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增收工作总结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助农增收工作总结(精选8篇)

助农增收工作总结 篇1

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助农增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农业部门、村支两委为成员的助农增收工作小组,将任务分解到各村,纳入村级年终目标考核,根据各村情况细化工作举措,确保责任落实,任务到人。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俗话说要得富,先修路。由于我乡海拔较高、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早在90年代初,全乡出行仅靠一条机耕道,一斤菜要少卖几角,一棵树要少卖几元,一头猪要少卖几十元,老百姓吃尽了苦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积极发动群众筹资投劳,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帮扶,修建村社道路、产业路、扶贫路、茶叶便道,使得村村、社社、户户通水泥路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路修好了,群众的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的销量好了,价格高了,农民的收入自然也就高了。

三、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多业发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茶叶兴乡、多业发展的思路。多次组织村社干部、村民代表到雅安名山、马边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茶叶种植,从起初的群众不愿干到村社干部、党员带头干,到群众自愿主动干,形成了茶叶连片发展,截止年底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8750亩,每亩收益达到5000元,大大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乡党委、政府在稳定茶叶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畜牧业,茶林套种发展藤椒、种植水果、桂花、银杏等。规XX县宏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投产的龙溪养殖场养殖能繁母猪200头,年出栏仔猪头,成为县最大的能繁母猪养殖基地。积极引导扶持龙园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初新建投产的龙园茶叶加工厂实现了3500万元的茶叶销售目标,依托龙园茶园专业合作社投资近300万元新建的茶叶加工厂正在修建中,预计3月投入生产,到时将大大提高我乡农业生产附加值。

四、部门帮扶助农增收。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农、林、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新建蓄水池、改良茶叶品种、实用技术培训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会事务办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工作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种会议精神和文件精神,“上为领导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充分发挥社会事务工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调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开、推进生态文明的职能。现将2015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着力改善民生,扎实做好民政、老协、残联工作

1、城乡低保的调查核定和日常管理工作:城市低保292户446人,月发放12.616万元,农村低保579户934人,月发放14.2665万元;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属、参战参核人员等优抚对象的管理工作:涉及172人(其中:复员军人18人,带病回乡军人15人,伤残军人5 人,参战涉核人员33人,烈军属2人,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伍老兵99人),月发放5.402万元;对弱势群体给予医疗保险代缴1476人13.284万元,对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承担医疗费用高的困难家庭45户,及时给予医疗救助16.89万元;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407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18.3万元,对流浪乞讨和“留守学生”等困境未成年人及时救助138人次9.27万元;指导、督促村(居)搞好村(居)务公开工作,得到了县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2、我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289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9%。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推动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方面来抓,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展《老年法》的宣传,组织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通报表扬好媳妇、好儿女,强化全社会的爱老敬老意识;调查、核实、发放80岁以上高龄老人看望关心慰问“空巢老人”和困难离退休干部28人次,发放慰问金0.84万元。

6、残疾人工作按照县残联工作目标任务的要求,切实抓好残疾人各项工作的落实,全乡共有残疾人1045人,其中持证残疾人505人,重点抓好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申报、审核、发放和残疾人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工作,乡村共计15名残联干事电脑、手机人手各一台,保证了“智慧量服”的顺利开展;,重度残疾人214人月发放护理补贴1.145万元,其中一级25人发放80元/人.月,二级189人发放80元/人.月;1045人全部入户调查制定发展方案并及时落实发展方案,手机同步上发展方案、落实情况和图片资料。

二、安全工作

与各安全联组签订《安全责任书》12份,与各单位、部门、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95份,与各村(居)委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12份,与各船主签订《水上船舶安全管理责任书》56份等;编制《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森林防火扑救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防汛渡汛方案》等12个预案,建立了12个应急救援小分队计118人,落实、准备抢险救灾的.车辆5辆,警用摩托车2辆,船18只,麻袋、救生衣等救援物资,并对人员进行培训;实施一月一次安全工作例会、一月至少一次安全大检查工作制;建立健全机动车、船舶管理台账,驾驶员管理台账;全面摸底调查辖区内乡厨,进行专题培训,签订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举办者现居住地为准),各村(社区)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辖区内农村群宴管理申报和审批工作,组织召开群体性聚餐专题会议12次;加强安全信息情报工作,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安全信息,按时、按要求上报各类安全材料,对出现的安全事故,及时上报。安全工作。由于岷江大桥维修,按照上级安排设社区临时渡口,乡安办、乡交管办、乡船管站工作人员3人,从7月15日至9月25日期间,早6:40至下午7:30实行交通管制,确保了社区临时渡口人和摩托车的安全。

三、统计工作

紧紧围绕全乡的工作重心,以强化统计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以确保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完善统计基础工作为目的,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始终坚持 “四到位”即重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统计工作任务。做到统一建档,专人管理,使统计资料不断健全完善,统计档案管理逐渐规范化、正规化,统计资料的社会服务作用日益明显。

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助农增收工作总结 篇2

当前, 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深刻分析省情、深入了解民意、科学把握形势的基础上, 作出了以联村联户为载体, 以为民富民为目的, 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这是一项立足当前、惠及长远的大事、实事、好事。那么, 如何将这件实事办好?如何用更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效果?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贫困村、贫困户“贫”的往往不只是物质, 而是致富门路, “困”的往往不只是条件, 而是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比重,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助推“双联”行动快速发展、提高效率。在“双联”行动中, 要帮助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核心在于增加群众收入, 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于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和引领,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 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快速发展。

1 深刻剖析问题, 找准当前农村科技面临的“症结”

近年来, 在党中央加大农业投入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 全省各地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传统农业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 农民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 由此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多元化发展。近年来, 特别是“双联”行动开展以来, 全省各地农业科技推广措施不断加强, 力度不断加大, 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但另一方面, 由于科技推广工作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 资金保障能力不强, 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在当前的“双联”工作中, 深入开展科技推广, 增强农业发展内在活力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1) 乡镇农技推广站管理体制不顺。目前乡镇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接受县农牧、林业、水务等部门和乡镇的双重管理, 但每一个业务部门和乡镇又不能从总体上对其实行业务指导, 农技推广站人员少、职责多, 部分人员有时被抽调参与乡镇其他工作, 不能全身心投入科技推广工作, 影响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2) 农技人员和群众自身素质普遍较低。一方面, 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部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求。另一方面, 群众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受体, 群众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接受和运用的程度, 近几年,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 文化素质低, 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科技推广难度加大;

3) 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 虽然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加之由于县级财力有限, 用于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投入不足, 农技推广工作缺乏专项经费, 致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开展较少, 尤其是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发, 毫无经费支撑, 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 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从甘肃全省来说。由于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处边远山区, 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三网”建设滞后, 科技培训仍然依靠散发资料、召开培训会等形式, 直接影响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时气象、农产品销售等科技致富信息。

2 强化科技支撑, 助推“双联”取得实效

“双联”行动是一项立足当前、惠及长远的大事、实事、好事。如何将这件实事办好, 如何快速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帮助农民群众快速脱贫致富, 核心在于发展产业, 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贫困村、贫困户“贫”的往往不只是物质, 而是致富门路, “困”的往往不只是条件, 而是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比重,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融合,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助推“双联”行动快速发展、提高效率。

1)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增强群众科技意识。“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贫困村未来的发展, 必须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积极支持帮助贫困乡村发展教育事业, 使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把更好、更优的教育资源向贫困乡村倾斜,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 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传授实用技术, 倡导科学方法, 引导教育农民解放思想, 破除小富即安、因循守旧、依赖观望等思想, 提高精神文化素养, 树立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意识, 形成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 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 深入开展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当前农民最期盼、最急需的就是先进的实用致富技术。因此, 要把科技知识培训和推广运用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建立完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着力抓好提高性和普及性培训。要积极创设条件, 加大对种养大户、果农、菜农的培训力度, 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致富增收的领路人;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 注重把复杂先进的科技知识化繁为简, 使群众一听就懂, 一学就会, 一用就见效, 切实提高科技推广应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要注重能力提升, 培养一批种田明白人和致富带头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集约经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培训。应该针对贫困村产业需求, 重点加强种植养殖大户的培训, 促使他们主动流转土地, 集约经营, 成为引领集约经营的能手, 提高种植效益。同时针对主导产业加强技术培训, 重点示范农艺农技结合技术, 帮助特困户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要从加强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手, 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科技协会的作用, 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 培育专业的人才队伍, 并不断扩大服务领域, 引入先进适用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 以村、户为单位, 开展示范, 并逐步推广, 使贫困农户能够及时得到适用的先进技术, 加快科技脱贫致富步伐。同时,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科技素质依然较低的现状, 采取不定期邀请组织一些科技专家学者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讲座) 、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普宣传活动;坚持开展科技下乡进农户活动, 以下派科技特派员、农林技术人员等方式, 将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群众手中;

4) 加强科技示范点建设, 发挥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依托科技项目的实施, 以示范点、示范村、示范区为载体, 整合技术, 整合资金, 整合力量, 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 集成推广。通过试点示范, 探索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力度。大力推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 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逐步创立品牌、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专业合作组织为主攻方向,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实现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转化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5)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 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产业发展。结合联系村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 有针对性地培育特色产业, 加强技术指导,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针对联系村产业发展需求, 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 样板展示观摩、技术培训结合等措施,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当前, 要用好“联村联户”这一载体, 盯牢“为民富民”这一目标,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 以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精品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为载体, 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 引进示范推广良种培育、节本增效、节水灌溉、农业机械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治、加工贮藏、循环农业清洁能源等实用技术, 使农业科技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积极主动投身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应用中。积极指导、服务和推动全县核桃、“三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6)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以基层党组织远程培训教育网络、互联网、电视为主体, 建立高效、实用、便捷的科技服务信息平台, 不断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沟通, 建立技术、信息的双向交流机制。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金融信贷为补充, 农业科技企业、农民等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运行新机制, 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3 创新机制制度, 实现科技增效增收“双赢”目标

坚持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扩大科技推广覆盖面, 提升科技推广转化的重要抓手, 按照“科技利民、科普惠民、产业益民、增收富民”的工作思路, 结合自身业务特点, 发挥人才荟萃优势, 突出“六个结合”, 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1) 将“双联”行动同提高农民素质结合。针对农村实际特别好似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农民素质低下、发展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 广泛宣传政策, 开展一对一的政策宣讲活动, 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方针政策, 在双联行动中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高潮;

2) 将“双联”行动同培养科技人才结合。根据农民生产需要, 在帮联村举办科技入户培训工程,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需要, 组织科技人员, 进行“菜单式”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3) 将“双联”行动同健全科普组织结合。通过建立科技组织, 逐步在该村建立起“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 将“双联”行动同提供科技服务结合。在及时为帮扶村提供信息、传授技术、解疑释惑、搞好服务的同时, 组织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和“送科技下乡, 为农民服务”活动, 组织编写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为农民学习科技知识提供保障;

5) 把“双联”行动同科技示范点建设结合。按照建立一个科普服务站、制作一块科普宣传栏、培养一名科普惠农员、办好一个农技协、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开展一个示范项目的“六个一”标准, 大力引导, 加强培育, 力争将该村建成科技产业壮大、科普组织健全、科普活动经常、科技氛围浓厚、社会治安良好、村容村貌整洁的典型村,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4 夯实科技基础, 依靠科技兴农增收

推动科技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 发挥好科技作用, 是确保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要针对脱贫的问题和困难, 着眼当前、兼顾长远, 利用好现有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实用技术, 以帮助联系村和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 实现全面小康。

纵观农业的发展趋势与现存的挑战, 我们应变压力为动力, 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 增强发展后劲。就实际运作而言,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及其示范应用是便捷之道。实践证明, 以科技兴农来促进农民增收是长远之计与有效之举。

1) 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着力依靠科技进步助农增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必先与人结合。农业经济转轨和结构调整, 说到底, 就是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方针,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如果只强调市场经济而轻视科技的运用, 农业必将失去市场竞争优势。从科技到生产力, 中间是个复杂的过程, 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不只是靠搞一二项工程或几次活动就能奏效的, 也不是单靠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没有科学的管理, 没有科技的介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规模即使上去了, 也难以上档次、上水平, 甚至半途而废。许多事实业已证明, 农业的收益率普遍高于一般投资收益率。我省农业效益不高, 是因为农业人口多、素质低、市场意识差, 特别是由于各方而对农业关注不够, 使得农业基础薄弱, 科技含量低, 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都是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并非农业自身所固有的。如果把发展农业由原来以资源为依托转变为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支撑, 农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低效益产业, 其必然成为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 可望为广大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强化服务农业意识和对科技市场监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大量的农业信息、信贷资金、科技人才、通讯传播设施等主要资源和政策法律制定、监督规范权力, 仍然由政府有关部门控制, 政府有条件参与并支持农业经济和科技活动, 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由于农户科技素质偏低, 生产经营环境不利, 普遍感到盲目和困惑, 依赖思想较重, 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导向的作用, 着力强化政府综合服务意识和强有力的服务措施。因此,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将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直接介入调整农产品结构和推广某一项技术, 转变为对农产品价格以及科技供求和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以便定期研究和报告市场信息。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农村科技传播基础设施建设, 使国内外科技知识信息及其传播以最低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要通过立法规范、政策引导, 在对城乡现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 大力扶持和构建民间技术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基地、专业技术协会, 并明确其法律地位, 界定其经营和服务规则, 使他们真正发挥作用;

3) 利用信息传播技术, 开展农业教育和科技的广泛普及应用。我国目前尚有1.8亿文盲, 3亿多科盲, 多集中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率仍保持在10%~15%, 每年仍有70%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据调查, 就农户自身来说, 决定科技入户率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水平而非经济水平。因此, 在我国正规教育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 主要可采取三大对策:

(1) 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内容, 同时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农业高校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业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 切实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

(2) 搞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对这些各类技术教育机构进行合并重组,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一批真正具有良好示范辐射作用的农业技术学校或培训基地。可分为三个层次运作, 首先对科技示范户采取挂钩帮带的形式, 在科研院校中有计划地指派导师, 专项辅导与帮带。其次对致富能人采取集中学习深造的办法, 提高经营水平和开拓能力, 有计划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再次对面上的广大农户采取轮训的方式, 普及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以求学用结合, 有所收效, 逐步提高;

搭建助农增收平台 篇3

规范管理。理事会、监事会由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推选能人吴德荣为理事长,制定《东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章程》,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实行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四会制度”,重大事项执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公开,每季度向社员公开财务收支情况,让社员明白放心,并由合作社统一负责业务联系和财务收支管理。

找准定位。合作社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刘伟博士到村指导,根据东边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充分调研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合作社决定以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质水果甜玉米(先甜5号)、山露(学名蜂斗菜)和竹笋为主导产品。特别是水果甜玉米抗病强、产量高、口感好,主要销往日本、俄罗斯。水果甜玉米亩产可达1吨,产值1700元。山露原为福建闽北和江西部分地区的野菜,经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培育,现可人工种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研究表明,该农产品营养丰富,具有防癌抗癌功效,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山露亩产平均可达7000斤(最高可达亩产1万斤),平均产值4900元,同时考虑到产品出口,对农产品的检疫检测较为严格,合作社采取有机生态种植,确保产品合格。

搭建平台。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找准市场,确立了福建夷山物产有限公司和福州金棒棒食品有限公司两个战略合作伙伴,采取了“公司+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对合作社成员实行统一购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比散户销售的均价每斤提高了0.5元,增加了农户收入。同时组织合作社农产品参加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充分利用与挂钩单位省发改委相关处室组织联创契机,免费提供摊位及广告设计,为合作社节约经费近5万元,通过参展,增强了合作社成员的市场信息意识,扩大了合作社农产品的知名度,许多公司也与合作社洽谈了合作意向,拓宽了销售渠道。

壮大规模。实施品牌战略,申请注册“东边红”商标,为进一步扩大山露种植面积,建立合作社山露种苗基地,解决山露种苗人工培育问题,并对种植农户免费提供薄膜,通过以上措施,使优质玉米、山露、竹笋等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同时,为提高合作社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打造自己的有机生态农业品牌,计划新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目前已完成征地工作。

助农增收工作总结 篇4

中共富县县委组织部二0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开局良好

省委“三问三解”活动和市委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部署后,结合县情实际,我县及时启动实施了“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

迅速传达,认真学习。省委《关于在全省各级机关干部中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简称“三问三解”)活动安排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的意见》下发后及全市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县于3月11日召开了县委常委会,专题传达省市文件和动员大会精神,认真学习、广泛讨论、深刻领会。

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根据省市“三问三解”活动和包扶低收入村工作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情-1-

实际,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 “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常委副县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38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抽调专人研究起草《关于在全县开展“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的安排意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泛动员,及时启动。3月13日,我县及时召开了“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动员大会,下发了中共富县县委、富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的安排意见》。“三问三解助农增收”活动以“村级升级晋档、农户增收致富”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包村联户为抓手,从今年起,抽调325名领导干部对全县240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的扶贫开发、民生事业、新农村建设和党建等工作进行综合包抓,一包五年不变。重点要完成掌握村情民意、搞好农民培训、帮助农民增收、争取资金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民生工程、加强基层组织、转变干部作风八项任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签订了包村工作《目标责任书》,细化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减贫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覆盖率、农民技术培训、村务公开、到村次数等共性任务。

要求包抓领导干部在3月20日前上报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个性任务,把包抓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与干部推荐、评优、选拔任用挂钩。全力落实组织领导、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宣传引导和媒体曝光五项措施,保证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助农增收工作总结 篇5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推荐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办根据市政府安排,落实专门人员,深入塘莘片,开展“情系三农、助农增收”主题调研活动,为我市2009年“三农”工作奠定基础。

此次调研活动农办高度重视,准备充分,深入基层,在塘下镇、莘塍镇、汀田镇分别召开农业分管领导、基层农口干部、农业大户代表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梳理了一些具有我市乡镇共性和塘莘片特色的农业基本情况,抓住一些重点又亟需解决的难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一、塘莘片农业现状

(一)农业经济比重逐年下降。该片三个乡镇原以农业为主,是闻名全市的粮食高产区,而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农副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几家工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异军突起,借助于其民间雄厚的资金、优越的地理位臵,农村城镇化建设大大超前于全市其他地区。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发展与村镇建设,耕地大幅度降低、个别行政村已无地可种,人多地少的情况尤其严重;而由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家庭作坊式企业与外出经商消化了富余劳动力,纯

(三)土地流转活跃,但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土地流转工作早已列入三个乡镇的工作计划。在汀田镇,凤岙村、山上陈村、金前村,共有三百多亩农田租给江西人种植常年蔬菜,每亩租金700元/年,大典下香桥、联前、联胜、南潮等村流转给玉环人500亩土地,每亩租金500元/年……塘下、莘塍两镇的土地流转也表现非常活跃,其中种植50亩以上的 户,100亩以上的 户。但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健全,据三镇农业大户反映:一些种粮大户因出租方意愿改变(包括另租他人、不再转包、要求提高租金等)而造成承包面积不稳定,难以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性;一些种粮大户因农田租金过高难以扩大生产,难以推进规模经营。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有待加强。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与农户关联度不强,利益关系不紧密,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再就是产业链条短、深精加工跟不上,集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为一体、创出品牌的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农民没有稳定的产品和市场,今天种这样,明天种那样,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农户的生产经营仍处于分散、零乱、各自为政的小生产状态,适应性差、竞争力弱,农业和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处弱质地位,经受不住市场风险的考验。据莘塍镇农业干部介绍,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蔬菜上市期集中,导致市场上蔬菜供大于求。春节之后,瑞安市花椰菜价格便一直下滑,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仅为0.1

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塘莘片可以在目前农业现状下把有限资源整合,精耕细作,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家乐作为今后农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信息、服务业等,带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用产业化的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抓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制订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业向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拉长农业产业链,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另外,围绕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应重点发展好“订单农业”、“外拓型农业”和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发展“订单农业”,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机衔接的载体,同时也是保障。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其农产品卖“难”的风险将更大,实行“订单农业”,将有利于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既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民实现增收。发展“外拓型农业”(农业“走出去”战略),既能够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物质原料,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又能确保我市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建设“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是我市服

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增加收入。

(四)加快推进农业功能区划。一是明确空间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地理地貌,构建二横一纵的三大农业发展区块:围绕城区及主要城镇的粮食、蔬菜、水产供应,构建东部沿海农业维持发展区;根据小地形、小气候丰富的特点及精耕细作的传统,构建飞云江沿岸农业主导发展区;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中西部山区农业生态发展区。二是强化生产功能。在三大农业发展区块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特征,重点打造东部沿海的商品粮食、大宗果蔬、水产养殖专业功能区,飞云江沿岸的优质粮油、精细蔬菜、特色药材专业功能区,中西部山区的有机稻米、经济林果、食草动物、生态林业专业功能区,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深入研究各功能区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保障措施。三是注重功能融合。把握生产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顺应城乡居民体能农业、回归自然的生活趋向,挖掘农业生活、生态、文化功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以渔家乐为主、飞云江沿岸以精细农业采摘观光为主、中西部山区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促进农业各种功能的相互耦合、有机统一。

县科技助农工作汇报 篇6

加强科技服务,确保农民增收有保障。11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培训课在该县金宝乡大水田1000亩金桔基地开讲。该乡把每月的6日和29日定为“科技圩”,聘请市、县农业专家在乡党校上农业实用技术课。据网悉,1至11月中旬,该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53期,培训党员群众4417人次,发放农业技术资料3.5万份。同时,该县组织秋冬季助农增收科技服务小分队9个,深入田间地头或利用晚上到农户家开展科技帮扶,还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科技信息“三网通”开展科技培训,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增收难题。10月以来,该县还在各乡镇开展声势浩大的科普“三下乡”为民服务活动,共展出科普图片200多幅,放映科技录像120多场,发放科技资料16万多份,接受群众咨询40000多人(次),解答群众140多个技术难题,有力地助推了秋冬农业生产。

做好技术攻关,壮大支柱产业。获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的金桔产业是该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面积达6.8万亩,年产量5.8万吨,年产值达4.6亿元。然而,金桔成熟期间遇雨、遇晒、遇寒容易裂果、落果。在区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该县积极组织科技专家通过数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研究出了“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来解决金桔遇雨、遇晒、遇寒容易裂果、落果难题。今年上半年,广西区农业厅金桔“三避”技术座谈会在阳朔隆重召开,目前该县的金桔“三避”技术面向全区推广。今冬,该县已有90%以上的金桔园采用“三避”技术安全过寒冬,一片片穿上“新衣服”(尼龙膜)的金桔园正“享受”着该县科技攻关的“甜头”,且成熟的金桔果已陆续上市,以每公斤4至14元价格俏售全国各地。

助农增收工作总结 篇7

座谈会上代表们紧紧围绕加快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畜牧业科技扶持力度,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开展农村养殖户致富工程科技帮扶活动,实行结对帮扶、入户帮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协会,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数据、报表的收集汇总、整理上报等日常工作进行了情况交流和汇报。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机关党委书记舒军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指出: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建设为核心,全面贯彻党和政府有关畜牧科技助农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畜牧生产水平和效益,促进产业增产增收,养殖农户增效,全面推进我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契机,以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富民强省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的力度,全面落实科技助农增收。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帮扶,不断拓宽农户致富领域,切实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努力推动家庭致富工程深入开展,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示范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按照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积极培养和壮大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规模、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致富示范基地,加以广泛地宣传和技术推广。

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先进经验的推广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长兰明建在会上强调:做好畜牧科技宣传工作,有利于提高畜禽养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畜牧产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四川畜牧兽医》作为行业期刊,是全省畜牧业政策引导的宣传喉舌,搭建生产技术经验交流的平台,是基层畜牧工作者晋升职称发表论文的园地,要在积极动员本系统、本部门自愿订阅的前提下,采取合作订阅、资源共享的形式,加大提高期刊的覆盖面和使用率。要切实重视乡镇畜牧兽医站、各大养殖场户的订阅,要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资,让畜牧生产的管理者、养殖户、经营者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各市州参会人员要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明确重点,落实责任。

小小试验田 助农增收笑开颜 篇8

种了三十多年水稻的红旗农场职工陈耀发摸着自家的稻穗,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他说,虽然还没到秋收,但今年收成肯定要比去年好。最近几年,附近农民通过观察试验田的水稻长势选择品种,非常有效果。

陈耀发所说的试验田就是红旗农场水稻品种对比标准化试验田,总面积1.1公顷,共有100多个水稻试验品种,还有测土配方施肥和大垄双行水稻高光效试验项目。可别小看了这个试验田,它可是农场职工和当地农民选择水稻品种的风向标。

红旗农场副场长崔满城介绍说,眼下正值水稻的黄熟期,今年的水稻长势明显好于往年。这主要是选用了吉粳809、吉粳511、通禾858等优良品种,采用了毯式钵盘育苗机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

水稻试验基地主要对优质水稻品种和新型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为提高粮食产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该试验基地不仅成为当地农民选择水稻品种的重要依据,也吸引了外地农民前来参观学习。据了解,一到收获的时节,德惠、农安和镇赉等地的观光团就会来这里参观,了解水稻新品种的长势、稻穗的饱满程度。看哪种水稻长势好,他们就及时采购种子回去,进行推广播种。

40岁的王学志是红旗农场二分场的副场长,也是水稻试验基地的技术员。他对记者说,红旗农场的水稻长势这么好,多亏前郭灌区农垦管理局的帮助和扶持。近年来,前郭灌区农垦管理局充分利用试验田的科技效应,从品种实验、栽培试验、科技示范、耕作标准四个方面抓起,建立田间课堂,让农民看得见、记得住、用得上。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择优良品种,加速了科技成果推广,保证水稻稳产高产。

上一篇: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作文下一篇:目标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