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毕业论文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学毕业论文(精选8篇)

社会学毕业论文 篇1

心不动,则不痛。

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智慧。

低调! 才是最牛B的炫耀!!!

下辈子我要做你的一颗牙,至少,我难受,你也会疼。

我才发现,吸引住男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一直得不到;吸引女人的办法正好相反,就是让她一直满足,

会流泪,并不代表真的慈悲;会微笑,并不代表一切都好!

从单纯到冷漠是怎样的疲惫?终究要亲自受伤,才会学着聪明。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我们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社会学毕业论文 篇2

随着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共识。目前教育部已经建立了五年一轮的学校评估制度, 对于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通过评估实践, 人们发现这种评估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者主要是教育界的专家, 评估指标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主要是基于学校内部教育活动考虑, 评估中还没有吸纳社会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参与, 缺乏教育界外部的声音。此种做法不仅使评估结论的效度和信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缺少行业企业等相关社会人士的参与考察,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很难得到把关。

因此, 重视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树立科学人才观, 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是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课题。【1】在当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育人活动中, 人才培养质量仅有教育内部的学生评价, 但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教育外部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

基于这一问题考虑, 本文尝试以不同类别高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文献为样本, 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需求进行关键词分解、归类和统计, 并根据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 判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关注程度, 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 尝试构建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拟探讨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其一,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现实期望有哪些?

其二, 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有哪些?

其三, 根据上述期望和依据, 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二、研究方法

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科学的设计过程, 需要根据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以及人们愿望、需求, 现有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进行考虑。【2】因此, 本研究将从文献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入手, 探讨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结果

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 (CNKI) 为检索手段, 以“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为检索词, 检索新世纪以来大学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调查文献, 获得文献70篇, 剔除专项类和区域性调查文献16篇, 获得全面性的高校用人单位调查文献54篇。以这54篇文献为样本, 对文献中调查项目进行概括、归类和统计, 以数量化的形式概括出用人单位评价大学毕业生质量的项目。

(一) 院校概况

截至目前, 我国共有2976所普通高等学校。【3】根据院校性质和人才培养层次, 可将学校划分为211工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三类。本次统计的54篇高校用人单位调查文献中,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211”工程大学15所, 长江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理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23所,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职高专院校16所。

(二) 各类高校用人单位评价项目统计

由于各高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项目繁多, 本文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调查项目进行了概括和归类, 首先将概括出的概念设为二级项目。以中山大学为例, 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表现为诚实守信、敬业爱岗,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注重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等。【4】从上评价语句中, 可以将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概括为道德素质, 团队精神和适应能力概括为心理素质, 专业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概括为专业知识, 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归结为创新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概括为实践能力等二级项目, 对二级项目进一步归类, 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一级项目。 (见表1)

(三) 用人单位关注度和一致性较高的项目

统计发现, 三类高校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质量具有一些关注度较高的共性项目, 如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爱岗敬业等。

1.专业知识成为知识维度中用人单位评价的首选

专业知识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门性理论, 可形象的比喻为进入工作单位的第一敲门砖。统计显示, 高校用人单位和区域用人单位调查中, 专业知识在所有评价项目中高居首位, 为93%。

2.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三个项目

21世纪是信息化的创新世纪, 信息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用人单位将此两项列入评价的重要内容就不难理解, 三个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65%、87%和72%, 与全国性和区域性调查基本一致。

3.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素质

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都是一个正式的组织集体, 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 形成团队精神。在思想素质中, 爱岗敬业不仅是我国提倡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同时也是社会各个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具体表现就是让员工做到尊重岗位, 勤奋工作, 有责任心。在心理素质中, 合作意识受到用人单位高度重视。合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比例分别为70%和50%。此外, 人文素质并没有受到用人单位的过分重视, 一方面说明人文素质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更侧重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

(四) 三类高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关注的差异

由于高校性质不同,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具体项目也有所侧重, 根据统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简单说就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从事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 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可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前者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 主要从事理论研究, 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理论探讨。而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 主要从事实际工作, 旨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人才, 被称为应用型人才。【5】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 一类学校可以走职业教育道路,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一类学校可以走专门教育的道路, 培养理论水平比高职人才高、操作能力比技能型人才低、专业适应面较广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其他应用型人才 (如律师、公务人员和教师) ;第三类学校可以走科研兴校道路, 培养理论研究人才, 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目标任务, 当然也只是培养初步的理论研究人才。【6】

从人才分类和潘懋元的论述中不难看出, 211工程大学主要是研究型或学术性人才, 侧重于理论探究,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主要侧重过硬的专业技能, 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本科院校则处于两者兼修的状态。因此, 在这一项目的评价中, 高职高专院校用人单位对校毕业生的要求明显高于211工程大学和地方本科院校, 其比例达94%, 三者呈现递增趋势。

2.科研能力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中提到,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7】这说明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也明确规定了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与专科教育相比, “本科教育除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外, 还要求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统计发现, 211工程大学与地方本科高校虽然有一些用人单位对此作了要求, 但是比例较低, 分别为13%和35%, 高职高专院校则没有一家用人单位对此做出要求。一项调查显示, 高校大学生不做科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科研意识障碍, 总认为搞科研是研究生或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的事情。【8】说明大学生本身对科研尚存在误区。此外, 关于科研能力, 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生的评价中, 对科研能力并没有做出要求并不说明专科生不需要做科研, 而是科研的性质和方向不同。

3.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统计显示211工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在用人单位调查中的适应能力比例依次为73%、52%和25%。也就是说, 高职高专院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适应能力要求并不高。

本文认为, 可能的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具体的工作流水线, 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技能人才, 学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锻炼, 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要远远高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211工程大学的学生。

因此, 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评价, 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生不存在问题, 故没有再刻意强调。相反, 211工程大学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行业, 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或工作岗位, 所以,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他们的适应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

四、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赵铁等人以2000年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为依据, 在对社会评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包括用人单位和费用人单位两个一级指标, 德、能、勤、绩等4个二级指标和思想政治素质、表达能力、英语水平、表彰、奖励等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框架。【9】曾浩等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根据医学人才学理论以及有关的文献, 依照全面性、一致性、独立性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五项原则, 提出了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四项一级指标和二十一项二级指标的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10】陈霞则提出了教育成果、教育投入、院校声誉三个一级指标, 学生质量、社会服务、教师质量、教育资源、院校声誉等五个二级指标, 一次性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学生获奖情况、入学成绩等16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社会评价指标框架。【11】上述研究按照不同依据, 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为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内涵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属于教育评价范畴, 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标准, 对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 并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12】由此可知, 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的含义就是高校利益相关者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对人才培养的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 除了上文用人单位的期望外, 大学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从教育目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法规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

首先, 教育目的是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 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结果, 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13】教育目的对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功能。因此, 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采用学校内部评价还是学校外部评价, 首先需要考虑教育目的是什么, 即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不仅适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同时也做出了人才素质的规定, 即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法定条款说明了人才培养质量评判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正好契合了文献统计的结果, 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项目。

其次,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和思路。

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教育大辞典》中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 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具体质量要求, 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4】

因此, 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概括为学校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各行业需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要求。当前国内高校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 》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了系统化的规定。这种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与上述用人单位调查项目的归类同样一致, 说明高校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国家教育法规是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

教育法规是保证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规范运行的文件集合, 对教育活动具有引导、规范和调节的作用, 体现的是全社会的意志。广泛征求社会大众意见, 几易其稿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对高校育人提出了“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标准和要求。【15】此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简称“高教三十条”, 在中国高教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作了具体要求。教育法规的这些要求对大学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文献统计, 本文以知识、能力、素质和其他为一级指标, 将其分解为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等11个二级指标, 再根据二级指标的内涵和性质, 分解出19个观测点, 并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爱岗敬业和合作意识等6个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项目设定为重点指标。结合相关文献, 本文拟提出如下大学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2)

注:加粗观测点为评价重点项目, 评价中的权重大于其他观测点。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当前, 我国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虽然已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努力, 然而就目前我国教育评价系统来说, 还没有完整的、真正意义的教育的社会评价。【16】大学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无论在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上远远落后于官方的评价, 也就是说, 我们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的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还有不小差距。

社会学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理论;就业流向;社会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在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些巨大的成就背后,隐藏着许多“内伤”。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便是内伤之一,据统计,2006年全国有120多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495万,因此,今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累计将超过60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现状

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各级党政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召开全国高校会议,下发文件。就业率的高低决定各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也从某一方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及各高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出现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各种形式的调查与分析,据此可以找出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高校改进教学与管理,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技能与竞争力。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的细化和深入。从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与就业心理。毕业生作为“理性人”,从他们的就业地区选择、单位选择中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启示意义。从整体情况来看,对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研究体现了由点到面的进展,有以独立院校为单位的分析,有以省为单位的分析,还有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从调查的对象来看,有针对研究生的、有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学师范生、药学人才的就业流向的分析,也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工科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分析等等。各种方式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调查表现出的共性,一是希望到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多数,主要流向北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希望到城市就业的远远大于到县乡就业的,更不用说到农村就业了;三是希望到党政机关、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与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远远多于希望到中小型企业的。从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来看,到东南沿海11个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115636人(2003年为1091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2003年为45%)。其中,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4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77004人(2003年为70725人),占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属院校毕业生总数的29.1%(2003年为29.3%)。2005年,教育部针对30多所高校的两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城市选择上,大学生依然向往上海、北京、东部沿海地区、广州和深圳。2006年12月,广东省学联对中山大学等广东高校进行的关于求职问题的调研显示,将近95%的广东省大学毕业生希望就业地区为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而愿意去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只占3.1%。笔者所在单位是广东省属的职业院校。笔者对本院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意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外的就业机会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作考虑。

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状况下,为什么毕业生留恋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为什么钟情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及外资企业?这是笔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有关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探讨,多是描述现状或提出一些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解决对策,但理论分析较少。其中,袁乐平、王昭君在《制度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和再就业市场的流动情况,并引进制度变量集中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制度因素是如何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成本与预期收益,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就业决策的,分析透彻,很有说服力。但是,笔者认为,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首先应该从分析“人”入手,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积极因素,是社会事实的制造者与主导者。高校毕业生作为“理性人”,初次择业是人生的重大关节点,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会考虑多种社会因素并进行博弈,而不是仅仅考虑制度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社会学理性选择

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研究开始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之中。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学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学派。理性选择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概念,与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不同,社会学中的“理性”强调有目的性、有意图的行动,其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即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这种效益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自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以来得到不断修正与扩充,在西方,经过修正与扩充的理性选择理论模型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国内学者近十年也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对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如农民工流动、人口迁移、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集体行动、生育行为、大学生宗教信仰以及大学生考研等等。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与个人的理性选择,但又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预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获得好的回报,面对就业选择不可谓不谨慎。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一味追求留在大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热衷于到好的行业和好的企业就业?为什么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理性行为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高校毕业生是“理性人”,其行为是“理性行为”,其选择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至于高校毕业生怎样选择、如何选择,则是高校毕业生微观行为的个体理性选择与宏观社会结构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理性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为表现往往十分复杂,理性人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理性人在理性行为过程中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而且其中多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因此,理性人只能在众多因素的权衡中寻求一个“满意解”,无法达到最优。比农民工更具理性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到哪里就业,首先要经过经济理性的选择。高校毕业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技能,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其他劳动者相比,更具有竞争力。如果只是为就业而就业的话,即使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们也应该有业可就。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信 篇4

您好!在您百忙之中,冒昧打扰,深感抱歉。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本科生,现就读于宜宾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我为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自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把校训“厚德、博学、笃行、精进” 牢记心中,认真勤奋,刻苦学习,各科均取得优良成绩。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学计算机网络与编程等,并已取得了相应的省级等级证书。四年的师范教育,使我掌握了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并加强我对教育行业及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我利用各种机会不断锻炼和丰富自己,如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工作。

我在注重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非常重视自身教育技能的提高,在试讲和各种教育培训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在实习的两个月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和学生管理,在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同事的帮助下,我在教材及课标解读、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心理把握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质的提高,学习和体验到了许多在大学里难以接触的东西。

我的家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村,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继承了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如今,我毕业在即,十分希望能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特别是想去县一中任教,因为我也是从一中出来的,希望为一中教育贡献出一点微薄之力。一中良好的管理体制、浓厚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深深打动了我。衷心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机会,成就我的梦想。我将认真工作、努力进取,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一中母亲的教育之恩!

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中对我这份求职材料的翻阅!希望得到您的垂惠!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毕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农历的新年过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该何去何从。三月份的时候,我回到学校,面对空荡的教室和没人的宿舍,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我该找份工作了。

我来到了西安,和朋友住在一起,我开始找工作。当时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该入那一行,于是就在赶集网上投了份简历,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我在网上投了简历之后,当天就有很多公司给我打电话,有很多,可是我自己去有点害怕了,才明白原来真的要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的胆怯,我推了很多面试机会。不仅仅是胆怯,还因为一些综合因素如:离住的地方比较远、室外的等。最后经过筛选我决定去西安唐汉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应聘的职位是理财顾问,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电话销售寻找新客户,维护老客户。

二、过程

我最开始并没有想从事这个行业的想法,我只是想找一份冬暖夏凉,不用去室外工作的工作。可是当我真正投入到这份工作中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没有一个公司会白养一个没有价值的员工。这个社会是一个“剩者为王”的社会。所以我决定真正努力工作,做一个有能力的人。争取做到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加强,来适应这个社会。

在经过培训上岗后,我努力适应着公司的节奏,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电销技巧。不断的总结。我知道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所以,工作时间我就没有停下过,我相信这样才会让我在工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我深刻地知道只有对自己的产品非常了解,才能够说服客户,促成交易,所以在打电话过程中,我记录下客户问的我回答不了的问题,然后找像资深的理财顾问和业务经理解惑,慢慢的我已经对专业问题了解得很清楚了,可是我发现客户总是很容易挂电话,我发现我说话很不专业,而我别的资深的理财顾问通常会说出一些很专业的术语,于是我上网了解了关于这一行的术语,之后我发现果然客户可以多听我说几句了。我还发现我和客户总是说不了几句就挂了电话,我不知道该和客户说些什么,我就听旁边的老员工怎么打,我发现老员工果然是老员工,他们很随意的就能跟客户聊十几分钟,慢慢的我发现了他们对待客户提出的问题总能回答的很婉转,而且他们的对话通常有规律。经过半个月的摸索和学习,我的电话销售技巧已得到了一定得提高,并且也有了5个意向客户。终于我在工作第20天谈成功了一个客户,我当时特别高兴,已经可以用激动来形容了,经理说我是这批新员工中最早开户的一个,对我进行了100元的现金奖励。这是对我的肯定和支持。我更加努力的工作,经理很高兴,说我是他的一员大将。我心里非常高兴。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司正好赶上从新人中培养销售经理,而很幸运的是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被选中,进行了管理方面的培训。对于一个新人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是这也是很大的挑战,我一个新人,难免会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而且从来没有管理经验,去管理别人是很惶恐的,不过在和指导老师联系后,我才明白是自己太不自信,公司会选我肯定是发现了我有这个潜力,或者在某方面我做的比较好,不过谁都不是一开始什么都会的。可是做业务和当经理不一样,经理不仅要做好业务,也需要管理和培训手底下的员工,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强。所以我在学习销售知识的基础上努力的学习管理知识,尽快的适应这个职位,尽快的扛起这个职位的责任。做好业务,带领好团队。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自信,我甚至有点放弃,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和我一批来的新人。这突如其来的幸运让我手足无措,不过看着另外一个经理却还很适应,我慢慢的观察他的为人处世,学习他的优点,改善后再结合我的想法法来引导下属。

每天早上我会先开早会,在早会上,我除了总结前天工作和安排今天任务外,我还安排了各种小游戏,而且每天早上都有奖励,我准备了胖大海,每天赢的那个人就可以得到。对于电话销售来说,嗓子很重要,所以大家也很高兴得到这个奖品。我始终相信人是感情动物,只有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够达到众望所归的目的。慢慢的我发现我们组的打电话的氛围比另外一组要好很多,而且我们组的员工精神都很饱满。我还经常鼓励他们,给他们讲我从网上搜集到的励志、哲理小故事。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他们写一些鼓励的话,我原本只是想鼓励他们,可我发现大家都把我写的便利贴贴在了自己的办公桌前,眼睛随时都能看到鼓励,我心里很欣慰,而他们也很高兴。我给新人教的一些打电话方法,他们也能很用心的学习应用。我发现做销售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且要学会倾听和不抛弃不放弃不离弃。做销售只有知道阻碍客户成交的问题在哪里,帮客户解决了问题,才能够促成交易,所以倾听很重要,沟通时不能一味的只说,要有效的沟通。我们每天都会打200到300个电话,遭遇90%的拒绝,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很强大的内心,能够快速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我将我总结的东西和大家分享,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在我之前已经把这些客户常用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做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才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信服我。我们大家同时学习,一起进步,慢慢的大家都认可了我,而我也可以将领导的任务很好的执行。

三、实习体会

在当了市场部经理后,我才发现原来管理人并不在乎你的年龄、资历或者是脾气。要学会沟通和引导,用实际方法帮到他们,即是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和顾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从心里的认可自己,才能更好的配合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始终相信,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四、实习建议

对企业:我发现西安唐汉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比如说管理不够人性化,应该将制度稍作修改。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更系统化,并且加上行政和规章制度的培训,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新人触犯规章制度的概率。

对学校:学校开设的课程太少,如果可以再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和金融方面的一些知识会更好。建议学校可以多鼓励和组织学生举办一些有关配合的活动,让学生们学会怎样和团体合作,怎样配合别人。

五、实习总结

毕业社会实践报告范本 篇6

毕业社会实践报告范本一

1、实习的地点

地点:江苏悦达专用车有限公司

2、实习安排

3月6日上午8点30分,与我随行的另外几个同学在刘主任的带领下进入公司技术部,然后刘主任亲自给我们播放了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的宣传短片,片中介绍了世界上目前垃圾车的研究趋向、关键技术以及研究垃圾车技术的必要性,然后带领我们到生产车间进行熟悉,关招一些安全知识,防止我们自己到车间的时候出现问题。

从3月7日开始我们由技术部的王部长知道。在王部长的带领下,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里,前3天是由他在车间给我们详细介绍垃圾车的技术,后面的时间就是我们自己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草图的绘制和数据的收集。

3、实习内容

第一天上午我们看了垃圾车的宣传短片,我么了解到目前世界上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其中有生活垃圾,也有工业垃圾,如果这些垃圾不加以处理的话,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如何去处理这么多的垃圾呢?这其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垃圾的运输,于是垃圾车就诞生了。片中还简要介绍了垃圾车设计的时候要解决的“跑、冒、滴、漏”问题。然后为了结合短片的内容,我们在刘主任的带领下去了车间,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研究一辆垃圾车,我发现这种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的结构很精巧,为了方便环卫工人的操作,它的操作面板全部设置在车厢的尾部,面板上有4个按钮,分别是启动、暂停、点动、点动回程,我们在刘主任的要求下,每人进行了一次操作。然后工人为我们打开了车厢,看了里面的结构,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填料器和车厢是独立的两个部分,填料器在卸料的时候可以上翻,进料和压缩是靠一个刮板进行的,所有的动作依靠一套液压系统来进行。

仔细看完了整个车之后,第二天开始就由技术部的王部长指导我们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是做总体设计的,所以首先必须对车子的整体画出草图,于是我利用5天的时间把草图画完,然后又利用6的时间对车身进行了尺寸的测量,这样草图基本算完工了,接下来的时间我对液压系统研究了一番,主要是结合实物看图纸,彻底弄明白了系统的工作原理。

4、后装压缩式垃圾车车设计的分析

(1)合理选择卸料方式

车厢后倾世卸料方式

其原理是:在倾卸油缸的作用下,车厢、压缩机构及车厢内的垃圾绕车架尾部的回转中心旋转,旋转至一定角度后车厢内的垃圾靠自重下落实现卸料作业。这种卸料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但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于多弊端,如:

a、由于垃圾在车厢内被压实,垃圾与车厢四周存在着较大的膨胀力与摩擦力,垃圾不易倒出,严重时垃圾的自重不足以克服摩擦力,产生垃圾胀死现象。

b、在倾翻作业时,车厢、压缩机构及垃圾的中心将后移、上升,车辆前桥负荷降低,影响整车纵向稳定性,严重时,前桥离地,整车倾翻(特别在路基较为松散的填场)。

c、倾翻时,所有重量将集中至车厢回转中心及汽车大梁尾部,将对汽车大梁及后桥产生严重的损坏。

推板卸料方式

其原理是:在车厢内设置一块面板呈铲形并能沿预定轨道滑行的推板,推板在油缸的推动下,向车厢尾部作水平推挤运动,将垃圾推出车厢,实现卸料作业。这种卸料方式虽结构较为复杂,但卸料不受垃圾压缩比的限制,卸料干净,对车架的载荷分布较为均匀,卸料过程平稳、安全。同时,可利用推板的阻力实现压缩车双向压缩。因此,推板卸料是后装压缩式垃圾车较为理想的卸料方式。

(2)提高垃圾压缩比

压缩机构中刮板对垃圾的压强将直接影响垃圾的压缩比。当压强增大时,垃圾的压缩比将增大;反之则减小。因而在设计压缩机构时,应努力提高刮板的压强。影响刮板压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a、刮板的压缩面积根据使用场合、投料方式、垃圾投入量来确定,如能满足使用要求,刮板的面积应尽量小。

b、压缩油缸的安装形式应能充分利用油缸的最大能力,即在压缩垃圾过程中应使油缸无杆腔作用。

c、滑板与导轨的摩擦力将有助于提高垃圾压缩力。因而,在选取滑板滑块与导轨材料时应配对选取相对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减小压缩油缸轴线与滑板导轨的夹角,以避免由于压缩油缸安装不当产生的扭力使N1、N2增大;减小压缩油缸轴线与滑块中心线的平行偏移量,假如油缸轴线上偏于滑块中心线,将增大N1、N2的值,如轴线下偏于滑块中心线,将减小N1、N2的值,但结构上很难布置,故通常将压缩油缸置于滑块中心线上。

d、压缩油缸与地面的水平夹角*越小,则压缩油缸的推力沿车厢长度方向的分力将越大,有利于垃圾填满整个车厢,提高垃圾压缩比。

(4)合理选择压缩机构液压控制方式

压缩机构的控制系统会直接影响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因而合理选择压缩机构液压控制方式将对后装压缩式垃圾车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滑动刮板式压缩机构工作步骤压缩机构每一工作循环有以下四个步骤:

a、刮板开——当垃圾倒入填塞器装料斗后,操作刮板油缸控制阀,使刮板油缸活塞杆回缩,刮板向外翻转。

b、滑板下——当刮板油缸活塞杆回缩到位后,操作滑板油缸控制阀使滑板油缸活塞杆回缩,滑板带动刮板沿轨道向下运动,刮板压向装料斗内的垃圾。

c、刮板进——当滑板油缸活塞杆回缩到位后,反向操作刮板油缸控制阀使刮板油缸活塞杆外伸,刮板向内翻转,将装料斗内的垃圾刮起,盛于刮板上。

d、滑板上——当刮板油缸活塞杆外伸到位后,反向操作滑板油缸控制阀使滑板油缸活塞杆外伸,滑板带动刮板沿轨道向上运动,将垃圾推入压实到车厢内。

5、实习感想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亲自动手操作。这些日子里通过亲身经历,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实践,而且为我将来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为毕业设计提供了必须的资料和数据。由实习,使我了解了目前世界上垃圾车的设计趋势,关键技术以及垃圾车的整个制造流程和工艺。

毕业实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真正的工作才开始,我相信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挑战中才可以进步。

毕业社会实践报告范本二

暑假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是个难得的假期,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掘起所好,做很多自己想做,但平常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满满当当的安排假期生活,快乐又充实。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抓住机遇,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入到社会这个圈子里,既锻炼能力,又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两个月的暑期生活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还有我的这次社会实践。让整日呆在象牙塔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整个八月份的时间我都在打工,这次选择的工作地点是在家乐福大世界店,因为九月份开学的来临,所以选择做马培德文具的暑期促销工作。八月份这个时候,面临孩子们的开学,几乎每家大型超市都会有这个学讯的促销,商场里的各大文具厂商也会开始降价,以便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

刚开始没上班的时候,我原本以为这个工作应该会很轻松。可是不然,上班之后,不久要按家乐福员工的上班时间,早班从早上八点钟开始上班,到下午四点钟结束。晚班在九点半的时候下班,因为住家隔上班地点还是有点远,所以晚班下班之后回到家都十点半了,在路程上每天坐公交车还是有点辛苦。去年我在太平洋全兴店给某个服装品牌做促销工作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只用负责自己份内的工作就好了,可是在超市里,每个厂商的促销员不仅要负责本厂商的促销工作,每天还要帮助家乐福负责本课其他的商品。例如给在文具区域的商品打价格标签,定时查价,看是否降价或是涨价。如果有新的商品,还要帮忙上货,整理花车,负责整理散货的归类。每天晚班的同事,还要在下班之前把所有的排面整理好。所以,我每天的工作不仅要向顾客介绍公司的商品,还要做很多除此之外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帮助其他的商品上货和整理花车之类的工作是不理解的,因为我觉得我只是给一个厂商做促销工作,其他的工作不应该我负责。可是工作几天之后,我也明白了这些好像都是超市里面的规矩,作为促销员不仅要为厂商工作,同时还要为商场工作。现在的超市其实也是在节约成本。所以这些我每天都已经习惯了,忙忙碌碌的,也很充实。

超市里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顾客,偶尔也会碰到外国的朋友,这个时候正好是练习自己英语口语的机会。大多数时候还是一些家长呆着孩子来买开学的学习用具,这样的场合,可以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是靠自己在社会上的积累得来的。现在的我们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应该一种学习的经验来看待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总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种学习和实践社会的机会是很珍贵的。也是以后自己找工作,实践社会的资本。

在家乐福里面工作,我还是看到了超市里面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我学的并不是工商管理。例如有些商品需要放在花车上,今天看到同事很辛苦的把商品一个个摆好,明天领导来了,又让把商品摆放在其他的位置。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很浪费时间和人力,我觉得这些就应该尽早安排好,不要等到都做好了又否定。我还碰到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件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时间差了太多。工作的一位同事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买了一款全新的拉杆书包,特价59元,因为当时可能是还剩了很少的货,所以价格很便宜。八月份的时候,厂家又来了很多同款的书包,这款书包的原价是199元,现在促销价是148元。同一商品59元和148元之间真的差了很多,六月份的时候买书包的顾客很少,难道是因为现在要开学了,买书包的顾客每天都有很多,所以这价格就相差了这么多?现在的顾客都觉得大型超市里面的东西比较公道,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厂家,从她的口中我得知了一款书包超市的进价是105元左右,现在销售给顾客的价格是150元左右,一款书包超市的利润就将近五十元左右,利润相当于进价的二分之一,所以超市每天的利润应该是很大的。

八月三十一号,短暂的实践生活就这样结束了,除了收获,还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主要体会:

这次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了很多东西,甚至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全力以付,不要太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尽量做到多做事,做有用的事情。自己努力的工作,旁人也会看到。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工作的成效和业绩,这才是领导看重的。

不管做什么事情,就算是一件小事,也要认真仔细,绝不能敷衍了事。可能不起眼的小事是很重要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一个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工夫,决定着事情完成的质量。

我的思考:

社会学毕业论文 篇7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都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 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能够提供的岗位少, 现在社会工作已经涉及到政府、民政、社区等领域中去了, 但是由于这些岗位所设置的门槛太高, 有些岗位还设定了公务员的编制, 使得我们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这些部门收到了阻碍。而在现在的一些招聘会或是人才市场中, 几乎没有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单位, 很多用人单位根本就不知道有社会工作这个专业, 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得不一直在解释社会工作的概念性问题, 一般都会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因素把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挡在了就业的门外, 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就陷入一种有专业无职业、学而无用的尴尬境地, 这也是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因素

社会工作教育是一种专业的训练,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学生学习好理论知识, 还要能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到实践中去.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 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校外实习, 可是在当前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限制了专业的实践教学, 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实习场所和专业的实习资源的高校少之又少, 很多高校的实习并不专业甚至跟本专业并不相关, 这就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获得专业化的实践经验, 导致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不强, 难以应聘到相关的社工岗位。

大学生自身现状因素

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 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有部分同学还选择了修读第二专业的课程来增加就业的契机, 而忽略了对本专业的学习, 导致了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并不是很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继续转变,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 眼高手低, 择业心理期望过高, 而并没有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也没有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出明确的定位, 在择业时随波逐流, 因此往往错失良机。

2.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拓宽社会工作的就业领域

国家要落实相关的政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定, 构建和谐社会, 这对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 由于目前民办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刚刚起步, 数量少, 能够接纳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有限, 因此, 国家加大了对社会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 大力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传统方向, 要促进社会工作向企业、学校等领域发展, 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解决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解决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各大高校应加强对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专业实习基地, 同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政府等之间的联系沟通与交流, 并逐步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 实现信息共享, 向他们宣传社工的理念、价值观,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充足的实习时间,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社工的价值理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快速有效的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

4.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自身问题

社会工作毕业生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要进行自我分析,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 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提高专业知水平, 增强自己的专业实务能力, 通过各种工作和活动, 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 进一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各方面的能力。

5.结论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 本文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大范围的实践研究, 所以还存在一些未能提供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细述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最后态度恳切描述系统的提出了对于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诸多对策和建议, 希望本文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支持和力量, 也能够为以后的有关此类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黎斌, 张福东, 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0, 30 (03) :64-66

[2]Jun Kong,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Graduate Study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Beijing[J].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209:353-361

社会学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社会资本;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就业的好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资本理论较早应用于劳动就业领域,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社会资本已被证明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将对其办学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社会资本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地位及就业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六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91年、2002年和2005年三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12月在广东视察时明确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在国计民生中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清醒把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215所,年招生规模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毕业生近28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在加大,虽然高职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没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的结构性失业;加之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差异,也导致了区域性失业严重的现状;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情况偏低,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典型现象。

二、对社会资本的理解

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并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最早是作为经济学术语出现的。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对社会资本的概念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即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体现一种累积性特点,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互惠和社会网络之中,它对于社会发展与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资本具有社会资源性和社会关系的特点。社会资本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资源。虽然不能说社会关系就直接等于社会资本,但它一定是决定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这种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资本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社会资本与就业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欧美等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通过这些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和帮助,克服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流动的障碍,从而更容易找到理想工作。

梁漱溟在把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进行比较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关系本位。关系运用与作用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社会资本存量的多少,也将直接影响到其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

1.来自学校。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本是学校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通过网络可获取的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它包括社会资本最基本的要素,即规则、网络和信任,还包括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等。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学校创造价值,带来效益,实质上属于资源的范畴。具体来说,有:

(1)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内部的、国家的和其他外界的各种对学校行为产生约束的规范、准则、制度安排等,是学校领导、管理者和师生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

(2)高职院校的人际网络关系。有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有学校与外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学校与上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与企业或实习基地合作的关系及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

(3)社会形象及声誉。这是来自于学校办学以来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校与外界的合作,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也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2.来自家庭。来自家庭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家庭由于婚姻和血缘关系网络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家庭成为个人社会资本的中心,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各种亲属关系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由于这种关系的可靠性,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有效、及时的信息,提高就业的质量。

3.来自个人的社会关系。毕业生个人在求学和实习兼职过程中,如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的交往来积累一定的人际关系,或者在假期实习兼职过程中接触到社会上的许多机构、团体、组织,并与他们产生一定的联系,与社会机构、团体、组织关系的维系使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信息获取途径,从而降低求职成本,获得就业的机会。

(二)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应用的条件

社会资本作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是在任何场所、环境中都能发挥作用的,对它的有效利用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社会资本只能在两个条件独立存在或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运作:第一,社会信息量大而复杂,即社会个体掌握的信息越不完全,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也就越大。第二,现实中存在社会竞争。社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目前,就业市场的信息量多如牛毛,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中找到符合自己职业要求的信息可谓是大海捞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掌握就业信息,那么谁拥有的社会资本多,谁就有可能优先就业或谋得较好的职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每年毕业生的人数达到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势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竞争压力。因此,高职院校毕業生就业中存在的这两个现实条件为社会资本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空间。

(三)社会资本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应用的意义

1.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资本更好地在就业中应用提供了较大的运作空间。这种办学模式不仅要求学校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及提高公众声誉,也为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实现实践教学、积累社会资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也增进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当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友好、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时,合作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更有利于合作的加深和拓宽。同时,这种办学模式也有利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他们以往只重视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而忽视社会资本的现象,这就促使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2.从高职院校毕业生本身的学历层次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在本科及以下,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少,那么这一类人所要寻求的工作专业性不强,因此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相对较多,竞争相对激烈,因此在就业中,社会资本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本科以下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徐晓军运用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这一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双重机制,他以人力资本积累的本科毕业生为临界值,研究表明,在本科以下,由于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大,社会资本的就业贡献率要大于人力资本,而在本科以上则相反,本科水平本身则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重并重的状态。他认为,伴随着整个社会学历层次,或者说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过程,社会就业中的人力资本临界值也由中专、大专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转化。要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上一篇:作文这学期的收获五年级下一篇:灭火器有效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