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人才工作(精选8篇)
队伍学科结构调整,抓好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结合实际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创新教育系统人才工作机制,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构建和谐修文教育提供坚定的人才保障。
一、加强领导,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人事科负责实施日常工作,各科室协同配合、分工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招考、录用调配、骨干教师培养、教师继续教育等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薄弱学校教师挂职进修、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奖励等制度。
二、加强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抓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完善教师素质提升管理认定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此促进广大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4、认真实施“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面实施国培、省培、市培、县培计划,抓好各类师资培养工作。注重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5、实施学科带头人锻造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同时根据拔尖人才的专业特长组成讲师团,有计划地开设各类讲座,定期到相关学校上示范课和进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和课程改革中的领头雁作用。
6、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抓好各类教师培训,把名师培养、班主任培训和全体教师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机制,通过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公开课评比等“实战型”培训,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同时,针对农村教师特点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着力加强对农村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导师制、师徒结对制,对农村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使每所学校都有一批骨干教师。
7、进一步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干部队伍素质,努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本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将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面授相结合、理论研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抓好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基础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等方面的干部培训工作,并不断向学校班主任培训延伸,努力培养一支懂管理、会管理、能管理的学校干部队伍。以提高学校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来推动学校内部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从而有效促进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引进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8、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按《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依法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确保职业准入制度的严肃性。
9、不断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考制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招考一批紧缺学科教师,适时适量补充引进新师资,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10、继续推进“名师工程”,不断完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加速培养优秀教师群体。认真落实“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去,育得成”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加大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加快教育系统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拔尖人才培养。
11、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根据全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拓宽引进人才渠道,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工作。
四、强化改革,合理使用现有人才
12、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学校设岗工作的指导,搞好依岗定员,强化岗位管理,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和教师评聘分开制度,推进教职工岗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认真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3、统筹教师资源,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对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薄弱学校的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关心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改善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教师生活待遇。
14、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按照省、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的有
关要求,建立激励与制约机制并举的人才流动措施,鼓励优秀人才到边远地区“支教”,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和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创造条件,营造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政策环境
15、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市、县级专业技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本系统优秀人才创造良
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16、认真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7、以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引导教师务实工作,大胆创新,奋发有为。大力营造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在优劳优绩中得到实惠,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施展才华,为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8、做好本系统领导联系人才工作,及时掌握并帮助解决优秀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充分征询他们对我县教育发展的建议和良策。
19、重视人才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有责任感的干部队伍,充实人才工作队伍力量。加强对从事人才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 我局人才管理工作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坚持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工作整体推进, 并建立运行有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 努力实现员工评价、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 进而不断深化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双翼并进、相互推动”格局, 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 健全教育培训与人才评价制度体系, 建立了新的工作机制并完善深化了相关工作内容、标准及流程
在对人才评价工作新要求的基础上, 江门局建立和完善了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制定、修订并印发了包括《员工教育培训管理规定》《培训积分管理实施细则》《教育培训目标考核办法》在内的一系列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规定, 与原有制度一起形成统一标准、分级实施、注重实效、效果量化、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动态管理, 持续推进员工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同时, 制定、修订并印发《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办法》《岗位管理规范》及岗位说明书等人才评价制度, 形成整体联动、要素多元, 突出量化评审、过程考核, 持续推进员工成才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 形成对教育培训与人才评价工作闭环量化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2005年以来, 我局员工培训积分考核管理正式试行;师徒制应用于新进员工和转岗培训;量化遴选在各类人才遴选、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推行;资格过程管理在各类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中施行;复审推进制在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定中实行。同时, 合理引导员工结合自身和企业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针对性培训、开发。这些新的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在实践中已取得初步成效。
2. 服务企业工作大局, 科学制定并实施年度专业培训项目计划
在培训项目的制定、实施过程中, 着重做好:第一, 组织开展培训需求分析, 完善培训需求自下而上、培训计划自上而下确定的工作机制, 促进了培训工作三级上下整体联动、全面推进态势的形成, 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 加强培训项目管理, 初步实行了归口管理、按责执行, 尽力避免培训对象、时间和专业的交叉及资源浪费,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时间效率。第三, 以培养关键人才、满足岗位需要为着力点, 结合持证上岗工作, 推进师徒制和员工年度培训积分管理, 分级分层大规模开展员工培训。
3. 借助高校平台和内外培训资源, 加快了人才培养步伐
按照人才培养规划,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推动人才培养。2005年至今, 先后分别与省电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三峡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 设立函授点, 开办大中专、本科、工程硕士学历教育, 共培养了380多名员工, 使其获得后续学历的晋升, 为其日后岗位的提拔与专业资格的晋升创造了必备条件。另外, 还多次邀请外部培训机构对我局相关人员进行领导力与执行力课程培训, 营销技巧提高、班组管理等管理课程培训。
4. 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和调考, 促进了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一线员工技能培训是我局培训工作的重点。一线员工的技能岗位性、动态性特征和提升的渐进性与工作实践密不可分, 并随着企业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变化, 因此, 我们特别重视结合生产设备安装、运行操作、检修维护、事故处理、缺陷消除等机会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 组织员工之间交流成功经验、事故教训, 技术比武等等。
近来, 我局共组织各种形式专业技能竞赛14个, 700多人次参赛。技能竞赛的层层开展, 有效促进了员工培训, 检验了培训质量, 推进了生产技能人员理论和技能水平整体提升;对其中成绩优异的给予奖励并在选拔时优先推荐, 有效地激励了员工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5. 加强教育培训基地、教材课件题库等建设, 不断夯实教育培训基础工作
在健全教育培训制度的同时, 我局启动了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先后建成2 0 0 m2的多媒体培训室一个, 集安全教育宣传、软件培训、二次设备培训、计量培训功能的小型培训中心一个。2010年又新建成一个满足基层培训、技能竞赛的配电线路培训基地。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供电所规范化建设教材》、《营销系统使用指南》、《班组管理系统使用及应用查评标准》等, 还选派人员参与的课件开发和教材编写, 题库建立等工作, 不断夯实教育培训基础工作。
6. 坚持人才评价量化标准和流程, 搭建和完善了教育培训与人才评价工作平台
我局注重开展各级各项人才遴选和人才库建设和动态管理工作。密切技能鉴定与持证上岗、使用待遇以及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结合。按照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标准, 不断推进主要生产及若干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资格考核评价工作, 做好已取得上岗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年度复核, 努力实现上岗资格与岗位规范、工作标准、上岗使用、薪酬待遇相互衔接。例如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晋升除要求有授课、培养人员的经历外, 还要求年度培训积分达到90分以上, 其材料才能参加送审;各部门班组设立兼职培训档案记录员, 员工的培训档案记录及积分作为绩效考核及班组、部门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一系列人才评价与教育培训整体推进的措施使得在员工中已形成常态化的“我要学”的氛围。
2005年以来, 江门局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全面、持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员工教育培训活动, 达至实现全员持证上岗, 力促生产人员达到中专学历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水平, 管理人员具备大专学历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五年来, 江门局人均素质当量由2005年的0.63提高到2010年的0.82。表1为江门局2005年与2010年人员情况对比表。
我局在快速发展中, 实现了企业一系列发展目标和规模、效益的翻番, 其中人力资源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五年来, 每年教育培训均达12000人次以上, 培养了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及以上人员340多名, 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员1700多名。在企业规模扩大, 员工总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 大幅提升人才密度, 有效地提升了全员素质, 确保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摘 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环境形势异常严峻,落实以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已迫在眉睫。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生态环保人才队伍,以满足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文章论述了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人才规划目标、我国环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建立生态环保人才继续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模式、生态环保人才继续教育成果等,以期对培养对专业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生态环保人才产生推动作用。
关键词:生态环保;继续教育;环境管理;人才规划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环境领域政策背景
(一)“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环保新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和复合型的特点,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中,确定了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根据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要落实以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路线图”,将顶层设计和改革蓝图具体化为“施工图”,做到各项生态环保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1.系统化、科学化
环保“十三五”规划首次试图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通过深化环境质量管理将环保三“十条”(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逐步落实,实施环境质量改善的清单式管理。
2.法制化
环保“十三五”规划还力图通过改革,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的排放计划,推进环境损害赔偿鉴定评估纳入司法鉴定管理体系。
3.精细化、信息化
环保“十三五”规划并提出以大气、土壤与水的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核心,做深做细做实环境质量管理。稳步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行国家考核、国家监测的事权财权重大调整,积极推动“环保督政”巡视,实施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等举措。
(二)政策目标驱动生态环保人才需求
1.生态环保人才的历史机遇
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环保新形势和新变化产生的环保新目标,对我国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专业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生态环保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加重视。这为生态环保人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实施环境保护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生态环保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资源和决定性因素,与当前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和中央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新要求相比,我国生态环保人才队伍状况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学科多、知识结构要求高,既要理论研究,又要实践应用,我国目前专业化生态人才极度匮乏。
为改变这种现状,环保“十三五”规划在生态人才方面提出要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生态环保人才队伍为目标,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环保产业人才为主体,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为重点,充分认识高层次人才在生态环保事业中的引领作用,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对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争到2020年,生态环保人才队伍总量增加到146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2.8万人。
二、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人才规划目标
党中央的一系列环保制度改革使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具有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也使从顶层设计开始进行从政府管理到企业层面再到公众的相关人才需求分解化变得十分重要。可以预计,这些建国以来最严厉的环保执法制度,将产生对专业化环境监察监理、环境监测、环境损害鉴定、环境管理、环境司法等各类环境质量管理执法人员的极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及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对生态环保目标及生态人才发展提出了重要规划。
(一)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总体规划目标
(三)政府部门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规划目标
环保“十三五”对生态环保新目标和生态人才要求的规划,将在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范围内产生庞大的生态人才需求。政府机构方面将需要大量环境监察监理、环境审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损害鉴定方面的专业人才;行业企业方面将需要大批熟悉环境信用评价、场地污染评价与修复、大气治理、水处理、碳交易与碳资产管理、能源管理与能效评估、分布式能源、环境法律及标准、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教育等的专业人才;社会大众更需要这些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们来保护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规范并引导公众依法、有序、理性参与环境保护事务,以满足公众快速提升的对环境公平正义与质量改善的诉求,彰显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显著增强的公众环境权益观。
三、我国环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学科多、知识结构要求高,既要理论研究,又要实践应用,我国目前专业化生态人才极度匮乏,环保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人才数量还相对不足
我国环保机构人才总量较少,国家级(环保部及其直属单位)环保人才占总量的2%左右,省级人才占8%左右,数量较少。与我国的环保形势相比,现有人员满载超负,且“小马拉大车”影响到一些重要环保职能的有效履行,与未来生态环境管理格局不适应。
我国环保系统人才资源总量为21.6万人;全国每万人口中的环保人才为1.6人。单位国土面积的环保人才为225人/万km2,单位国土面积的监测人才为35.1人/万km2,西部某些地区不足10人/万km2;单位国土面积的执法人才为63.2人/万km2,西藏自治区仅有0.8人/万km2。监测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人才学历层次稳步提升,但是高学历人才仍然偏少,具有博士、硕士的人才仅占环保部门环保人才的7.7%。而且高学历的人多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单位,地市和区县级的硕士以上人才比例非常低。我国环保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亟待改进。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领军人才比例偏低,特别是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层面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更低,迫切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三)人才地域分布不均
我国环保人才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青海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明显较少。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比如我国的水源地、重要生态保护区大多位于西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难以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环保人才,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
(四)高层次人才过于集中
硕士及以上环保人才分布很不均衡,大多数分布在从辽宁到广东的沿海各省。从各省硕士及以上人才比例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例较高。北京、天津等城市对人才的集聚效应过于明显。辽宁到广东沿海各省,高职称人才集中现象也很明显,这些省份高职称人才比例普遍较高。而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
(五)部分紧缺专业人才人数较少
在现有的环保人才中,从事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农村环境保护、村镇人居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核安全监管、信息统计、防灾减灾、规划战略等急需紧缺环保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少,这些紧缺专业人才仅占总人才的2.45%。部分专业人才数量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的环境保护,对于全国环保工作综合决策和管理来说是个短板。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领域人才最少,但增长迅速,2010年为0.49万人,2015年预计为0.83万人,2020年预计达到1.5万人。由此可见,生态建设与保护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业务领域人才发展,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六)人才培训力度不够
我国环保系统每人每年培训时数不足两个工作日,培训时数偏少;人才培训投入资金占同期环保投入的比例偏低。要提高我国生态环保工作的水平,需要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建立生态环保人才平台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我们将根据“十八大”“十三五”和“路线图”所规划的环保新目标,进行有关生态环保人才需求的梳理,特别重视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新领域上加大人才培养规模与力度,为政府各项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综合环境效益的提升、为公众正当环境权益的保护提供坚实永续的依靠。
(一)建设国家级生态环保专业人才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及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将建设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的生态环保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汇集国家生态环保和继续教育最新政策、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生态环保科技前沿知识、培训信息资源交流、课程资源标准体系、培训项目整合推广、生态人才培养流通、促进多方合作等多元化服务的国家级生态环保专业人才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及综合服务平台,为政府机构、环保企业和公众的生态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与技术资本合作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平台将成为培养生态环保专业人才、提升我国环境质量水平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是吸引专业化生态人才投入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政策为第一推动力、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平台为第一载体”为理念的生态环保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将促进更多的有志有为之士参与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中。
(二)组织和开展与深化环境质量管理有关的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
在生态环保领域政府执法人员及行业企业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提升和能力建设方面,将筹划、组织和开展与深化环境质量管理有关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及继续教育、岗位技能考核及认证注册。着力培养环境监察监理、环境审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损害鉴定、环境信用评价、场地污染评价与修复、大气治理、水处理、碳交易与碳资产管理、能源管理与能效评估、分布式能源、环境教育、环境法律及标准、环境信息与统计等全国职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以及在研发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人才。以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实践应用为重点,结合政府执法和行业发展需要,推动相关人才的职业规范创新,为政府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端生态环保专业人才。
(三)构建符合生态环保行业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
我们将构建符合生态环保行业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把各类生态环保培训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鼓励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参加培训学习,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制度,完善生态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体系建设,同时,推广现代培训理论和培训方法。
(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保专业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将建立生态环保专业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保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积极采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全面推行生态环保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
五、生态环保人才继续教育成果
一直以来,在生态环保继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牢固秉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摸索创新,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剖析生态环保及环境服务行业的蓝海商业模式,总结成功的运行经验,有序开展了环境监理、碳交易、碳核查与碳资产管理、环境绩效审计、环境损害鉴定、场地评价与修复等多种复合型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培训项目,成立了以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学院和以远程继续教育为主要服务的环境网校,多年来已经培养了数万名生态环保专业人才。
实践证明,在国家政策目标指引下,以高层次、高质量、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环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战课程,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推进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才能为国家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未来,将继续为培养环境保护产业的领军人物担当起社会及企业重任,为促进生态环保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新华社.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北京.http:// 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htm.2016-3-18.
[2]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环发[2011]55号) [EB/OL].北京.http://www.zhb. gov.cn/gkml/hbb/bwj/201307/t20130716_255574.htm.2011-5-4.
[3]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北京.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06/c1001-26953754.html.2015-4-25.
[4]王金南等.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启程与挑战[J].中国环境管理,2016(1).
[5]蒋洪强等.我国环保人才队伍状况分析[J].中国人才,2014(7).
[6]朱培武.国内外标准化人才继续教育现状与推进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2019年,xx教育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走人才强教之路,统筹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引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纵深推进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市教育局研究起草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讨论稿),已上报市政府。从政策层面对我市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具体要求。文件从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引领教师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
(一)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探索推进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改革,制定出了《xx市中学校长聘任制实施细则(试行)》,以改变我市缺乏专家型、教育型名优校长的现状,完善校长任用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我市教育质量和水平。市政府决定xx年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在全市率先实行中学校长聘任制改革。同时,积极开展校长国培和省培工作。全市教育干部参加国培、省培已达xx人次,分别开展了优秀中小学骨干校长赴京跟岗培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和高级研修培训、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培训,农村校长助理工程培训和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网络培训,极大提升了我市校长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市培计划”。近年来,合计参训学员xx人。其中“国培计划”培训参训学员xx人,省级培训参训学员xx人,市级培训参训学员xx人。2019年国培项目参训教师xx人,省培项目参训教师xx人。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不断生成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参与学校xx所,报名教师xx人,晒课教师xx人。
(三)实施中小学名师梯队建设工程。从2013年开始,规范了各梯次名师的培养体系、认定程序和递升方式,制定了《xx中小学名师梯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承德市中小学各梯次名师评选办法(试行)》,截至目前共评选认定教学能手xx人,骨干教师xx人,学科带头人xx人,教学名师xx人。目前,我市现有省特级教师xx人,省级骨干教师xx人,省级学科名师xx人。
(四)探索建立了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三位一体”(U-G-S)教师教育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和实践基地校,以“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形式探索师范院校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型模式,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五)多渠道补充高素质教师。全市xx年补充教师共计xx人,其中,公开招聘在编教师xx人,特岗教师xx人,政府购买服务xx人,劳务派遣xx人。加大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选聘博士xx名,河北旅游职业学校选聘硕士xx名,承德二中引进部属院校毕业的免费师范生xx名。
三、注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截至目前,2019年中职学校招生xx人,毕业生xx人,现有在校生xx人。
(二)实施河北省教育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工作。全市xx所县职教中心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项目校(xx、xx、xx、xx、xx、xx),年初共计招生注册学员xx人,目前有部分学员结业。
(三)积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在师资、实习实训场地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优势,主动与有关部门、单位、企业联合或积极配合扶贫、人社等部门,大力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中小企业员工、大学生在就业等各类培训,截止xx月底统计,共计培训人次xx万人次。
四、存在问题
一、随着我市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教育人才队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高层次的优秀人才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我市的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的人才差距仍难以弥合;二是由于历史欠账及编制、人事等原因导致教师缺口较大;三是教师职称比例和实际的教育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还有待提升等等。
三、我市学校教学、科研人才队伍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新老交替和代际转换的高峰期,高校、高中及基础教育的高层次人才还未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年龄结构失调,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新老的正常衔接。
xxxxxxxx
二0一二年,在教育局党委领导下,现将上半工作总结和下半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完成2011年工资年报、干部年报统计工作,报送2011年拟聘中、高级职称人员评审材料。
2、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二次清理,对不在岗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3、完成教育系统教职工工资正常晋升、职务变动、岗位变动等工资追加。
4、安排2012年春季实习支教学生的实习支教工作。
5、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对在岗农村代课教师参加农村定向招聘考试条件进行审核,组织符合条件的131名在岗农村代课教师进行报名、面试、考核等工作。
6、对全县2725人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的进行二次审核、摸底统计工作。
7、完成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8、办理了105名符合退休条件教职工的退休手续。
9、办理2008年15自治区特岗教师和2011年双语幼儿园教师转入自治区统发工资序列的人事、编制、工资等追加手续。
10、办理2829人农村教师的基层补贴发放工作。
11、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申报2012年自治区双语特岗
教师招聘计划190名,申报双语幼儿园招聘计划141名。
12、完成对2009年自治区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满的考核工作,并根据考核结果报批统发工资的相关手续。
13、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过渡工作。
二、下半工作思路:
1、做好暑假县直及周边学校教师选调、调配工作。
2、根据120号文件,落实在岗农村代课教师的人事、编制、工资等待遇相关材料报批工作。
3、根据自治区新政办发[2010]207号文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对已经离岗的农村代课教师待遇进行落实。
4、做好特岗教师和双语幼儿园教师上岗报到工作,并核查到岗情况。
5、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现新老人员平稳过渡和新旧政策有效衔接,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一级、高级教师的申报工作。
6、做好下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7、按上级要求,对教育系统的干部档案管理进行技术上的升级,并安排人员进行整理升级。
8、做好2012教育系统的考评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考核量化结果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
教育局人事办
苏教高〔2008〕16 号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职业院校:
为了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促进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特色,开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形成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新优势,更好地为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服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现提出如下意见: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状况,所有高职院校都要遴选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建立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形成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要加强专业建设的中期评估工作,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 1
平均水平的专业,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新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0%以上。
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职院校要以国家和省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要创新课程开发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4.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布局结构,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所有开设的专业都有满足要求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多种功能,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社会服务的窗口、技能鉴定的场所。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
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重点建设一批服务面广、装备水平高、机制灵活、效益突出、开放共享的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并力争进入国家级实训基地行列。
5.以“双师”为骨干,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行“访问工程师”和出国进修制度,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开通高职院校引进企业技术人才的渠道,实现智力柔性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每个专业至少要培养和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针对高职院校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单独制定相应的条件标准,实行分类评审;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聘用程序、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各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国家、省、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梯队,提高高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6.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师资,企业提供项目、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
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各高职院校要鼓励师生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应用层面、推广层面的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究,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以评估为手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要巩固第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形成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省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法、手段,简化评估程序,着重内涵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采用笔试、口试、答疑、现场考试、操作类型考试等多种测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推行全省高职院校之间学分互认。
8.以国际合作为平台,提升江苏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把高职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历和培训教育,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有计划地聘请外国教师,提高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国际人才交流和学术交
流,推进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和学者互访,组织千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留学深造渠道。借助国际合作的平台,推动江苏高职教育走向世界,提升江苏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9.以体制改革为活力,创造江苏高职教育集约发展新优势。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创建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鼓励组建以产学研为主要纽带、以高职院为龙头、企业和高、中职院校广泛参与、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已组建的职教集团,要创新合作机制,激发集团成员参与动力,增强集团成员凝聚力,促进集团成员深度融合,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形成江苏高职教育集约发展新优势。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当地区域教学联合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图书通借,学分互认,共同培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把民办高职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完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制定鼓励民办高职院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等相关政策措施,在招生就业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参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后勤服务。依法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健康发展。
10.以示范性院校建设为契机,构筑江苏高职教育新高地。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示范性院校建设规划,认真实施建设方案和建设项目,加强绩效考核,提升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做建设的示范、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或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示范性院校要开放共享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省高职院校
加快改革与发展,办出特色、提高水平,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他高职院校要借助示范院校建设的平台,充分利用他们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成果,高起点地推动自身建设、改革和发展,在若干专业或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江苏高职教育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宣传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促进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看, 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管理”属性。例如, 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本定位, 就是侧重于服务属性, 界定为“在社会服务机构中, 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1) 。我们现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自然也是按此来设计和进行的。但随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深入和我们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认识的不断加深, 把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限定为“专门性社会服务”已难以获得主流认同, 相反, 将中国社会工作者界定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 其工作任务不仅有困难救助、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个人困境帮助, 还包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 如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的观点, 已获得普遍的认同。 (2) 而这种新的认识, 反映的是执政党在社会管理领域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 它不仅符合我国以民政为主的社会工作传统和现实, 更是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确保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思想认识转变, 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当引起我们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二、解纷维稳———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新任务
从根本上讲,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任务, 是由二者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承担社会管理的历史使命, 是由中国社会长期深厚的小农思想、全社会谈薄的公民意识、较低的社会自组织程度等现实决定的。所以, 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 中国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承担许多西方社会工作者不必承担的任务, 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大前提, 也注定了中国社会工作还要成为执政党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执政基础、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中国化, 要求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成为中国新型的社会管理人才。一方面从我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出发点看, 是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另一方面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方针, 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单独一类人才纳入党的人才战略规划, 并多次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建设, 以及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等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反复强调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导, 其提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提出的措施等都远远超越了建设一支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的程度。所以, 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界定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并将其主要职能表述为“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国式社会工作的新认识, 体现了政府要将从源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范畴的明确要求。对此, 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
三、加强社会管理素质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回应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及发展变化,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将“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社会管理性要求落实到实处, 努力提高社工学生维护社会稳定, 化解矛盾纠纷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我们认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向应该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基础上有所拓展, 以实现本土行政性社会工作和西方专业性社会工作优势的有机融合, 使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有效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变化对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素质的需求,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主要措施是:第一, 适应社会需求确立社会管理专业方向。把社会工作专业分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二个专业方向, 结合学校的行业、学科情况, 确立了各专业方向的发展重点。如我校在社会管理方向就侧重于以信访社工和调解社工为突破口, 探索社会工作方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融合;在社会服务方向, 我校结合学校特点, 以企业社工和矫正社工为重点, 服务行业和社区。今后毕业生可实现专业分流, 其中信访社工主要服务于各级人大、政府等国家机关信访机构, 调解社工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调解机构, 企业社工主要服务于企业人事、工青妇等机构, 矫正社工主要在社区从事青少年矫正工作。第二,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坚持“以德为先”。注重改进“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特别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强化社会主义职业伦理和党的领导的意识。例如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开设了法学概论,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就不进行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 而将学时用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伦理与社会工作者道德修养的强化和深化。并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措施,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专业伦理操守, 同时具备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的意识和维护社会公正、扶危济困的信念与追求。第三, 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上, 增加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社会稳定、矛盾调处、权益维护方面的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管理的基本素质, 包括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基本素质。例如我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增设了社会管理学、信访与调解、员工关系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与诉讼法律、社会纠纷个案处理模拟训练、项目策划与设计模拟训练等全新的理论与实训课程, 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第四, 拓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 积极开拓调解、信访社会工作实践基地, 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从传统的社区、义工组织为主, 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拓展。同时, 基于专业内在的要求, 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 将学生课余完成专门社会实践情况作为本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之一。如我校要求社工学生在修满学分的同时, 必须完成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任务和“一对一结对实践”计划, 考核合格, 才能毕业。
参考文献
[1]参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第二条。
鲁昕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三是健全中高职衔接制度,保障系统培养质量;四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培养。鲁昕还从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强化实习教育和管理、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要求。
全国视频会结束后,尹洪斌结合河南实际,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做好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做出重要部署。他指出,一是要认真传达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国会议精神上来,他要求参会人员要学明白、想明白、传达明白、讲明白,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二是要突出重点,抓好关键。集中力量建设好特色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和提高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
【教育局人才工作】推荐阅读:
山西教育人才服务中心09-19
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07-06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10-22
王亚南的人才观及教育实践07-11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07-04
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论文07-02
市中医院“十二五”继续教育暨人才培养规划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