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精选8篇)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1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所有伤亡事故的第一杀手。在黔江区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辖区,440公里乡、村道路2002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起,而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19线仅发生交通事故36起。坡陡、弯急、路面坑坑洼洼是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一、乡、村道路安全现状

(一)乡、村道路的路况差。以笔者所在的黔江区为例,现有的乡、村道路除少数是文革时期修建的而外,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某一骨干经济项目由群众投工投劳、政府解决修建的“致富路”、“项目路”,另一部分是扶贫攻坚期间修筑的“脱贫”路,这部分道路仍是采用补贴方式。这些道路的特征是坡陡(最大坡度达40%),弯急(最大弯道半径为8米),路窄(2.8-3.2米),另一特征是道路能基本通行后,养护措施跟不上,道路占地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以至于现在的路面沟壑纵横,毁坏严重。

(二)驾驶员队伍素质低。从黔江公安局交警支队二大队建立的违章档案和事故档案抽样显示,无证驾车人员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一旦违章被查纠,大多数认识不到违章的社会危害性,总是找各种理由逃避处罚,有的软缠硬磨,有的招来亲朋好友起 1

哄,有的弃车逃循,极信别的甚至暴力,妨碍交警执法。

(三)车况严重不符合安全行驶要求。2002年12月,重庆市政府要求对所有农用车、拖拉机进行一检验,检测合格发放《临检合格证》后方能上路行驶。黔江交警支队大规模的专项清理整治,在二大队辖区的7个乡(镇),应参加临检的农用车、拖拉机421台,经交警和农机部门检测合格的86号,合格率占20.4%。

(四)营运收入可观。拖拉机、农用车核定载质量小而实际载质量大,费用低廉,加之驾驶员昼伏夜出,逃避各种检查。据调查,拖拉机年纯收入在20000元左右,农用车年纯收入在25000左右。

(五)安全意识薄弱,违章现象突出而逃避有方。2002年9月25日夜,一辆无号牌“川交”农用车,满载25人及

1.5吨电力设备物质,从黔江到沙坝,行驶到石会镇龙凤村1组时,被黔江区交警支队二大队民警检查,乘车人仗人多起哄,有人公然称:“我摔死了,婆娘儿女不找你交警,关你啥事”。可见这些人已毫无安全意识可言。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驾驶员,大多数购置有手机或者传呼机等通讯工具,他们互相沟通,各场镇设有“报警点”。交警一出动,不到十分钟,行驶在该路段的机动车早已接到“报警”电话,立即卸货转客。交警一到,他们全部主动停摆,交警转身离开,他们顿时活跃,多拉快路。2002年黔江区交警支队二大

队在辖区开展了四次针对客运车违章超载,货运车、农用车、机动三轮车非法载人进行集中整顿,行动前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布置,严格保密,采取“零点行动”(午夜凌量出动守候),查处了大批违章行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违章者的气焰,但因管理人手少而存在反弹现象,根除尚须时日。

(六)管理人手少,说情风盛行。以黔江交警支队二大队为例,大队5名干警全天候管理国道“319”线的交通程序和事故处理外,还要管理7个乡(镇),500余平方公里,49条乡、村公路交通程序,工作任务繁重,他们不得不采取国道巡逻守候,乡镇跟场管理的模式,把违章和事故降到最低限度。行驶在乡、村道路上的各类车辆,车主及驾驶员都是当地人或与当地有亲朋好友,违章行为一旦被查获,说情不断,来自方方面面的说情,弄得执法才左右为难,有的说情者公然:“我的帐,你真的不买吗?”严肃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在个人的眼里如此苍白。给交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二、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管控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应站在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乡、村应明确专(兼)职领导,且保证50%的精力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把交通安全纳入全年工作的目标管理,年终考核奖惩斗硬,绝不能记在本子上,讲在会议上,落实在纸上,应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尤其是村

级基层组织,教育村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是村级基层组织的首要职责。只有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才能推进交通安全的社会化进程。

(三)提高驾校培训质量,严把驾驶员考核关。驾驶员队伍把严“入口”,疏通出口,防止“病从口入”。当前,驾校招生竞争激烈,来者不拒,没有一条完整的审查程序。驾校管理必须加强,招生条件必须符合公安部28号令要求,培训质量必须达到公安部28号令规定的考核标准,要求驾校培训时间上不定长短,什么时间合格,什么时间培训合同终止。严禁“卖驾照”,这一项工作必须引起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的重视,绝不能把不合格的人员推向社会,造成隐患。

(四)加强道路交通参与安全意识教育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宣传、交通、广电、教委、城管、保险、司法、妇联、青年团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一是把交通安全法规作为普法的内容之一,首先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中率先普及;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村(居)民中普及;三是纳入年终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量化考核;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栏目,编播典型案例和群众常见的交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2

1 存在问题

目前该市乡村道路拖拉机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

一些乡村机手错误地认为拖拉机在田间、场院、乡村道上驾驶, 不必办理有关手续, 不经过正规的培训就无证驾驶;有些机手虽然有驾驶执照, 但行车走路我行我素, 拖拉机违章现象经常发生;还有的驾驶员起早贪黑连轴转, 经常疲劳驾车;准驾不符、无牌无证行驶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1.2 驾驶员的维护保养技能低

有的驾驶员不懂如何对拖拉机进行保养, 不能使机车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且对机车发生故障没有预见性, 有时会因为中途机件损坏、失灵而耽误行程或酿成事故。

1.3 拖拉机安全技术状况堪忧

大量的拖拉机被用作生产和生活工具而进入农村家庭, 拖拉机的性能、质量、种类、品种千差万别, 有的拖拉机安全技术状况本身就很难保证, 有的擅自加高车厢或更换大的拖车, 有的通过翻齿轮、加大皮带盘等设法提高速比。另外, 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拖拉机使用年限过长, 超过服役期限, 技术状态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报废机车仍在继续使用, 安全运行无法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隐患。

1.4 乡村道路行车条件较差

乡村道路属平面混合道路, 两侧村庄、学校、企业较多, 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匮乏;乡村道路的使用率不高, 违章占道现象严重, 多数村道沿线乱挖乱建, 堆物占道, 乱设摊点;农村道路维修养护不及时, 路面凹凸不平, 路况差。

2 原因

造成乡村道路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宣传教育不到位

农民机手一般都是早出晚归, 白天很少在家, 成为安全宣传教育的一个空白点。虽然全市已发生多起事故, 但在农机保有量大、农机手多、分布分散又没有发生重大的责任性事故的情况下, 有的人思想上容易产生麻痹情绪, 错误地认为事故于己无关, 离自己很遥远。

2.2 执法检查不到位

由于公安部门警力不足, 农机监理人员又无权上路检查, 导致管理力量不足, 执法检查很难到位, 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 大量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处于失管失控状态。

2.3 道路维护不到位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 乡村公路网虽然形成, 但道路养护、安全防护等设施还相对滞后, 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3 对策与建议

3.1 深入宣传发动

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道路安全的主体, 统一广大基层干群的思想是做好乡村道路拖拉机安全工作的前提。针对当前存在的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 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宣传活动, 并与“平安农机示范乡 (镇) 创建”活动相结合, 通过发放宣传单、安全生产手册, 文艺汇演, 陈列事故图片, 放映“平安农机”安全警示片等方式, 采取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广大基层干群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安全, 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积极营造“人人重视乡村道路安全, 人人参与乡村道路安全”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3.2 加强培训教育

通过培训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驾驶人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操作技能是做好乡村道路拖拉机安全工作的关键。严格按照农业部《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驾驶人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以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变型拖拉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 (苏政办发[2009]40号) 、江苏省农机局《关于切实做好变拖安全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苏农机管[2009]16号) 的要求做好培训教育工作。

(1) 规范教学。拖拉机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农业部《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江苏省《变型拖拉机驾驶培训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

(2) 定期培训。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安全月、安全日活动, 对拖拉机驾驶员定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操作技能培训。对一年内参加活动不足两次的变拖驾驶人, 结合变拖年检, 予以补训。

(3) 强制教育。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按规定对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的拖拉机驾驶人, 进行为期7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强制教育, 并组织其在20日内参加科目一考试;在一个记分周期内两次以上达到12分的变拖驾驶人, 接受教育参加科目一考试合格后, 在10日内再对其进行科目四考试。

3.3 严格安全检验

农机监理部门要严把安全技术检验关, 通过年度安全检验来提高拖拉机的安全技术性能, 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1) 规范化检验。按照《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登记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逐项检验, 逐台进行机车、档案、管理网信息的比对, 做到“拖拉机、档案、网上信息”三相符。变型拖拉机的安全性能必须逐台实施上线检测。对于使用年限超过服役期限, 技术状态达不到安全要求的, 要按规定实行强制报废。

(2) 严格标准。严格贯彻执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7258) 以及《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16151-2008) , 规范检验方法, 提高检验质量。

3.4 做好道路养护

农机监理机构要主动配合交通部门, 做好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 定期治理占道堆放、占道经营现象, 改善和提高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及时设置交通标志、标线,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要设立相应的警示牌、路标, 提醒农民机手谨慎驾驶。

3.5 构建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 是做好乡村道路拖拉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治本之策。

(1) 建立联勤机制。实行“公安派驻”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安驻农机警务室运行机制, 建立联合执法勤务机制, 交巡警大队指派的交警和农机安全监理所配备的农机安全监理执法人员, 实行“统一排班、统一联勤”的办法, 联合开展拖拉机及其驾驶人交通安全执法监督工作, 加大巡逻管控的力度, 严肃查处乡村道路拖拉机的违法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2) 建立管理网络。构建长效机制, 首当其冲的是要建立乡村道路安全管理网络, 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按照“政府领导, 部门协作, 社会联动, 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的要求, 构筑县 (市) 、乡、村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网络。

(3) 落实责任制。构建长效机制的核心是落实责任制。将乡村道路拖拉机安全工作纳入乡 (镇) 政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核, 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明确乡村道路拖拉机安全工作目标任务, 实行同部署, 同检查, 同考核。结合平安创建活动, 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乡 (镇) 、村。农机监理部门要严格拖拉机登记上牌、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 落实驾驶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执法检查。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现状 对策 上海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上海及时制定了《上海市乡村旅游集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2008年)》。乡村旅游将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使乡村旅游得以健康发展和推进,有必要对其历史内涵、功能、形式、目标进行研讨,对乡村旅游的客流进行必要的预测和分析,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分歧,多位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诠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含义,如乡村旅游目的地说,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内容说以及乡村旅游与农业关系说等。同时,理论界对乡村旅游的提法也不尽相同,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

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必然导致对乡村旅游的范围认识不清,进而导致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定位和布局认识模糊,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功能。鉴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从资源的角度提出“三农旅游”,认识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和农民文化旅游等三个方面。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生产现场及过程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农村旅游是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光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农民文化旅游则以传统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

二、上海发展乡村旅游在服务新郊区建设中的功能

发展乡村旅游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的重要动力,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将发挥出旅游业固有的联动效应,带动郊区全方位的发展。

1.经济功能

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具有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功能。目前,全国广大农村仍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万。部分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低。而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和劳动技能缺乏的现实决定了该人群就业竞争力弱。针对该情况,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恰好可以利用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个~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因此,乡村旅游能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05年上海郊区30多个有一定规模,对外开放的乡村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直接收入4.5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此外,乡村旅游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的结合,使两者之间达到优势互补。

2.社会功能

乡村旅游除了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必然具备强大的社会功能。该功能表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2)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美化农村人居环境;(3)增强城乡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农民现代社会意识;(4)通过培训和接待服务,使农民摈弃不良习惯,形成文明的乡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激发农民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意识,推进农村政治文明进程。总之,乡村旅游的社会功能的核心表现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村社会建设,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文化功能

乡村旅游的文化功能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不仅可以保护和发展一地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传统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一地文脉;(2)通过游客的旅游行为,普及农业知识、农业历史和农民文化;(3)通过所谓的外来旅游者的“文化入侵”,使乡村文化可以吸收现代文明的精髓,在发展中生存。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农业来说,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农民来说,可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三、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国内,20世纪80年代自发涌现出第一批旅游点,大都成为当地先富裕起来的典型。20世纪90年代国家旅游局开展“旅游开发扶贫工程”,到1996年就取得了脱贫人口超过300万人的骄人业绩。例如,云南的西双版纳、湖南湘西、四川阿坝、广西的桂林等一大批地区的农村,靠发展旅游业实现了大面积的脱贫致富。进入21世纪后,国家旅游局倡导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农业旅游并开展了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并在2005年命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

目前,乡村旅游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农村依托型、农田依托型和农园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均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郊区,比如广州、北京、成都等,其中尤其以成都和北京为典型代表。

农家乐是成都郊区旅游的主要模式。它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特色,吸收了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年收入达到10亿元。其主要类型包括农家园林、观光果园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和川西民居型等。

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是以民俗为主要模式。它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果品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2004年北京已有11个区县50多个乡村的331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工作,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游客人次达893.9万,收入7.57亿元。

四、上海新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由于上海市整体发展的特殊性,农村的概念在上海已经不存在,在上海建设社会注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已经演变成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上海地区实际上指的是郊区乡村旅游。

1.取得成绩

上海郊区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本世纪得到了高速发展。笔者在上海市农委调研时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共有4个农业景区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建成40个农业旅游景区,在建项目30多个,规划项目30个,开通了6条直达各地农业旅游景点专线。2005年,涉及纯农业旅游人次达到500多万,仅纯农业旅游总收入就高达10多亿元人民币。

2.存在问题

关于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国内许多专家进行了评论,提出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全、条件不便、管理水平差等问题。上海郊区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各郊区(县)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内发展不平衡。比如,崇明县已经有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而有的作为传统的农业区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区却发展缓慢;(2)缺乏个性和深度開发。在2005年度市农委、市旅委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的11个在建扩大建设项目中,有7个是农业观光旅游项目,2个果园项目,2个农家乐项目,旅游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同质化,主题单一,内涵不丰富,缺乏个性和深度开发,停留在旅游活动的初级阶段;(3)布点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景点与景点之间不连线、不成片、临近的景点又出现功能重复的现象,造成彼此竞争关系;(4)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较差。在已经对外营业的乡村旅游景点,很少有专业的管理人才,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导致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3.发展目标

到2008年,上海市将重点建成一批组团式农业旅游服务集聚区,争取每个区县建成一个规模化农业旅游服务集聚区,全郊区形成2万张床位的住宿能力。到那时,上海郊区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和带动消费100亿元左右,其中建成的现代乡村旅游服务集聚区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左右,旅游直接收入和带动消费达到25亿元左右。全郊区农业旅游每年新增加农民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形成“全市有重点”、“区县有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格局,成为上海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形成上海郊区乡村旅游的“一区一特”和“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上海新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要在2008年达到2000万人次的接待水平,对旅游客流必须作一调研并分析,为此对上海市区市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预测旅游者的心理要求,以便在未来建设中,全方位高品位的适应旅游者需求,提升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真正实现城乡对接。

1.注重乡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通常乡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有7种类型,即回归自然型、缓解压力型、取经学习型、民俗观赏型、收获品尝型、运动养生型和缅怀岁月型等。根据上海特大城市特点和郊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很显然回归自然型和缓解压力型将占有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郊区充满诗情画意又自由自在的情景是都市人热情期盼的,长期的都市生活会产生生活空间压抑感,工作的紧张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郊区旅游并不是为了达到高消费享乐,而是一种远离城市的空间置换,使旅游者有全身放松的快乐感,在三年行动计划中,计划形成观光休闲、度假休闲两大产品体系是符合客观的。

2.构造东、南、西、北四大特色乡村旅游版块

郊区各区县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各有特色。在三年行动计划中确立战略布局四大区域,即杭州湾北岸地区、嘉青松地区、崇明生态岛、近郊地区、并明确了各自特点和功能。目前要重点建设的应该是生态景点和特色农庄(农家乐),并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突出各个项目的个性,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质量。

3.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和营销力度

要将乡村旅游纳入到上海旅游业整体的对外宣传和营销体系中,利用各种媒体如网络、各种节事活动如上海旅游节、各种展览如旅游资源博览会等,针对国外、国内、长三角和上海市四个不同客源市场,实现分层次的宣传和营销体系,努力提高上海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积极开展培训,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针对乡村旅游工作岗位的特点,积极开展培训,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具体可以有以下途径:一是在农林、旅游等院校中,加入相关的课程,甚至设立乡村旅游管理方向,系统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对乡村原地的农民进行服务技能、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水平和意识;三是可以从本市旅游行业或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外省市引进管理人员。

5.主动对接世博会,服务世博会

首先充分注意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要利用世博会的品牌效应,提升乡村旅游的影响力,要成为世博会巨大旅游客源的延伸消费旅游产品,将游客吸引到乡村。其次要注意世博会的特点和世博会旅游者需求的特点,主动对接世博会,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调整服务项目,为世博会的举行做出贡献。

六、结束语

发展郊区乡村旅游,是推动上海新郊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重要动力。在政府、企业、公众等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上海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前途将非常光明,对郊区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乡村旅游集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06—2008年)》沪府办发[2006]LY号,2004年5月

[2]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屆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2006年7月

[3]陈静: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孙纲委员畅谈农业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3,10

露天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4

随着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的的不断深入,矿山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得到落实,我县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矿山企业通过矿山开拓系统建设,实施分层分台阶开采、中深孔爆破等一系列新设施新工艺,矿山采场本质安全进一步得到提高,物体打击、坍塌和高处坠落等事故隐患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时随着矿山开拓系统的完善,翻渣作业量的减少,矿区内部的道路运输活动逐步增加,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监管作为新形势下矿山安全管理的新课题亟待解决,我们根据领导的布置对我县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供领导决策。

一、露天矿山道路运输的特点

露天矿山道路运输是采矿生产的重要工序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将采场采出的矿石运送到破碎站和储矿场,同时把剥离的废土运送到排土场。其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矿山道路运输路线相对集中。矿山道路运输系统是根据地形条件,矿体赋存条件和开采规模,以一定的方式布置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所以运输路

线往往集中在相对的区域内。

2、矿山运输道路路况较为复杂。矿山的道路修筑困难,使用期又较短,所以坡度大,转弯多,转弯半径小,最大纵向坡度达8﹪--10﹪。路面大多是碎石铺成,灰尘大,损坏快,路况较为复杂,养护工作量大。

3、矿用车辆维修保养量大。矿用汽车装载量大,结构复杂,作业条件差,所以维修工作量大,保修周期短。一般只有大型矿山才有设施较完备的专业汽车修理厂和保养场,中小型矿山只有简易的保修设施。

4、矿山运输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矿山运输车辆驾驶员和维修工人大多专业训练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同时技术管理人员不足,这些与矿用汽车的使用很不适应。

5、影响矿区运输安全的有害因素较多。凹陷露天矿汽车运输是重车上坡运行,车辆负载加大,损坏速度快,修理周期短。山坡露天矿山,由于重载下坡,矿区运输路线复杂,坡弯多弯急的条件下,汽车极易超速行驾失去控制,因此要求汽车转向及制动系统装备齐全,性能可靠。

二、我县露天矿山道路运输现状

我县矿山企业按开采的资源类型不同矿山运输的方式可区分为一次运输和二次运输,石灰石及膨润土开采企业为一次运输,社会车辆从宕面直接运输矿石出矿。建筑石料开采企业为二次运输,先由矿山自有车辆将石料由宕面运至加工机组加工,然后由社会车辆将石料从堆场运输出矿。

据统计我县目前共有矿山自有运输车辆(将石料由宕面运至加工机组)55辆,其中改装车12辆(原厂改装),其他43辆。因这些车辆在企业内部运输,交运部门也未对其进行日常管理,所以企业都不愿上牌(上牌要涉及保险等一笔费用),因无牌照,保险公司也不愿承保。故55辆汽车均为无证车辆,并且无车辆保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矿内车辆驾驶员有64人,其中大部分持有驾驶证,少部分驾驶员无证。其他社会车辆不定数,均为有合法手续。

大部分矿山企业为提高矿内运输车辆的安全已从技术层面给汽车加装了“断气刹车装置”和“滴水冷却装置”,使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减少故障,若出现故障时多一个安全保障设施。

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对露天矿山道路运输的相关规定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第5.3节对露天矿山道路运输过程

中的运输安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未对露天矿山道路运输车辆的准入进行规定。因此对于改装车和报废车进入矿山作业安全监管部门没有明确的限定。

2、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二条、第九十九条第八款规定,矿内运输的车辆属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矿内运输车辆的检测检验、日常管理应属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四、对加强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矿山从事道路运输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矿山运输从业人员业务技能高低,安全意识强弱,与矿山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为避免和减少因人的因素而造成的车辆事故,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安全意识教育,采取事故分析会、技术比武、设立奖惩制度等相应措施,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而保证矿山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

2、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体系。

⑴、建全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矿长为矿山道路运输安全第一责任人,矿山企业要落实安全

管理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日常车辆安全管理工作。⑵、建立矿山汽车安全检查制度。要求汽车驾驶员每天动车前对车辆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转向和制动系统,并记录在案。

⑶、建立矿山道路检查制度。矿山应定期对矿山运输道路进行检查并及时修整,使矿山道路基本符合开采设计的要求,保持安全条件不降低。

⑷、建立车辆驾驶人员资格审查和运输车辆定期检测检验制度。要求矿山运输车辆驾驶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上岗资格和特种作业上岗资格,矿山运输车辆必须定期进行检测检验,凡不具备上岗资格和检测检验不合格的人员和设备一律不得进入矿山作业。⑸、研究制定矿山运输车辆准入条件和车辆淘汰标准。车辆技术状况的好坏,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矿山运输车辆在进入矿山作业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同时矿山运输车辆车况不能满足安全行驶的要求时必须及时淘汰更新。

3、强装备,以装备提升带动运输安全条件提升。要求矿山企业对矿山运输车辆在不改变原有构造的前提下增加有效的辅助安全设施,如“断气刹车装置”和“滴水冷却装置”。同时车辆在日常维修保养过程中,应加强对转向装置和制动装置的维修保养。

浅谈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5

发布人:环球消防 来源:福建莆田涵江消防大队 发布时间:2006-12-11 阅读:905 次 字号大小:【小】【中】【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学校规模、在校人数等也相应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民办学校的兴起,校园火灾隐患日益突出,全国各地校园火灾频繁,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特别是大学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火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等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对预防和减少校园火灾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自己的消防工作经验,就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及预防对策做粗浅的探讨。

一、校园消防安全现状

(一)校园内学生宿舍隐患多。学生宿舍是学校火灾危险性最突出的部位,有的学校又疏于对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和管理。学生宿舍又多为集体宿舍,有的一个班、甚至一个年级一个寝室,寝室内铺满了床铺,几乎是铺连铺,床挨床,且随地摆放各种书籍等学习及生活用品,悬挂各种衣物、蚊帐,拥挤不堪;另外,有些教职员工在宿舍过道上乱堆放煤球、木材等易燃、可燃物质,私自占用防火间距,在过道上生火做饭等,既影响了安全疏散,又人为地增大了火灾危险性;有的学生则乱拉乱接电线在集体宿舍使用电熨斗、电热毯、录音机,甚至用电炉煮食物、熄灯后私自用蜡烛、煤油灯加班学习,有吸烟坏习惯的学生乱扔烟头等违章用火用电等问题仍严重存在。

(二)安全疏散通道不足,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电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等部位,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而且经常有超员现象,这些场所校方往往重视不够,消防管理和消防安全措施不到位。有的学校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消防安全疏散的措施。如:给学生宿舍的窗户加装防护档,楼道出口安装防护用的铁栅栏,有的寄宿制中小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有些管理者为图省事,在学生就寝后就将宿舍楼出口上锁,关闭宿舍的安全出口。大多数一栋宿舍楼仅留一个出口,特别是在男女混住的宿舍楼,只保留一个出口,且封闭通道,或在男女学生区分隔的楼梯或通道处设铁栅门。如此种种,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混乱,极易造成拥挤、踩踏而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灾难。

(三)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学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扑救初起火灾和火场逃生自救能力差。据调查,目前全国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有关消防方面的教育,有的学校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组织师生员工进行防火安全、应急疏散、火场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方面的演练,所以,大部分师生消防意识淡薄,对消防工作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有的师生认为只有那些厂矿、企事业单位、公共娱乐场所、商场、集贸市场、影剧院等场所才会发生火灾,学校没有易燃易爆物质,用火用电量少,不易发生火灾,似乎火灾离自己很遥远,因此消防安全隐患意识差,平时不懂预防火灾,以致发生火灾时惊惶失措,既不会逃生,也不会报警,甚至不知火警电话为119,对消防知识了解甚少,消防安全意识令人担忧。

二、防范对策

(一)消防执法部门要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全面消除学校存在的火灾隐患。凡是新建、改建、扩建及内部装修的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礼堂等人员密集或易发生火灾的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把好源头关,杜绝新隐患。针对存在如下消防安全隐患的学校建筑的古旧、密集,建筑间距、建筑内的防火分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都未达到消防要求的应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改正的,加大处罚力度。另外,针对有的学校缺乏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但没有落实到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成了摆设;消防设施的欠缺,一些学校连基本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消防供水都没有,电路系统混乱,广泛使用大功率电器;有些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采用未达到耐火极限要求的材料装修等等,公安消防机构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对这些部位进行重点检查,督促学校落实整改。

(二)逐步建立健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防火安全责任制。消防执法部门要督促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层层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学校要认真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专人负责防火安全工作,制定明确的消防安全检查,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与目标管理,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组织教职员工成立各种义务消防队,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对学校的防火间距、消防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消防器材设施、水源、电气线路及用火用电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教工宿舍,学生集体宿舍、教学综合楼、图书馆、实验室、礼堂、厨房等人员相对集中的部位。规范师生的不安全行为,不准躺在床上吸烟,不准乱扔烟头,不准在宿舍内用蜡烛照明,不准焚烧杂物,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准私接电气线路,不准私自使用电热器等大功电气设备,灯泡不要靠近蚊帐、枕头、被褥等可燃物,做到人走灯灭,不准堵塞安全疏散通道,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消除。对重点部位的灭火器材、设施要定期维修保养。学生宿舍内也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这是扑救初起火灾,保证学生宿舍免受火灾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等重点部位要安装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各安全出口不得上锁,疏散通道不得占用,确保畅通。为了解决防盗、管理与安全疏散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安全出口处安装先进的逃生门自动控制系统,以便在出现危险情况时,能尽快地把学生疏散到安全地点。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6

襄州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胥潇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警钟长鸣,切实增强责任心,真正将“安全为了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各项部署、各项工作中去。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安全发展理念第一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安全生产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安全生产工作者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近年来,襄州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的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安全生产主要控制指标逐年下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区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生产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根本解决,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与襄州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开放和谐襄州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企盼相比,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较多的问题,全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襄州区安全生产监管的现状。

当前,影响襄州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问题是,综合监管部门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维护,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监管权威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在安全生产监管各方面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协调制度不完善,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进展不平衡、监管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加大了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查处了一大批责任事故,处理了一大批责任人。但一些地方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不论是省安监局长,还是州、县市安监局长,出了安全事故,你就得承担责任”。只要出了事故,就是安监人员的问题,检查过了出事是渎职,没有检查出事是失职,反正只要出事就要承担责任,甚至要撤职,严重的可能还要判刑,也就是说,发生了事故不管你有没有责任,应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就按照事故的等级追究到某个相应的安监部门,因此,严重挫伤了安监部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极大地削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力度,就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全州安全生产形势的 根本好转。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上的偏差问题,解决好对综合监管职能的理解上的偏差问题。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增强,我们抓工作的思路才会开阔,各项工作措施才会得到真正落实,政府的政令才会得到真正畅通。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赋予了安监部门法定的职责。《安全生产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安监部门负责的综合监督管理与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的专项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安全生产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这条规定明确地告诉我们,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安监部门的基本职责。其次,各级安监部门承担着本级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理所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协调的职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国务院《决定》中所指的“综合协调”,实际上就是指综合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从襄州区的情况看,安监局从组建 之日起,就一直承担着本级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因此,根据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州、市县安监部门主要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协调的职责。再次,按照各级人民政府的授权,安监部门负有综合监管的职能。从目前襄州区安监局 “三定”方案(襄政办发[2010]115号)来看,监管的职责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监督管理部分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另一方面对其他负责专项监管的有关部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实施综合监管主要包括,指导、协调和监督公路、铁路、水利、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以及对机械、轻工、电力、工矿商贸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安监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实际上就是代表政府履行督促指导、监督检查、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职责,是实现安全生产工作“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具体化。

二、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局面。

在安全生产领域实行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相结合的体制,有利于形成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各个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关系顺畅,相互协作的监管和执法机制,有利于对安全生产工作实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扯皮、工作关系不顺,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够 以及联合执法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形成监管和执法的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力度,影响了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因此,要搞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实现襄州区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形成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合力,这其中最关键的在于要理顺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的关系,明确安监部门与有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各自的职责,也就是要解决好管什么和如何管的问题。总结回顾近几年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本人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三要三不要”。“三要”:一是认识要到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二是履职要到位。工作上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三是落实要到位。要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者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推动和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协调,促进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落实。“三不要”:一是工作上不要缺位。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细、管实、管出水平、管出成效,并要努力做到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超前动作、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依赖 别人,不顺水推舟、不被动应付。二是工作上不要越位。就是决不能把我们不该管,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能超越职能、权责做事,应真正做到”两放“,即属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放手;属于下级部门该做的事,上级部门应该放权。三是工作上不要错位。要与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不能取代其他部门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的、专业的监管工作;要与生产经营单位分清职责,不能替代他们去抓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

(二)树牢一个观念,履好十个职。要始终牢固树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搞好综合监管工作的观念,作为安监部门来说,要找准位置,认真履行好综合监管的职责。发挥好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教培训、统计分析、通达反馈、调度综合等方面的职能,并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安全生产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政策、规划和措施,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二是贯彻实施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决策和措施;三是组织拟定和实施有关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政策立法,制定安全生产行为规范;四是协调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支持有关部门的工作;五是组织集中的或专项的安全生产监察、检查活动,推动有关部门做好专项监管工作;六是指导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成立应急救援专班,班子成员做表率,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七是负责事故报告、统计分析和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工作;八是对有关部门负责的专项监管工作进行督促,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督促检查;九是依法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十是承办安委会的日常工作。

三、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主动权。

“思路决定出路,落实决定成败”。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自主性差,指导、协调、监督难度大;干多了容易越位,干少了容易缺位;做深了容易越权,做浅了容易失职。这就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牢牢把握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主动权。

(一)对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不同程度的拥有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不同规模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具有专业优势。安监部门是综合监管部门,其地位具有广泛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因此,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合力,是提高综合监管工作效率和效力的重要途径和办法。就我区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安全生产领域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还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加强,今后重点要在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方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有效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要在对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上,推行联合检查制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要在抓安全生产日常工作中,推行情况互通制度,推动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二)对依法行政要依法依规。安监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是,日常监管工作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综合监管部门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实施对主管部门的综合监管。一是积极参与行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二是及时组织协调涉及两个部门以上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三是定期掌握有关部门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部署的落实情况;四是研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逐步使综合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7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至2009年底,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7.5万km[1]。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它给人们带来现代交通运输快捷、高效的同时,也给其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了大量交通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高速公路上行车条件好,多数车辆行驶速度快,其车流量也较大。这样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条件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容易产生重、特大交通事故,且事故容易殃及其他车辆,造成二次连锁事故[2,3]。这也是高速公路高事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国内外有学者从驾驶人的角度对高速公路的事故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驾驶疲劳、超速等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疲劳检测与超速检测方法[4,5];从驾驶环境的角度对高速公路的事故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高速公路在雾、雪等恶劣天气下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6,7,8,9,10],提出了相应的高速公路安全保障措施[11,12,13,14]。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建模来研究高速公路安全水平,如BP神经网络等[15]。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高科技技术的引进,恶劣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安全水平将逐渐提高。研究当前时期高速公路的安全现状和事故成因,对于提高高速公路安全有重要指导意义。

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

根据公安部2000-2009年交通事故统计数据[16],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大幅下降,死亡和受伤人数也有所下降。但与英、美等国相比,事故数、伤亡人数绝对数量仍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1.1 事故总量有所降低

在相关部门的协力控制下,全国高速公路事故数从2003年开始逐年递减,截止2009年底,减幅达到74.8%;死亡人数有所递减,但相对较稳定,死亡总人数仍约有6 000人;交通事故伤亡人数自2003年以来降幅达到14.04%,见图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速公路在道路运输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将承担更多交通量。因此,不排除将来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数不降反增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线形较好且全线封闭,行车不受干扰,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近年来死亡人数不仅没有明显降低,而且死亡人数占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的比例却持续增大,2000年死亡人数仅占全国道路死亡人数的2.3%,到2009

年则增至8.9%。

1.2 高速公路事故时空特性

1.2.1 24 h事故分布特性

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高速公路白天发生事故占总事故数的50.4%,夜间则为49.6%;白天死亡人数占总数42.99%,夜间则为57.01%。尤其是夜间22点至早上6点之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天死亡人数的41.28%。表明夜间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情况更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夜间视野较小,只有车灯照射范围内的物体才可能被察觉。当驾驶人认为将会发生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时会盲目打方向盘,以至于撞上路侧护栏,甚至冲出路外或越过中央隔离带与对向车辆相撞。

1.2.2 事故原因分布

统计数据显示,高速公路上因机动车驾驶人过失引发的交通事故占绝大部分,2005年为90.12%,2006年为94.58%,2007年为93.02%,均在90%以上。机动车驾驶人过失主要分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违章逆行、疲劳驾驶、违法变更车道等,各自所占比例见图2。

其中,动车驾驶人过失中以疲劳驾驶、超速行驶为事故最主要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占相当的比例。以2007年事故数据为例,因疲劳驾驶引发交通的事故共1 429起,死亡719人,分别占因驾驶人过失引发事故数和死亡人数的29.20%和30.13%;因超速行驶引发交通的事故共1 170起,死亡475人,分别占因驾驶人过失引发事故数和死亡人数的23.89%和19.90%。

近年来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导致的事故数有所下降,但事故绝对数及所占比例仍较大。需要加强对驾驶人的教育,减少高速公路上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的情况。

1.2.3 事故形态分布

如图3所示,尾随相撞、撞固定物和翻车是事故的主要形态,分别占事故总数的44.69%、16.88和9.51%,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比例分别为52.98%、9.06%和8.0%。其次是侧面碰撞和正面碰撞。

尾随相撞和撞固定物主要是由于高速公路上车速较快,并且多数货车超载,造成发生紧急情况时车辆来不及避让或者减速,进而发生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刮撞行人事故也占有约5%的比例,死亡比重为7%左右。主要是由于部分路段高速公路并非达到全封闭,致使行人等可以自由上下高速公路,从而引发高速行驶车辆刮撞行人的事故。

1.2.4 天气原因

根据近年来事故统计显示,晴天发生事故比例较高,约为68%,死亡人数比例为71.4%;其次为雨天,事故比例约为14%,死亡人数比例约为10%。

雨、雪、雾天气条件下交通事故所占比例达到20%,死亡人数比例也约为17%。这主要是因为雨天气候下不封闭高速公路,雨水附着于路面后产生一层水膜,车辆高速行驶情况下会产生滑移现象。雪天事故主要是车辆已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过程中突然下雪所致。雾天事故则比较复杂,由于部分地区团雾现象比较显著,出现的位置也没有规律,通常雾检测器无法及时、准确识别,因此容易造成浓雾路段事故多发。

1.3事故严重程度大幅增加,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多发

统计2004-2009年全国道路和高速公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见表1。全国道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自2004年以来,基本趋势是逐年降低,降幅达56.36%;死亡人数也逐年降低,降幅为61.38%。与之相对,高速公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数随机性较大,2005年最多为10起,

其次为2008年有9起,分别占当年恶性交通事故的21.3%和31.0%,死亡人数分别占当年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5.2%和25.0%。

由表1可见,高速公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对全国道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的贡献率较高,不管是事故数还是死亡人数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控制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控制我国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态势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分析高速公路事故情况,引入“事故致死率”概念。事故致死率是指每起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数,计算方法如下。

Ρ=ΝDΝA×100%(1)

式中:P为高速公路事故致死率;ND为高速公路事故总死亡人数;NA为高速公路事故总数。

2000-2009年全国道路和高速公路事故致死率见图5。

全国道路交通平均致死率逐年提高,高速公路致死率亦为逐年提高。2000-200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略高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死率;但2004-2009年高速公路致死率则远高于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

以2009年为例,高速公路事故致死率为0.66人/起,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平均致死率仅为0.28人/起,前者是后者的2.4倍之多。过高的高速公路事故致死率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速公路安全形势刻不容缓。

2 高速公路事故成因分析

2.1 高速公路总体事故原因分析

综合考虑所有统计的交通事故原因,驾驶人的因素约占85%~90%。其具体原因是:

1) 部分驾驶员尤其是大货车驾驶员,由于睡眠不足、饮酒、身体状况欠佳、情绪不稳等心理或生理等方面因素,在行车过程中存在疲劳驾驶、注意力分散等,对行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反应迟缓甚至没有反应而酿成交通事故,而驾驶技术生疏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在行车过程中,超速行驶,造成尾随相撞、同向刮擦等。高速公路单调的行车环境很容易对长期行驶的驾驶人造成催眠效果,此时驾驶人在跟驰、超车等情况下会对自身或者其他车辆的车速把握不准,造成追尾、刮擦等事故。

基于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运行车辆技术状况、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分析,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驾驶人过失仍然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驶入高速公路的车辆检查,严禁带病、超载、超限的车辆驶入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管理法规和管理方式,营造良性的安全文化氛围。

2.2高速公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分析

考虑到搜集资料的完整性,以下仅针对2004-2009年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肇事车辆都是营运车辆。

2004-2009年间高速公路上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39起,肇事车辆驾驶人均为营运车辆驾驶人,其中客车驾驶人为27人,货车驾驶人为12人。

营运车辆与一般车辆相比,通常具有运行时间长、运行里程远等特点,驾驶人长时间在线形良好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会造成疲劳,从而造成事故多发。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大客车载人较多,在高速行驶时若发生车祸,则会造成巨大数量的伤亡;危险品运输的货车,发生车祸后若发生危险品泄漏也会危及其他车辆及道路周边地区居民,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2) 超载、超速、疲劳驾驶。

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中,成因与驾驶人相关的主要有3类:超载、超速、疲劳驾驶。

统计的事故中,超速引发事故的有8起,超载引发事故的有10起,疲劳驾驶引发事故的有4起,分别占总数的20.5%、25.6%和10.3%。由以上3种原因中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引发的事故共3起。由以上3类原因造成的特大交通事故占总事故数的64.1%,而高速公路事故中由以上3类原因造成的比例为57.8%,见表2。

据资料,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是31人,肇事车型为客运汽车,事故原因为客车驾驶人超速,事故过程是主车与前方装火药的货车相撞后发生爆炸。

3) 事故形态。

对事故形态进行分析,主要有5种事故形态:尾随相撞、侧翻、正面碰撞、撞固定物和其他。其中尾随相撞和侧翻形态的事故最多,均发生12起;其次是正面碰撞和撞固定物,分别发生7起和6起,其他事故形态有2起。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肇事车辆均为营运车辆,其中事故成因主要是超载、超速、疲劳驾驶,事故形态以尾随相撞和侧翻为主。

3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对策

高速公路的安全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达到效果,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驾驶人等。

1) 加强高速公路车辆管理。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需要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进行严格管理:严厉查处“三超”车辆,对于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车辆驾驶人予以教育、处罚,加强出入管理,杜绝非机动车或行人上高速公路等。对于超速,建议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高速公路事故多发段上设置车辆速度检测器,及时提醒超速驾驶人减速,达到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对于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要求在车辆上安装“监控终端”[17],及时检测事故信息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安全性。

2) 完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

紧急救援系统的完善,有助于降低事故致死率,特别是交通事故发生后,由紧急救援系统的各个单位协调工作,及时救援伤者、疏导交通、现场维护等,防止更多人伤亡。

3) 加强对驾驶人疲劳驾驶识别。

对于营运车辆驾驶人,特别是大客车驾驶人、危险品货车驾驶人等,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避免由于疲劳驾驶造成特大交通伤亡事故发生,如在车内安装驾驶人疲劳监测、警告系统等。

4) 加强对驾驶人,特别是营运车辆驾驶人安全宣传和教育。

良好的道路行车环境并不能保证其安全能效的全部发挥,并且驾驶人才是主体,必须通过安全宣传和教育来加强驾驶人的安全意识。与普通驾驶人相比,营运车辆运行时间长、运行里程远等特点客观上造成营运车辆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等。

建议相关部门采用相应措施培训营运车辆驾驶人安全意识,控制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例如可以采用带体验装置的驾驶模拟器,模拟出车辆碰撞、刮擦、翻车等事故形态,让驾驶人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认识事故的严重性等。

4 结束语

我国高速公路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总事故数虽有所减少,但总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现状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据此做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研究与预防工作。针对如何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水平,笔者建议除客观上需要加强高速公路道路管理和车辆管理、完善紧急救援系统外,主观上要加强对驾驶人,特别是营运车辆驾驶人的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8

摘要:本文在对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特征总结基础上,指出新疆乡村旅游在政府宏观管理、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经营管理、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疆;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0 引言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来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观光等。新疆历史悠久,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区位优越,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农业生态观光与“农家乐”等模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新疆旅游的一种时尚选择,涌现出了杜氏旅游、峡门子景区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

1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在全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类同单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整体提升。其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新疆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乡村旅游景点大多分布于主要的大中城市城郊地带、旅游业较发达地区或靠近新疆的几条主要经济带。①大中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以乌鲁木齐周边地区为典型,另外昌吉、库尔勒、石河子和克拉玛依等城市附近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分布;②重点风景区周边地区乡村,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再借助原有景区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多是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如吐鲁番葡萄沟的民族家访点、布尔津县因喀纳斯景区而发展起来的“牧家乐”和南山牧场脚下的齐鲁山庄等;③天山北坡经济带沿线昌吉、哈密、巴里坤、奇台、吉木萨尔、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乌苏等市县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和观光农业等;④北疆铁路沿线的经济带以及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经济带沿线附近,开发了一系列平原湖泊、水库观光游览和观光渔业结合型的旅游景点;⑤天山南坡经济带南疆铁路沿线库尔勒至阿克苏段,近年来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涌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少;⑥精品旅游线路附带产生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这些依托精品旅游线路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景点多收益于新疆旅游发展的“五区三线”战略。

从新疆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区位看,新疆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不均,乌鲁木齐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1.2 新疆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类型 新疆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一是观光游览型,以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体验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三是休闲娱乐型,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如杜氏旅游、峡门子旅游区等)。

1.3 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短期游和近地游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都市生活而出游,故多以城市郊区为活动范围,出游时间也较短;二是消费为中低档层次,游客由于受供给、经济、文化和传统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其消费行为呈现重实惠、轻享受的低水平特征。因此,绝大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和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

2 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宏观管理方面 目前新疆各地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宏观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正常发展。而且大多数新疆乡村旅游地区,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基本上都没有关于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仅有昌吉州在2004年做了《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很多区县间都是盲目竞争、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2.2 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方面 新疆一些主要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大多雷同,旅游项目不外乎赏花摘果、生态园林观光、乡村民俗风情、宗教朝拜等;休闲娱乐亦不过打麻将、棋牌活动、浴足、保健和卡拉OK等,而能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的旅游产品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区的形象。有些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没能就地取材、发掘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了吸引力。

2.3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方面 新疆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度假村和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景点,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知名度,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乡村旅游景点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新疆乡村旅游缺乏市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新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以农户为主体的个体经营者,市场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加之乡村旅游经营的季节性、小规模性,导致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还处于等客上门阶段,几乎没有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专业经营行为。游客到乡村旅游地也主要靠口碑宣传和一些经营户散发的宣传资料。

2.4 经营管理方面 ①新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和质量往往重视不够。他们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一些经营者小农思想严重、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难以长期吸引回头客。②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卫生状况不好。一些中小型旅游点,尤其是庭院式经营的小型农家乐,饮用水大部分直接取自地下;一些农家旅馆碗柜、厨房设施简单,缺乏基本消毒措施;住宿条件简便、床上用品不能及时更换等。第二,服务质量不高。当地导游员和服务员接受系统培训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根据导游词照本宣科,经不起游人的追根求源,满足不了游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多数服务员为当地农家子弟,对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服务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 许多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例如,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难以让人接受;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新疆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负面影响加剧。比如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污染严重和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影响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出现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和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被破坏的现象。

3 新疆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探讨

3.1 强化科学规划和管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针对当前新疆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政府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开发程序组织专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避免项目遍地开花及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鼓励及奖励机制的力度,通过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来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2 提升新疆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含量决定了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和生命周期的长短。随着旅游活动的纵深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难以立足市场。就新疆乡村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言,应涵盖以下三种文化,即:与新疆干旱区相适应的绿洲农业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开荒戍边的军垦文化,而且文化内涵必须完整而一致地体现在游客能亲身感受到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之中,只有这样,新疆乡村旅游才能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3.3 加强客源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久居都市的居民,同时乡村旅游又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所以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应以新疆区内各大城市市民及近郊农民为主,区外、国外游客为辅。这一市场还可以细分为工薪阶层周末旅游市场、城市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追求生态环保潮流的青年旅游市场、离退休职工旅游市场等。在乌鲁木齐这样的新疆旅游重要集散地,旅游季节里,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会聚集在这里。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项目,使外地旅游者的线路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市旅游辐射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3.4 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要在政府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新疆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个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舒适、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味。否则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5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各大高等院校均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可与这些高校建立联系,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进修培训。同时,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四川、北京、云南、贵族等乡村旅游成熟景区实地参观取经。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普通的导游及服务人员可以选派当地合格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旅游专业知识,通过职业培训,持证上岗。

3.6 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新疆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不能单纯的从乡村旅游产品这一点出发,应该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联合当地其他企业,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企业群,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

[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3]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2001,24(4).

[4]许一,由亚男.新疆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潜力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1).

[5]谢婷,杨兆萍.干早区农业生态园策划、规划、设计理念初探—以新班尉犁县生态园为例[J].干早区地理,2003,(3).

[6]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1).

上一篇:小老鼠进城优质课教案下一篇:社区工作总结及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