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精选8篇)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联系。
2、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外部条件: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已有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个学生,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以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4、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看学习时所处的条件而定,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样是值得推崇的。
5、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包摄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材料就是“组织者”。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二、加涅的九段教学事件
教学事件 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1、引起注意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
2、告诉目标 激活监控程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从长时记忆提取原有知识进入工作记忆
4、呈现刺激材料 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 进行语义编码(以利于记忆和提取)
6、诱发学习表现 激活反应组织
7、提供反馈 建立强化
8、评价表现 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
9、刺进记忆和迁移 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
1、定向
2、新授
3、评价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战争对引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智能化要求,引信的智能化程度对武器的毁伤为例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多点顺序起爆器设计不仅可以应用到军事,还可以应用于爆破方面。这种方法具有的特色和创新是:采用软件编码方式,较之传统的硬件编码更方便、输出控制灵活、可靠性高;从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出发,采用了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实现对雷管的控制。较之传统起爆器的操作更安全、且控制更灵活。
1 多点顺序起爆器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引信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许多国家都争先研制、生产电引信,如苏联生产、装备过B-21空对空火箭弹引信,ABⅡ航弹引信。
改革开放给我国起爆行业提供了许多了解国外情况、进行科学和技术交流的便利,开辟了出国考察、访问、参加国外学术会议,请外国专家讲学等途径。因此,从宏观上讲,我国起爆器材科技工业发展现状,主要起爆产品种与性能基本上可达到国际水平。
通过研究目前的多点起爆技术,在吸收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以下的工作进行研究:
(1)多点起爆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2)发射、接收、单路起炸模块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3)、发射、接收单元系统软件编写。
(4)、调试整个系统,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2 多点起爆器系统构成
该系统主要由发火电路和单片机组成。发火电路主要是电引信的发火电路,电引信是利用电子技术获取目标信息并实现引爆控制的引信,电引信的顺发度高,能提供一种准确的计时和延期的引信。电引信的基本组成:电源,发火电路,触发开关,延期发火电路,自毁电路。
2.1 发火电路
弹丸发射后,保险开关把电雷管接通。当引信到达装定时间作用前3~4s时,计算器输出一个脉冲信号,把贮能电容同电源接通。电源经1.5K的电阻和三极管向一个具有470uf的电容充电。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电容器充满电荷。这时,没有电流流过晶体三极管,同时可控硅SCR截止,电容C不可能对电雷管放电。当收到计数器输出的起爆信号,在可控硅的控制极上加上正向电压后,可控硅SCR导通,电容C通过二极管和可控硅向电雷管作瞬间放电,电雷管的爆轰输出,推动片簧击针,使其刺发雷管,从而点燃抛射药或者引爆传爆药。片簧击针是在簧片上冲有三角孔的一边仍然与片簧相连的零件。电雷管的爆轰输出, 可通过三角孔施加在击针上。如图3所示
2.2 单片机延迟部分
发火电路起爆后,发出起爆信号,经电路传送到单片机。用户从控制面板输入指令,在单片机中把用户输入的指令进行编码由单片机串口输出给指令输出电路,单片机经处理,把信号在输出给下一个发火电路。以达到顺序起爆的目的。
3 系统硬件的实现
3.1 主要芯片的选用
选择芯片的原则是: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前提下,主要选择可靠性高、低功耗的器件。主要芯片的选取:C8051、MAX232、78L05、AMS1117等。
3.2 对78L05芯片的选取
78L05是一种固定电压(5V)三端集成稳压器, 其适用于很多应用场合。象牵涉到单点稳压场合需要限制噪声和解决分布问题的在-卡调节。此外它们还可以和其它功率转移器件一起构成大电流的稳压电源, 如可驱动输出电流高达100毫安的稳压器。
其卓越的内部电流限制和热关断特性使之特别适用于过载的情况。当用于替代传统的齐纳二极管-电阻组的时候, 其输出阻抗得到有效的改善, 其偏置电流大大减少。*Co对稳定性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但的确能够改善瞬态响应
3.3 电源的选取
为了使引信的电子线路工作和电雷管爆炸,需要有专门的电源供应。另外,引信的出发或者远距离接电,对引信电源的要求如下:
(1)要求额定的供电电流与电压此值取决于器件与电雷管的特性。过去开关器件都是充气管器件,要求很高电压。电源的工作电流,随着器件的发展其变化也很大。
(2)耐冲击与抗旋转的能力有的引信电源要承受强大的冲击与震动,也要经受告诉旋转的环境。电源在这些环境作用下不应该损坏或者改变其电动性能,以及不应产生足以使引信早炸的干扰信号。否则引信将发生瞎火或者早炸。
(3)引信电源在温度环境下应该可靠的供电对地面弹药,温度范围是-40~+50℃,对于航空弹药则是-50~+50℃。可见温度范围还是很宽的,很多电源都经受不了这种温度环境的考验,特别是低温。
(4)电池的工作寿命电池的工作寿命是指它能输出额定电压与电流的时间。
(5)储存寿命与激活时间的快慢军用弹药的储存期为15~20年。所以对整装弹药的引信电源,也要求能储存20年不变质。所谓激活时间,是指储备式电源在激活冲量作用后到达输出额定电压或者电流的历程。此历程的长短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电池的结构,以及环境的温度。本设计中要求电源设计有2种:
(1) 9V电源9V电源采用外接电源
(2) 5V电源5V电源采用78L05来实现,具体电路图如下:
4 结论
它采用无线遥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爆炸的安全性,可靠性,弥补了不足。但长期以来,遥控爆破技术存在着起爆样式单一、控制方法不灵活、操作安全性不强等缺陷。针对这一缺陷,无线遥控起爆器技术在很大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该技术综合利用了无线电技术、信息下护理技术、电子技术等,使操作更加安全、控制灵活;同时,该技术应用于单片机作为主控的CPU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良好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了系统的体积和功耗,确保系统满足设计指标的要求,另外,该技术采用了优化直观的操作界面,人机交互性好,给用户操作提供了方便。
摘要:多点顺序起爆器采用了单片机来实现软件系统, 单片机操作简单, 提前设定好程序, 使程序有个时间延迟或者时间间隔, 就可以实现了顺序起爆, 使引信能更好的作用于目标, 对目标实现二次打击。增加对目标的毁伤效果, 达到更好的摧毁目标的作用。
关键词:引信,多点顺序起爆器装置
参考文献
[1]王利.电引信设计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7.
[2]霍力君贾瑞明.单片机控制多路微差起爆系统研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零一四中心.2001.4.
[3]王端, 陈玉昆, 黄闫生.多点同步网络起爆技术研究及应用.硕士论文2008.4.
【关键词】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分析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概述
随着现代化化技术的发展,制造业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机械产品的设计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机械设计理论方法已不能满足工厂的需要,一种更智能、更便捷、更合理的方法被提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在短期的发展历程中,有人提出现代机械设计理论的几大方向,包括:(1)信息论方法;(2)系统论法;(3)控制论法;(4)优化论法;(5)对应论方法;(6)智能论方法;(7)寿命论方法;(8)离散论方法;(9)模糊论方法;(10)突变论方法;(11)艺术论方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是基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科学、现代测量理论、现代数学理论等。
正是有了一系列现代化设计理论,机械设计在传统的基础理论上有了质的飞跃,与传统设计理论相比,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更加突出合理性、有据性和形象性。例如用CAD技术对机械产品的设计,使我们在短时间内看到产品的外观,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边建模边分析,这样对其形状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把握,而传统上的机械设计方法只能凭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想象力。在这方面,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要具有很多优势。
2.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基础与分析
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主要包括四种:现代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信性设计、设计试验技术。这些方法都是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发展延伸而来的,是基于现代设计技术和传统设计理论而衍生的新的设计理论。
2.1现代设计方法学
设计方法学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中,经验设计占据主导部分,人们根据经验对机器的整体外观进行想象化设计,然后由团队式进行分析。而现代设计方法学是在总结以往的设计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要设计的产品进行相似性分析,对以往设计方法加以利用。
现代设计方法学包括并行设计、系统设计、功能设计、模块化设计、模糊设计、价值工程、反求工程技术、质量功能配置、绿色设计、面向对象的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并行设计是一种整体设计法,要求设计人员在初始阶段便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包括产品的设计、改善使用、销售、维修等方面的内容。是设计者利用现代协作技术,多部门,多学科间的一种联系,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因素。模块化设计是指将整个机械分为几个功能模块分别设计,在设计中只需考虑各模块的功能和各模块外部之间如何关联。这样的设计,不仅减少了单个设计人员的信息关注量,而且在使用客户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甄别选取,然后组合使用,这样既节省了单个劳动人员的工作量,又加快了设计速度,缩短产品设计流程,又避免了客户对产品上的功能性浪费。这些现代化方法,都使设计更加便捷化,程序化,合理化。
2.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英文全称为computer aided design,包括优化设计、有限元法、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数据库、虚拟设计和模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基于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Ansys、Solidworks等设计软件的现代设计理论方法。
在目前的设计理论中,超前化设计之前是每个企业和设计人员必须学会的方法,现代机械设计软件各种设计方法的利用,让设计人员可以把想法在电脑上提前展示出来。然后再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产品的受力,温度等进行分析,进行强度校核,这就大大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而且虚拟的产品分析还可以降低设计成本。例如对一个机械手臂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将产品大致外观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待装配完成,对外观及机构结构上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初步改进。待这些外观结构改善完毕,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施加虚拟外力,对机械手臂各部件进行可行性分析,强度、寿命是否能达到要求。这样,一个机械产品设计完毕,进行试生产后,机械部分的设计成功率几乎达到99%,这便是CAD技术的优点。
2.3可信性设计
可信性的引入,是在机械设计技术成熟之后才提出的。包括安全设计、可靠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疲劳可靠性设计、防断裂设计、减摩耐磨设计、防腐蚀设计、健壮设计、耐环境设计、维修性设计、测试性设计、人机工程设计。它融合了材料、断裂力学、疲劳理论、数理统计等内容的一个学科,比传统的机械设计复杂。
对于现代设计理论学说,可靠性设计的提出是在市场竞争下提出来的,它关系到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在这个生命周期内的平均修复时间等问题。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兼顾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并在这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可靠性设计包括两种基本方法:定量化和定性化。定量化的方法要从故障(失效)的概率分布讲起,如何能定量地设计、试验、控制和管理产品的可靠性。定性方法则是经验为主,也就是要把过去积累处理失效的经验设计到产品中,使它具有免故障的能力。定性和定量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可靠性设计目的是在设计阶段预测和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和隐患,消除于未然,把可靠性设计到产品中去。事前分析指出产品在运行中的故障诊断、检测,和寿命预测技术,以保持运行的可靠性。事后分析指产品发生故障或失效后的分析,找出产品故障模式的原因,研究预防故障的技术。尤其是事前分析,这便是可靠性研究重点的重点,美国工业中90%的可靠性成本用于设计上,而且在提高可靠性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术。
2.4设计试验技术
机械设计试验技术,是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一新兴学科。在设计人员对产品外观等设计完毕后,在电脑上对产品的可靠性验证和运动仿真,发现需要改进的方面后对产品进行优化。它包括环保性能试验、仿真与虚拟试验、可靠性试验。
设计试验技术理论,要求事先制定好试验指标,即判断试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技术性指标。这些指标要求定量定性,以求得到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比较性。在这些技术里,关键在于检测技术,如有限元软件的引入,虚拟仿真软件的运用等。设计人员在建模完成后可以对产品各部件的运动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大量的计算得到产品的运动特性,受力特点。设计人员便可以形象直观的知道产品各方面特性。这种虚拟试验的好处便是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减小设计人员工作量。他的理论基础是计算机运动关系分析和受力分析。
3.结论
面对市场上日益剧烈的竞争,机械设计者不仅面临技术上的竞争,还要进行时间上的赛跑,而现代机械设计技术正是在这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机械设计上一种革新式的新理论。
《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一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是总纲。也是比较枯燥而且不容易讲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目前国内外网络营销的概念和内容体系相差较大,但影响力都不够广泛,这为全面理解网络营销概念及内容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中对网络营销概念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在没有对一些网络营销概念进行解释之前,就不得不使用有关概念,如搜索引擎注册、电子邮件营销等等,对于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学习者会觉得陌生;第三,《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这本教材中提出的网络营销理论,并不是从其他现有文章、书籍中摘编的,作为全书理论基础的所有内容都是根据作者多年来的网络营销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因此带有很浓的实践性特色(比如网络营销八项职能、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原理、网络营销交互性的实质,以及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原则等)。这些理论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而且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来进行解释,因此理解起来本身也有难度。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说明如下问题:
1、对于网络营销概念及其他相关理论
关于书中对网络营销的定义,我想说明的是,个人认为这个定义并不是很完美的,因此在一些讲座中我甚至说,如何定义网络营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网络营销具有哪些作用(也就是书中讲的网络营销的职能),以及了解如何才能实现网络营销的职能(也就是网络营销的方法)。网络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实践方法为主的阶段,真正的网络营销理论还远远不够系统,网络营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网络营销实践。
正是这种状况决定了目前过多讲解网络营销理论是没有意义的,一些空洞的“理论”不仅对正确认识网络营销没有多大价值,如果完全遵从那些所谓的理论,可能更加无法了解什么是网络营销了,因此本书中没有援引任何一种其他书籍中汇编的“网络营销理论”,比如“4C”、“软营销理论”、“直复营销理论”等,当然并不是否定这些理论,只是感觉这些理论无法直接用于指导网络营销实践,无法应用于可操作性很强的.网络营销活动。
2、网络营销核心思想的思考
根据我做过的一些网络营销讲座和网络营销培训的体会,要用很短的时间解释清楚网络营销到底是什么、网络营销包含那些内容、网络营销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网络营销的目标等问题相当不容易,尤其对于网络营销的初学者。因此,我的体会是,在介绍了网络营销的概念、职能和内容体系之后,我再进一步总结一下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这样便于对网络营销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于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由于目前的理解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并没有将有关内容出现在书中,通常是在做讲座时我会提出这个问题,并且仅介绍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路。
书中用较多的内容介绍了网络营销体系、网络营销的职能及其关系,如果进一步问,研究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些内容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企业营销中的什么问题?这才是网络营销的根本问题所在。我对网络营销基本思想的理解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更好地实现各项网络营销的职能,为最终增加企业销售、提升品牌价值、提高整体竞争力而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
3、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原理的理解
《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2版首次提出网络营销信息传递模型和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原理,我个人觉得这个模型对于网络营销实践的解释还是比较理想的,不过在讲课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其中之一是,网络营销强调有效的信息传递,那么是不是网络营销就是研究如何传递营销信息?我想,网络营销的内容肯定不应只是研究传递信息的问题,但由于本教材是网络营销的基础内容,因此并没有覆盖和解决网络营销的所有问题,比如网络营销从信息传递到最终取得收益和持久的竞争力,这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其中还有多个环节,需要与企业整体战略而不仅仅是营销策略相结合才能实现。
因此,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当然不是网络营销的全部,只是现阶段对于网络营销的系统研究只达到了这样的层次,基本上属于网络营销的战术层面(而不是战略层次),这是基础网络营销所关注的重点,也就是为什么本书的网络营销体系中以网络营销方法为主。
对于网络营销信息传递的五项原则的实际意义,我认为:仅仅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有效地传递网络营销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传递网络营销信息的目的,网络营销方法很多,这些方法看起来是很零散的,通过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原则,可以检验网络营销方法是不是有效,也可以为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4、对于第一章部分内容的讲课顺序和取舍
在本书前言“对使用本书的建议”中已经说明:
“读者甚至可以先跳过第1章的内容直接进入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和实践应用的内容。由于本书的网络营销理论研究和内容体系构建都是在对网络营销实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书中有关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和实践应用是主要内容,当读者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如果回过头来再重新阅读第1章的内容,对网络营销内容体系的关联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在实际授课中,一开始总是会介绍一些概念和理论,我的想法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第一章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将第4节“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及一般原则” 以及第5节“网络营销环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有关内容穿插到网络营销方法体系之后讲解,甚至可以在全书内容之后再讲解这些内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如果
以网络营销实用方法教学为主,甚至可以略去这些理论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中,最重要的是第3节中“网络营销的职能”部分,只要理解了这些内容,然后开始进行网络营销方法体系的教学是完全可以的。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來看,个性差异是分层教学的研究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因材施教其理论基础。尽管二者的理论说法不同,但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层教学,它们的论点实质是一样的。分层教学又名分层递进教学法、层次教学法等。总的来看,分层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概念类别:第一种是指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陈树逸提出“分层教学”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学生所提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有差异;进而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 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努力探索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第二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关于“分层教学”,马双来认为教师应在心里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三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每个学生得到各自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何明提出:“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第四种是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家张大均提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特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主动获得发展。在当前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授课制国情下,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尽管各方人士对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都有着自己见解,但是他们都意在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分层教学既含有教学思想,也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展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和学生是分层教学最直接的实践者,其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分层教学有了理性的认识,分层教学才会实现良性和谐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对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管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特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班级授课制运用的统一教材,统一大纲这一现实矛盾,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劳凯声认为“因材施教是为了解决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而提出的”。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它遵循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因而它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分层教学实验表明:因材施教要能在教育教学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迸行透彻研究,清楚了解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差异,这样分层教学才能分得更适当,才能更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尽管普通高中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但是他们的差异很明显,数学学科又高度抽象,广泛实用,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差异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领域内非常有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即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发展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要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应从“最近发展区”所提出的两种水平所体现的不同层次差异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发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使数学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现状,更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学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合理设计数学教学难度,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接受水平的教学模式和策略。3.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提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智力不是主要因素,而是缺乏适当教学条件造成的。”这是一种乐观的教存理论,即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坏,每一位学生,不论天资凛赋如何,都可以成为一名博学之士。这种教育观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只要教学学习条件适当,只要学生学习的时间充足,教师教学引导方法适当,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掌握的。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的差异,否则将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从“掌握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相应的差异性。在把班级分为三层的情况下:层基础好掌握快,就多学;层基础一般就按部就班的学习;层基础差、掌握速度慢,先把能够掌握的学好,暂时不能掌握的就先放下。这是教育实用主义的一种体现,即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学生能有效掌握学习内容的教育。
(三)对分层教学的理解和展望
高中数学教学作为分层教学实践的首要主体,参与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即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师、教学以及家长。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式是教学。学生系统接受教育,获得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科学合理的积极引导。针对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应进行合理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是科学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教学效果理 应该是理想的,应该是受学生欢迎、教师推崇的。所以在进行集体教学时,应把班级学生按照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别设计不同的知识深度层次。从理论层面来讲,数学分层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间的差异,兼顾了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对个人成长的差异,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一个性化教学模式强调和关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该模式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良好个性潜能和谐发展的“长善”与“救失”的统一;对这一目标的正确认识有利于纠正分层教学目标实践上的“促优”教学和“补差”教学两种极端,确立多元化的、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目标体系。在分层标准上,要抛弃不分时限和区域的刻板、僵化的单纯成绩标准,采用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多样化分层标准。在内容上,要反对不顾学生特点的“划一性”教学和“主智教学”,采用能够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化内容设计。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反思分层教学理论及实践,可以提高对分层教学的理论认识,指导分层教学实践,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它未来发展的态势应是可以预知的,毕竟“分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细腻的“创造性劳动”,就是一种巧妙生动的“教学艺术”。它吸引着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并且随着个性及个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全面化,这些都将为分层教学提供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研究报告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01)
[3]林海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职业教育研究 2007,(02)
Prabhu于1982 年发表了Bangolore实验报告 ( 他于1979 到1983 连续五年在印度南部Bangolore地区进行语言教学实验,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推行其强交际教学观指导下的实验———强调“做中学”, 课堂教学由活动组成, 活动以“任务”的形式呈现) , 他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任务型教学概念的理解 ( 转引自魏永红, 2003) 。此后, 研究者们开始从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角度深入研究任务型理念。他们普遍认为, 任务型教学理念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有助于为语言学习创造语境。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涉及到了二语习得三个重要的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输出假设。
( 一) 输入假设
Krashen清楚地指出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不同。他认为, 语言习得是在交流中无意识地进入目的语系统的一个过程。只有当学习者完全置身于他们明白的二语环境中, 他们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但是这个二语水平必须比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要高一些, 这就是可理解性输入的含义。这就是著名的“i + 1”公式 ( 转引自程可拉, 2004) 。
Krashen的这一理论试在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而非学习第二语言的 ( Krashen, 1981, 转引自程晓棠, 2004) 。他坚信如果学习者收到的输入比其现有语言能力高 ( i + 1) , 那么他的语言能力的获得会自然向前发展。他同时强调可理解性输入除了必须以外, 还得达到一定的量, 只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才会导致二语习得的发生。Krashen认为详尽讲解语法只是语言欣赏或者是语言学而非语言教学。近年来, 他基本排斥语法教学的观点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 但没有人对其整个观点提出彻底否定。Skehan认为Krashen的观点对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对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影响深远。
( 二) 互动假设
互动假设理论也支持可理解性输入, 它着力于研究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该理论认为, 可理解性输入应该是其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交流障碍时发生的, 此时, 学习者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 包括降低语速、使用同义词、重复等进行语言上的调整, 即意义协商, 使其变成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经过这样调整的可理解性输入是有助于促进语言习得的。学习者获得意义协商的机会在其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意义协商才使输入变得可理解, 因此习得才能产生。Long认为, 只有通过会话性互动才能真正学习语言 ( Long, 1985: 77) 。他指出“修正性互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学习者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是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简言之, 在二语课堂, 教学活动应该是“修正性课堂活动”, 即“任务”。基于任务的语言学习, 通过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目的明确的活动, 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Long的互动假设。
(三) 输出假设
不管是输入假设还是互动假设理论, 很明显都在强调“输入”, 忽视了“输出”。Swain通过二语教学实践提出了“输出假设”———跟“输入假设”相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中, Swain认为学习者要学会流利的、地道的二语, 他们除了有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 必须要有大量的机会输出该语言。她认为输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有两大功能, 一是输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检验他们使用语言是否正确的机会; 由于输出过程是使用语言而不是简单理解语言, 所以输出的第二个功能是推动学习者从语言的语义认知处理向句法认知处理转换。
( 四) 小结
通过以上对影响任务型语言教学三个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的探讨, 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二语习得理论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 任务型语言教学采取任务为主线组织语言教学, 以最终是否完成任务作为评估的重要标准, 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协商, 互相理解、沟通, 再以报告的形式呈现最终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 “输入”、“输出”和“互动”贯穿始终。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相关理论和概念的厘清是为更好地探讨任务型语言教学下的课堂活动———任务型课堂活动, 这正是本文作者将进一步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Prabhu, N.S.The Communicational Project[M].South India.Madras:The British Council (mimeo) , 1982.
[5]Long, M.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levedon Av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85.
[6]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理念;开放教学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的起源
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思维空间。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吸取了现代教学理论成果,主要是源自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还有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都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学习历程、人生体验;培养乐观积极、满足时代需求的心理健康的人。
二、数学开放式教学理念分析
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绝对真理的知识体系。随着非欧几何的诞生,人们发现数学不过是形式的符号体系、公理和规则的集合,再加上由公理和規则演绎出的定理。后来,歌德尔定理的面世,使人们大为惊讶:数学体系是多么复杂,以至于证明其相容性是不可能的。于是,人们把数学看成是一系列对运算符号的定,一旦建立了约定和相应规则,那么就有了体系和结构。也就是说,规则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应被学习者再发现或再建构,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实体或抽象的规律的集合。
人本主义的思想是开放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心理学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开放。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要、价值观,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情感融洽的学习开放。
数学不是静止的、二元的,而是建立在人类活动基础上的。所以,数学学习包括有意义的主动操作,包括在数学环境中结合数学对象的建构性工作。数学学习必须帮助学生发展更有力的思考方法和思考工具,包括深刻的反省和对思维模式的理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学生相应的学习开放,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观念,理解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目前,数学界对学校数学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而不是大家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对教师和学校来说,数学是一门学科,但就学生而言,数学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学社会学研究已经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感兴趣的实际背景-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
总之,数学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开放观的一个最重要的属性就是群体性。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学文化,孤立的、机械模仿式、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是无法让学生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学生只有在群体中,在教师创设的特定开放中,通过自己探索、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数学,提高数学素质。以上观点告诉我们,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开放,提供全面、清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开放中,自己开动脑筋,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推荐阅读:
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07-26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分析09-24
美术基础教程的教学设计07-23
谈《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教育论文10-25
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09-17
《首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0-0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0-09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教学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