程度来看效果很好。

2,组织学生实验:课前指导学生自制反冲运动演示仪,课中组织小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后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给人们生产生活中带来应用?”使理论不脱离实际,体现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

3,利用各种资源:本节课准备多种教学资源,如气球,气垫导轨,反冲运动演示仪,视频录像,图片等。特别是在本节探究性练习的教学中,用学生自制的flash动画独特的动态过程优势模拟实际的物理运动过程,变抽象为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4,教材的二次开发: 关于火箭的收尾速度,基本原理是反冲,但按照教材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得到关于收尾速度关于质量比的讨论。为此,我将此问题重新设计:假设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对地的喷射速度为v1,讨论收尾速度v。学生通过反冲模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从学生的板演得到的表达式大部分学生都能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可见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

三,反思课堂生成的处理

对于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资源,作为老师最为关键是要具有敏锐的辨别力,能够及时捕捉到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在本节课中,一是在学生的探究性练习结束后,我提出“关于题中所设置的物理情景,能否给自己和其他同学提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这时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提得也很好,当时我积极评价了这位同学,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把他提出的问题作为学生课后练习完成。二是本节的小结时,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说学习了反冲运动的知识,有说学会一种思想方法,有说知道火箭的原理,有说会用反冲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冲运动等,甚至有认识到“物理学的美”,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这些难能可贵的总结也是对本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赞赏和激励。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大气的运动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阐述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并设置“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教材在叙述的基础上,用“活动”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目标

(1)明确热力环流的概念。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3)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运动现象。

教学方法

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播放临沂市民在“诸葛亮旅游文化节”期间放飞孔明灯的影像资料。灯内的蜡烛燃烧后,孔明灯为什么能升上天空?

教师活动:展示孔明灯,让学生猜测孔明灯能升上天空的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原因1~2分钟。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板块一:有备而来

1相关知识铺垫

呈现资料:①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为百帕(hpa)。②影响气压的因素。高度:地势越高,空气柱就越短,加上高层空气稀薄,气压越低,所以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同一高度上,气压随气温而变化。③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周围气压的区域。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的区域。④等压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连线。⑤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它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⑥气压差:高压、低压之间的差值。⑦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⑧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倾听领悟,结合多媒体图片理解相关概念(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的整合、提炼和补充。目的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为学好下面内容务实基础)。

承转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共同探究大气为什么运动?

板块二:高效课堂

2热力环流

教师活动:让学生读课本“热力环流”,结合2-2-6图分析:①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是如何分布的?②当地面受热不均时空气会怎样运动?③简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动画演示“热力环流”过程,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同一个高度气压相同,所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三地出现受热差异,空气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发现A地受热较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地面受热不均首先出现的是大气的垂直运动。

(紧扣导入,让学生分析孔明灯为什么能升上天空?)

学生活动:孔明灯能升空是因灯内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所致。

教师活动: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高空,由于A地空气上升,空气密度与同一高度相比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下沉,空气密度与同一高度相比减少,形成低气压。在高空,A地上空的空气流去补充B、C两地。同理,在近地面。A地由于空气上升导致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而B、C两地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在近地面,空气由B、C两地流向A地。教师强调学生注意等压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比较A、C、A′、C′四点的气压大小。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地方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低压的地方等压面向低空凸出,简记为“高高低低”。四点的气压大小为C>A>A′>C′。

规律总结:等压面弯曲规律为“高高低低”。

问题探究:①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②高气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气压的数值吗?

强调: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个水平面而言的,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值近地面的较高。

学生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出答案:①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在垂直面上不是这样的。②不一定,在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近地面低气压的数值高于高空高气压的数值。

(学以致用,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片断。)

(1)海陆风

教师活动:在海边。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是多么富有诗意啊!那么,你想知道海风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探究(让学生看课本“活动”,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风和陆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交流探究后,一位学生到电脑前操作演示海风和陆风的成因。

教师小结:一天中,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海风对调节气候有很好的作用。这也是人们夏季喜欢到海边旅游的原因之一。

(2)城市风

播放课件图像,让学生课下分析原因。

(3)山谷风

播放课件图像,让学生课下探究原因。

归纳小结: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承转过渡: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高空中的风向与近地面的风向又有怎样的差异呢?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师活动:让学生读课本“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①说出图2-2-8中,在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②说出图2--2-9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③说出图2-2-10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指出两图中风向差异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观察思考出示的问题。

铺垫:哪位同学知道风向是什么意思(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播放动画:单力情况下风向的变化。

教师:在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观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学生冰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教师: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不会存在。由于地球自转,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下面以北半球高空为例。

播放动画:二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学生观察动画逐一分析:①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如何?②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将会如何变化?③最终稳定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如何?

学生总结:①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②在二力共同作用下风向继续发生偏转;③最终稳定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教师补充:近地面还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播放动画:三力作用下的风向。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①摩擦力与风向的关系如何?②最终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什么关系?

学生:①摩擦力与风向相反;②最终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板块三:满载而归

教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学的?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学生活动:通过整体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反思,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达标题。

践行运动精神,实施快乐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师生,分层,情境,反思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权威是不容置疑的。然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学。小学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 课堂教学大多数在室外, 学生的思想相对会比较涣散, 情绪比较兴奋。有的老师看到学生不是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轻则批评, 重则体罚。殊不知教师的斥责, 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应付了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性格特征, 对学生加以引导, 交流,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 老师的期待会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让学生获得自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生才会 “亲其师, 信其道”, 才会 “乐其道, 学其道”。

2. 面向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训练

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传统体育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采用 “一刀切” “齐步走”的做法, 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其结果导致一部分学生课堂上 “吃不饱”, 另一些学生 “吃不消”,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向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训练, 让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素质基础的个别差异, 通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使学习困难学生摆脱困境, 成为合格学生; 学习优良的学生脱颖而出, 成为尖子生,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体育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种种不同层次的训练, 设计“跳一跳, 能摘到”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前进的动力, 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对各层次学生作适当的调整,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同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氛围。

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训练热情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 枯燥无味的形式教学早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学生的童趣, 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寓教于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小学生训练兴趣, 让小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 提出要给学生少一些枯燥, 多一些情趣, 用兴趣打开学生心扉, 激发学生灵感。

我们发现孩子在喜欢的领域会非常活跃, 非常有创造性。比如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体育游戏, 让学生在特定的游戏情境中明白一些知识和接受情感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设计一些游戏, 如 “抬担架”“齐心协力”“四角拔河”等, 在明白一些规则和要求后, 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学生积极为团队的胜利献计献策, 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在反思中发展, 在发展中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很多教师对于课前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非常重视, 而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闪光点却没有重视, 没有意识到课后总结和反思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德国著名作家海涅说过: “反思是一面镜子, 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 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反诌, 具有自我诊断、提升的功效。使教师直观、深刻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使自己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感受, 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宝贵经验。

上一篇:地税局改革税收服务发展思路下一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