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自习课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上好自习课(共6篇)

怎样上好自习课 篇1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同学们的自习时间越来越多了,大部分同学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感觉。可是那么多的自习时间我们该怎样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有效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业成绩赢得高考呢?下面我根据我们分校的实际情况按时间顺序就如何上好自习课和同学们进行探讨,以期能起到点滴的启发与指导作用

一、早读任务:朗读背诵 要求:目标明确

⑴要明确读什么。首先是教材,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是我们最重要的阅读素材,决不能有已经学完了就把它束之高阁,弃之不理的思想;其次是各学科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它是我们识记理解的重点,更是我们今后做题的依据;再者就是课堂笔记、考试试卷、错题集、积累本等资料。

⑵要知道怎么读。首先要静下心去读。古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核心意思就是要求读书时必须做到心静,抛却杂念。其次是要用心,多动脑。读书时,我们不但要做到身心和情感的高度投入,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对话,更重要的是进行知识的记忆,这就要多动脑,用脑对知识点进行联系记忆、有意识记、对比记忆、思维的发散记忆等。举两个浅显的例子,比如记英语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介绍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多用脑联想。再如,我们在背诵苏轼的词时,由他的豪放词风联想到辛弃疾的词,再想到与豪放派相对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等的词作,这样联系、对比着去背诵记忆,效果应该好些。

⑶要反思读了什么。通过自制卡片自测、同学相互提问、默写、闭目放电影等形式进行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课外活动 任务:复习巩固 要求:知识再现梳理归纳深入理解消化吸收 做法: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融会贯通的新水平,它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把书本知识由“厚”变“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慢下来。因此对新知识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记得牢固。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本节课外活动的时间(乃至今后连续几天的时间)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课堂笔记的补充整理,深刻理解领会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与前后章节中的内在联系,考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等等,强化记忆,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样坚持搞好天天清,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形成良性循环,你的学习成绩定会有质的飞跃。我觉得,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与巩固是我们分校同学高考前永恒的重点。

三、晚自习任务:完成作业搞好预习要求:复习开路作业为主规范完成认真预习做法:⑴要有清醒的认识。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对所学知识有没有领会记住,记到何种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等要通过做作业加以检验,做作业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知识的“消化”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⑵做作业前要先将各学科的作业任务有个大致的估算和安排计划,结合题量的多少,难易程度,所需时间等,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题先做,哪些题后做,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可顾此失彼,瞻前顾后。我认为应本着先少后多,先易后难的原则去安排,遇到题量多、难度大的情况要有选择地去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同时还要注意规范与细心。有的同学对规范的要求总是漫不经心,认为我平时哪用得着在乎那些,到考试时再注意也不晚,岂不知养成好习惯很难,改掉坏习惯更难!⑶在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后,一定要养成做后反思的良好习惯。反思题目是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用的方法与知识;反思为何这样做?想解题的依据;反思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更好?培养求异思维;反思有无做错的题?找到做错的根源,是知识不牢,方法不当,还是审题不清,马虎大意等原因造成的。⑷抓好预习。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节知识或本课的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这些知识,找出本节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这些问题要用笔划出标记或记入课堂笔记。我们现在进行的二轮复习,更需要同学们做好这项工作,特别是结合考纲要求和考点的设置搞好预习。

四、周六自习任务:归纳整理全力补弱 要求:回顾知识查漏补缺建构体系提高能力 做法:⑴要将今天所有的自习课细化到各学科,每学科至少保证一课时。⑵用至少一课时的时间对一周来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对所做的课堂笔记、试卷讲义等进行整理概括,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做到周周清。所谓查漏补缺,从字面上看就是对所学内容的疏漏之处进行排查弥补,它同时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除了把各种问题弄懂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比如做一道题你从不同角度想出5种方法与做5道同类型的题用的时间可能差不多,但前者的效果肯定比后者好得多,因为高考碰到做过的陈题的可能性不大,但解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要求是一样的—-—不超考纲要求,关键是能触类旁通。所谓建构体系,就是把每个专题、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章节树,知识树,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用起来才能思维活跃,收放自如。⑶各人结合自身学情利用余下自习时间全力补弱。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弱科,都需要补弱。不论哪科,补弱都要从基础知识抓起,从多动手动脑做起,目标不要定的太高,要抓反复反复抓,持之以恒。对知识的掌握要有一种“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狠劲,记准记牢。

五、周日活动 要求:调节自我开阔视野发展特长增强素质 做法:住校生:⑴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开展有意义的知识竞赛等活动。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陶冶性情,增强体质,放松身心。⑶深入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广泛涉猎知识,拓宽个人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健全个人素质。走读生:要在调节身心的基础上,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志趣爱好,多做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自习课整体要求:静为先勤动手多思考重规范细梳理建体系提能力赢高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其实,只要每位同学能由“要我学”的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如何上好自习课也就不算什么问题了。以上所述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上好自习课的意义

自习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师调整课程、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主要时机,是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学生、为学生答疑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复习、预习、增加课外知识的主要时间段。学生自习,做作业,温习功课,阅读课外书籍,参考书籍,查阅资料,都是需要和必要的。自己是学习的主自习

课包括有老师辅导自习课和无老师辅导的自由自习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至关重要,而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习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人和主体,学习成绩高低关键是在自己,老师只是你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督促者。只有自己主动、自觉、积极的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自习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关键,老师课堂教学只是引导、启发、帮助、督促你学习,给你解惑答疑,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分析、自主研究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成就。为此,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自习。上好自习课也有利于培养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能不能上好自习课,与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有关,与班级的大气候有关,与班主任自身的工作能力有关。所以必须把自习课的问题放在整个工作中来考虑。这就要求教师要全方位的做好工作,形成较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来指导好学生上好自习,培养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大面积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

二、如何上好高效自习

自习课是一个很好自我省察的空间,包括各学科及态度、方法等,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自习课上的查漏补缺应是主旋律,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各学科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夯实基础,大力抓好自己的薄弱学科,并巩固提高自己优势学科,主动寻找突破点,老师不留作业并不意味不做题,而是要主动针对每一学科学情,抓弱点、重点、反复练,并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消化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做到“温故而知新”。按照老师要求,针对性地做好新课的预习,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在新旧知识联系中保证知识连续性。自习课上遇到困难,独立思考、克服依赖心理,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成果,你会更多的体味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会增强你的自信和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做到今日事今日做,利用自习课搞好天天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有老师辅导的自习课,具体要求。1.根据课程表的安排及老师的提前要求,做好课前准备。2.珍惜每分钟时间,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自觉投入复习或练习中。3.主要根据学科老师的指导要求,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同学,一定再加强加深理解拓展或学习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千万不要有点时间无所事事,浪费了宝贵时间。4.千万不

要偷偷干学习其他学科的傻事,这样,不会集中精力学习地。对于无老师辅导的自由自习课,具体要求。1.自由自习时间,一定要有计划,明确这节课应学什么,怎么学,提前做好课前准备。2.每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干很多事情,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断找学习资料、课本上。每节课做好1—2件事情或学习1—2门学科就不错了。3.自由自习时间主要是巩固落实老师讲内容及老师讲的问题不清楚、不明白问题。整理理解老师讲过的习题,纠正自己做错的习题等。自由自习目的务必明确,善于思考总结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4.自由自习时间是祢补薄弱学科,进行查缺补漏的有利时间,应当在掌握好新学知识的基础上,在保证自己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进行补课。防止弱课进步不大,优势课下降的错误做法。5.决不允许讨论问题,防止打断别人的学习和思考,有问题记下来,课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三、老师如何进行指导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学生进行强制势的管理势必会带来学生的逆反。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方法。既要让学生产生上好自习的愿望和要求,又要给与适当的纪律约束。

1、做好思想工作,培养自控能力。因为学生只要有了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和高尚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持久的动力才能让人保持学习的愿望和需求。所以我们要利用一些好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学习目的。当然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勤奋教育也很重要。让学生知道高中三年是我们一生中最关键的三年,要珍惜时间,把勤奋作为做学生的根本。

2.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很多学生刚上高中并不适应课堂的大容量和课程难度的增加,因此容易在自习课上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象,要与学生交流本学科的知识及方法特点,使学生尽快适应。如何进行科学的预习和复习、怎样制定自习课小计划、怎样控制闲话闲事和闲思等。实用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自习课上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3.纪律保证。高中学生年龄特征也决定了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要想有好的自习氛围必须先有好的自习课管理制度。这是班级工作和全体同学的需要。

4、培养一支良好的班级管理的队伍。有了纪律不一定就有好的自习课。很多班级存在着班主任一人抓纪律的局面,老师在场时秩序良好,老师一走纪律混乱。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培养一支得力的有威信的,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班干部队伍,当然这支队伍最好有民主选举产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固然离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优化以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环境,但也不能忽视自习课这一学生养成、锻炼和实践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

策略

一、抓紧在校时间,充分利用零星时间

如果把在校时间比做“西瓜”,那么零星时间就是“芝麻”。只有既抓“西瓜”,又捡“芝麻”,整零结合,才算充分利用时间。①抓紧在校时间。“人们获得知识有两个途径,一是向实践学习,二是向书本学习。”而学生主要是向书本学习。课堂听讲、实习操作、复习作业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占据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上课是学生获知识的主渠道。中学生要学习文化课,掌握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必须牢牢抓住课堂听讲、实习操作、复习巩固这些环节,优化这些环节,抓住了在校时间,也就抓住了主要学习时间,就是有效利用时间。抓紧在校时间,就要抓住每一个45分钟,向45分钟要质量,就要掌握听课的要领、方法、学会听课。抓紧在校时间,还要抓紧时间及时复习,上好自习课。要有计划,有目标,按科学程序先复习后作业,再预习。②充分利用零星时间。实验证明,充分利用零星时间进行分散复习,既能防止知识遗忘,而且记忆效果比集中复习要好。策略

二、选用最佳用脑时间和最优学习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记忆高潮,时间不同。但是一个人在一个月甚至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其精力旺盛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早晨精力旺盛,读书的记忆效果最好,有的人夜间思想活跃,有的人

中午精力充沛。所以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形成,而且遗忘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选择学习后立即复习,可以减少记忆量的消耗。所以恰当的选择用脑时间和把握复习时机,不但记忆量大而且效果也好,同时又可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所谓“善”学,就是善于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得快、学得活、学得好,事半功倍。

策略

怎样上好自习课 篇2

一、明确早读课的具体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学生经常在早自习的时候左顾右盼, 无所适从, 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每节课前, 为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工作, 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 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及时检查目标的完成

仅仅分配早读课的任务, 不进行相应的检查, 对学生起不到督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任务后, 应及时对学生的课上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 以此来督促学生以更高的质量来完成早读任务, 从而真正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要把学 (读) 和思 (记) 落到实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能盲目地大声“读”, 应将读和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俗话说:“熟能生巧”, 对篇章的认知越清楚, 越能完成记忆这一环节, 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在适时引导学生读的同时, 善于引导其记忆精彩的短语和句子, 尤其是记忆较长复杂的句式时,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句式结构, 化繁为简, 这样就方便记忆了。

四、精选所读内容

在选取早读内容方面, 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 学生经验不足, 无从知道孰轻孰重, 这就需要教师来把握。在新授课阶段, 一般可将每一单元所学的篇目作为“读”的内容;而在高三复习阶段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 究竟什么内容能使学生喜欢读, 这就要求教师选择一些精彩的、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能从中学到大量知识的阅读资料。

五、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学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犯错、知错、改错的过程, 要想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教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于个别学生犯的错误个别提出, 班级普遍存在的错误, 应在课上公开指出, 并引起广泛的注意, 学生在知错、改错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怎样上好党课 篇3

怎样编写好党课教案

党课教案是党课授课者讲党课的“脚本”。党课教案编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课质量的高低。因此,撰写好党课教案,对党课教员非常重要。尽管党课教案的撰写千差万别,但从实践来看,一个好的党课教案,在编写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主题要明确。

党课要有明确主题,这一主题要贯穿党课的始终。授课人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要通过这堂党课帮助广大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树立什么、提高什么、反对什么。党课教育的选题范围很广,可以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还可以是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等等。但是,党课教育的具体选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授课时间通常只有一两个小时的党课而言,其主题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可将某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作为切入点,然后讲深讲透。比如当前伊拉克问题,问题复杂,涉及的国家也多,那么备课时,就可考虑只讲“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这个问题。备课时可由美伊局势导入,然后谈伊拉克的石油大国地位和两伊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等历史,再历数美国经济与战争的历史渊源。这样的党课口子小,问题集中,一定会引起听课人的兴趣。

二是资料要丰富。

给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占有大量生动新鲜的资料,对于写好党课教案非常重要。当授课人确定一个主题后,就要围绕主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资料可以是理论、格言,也可以是事例、数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搜集资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阐明的问题论述清楚。比如,谈艰苦奋斗,就要占有国情资料、我党坚持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资料、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的资料、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以及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各种差距的资料,等等。这样,在编写教案时,授课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时才能说理透彻。

三是方法要灵活。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党课教员为了论证观点或者活跃气氛,经常会举一些实例。为此,教员要善于将政治性、思想性的东西和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融为一体,言之有物。比如讲授党的一大,如果照本宣科,讲党的一大某年某月在上海某地召开,后来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很难引起党员的兴趣。如果换一种方式,从我国最早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先驱没有参加党的一大,而同样没有参加党的一大的陈独秀却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说起,再详细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进一步讲述十二代表以后的去向和结局。采用这种叙述的方式,大家就会静心倾听,印象深刻。四是逻辑要严密。

怎样上好一堂课 篇4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这是很重要的。构成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任何课都要进行组织教学,不仅在上课开始时,并贯串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一堂课的结束,都要留心观察学生的情况,使之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实现组织教学。最后,按时结束一堂课和认真布置好课外作业。检查复习的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检查课外作业 、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并指出优缺点。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并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我们就应及时地将新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可以说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处时,教师就应根据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操作、画图、实验、尝试等),及多种感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此须注意两点:第一,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第二,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巩固新教材:主要是在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用精简扼要的语言,把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系统概括,使学生对所学新教材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从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及时强化,然后再提高,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布置课外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布置作业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比如在“盐的水解”这一节里,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碳酸钠水溶液显什么性?学生都认为显中性,这时演示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的实验,接着叫学生亲自动手,取少量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溶液,分别用pH试纸检验,实验证明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溶液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全班同学都感到惊奇,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大脑处于高度专注,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运用电离理论与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分析水解的原理,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突出其本质,总结出“盐类的水解”概念。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最后把水解知识的.运用布置作业,并把水解知识延伸到第二课堂。编写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思考练习。还布置他们进行两项调查,“泡沫灭火器”和“炸油条”都采用了哪些化学药品,依据什么样的反应原理。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不外乎以上这几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任何一种结构模式,同时也不能用一种结构模式否定另一种结构模式。因为任何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结构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难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怎样上好作文课 篇5

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和应付各种考试,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强调写作实践,而忽略了写作理论的教学。即使有理论指导也是零敲碎打,仅限于每次作文反映出的问题层面上说说,学生作文没有反映出的问题就避而不谈,这样一来,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就无法紧密配合,学生也得不到更有序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武装和引导,写作能力也就无法提高。

那么如何根据有限的课时,在作文教学中把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再提高一步呢?

理论教学 在有限的课时中精细安排

林国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写作理论的重要作用,并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写作中的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然而,课时有限是一大矛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学到有序而又有效的理论知识,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实践,他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整体的安排:

首先,理论教学和课文讲授“齐步走”。现行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单元之后安排表达与交流,他在教学中首先根据单元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教学与写作重点,并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授课时先对单元的文体知识、写作的基本手法和技巧进行概括介绍。在此基础上,以课文为理论指导的依据,边分析边指导写作,抓住“课文重点

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几个问题进行启发讨论,从而让学生学懂内容,感知其写法上的特点,逐步悟出各种文体写作的“格”来,成为写作的借鉴。这样从感知到认识,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又让学生获得了指导写作实践的理论知识。

其次,重视写作前的系统理论指导。教师在学生动笔前依据此次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给予学生切实的系列理论指导,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动笔作文前,学生思考力最紧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此时恰到好处的理论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最大兴趣,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作文题选定之后,先让学生思考一番,接着请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文章的中心立意,题材内容、结构提纲。这样一来,既了解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再作微观调控指导。

实践训练 有效转化提升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林国清认为,要实现写作理论到写作能力的顺利转化,关键还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实践训练。因此,他十分注重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反复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林国清在教学时,除了从理论上讲清“观察和认识”的方法外,更注意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的特点,运用这些方法和知识去亲自实践,力求学生在现场观察时,不仅用“眼去看”,尤其要用“心”去体察,尽量摄取反映生活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写成观察笔记。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访”、“看”、“听”的办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生活素材的内涵,小中见大,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反映生活变化的文章来。此外,还坚持指导学生办好手抄报,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活动,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写作、绘画、书写、设计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当前作文教学,习作得失许多是靠老师评改指出。鉴赏、评论、修改都不能得到落实,学生自然只能在写作门外徘徊。”林国清说,因此,他将这几项活动也列入写作实践的范围。每次讲完一种文体,便从布置的作文中挑选出例文,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文体知识,技巧和方法,围绕例文进行鉴赏、评论和修改,让学生从中得到正反两方面的借鉴,从中体会到“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怎样上好一节课 篇6

一、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本人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到了几点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小数乘法”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巩固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针对以上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并突出重点呢,我结合实践做如下的分析 :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上一篇:业务员培训流程图下一篇:我学会了滑旱冰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