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历史典故(精选8篇)
(一)斩除恶霸
关羽十九岁那年,蒲州太守熊虎的儿子熊祥,为了强占张继昌的女儿鸾姣,勾结县令苗信,为非作歹。关羽闻讯,即到公堂,帮助辩理,一怒之下,打死熊祥,火烧衙署,砸烂牢门,救出鸾姣,逃至圣母庙。熊虎带喽罗追来,关羽放火烧了圣母庙。劈死熊虎,逃奔范阳避难。后到河北涿县,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
(二)桃园三结义
关羽杀了恶霸熊虎父子,逃逸江湖五,六年。一天,关羽在涿郡观看朝廷招募义兵的榜文,结识了刘备和张飞。三人一经相识,志趣相投。次日,于张飞家乡鲜花盛开的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关羽拜玄德为哥,拜张飞为弟。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从此三人同心协力开创了轰轰烈烈三分天下的宏伟大业。
(三)温酒斩华雄
汜水关大战,华雄打败孙坚又连杀两员大将,联军不敢应战。关羽请战:“不杀华雄,愿砍下我的脑袋”。曹操说“将军喝了这杯热酒前去杀敌”。关羽说:等杀了华雄回来再喝”言毕提刀前去。帐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曹欲派人前去打探,忽然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着华雄的.头往地一掷。这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四)土山三约
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曹;二、请给二位嫂子俸禄,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五)秉烛达旦
曹操为了笼络关羽,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从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
(六)斩颜良,诛文丑
白马对战,颜良连斩曹几员大将。曹请关羽出战。为报曹恩关羽奔马战颜良。颜良来不及问是谁,已被关羽斩下首级。为奖战功曹封云长为汉寿亭侯。袁绍为了雪恨,又派名将文丑追杀曹操。曹不抵,再请关公出战。云长纵马提刀,不到三回合,文丑心怯绕河而逃,关羽驱马一刀将文丑斩于马下。
(七)过五关,斩六将
关公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一心去寻刘备。一路上,过了五关斩了六将。第一关东岭关,斩了孔秀。第二关洛阳关,斩了盂坦和韩福。第三关汜水关守将卞喜在关前寺庙中设计谋害关公。寺中和尚普净暗中相助关公识破卞喜阴谋。关羽结果卞喜性命,前行过第四关荥阳,斩了王植,又过了第五关黄河渡,斩了秦琪。
(八)古城相会
徐州失散后张飞占守古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日,来至城下叫张飞开门,张飞出城挺枪而向。关羽不解。张飞直言“你背兄降曹,封侯赐爵”。说话间关羽身后曹将蔡阳领兵追到。关羽说“看我斩此曹将,以表真心”。关羽纵马挥刀,一通鼓未尽,蔡阳人头便落地。兄弟前嫌尽释,进城相聚。
(九)刮骨疗伤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之后,再次进攻樊城,却被一枝带毒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来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帐里帐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的故事。
典故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关羽问华佗怎样治法?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关羽笑着说:“不用捆。”然后吩咐宴招待华佗。关羽喝了几杯酒就与人下棋,同时把右臂伸给华佗,并说:“随你治吧,我不害怕。”华佗切开肉皮,用刀刮骨。在场的人吓得用手捂着眼。再看关羽,一边喝酒,一边下棋。过了一会,血流了一盆,骨上的毒刮完,关羽笑着站起来对众将说:“我的胳膊伸弯自如,好像从前一样。华佗先生,你真是神医呀!”华佗说:“我行医以来,从没见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将军乃神人也。”
真实历史
不过,历史上的华佗并未给关公治过箭伤,二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华佗死于建安(公元2),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的事,其间相隔,死人焉能医活人?
不过关羽中箭刮毒确有其事,这在《三国志·关羽传》已有记载,其详细情况与《三国演义》所述相似,但可惜书中没有记下医生的姓名。
罗贯中之所以将医生写成是华佗,大概因为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且擅长外科手术,治箭伤理更不成问题。如此“有根有据”,加之作者的生花妙笔,把故事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何人不信“刮骨疗毒”的真实性呢?
一.双方力量强弱差异悬殊
可以说, 任何一场战争最终的胜利都是由双方综合实力决定的。如果出现以弱胜强的情况, 那么弱的一方绝不是坐以待毙, 而是主动出击, 并且是找准了对方的命脉, 一击毙命。如曹操与表绍的官渡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袁绍虽十倍兵力与曹操, 但是被曹操在乌巢一把大火烧了军粮, 从而置袁绍于死地。现在军事双方分别是荆州关羽与东吴孙权, 关羽是以一地之力面对孙权的一国之力, 综合实力的劣势毋庸置疑。东吴时时刻刻想把荆州拿下来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关羽也心知肚明。处于劣势的关羽要想战胜实力强大的东吴, 非得找到东吴致命的某个点, 可实际上这个点并不存在。东吴在孙权的治理下兵精粮足, 谁想一时战胜它都是不可能的, 就连实力十分强大的曹操也对孙权赞叹不已, 留下“孙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名句。所以即使关羽不去攻打曹操的樊城, 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荆州的身上, 也应该是如履薄冰。可是撂在关羽面前更要命的问题是不仅要对付孙权, 他还要对付曹操。而此时孙权却与曹操达成了共识。在第73回, 孙权接受步骘的意见, 他说:“主公可遣使去许都见操, 令曹仁旱路先起兵取荆州, 云长必掣荆州之兵而取樊城, 若云长一动, 主公可遣一将, 暗取荆州, 一举可得矣。”于是孙权遣使上书曹操, 操闻之大喜。可以说在取荆州这个问题上, 双方达到了共识, 面对孙权, 关羽就已势单力薄, 现在再加上曹操, 关羽显然岌岌可危了。可以说荆州之失只是时间问题, 它之所以能在关羽手中守上一段时间, 一来由于关羽个人名声较大, 硬取荆州, 谁都有点忌讳;二来关羽有比较严密的防守措施。在第75回, 陆逊与吕蒙就有一段对话:“子明之疾, 不过因荆州为兵马整肃, 沿江有烽火台之备耳。”关羽中了陆逊的调虎离山之计, 这无疑加速了荆州的丢失。
二.主帅智慧谋略高下明显
三国之所以能够鼎立, 是因为相互制约而保持的一种相对平衡, 当一方对另一方开始用武的时候, 他必须要考虑第三方此时与己方的关系。在对待武力取荆州的问题上, 东吴的决策者是孙权。在第75回, 孙权试探吕蒙, 说要取徐州, 吕蒙曰:“今操远在河北, 徐州守兵无多, 往自可克;然其地势利于于陆战, 不利水战, 纵然得之, 亦难保守。不如先取荆州, 全据长江, 别作良图。”而此番言论正中孙权下怀, 他希望吕蒙为它谋划。后吕蒙因见荆州军马整肃, 预有准备, 他也大惊, 无计可施, 只得托病。而陆逊这位具备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的人物一出场, 一切便尽在其掌控之中, 劝吕蒙托疾辞职, 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 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 以骄其心, 促使关羽撤荆州之兵。后陆逊在吕蒙推荐之下带领陆口之任, 因未有远名而未引起关羽的注意。可以说东吴此次袭击荆州的成功, 可以说是主帅孙权兼听众人意见, 最终作出正确决策的结果。
与之相反的是关羽一方, 真可以说靠其一个人在单打独斗。荆州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镇守却成了关羽一个人的事。当初, 留下关羽守荆州之时, 军师诸葛亮只说了一个总原则, 让他联合孙权, 共拒曹操。但当孙权差诸葛瑾入川索要荆州时, 诸葛亮与刘备设下计策, 假意还荆州一半之地。当诸葛瑾与关羽交割, 这可以说是让关羽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还吧, 那么有失当初守荆州的誓约;如果不还, 便有失于基本的信义。于是关羽毅然决然地将责任揽于己身, 拒绝了诸葛瑾的要求, 这就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在第66回, 孙权决定铤而走险, 采取刺杀的方案。关羽虽说以个人的大无畏精神完美地完成单刀赴会, 但是至于如何万无一失地防守荆州,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为其支招。在第76回, 虽说其在得知荆州被东吴偷袭, 之后曾谓司马王甫曰:“悔不听足下之言, 今日果有此事!”似乎是身边有人曾劝阻过关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 但一向手持春秋的关公, 自视很高, 怎么能听进王甫之言。特别是水淹七军, 就更使他坚信本是错误的决策是多么得正确。如果要说荆州只靠关羽一己之力想据守时间长一点, 那只有一种可能, 关羽利用与孙权结亲的办法, 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 这样来对付曹操, 而这种联盟最起码要巩固到刘备在西蜀取得完全意义上的胜利, 而具备这样的高瞻远瞩, 非诸葛亮这样的智慧高人, 几乎没有几人能处于当局而不迷的。关羽智穷力孤, 荆州之失, 实属必然。
三.双方内部人心向背明确
我们说一场战争的胜利, 有天时, 有地利, 更要有人和。只有同仇敌忾, 才能造就铜墙铁壁。孙权集团此次夺取荆州, 可谓君臣一心, 文武协力, 从决策者孙权到实施者吕蒙、陆逊, 可谓拧成一股绳。在第76回, 吕蒙为大都督, 总制江东诸路军马, 孙权为粮草接应。另选七员大将, 相继而进, 其余随吴侯孙权合后救援, 可以说形成了一个进攻的梯队, 政令通畅, 分工明确。不仅如此, 为了以防万一, 孙权还遣使致书曹操, 进兵以袭关羽之后, 这样孙权无后顾之忧, 与曹操对关羽形成前后夹攻之势, 关羽成了瓮中之鳖。
而关羽一方本来抽调荆州之兵以攻樊城, 就已犯了主次颠倒的大忌。但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于此。对荆州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公安傅士仁, 南郡糜芳的背叛, 以及上庸的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 可以说这每个人都是射向关羽心头的一支利箭。而这些人和关羽的貌合神离与关羽管理策略和处事方针有着密切地联系。本来荆州就缺兵少将, 但关羽却曾因为糜芳、傅士仁二人的过失对其大加责罚, 在第73回, 因傅、糜二人饮酒帐后遗火一事, 在费诗求情之下, 各杖四十, 罚糜芳守南郡, 傅士仁守公安, 这便结下怨气。更为糟糕的是, 关公还有言:“若吾得胜回来之日, 稍有差池, 二罪俱罚。”这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等到傅、糜二人听说荆州之失, 孙权手下虞翔一席谈便把傅士仁说降了。后傅士仁又在糜芳惊魂未定之时将其说服。而这两人一降, 关系前方打仗所需的粮草物资便化为了泡影。没有粮草, 军心必乱, 想当初十八路诸侯结盟之时, 何等英雄的孙坚因为袁术不肯发粮草而痛失好局, 败于华雄之手。此外, 如果刘封、孟达能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关羽, 些许事情还有些转机, 但是当廖化冒死突围来到上庸寻救于刘封、孟达时, 孟达只一席话就把刘备的这位义子与关羽隔裂开来, 在第77回, 虽说孟达表达有添油加醋之意, 但“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 不可僭立, 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与上庸山城之地, 以杜后患”的这番言辞, 令刘封深信不已。由此可见, 关羽调荆州之兵以攻樊城, 内部已经有了裂痕, 加之与刘封之间的旧伤, 其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分散。孙权一方同心同德, 而关羽一方离心离德, 荆州之失, 势在必然。
总之, 虽说历来有定论, 说关羽是因为个人的性格过于恃才高傲导致最终的悲剧, 不仅丢荆州, 而且丢性命, 那是大意,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稍加注意, 荆州是不会丢失的。笔者以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双方力量的悬殊、主帅谋略的高下、内部人心的向背等方面的因素才是荆州丢失的根本原因。
摘要:任何偶然事件的发生都有某种必然的因素在支撑。人们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 似乎荆州的丢失是关羽的一时疏忽大意导致, 也有人说是关羽致命的性格缺陷导致。但笔者以为, 分析一件事情, 评价一个人物, 应该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才够客观。据此, 关于荆州的丢失,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双方力量强弱差异悬殊;2.主帅智慧谋略高下明显;3.双方内部人心向背明确。
关键词:荆州,丢失,关羽,孙权
参考文献
[1]白至德著.白寿彝讲历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10.
[2]易中天著.品三国[M],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7.
历史上的关羽并非是武功盖世的超人。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忠于异性兄长刘备,所谓“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历史上的关羽还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名将,过五关斩六将虽出自小说家语,但斩颜良是有史可证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拥兵百万南征荆州、穷追刘备,关羽奉命率刘琦水军,济渡亡命中的刘备,后与周瑜联军,埋伏华容,狙击败退的曹军,随之辅佐刘备收江南诸郡,以功拜为襄阳太守,驻军江北。刘备征蜀,关羽镇守荆州,使东吴不敢下手。建安二十四年(219),他败曹仁,水淹七军,于禁投降,计斩庞德,成震华夏。但他刚愎自用,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大意失荆州,本人也被吴将吕蒙擒获、遇害。可见历史上的关羽并非完人,那么为什么会受到民间的普遍尊奉呢?
翻开清人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在《仁义之气常存》一条中说:“盖当时之祀虚侯,亦今日之关庙,后重伍子胥、程婴、杵臼及项羽,皆祭遍海内,古今来取义成仁之士,其身虽死,其气常存。”指出“仁义之气”是关羽受到人们顶礼的原因所在。
那么,关羽被神化始于何代呢?《全唐文》收入了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董侹的《重修玉泉关庙记》一文,知中唐已有关庙,关羽已被崇拜。南宋偏安一隅,使三国封建正统史观由原先的帝魏寇蜀改为帝蜀寇魏,而忠心辅佐刘备的关羽随着政治价值的提高,神化色彩更为浓烈了。这种风气遗留至元,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宫廷做佛事时伴有“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既有神轿,必有坐在轿内的关羽偶像,它也许是从关庙里请出来的关羽神像。这是关羽神化正式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随后《明史》也有相同的记载。甚至出帝王敕封,这是封建统治者借以宣扬忠义思想,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明孝宗时,庸愚子(蒋大器)为《三国演义》作序指出:“关张之义,尤宜尚也。”经过罗贯中艺术加工的关羽形象正是忠义思想的化身,它因投合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而大走红运。如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敕封令下,“关帝庙宇遍海宇,一村一社处处有之,虽塞垣边障,祠宇亦多”,甚至此风刮进宫廷,明天启年间(1621~1627),“宫中竖关帝像二尊,一大一小”。
清代推崇关羽更是卖力,究其原因,似与清之立国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个《三国演义》迷,从中学到不少兵法与韬略,在统一关外的战争中,努尔哈赤所率领的旗兵几乎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为了神化自己,把人为的胜利因素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说成得到关羽神佑。顺治九年(1652)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封为“忠义神勇关圣大帝”,乾隆三十四年(1769)敕封为“灵佑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关羽被抬到武圣的高度,所立的武庙与孔子的文庙比肩。
既然关羽之“义”是封建统治者吹捧出来的,为什么民间也奉行不悖呢?这当与唐宋直至明清时代的社会组织变化有关。《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关羽同刘备曾“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小说据此衍化出一系列的义举,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义释曹盂德等。清初毛宗岗更是对此推崇备至,认为关羽“报主之志坚”,“酬恩之义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究其原因,与社会的深刻变化有关。
明清时期,城市无业游民与帮工日益增多,为了增强谋事的力量,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帮会。帮会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與异姓诸家,较难纯粹利用原先的血缘乡里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往往转用江湖义气作为团聚的手段,称兄道弟的异姓兄弟多了,这得通过结义的形式聚会一起,就是拉帮结派或秘密会社聚众的一种常见手段。异姓结为金兰,即使生不同姓,居不同里,也可生死与共、亲如一家。刘、关、张结盟时发出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园结义誓言,就是明清之际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神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真相
《三国志·华佗传》讲了许多华佗行医治病的故事,惟独没有替谁“刮骨疗毒”或“刮骨去毒”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将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写得惊心动魄,生动感人。其实正像“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一场子虚乌有,完全的“空了吹”!
《三国演义》描写:“关公在樊城战曹仁中箭落马后,回营拔出臂箭。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众将“只得四方访问名医。忽一日,有人从江东驾小舟而来,直至寨前。……自言姓名:‘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因闻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展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看看,写得何其有鼻子有眼,多么具体入微!
但历史上压根没有这回事。
2、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3、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罗贯中
4、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5、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名绝代无。――罗贯中
6、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7、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
8、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9、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罗贯中
10、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11、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名绝代无。――罗贯中
12、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13、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罗贯中
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位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卧蚕眉,丹凤眼,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男子出现在我眼前。咦,这不是关羽吗?我既惊讶又激动,连忙拱手跪下说:“请问您是关羽大哥吗?”“你是何人?”“在下姓黄,名博然,是您的忠实粉丝。”“什么粉丝肉丝,本将军还有急事,先走一步。”我立马抓住关羽的手,只见金光一闪,我摔倒在地。咦?这不是关羽的荆州城吗?我怎么来到古代了。
此时,军营的气氛十分紧张,原来关羽失了荆州要向麦城撤退。我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一回《关云长败走麦城》,我立马跑过去,“关将军万万不可去麦城,路上有伏兵,您会遭到不测。”“你这毛小子是谁,休得胡说。”一位士兵拔出剑架在我的脖子上。“放肆,休得无理!”关羽对士兵厉声道,关羽转过头看向我:“小孩,你怎么知道会有伏兵,你能把详情告诉我吗?”
然后我向众臣们说明了原因,还给出妙计。只见众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还时不时发出啧啧赞叹,最后得出结论,此计可行。关羽送我二百精兵让我埋伏起来,自己领一百兵力去“自投罗网”。到了傍晚,关羽骑着宝马在路上缓缓走着,忽然旁边出现一千多东吴士兵拿着铁链想把关羽锁起来,我立马挽弓搭箭,弹无虚发,一箭爆头,把敌军打得人仰马翻,丢盔弃甲。
似曾相识,这样的场景在《贞观长歌》开始片段依然出现,长孙无忌要把魏征等人押往刑场,李世民劝说魏征:“你知道对旧主尽忠,却不知道忠于大唐的江山社稷,虽忠却不是大忠;知道守一个人的志节,却不知道为天下苍生做点益事,虽贤却不是大贤!阁下饱读圣人之书,却还是没有明白,做忠臣易做大忠臣难,做贤者易做大贤者更难的道理,朕实在是为你惋息呀!”
一语道醒梦中人,关羽是个好将才,他的忠义属于个人忠义,却不是更高角度的全局忠义,关羽爱惜自己的名声超过了一切,以至于没有从刘备振兴汉室更高的角度思考该不该放曹操,而是从自身角度考虑:放走曹操才符合我关羽做事的风格!
三国始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却毁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若关羽熟悉或深谙蜀国战略(联吴抗曹),断然不会侮辱东吴(嫁女儿),破坏这个战略,导致失去荆州,把蜀国推向灭亡的道路!
所以,关羽的视角永远局限于桃园三结义的范畴,凡是不利于桃园三结义的事情,关羽一概不干,甚至是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中、也可能没他们兄弟三人结义的稳定重要。
故太宗与魏征的对话,关羽如果领悟到,三国的结果可能又是另一番境况,在某些问题的角度上,关羽甚至不如张飞看的更高,比如马超对刘备不敬,关羽的意见就是杀掉,张飞则通过关张二人恭敬立于刘备身后达到感化马超的目的,由此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东吴的周瑜,在吴国的声望口碑甚至大大超过了刚刚继位的孙权,以至于其兄临死嘱咐孙权:东吴国事可尽交与公瑾,周瑜打仗是一把好手,甚至超过了优秀的将才,兼将才与帅才于一身,但是在外交政治及重大战略问题上,这个帅才的反映却远远不及鲁肃。
很多看三国的人大都熟悉周瑜而不熟悉鲁肃,甚至许多人认为周瑜远甚于鲁肃,可是不要忘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之所以能成功,在于诸葛亮和鲁肃二人从中斡旋,因为鲁肃也同样看出了“联蜀抗曹”将是东吴的国策,也看出了它的战略要义,所以孙坚告诉孙权:鲁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假如他在,东吴二十年当无忧也。
周瑜为雪耻,竟要求孙权举东吴之兵夺回荆州,鲁肃和孙权自然站得更高,若同意周瑜,岂不正中曹丞相下怀,正好在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之际发动进攻轻易一举灭掉蜀吴……
好了,到这里不再谈三国,也不再谈周瑜和关羽,他们都是难得的将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可是分析他们的目的在于要思考:你的企业谁是关羽或周瑜?谁又是诸葛亮和鲁肃?会不会他们没有站在对应的位置上而无法让企业高效前进?
比如攻城略地的将才晋升为掌控全国的营销总监,等于关羽提升为诸葛亮的职务,对关羽是一种摧残,无法发挥其专长,对公司是“拿发展当实验游戏”,没那个高度你非让他有那个高度!这种能由将才转化为帅才的人实在太少……
所以CEO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用好人”,如何用好?是个一辈子都研究的话题,如何分清企业里的张飞、关羽?如何分清鲁肃和诸葛亮?如何让创业阶段攻城略地的元老退位换为高职业素质的标准化操作团队?如何处理好“武将”与“文将”的交替?是值得研究总结的。
看戏剧,不论是国粹京剧,周边的秦腔豫剧,还是晋南家乡的蒲剧,红脸关公都是少不了的角色。据说前清时期,关公出场亮相,观众都要起立,即使是西太后慈禧也不例外。还有,演走麦城之前都要先给关公牌位烧香,而且走麦城不能放在大轴或开场。更有意思的是,人物首次登台念白,扮关羽演员的自我介绍:"吾乃关公是也"。自己称自己为关公,似乎不通,这其实与古代的避讳有关。关公不但被佛、儒、道三家称为神,更被历代皇帝加封二十多次,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十月十日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又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既然尊之为帝,名字自然是要避讳。
出门旅游,见到最多的是庙宇,我虽是个没有信仰的野蛮人,但不论神佛道儒,也都进去看一看。有不少庙里也奉贡着关公,看一尊红脸的关羽威严地坐在上面,心里常会生出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抵触排斥,怀疑不解,也有轻慢和不屑,觉得把这样一介武士贡在上面,我心里先会不服。
我们国家历来提倡忠孝仁义,就是要抹杀自然人性的平等,禁锢个人独立思想;就是要每个人都有自己孝忠的主子,都实实在在地去做奴才。追求一种理想,固守一种信念,无可厚非,但一生只愚忠于某个人,盲从于某种利益集团,并不值得多么大加颂扬。当然,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不能用现代的目光要求古人,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抱着相对客观的态度,一味吹捧和神话也不是明智之举。
对于关云长,我最感兴趣是他的胡须,雅一点的说法是,美髯公。髯的解释是,两颊上的长须,所以,关羽的胡须更像马克思那样,是那种漫延到两颊,长得无与伦比,美得让人羡慕的胡须。演义里写汉献帝初次见到关羽的美髯,也好生喜欢,赐一锦囊让他装起来,免得损坏。像关羽这样勇猛的人,配上这样一部长须,雄性十足,好比是雄狮的鬃毛,看起来自然非同凡响,一个男人的胡子长成这样子,傲视一切,也就可以理解了。
胡须,作为男人的第二性征,体现了男人的阳刚之美,似乎与雄性激素分泌也有关系,所以提到胡须,不能不说一说关羽的男女之事。历来,江山美色,都是男人真想要的东西,但演义里却只字不提关羽的爱情故事,似乎英雄从来不与女人沾边。事实上,关羽的情事,史书还真有记载。《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说:"(秦)朗父名宜禄,……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关羽屡请于太祖(曹操),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注引王隐《蜀记》也说:"曹公(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吕)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可知这事并非虚构。围攻吕布战事犹酣,关羽却惦记别人的老婆,多次为一妇人乞求曹操,情急的心态表露无遗,可见云长兄并非像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但他的情急"屡启",反倒引起曹操的疑心,先派人去"迎看",从破城后"自留之",证明杜氏确有"异色",关羽看女人也很有点眼力。那个被夺了妻子的倒霉的秦宜禄,被俘投降,曹操还给了他一个铚长的小官。可见汉时在男女关系这件事情上,还是很放得很开的,并不把所谓的贞操观看得多重。不是说曹操爱才如宝吗,连一个妇人也跟部下抢,事先答应了的话也不顾了,难怪云长不铁心跟他。不过说句题外话,杜氏跟了曹操并不算亏,连"拖油瓶"带过去的"假子"秦朗,也得到百般宠爱,曹操以此常对人说:世上难道还有像我这样疼爱继子的人吗?(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曹操的好色,倒也可爱。
关羽的骄傲,共所周知,例子都很经典:看不起老将黄忠,耻与之同列;更看不起东吴年轻将领陆逊,呼之为:"小儿";甚至连吴主孙权也瞧不上眼,对其为子求婚,不仅不允,还加以侮辱,竟然说:"虎女焉能配汝犬子!"以前读三国演义,读到马超归降刘备,关羽欲入川与其一比高下,诸葛亮给关羽写信"戴高帽",关羽看后心里欢喜,并将来信遍传众人那一节,暗自好笑,做为镇守一方的统帅,如此骄纵任性,而诸葛亮只用哄小孩的法子,就给哄住了,这关羽的将军也不知道怎么当得?演义的真假自然不必过于求真,可是这件事在《三国志》也有明文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关羽的骄纵和简单可以说有史为证。
当年单刀赴会,更可能是赞颂鲁肃的故事。想那头脑清楚气度恢宏的鲁子敬,有生之年始终不一地维护孙刘联盟,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最后形成,可是碰上了关羽这样骄傲混沌,没有大局观念的武夫,只好在心里暗自叫苦去了。也只有鲁肃能够顾及全局,包容得了关羽,后来的吕蒙陆逊哪里还跟你讲什么情面。
不过,做为捍将和勇士,关羽无疑是合格的。同时代东吴的周瑜评价他:"熊虎之将",曹魏三朝元老刘晔称他:"勇冠三军",都是中肯的评价。狂妄的背后,一定有所支撑,能够傲视群雄,能够目空一切,就好比历来自认怀才不遇的文人,狂言四出,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关羽的自大,也不全是盲目自大。当年镇守荆州,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英名威震华夏,让曹操没有办法,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从这些历史的事实都可以看得出来,关羽至少算得上是,三国名将。
荆州的失败,并不只是关羽一个人的过错,这应该是西蜀集团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其责任人应该在最高决策层,包括刘备诸葛亮这些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勇士,最好的结局就是,战死疆场,也算是死得其所。关羽最后的毁败,并不意外,也在都情理之中,他为自己平日的骄横和狂傲交足了学费(可惜用不到了)。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做为战士,有多少风光,也有多少毁伤,吃进的越多,最后吐出的也就越多,據史载:"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后尽灭关氏家族。"
做为名将和勇士,最后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沉重。
【关羽的历史典故】推荐阅读: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关羽作文10-30
关羽脸谱简介07-22
三国人物关羽01-27
三国演义人物之关羽11-24
我的朋友“刘关羽”作文12-26
关羽_小学生四年级作文10-19
宋朝的历史典故07-01
知音的历史典故10-31
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05-29
有关汉朝的历史典故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