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共8篇)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1

发布时间:2008-11-11

来源:市建设规划委员会

玉林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5年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广西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初步方案,并征求了玉林市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意见。该《纲要》于2005年9月经二届二十次会议审议,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上报自治区建设厅审查。现设计单位根据自治区的意见并参考报批中的玉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在《纲要》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予以公示。

一、本轮《规划》对城市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规划编制重点

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城市产业空间布局问题、如何做大做强玉林中心城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二)城市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规划至2012年玉林GDP约为1000亿元,人均GDP为15000元;2020年GDP为2300亿元,人均GDP为34000元。

2、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到2020年,全市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以上,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

3、生态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全市环境质量在总体上明显改善,三废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环境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建成和改善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城镇化目标:2012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2%,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玉林中心城为核心,各县城为副中心,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规模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

(三)城市性质

在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的基础上,从玉林基本市情出发,本轮《规划》将玉林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重要动力机械制造基地和中药材生产集散中心,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宜居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区

本轮《规划》的具体范围包括:玉州区的玉城、南江、名山、城西、城北五个街道办事处以及茂林、仁东、仁厚和大塘4镇;福绵管理区的福绵镇和新桥镇;陆川县的珊罗镇,以及马坡镇的靖西、靖东、珠砂、新山、东西等5个行政村和马坡林场,玉林城市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为740平方公里。

(五)规划期限和城市规模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近期:2008—2012年;远期:2013—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玉林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近期至2012年为80万人;远期至2020年为95万人。

玉林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至2012年为80平方公里,远期至2020年为98平方公里。

(六)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

规划期末,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为:

1、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设定标准为人均约102.85平方米;

2、工业用地占整个城市建成区用地比例为21.82%;

3、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建成区用地比例为31.61%;

4、绿化用地占整个城市建成区用地比例为12.79%,人均13.16平方米;

5、城市人均综合用水指标为600 L/日·人,供水规模为57万m3/d,污水排放量预测为35万m3/d;

6、规划用电量为5044 GW.h,最大负荷为1009MW。

(七)城市空间主要发展方向

东扩:即城市往东方向(北流方向)发展城东新区。开发的策略主要是依托旧城,跨过二环路向东拓展城市功能,在南流江以北、二环东路和龟头岭之间建设新城市中心,发展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高品质的居住用地,通过新城市中心的建设,提升整个玉林市的城市品位。

南拓:向南主要发展的区域为江南区和城南区。江南区开发的主要策略是依托旧城区进行居住新区开发,缓解旧城居住压力,此外,结合云天文化城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城南区(玉柴城)依托玉柴集团和新火车货运站发展成为玉林中心城最重要的工业区。

(八)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

规划依托旧城沿主要交通干线(人民路、民主路和黎湛铁路)扩展城市空间,结合玉林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两心、两轴、三带、六片”的规划结构。

“两心”即是旧城商业中心和新城行政文体中心。

“两轴”是指沿人民路东西拓展的城市功能拓展轴和平行黎湛铁路的城市产业发展轴。

“三带”是指贯穿整个城区的清湾江滨水生态绿带、南流江滨水生态绿带以及沿黎湛铁路的防护绿带。

“六片”:旧城区、城南区、新城区(城东区)、城北区、江南区、铁西区。

(九)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玉林市城镇发展空间结构

规划为:“一个核心区,两条发展主轴,两条发展副轴,三条发展支轴,五个主要节点”。

一个核心区:玉林中心城;

两条发展主轴:“兴业-玉林-北流-容县”发展主轴、“玉林-博白-龙潭”发展主轴;

两条发展副轴:“北市-玉林-陆川-文地”发展副轴、“北流-隆盛-清湾—宝圩”发展副轴;

三条发展支轴:“那林-博白—米场—隆盛—杨梅” 发展支轴、“容县-杨梅-黎村”发展支轴、“蒲塘-石南-城隍”发展支轴;

五节点:北流市区、兴业县城、容县县城、博白县城、陆川县城

2、规划职能结构

规划市域内城镇职能结构分四个层次:

区域中心城市:玉林中心城

县域中心城市:北流城区、容县县城、陆川县城、博白县城、兴业县城

重点城镇:仁东、茂林、仁厚、福绵、成均、新桥、杨梅、自良、黎村、珊罗、马坡、乌石、清湖、米场、文地、龙潭、东平、那林、旺茂、城隍、山心、葵阳、民乐、六靖、隆盛、塘岸、新圩、大里、西琅、民安

一般城镇:其余城镇

(十)远景发展设想

远景玉林中心城将与北流城区连片,形成以玉州和北流一主一副的“双城”为核心,众多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镇围绕的“双城-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主城与副城、卫星城间通过天然的绿色廊道连接起来,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环绕当中,创造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城市。

二、公示时间

2008年11月11日至2008年12月10日

三、规划修编公众参与方法

为提高我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水平,使城市总体规划能更好地表达广大市民的意愿,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我们组织开展了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公示活动,为了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希望您能参与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公示活动,并真诚期待能收到您的宝贵意见。如您对本次总体规划有建议或意见的,请于12月9日前邮寄或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我局,邮寄地址:玉林市人民东路202号玉林市建规委7楼城市规划科,邮编:537000,联系电话:2675607,电子信箱:yl_ghj@163.com。

四、图件

(一)《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二)《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结构分析图;

(三)《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土地利用规划图。

玉林市规划管理局二○○八年十一月十一日附图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图(新).jpg

附图

2、规划结构分析图.jpg

附图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2

慢行系统(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目前,面向汽车主导的城市机动化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受到审视,慢行系统开始得到重视。另外,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1933年的《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从《雅典宪章》的提出至今,户外游憩得到更多规划者的重视,尤其在发达国家,国民休闲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一。根据全球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就将步入休闲性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标志着我国的“休闲时代”已经到来,游憩休闲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

从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团队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过渡日益显著。“休闲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游憩休闲资源的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不乏观光游览资源,但是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休闲游憩资源其实并不充分,国民需求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出现了短缺。因此,规划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资源、创造良好游憩环境,是旅游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

桂林作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必须向休闲度假方式进行全面升级。慢行系统除了有交通功能以外,同时也是户外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居民休闲散步、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都以慢行系统为空间载体。那么,如何提供适宜户外游憩的慢行系统,满足大众的户外游憩需求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笔者对桂林市的慢行系统进行SWOT分析,提出一些措施,以期完善旅游城市慢行系统的游憩功能,有助于提升旅游城市的服务功能。

2 桂林市慢行系统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是一种机会—风险的分析方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以下笔者对桂林市慢行系统发展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

2.1 发展优势

2.1.1 游憩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

桂林是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山水风光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资源浑然一体,城市与景观交融,且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特色。游憩资源丰富,游憩可达性好是桂林的特点,另外桂林气候宜人,春、夏、秋适宜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市民以及国内外游客已经自发地开展徒步、自行车运动等户外游憩活动。

2.1.2 旅游产业转型为慢行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桂林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但在资源经营管理上并未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提供的主打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建设是桂林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此桂林旅游业需要率先完成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方式的全面升级,并继续加速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有着丰富和多元化的户外游憩资源,且气候宜人,春、夏、秋三季均适宜进行户外游憩活动。桂林气候条件在建设国际自行车旅游休闲胜地具有优越条件。自行车旅游休闲胜地的建设是一个突破口和有效途径,必将带来大量中高端客源,既有利于开拓国外旅游市场,也能推动桂林旅游的转型升级。

2.2 发展劣势

2.2.1 未形成整体结构

一座城市的完整交通体系,是由快速交通系统与慢行系统构成,二者相辅相成。在以往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城市慢行系统常常依附于机动车系统而存在,没有形成统一整体的慢行网络。重点关注机动车道的设计,忽视了慢行系统与快速交通系统组成的完整网络的设计,会出现城市快慢交通发展失衡的现象,不能保证居民出行所需的连续性交通。桂林也不例外,其慢行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往往只限定在居住区、商业区、景区及滨湖地段,但相对桂林整个城市来说,慢行系统显得不够完整,没有对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2.2.2 对游憩功能支撑不足

慢行交通出行成本低、低碳环保、占用资源少等优点,都充分体现了它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部分户外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好的旅游城市交通往往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线性游憩资源,能吸引人们游览观光。除了乘车游览外,徒步游览和自行车游览也是人们乐于接受的“慢行”游览方式,体现了慢行系统对游憩功能的支撑。许多国家深谙这一点:美国慢行道系统(Trails System)和英国国家步道(National Trail)的规划建设成为户外游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保护了自然文化遗产和满足国民游憩需求。这些国家将游憩与慢行系统结合,有效地支撑游憩功能的成功经验为桂林户外慢行系统规划提供了重要借鉴。

2.2.3 慢行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桂林的慢行交通设施设置逐渐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设施缺乏的情况。首先,专用自行车的停放场地很少,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其次,过街设施设置不够完善,过街通道、人行横道等过街设施是保障慢行系统完整性的重要设施。桂林的过街设施存在利用率低的情况,例如解放桥和汽车站附近的过街通道就存在埋深太大、指示设施不明显的情况,行人宁可穿越护栏过马路也不愿意走地下过街通道。较低的使用率还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此外,慢行系统的服务设施,如自行车停车位、休息坐椅等较为欠缺,缺少人性化设计。

2.3 发展机遇

2.3.1 政策机遇

2009年12月,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中,赋予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任务,这一项政策机遇,为桂林实现社会经济转型与升级提供了良机。2010年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关于确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通知》(发改产业[2010]1826号),将桂林市确定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桂林市确定以“创新生活服务发展方式”为主题,重点选择生态旅游、商务会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三个方向进行改革创新试点。这两项政策为桂林市游憩功能的慢行系统构建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2.3.2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机场、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改变了桂林的对外交通条件,加强了桂林在区域内的中心和纽带作用。贵广高铁和湘桂高铁的建设,将缩短桂林与发达地区、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和心理距离,延伸桂林旅游服务腹地。高铁建设对区域经济合作有着强有力的推动力,桂林可充分利用各大经济区之间的能量差和经济差异性,借助交通、资源、生态的优势,在区域经济融合中探索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区域性高速公路、区内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路网的建设,也改变了公路出行的交通条件,为自驾游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桂林机场进一步升级扩容,可增加桂林停降大型客机的条件,形成更为方便和大运量的空中运输方式。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桂林在桂北、黔东南、湘西乃至粤西北区域范围内成为中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

2.3.3 休闲需求的增加

按照全球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就将进入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2011年我国人均GDP实现545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休闲性消费的“爆发性增长”。自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至今,我国公众全年的休息日达到115天,公众的休闲时间不断增加,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民休闲提供了充足的闲暇。

2.4 发展挑战

桂林虽然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但提供的主打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桂林的一些旅游资源与云南、贵州、海南等周边地区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同,在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夺旅游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团队观光型旅游向自助休闲游过渡日益显著,旅游者在出游的路线选择、出游时间和方式上越来越独立,自助休闲游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桂林有着丰富和多元化的户外游憩资源,且气候宜人,春、夏、秋三季均适宜进行户外游憩活动。目前桂林已经自发形成许多徒步游、自行车旅游项目,而针对这些户外游憩活动的硬件支持相对落后。如何完善桂林市慢行系统,使其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活动需求,是桂林旅游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 游憩视角的桂林市慢行系统策略

3.1 目标——打造具有桂林特色的慢行系统

桂林特色的慢行系统体现在:“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是《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根本目标。根据总体规划,桂林市将形成由老城区、临桂新城联动的城市格局。针对不同区域慢行系统有不同的规划目标:在较早发展拥有主要的旅游资源的老城区,其主要目标是完善老城慢行系统,既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也要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的需求;相对逊色于老城区的城郊旅游,其目标则是通过对特色的山村、历史文化名镇等旅游景点进行一个串联,形成生态度假的具有游憩功能慢行系统,增加城郊旅游的吸引力;新城区方面,目标是重视新区慢行交通网络,独立设置的慢行专用路、滨河游览路和城市干路,打造和谐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

3.2 措施

3.2.1 建立连续而完整的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包括慢行系统的空间连续和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城市的过街设施是确保慢行系统空间连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主要过街通道、过街天桥、人行通道等。应满足过街行人的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此外还应根据特殊人群的出行畅通需要,考虑配套无障碍设计。城市公共交通本身并不能解决“点对点”的服务,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良好衔接,能有效地提高公交系统的可达性,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3.2.2 重视需求,推广自行车的使用

桂林近年来机动车数量增加十分迅速,机动车道路不断加宽,自行车道逐渐被挤占,同时电动车因属于非机动车,也和自行车公用非机动车道,而行驶速度较快的电动车也对行人造成了一定影响。自行车在桂林交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与此相反,国际上许多著名旅游城市都在推广自行车交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之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具有经济、环保、多功能、适龄区间广等优点的自行车交通,将会被更多人所接受。桂林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良,山水景观优美,很适宜骑行,在桂林建设国际自行车旅游休闲胜地具有优越条件。

推广自行车使用的前提是拥有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系统。桂林作为旅游城市,除了满足本地居民的自行车使用,还要方便游客的使用。借鉴欧美国家的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发展,方便游客和市民采用自行车出行,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3.2.3 人性化的慢行系统配套设施

在城市中心区,慢行系统除了交通功能,城市居民的休闲购物、娱乐健身等活动一般都通过慢行系统来实现,所以为了给行人提供优质的游憩和休憩环境,应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周边设置垃圾箱、休息坐椅、指示地图等设施。在城郊旅游区,慢行系统主要满足游客的户外游憩活动,则应根据户外游憩活动特点,设置配套的慢行服务设施,例如路标或提示牌,卫生间及垃圾点,供水点,医疗站、呼救点及露营地点等。这些慢行系统的配套设施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又可以提升城市的亲和力。

4 结语

慢行系统的建立是涉及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部门、交通部门、旅游部门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并充分借鉴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的先进政策经验。在规划中结合桂林特色,关注慢行交通的人性化设施,重视自行车的需求与推广,并结合桂林城市交通的现实,构建高品质、人性化、具有桂林特色的慢行交通系统,将是提升桂林市人居环境水平,实现和谐交通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摘要:慢行系统作为户外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对旅游城市由观光型向自助休闲型转化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桂林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角度分析,提出基于游憩视角的桂林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议。

关键词:旅游城市,慢行系统,桂林市

参考文献

[1]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2):57-59.

[2]冯兵.桂林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S1).

[3]陈琳,奚雪松.美国慢行道系统评述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4):50-55.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榆林 道路 景观

中图分类号:TV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11-02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Yulin’s road and 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aper bring up the viewpoint that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ould be plann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road’s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Yulin road Landscape’s local culture character; as well as developing yulin’s paving material industry while developing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viewpoint, the paper bring up some advice which have certain feasibility.

Key words: Yulin Road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形象的延伸和外在体现,好的城市道路景观可以形成人们对一个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对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还是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抑或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者比如京津高速公路进入天津市的入地段,后者比如深圳的城市景观大道。

榆林依托煤田和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背景,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建设能力的增强,目前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愿望目前比任何时候都变得要为强烈。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对政府超速,高效改善城市整体投资和文化环境的强烈愿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于榆林城市建设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地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与研究。

1.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主要建设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外部主要交通干道景观建设,以及城市内部

交通道路景观建设。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分类处理,各具特色

目前榆林的城市道路设计有程式化和同一化的趋向,不同的道路属性常常按照一个模式去规划设计,对于道路的交通组织、行人分流、商业服务等功能性考虑较少。作为城市道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外部交通干道与城市内部交通道路在绿带宽度,车辆速度,形成密度,交通道路安全规范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当分门别类加以规划设计,不能一概而论。

1.2注意榆林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作为通用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榆林在内的新兴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都是从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这种模仿和学习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承担单位一般为东部发达地区的设计单位,或者对东部和南方发达地区规划设计方式的学习与模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榆林独特的干燥气候和沙质土壤,依赖于东部与南部地区植物资源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景观效果和植物适应性、性状方面表现必然会发生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形。

1.3通过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突出榆林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形象

诚如前边所指出的,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对于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必然会导致榆林城市道路景观陷入千面一律,与国内其他北方城市和地区同一化的误区。

榆林具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风土景观和植物资源。要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植物景观方面如何体现出雨林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4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

榆林每年道路绿化的大量苗木、灯具和铺装材料等都需要外调。通过林业和建设部门的行政引导,市地方群众在育苗品质品种方面加以改进,地方建材生产企业在铺装、灯具以及铺装材料方面改进工艺,增加新品种,满足新型城市道路绿化的需要,借助城市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百姓致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良好的设计理念必须要在技术和可操作性方面落到实处。下面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

设计原则在技术层面上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2.1明确城市道路的属性,考虑城市道路用地的综合功能

从榆林的实际情况来看,榆林的城市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城市新区的外围道路和环城道路;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

对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重点考虑道路两侧景观林带的宽度,景观层次,后期管护方式和成本问题。具有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的,在职务设计方面要考虑苗木间距与防止对行车辆的眩光问题;

城市新区外围道路和环城道路部分,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规模与空间,在道路绿地的宽度控制和实际内容方面要考虑道路绿地向市政公共绿地的转换弹性。榆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道路在绿地面积与城市道路商业活力之间的平衡力把握不足,在道路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横向的交通绿带与纵向的城市次级道路的交叉与衔接问题;

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内和西沙的新区道路绿地面积狭小,缺乏与城市社区公共绿地的有机联系(榆林城区内几乎就没有几块像样的社区公共绿地)。在未来的城市道路景观改造中,重点突出街道铺装,街道家具的景观效果,强化街道景观的休息、集散、游憩等综合性使用功能。

2.2结合榆林的自然气候自然风土特点,突出榆林城市道路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

东部发达地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核心模式之一就是基于草坪基础上的景观绿化模式。所有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也是基于草坪存在的背景而来。榆林是一个以沙土为主的缺水地区,保水性不足,蒸发量巨大,单纯沿袭东部地区的道路景观绿化模式,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相比于东部地区要高,景观效果方面则较东部地区大打折扣。

从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角度来讲,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有许多文章可做。从乡村景色来讲,和东部地区相比,榆林具有特色鲜明的以沙地、农田、旱柳、杨树和渠道为骨干的乡村景观;从自然景观来讲,榆林有旱柳、沙柳、花棒、踏郎、柠条、苜蓿、胡枝子等植物组成的沙地植物群落景观。这些具有榆林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和自然景观不但在景观特征上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独特性,而且在性状表现方面也因为适合当地的自然气候而表现良好,管理维护费用相对较低。

建设榆林文化大市,不仅要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同时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在榆林自身的自然、气候、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为外来先进文化所同化,丧失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就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这一命题来讲,在城市道路景观过化设计方面,如何在树种选择和植物搭配方面保持榆林自身地域特点,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规划设计先进经验,还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反复探索与研究。

2.3通过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榆林建材工业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榆林每年都有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项目。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建筑材料,铺装材料以及照明灯具和绿化苗木许多都需要从外地调入。这些相关产业的前期利润都落入到了外地相关企业的手中。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榆林不可能永远依赖有限的地下资源发展下去。如何通过榆林近年来大发展的时机,通过城市建设,实现榆林建材产业和苗木繁育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带动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材生产企业与苗木生产基地,对于榆林经济未来的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我市拥有丰厚的资本优势,充裕的石材、土地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迅速引进国内铺装材料和石材精细加工技术,及时掌握国内铺装材料的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大力发展荷兰砖,环保砖,透水铺装材料等铺装类建材产业,以及以绥德为核心的地方石材精细加工业,不但可以满足榆林的市场需要,而且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占领周边地区的相关市场份额,实现榆林建材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本地百姓的收入,把铺装类建材产业的前端利润留在榆林本地。

3. 结语

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根据不同性质分类加以规划设计的讨论,可以为规划、交通、市政和园林部门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技术性参考;通过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文化特色与乡土特色的强调,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目标下,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建设性思路;通过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建材产业升级换代问题的讨论,可以为榆林建材工业升级换代的破题提供一个潜在的可选方向。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规划、交通、林业、市政、园林等部门在各个技术环节方面的共同的努力与衔接,如此才能在道路景观方面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榆林特色的文化氛围,形象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景观元素[M].陈静译.深圳.百通出版社,2002.

[5] (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城市街道与广场[M].甘沛译.深圳.百通出版社,2002.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4

榆政办发〔2009〕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城建局、规划局、执法局制定的《榆林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和标准》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八月六日

榆林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和标准 市城建局 市规划局 市执法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范户外广告设置行为,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榆林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规划和标准。

第二条 在榆林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广场、绿化带、建筑物、构筑物、围墙、栏杆、路肩、街头空地、代征道路用地、退让道路用地、客运车辆等城市公用空间上设置的广告设施均应遵照本规划和标准执行。

第三条 设置广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与周边人文景观、主体建筑形象及空间环境相协调,避免影响车辆、人流的通行。

第四条 设置广告鼓励使用新媒体、新形式、新技术及新材料,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感。

第二章 设置规划

第五条 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商业特点,将榆林城区户外广告设置区规划为:禁止设置区、控制设置区、集中设置区和一般设置区。

第六条 禁止设置区范围内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公益性广告除外),包括下列范围:

(一)古城墙;

(二)榆溪河河堤两侧;

(三)机场路沿线;

(四)古建筑、坡屋顶建筑、重要的人文景观及建筑控制地带;

(五)影响建筑形象、遮挡窗户的范围;

(六)影响交通视线的范围;

(七)城市建筑限高区以上高度的范围;

(八)有消防隐患的建筑物;

(九)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

1、交通信号设施;

2、交通标志牌、道路指示牌;

3、交通执勤岗位设施;

4、道路隔离栏、绿化隔离带护栏;

5、道路、桥梁、隧道收费口防撞墙;

6、其它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

(十)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范围:

1、距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标志10米以内的范围;

2、公交站牌(公交候车亭公益广告除外)、出租汽车搭乘牌、消防设施、邮政信箱、电话亭等设施5米以内的范围;

3、影响地下管线、高压电力架空线安全运行的范围;

4、影响河道、防洪围堤的安全防护的范围;

5、距过街地道、公路收费口和高架道路落地匝道等出入口50米以内的范围;

6、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停车线后20米以内的范围;

7、其它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使用的范围。

(十一)妨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设置情形:

1、跨越城市道路、公路设置的;

2、在透空围墙上设置的;

3、在建筑物外墙设置遮挡窗口的;

4、在有居住功能的建筑窗间墙、窗下墙设置霓虹灯、灯箱、电子显示屏的;

5、建筑外墙、顶部设置实物广告的;

6、车辆出入较多的单位出入口两侧20米以内范围内设置的;

7、在沿街门店橱窗张贴、悬挂宣传所售商品海报的;

8、其它妨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损害市容市貌或者建筑形象的。

(十二)国家机关、教育文化设施、纪念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1、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大楼及其围墙;

2、市、区公安局、国家安全局、检察院、法院机关大楼及其围墙;

3、军事机关大楼及其围墙;

4、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建筑及其建筑控制地带。

(十三)影响绿化景观的设置情形:

1、依附于行道树或者影响行道树生长的;

2、在道路绿化分隔带中设置的;

3、遮挡绿化景观的;

4、其它利用行道树或者损毁绿地设置的。

第七条 控制设置区范围内不得设置大型广告,主要包括下列范围:

(一)古城步行街;

(二)住宅楼楼顶;

(三)阅报栏、宣传栏。

第八条 集中设置区范围内设置户外广告应当与周边人文景观、自然环境、商业特点相适应,体现昼夜景观的协调,达到白天美化城市景观与夜间妆点城市夜景的和谐统一。集中设置区包括以下范围:

(一)城区商业集中区域。

(二)高速公路、210国道等。

第九条 一般设置区范围指除禁止设置区、控制设置区、集中设置区以外的区域。一般设置区广告应当遵守广告设计标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十条 户外广告的制作、安装材料、声、光,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广告牌面的外沿或上下沿与高压导线距离,应符合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要求。

第三章 设置标准

第十一条 广告设施分为落地式(单立柱式、单独设置的实物造型、充气式装置和电子显示牌、指路牌、指示牌)、附着式(附着在建筑物、构筑物上的)、墙体广告、悬挂式(利用气球等升空器具携带或其它方式悬挂在空中的)。

第十二条 大型户外广告指单立柱式、单独设置的实物造型、充气式装置、电子显示牌、建筑物、构筑物上及顶部的实体和通透式霓虹灯广告。其它属于中、小型广告。

第十三条 落地式户外广告设置标准:

(一)人行道上禁止设置;

(二)利用人行道护栏设置的灯箱广告,长度不超过护栏长度的二分之一,等距离间隔设置,高度不超过0.9米;

(三)利用城市桥梁设置的灯箱广告,不得影响桥梁结构安全,不得影响交通管理和行人安全,广告的顶部不得超出桥梁主结构上下边缘,长度不得大于主桥体正面长度;

(四)利用公交候车亭或其他市政公共设施设置的广告,应当结合候车亭或其他市政设施一并设计,与整体街景协调统一;

(五)建筑工地围墙广告统一设置在围墙外,高度在围墙以上不得超过2米,内容应当为自身项目和公益性宣传,禁止发布商业广告,建设项目竣工后广告立即自行拆除;

(六)实物造型或充气式户外广告占地面不得大于2.5平方米,仅限于各种开业庆典和会议临时宣传设置;

(七)大型单立柱式广告主要设置在城市出入口、高速公路、过境国道沿线,城区内禁止设置,牌面可设置两面或三面,单面面积不得大于110平方米,牌面下沿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12米,牌面外缘距路面边沟30米以上,间距不小于1000米。具体为包茂高速公路(北至孟家湾、西至榆横交界处,榆林收费站立交桥南北各1000米外),距高速公路边线30米外,间隔每2千米两侧可各设置一块;210国道(北至郭家伙场、南至鱼河,超限站以南三岔湾三岔路口以北城区段以外),距公路边线30米外,间隔每1千米两侧可各设置一块;

(八)指路牌、提示牌的设置高度在距路面4米处,牌面面积在2平方米以内,不得妨碍城市交通、通讯、电力、消防和绿化或其它公共设施。

第十四条 附着式广告设置标准:

(一)在建(构)筑物顶部设置户外广告,牌面应沿外墙持平设置,长度不得超出两侧墙面。同一幢建(构)筑物设置多块广告或在同一视角内多幢建(构)筑设置广告的,造型、规格要相互协调。

1、高度在10米以下的建(构)筑物原则上不得设置顶部广告;

2、高度在10米以上、23米以下的建(构)筑物顶部户外广告结构及广告牌的总高度不得超过5米;

3、高度24米以上、35米以下的建(构)筑物顶部户外广告结构及广告牌面的总高度不得超过6米;

4、高度在36米以上的建(构)筑物顶部设置广告的,可采用镂空独立字体或镂空霓虹灯,不得采用实体板面,且应进行风荷载、雷击辐射扩散角计算,必须有泄风压措施,确保使用安全。

(二)贴附建(构)筑物实体墙面设置广告的,在不影响原建筑物风格的基础上,酌情设置,严格控制,广告牌总面积不得超过设置墙面面积的30%。

1、平行紧贴于建筑物实体墙面设置的广告,户外广告结构和牌面不得超出墙面的距离0.5米以上,其底部距地面不得少于3米,高度不得超过建(构)筑物顶部;

2、垂直附于建筑物实体墙面设置的,户外广告牌外缘挑出距离不得超过1.5米,底部距地面不得少于3.5米,高度不得超过建(构)筑物顶部,设在人行道上方距地面不少于2.8米。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双面体灯箱广告的厚度应小于0.5米(含);

3、高层建筑物的消防登高面上不得设置悬挑式户外广告。

(三)新建路、湖滨路、肤施路区域内建筑物顶部禁止设置实体广告牌匾,应当设置通透式霓虹灯;

(四)人民路、榆阳路、青山路、长城路等主要街道20米以上建筑物顶不得设置实体广告牌匾,应当设置通透式霓虹灯;

(五)沿街门店牌匾实行“一店一牌”,保持整齐划

一、上下平齐、色彩协调,不得超高、超大广告化。门店牌匾主要分为横式牌匾和竖式牌匾,鼓励设置霓虹灯或内显式灯箱。

1、单层建筑物上门店牌匾设置的位置为一层门楣以上,檐口以下;

2、二层以下建筑物上门店牌匾设置的位置为一层门楣以上,距二层窗户20公分以下。二层以上门店牌匾的设置,依次类推;

3、横式牌匾设置要求:长度与门店(面)等长,牌匾高度不得超过2米,厚度不得超过0.5米;

4、竖式牌匾设置要求:高度不得超过建筑物顶部高度,牌匾外缘挑出距离不得超过1.5米,宽度不得超过0.5米。单层或一层建筑物不得设置竖式牌匾。

(六)利用机动车设置广告的,不得设置在车头正面、前后挡风玻璃、两侧车窗,设置车身广告不得对原车身颜色全部遮盖,不得影响识别和乘坐,符合交通和车辆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悬挂式广告设置标准:

(一)沿街门店条幅广告应当贴靠门面上方,长度不超过店面宽度,与人行道平行设置。在建筑物外墙设置的垂直条幅广告,应当固定在建筑物上部并贴靠外墙下挂,不得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

(二)灯杆挂旗广告可适量设置,挂旗应当有牢固的硬质抱箍固定在灯杆上,旗面绷紧,下沿距地面不得小于3米;

(三)拉绳彩幡旗广告可适量设置,一般设置在宣传活动现场,拉绳应当牢固绷直,不得跨街设置,不得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

第四章 设施安全

第十六条 户外广告设施应当符合安全要求。

(一)大中型户外广告设施应由具备建筑结构设计资质、景观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出具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纸,明确结构要求、材料规格及连接结点、防腐、防锈和防雷等内容,由具备建筑、安装施工资质的企业制作安装。

(二)广告设施的荷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设置屋顶和墙面广告设施的,除考虑广告设施自身强度外,应当考虑广告设施的荷载对原有建筑物的影响。广告设施与原有建筑物应确保连接可靠、牢固安全。

(三)户外广告设施应当每两年进行荷载安全检测,检查连接结点的安全牢固情况及钢结构件的防腐情况。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各县可参照本规划和标准制定本辖区户外广告设置的详细规划和标准。

吉林市城市品牌建设的思考 篇5

关于吉林市城市品牌建设的思考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吉林市经济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必须要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品牌.根据吉林市具体情况,城市品牌建设应采取增加城市建设的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治理环境污染,改善软环境和建设好城市入口,增大宣传力度等对策.

作 者:冯炜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刊 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3(2)分类号:F123.2关键词:品牌 城市品牌 城市形象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6

12月15日,《桂林市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称“规划”)已经通过我市专家组的评审。

近年来,我市城乡商贸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2010年达到391.53亿元,培育了一大批商品市场,市区年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5个,1亿元以上的9个,5亿元以上的6个,10亿元以上5个,20亿元以上的1个。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和改造1243家,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71%的行政村。建设和改造配送中心11家,日用消费品配送率达50%以上,农资配送率达90%以上,初步构建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市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物流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推动桂林现代商贸物流业成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启动了《桂林市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公开竞标成为规划编制单位。该校经过充分调研,编制完成了这一规划。

根据规划,在未来十年中,我市将以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为契机,着力将桂林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初步建立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框架,建成商贸物流集配中心3个,建成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1个,建成示范物流园区1个,建成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50家以上;到2020年,桂林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吉林市城市安全保障问题探析 篇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 吉林市城市安全保障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城市安全保障, 正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安全保障问题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信息化犯罪等都成为了城市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吉林市地理位置特殊, 自然环境方面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四面环山的地势, 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吉林省少数民族数量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二) 。因此, 城市安全保障在吉林市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吉林市现阶段经济的发展, 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长久生存问题。

二、吉林市城市安全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安全保障问题涉及面广, 危害城市安全的主要因素, 概况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 自然灾害问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城市也在飞速的发展, 然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从而导致自然灾害数量的持续增多, 成为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其次, 战争威胁。在战争中城市是重要遭受炮火袭击的阵地, 从而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摧毁性的破坏。再次, 人为事故冲突。随着我市经济建设成效的显著增强,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从而造成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和膨胀, 因此, 导致了各类事故的不断攀升, 恐怖袭击和反动势力也伺机破坏城市的和谐稳定。最后, 信息化犯罪。随着社会发展日趋信息化, 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人开始打起了网络的主意。

1. 自然灾害问题

吉林市地处我国东北中部的吉林省境内, 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吉林市城区处于平原地带, 但四面环山, 且松花江流经吉林市区, 因此吉林市也成为地震、水灾、火灾以及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高发城市。例如2010年7月, 吉林市发生水灾, 松花江水位也急剧上涨, 位于市区附近松花江上的温德桥告急, 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但最终导致吉林市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2. 人为事故冲突

城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难免会造成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资料的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不同, 就业问题和城市老龄化等, 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成为人为事故的成因。

3. 社会信息化下犯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城市在信息化道路上一直起到领航的作用。吉林市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管理当中, 使城市建设不断向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样不但有利于政府办事更加高效, 也使得市民生活更加便利。与此同时, 对于信息技术的到来也使得城市在一些方面更加脆弱。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 由于信息化的设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对于设施的负责技术专家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 而人为的技术设计过程中的疏漏或者管理过程中的失误都会造成相应的安全事故, 给城市的安全稳定带来风险。吉林市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积极开展重工业的复兴建设, 吉林市北部拥有众多现代化化工公司, 更应成为重要的监控对象。

三、保障城市安全的综合对策

综合吉林市的自然、文化和政治的情况, 为了让城市远离不安全因素的困扰, 消除安全隐患, 必须从政府的机制体制等方面综合决策, 让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的吉林市统一的城市安全保障机制, 逐渐形成成熟的城市安全保障应急体系。

1. 建立综合的防灾体系

在目前的城市安全保障建设中, 常常遇到“治标不治本”的困惑, 这种不考虑全局、临时应付的方式割裂了城市的整体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城市安全, 就要综合规划, 打破以部门为框架的建设格局, 建设新型的可持续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对于吉林市安全保障进行综合防护和防灾,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对包括战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可能发生的灾害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建立综合的防御联网系统;提高城市房屋及街道设施等的抗震抗灾能力, 严厉清剿“豆腐渣”工程;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 向市民普及城市安全保障的相关知识, 宣传政府的政策法规, 让防灾救灾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居民的心中。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今天, 在抵御战争威胁的手段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中, 战争潜力大小也就发展为了城市防护系统的防护能力的高低。把吉林市的城市防护系统统一起来, 从人口、经济、资源、基础设施、文化和互联网等方面防护, 对战争的发生做好战前准备、战时应急以及战后恢复工作, 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预案, 形成与其他城市联网的高水平的综合保障体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对于自然的依赖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吉林市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周期也有缩短的趋势, 且关联性也逐渐地显示出来。要想使吉林市人与自然维持相对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就需要建立多功能可持续的防灾体系。

因此, 不管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 都需要建立综合性的保障机制来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只有做好充分的多元的准备, 才能保障城市居民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在突发问题面前应对自如, 从而保证城市安全有序发展。

2. 不断完善城市安全保障设施, 增强科技投入, 促进防灾现代化建设

城市安全保障的建设进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一个城市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关键;同理, 一个城市的安全, 也离不开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 使城市对重大灾害的到来做出正确的预测, 做好储备工作和灾后处理。我市对于现代化科技的应用程度相对落后,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与一线城市相比逊色不少, 因此更应引起对科技应用的重视。我们可以借鉴我国一线城市甚至其他国家优秀城市的做法, 不断更新技术做到城市防灾的现代化, 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提高快速预警能力。

对于城市安全保障建设的自己投入是有必要的。政府的投入应从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需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只有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 才能保证城市安全保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满足, 使我市的防灾救灾向着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 加快向一线城市的方向迈进。

3. 全民参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由人构成, 对于城市安全保障, 每一位市民都有权参与其中, 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可以从以下方面增强市民的防灾意识。

第一, 通过开展对市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环保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 增强市民对城市安全保障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增强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吉林市的归属感, 从而增强我市人民的凝聚力, 使城市安全保障意识深入人心。

第二, 向市民普及防灾救灾常识, 派专业人员进入社区、街道, 向市民介绍对于突发性灾害的自救方法, 定期进行模拟演习和训练。对在学校学生开设以介绍吉林市综合情况和防灾知识为主的必修课。从小培养儿童树立安全观念,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第三, 政府及城市安全部门定期对城市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评估, 与民间科研组织机构以及高校的科研单位联合起来, 既可以纳百家之言得到更好的研究对策, 又可以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共同为吉林市安全保障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对于城市安全保障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阐明了城市安全保障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随后以吉林市为例, 阐述了影响吉林市城市安全保障建设的因素, 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城市安全的综合对策。

关键词:城市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吉林市

参考文献

[1]郭斌.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避险场所优化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2]王维翊.长春市公共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2011.

[3]华智亚.香港的城市安全建设与公众参与[D].上海:上海政法学院, 2013.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8

关键词:城市电网 城市建设 环境 规划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城市电网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城市电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确保城市电网规划工作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失误造成经济损失。在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是其他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参考依据,我们要借鉴和汲取他们的经验,同时组织在岗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二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状况,对城市电网规划工作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城市电网规划工作顺利进行,并且富有长期性和科学性。

1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状况

1.1 电力专项规划工作难以满足城市电网建设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的常规做法是: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往往会同时发布电网规划,关于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等相关内容的原则性规划安排在这些规划中都有涉及。电网的规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来说,往往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通常情况下,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难以在电力专项规划中进行全部包含,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规划预测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阻碍了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使得电网在今后的改造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

1.2 用电需求增长,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用地减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电需求越来越紧迫。在电力负荷年增长速度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城市甚至超过20%。为了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进而使我国经济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电力需求将会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电力负荷速度增长方面,城市居民的用电需求逐渐成为关键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用电需求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政府部门为了对有限的国家土地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已经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强化管理。为了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长远性,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这是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职责。因此,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必须先于城市化。反之如果进行城市建设之前,相关的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做的不到位,当城市规划建设具备一定规模后,再对城市电网建设进行规划,那将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效果也不理想。

1.3 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 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建设两者之间没有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电网建设工作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环境,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对城市电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在市区高空频繁地架空线路,尤其是架空线出现在居民楼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生活,高压电力风险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电磁辐射,其危害强度虽然比不上那些高频辐射,但是随着辐射时间的增长,也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再次,变电站正常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甚至有些变电站直接建在小区附近,其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最后,在城市上空架空线,以及高压线路和电力设备存在于居民楼附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畏惧感。

2 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2.1 对城市电网和城市建设进行同步规划 站在新的高度,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城市电网和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因此,在对城市电网和城市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做到同步规划。所以,在审核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同时对电力部门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制定的城市电网规划方案做出进一步的审核,并且将两者同时审核和发布。从法律角度来说,这样做是对城市电网规划方案的进一步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该方案的切实可行性,同时保证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步与和谐,进而协调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融合。

2.2 在实施城市电网规划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实施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或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城市电网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城市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矛盾纠纷,通常情况下通过组织会议进行讨论的方式,矛盾双方通过签署承诺协议等进行解决。对于城市的深入发展来说,良好的电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当地政府来说,确保城市电力的安全也是其重要的责任。为此,地方政府本着对全体人民负责的态度,从全局出发,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做好城市电网规划过程中的指导工作,通过与电力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解决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纠纷。

2.3 转变观念,统筹兼顾,将城市电网与城市建设进行融合 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之间的节奏不统一,出现脱节或滞后的现象,那么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城市的电网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和供电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在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共同协调解决电网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电缆通道的建设、电缆的铺设方位等施工问题。

2.4 树立环保意识,减少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实施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影响城市环境。为了降低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巩固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电网规划进行充分考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我国一些城市,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由于沟通协调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在协调方面出现问题,例如,随处可见的高压线路,紧挨居民楼环城高速公路,以及火车轨从城市的繁华地带穿过等,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一方面给城市带来噪声污染,另一方面也造成空气污染。

3 结语

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电网的总体规划进行考虑。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其他因素考虑的越详细,那么在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及改建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就越少。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规划发展之中,同时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通过统筹兼顾,妥当处理电网规划建设与城市建设、城市公共事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其中电网建设与市政建设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文关怀方针去建设,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也要给予相应的考虑,将电网建设给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初兴丽,张铁磊.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效衔接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2).

[2]张德.区间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电网规划综合评判决策探析[J].价值工程,2012(29).

上一篇:“整治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活动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矿车翻车事故通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