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精选12篇)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并对其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往往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以概念来讲解概念。这些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情绪,有的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1 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管理体系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要把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局工作人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并将发往同一地点的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火车站、飞机场等运输部门,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局进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邮局盖上信件到达的邮戳,并由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1)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寄信人、收信人、寄信和收信的邮局、运输信件的交通工具等构成了三层结构的邮政管理体系。通过和OSI七层体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层次的概念有个形象的认识。转贴于http://

2)要寄信必须要把信件放入信封内,并且必须要写上收信人地址和贴上邮票,说明信件的封装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并且在发信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封装的过程。在收信时则表现为拆封(拆信)的过程。这和OSI七层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封装/拆封有相似之处。

3)信件在寄信人/收信人层表现形式为一封信;在邮局表现形式为目的地为相同地点的装袋的状态;在运输部门表现为打成大包的状态。所以说,数据(信件)在不同层次,信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而在同一层,表现的形态是一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

4)在邮政三层体系结构中,寄信人/收信人层为该体系的上层,运输层为该体系的下层,可以看出寄信人/收信人使用的是邮局的服务,邮局使用的是运输部门的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OSI七层模型中上下层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样,学生对OSI体系结构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2.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连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2、成善汉;杨好伟;周开兵;贾文君;;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3期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2

“计算机网络”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该专业的必修和核心课程之一,同样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网络工程的基本训练。

1 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

1.1 理论课程严重滞后于现实技术发展

现今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每年、每月、每日都有许多的技术诞生,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多陈旧,几年甚至十多年都是一本教材,虽说基础的理论知识不会变,但是确实缺乏对新技术的补充和更新,学生学的再好到现实中也是一片茫然,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

个别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必要的更新,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1.2 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本身就是属于工学,不管是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生都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而现实的教学中,不管老师还是学生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在理论教学和学习上,实际操作这个环节的效果可想而之。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1.3 教学方式的单一与落后

现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按照老师所讲的,一步步照搬,遇到不懂的问老师,对有些学习习惯好的同学来说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学,而有些同学则不能完全做完,即使做完了的同学由于是照搬,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深度的理解,遗忘性很大,收获较小。

1.4 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以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同学们在上完基础知识课后,应该对计算机网络有了一些了解,应该有自己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创新性见地和想法,并且应该让学生在下面的课程中体现出来,但是我们现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点,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是让学生完全按照课本来,没有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性和学习的动力。

2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几点改进

2.1 加快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计算机网络大纲和教材改革是这门学科提高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我们要从教材入手,编写出紧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如何抓住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这个特点才是关键。我们认为:计算机网络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课或者应用课,而应是理论、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内容安排上,不仅应重视网络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的阐述,也应重视网络工程构建和网络应用问题的分析。使理论与实际更好结合。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大系统,许多通信标准、应用标准都需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编写计算机网络教材肯定应该学习和吸收国外有关教材和专著内容。但也不应完全照搬、照抄。

2.2 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紧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明确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放在首位,其方法如下:1)让学生动手编写相关网络程序;2)让学生自己分析和组建网络;3)注重网络实验。

2.3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作为教师本身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变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教学效益由原来的照本宣科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逐步改为充分理解教材,以启发式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加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群满脑理论,而不能动手的学生,相反未来更需要一批具有高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增设学生自己设计的课程。例如我们给出一个实际题目:以我们校园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网络的规划与实现方法,首先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初步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拓扑图。如:校园内分为三个区域:办公区,学生寝室,家属区这个三个大区域内应该相对独立。他们之间通信是要核心三层交换机等等。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模拟实现学生的方案。总结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的理论加实际的方法使原来枯燥生涩的纯理论在实际实现中变得生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既生动又形象。

3 小结

本文总结了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以来的经验和体会。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求的学生中,我们必须要加强教材和师资建设,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容波.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教改方案[J].科技信息,2008(13).

[2]杨旭峰.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

[3]方芸,高仲合,高博文,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4]刘彦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众所周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的学科,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每个学生必修课,它开设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育一批批专业能力强、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高校已经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纳入到学生学习知识整体的结构中来,并且还作为了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对此,研究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的措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环节上出现脱节的现象。目前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课堂授课和上机辅导两个模式作为主要教学环节,其教学效果一直没有提高,而因素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是属于应用性的课程,加上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由于自身的计算机知识结构掌握层次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一些比较难、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法及时消化和掌握理解,导致在进行上机后不会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没法对基础课程入门,更别说会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了。

其次,教材内容比较落后和陈旧。计算机技术就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普及应用,作为高校也要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来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如果高校的计算机教材比较落后和陈旧,就会导致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自然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一面,多数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培养在校大学生计算机意识给予充分的重视,一直都是只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和分析任务的欲望、怎样在将来各行业中怎样利用计算机等纳入培养目标中来,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误区,使学生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的理念和观念,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

现在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使了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是多元化的,对此,我们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不单单传授课本上的一些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转变成会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操作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PPT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想象好的元旦贺卡,让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亲自动手来设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动手能力。

(二)要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动手应用能力,对此,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要优化课程体系,我们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特点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好课程体系,促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另外,还要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合、重新整理教材理论知识点,让知识结构更加的紧密性和系统性、连贯性,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其知识内容。

(三)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随着我院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新型模式的教学下,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种条件的综合,结合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相互借鉴学习,明确课件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可以看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效果的,也就是说对于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的给予分析和解决,最终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19-122,125.

[2]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06):38-40.

[3]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4]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01):104-105.

[5]葛敏娜.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9(17):155-156.

[6]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02):54-57.

[7]蔡庆华,江健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4

【摘 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应注重抽象的理论和算法,而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网络问题;理工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通信技术原理的讲解为重点,积极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集成设计、软硬件开发以及施工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88-01

计算机网络目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怎样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其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目前大学教育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同时涉及到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其包括的技术概念十分丰富,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在教学以及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问题。此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在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及计算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然而这些理论及计算都缺乏实用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基本应用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能熟练应用搜索工具以及网络资源,具备基本网络连接与设置的能力,可使简单的网络问题得到解决;网络管理员要求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以及网络管理等,具备从事网络维护管理以及网站建设等工作的能力;网络工程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集成以及网络编程等知识技能,能在网络规划设计以及网络产品开发维护等工作中展现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应结合文、理科学生的学科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网络基本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员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理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对其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文科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合理安排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技能的讲解,例如图形图像工具以及网页设计工具等。理工科教学内容可在网络理论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以及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采用科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可将路由器以及服务器的配置技术讲解为重点,进行网站建设等知识的适当补充。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注重多媒体技术以及工具软件的充分利用,其目的在于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端口的数据传送以及域名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任务驱动以及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兴趣,例如可采用VLAN划分、安全设备配置以及网络拓扑等案例。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文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网络检索以及网络共享等内容时,可与传播学以及电子商务等相联系,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理科生的教学也是如此。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的实施,可采用虚拟实验手段,从而弥补实验设备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受限于经费,实验设备的更新滞后。虚拟实验手段的采用,即将虚拟机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但是,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十分重要,学校应设法构建综合实验平台,加强服务器、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试验设备的配备,为实验环节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应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专职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密切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网络课程的学习水平,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工作,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5

摘要:在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校申报并通过审批,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开放式试验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收获更加丰富、实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强化了与学生互动的意识,使实验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多方面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该文针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教改前后学生实验情况,探讨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总结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式和教学成果。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24-02

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也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高度融合的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同时,这又是一个面向全校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每年都有数千人进行考试,涉及面广。大学新生对于教师依赖性较强,学生基础和需求参差不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门课程的设置本身,就体现了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单一性、僵化性,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挑战。因此,在校、系领导的支持和具体指导,我们就这个学科进行了从传统型转向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试点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对比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开放、时间开放、教学方式开放、师生互动渠道开放及实验室开放。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比起以往的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教师指导指定的班级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等等传统模式来说,可以体现出多方位、多侧面的创新优势。

1.1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教改之前,我校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是32学时课堂讲授+24学时的上机实践,实验的比重相对较低,学生对实验的喜欢和重视程度自然也不高。

1.1.1 实验内容涉及面窄,题目少而且简单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对于教学对象缺乏差异性分类组合,实验教学成了一个封闭的木水桶,水桶功能被木桶的短板所制约。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普及,很多学生在中小学就开始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熟练掌握。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脑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软件的操作,半数以上的学生仍然对电脑的操作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Office。所以学生在一起上实验课时,有的很快完成了任务,有的下课都完成不了,更有甚者完全不知道如何操作,又羞于询问老师,时间长了,就有很多学生不愿意来实验室上课,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看录像、打游戏等。由于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的实验难度都较低,软件的一些高级功能或者细节的设置问题都很少涉及,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了电脑初级培训班。

1.1.2 教学方法比较呆板和单一

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实验的内容,教师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学生无需思考,按照实验讲解就可以顺利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很少会举一反三,遇到不会的问题不假思索直接举手询问教师,这使得学生是消极的被动体,始终处于从属地位[1-3]。封闭化、简单化和重复化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消极情绪,也影响并制约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的潜力难以发挥,更难以进行突破和创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师生互相制约的封闭体系中难以呈现。

1.1.3 考试比重低,学生重视不够

由于考试与教学时间分配相匹配,实验考核只占考试中的很少一部分,丧失了主体地位,所以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我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设置是:20%平时成绩+20%上机成绩+60%笔试成绩,而笔试也是在纸质试卷上完成,考试方式和题目都不能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互溶性,所以学生对上机实验重视不够,对原理和操作理解不透,更无从谈及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1.2 从形式到内涵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调研和全面反思、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参照了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试点学校的教学经验,对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又联系实际进行了既实事求是,又大胆开创的设计策划,提出了我校针对这门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开放;从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互动渠道多元化开放;从实验室管理的封闭、僵化向提供灵活、宽松的实验环境开放;从教学内容的狭窄性向市场化、多元化开放;从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向差异化、多样化开放;从校内教师主导考试向内外结合、激励型考试方式开放。因此我校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由原来的56学时(包括32学时课堂讲授和24学时上机实践))改为44学时(包括8学时导学和36学时上机)[4]。减少了教师讲授的课时,增加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比重。

1.2.1 实验内容开放,学生实现自学为主,老师教授为辅

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基础之上。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开放式教学的系统,它也是我校进行教改的根本保障。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提供指导和帮助。所谓的导学课程,就是教师集中对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选择自愿上课或者点播视频来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机房,通过访问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我测试、查看教学资源和交互式问答[5],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实验内容的布置上分为客观操作题和主观创作题两个部分,客观操作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点,主观创作题就是没有固定的题目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越好则得分越高。比如用Word设计宣传海报或者制作一个自我介绍的PPT等,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非常喜欢,尤其得到老师的评语后,热情更加高涨。

1.2.2 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

为了达到实验时间自主选择,我们对实验室也进行了开放式管理,即分为指导性开放和自学式开放。指导性开放即为教学计划中的36学时上机,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可以对学生直观和及时的了解。自学式开放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到电子阅览室刷卡(校园卡)上机,或者在双休日到指定机房进行上机,并安排有指导教师值班。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实验的时间,也能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1.2.3 全上机形式的第三方认证考试,实现教考分离

期末考试采用第三方认证(广东省高校考试管理中心)考试,这种考试形式类似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客观题和操作题全部都在上机中完成,这样既实现教考分离又能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充分重视。由于老师不能成为考题的主导者,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就小很多,紧迫感增强了,主动性自然就调动起来。第一次通过性考试的及格率尽管在60%以上,但是这个成绩已经达到广东省高校的平均及格率了,这显示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经过快两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实施开放式实验模式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也根据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2.1 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实验内容难度大, 项目设置不合理。由于实行第三方考试认证,我们使用的教学平台也完全依赖别人,里面的实验内容多而且细,有些题目与基础理论衔接不强,部分项目的设置重复性高,缺少综合设计性实验。而且指导教师完全没有参与到考题的设计中,对学生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仍然缺少对实验内容的主动选择,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然改变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几乎不适应。首先是少数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授课和实验过程中,让他们缺少对课程的认真性。其次,学生仍然被动在老师引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导学讲到哪里学生就做到哪里,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的学生几乎很少。而且实验室的开放给他们并没有带来过多的变化,很多同学认为周末回家或者在宿舍也能完成实验内容,其结果是机房没有几个人上机,宿舍没有几个人练习,资源浪费依然存在。

3)资源有限和投入不足制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6]。由于设备陈旧,再加上资源有限,实验课时的安排不得不大大降低。而且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特点也必将增大耗材消费和仪器损坏。尽管我校已经允许新生带电脑,但是拥有自己的电脑并积极使用在实验课程的只是少数同学。同时,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展开,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实验的开发性不大,因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

2.2 探索应对策略,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经过一系列教学探索和老师间的交流,我们采取了以下对应的策略:

1)任课教师参与部分题目的设计,增加学生创造设计分数。我校已与广东省高校考试中心达成协议,由任课教师出一部分题目存放在试题库中,这样既能控制考试的难度,又能结合本校学生和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内容。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上机,发挥他们主动创造能力,我们也增加了实验内容完成奖励分和创造题目奖励分制,并把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络中进行公示。学生在论坛中能够相互评价和鼓励,不仅扩大了影响力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开放与约束管理并进。开放式实验教学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实验教学进行约束,即对实验内容和过程开放,对教学质量进行约束,建立符合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的监控体系,控制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尽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让老师和学生在线的情况进行直观的表示,并设立相应的鼓励措施。

3)实施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和竞赛基金[7]。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研究使用。为了激励学生,我校也设立了竞赛基金,成立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兴趣小组,设计和组织各式教学比赛。同时,也鼓励与企业联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比如我校与中国移动联合开发的校园阳光数字化工程,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学生设计和开放的。结束语

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对教师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水平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但是开放式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而是整个实验教学系统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需要很大的转变;实验内容的设计、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也必须在改革中适时调整,以顺应本校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最终使开放式实验教学真正实施下去,取得更加出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兰,赵鹏,赵卫军.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3):319-321.[2] 徐建东,王海燕,蔡银燕.宁波大学开放实验现状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6):101-104.[3] 盖功琪,宋国利.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162-164.[4] 王婧,程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经验总结[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7):2-3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6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何更好地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网络项目开发经验从而胜任企业需求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怎样做好它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值得计算机嫩师深入研究和探索.阐述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以及在以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和强调的问题阐明了观点.

作 者:李东生 作者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篇7

为了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好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竞相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如何抓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展开初步的探讨。

1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多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作为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启蒙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踏入高校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首先讲述这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的突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进而说明熟练掌握这个工具有多么的重要,最后可以用激励的话语表达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殷切希望,进一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使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即有利于他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学习,使他们得益于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步养成,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区分层次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早已不再是高校中独有,很多师资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中学甚至部分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对于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计算机却始终存在于书本中,而从未曾真正接触过。因此,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而不区分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渐渐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这个方面的考虑,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课程的进度,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测试,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甚至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3 以案例教学为驱动

计算机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经常接触、熟练掌握的一个工具,其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强,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过程中,达到自如驾驭计算机这个强大工具的目的。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以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来设置,而应该基于专业应用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和组织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丰富实践经验,认真组织好授课内容,注重运用以理论讲解为辅、实际应用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嵌套在实际的专业应用案例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运用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准确、简练地把操作过程展现给学生,让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中得到深化。当然,案例教学不仅仅要将经典的案例讲解给学生听,更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模拟这些案例,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专业的项目训练,最后由授课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一教一学,一练一评的过程,使学生达到即深化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双重学习目的。

4 认真落实上机操作

上机操作训练的好坏,关乎学生对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空有一身理论知识而毫无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依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入门者。因此,要认真落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上机操作训练,预先按照各个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的计划好他们各自的上机操作题目。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始终明确个人的实验任务,能够按照实验步骤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全过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计算机。做好对学生上机练习的指导,认真解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的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实验小常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其避开一些弯路。实验操作题目完成后,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够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更是对大学生适应高校学习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启蒙教育。在各个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之际,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各位老师更是担当着改革试点的桥头堡、排头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新时期适合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出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力求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冰原.高校经管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周蕾.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

[3]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8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比较缓慢。教学内容的陈旧,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2.教学模式单一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但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这样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倦感,导致厌学情绪出现。

3.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

根据职业学校的课时安排,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多,但教学时间偏少。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习惯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追求面面俱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知识点过于模糊、与生活联系不密切,而教师又不善于采用新教法组织教学的话,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训课教学效率低下

中职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这些学生实训课上也不愿意按教师的要求去操作训练。但他们思想活跃,往往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却又缺乏自制力。在计算机实训课中,他们往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玩游戏、网聊、网上购物等。如果教师在上实训课时不设定实训目标,而是让学生自由练习,或虽有实训内容但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精神便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1.合理选用教材,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中职学校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学校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实训场所实际,开发校本教材,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人点,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2.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应用软件课教学,教师应以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为主。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大多以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可以把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倦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3.强化上机操作环节,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只有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严格训练和有效提高。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2/3左右。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操作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对基础课程的指导,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要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做好记录和评价结果。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第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开展合作学习、平等讨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三,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第四,教师要在注重学习任务设计与布置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5.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就是在依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能力考核上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学习过一段时间,进行单元测试,通过测试来发现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进行复习.

作 者:董兵波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434020刊 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分级教学 分步推进 单元测试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0

李玉生刘洪王延红

(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难度。

实行分级教学可以解决学生不同需求,可以因材施教。同时也可以结合分级考试,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开展自主学习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 分级教学

1计算机教学面临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按三个层次安排教学: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

根据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的文件规定:2005年前,所有的中学及部分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现有内容的规定,前两部分的基本内容中小学也在学。由于中小学已经开始信息素养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传授确定性的、基础性的信息知识,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 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难度。

这就为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

我们沈阳医学院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教学部自2006年起,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实行分级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三年来,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以及实用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这一改革探索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全新思路,对今后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2.1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

2.1.1教学模式改革

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三个教学层次作为教学安排和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

2.1.1.1实施分级教学

为了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对本科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就是在生源素质不同、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在学生分级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

分级的规则与方法:入学后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分级考试,考试内容以测试对第一部

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依据,达到对第一部分掌握标准的学生编入高级班学习,没有达到标准留普通班学习。普通班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内容,高级班在第一部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学习第二部分内容的同时,重点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

2.1.1.2 加强自主学习,调整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时数比例

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上来。

2006年以前,沈阳医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为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16学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增加了课程总时数,增加教学内容但不增加课堂教学时数。课程总时数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至42学时(理论22学时,实验20学时),实验教学中的10学时为学生自主上机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包括周六、周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安排教师辅导答疑。

理论课部分成理论讲授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按学习内容将理论部分分解为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其中,集中讲授重点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余下部分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将实验课分为集中上机实践和自由分散上机两部分。

集中实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将实验教学分为3个层次,包括验证型实验:针对技能差的学生;设计型实验:针对技能较强的学生;研究型实验:针对信息技能较强的和有爱好的学生。其中,普通班学生必须完成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高级班学生完成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自由分散上机部分的要求与管理:将学生的规定实习时数按实习内容划分若干上机时段,完成第一阶段后进入下一阶段内容实习,每个人设立个人账号,教师通过个人账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给出考核成绩。

2.1.2课程设置调整:

普通班课程设置: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针对前两个层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系统的不断更新,我们认为第一层次应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最新的操作系统知识及办公软件知识,由于学生在中学已经有了此部分知识,且一个软件一般都有一定的稳定期,利用较短时间介绍学生即可掌握。因此,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知识。第二层次在高中讲解语言的基本知识(如目前是数据库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特点目前应讲解Visual FoxPro,重点应放在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上,我们培养医学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一是掌握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应用打基础,二是通过学习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程序设计部分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开阔的思路,增强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使医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由于各种语言的设计思路基本类似,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要在最短时间内讲解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前两部分学时不宜过多,要留出足够学时放在第三层次上,即讲解与本学科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高级班课程设置:

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免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课程,这些学生的分级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成绩进行登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免修和免试。同时,按学时对等的原则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专门为高级班学生开出《网页制作》等课程(32学时,2个学分),成绩合格的同学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成绩登录,并记入公共选修

课学分。

2.2 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办法,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考核:

对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平时的实习报告和期末考试来评定,期末考试是通过考试系统来完成,高级班和普通班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

对高级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采取“大作业”的方式,给学生设计大型应用能力测试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这项考察来判定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考试分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两部分:

1.理论考试(50%)

将教考分离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研制智能组卷系统,完全实现教考分离,使命题科学化、规范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术语翻译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每一题又包括题目、标准答案、知识点信息和难度信息,智能组卷系统根据事先输入的相关信息,自动组成标准试卷、试卷指标分析及标准答案,方便考试命题,提高工作效率。

2.实践考核(50%)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上机实习时数,通过达标方式进入下一阶段实习。最后采取上机统一完成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达标情况,给出实验成绩。

3教学改革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分级教学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还有大量中间层次的学生如何教学的问题。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南方有些省份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其高中阶段的考核内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好(这部分学生可称为A级)。而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有个别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C级)。更多的学生介于这两个层次中间(B级),因此在分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理想的分级教学应该划分更多的层次,至少应该划分为三个层次,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补习。但由于学生课时安排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没有能够实现更多层次的分级教学。

其次是如何确定考核标准才能体现公平原则。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考核都有其标准和办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计入学生的整体考核测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调整高级班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使计算机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四,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本科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扩大高级班学生的比例,使更多的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五,由于高级班学生的上课时间都安排在周六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上机实习可采

取学生全部自主学习与教师专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级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沈阳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交互式;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一、引言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采取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带来更大的信息量,能够促进教学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一些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都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来。但是这里面要注意一个问题,尽管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仍然是以老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的调动起来,很多知识点只是被动的在进行接受,课堂上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后更加没有一个条件留给学生空间,这样由于课堂信息量太大,导致学生很难把知识点全部消化,所以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上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选用问题,理论的东西太多,实践的东西太少,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我们在选用教材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者通过自己的老师编写出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部分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其次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的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仅仅通过课堂的讲解是不够的,虽然通过了多媒体的教学演示了相关的内容,但是没有一个实际的操作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是迫在眉睫的,通过将多媒体技术、Web 网页技术、数据

库互联技术及分布式对象技术结合,将计算机网络系列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这种平台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丰富性及信息综合性等特点,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不定期的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

二、交互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体系的结构搭建

交互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有效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平台。本教学平台主要采用的是B/S结构和ASP技术,数据库采用的SQL2005,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各个校园网中也都安装了这样的环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平台搭建环境,通过服务器共享服务每个同学都以登录到这个系统中来,管理员可以控制每个学生的状态,诸如用户注册和身份验证等工作。只要在校园任何一个角度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登录到这个平台中来,非常方便,不太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宿舍、教室、食堂都可以,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把课堂教学所学的内容结合到一起 ,加深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给老师留言和交流,通过及时的反馈解决提出的问题,另外老师也可以随时把好的教学资料放在这个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参考,可以和学生进行一个很好的交互。

三、交互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相应功能

(1)用户登录与注册功能。用户在这个系统中主要是分为三类,包括了教师身份,学生身份和管理员身份,学生登录可以通过自己的学号来进行登录,这些学生实现都已经输入到了数据库中,无须在注册,同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工号和密码登录到系统中,也无须注册,系统中的注册功能主要是针对匿名用户的访问和其他用户的访问,这些都必须经过管理员的审核才可以,管理员身份拥有最大的权限,可以修改密码和删除相关信息,相关伪代码如下:

if rs.eof and rs.bof then

errormsg=”学生输入有误!” %>

<%

response.End() ' else

if passw<>rs(“password”) then ‘ errormsg=”密码输入有误!

(2)课程资源共享功能。在这里面教师可以实现对相关课程资源的上传和修改,对于和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课件、习题、答案、模拟题等等都可以上传到这个教学平台中 ,而学生可以有权利进行查看老师上传的这些内容,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复习和学习,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能够超前进行预习,实现了课堂之外的一个教学,让学生学习起来变得更加的灵活,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作业上传,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下载,相关伪代码如下:

dim upload,file,formName,formPath

dim i,l,fileType,newfilename,filenamelist ‘创建新文件名称

newfilename = makefilename() ‘建立上传对象

set upload=new upload_5xsoft ‘上传文件目录

formPath = Server.mappath(“updatefile”)

&”/” ‘列出所有上传了的文件

for each formName in upload.objFile ‘生成一个文件对象

(3)在线交流和讨论功能。这个功能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一个功能,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把学生和老师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让过程变得非常有效。交互式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做不到的事情,交互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很轻松的环境下掌握自己的知识和内容,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好处,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主角,所以在线交流和讨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难学的看法,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

(4)系统维护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实时的监控整个平台的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对相应的网络配置和课程内容的上传删除等功能要进行管理,对一些垃圾用户要进行定期清理,对于很多过期的教学内容和文件进行整理,保证整个教学平台的顺利运行。

交互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去学习,转变了传统教学的课堂观念,能够让课程学习变得更加的有趣。平台的构建不仅仅是让计算机网络课程更加好学,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个体现,能够培养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充分展示了当前社会教学方式上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幺洪波.张婷.王成刚.陈颖.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 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6(02)

[2]马慧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任德君.浅析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2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 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指出,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保证教学质量, 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一、理工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对于文理科学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理工科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 接受了较多的数理知识, 比如高等数学、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等。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更多的涉及到计算机原理与器件理论相关的知识。

理工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主要是C或VB, 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侧重于计算机软硬件和程序算法方面。在完成办公软件的教学后, 可以增加硬件组装的实验, 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操作上机环节, 对于理工类的学生, 能够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系统构造的兴趣。在出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慢慢的得心应手起来, 进而为将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知识, 将计算机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 既学习与理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 也有与文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 其专业主要是会计学, 经济学, 此类专业的学生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人才。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VB、VFP方面的知识学习, 主要侧重于数据库。他们今后工作的方向将会与财务方面有关, 需要对数据有一个清晰、敏感的认识。因此, 加强对数据库方面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此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学习Excel等办公自动化方面的知识, 基于关系数据模型的会计账务数据库是以二维表为基本部件构建的, 数据库中的每一个数据文件对应一张二维表, 数据文件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用二维表之间的关联来表示。同时还应加强相关专业涉及的函数如成本函数的应用、高级筛选、数据透视表等相关知识, 有助于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应用。这样既能够提高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 也有助于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今后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三、文史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进一步拓宽文科专业传统的知识口径, 变专才为通才教育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根据文科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更应侧重于以计算机应用而非深究计算机组织结构的理论,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中, 应加强对多媒体与网络部分的教学, 引导学生使用大量的多媒体共享软件, 较多地讲解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为学生、工作以及娱乐服务。因此, 文科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网页技术的学习为基础, 侧重于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与网页制作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 应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性学习, 比如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利用Word处理软件设计简历、报纸以及信函等;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等。然后适当的增加Flash动画设计以及网页制作等知识, 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魅力, 激发起艺术设计的灵感, 进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此外, 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强调文字排版教学、电子政务以及语言文字处理等, 使其在今后学习这些知识时, 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自学来掌握。再者, 还应该注意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应用, 比如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等, 使其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四、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艺术体育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文科类学生, 更不同于理工类学生, 他们的思维是形象化的, 而且比较活跃, 但是很多时候却很难集中精神。要想教好这些学生, 首先应从他们所喜欢的互联网入手, 教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等方法去搜索与学习, 将兴趣与爱好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其次, 还应该通过实际的案例, 形象生动的给学生进行讲解, 而且课件也要做的精美, 通过视觉效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其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后, 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他们没有设置具体的计算机系列课程, 但是基于这类学生主要是投身于设计这一方面, 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动漫二级考试, 侧重于动漫方面的设计。在完成Office软件教学的基础上, 可以多增加一些艺术设计类软件的教学, 比如, 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教学, 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设计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件或者素材, 充分发挥艺术体育学科的特长, 既能够体现学科的魅力, 又能够将其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总而言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不能够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 应该有层次, 按照分专业的形式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并及时的更新教学知识, 从发展、使用的角度选择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 教师应注意积极的探索各种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又能够提高其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湘芸.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z1) .

[2]徐勇, 高海峰.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07, (4) .

[3]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 .

[4]付苏嘉.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18) .

上一篇:建立和谐下一篇:中国家庭收入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