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15课教案(精选13篇)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并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要点,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并初步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本质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整体知识结构,叙事的逻辑顺序,如何突出课文主题的编写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教学难点
“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历史情景模拟、图示法、读图识图学习法; 分组讨论、相互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 导入
1、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2、教师设问导入:欧洲资本主义这种“先进的西方文明”还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起来?(要求学生根据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3、导读提纲
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给美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 ②西欧的奴隶贩子是如何进行“三角贸易”的?这种贸易对非洲和欧洲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③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印度怎样进行殖民掠夺? ④这些史实揭示出西欧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怎么样?
二、合 作 探 究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哪些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依次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
2、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有哪些?(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
3、这些殖民掠夺方式给美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印第安人数锐减,劳动力紧缺)
4、欧洲殖民者如何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种植园充当奴隶,进行“三角贸易”。)
5、说说西欧的奴隶贩子们是如何进行“三角贸易”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被抓获的黑奴》、《黑奴运抵美洲》等,帮助学生形象地叙述历史情景。)①出程(枪支、杂物等)→非洲(掳获黑人)
②中程(黑人奴隶)→美洲(贩卖黑人得利,购买金银和工业原料)③归程(金银和烟草、蔗糖等工业原料)→英国、法国(投资工商业)
6、根据95页“动脑筋”:“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作用?(它为欧洲积聚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7、“三角贸易”对非洲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非洲因此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从此发展困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是怎样形成的?(课件演示《英国殖民扩张图》、《英西海战图》等,配合学生读书作标记)
①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后,先后打败了哪些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②英国为什么又称作“日不落帝国”?
2、它在印度怎样进行殖民掠夺?(分层解析)
①英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17世纪)②负责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东印度公司,后来英国还利用它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③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过程有什么特点?(沿海据点→内地扩张→掠夺财富)④克莱武在印度进行掠夺的事实,说明了英国殖民者的本性怎样?
3、这样的殖民掠夺对英国和印度分别造成哪些影响?(英国在印度掠夺了巨额财富,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而印度却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长期限于贫困。)
4、这些史实揭示出西欧列强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怎么样?(野蛮无耻、残暴血腥)
5、根据97页“活动与探究”补充一段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摘录,组织学生思考: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①“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是欧洲殖民者的主要侵略活动方式,是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些侵略活动使得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给非洲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②“三角贸易”和殖民侵略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一次冲撞和整合,这个过程与古代战争一样,既有残酷野蛮的一面,也有传播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一面。由于人类文明是人类智慧和良知的结晶,随着它的发展脚步,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整合应当越来越倾向于和平交融的方式。
三、总 结 提 高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17世纪的欧洲兴起的殖民国家。它们在激烈的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一个国家打败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它是——(英国)各国占有了殖民地后,进行了残忍的、血腥的掠夺和屠杀,而且还毫不羞耻地贩卖黑奴。殖民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卑鄙贪欲和野蛮暴行的历史,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一点。
四、巩 固 练习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B)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英国和西班牙 D.法国和美国
2、欧洲殖民国家经营的“三角贸易”的罪恶行径是(C)A.贩卖印地安人到非洲
B.贩卖印地安人到欧洲 C.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D.贩卖非洲黑人到欧洲
3、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在(D)A.17世纪中期 B.18世纪初期 C.18世纪上半期 D.18世纪后半期
4、罪恶的“三角贸易”出发点是(B)
A.非洲
B.欧洲
C.美洲
D.亚洲
5、罪恶的“三角贸易”,使下列哪一地区丧失了近亿的精壮人口(C)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6、乔治是个奴隶贩子,他在从美洲返回到欧洲的“归程”中运载的货物主要包括(B)①黄金②奴隶③白银④枪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罪恶的“三角贸易”在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里的“三角”是指(D)①欧洲②非洲③大洋洲④美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美国NBA球星乔丹的祖先来自非洲。这是因为(B)A.成立东印度公司
B.罪恶的“三角贸易” C.美国政府的移民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9、英国开始侵入印度是在(C)
A.15世纪初
B.16世纪初
C.17世纪初
D.18世纪初
10、最早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的国家是(B)A.法国
B.英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当英国殖民者占领孟加拉后,他们首先窃取了孟加拉的国库,仅此一项,就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3700万英镑„„东印度公司使印度人民遭受了无穷空难,仅1770年的大饥荒就饿死1000万人,占孟加拉人中的三分之一。
──摘自东方出版社《你知道东印度公司是如何统治印度的吗?》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的最主要“贸易”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一“贸易”?
(2)根据两则材料概述这些现象对西方和东方各造成了什么主要影响?
板书 设计
一、殖民掠夺
1、参与国家
最早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
2、方式
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贩卖黑奴:参与国家:最先是葡萄牙人,英国后来居上 方式:“三角贸易”
后果: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大发横财,他们回到欧洲,将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后果
①对殖民国家:获得财富,增加资本,扩大市场,促进发展②对殖民地:灾难深重,贫穷落后③对世界: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 形成时间:18世纪后半期
经过: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世纪中后期摧毁荷兰殖民优势,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18世纪在欧洲、印度、北美,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备注
参考: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黄牛课件网
反思
本课优点:
1、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好;特别是学生课堂小活动设计得较有新意,学生的黑色幽默设计得较好;
2、注重时政结合,古今结合。新课教学导入引用了较新的新闻素材:中非友好合作年,胡锦铸访问非洲;
3、老师讲课投入,充满激情。
4、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三角贸易”带来的影响。
5、注重初三毕业班的讲练结合。
不足:首先,在历史课堂小活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把握好个人的情感,实际上是缺乏课堂应变能力的表现。其次,讲课语速快、节奏快,缺乏一种从容淡定,实际上也是缺乏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再其次,课堂语言还需进一步凝练。最后,对于某些历史问题的结论偏左,缺乏严谨性。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 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4.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设计出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每组组长负责将中心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题目由学生自拟,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将已获取的材料整理总结,撰写成文,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探究成果提纲大致如下。
主课题:再说长征、重返长征路、长征故事大家说
历史概况:对手的较量、共和国的脊梁、长征意义、 长征精神
冲浪乐园:长征途中诗词鉴赏、长征组歌欣赏、长征影视作品赏析、长征学习活动感受大家谈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要求及评价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要求以及评价。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做一份小报,并且强调在小报中至少要有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要能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二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注明出处。 三是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运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把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创新。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多方面知识,如长征的主体、长征途经的城市、长征中的事件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和影视作品,研究了《长征中的点滴记录———会宁》《重走长征路》《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长征影视作品赏析》《纪念长征———回首长征中的年轻一代》等。经过推荐,活动部分成果发表在 《中学政史地》等刊物上。
四、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中考命题的根本,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学生只有熟悉课本,打好基础,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离开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课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概念,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如对于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可根据目录整理成相关的线索,在每个章节串线的基础上,再把整本书串成一条线索,让学生明白:世界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
实践证明,抓点理线,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和条理化。因此,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主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从而做到“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知识点。
需注意的是复习课不是上新课,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层面上,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我的做法主要是印发考试说明给学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详略得当。
二、专题复习,关注热点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使书本由薄变厚的一个过程,学生从中掌握了大量信息,但一时难以消化、吸收。学生要真正掌握好基础知识,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使书本由厚变薄。方法是在复习时重新组合教材,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进行“纵横”联系,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及时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事件,都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为此我的做法是为学生整理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和世界近现代史专题,这些专题的整理为学生理清了复杂的历史,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合贯通,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凡是符合当前时代主流的重大时政热点,如国庆60周年盛典,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双百”人物的评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低碳经济等都可作为复习的重点。教师可充分结合考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实现重点、考点、热点相结合。
三、精编精练,培养能力
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精编练习,每周进行“实战演练”,然后根据演练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巩固深化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和效果。
1.选择题。如何准确快速地得出历史选择题的答案是一张试卷得高分的关键。因此教会学生做选择题时要经历三个主要步骤:①先审题干,分析题干时,注意其中的关键词;②再审题肢,认真推敲备选项;③推断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要求是否相符。掌握了单选题的解题步骤和技巧,对于解答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很有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辨析题。2008年开始,辨析题由原来的6个错误18分变为3个错误18分,节省了考生的时间,但同时也加大了失分的可能,仍然是试卷中的容易失分题。答出判断的理由4分要拿到满分,一定要说清楚错误的原因,不能简单改错。
3.材料解析题。一般情况下都有三种设问方式:①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注意是概述,不是全抄);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回答;③不提材料和所学知识,一般会与前一问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应变,要么材料、要么书本,一般情况下,两者要结合。
课型:新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温故知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二)导入: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新授: 1.预习导航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2)三国同盟分别是、、等国;三国协约分别是、、等国.(3)一战的导火线是.(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5)一战的性质是一场.(6)一战的结果是.2.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有哪些?
(3)有人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对吗?说明理由.甲: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不一定,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战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他们俩谁说的有道理?
(4)一战的结果怎么样?产生了哪些影响?
(5)一战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课堂小结)
(五)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 双方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 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有人认为一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 三国同盟的形成 B 三国协约的形成 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4)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B 美国对德国宣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D 协约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5)下列史实不属于一战影响的是()
A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B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C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6)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因为()A 战争武器先进 B 战争进程速度快 C 作战范围广泛 D 战争的残酷性
(7)列宁曾说世界是第一次被瓜分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什么时候过度到帝国主义阶段的?
②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他们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导致的结果如何?
③这一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
④客观上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8)你如何理解一战的性质?
走向近代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知识与能力
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正确理解“三角贸易”的实质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中,认识殖民国家的贪婪与残暴。
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认识“三角贸易”的内容和历史影响。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殖民掠夺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为了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第一篇章
殖民掠夺急先锋
1.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活动。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活动
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②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
③葡萄牙殖民表现: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其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
④西班牙殖民表现:
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西班牙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除巴西以外)。
2.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1)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西班牙掠去了约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
(2)屠杀印第安人:有人估计在西班牙人入侵后12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便被屠杀了好几百万。大规模的屠杀很快使西印度群岛上的居民几乎绝迹,这种现象接着在其他地区也出现了。
第二篇章
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为什么也会选择殖民扩张的道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迅速发展,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2.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激战,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英国的殖民表现:
①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建立大种植园。种植英国工业所需的原材料
②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3、三角贸易
①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根本原因);欧洲一些人看到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有利可图(直接原因)。
②过程: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③影响
对非洲: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长期的贫穷与落后。导致非洲长期处于部族冲突战乱中。
对欧洲:欧洲殖民者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美洲:为美洲地区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欧洲资产阶级在贩卖黑奴的过程中,“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今天不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粉饰他们的社会,用“民主”、“人权”来打扮自己,但是这段血腥的历史他们永远也洗不掉。
第三篇章
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
荷兰,因为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17世纪,荷兰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去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抢占中国台湾;在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法国:法国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3.“日不落帝国”——英国
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自诩为“__日不落帝国__”。
4.欧洲殖民掠夺的影响
(1)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欧洲工业产品、近代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倍速P122页。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2.三角贸易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
2.法国
3.英国
4.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正确理解“三角贸易”的实质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
难点:殖民掠夺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发、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二)、讲授新课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活动。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②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③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其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
西班牙:
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西班牙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除巴西以外)。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西班牙掠去了约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从巴西运走至少有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
屠杀印第安人:有人估计在西班牙人入侵后12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便被屠杀了好几百万。大规模的屠杀很快使西印度群岛上的居民几乎绝迹,这种现象接着在其他地区也出现了。
强迫印第安人劳动:
推行种族歧视: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 成为海上霸主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激战,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2、三角贸易:
①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根本原因);欧洲一些人看到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有利可图(直接原因)。②过程: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③影响: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给欧洲带来巨额利润,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三角贸易”的过程欧洲美洲归程出程中程非洲 东印度公司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17~19世纪中期英国对东方(主要是对印度和中国)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全称对东印度群岛贸易的英国商人联合公司。总部设在伦敦。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由伦敦一群冒险家和商人组成,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军队、军舰,以及在印度具有宣战、媾和等特权的集政治、商业和军事为一体的强权组织。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
荷兰,因为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17世纪,荷兰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去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抢占中国台湾;在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法国:法国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3、“日不落帝国”---英国:
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自诩为“__日不落帝国__”。
4、影响:
①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也将产自美洲
非洲和亚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带到欧洲;同时将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带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把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课堂小结:
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活动具有双重作用:殖民侵略给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仇恨,它造成了当地的贫穷和落后;也不能否认殖民侵略从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它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落后地区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当地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
(四)、课堂练习:、1、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
①英国 ②荷兰 ③葡萄牙 ④西班牙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2、16世纪末期,成为海上霸主的是()A.荷兰 B.法国C.英国 D.西班牙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早期殖民掠夺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 成为海上霸主
2、三角贸易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
2、法国
3、英国
4、影响:
“不过据有关资料显示,扑克的最早起源是我们中国。相传早在秦末楚汉争斗时期,大将军韩信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愁,发明了一种纸牌游戏,因为牌面只有树叶大小,所以被称为‘叶子戏。到了我国宋代时,‘叶子戏在民间就流行起来。”“既然扑克牌的最早雏形在我们中国,那么为什么会在14世纪的欧洲完善和定型呢?”学生陷入沉思。“马可·波罗!”有人嚷了出来。“对啊!请依据课本讲出理由。”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说:“13世纪,马可·波罗一行到达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每到一处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扑克牌的玩法就可能被他学会了。马可·波罗回国后,就把扑克牌的玩法带到了欧洲。”“很好,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扑克牌在中国产生,通过马可·波罗传播,最终在欧洲完善和定型。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六、七、八三节课。”
“刚才扑克牌传播的方式是古代文明交往的哪种方式?”“和平交流。”“另外一种方式是?”“暴力冲突。”“举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希波战争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马拉松比赛的由来……”
“这是哪张牌?”“梅花K!”学生齐声答道。“K是king的缩写,皇帝的意思。梅花K是哪位著名的皇帝?”扑克常见,可这个问题鲜有人注意过,教室里一片哑然。我提醒到:“我们第二课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被他占据其中三个。这位皇帝要求自己的战士要把世界作为自己的故乡。”“亚历山大大帝。”学生齐声说。“请你背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间及过程。”……
“这是哪张牌?”“方块K。”“方块K是谁?”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乱猜了。我提示说:“是我们第三课学到的,他公元前49年夺取了罗马政权。”“恺撒。”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由于恺撒在罗马帝国硬币上的画像是侧面像,因此他也是四个K中唯一的侧面像,”我扬了扬手中的牌,“同时恺撒并不是罗马帝国的真正皇帝,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是?”“屋大维。”生答。“哪一年称帝?”“公元前27年。”“恺撒虽然不是罗马帝国真正的皇帝,但他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凯撒的外甥屋大维开创的罗马帝国疆域图,并与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疆域图相比较……”
“罗马帝国成立后的最初二百年是帝国的黄金时期,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中国称它为……”“大秦。”“凯撒非常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丝绸是怎样传入欧洲的呢?”“丝绸之路。”“对,请你再说说阿拉伯人在这条路上,给东方和西方各带来哪些物品、意义?”……
“这是什么数字?”我手捻开从1到10的任一组牌。生答:“阿拉伯数字。”“创始人?”“印度人。”“什么时候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16世纪。”
“马可·波罗来华后记述东方经历和见闻的书名以及意义?”生答……归纳一下,和平交流的事例有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
“这是什么文字?”我手指着任意的JQK。“英文字母。”生答。“对啊,请看书第47页的图表,英文字母属于拉丁语,什么文字为欧洲这种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生答:“腓尼基文字。”“很好,据考证,腓尼基字母主要又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请问古埃及图画文字名称、形成的时间、意义?”“还有一种古老的文字也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它的名称、创造者、意义?”“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
“这是哪张牌?”学生齐声说:“黑桃K。”“他是传说中所罗门的父亲David,《圣经》上记载耶稣就是David的后代,他善于用竖琴演奏,并在《圣经》上写了许多赞美诗,所以这张牌上经常有竖琴图样。说到耶稣,我们就会想到……”“基督教。”学生集体答。“对啊,下面我们共同填写表格——三大宗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主要教义、经典和共同点。”……“我们同学都知道牌的四个花色是按照‘黑红草方的顺序,黑桃最大。K中最大的是谁?”“黑桃K——David。”“一个传说中耶稣的先人,就排在所有的皇帝前面,这说明了什么?”我进一步追问道。很快有学生回答道:“说明了在欧洲当时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全班满堂掌声。
我举起扑克牌说:“这是一副牌,也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部日历。四种花色代表一年四个季节,12张花牌代表一年12个月。每个花色从1加到13等于91,四个季节就是364,加上大王等于365,就是一年,闰年再加小王366。今天我们离中考还有280天,就让我们在未来的280天内,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志在四方、开拓进取;像马可·波罗一样善于学习、不畏艰辛;像古代印度人一样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一定会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
上好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上好历史复习课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量大、琐碎、知识的时代性又不强。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背、默、做、练、讲,学生很快就会“活来死去、以史为死”,唯恐避之不及。因此,上课时既要充分利用书本的文字和图片,用活课本,还要加入表格、归纳、小结对知识进行条目化和系统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高于课本,尽可能多地使用教材以外的资源,以增强课堂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张力。
扑克牌大家司空见惯,可是很少有人关注它背后的相关知识,本课就是运用扑克牌取得许多出其不意的效果。首先,历史课堂上亮出扑克牌,学生觉得惊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也贴近了学生生活,贴近了社会,把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靠近,这既符合学生的天性又符合教学和学习的规律。第二,以扑克牌为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既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和阿拉伯数字,又从方块K恺撒引出屋大维、罗马帝国的疆域图;从KQJ英文字母引出腓尼基文字,再引出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从扑克牌由来引出马可·波罗,再到《马可·波罗行纪》的意义;从黑桃KDavid引出耶稣再引出三大宗教比较的表格。三课的知识点完全为一线所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扩大了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强了学科知识的实践性,扩展了历史教学的外延和深度,当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最重要的是以身边常见的扑克牌为例,使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会观察生活和关注生活,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就要在历史课上设法“诱惑”他,让他要盼上、乐上历史课。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多多观察生活,多多想些点子,多多迈出挖掘乡土教材的步子,多多注重历史课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多么有趣、鲜活和高效。
因此,这堂课的效果我并不担心,接下来进行目标检测,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
【内容标准】
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探讨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学习先进,不断的调整充实自己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要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难点: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导入。日本是如何成为亚洲强国的? 【新课探究】
一、探讨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明确:
1、12世纪开始,日本进入了黑暗的幕府统治时期。2、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保守落后的封建国家。
3、日本封建统治的构成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其中掌握实权的是将军。
4、日本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5、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二、探讨倒幕运动
明确:1868年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明治政府成立。
三、探讨民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内容: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创立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3)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4)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军队。(5)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3、讨论: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确:
(1)性质上,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2)世纪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摆脱了民族危机。
(4)但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为什么?提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能彻底)
4、对日本明治维新双重影响(积极和消极)的认识: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应从德川幕府的统治、倒幕运动和明治初年的改革三个方面去掌握。德川幕府的统治重点了解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了解倒幕运动的简要经过、结果。明治初年的改革要求学生掌握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原因、内容、性质、意义、局限性。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世纪中期,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掌握实权的是:(B)
A.天皇 B.将军 C.大名 D.武士
2.19世纪中期,构成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D)A.农民反幕府统治斗争高潮
B.中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
C.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
3.1853年,最先打开日本大门,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资本主义国家是(B)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4.幕府统治被推翻是在哪一年?(B)
A.1867年 B.1868年
C.1869年 D.1873年
5.明治维新的性质是:(B)
A.地主阶级性质 B.资产阶级性质 C.进步性质 D.封建性质
二、材料解析
6.阅读下列材料:
明治维新首先剥夺藩主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后来又“废藩置县”,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知事由中央任免。明治政府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同时,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
回答问题: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的什么改革措施?(“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加强中央集权)
②明治维新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明治维新有何积极作用?(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惟一能保持独立的国家)
三、问答
一、知识目标: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二、知识结构: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
2、战争酝酿:
(1)慕尼黑阴谋
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
情况:1938年9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 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2)苏联自保
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初期阶段
(1)大战爆发
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2)西线形势
进攻北欧:丹麦、挪威
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3)重要事件:绕过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
4、大战扩大
(1)苏德战争
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 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2)太平洋战争
爆发原因:日美矛盾激化——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美英贸易禁运
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后果影响:重创美国舰队、二战达最大规模、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导入 1.歌曲
2.复习旧知,法西斯国家对外政策的特点?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
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慕尼黑阴谋。)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本课一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
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小组活动:介绍德国西进的过程。
(包括战争开始阶段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法国的溃败;英国的不列颠之战。学生在介绍的同时进行生生互动式的提问。)
思维提速:德国为什么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小组活动:介绍苏德战争。
各抒己见:苏德国战争中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取胜? 历史故事:日本偷袭珍珠港。
(同时展示相关的地图、影像资料。)
动脑筋: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产活动的是()
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
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
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
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
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题〗: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
〖连线题〗:
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贫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
〖列表题〗:
刚才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基础题目,现在关上课本,考考你的对比能力
名称
项目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出现时间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本上第一部分的内容。(约2分钟)一、八一南昌起义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浏览完了吗?好,请同学们想这样一个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一南昌起义的概况。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生:1927.8.1 师:很好,请同学们在书上划一下南昌起义爆发的时间,那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西南昌。
师:非常好,那南昌起义领导人又有哪些呢? 生: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师:说的很对,那么南昌起义的结果怎么样?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6页,看书上第二段怎么说的,我们同学说对了,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了。所以说南昌起义的结果就是胜利转向失败。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胜利之后,南昌起义这支部队又到哪去了呢?
生:广东。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斗。(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之后老师找同学来回答。(2分钟)生:
1、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良;
2、革命队伍少、力量小。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
生:
1、壮大革命队伍;
2、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做基础;
3、有先进的武器。。
师:那么怎么壮大革命队伍呢? 生:到边远的山区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胜利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书)
师:答对了。我们看一下书上76页右上角的想一想: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秋收起义。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我们来看一下秋收起义的概况。秋收起义是哪一年爆发的呢?
生:1927.9 师:那么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攻占长沙。
师:结果如何呢?对,失败了。那么失败之后,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呢?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大的内容------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那同学们想想,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生:因为井冈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远离大城市,安全。
师:我们都知道,秋收起义之后,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书)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左下角的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生:因为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可以保存革命力量,积蓄发展革命力量。
师:好,我们现在看一下76页中间的这幅图片,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从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井冈山整齐、美观、绿树成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当年的井冈山很贫困、落后。革命很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同学们知道“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吗?
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冬季训练时,由于敌军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生活十分困难。一日三餐大多都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根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的运动。作为军长的朱德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的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40开外的人了,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啊,于是连夜做了一个扁担为了防止再次丢失,他在上面刻了三个字“朱德记”。师:我们从朱德身上能学到他什么优秀品质呢?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这些品质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书)
师:继井冈山根据地之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师: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第5次失败。师:为什么前4次成功了,第5次失败了?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第5次失败----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重大损失。(书)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好,我们接着看本课第三个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讲第三个内容之前,老师要播放一首歌,它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同学们先来感受一下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情谊。(3分钟)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那种深厚情谊。听完长征的主题曲,我们一起来看长征的概况。
师:长征具体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生:1934.10-1936.10 师:同学把书翻到第79页,我们一起看一下长征的路线图,从途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的,到达遵义,然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毛儿盖的大草地,最后经过六盘山到陕北的吴起镇。此时长征还未结束,到1936.10,红军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师:有谁给老师说一下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师:很好。在长征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谁可以举出事例呢?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名叫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那母子三人,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对人民群众对战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深深感动着我们,在长征过程中,像谢益先这样感人的事例很多。让我们看到了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互助。。。在我们校园中,这些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师:在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我们一起来看遵义会议的概况。师:遵义会议哪一年召开的?
生:1935.1 师: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很好,那么遵义会议有什么最要的历史意义呢? 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很好,同学们在书上把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划出来。师: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诗是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集体朗读一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平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暴动。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最高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史上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3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九年级历史第15课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教案11-26
七年级上历史15课教案06-30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1-27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设计10-31
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11-21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10-15
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小结12-20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案10-08
九年级历史的足迹教案10-17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