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老师的作文初中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老师的作文初中(精选6篇)

写老师的作文初中 篇1

一、命题方式的自主性

过去, 每逢作文, 首先是教师命题并提出写作要求, 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写作, 学生普遍认为困难大, 不会写, 感到头痛, 快到规定的时间时, 苦思冥想, 搜肠刮肚, 草草完事。这种方式,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不能发挥学生自主性, 往往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现在, 让学生自主命题, 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口”。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变为“有米下锅”。

1. 单元写作训练百花式。

这种训练方式一改过去那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的状态, 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就地取材, 学以致用, 现学现用。具体的做法是:初中每个教学单元的五篇课文学完之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命题, 百花齐放地反映生活及学生的思想。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是以名人为题材, 选编了这样五篇文章:《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五篇课文涉及古今中外的名人及其他们在各自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完这些课文后, 政治家的叱咤风云, 军事家的决胜千里, 科学家的博学睿智, 艺术家的坚强执著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激发了他们向名人学习的激情。在此基础上, 笔者水到渠成地让每个学生写一篇以名人为话题的文章, 学生的命题真也是不拘一格, 如《我心中的名人》、《我要向名人学习》、《我崇拜的名人》、《名人与普通人》、《他们因何而闻名》等等。他们不但写出了自己所崇拜的名人, 并且决心要学习名人的优秀的品质, 争取为祖国、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 每学完一个单元都有针对性地训练, 学生就再也不用去找范文了, 并且知道教科书就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有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的写作方法。

2. 现实生活命题社会性。

作文命题除围绕课本阅读教学内容外, 还应结合当今的社会问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定期地指导学生出一些题目。如针对学生过生日, 大摆酒席, 互赠生日礼物等大操大办的现象, 提出“学生应该如何过生日”, 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针对部分学生嗜网成癖, 以致荒废学业, 提出“学生上网利弊谈”,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上网;再如“早恋的忧思”、“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给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的一封信”、“我心中的奥运”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命题。通过这些现实生活题材的命题, 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能力, 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小就意识到“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使命和责任。

二、批改方式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有这么一条目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 就是学生写, 教师改, 教师为批改作文忙得不可开交, 但收效甚微, 往往是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让教师从繁重枯燥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呢?我认为组织学生互改互评的自主批改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在作文课上, 把全部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小组6名同学, 每人先阅读其他五名学生的作文, 其他成员认真听, 然后对朗读的作文进行点评, 确定一篇自己认为最有感悟的作文进行批改, 六个人批改完毕后, 互相传阅, 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 最后原作者根据点评结果修改自己的作文。整个过程是一个欣赏、质疑、思考、论辩的过程。从中学生可以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思考和评论, 并能自圆其说地说服对方, 真正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学生自主互评作文的方法, 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活跃的思维。还能从他人那里吸收和借鉴其中有益的东西。真正收到“他山之玉, 可以攻石”的效果。

写老师的作文初中 篇2

那些年,我的业余创作虽然建树寥寥,却一直坚持,从不间断。

那年,我勤工俭学家教所带的一名学生,在杂志上成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

所以,迈出师大校门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不紧张。

我反而有些踌躇满志——我以为,凭借如许本领,我一定能在作文教学上,所向披靡。

我甚至坚信,我将带领第一批弟子,摧枯拉朽般轻而易举搞定他们写作中的一切困难——那不就是些纸老虎么?

从讲台左边踱到讲台右边,我实在掩盖不住自己浑身散发出的那种叫做“意气风发”的强大“王者之气”。

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的第一批弟子,在一段时间的写作学习训练之后,并没有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写作水平一路高歌猛进。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在作文上取得了进步,而大多数人听课时貌似收获颇丰,可是一旦动笔去写,就咬碎了笔头,抓破了头皮,勉强写出来,也是乏善可陈,流于一般。

尤其是一些文笔很好的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还是在考场上,经常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偶尔正常发挥一回,竟很激动——原本就具备那样的水平和能力,到现在却连拿个作文高分,竟然都成了一种幸运!

这叫什么事儿嘛?!

我拒绝接受如此骨感的现实。

于是,作文评讲课上,我针对学生的错漏、不足,可谓挥斥方道、激扬唾沫,外加痛心疾首,真真怒其不争!恨不得以身替代之,甚或只想着学了华佗当年治孟德头疾的法子——打破你的脑壳,把这些个写作的方法、思维、技巧……一股脑儿全都硬塞进去!

学生们听课听得非常有感觉,不少人不时面露恍然大悟的神情,恍若被我引领着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入了那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妙境界,而不少学生也确实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背地里,我偷偷抹了把汗,长长舒了口气。

没想到,另一件事立即将我好不容易才构建起来的美好图景,轻而易举地撕裂了,就像一根漫不经心的针,云淡风轻地动了动,就将一个阳光下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轻轻的,啪的一下,破碎了。

——有几名高三学子跟我学考场作文。在平时的讲解和训练中,他们似乎都很有收获。可在模拟考试中,他们的作文却发挥不稳定,甚至时不时地被打回原形——他们应有的写作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如此状态下,他们怎么可能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从容把握各种毫无规律可循的作文题?

与此同时,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更是极其沮丧地发现,给学生训练用的部分作文题目,我自己也写不好,甚至有个别题目我连门都摸不着,完全找不到下手的方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事情,到底该是怎样的呢?

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常常深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痛苦的徘徊中,我终于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都说要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必须积累一桶水——很明显,我自个儿肚子里的货,不够用了。

原来,我并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位置,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能耐。

是时候给自己充电了。

于是,我重新开始学习。四处听课学经验。放下狂妄自大,摆正心态,挤得出时间就去听课,虚心向前辈、同事学其长处,分析总结自己的不足。

——是为知己。

琢磨。研究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要求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握国家设置高考作文的根本目的,把脉国家对培养高中阶段考生能力的具体指向。

——是为知彼。

总结。沉下心来,更理性更系统地梳理自己的写作思维,渐渐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的考场作文思维体系。

实践。收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一个接一个强化训练,去分析,去寻找突破口,进而从大量高考题中总结分析其隐藏在重重迷雾背后的规律……

这一过程很累,但我衣带渐宽而不悔——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我的考场作文写作能力、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崭新的境界。

此时,回首,灯火阑珊。

此时,我已能从容面对我和我的弟子们曾经共同面临的痛苦一在考场上发挥不出应有水平。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出在最基本的环节——“审题”上。

是的,问题的根源,不在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在于最初的材料解读过程中——源头就出了问题,涓涓溪流又何以汇聚成那滔滔大势?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审题?

在我的解决方案中,首先是——整体把握材料。

这种把握,由两个密不可分的思维模块构成。

其一,把握材料内容。即,从头到尾速读材料至少三遍。这是一种全局观的体现,也是往后一切动作的根基。

其二,总结材料。这包含如下几个基本思维过程。

首先,找“事”——总结材料主要内容。

这个动作很简单,却是我考场作文审题思维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请注意,我们首先要找“事”,这个“事”,就是材料中的事情本身,而不是我们带着对材料内容的主观判断去评论、分析、评价后得出的结论!

在构建自己系统思维体系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不能正常发挥应有水准的作文题,后来究本溯源,根本问题几乎都是因为没能把握好材料内容——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我们常常是拿到材料就急不可待地想要一步到位抓住材料背后的道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得出的结论模棱两可,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那个道理,只是似是而非地含混着,将就着,匆忙动笔。

如此一来,中心不明,主旨不清,就算得了如椽的大笔、生花之妙笔,却失了立足之本,落脚之根,文章又能好到哪里去?

饭,要一口一口吃,若是一口就想吃成胖子,却又没有那百年不遇之天分才情,缺少了那一剑封喉的厚积薄发,岂可成事?而这一思维环节,做的就是对材料内容、“事”的浅层信息总结、概括。

若是啥事都没弄懂,基脚都没打牢实,又岂可妄谈锦绣文章?

万丈高楼?不过空中楼阁。

之后,找出用材料通过“事”、具体内容所直接描述、表达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深,一般局限在材料内容之内,很容易总结归纳出来。而这个结论,一般情况下应该都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

可偏偏许多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就坏在这里——我们时常把这种只适用于材料内容的道理,当作了普适性真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然后把自己陷了进去,义无反顾。

然后,从材料本身体现出的表层道理中,找出支撑这个道理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或者说,找出材料背后某一个普适性道理,并用一句话写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明确而清晰的中心、主旨。

自己有多少斤两,每个人基本上还是心中有数的,是为——知己。

学会真正理清材料的内容,学会谋定而后动——动笔作文之前这“整体把握材料”的根本目的,就两个字一知彼。

这一步踏实了,写作能力有多强,基本就能拿稳相应的分数。

写老师的作文初中 篇3

老师,您像春蚕,用毕生精力造福人类,您像蜡烛,用一生的爱照亮人间。但您比春蚕更伟大,比蜡烛更明亮,您把毕生的爱奉献给莘莘学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有一句话便概括出了老师的作用。因为有了老师,我们可以及时解决心中的疑惑;因为有了老师的辛勤耕耘,我们的人生之花才得以绽放;因为有了您的帮助,我们才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在梦想的天空飞翔。

还记得初一时的我顽皮淘气,极为贪玩:下课铃响我第一个出去,上课铃响我最后一个回来。即便如此,仍觉得意犹未尽,上课后依然和同学嬉戏说笑,把课堂搅得杂乱无章。班主任是一位严厉又不失和蔼的老师。面对我的调皮,他没有任何的责备,甚至是严厉的语气都听不见。只是用聊天的方式使我认识到自己的荒谬行为。并下定决心去改正,经过几周的“历练”,终于使我改掉了上课时的坏毛病。

初中写老师作文 篇4

月亮从窗户照进房子里,房子里的一切都蒙上了薄薄的银纱。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香蕉苹果。我顺手捡起来,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刹那间,我的耳边又响起了小星星的话语,老师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瘦削的脸庞出现在我面前。渐渐地,我拿着苹果的手垂了下来。老师,我们在您的领导下学习和工作。在你的教育下,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我慢慢抬起头,对天上的小星星说:“小星星,你帮我把这个大苹果给老师,让她早点休息,好吗?”“我会做的!”正如小星星说的,他拿着苹果开心地飞走了。

我仿佛看到老师放下手里的笔,接过小星星手里的大苹果,来到窗前,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激动地对小星星说:“我会休息,但知识的土地永远需要人去努力!”

初中写人的作文600字语文老师 篇5

语文老师

说起老师,在我的小学生涯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老师,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和蔼可亲,有的严格要求……而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刘老师了,直到现在他还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他有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头乌而发亮的黑发;一双“顺风耳”,还有一个百灵鸟般的嗓音。一眼望去,他那高大威猛的身影闪现在眼前。

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那就是刘老师了,他是教我们语文的。开学的第一天“叮铃铃”的铃声响了一阵,全班同学都回到了座位上了,有的同学在准备文具,有的议论纷纷新来的老师该是个怎样的人。正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刘老师。他双手放在背后,手里紧握着教科书,悠悠的走上了讲台。然后他就向大家自我介绍了,他说:“我叫刘日森,大家可以叫我刘老师,我是教你们语文的”此时,大家心想;这位老师一定好“应付”。

记得有一次,李芬浩带了一只小鸡到课堂上。上语文课时,同学都认真地听着陈老师讲课,就只有这只“愤怒的小鸡”有很不安定,总是又闹又叫。突然,老师似乎看出了一点苗头,说:“李芬浩,是你在唱歌吗?不过好像是在鸡叫哦。”李芬浩拿出小鸡后,老师不但不责骂他,还安慰他“爱心是应该有的,但这是神圣的课堂,在这里我们应该认真听讲,不要把心思放在别的事情上”。

如何指导初中生写作文 篇6

一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素材, 做到言之有物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之所以对作文有畏难情绪, 原因是他们感到生活枯燥、单调, 写起作文来言之无物、材料匮乏, 无从下笔。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应用素材。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文章。例如, 有节课老师恰好有事, 这节课就临时调成了自习课。摆脱了老师的约束, 几个调皮的孩子便“大显身手”, 把班里搅成了“开锅大典”, 真正是热闹非凡!谁知不经意间, 老师已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了, 正站在后窗看同学们表演……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一幕, 切切实实发生在同学们身边。有些同学马上把这一生动活剧写入日记, 成为不可多得的作文素材。

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素材, 还要及时表扬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同学, 给大家提供学习的范例。比如花鸟虫鱼, 是学生生活在中常见的, 但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可写的东西很多。一次, 同样是写仙人掌, 一位同学通过写“全家外出十多天, 回到家发现家里种的好多花都干坏了, 而仙人掌生机依然”, 由此感叹它生命力的强大。还有一位同学写出了看到仙人掌开花的惊喜与感悟:仙人掌平时貌不惊人, 默默无闻, 甚至都快被小主人遗忘了。然而, 仙人掌自己并没有放弃, 艰苦的坚持, 终于换来了美丽的绽放。小主人也准备向仙人掌学习, 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自己坚持不懈, 争取成功。后者是发现、利用素材的高手。

二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做到言之有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且乐于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描写小动物是初中生常见的题材。有一次我们班同学练习写小动物, 很多同学对小动物的外形、动作描写都很到位, 大都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而有一位同学也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她家的猫妈妈和小猫咪, 尤其是猫妈妈对小猫咪的爱护和小猫咪在猫妈妈怀中的幸福感, 写得很传神。不同之处是她在文章结尾, 写到了同样喜爱小猫的妈妈在外打工,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 劳累之余的妈妈若知道小猫被照顾得很好, 一定也会很高兴吧。这时, 一个留守儿童对妈妈的思念顿时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让人为之动容。

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 真实的想法, 真实的情感, 真实的见解, 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

三指导学生锤炼语言, 做到言能出彩

精彩的语言是作文的生命所在, 作文一定要准确、生动。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外, 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学习语言优美的篇章, 以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

此外, 在文章中恰当使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能使语言生动亮丽起来。如恰当地运用排比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增加文章的语言气势, 读来酣畅淋漓, 令人振奋。 (如: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 它会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它能给跋涉者新生的希望和奋斗的力量;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它能使孤独无依的心灵得到慰藉;爱心是一场久旱后的甘霖, 能使枯萎龟裂的心田受到情感的滋润。) 而比喻, 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 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 而且可增添情趣, 增加文采。 (如:世上有一种永不凋谢的花朵, 那就是微笑。它不分四季, 无论南北,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开放, 越是高洁的心灵, 微笑之花就越美。)

至于作文水平高的同学, 语言风格在老师指导下已经能初步体现, 有的比较清新, 有的比较冷峻, 有的比较活泼, 还有的比较幽默。比如有个学生写他妈妈炒股, 写到“近来炒股之风愈演愈烈, 强似台风、猛过海啸, 居然把老妈这个模范母亲也吹得‘蠢蠢欲动’起来, 不久她便和老爸‘同流合污’, 成为万千股民中的一员……”整篇文章读来非常风趣。对这样的学生, 要充分鼓励。

四指导学生不落俗套, 做到言能出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

老师要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更是创新的动力。作文教学中, 通过想象, 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 通过鼓励指导, 班里的同学写出了《水浒新传》, 说高俅那厮在梁山周围四处设厂, 污染环境。致使梁山青山变秃、水泊变臭。没办法, 梁山英雄只有再战高俅!写得绘声绘色、饶有趣味。

我曾经给学生推荐过一篇作文, 题目是《“感谢”的说明书》, 这篇作文完全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格式来写“感谢”, 如其中写道:【成分】:爱2克、感恩的心2克、温暖1克、真挚1克。【适用者】:适用于那些缺乏感激之心的人, 那些不懂得感谢爸爸、妈妈、老师的孩子;那些无偿享受澄明蓝天、灿烂阳光、轻柔和风、芬芳花香却没有心存谢意的人;那些得到了别人无私馈赠和帮助的人……【有效期】:永久。甚至后面还有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这篇作文在表达上是一种创新, 值得让学生欣赏借鉴。

总之, 写作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写作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学无止境, 教无定法”, 以上几点未免以偏概全, 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多思考、多总结, 做到“教学相长”, 和学生共同进步。

上一篇:我的新年心愿下一篇:村里的入党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