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语文课程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小学语文课程(共8篇)

以小学语文课程 篇1

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语文课程网为例

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要求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改变单一的纸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在构建语文课程网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作 者:张静芬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62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年,卷(期):“”(11)分类号:G203关键词:课程资源 信息化 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网

以小学语文课程 篇2

我国的作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三大范式的转换, 即由“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交际写作”的转变。这种转换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变化, 对于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问题, 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范式转换原意指的是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的改变;而写作范式的转换即指写作的传统、写作的习惯在新的理论背景下进行的转变。范式的转换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的教学专家、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努力, 开发出一整套适宜的支持资源。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素养在新的写作范式下得到更有效的养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种范式的转换对我国作文教学的影响。

一、写作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作为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两种教学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的中小学,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作家、诗人, 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与交流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合格的公民。写作教学不应该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被人为地拔高。

1. 写作教学的目标。

写作是一项涉及情感和思维的复杂的言语综合活动, 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调动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社会的认知, 还要激发起自己情感的兴奋点。正因为写作本身的复杂性, 写作教学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如模式化训练严重, 评价标准单一, 课堂教学缺失等。新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达成该目标,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 他们反映出了写作教学范式转换的特点。

2. 写作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而言, 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 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从中可以看出写作关系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写作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项语文学习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体会到表达的畅快感, 学会从交流中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组织信息。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当然对学生而言, 与他们最利害相关的就是, 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养成关乎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都要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我们正常的心理需要。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经历自我思想的绽放, 自己心理的解剖。

二、写作教学的范式转换

1. 以三大文体为中心的“文章写作”范式。

在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写好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进行写作训练。然而, 三大文体的划分是人为的、抽象的, 而非真实的文体。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并没有抽象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只有使用具体的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来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从五种表达方式抽象出来、为了教学方便造出来的虚假文体, 出发点虽然是好的, 但是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来看, 实际效果却不佳。而基于三大文体形成的写作范式——“文章写作”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文章写作在西方的写作传统中等同于“成品写作”, 也叫“结果中心写作”。其特点是关注写的结果, 即“好文章是什么样的”, “如何制作和生产出一篇好的文本”。因此, “文章写作教学”以让学生生产出最终符合好文章标准的文本为最终目标, 把文章分为以“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几块, 试图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 使学生形成“确定主题、选用材料、结果布局、运用语言”等所谓的写作能力。那么, 在这样的写作范式的影响下, 中小学教师采取的写作教学方法主要是: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范文揣摩、模仿创造等分项训练。学生被要求积累“好词好句”, 背诵所谓的“范文名篇”。诚然, 分项训练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零碎的、分散的、偶发的。如果将写作能力比作跳高运动的话, 那么这些分项训练相当于训练人的弹跳力、爆发力、肌肉控制力以及平衡性等。这些能力都是完成一次跳高运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拥有这些能力的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跳高运动, 它还需要对跳高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等。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包含有综合性很高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通过分项训练的方式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这也是“文章写作”教学让人诟病的地方。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就在这样一种写作模式中挣扎, 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2.“过程中心”写作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写作心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人们渐渐认识到,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组织与应用的过程, 写作还是一个涉及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的认知过程, 其中, 问题解决是认知的目的。“过程中心”写作范式正是在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产生的。该范式关注“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即写的方法、步骤以及策略等。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均是教学所要进行积极干预的方面。过程写作的提出使得作文可教可学, 对“文章写作”范式下作文教学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积极的修正。该模式重视写作思维的训练和写作策略的开发。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强调写作过程中的互相激发、互相配合。但是, 过程写作也有不足。首先, 过程写作忽视写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 过程写作范式下, 忽略文本的区别。再次, 过程写作完成一次写作任务循环的周期较长, 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说, 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最后, 过程化写作范式下, 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易被激发。因为学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写作任务, 所采取的方式是问题解决或者信息加工来解决完成这样一项任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样的写作目的是基于自我认知的需求, 而这样的激励作用只有在满足了更低级别的需求之后才可以发挥效用。

3.“交际中心”写作教学范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人们认识到写作不仅是“一个结果”、“一个过程”, 更应该是一种真实或具体语境下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在“交际中心”范式下, 提出了新的写作观, 人们把写作看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该范式非常重视写作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以及功能等交际要素。与“文章中心”和“过程中心”相比, 该范式关注“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交际写作范式的价值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写作不是一个人在制作、在倾诉。读者的知识、读者的需要和文化背景制约着作品的内容、结构、文体和语言。写作的很多深层次问题, 比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文体不当等问题, 都与读者意识密切相关。读者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交际意识。以什么样的身份和为什么人写作, 是一个人在写作生活中始终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语境要素塑造并规约着语篇的具体形态。如果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忽视这些交际语境的要素, 那么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所学到的写作知识, 形成的写作能力将是静态的、僵化的, 没有多大实践和社会意义的。

4. 写作范式的转换在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在小学低段作文被称为写话。第一学段 (1~2年级) 、第二学段 (3~4年级) 都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强调, “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毫无疑问, 在三种写作范式下, 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写作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由新鲜感的词句”, 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文章写作”范式的特点, 即对好文章的一个重要要素——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从第三学段 (5~6年级) 开始, 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表述开始体现出范式的转换。“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 围绕表达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从这些写作目标和内容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写作开始重视写作过程、写作目的、读者意识等关于“过程化写作”和“交际中心写作”的范式的特征。这也体现大家对写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写作观念在发生着改变。

随着人们对写作认识的变化, 写作范式的转变, 也促使我国的写作教学相应地做出改变。《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合适的写作教学才能够达成课程目标。“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国中小学的写作教学要想有所作为, 必须适应这种范式的转变。在这种写作范式的转变下, 写作知识的开发、写作策略的建构、写作课程的建设都可以从不同的路径进行。

三、反思与建议

我国的写作课程正在经历着三种写作范式的转变。无论是“文章写作”、“过程写作”还是“交际中心写作”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文章写作”的传统由来已久, 其出现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在我国的中小学, “文章写作”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教学到评价,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写出“好文章”作为自己写作或者写作教学最重要的目的。而所谓的“好文章”便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满分作文”, 近似于小文人似的“文化散文”。而生产这样的小文人语篇一定是作者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语言特点才可以做到的。无论哪一点, 都是语文课的写作教学无法达到的, 这就势必造成了写作教学的低效。在这种范式下, 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写作焦虑和困难。

“过程写作”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人批评过程写作很可能将学生的写作带入机械训练的泥沼, 对学生的个性尊重不够。但是, 通过比较学生和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 人们发现:除去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外, 在写作方式上, 作家比学生更好地使用写作过程来完善自己的作品。作家在写作之初最先关注的是自己的想法的表达而不是写正确, 通过几个环节和过程的修改, 最终完成定稿。而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成文, 最多有一次修改, 并且修改也多集中在字词上。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每一次写作都要同时关注多项要素。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人在处理某一信息, 解决某一问题时, 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思维并不是一直处于同一兴奋点上的。所以, 在这样的写作方式下, 学生是不可能每次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写作水平。

采用“过程写作”教学法,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 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有效的反馈, 学生集体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 写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解决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写作教学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写作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好的作用。

“交际中心写作”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写作找到动机和目的, 解决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问题。但是如果人们对好作文的看法不发生变化, 考试中的评价标准继续单一僵化, 那么“读者意识”、“目的意识”在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难以成为教学的重点。

以小学语文课程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案例分析;课堂设计;学习参与度

在21世纪发展时期,语文的运用已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根本,各行业都广泛应用着与语文相关的理念。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将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到学习中来。基于网络信息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它采用交互式的网络技术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也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牢靠的基础,这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平台。下面针对小学学习阶段如何实施语文研究策略进行理论探讨。

一、语文教学在理论课程中的研究

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信息的全球化发展与个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但是在运用信息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注重信息人才的培养。语文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照目前的形式来看,语文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小学生信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去了解现代学习观念,为他们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学习中起引导作用,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巩固学生知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发挥得还不够,经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学方式千篇一律,很难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小学语文课程本就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花较多的精力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取更多关于语文方面的知识。

二、课堂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目前的教学界认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创设学习情境,通过不断的开拓思维及能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教育专家建议教师采用混合式的课堂教育,从而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语文教学的关键之处还要求学生多做练习题,将语文看作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小组竞赛交流学习的运用。针对课堂教学的教法,创设教学情境是良好的学习

开端。

语文教师的授课目的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求学生在训练的习题中找到学习的技巧。通过采用多做题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充分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教学性。

三、传统教案与信息课程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逐步地去接触语文中的听、说、读、写四大语言基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智力,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结合起来,这样就取得了教学研究上的成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全面化。现代小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求较高,不仅要提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教师要将能力及教学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多数教师的第一想法就是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导学生多以素材为中心。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教师往往会勾勒出重要内容,恰恰因为这点,就忽略了语文本身的文化内涵。有方法的学生会进行针对性学习,对知识点逐一理解。学习语文有规律可言,主要以熟读和多写为主。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导他们如何去刻画和描写。在写作方面,以叙事、描述以及衬托来表达文章主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深化小学语文教育课程

语文的课堂教学本就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计算机与因特网的完美结合,全面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良好地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参与度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一步步迈向全方位教育化。此外,教师要完善多种理论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如何开发教学思维,学生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教学。

多数教学专家认为,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学生的阅读,归根结底,学生都应当将阅读放在第一位,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范围都是不够的,他们阅读的范围很狭窄,很难从广阔的知识海洋里探求真理。就目前的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学校的阅读资料不是很完善,学生的作业负担重,更不用说还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其次一些家长错误地理解他们的孩子是看课外小说而被禁止,这样两者往往会发生时间上的冲突。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始终是以学生参与度为出发点,教师应当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前进方向,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提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淑萍.合理应用网络资源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0).

[2]于宗菊.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篇4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识字教学:基本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步骤是:提出生字------教学生字------练习巩固------指导书写。(1)提出生字。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对出示生字的方式和时机,作细致周密的安排。如:看图引出生字,讲故事提出生字,随文提出生字等。(2)教学生字。这是中心环节,要求教师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指导,但要注意突出重点,切忌平均用力。低年级应突出字形的教学。(3)练习巩固。方式有多种多样。如,读字卡、找朋友、组词语、造句子以及书写练习等等。教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全面的目标。(4)指导书写。要按“指导----示范----练习-----点评”的顺序进行。指导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示范时要边讲边范。练习时可先进行书写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德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点评时以表扬为主,写得不规范要重复练习来纠正偏向。当然,在指导字形间架结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阅读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记叙文、说明文、诗歌体、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1)课前导入,可引导学生交流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可由教师作些说明,可观察实物、图片或放映幻灯、录像、电影等。(2)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总体感知整篇课文,初知大意,了解文章结构。包括预习性阅读,解题,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初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等。(3)深入研读,有的采用逐段分析的方式,也有的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在加深对各段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朗读和默读的训练。(4)拓展及总结,通常在深入分析之后,会进行一定的拓展,并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但也可直接进行总结,再一次梳理文章结构的特点,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或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7、教案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揭示主旨,总结提升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8、课堂结构: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9、说课内容:

1、说教材(所处位置版本册单元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小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三个目标(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目标与方法)

3、说教学重难点

4、说教法学法

5、说教学准备

以小学语文课程 篇5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

考试(标准)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2.关于阅读的评价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人教标准)

3.关于写作的评价

写作的评价,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4.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听力)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与评价的实施()

前言

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第三部分 教学与评价的实施

一、教与学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关于写作教学

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重视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评价建议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关于阅读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人教标准)

3.关于写作的评价

写作的评价,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4.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听力)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三、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 篇6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8、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9、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10、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1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13、精读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14、写作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对写作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5、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左右的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17、努力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每个环节甚至每个问题都瞄准()。

18、凡要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先背;凡要学生(),教师首先做,凡要学生(),教师先做,凡要学生(),教师首先写下水文。

19、“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指导(),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教师只作(),最后让学生当堂()。

20、本学年课堂教学要求上要突出()环节、()环节、()环节。

21、现阶段推广洋思经验要和()相结合。

(以上5个小题出自洋思经验读本和文件)

22、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乃至语文学习多个环节都离不开(生活)。

23、课堂上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互渗透的特点难以实现的原因,一是(),二是()。()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思路。

24、读了案例十四“老师不好”,对你的启发是()。

25、读了案例三《坐井观天》,你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

26、全面的语文素养包含()、()和()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品位、()、()和思想修养。

(以上五个小题出自《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填空(新课标基础知识)(29分)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4条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6、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8、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新课标及洋思理论:(30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的形成与发展。

2、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_________和_________,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阅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形式。

6、教案是教师执教的基础,应在充分进行集体研讨,把握

要求,深刻领会

的基础上编写。每篇教案应包括、、、、、、、、等内容。

4、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的重要环节。要改变教学中过于重视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 的学习态度,形成的习惯和能力,实现教师

和学生的转变。

5、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的课堂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促进学生

、富有个性地学习。

6、洋思课堂教学的模式是

,在这个模式下进行的三段五环教学,三段指

、、五环指

、、、、。

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以、为根本目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8、洋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功在、、、。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小学语文教师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学语文是一种_表情达意_____和_很强的思想性_____的基础工具。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三字经_____、《百家姓》和__千字文____。

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_生活实践_____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_联系发展_____的观点。

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_2500_____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_日常读写_____的需要。

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_基础知识_____、识字工具和_识字方法_____,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__读写训练____,而且要抓_听说训练_____。

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__反馈____、激励和_调节_____的功能。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_平时考查 _____和_ 考试_____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_分析教材的能力_____、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_语言表达的能力____。

10.继续教育具有_延续性____、连续性、针对性、_多样性______、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B.)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

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D)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朗读和默读 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C.)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B)A.张志公

B.吕淑湘

C.叶圣陶

D.王力

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D)A.课堂应变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D.分析教材的能力

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B)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

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

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

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D.)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

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

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

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1.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符合时代的需要

B.体系科学

C.语言文字规范

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DE)A.综合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阶段性

E.实践性

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CDE)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

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BCD)A.背诵

B.课堂讨论

C.听讲

D.听评

E.看图说话四、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文道统一”

2.集中识字

3.阅读能力

4.口头作文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2.低、中、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3.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4.如何理解评估的“全面性”?(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试述如何以《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表情达意

具有很强思想性

2.《三字经》

《千字文》

3.生活实践

联系发展

4.2500

日常读写

5.基础知识

识字方法

6.读写训练

听说训练

7.反馈

调节

8.平时考察

考试

9.分析教材的能力

语言表达的能力

10.延续性

多样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B

2.A

3.D

4.C

5.B

6.D

7.B

8.D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8分)

1.ABCDE

2.ADE

3.ACDE

4.ABCD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2.(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3.(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4.(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三)在教学中如何落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理念?

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和“课外阅读总量”在各学段的要求分别是多少?

答: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A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一、填空 1、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7、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8、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1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2、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赠别)和选拔的功能。

二、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词的分类有(B)

A、主语、谓语、宾语等

B、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C、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B)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

B、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

3、语文教学应在(C)的过程中进行。

A、以教师为主体

B、以学生为主体

C、师生平等对话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对于1、2年级学生,课标规定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3、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4、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

5、“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以小学语文课程 篇7

对现代西方大学教育影响最大的名著——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享利·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一书中, 提出了大学思想这一核心理念:大学应培养的是“人”, 社会的人, 大写的人, 而不是“才”, 专业的才, 职业的才。因为健全的人, 在工作中往往很容易成才, 而专业的才。在社会中却很难成为健全的人。和这一大学思想相佐证的是一则有名的锄头理论:一把好锄头和一把坏锄头的区别是, 好锄头一天可以锄十亩地, 坏锄头一天只能锄二亩地, 可是, 问题的关键在于, 不论一天所锄是十亩地, 还是锄不到二亩地, 所获都不是锄头的, 都是锄头主人的。这则理论的最佳体现者是刘邦。他只是沛县一小混混, 他自己也说过:论用兵谴将, 我不如韩信;论运筹帷幄, 我不如张良;如谋划粮草, 我不如萧何。韩信、张良、萧何之辈, 绝对是精良无比的锄头, 可是最后坐江山, 得天下, 问其父“某业所就, 敦与仲多的”却是锄头的主人刘邦。

我们的学生来到高职院校, 确实是来学习各自谋生立命的技能, 来成才的, 说白了, 就是来把自己打造成一把精良的锄头。可是, 再精良的锄头也只是别人手里的一把得手工具而已。如果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把自己的使命就定位为把学生打造成一把把精良的锄头, 我们是对不起“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一基本职业道德的, 也是对学生, 对民族和国家的极端不负责任。这一点, 两千多年前,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开山鼻祖, 教师队伍的祖师爷———孔子, 早就认识到了其严重性。

孔子给他的学生规定了人生必修的六门功课, 也就是所谓的六艺:“诗, 书、礼、御、射、骑”。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具备的诸项素质, 排名第一的就是诗。诗就是《诗经》, 是当时唯一的纯文学作品。那诸子百家, 是政论而已, 春秋史鉴, 是历史而已。只有诗经才是以抒发人类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文字载体,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语言文学。

不仅如此, 孔子还在他的《论语》中提出了堪称不朽的“兴观群怨”理论, 谆谆教诲他的弟子们: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远之事君, 迩之事父, 多识于虫鸟花木之名”。

在这一番话中, 孔子讲了他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学习文学的原因, 也解释了他把诗排在六艺之首的原因。笔者在此就孔子这段话, 谈一谈高职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以古证今, 也借此体会理解高教司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的良苦用心。

这句话的最后一句:“多识于虫鸟花木之名”, 谈的是文学的知识价值和认识功能。就是说诗经中有很多虫鸟花木的名字, 通过阅读, 你可以增长知识, 博取见识。诗经里有鸳鸯、凤凰, 有棠棣、苍耳, 有梧桐、蒹葭。这些美好的虫鸟花木的名字让我们不仅得到知识, 还让我们在知识的得取中得到审美的快感。

孔子这段话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还在于他的“兴观群怨”四个字, 它讲的是文学的功用。

诗可以兴———兴, 就是想象力。

列宁说过, 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想象力是人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一个人的想象力的大小决定了他是否能与与众不同, 是否能脱颖而出, 是否能标新立异, 是否能领袖群伦。所以有句广告做得好“思想有多远, 就能走多远”。孔子告诉我们, 诗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文学可以帮助你成为“第一个”的天才。

文学欣赏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文艺理论把它叫做“再创造”, 就是指读者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对客观的文字进行想象还原成画面的欣赏过程。正是这种文学独有的欣赏过程大大有助于我们想象力的提高。

文学的这种再创造式的欣赏是其他别的载体所不能代替的, 是此家独有, 别无分店的。现在网络、电视、电影非常发达, 很多审美, 大家都可以通过他们来完成。可是, 电影电视再发达也取代不了文学这种独有的想象式再创造欣赏。

广泛的阅读, 让大量的文字信息刺激我们的脑海, 激发我们的想象, 天长日久, 我们学生的想象力是不是会飞速提高?“楼船夜雪瓜洲渡”, “踏花归来马蹄香”, 文学的天使引领着我们, 从边塞大漠到流水江南, 从漆黑暗夜到清明世界, 从隆冬大雪到日丽春风, 我们的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越飞越高, 越飞越美?“心驰八骛, 神游万极”, 思想走了多远, 我们就能到达多远。

诗可以观———观, 就是观察力。

人必须具有观察力, 眼亮心才能明。人类的观察力可以分成两种———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观察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 红的花, 绿的草, 蓝的天, 青的水, 构成我们生活的空间。一天的庸碌,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上班上学, 吃喝拉撒, 油盐柴米, 日子就会显得苍白无趣。如果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看到在残荷上滚动的露珠, 如果你有一对敏锐的耳朵, 听到初春的第一声鸟鸣, 你的尘嚣之念为之一静, 你的烦扰之心为之一净, 生活是不是多了许多美好, 多了许多雅致, 多了许多情趣?所谓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 我们都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的骚人墨客们早就为我们观察描摹了如许多的如画美境, 供我们享受生活, 陶冶情操。

相对于自然的观察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具备社会观察力, 也就是对世道人心的观察力。我们生活在自然构成的空间, 我们更生活在人类构成的空间。自然的美尚可把握, 尚可错失。缺乏自然观察力, 生活中最多少点美感, 多点庸碌和乏味。缺少对世道人心的观察力, 你在这个社会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没有了发展空间。《红楼梦》贾政书房的一付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道出的就是这个道理, 能洞明世事, 就是一肚子学问历练, 会为人处世, 就是写得一手无字美文。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 打交道最多的是人, 最需要了解也是人。可是, 人心隔着肚皮, 用眼睛是瞄不出来的。我们得去历练, 去体会, 去用心观察。然而, 吾生而有涯, 这个世界却是无涯的, 人心更是浩瀚如海啊。我们不可能事必躬亲, 一一体验到, 才能绝知此事。所以“世事洞明皆学问”, 别人的成功就是经验, 别人的失败就是教训。文学是所有科学中唯一表现人的生活、人的世界、人的情感的学问, 它给我们提供了成千上万个故事来借鉴, 来品评, 来举一反三。通过《红与黑》教育我们的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靠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通过《静静的顿河》, 教育我们的学生了解人生要选择正确的道路走, 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 只会越努力越迷茫。

诗可以群———群, 就是社交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 我们从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起, 我们首先就不是自己, 而是各种社会角色, 我们和这个社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做为其中的一个角色, 必得和对应的那个角色打交道,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交, 中国人干脆就简称搞关系。前文我们提到贾政的“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里的人情练达就是指具有纯熟的社交能力。现在很多企业都把“先做人, 后做事”作为厂训, 座右铭警醒自己, 警醒员工, 取的也是这个道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就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这种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就是人的社交能力, 就是我们做人的能力, 就是我们和形形色色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

文学是人学, 文学作品塑造的万千人物既是作品中的人, 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张三李四。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形形色色各种人等, 认识他们的性格, 掌握他们的欲求, 把握他们的缺点, 捏紧他们的命门, 从而游刃有余的和他们打各种交道而百战百胜。《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什么被江湖赞为及时雨?宋江在梁山这个小社会群体中很快了解掌握了不同人的性格, 见菜下饭, 看人说话,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草根族, 无钱阶级, 他送钱、送物, 比如对武松, 对于有钱阶级, 他送面子, 送尊严, 比如关胜。这就是宋江的社交能力啊。

多读读文学作品, 多了解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 为我们把握人性, 游走江湖提供了一个大大的捷径。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就是一个道理, 看多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表演, 不会做人也会做了。

诗可以怨———怨, 就是表达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 是要交流的, 表达是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会说的人把思想说出来, 会写的把感情写出来, 即使哑巴也要通过比比划划把心里话展示出来, 所以表达能力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的原始动力就是表达。说到表达, 我们都知道, 人类的表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基本方式。直接表达就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 怎么想, 怎么说, 直来直去;间接表达则是那种迂回婉转的, 曲径通幽式的表达, 极尽含蓄, 绵密。中国的审美观, 对于表达的审美标准一向是以间接表达为美的, 所谓温柔敦厚, 所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从这个角度来说, 要论婉转缠绵, 要论迂回曲折, 还有什么比文学作品更能承载这些?“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曲《凤求凰》文君夜奔, 一篇《长门赋》武帝回心?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尽了经典, 篇篇都是字字珠玑, 含精取锐, 教会我们完美地, 周全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以我笔, 写我心;以我口, 发我思。

我们的学生以后出社会, 搞工作, 离不了表达。方案要领导批准, 设想得同事认同, 商品望顾客购买, 名气盼闯出响声。好酒也怕巷子深, 王婆也得自卖自夸啊, 不然, 谁知道你是珠是玉?是稻草还是黄金?会表达, 能把稻草卖出黄金的价来;不会表达, 黄金也会最终变成狗屎。

最后一句;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迩:近也, 文学近可以帮你齐家, 远可以帮你治国平天下。

曹丕有言“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从来读书人就是国家的人才, 是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唐朝时开设的科举制度, 考的就是文学。它开有两科, 一是明经, 考死记硬背, , 类似现在的客观题, 考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进士, 就是写诗赋词, 类似现在的主观题, 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到了宋以后, 才由写诗赋词改为三篇文章。所以有“三篇文章似锦绣, 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文章写得好就可以学而优则仕, 可以出将入相, 可以治国安邦, 事君;当然更可以封妻荫子, 光宗耀祖, 事父。小子们, 还不快去读诗。

孔子把文学列为士子们所必备的第一素养, 文学的兴观群怨可以培养士子们的社会意识和做人的风骨。具备这种风骨, 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基础不牢, 谈何发展?也是基于这点,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升其思想境界, 陶冶其人格修养, 熏染其审美情趣, 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未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趋同化发展会迫使我们认识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 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语)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求知, 有很可怕的急功近利思想, 恨不能撒下种子马上就能开出花来, 进入学堂, 马上就走出来一个个高明的技师、熟练的工人、老道的商界精英。孰不知,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要粹火, 要捶打, 要磨砺。学生的成长就像庄稼的成熟, 需要土地、水分、化肥, 更需要阳光。土地、水、化肥, 这些都是能立即看到效用的好东西, 阳光的作用却是缓慢持续有力的。文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就类似于阳光对于庄稼, 它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你能因为看不到阳光就否定阳光对于庄稼的作用么?没有哪个农人会做出如此愚蠢的选择。

腹有读书气自华。大学语文的开设只有一学期, 最多一年, 但文学对我们的教化却是一生一世的。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能引导大家了解文学的皮毛, 我们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终身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 (王俊红)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第5卷第4期。

[2].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杨蓓蓓) ——致富时代教育版203期。

[3].谈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张绘绘)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第23卷第4期。

[4].《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冯红岩) ——文学与艺术第一卷第9期。

以小学语文课程 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价值;出世的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8-02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它的功能和价值何在?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上存在极大的分歧。尤其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它若占有宝贵的学时,对于有些人而言,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近日品读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其中“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一句对于评价《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很恰当。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确实不能被密密无缝的利害网所左右,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1 出世的态度的内涵

什么是出世的态度呢?出世是和入世相对而言的,它源于道家的做法。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淡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想与情趣。一个人在势利场上如果缺少高尚道德的依托,很容易精神堕落。如果只是求得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欲所支配,那就完全失去了个人的精神空间。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人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那么,为什么说评价《大学语文》的教学价值应用出世的态度呢?

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任务。既然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技术工人,那么就应该按照“人才”的标准去培养,而不应人为地降低标准。一味地强调“技术技能”,忽视或弱化“高素质”这一基础和前提,偏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谐健全的“人”这一根本。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人,理应成为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正确选择。现在的高职院校过分地强调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应该包括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当然是职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专业技术之外,职业工作还需要一个人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如果说专业技术是硬实力的话,分析判断、组织协调、交流表达就是软实力。而《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功能就有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重视《大学语文》课的教育价值。

3 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可否认的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中都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和其它院校的学生相比,录取的分数段比较低,文化基础比较差。除此之外,他们的身上还有其它一些特点,比如,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不刻苦,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没有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是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打架斗殴,对谈恋爱、泡网吧等兴趣浓厚等等。对于有着这样心理和行为的学生,要把他们打造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其成效是可想而知的。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中,其素质和职业操守也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不但不能缺失,而且应该高于其它高校。全国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就相当于在银行里储蓄了一笔钱,一生有享用不完的利息。所以,有些职业院校压缩或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做法确实有短视的嫌疑,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打了大大的折扣。

4 《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所决定的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大学语文》,工具性并不是主要功能,因为许多学校还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课程。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它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这门课程,通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该怎样接人待物、为人处事,树立什么样的职业操守等等。所以,《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虽没有技能训练课那样效果明显,但它在塑造高素质的人的过程中,在增强人的软实力方面确实很有成效。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人没有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就他的辉煌人生的。

5 应以出世的态度衡量《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5.1 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的原因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然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只是会操作机器的工人,那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如前所述的高职学生身上的诸多特点,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其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3)《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人文性,能够起到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应重视《大学语文》地位和作用。

(4)现状是《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很尴尬,它仅仅成为很多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一种点缀,有的学校甚至连点缀也没有。虽然同样具有道德和素养的提高作用,但它却不能跟高高在上、被国家高度重视的政治课相比,更不能和当今炙手可热的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相比。它既没有政治课教化作用的地位,更没有外语和计算机课的时效。

5.2 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的好处:常言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可见培养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关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也应从大处和长远着眼,应该以出世的态度来衡量,不能太过功利化。不能像要求技能训练课那样,通过训练立竿见影。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訓练,确实实现了它的工具性。但就它的人文性而言,确实存在着挖掘不够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致使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变得简单了,那就是一个标准——经济效益。崇尚实用,功利性很强,缺忽略了道德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语言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涵盖了人文、历史、地理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是一种普通的语言背后也蕴藏着无限的人文财富。因此,对待《大学语文》的教育价值,不能追求短平快,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必须立足于挖掘它的人文财富、丰富人文素养的大局观。

如果只是把《大学语文》教育单纯地作为扭转如今大学生“写不好求职信”,“论文语句不通”等现象的一种应对手段,简单把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简化为某一种培训过程,那么《大学语文》也就注定不能脱离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窠臼,也就难以发挥出它在大学人文环境建设中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了。

对待《大学语文》,只有采用出世的态度来衡量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一颗踏实安静的心的人。他没有上下不定的忧虑,没有左右为难的恍惑,没有瞻前顾后的算计,没有患得患失的犹疑,没有担惊受怕的恐惧,没有低声下气的巴结。他能顶天立地,正气浩然,安稳笃定,从容淡然。不动如山,宽广如海,坚如金石,和如春风。我们这个躁动的时代,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参考文献

[1] 吴堃.《培育人文素养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萃园杂谈》,2010. 9

上一篇:开展城乡清洁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快乐的一天5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