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案例(共1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
遵纪守法从一点一滴做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宪法中有关法治的知识,实现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
2、培养学生主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温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提问学生回答。三、出示图片,切入主题:这一堂课是讲“法治”这一主题。
出示课题。提问:那么,“法治”是什么意思呢?法治,就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治理社会。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管理国家。
四、通过中外名言加深理解。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春秋)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欧阳询(唐)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英国)
五、谈一谈:
作为学校的一员,你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和纪律吗?提问学生回答。
你发现平时班级和校园里都有哪些违反校规、破坏班级、学校秩序的行为呢?
六、小活动1:
学校设立规章制度就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使大家能够安心学习、快乐成长。无论在校园里还是校园外,我们都应该主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自觉遵纪守法。
小活动2:为了更好的维护班级秩序,为大家创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请大家讨论并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七、举例:交通规则。
出示小诗。小黄帽保护我:
小黄帽
放学了,站齐了,快快把队排。
戴上小黄帽,背上小书包,咱们走起来。
红灯停,绿灯行。
遇到黄灯等一等。
阿姨骑车慢点行,叔叔开车慢点拐,斑马线上多注意,快快通过莫懈怠。
我们都是小黄帽,文明行路人人爱。
八、小小反光镜: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你的朋友、家人有没有违反交通法规,破坏交通秩序的行为呢?说说这些行为有什么危害?
九、小结:我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来说,遵守校规校纪、维护课堂秩序、团结同学、考试不作弊、不打架斗殴„„都是遵守纪律的表现。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养成,是从遵守纪律开始的。
法律的实施,是为了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学习法律、了解法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遵守法律,而且能够帮助我们遇到
不法侵害的时候更好的保护自己。
十、法律知识大闯关。
十一、总结:
语文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 同时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下面以《家》一课为例进行实践探讨。
一、精读文本,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 与小学生联系最密切的是反映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家》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儿童诗, 语言优美, 节奏明快, 内容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又贴近学生生活。课文结尾写道:“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再结合课文内容, 我确立了爱国这样的主题, 使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 诗中描述了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 可教育学生友善, 要善待动物和植物, 懂得感恩。
二、聚焦课堂, 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 情感得到熏陶,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一) 探究古字,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探究古文字“家”, 上面部分是房屋, 下面部分是小猪。让学生明白字义, 感受古文字的魅力。
(1) 同学们, 这是一个古文字。猜一猜, 这是什么字?房子里面有一头小猪。它是这样变成家的, 如图1所示。
(2)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造出“家”这个字的, 有房屋为我们遮风挡雨, 有小猪让我们吃饱肚子或者和别人换东西, 这就是一个家。一个字就能告诉我们这么多意思, 我们的祖先多么会造字呀!怪不得我们现在学习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家》。
教学生字“土”“子”时, 我通过演示古文字的变化, 告诉学生“土”像高出地面的一堆泥土, 如图2所示。“子”像刚出生的婴儿, 大大的头, 伸出两只胳膊, 两条腿紧靠在一起, 如图3所示。抽象的文字通过古文字直观的变化, 学生更容易识记。
这样的教学环节彰显了语文课程的魅力, 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文字, 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把爱国的种子种进了学生的心里。
(二) 创设情境, 潜移默化
平日里一些说教式的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不能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因此收效甚微。创设丰富的情境, 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 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
比如在复习词语时:
出示词语白云、鱼儿、种子、小鸟和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四幅图。
(1) 有几个词语宝宝迷路了, 你们想送他们回家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们。白云、鱼儿、种子、小鸟。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师正音。注意:鱼儿和种子是轻声。
(2) 出示插图, 认读“蓝天、树林、小河、泥土”。读准“蓝”“泥”。
(3) 送词语宝宝回家。你要把白云送到哪里?为什么?
通过送词语宝宝回家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学生的爱心, 使学生感受到待人友善的快乐, 同时又复习巩固了生字词。
再比如理解“祖国”一词时:
(1)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家, 但同时我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家, 那就是 (祖国) 。出示:祖国指名读、齐读。
(2) 教师边画地图边介绍:祖国就是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 它的版图像一只神采飞扬的大公鸡。这是海南岛, 这是祖国的宝岛台湾, 在它的前面还有一个钓鱼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它的全名, 我们又称它为中国。你们看, 这是首都北京, 我们居住的江苏省仪征市就在这儿, 仪征市很大, 可在地图上却很小, 可见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辽阔。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 学生对祖国的疆域还不是很清楚的。我通过快速手绘地图, 声情并茂的讲解, 把“祖国”这两个抽象的汉字演变成了一幅地图, 带着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找家乡, 使学生逐步领悟了祖国的含义, 增加了对祖国的了解, 增强了学生生活在祖国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三) 对话文本, 引起共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的主线。教学时, 我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并对学生的感悟适时引导点拨, 这样学生很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从而更易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如在学习课文“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时这样教学: (1) 出示:泥土是种子的家。 (播放种子破土而出的视频) (2) 师介绍:同学们, 嘘, 种子要发芽了, 泥土里藏着很多营养, 种子在泥土的怀抱里慢慢地长大, 长成花, 长成草, 长成树木和庄稼, 种子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假如你是一粒种子你会对泥土说些什么?先播放视频介绍泥土里藏着很多营养, 种子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 激发学生讨论“假如你是一粒种子你会对泥土说些什么”, 从而使得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生根发芽, 使学生懂得了待人友善。
三、延伸课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上渗透之后还应在课后实践。
(一) 拓展阅读
《家》这一课让学生拓展阅读《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 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大雪花。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 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盛开鲜花。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西南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 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让学生在儿歌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 升起爱国之情。
(二) 背诵诗歌
布置学生课后自豪地把《家》背给家长听, 以感谢爸爸妈妈让我们拥有一个温暖的家。这样既让学生复习巩固了诗歌, 积累了语言, 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家的温暖和爸爸妈妈的恩情, 爱国爱家的情感在萌芽。
(三) 学做导游
学生展示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 向同学们介绍祖国美丽的风光或名人故事,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赞美祖国。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 就是学做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 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只要我们选好切入点, 细心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融为一体, 就可以取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教育指引了方向,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启蒙阶段, 在小学教育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课程意识;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37-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作为初中学段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须着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理念上确立“三种意识”
1.课程意识:内容课程化,课程主题化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使之课程化,并将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使课程主题化,避免内容过于零碎和肤浅,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深刻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把握“和谐”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相关内容:人与自身的和谐——青少年生理、心理协调发展,学会调控情绪等;人与人的和谐——与父母相处,与同学和朋友的交往,与老师的沟通等;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民族与民族的和谐——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国与国的和谐——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树立全球观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样,价值观的培育就更加系统、深刻,而且主题更加鲜明。
2.主体意识:学习主体化,主体自动化
主体性是人性的核心,主体意识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对于自身地位、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只有在主体意识的统摄下,人才能产生道德需求,从而确认目标,理解自我。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是纯粹被动服从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生真正视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尊重、激发、唤醒、满足主体的内在需要。同时,道德学习要真正体现自主性、能动性,主体的学习不能是“被安排”,主体的人生不能是“被规划”,而应是自觉、自动的行为和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的诸多真实体验来理解“法治”,从而深刻地认识到,“法治”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自觉践行“法治”。例如,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消费者依法维权”等内容的同时或之后,自己主动深入社会,通过真情体验、实地调查、随机采访等形式来了解人们的法律意识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情况。这种主体性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建构“法治”价值取向,又能促进学生今后自觉践行“法治”。
3.生活意识:教学生活化,生活常态化
生活化而非学科化、知识化的德育更有助于学生德性的养成。教学生活化,即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理性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进而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升华生活,并能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常态化,即学生的道德生成所要依托的应是一种真实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学生每日置身其中的社会生活,也即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关注常态的生活。
例如,在培育学生的“友善”品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是否“友善”,当下的生活是否做到了“友善”,在未来生活中如何做到“友善”。如此,这一价值准则就会自然地确立于学生常态化的真实生活之中。
二、在内容上做到“抓纲务本”
“纲”即课标、文件;“本”即课本、读物。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4个字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在2011年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及据此编写和修订的教材中都有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好这些内容。
例如,“富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首要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本质的规定。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因材施教、情境体验、价值澄清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一核心价值。
与此同时,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模块的有关主题,根据《意见》精神,我们还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在一些地区的课本上较少涉及。又如,“民主”在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都涉及不多。但是,这些是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明”“爱国”“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了解的内容。因此,我们应适度拓展教学,通过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让学生不断感悟,加深认识。
例如,对于“文明”,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可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如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基本政治制度、可持续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让学生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把握教学深度,引导学生知道,要通过四个文明协同创新与整体推进来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此外,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优秀读物或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在方法上坚持“教学有别”
1.施教策略
(1)因材施教。“材”既指施教对象——学生,又指施教凭借——课本。因此,“材”既有共性的规律,更有个性化的特征。就对象而言,作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特殊经历和情感需要等;就课本而言,不同的版本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务必做到因材施教,将一般号召、共性要求融入个别指导与个性张扬之中。
例如,在“诚信”教育中,对于有的学生,我们要引导其学会忠于事实,而对于有的学生,则需要引导其懂得真诚与善良相随,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准则。
nlc202309041412
(2)循序渐进。众所周知,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切忌操之过急。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由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一个渐进而非突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只能循序渐进,分步引领。
例如,对于“民主”,我们的施教策略可以是:第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第二步,在有关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第三步,进入高中后,再了解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以及民主思想、民主作风等。如此,当学生就业踏进社会以后,将更加深入和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民主”的内涵和意义,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
(3)实事求是。即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中,我们不能从空洞、灰色的本本或教条出发,而要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生活等客观实际;研究这些客观实际,从中找出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才是正确有效的施教策略。
例如,对于“爱国”这一价值准则,我们可从具体、实在、可感的小处着眼,首先引导学生爱自己;然后,引导学生爱家庭、学校、单位;最后,引导学生爱民族、爱国家。学生的现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扩展,爱国主义精神的涵养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才会更加自然、质朴,才会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奠定丰厚的精神底蕴。
(4)形象生动: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离不开情境和案例的承载,但情境和案例必须是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激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依托真实的生活,采用鲜活的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
例如,教师可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班干部敬业爱岗、老师们敬业奉献的典型事迹,创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不断感悟和内化“敬业”,并最终让学生的“敬业”品质得到自主建构和自觉践行。
2.学习方式
(1)自主反思:反思性的习惯和品质是良好德性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生价值观的最终确立,离不开对自身道德生活的自主反思。它包括:第一,对过往生活的反省——自己曾经是如何做的,做得好的有哪些,做得不好的有哪些;第二,对当下生活的审视——我正在怎样做,即是否做到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例如,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我们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反思过去,审视当下的生活方式,反思是否做到了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由此,引领学生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这一价值准则。
(2)情境分析: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感受与分析冲突,体验情感,走进榜样,进而建构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然,这一过程是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
例如,在培育学生追求“公正”的品质时,教师可以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求进某学校读书受到歧视的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分析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价值澄清:学生的实际生活充满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常常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而直接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同所谓公认的道德准则。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式学习或发现学习,直面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在积极探究中澄清价值,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即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群体交流、辨析,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认同,最终乐于行动,并能反复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并强化,延伸到学生今后不同的生活空间。
例如,“初中生的生日聚会”“初中生购买智能手机”等关乎“节约”的话题,其中有利有弊,往往都会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方案、评估利弊、理性选择、采取行动等,展开问题式学习,从而澄清价值,内化和践行“节约”。
(4)自主实践:德性的生成和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持之以恒。学习主体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躬行”和“亲历”,在获得感知和领悟的同时实现知行统一,才能不断养成和强化自身的德性。因此,思想品德课可结合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开展实地参观、项目调查、主题宣传、人物专访、生活体验、志愿服务、社区劳动、学工学农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例如,初中生对“自由”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颇,为此,可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一种纪律(或规则),开展体验性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由”与“纪律、法律、制度”的辩证关系,从而感受和认识到何谓真正的“自由”。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立足学生生活,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培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会落到实处,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获得实效。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学情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他们来讲,讲解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会提出?它的提出又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
1、含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启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多媒体展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畜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皆,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行形势分析讨论,总结。学生讨论
(培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2、提出背景
(1)国际: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国内: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教师小结: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长足发展和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精神思想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导致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有统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体现了哪些基本特征?(多媒体展示)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里一个国家综合国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江泽民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胡锦涛(自主学习])学生讨论,教师补充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3、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师小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多媒体展示]
4、基本特征(1)普遍性;(2)民族性;(3)崇高生。
(问题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伟大意义。(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总结。(多媒体展示)
5、伟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2)为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3)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奠定思想基础。
教师总结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板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之爱国
教案设计
泰山学院附中
李圆圆
课堂流程
【课程标准】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了解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立足点及提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知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以实际行动爱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力目标: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情感。
3、知识目标:明确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及理论的立足点,并且明确可以用哪些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可以用哪些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创设情境法、图片展示法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准备彩色卡纸、交流小记者采访环节
2、学生课前准备: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在我们校园和教室里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大家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吗?大家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吗?那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大意义吗?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二:学习新课:视频播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师:教师要求学生记录讲话中主要围绕了什么?你还听到哪些词或句子?听完后与同学们分享。教师记下的有(强基固本,发展之基。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
师生交流
1、师: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这种信仰这种力量就来自于我们共同认同、共同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模块一: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阐述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及核心价值观是怎样产生的)
师: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滚滚滚向前,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进步,而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价值观的变更和演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 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09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012年11月8日党的提出十八大第一次明确“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1-4] 2014年2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媒体展示:国家:富强民族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师:通过回顾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社会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对过去的继承,又是对未来的期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它必将发挥着兴国之魂,强国之基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重点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两个字。
模块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活动一:学生采访活动爱国让你想起了什么
师: 2013年国庆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爱国让你想起了什么》全民采访活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爱国让你想起了什么呢?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首歌,也许是。。。
现在我也想让我们的小记者行动起来,采访一下大家
1、问题一:你对别人说过你爱国吗?
问题二:说到爱国你会想起哪一首歌,那一个人? 问题三:哪一种爱国方式打动过你? 学生采访老师:
我的表述:我曾经的一次经历《一个老兵的故事》 图片介绍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感(配乐分享)配乐《我爱你中国》
1、图片一组:祖国壮丽的山河。我们的祖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祖国山河壮丽有万里长城、九曲黄河等
2、图片二组:祖国还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3、图片三组:历史上的爱国人物
教师:提到我们航天科技的发展,我肯定会想起一个人,他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和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他就是钱学森。
4、图片四:钱学森图片。
学生读: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生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1955年,钱学森几经辗转,冲破了种种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
是什么支撑钱学森舍弃了美国的远大前程? 通过钱学森先生的故事,我们想到了什么?
模块三:爱国贵在行动
1、师:祖**亲是伟大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我们一块看一下对人民大众的采访。
2、学生通过采访的启示说一下:中学生应怎样爱国?
3、教师总结
【收获平台】
活动三:我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言 设计表格如下
我是______(姓名)爱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
【课堂延伸】
下课后请同学们把卡片贴在教教室后面,制作一面留言墙
【课外结尾】
教学计划(高一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结合炳辉中学实际,现就高一年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把中学生培育成为合格的社会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主要内容
1、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突出课堂教学,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要充分挖掘政治学科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处于浓厚的育人环境之中。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育徳、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牢固树立“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推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内化信仰转向外显践行。
3、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坚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坚持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模范人物教育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文化成果教育青少年,感染青少年;要充分利用班会、升旗、重要节日及纪念日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学生读本教学的具体安排为: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素质之一。一是教师要坚定爱国立场。教育引导学生爱国,教师本人首先要爱国,不说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话,不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尤其在课堂一定要弘扬正能量,传递社会的新风正气,以积极向上的务实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二是教师要满怀爱国情感。教师本人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讲解起体现热爱祖国家园的课文时,那种对党和国家的真挚之情就会在课堂上无形地流露,爱国也会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田。比如,讲授岳飞的《满江红》,把爱国之情融入其中,就能体会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悲壮,就能体会到“还我河山”的那种悲愤和呐喊。三是教师要备好爱国教材。备好爱国教材,教师要从标题、作者、写作背景、人物深挖细品其中的内涵,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出爱国之情意。如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从文天祥生活的时代入手让学生搜集并交流,学生在深刻了解作者的人品和为人处世后,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这首诗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深情。
二、把爱岗敬业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敬业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一是以教学行为影响学生。教师本就是敬业的代名词,备写教案、批改作业、教育学生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学生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育学生要敬业,教师首先要敬业,把实现社会价值的崇高转化为点点滴滴的平凡,对教书育人心存敬畏,甚至以苦为乐,以苦为趣,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二是以经典名作教育学生。语文课文中的经典名作是敬业的好教材,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并正确运用。如讲授《敬业乐业》时,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思考问题,从而强化了教育效果。三是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他自己获得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教育的作用才是最明显的。如在讲授《敬业乐业》时,设置了一场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启发学生形成了“如果不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的正确认识。
三、把诚而有信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是通过关键词语分析。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作者往往借助于词语的这些功能来展现笔下人物形象。在讲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文时,我就通过对文中十个“笑”的分析和探究,把不讲诚信的行为一个一个展现出来,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反其道而形成正确判断和认识。二是通过课外阅读强化。在语文积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诚信有关的文章,如《商鞅立木为信》《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掩耳盗铃》《珍藏美丽》《诚实的华盛顿》《列宁与花瓶》《朝三暮四》等,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三是通过日常行为升华。诚信教育的效果是否被学生内化于心,日常行为是一个检验的窗口。为此,以学生为主体积累有关诚信的格言、警句、故事,以活动为载体查找不诚信的言行举止,以写作途径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久而久之,育人寓于日常行为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升华。
四、把与人友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64-2
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原则
1.1 整体规划
从大局出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影响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诸因素,进行整体设计。
1.2 全员参与
在学生层面,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在教师层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学生内心。
1.3 有机融合
1.3.1 思政课三门课程融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2 思政课部与其他部门融合
思政课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有机融合起来,在工作计划、活动安排与开展等方面互相通气,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3 课内与课外融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思政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工部、团委活动有机融合,用理论指导实际,通过实践增强对理论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3.4 形式多样
摒弃单纯的说教,创新教育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校内外实践多彩化。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参与中,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
1.3.5 贯穿全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施,不局限于高职高专所要求开设的三门思政课程,而是所有教育教学中都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局限于某一年级,而是涵盖学生三年的学习全过程。
2 教学与实践内容
2.1 内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它从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方面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也是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国家和社会层面是个人层面的环境保障。
2.2 学习宣传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核心价值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宣传教育: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思想理论水平;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国梦”主旋律;③深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精神教育,为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奋斗;④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明是非,辨美丑,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思想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风尚。
2.3 实践活动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打造学校品牌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分院、社团特色,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开展行为践履。
2.4 行为规范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履以及日常价值观表现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评比考核中之中,使“三个倡导”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并内化成学生的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自觉行为。
3 教学与实践步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贯穿三年大学生活,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有机融合,形式多样。
3.1 宣传发动
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分析后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网络空间、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全校园。校学工部、团委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协作配合,做好集中学习教育的前期准备。
3.2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
目前很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教学与学生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一方面思政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活动缺乏足够了解与参与,影响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各院系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很多,如有思政教师参与和理论指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有效。
3.3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
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注重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提高教育实效;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构建长效机制。
3.3.1 课堂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内在联系,如三门课程中关于思想道德、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主理论体系、国家形势发展等方面本身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教案与讲稿的编写、课程考核等方面要突出强调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案例、视频素材的选取等方面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2 主题班会或讲座集中学习探讨
利用主题班会或讲座,采取集中学习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3.3.3 校园环境熏陶情操
①主题板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着重于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法制、纪律观念,诚信意识等,通过理论规范学习、典型事例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使学生自觉树立文明形象,遵守校规校纪,诚信参与奖助学金评定、考试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守法公民。
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电子屏等,树先进典型,傳播“正能量”。评选“感动校园学生人物”、“校园励志之星”等,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创先争优”先进分子等一起进行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与倡导。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学生,用先进的事例鼓舞学生。
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空间,在网页内容上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通过创办网页加强教师理论素养,同时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与空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全时段的教育氛围。
3.3.4 文化活动形成共鸣
①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电影比赛,以“文明校园、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以随手拍或自编自导自演等为主要形式,知荣明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志愿者。本活动同时也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大部分学生参与,表演道德情景剧,作为模块实践任务列入课程考核。
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比赛,发动所有学生参加,通过书法、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评选出获奖作品并进行装裱和大范围张贴,既发展了学生爱好特长,体现当代大学生良好风貌;又营造高尚的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时刻处于“核心价值”的潜移默化熏陶中,用学生作品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更有说服意义。
3.3.5 校外实践拓展
①继续加强和改进“三下乡”活动,拓展服务时间和范围,打造学生社会服务平台,树立学院文明形象。
②继续加强和改进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爱心教育、学民共建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五个基地挂牌并长期联系,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学校与社会协作,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抢占网络这块阵地。“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必须主动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办独立的、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网站为教师教育、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维护网站,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参与参与消息发布和论坛维护,并创新栏目,提高吸引力。
4 总结提炼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施要求和步骤,认真总结,及时总结。
4.1 例会小结
通过召开教研活动会和工作例会,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待人、日常行为、遵章守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整改方案,完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教育活动成果。
4.2 年度总结
每学期末或每学年度末,每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撰写调研报告,汇报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与实践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内容为分析分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施情况、展示过程参与,汇报工作成绩,总结先进经验,研究问题对策。各个部门撰写部门教学实施活动年度总结,总结提炼本部门的特色典型、先进经验,反思不足并提出改建建议。
4.3 表彰考核
表彰典型: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教师和学生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对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逐步形成分院特色、部门特色,共同打造学校品牌,将经验、成果和典型事例列入员工绩效考核、学生操行评定和部门、班级考核。对于组织、参与不利以及产生负面影响的要帮助、扶持、改进,不以考核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共创良好学风、校风、社会风气为归宿。
4.4 成果发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活动不应只看作任务,而应视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的契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活动中部门与个人要以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为目标,以提升育人水平打造学校品牌为目标,要通过课题、论文、工作制度等积极总结提炼经验,摸索规律,探索新方式放方法,形成一批典型经验、研究成果,及时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好典型、好做法,提炼特色与品牌,积极探求构建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吕军.试论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J].时代人物,2008(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分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而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思想和习惯都是在小学时期形成的。所以,小学教师要学好《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然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和生活当中。
小学教师要做好这项工作,在教育的总体方向上,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贯彻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关键环节,注重发挥小学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注重形成教育的长远发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手段和实践载体,不断拓展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深化教育效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要,小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为才而是”的能力观,要树立起“既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养成”的综合育才观。要正确认识当前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现状,从小抓起,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抓起。具体来讲,就是要切实回归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理念上来,让我们的培育工作真正源于学生生活,真实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需求,让培育教育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要关注学生生活,真正坚持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重视社会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进行培育教育。小学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育教学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改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多用生动的教学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要积极拓展教育的内容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比如,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广泛开展小学生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深化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开展创建“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动,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的培养不可或缺。要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都可以让小学生深刻领悟价值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实践锻炼中增长见识、磨砺品质、提升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劳动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等,全面提高培育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着力锻造和培育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小学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师德高尚,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校长的品德低劣,培育核心价值观便无从谈起。为此,必须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作为教师聘任和考核的首要标准。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信仰以及在新形势下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从而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找准人生奋斗的正确方向。“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无小事,处处能育人。教育是大事,教师就应该从注意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啊!如果那一天我们用自己的言行真正为自己的孩子塑造了美好的心灵,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更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成功!21世纪的教师应当成为教育家,而不应当成为教书匠;应该是专家型教师,而非经验型老师。现代社会形势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向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研究型老师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开展开展“大拇指”传递主题教育。
1、开展“大拇指”传递主题教育。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全班开展“大拇指”传递活动,分组活动,小组成员为家人尽孝并详细、认真的记录了自内心的感恩父母、为家人服务的过程,家长给予孩子忠恳的评价。利用节假日为特别需要关爱的人尽一份爱心,给爸爸妈妈和长辈做一件好事,献一份爱心,从小培养孩子爱心和孝心。2.争卡创星,做美德少年。在班级中开展“智多星”好少年的评选活动,我班涌现出了一批批认真学习、积极参与、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努力体验、尊敬师长的好队员。为了表彰他们的突出成绩,激励全体少先队员向他们学习,班级定期对小铜星、小银星、小金星的获得者进行表彰。在班级里传递文明、传递友谊、传递爱心、传递微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和灌输队员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人人争当美德少年。以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工作为抓手,引导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小学生文明礼仪、尊老爱幼教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以“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教育。
看:1.通过主题队会课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学生通过观看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朗诵中华经典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观看法制宣传片。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禁毒宣传、暑期安全教育专题片,提高学生知法、学法、用法水平,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珍爱生命的教育。
诵: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唱:1.开展以“童心向党”童谣传唱为主题的系列班队会活动,各班出一期以宣传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童谣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
2.组织开展“我编童谣”活动,启发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编创童谣,用童谣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师生中广泛征集儿歌和童谣;坚持评选制度,择优编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作为共享资源。3.组织开展“我学童谣”活动。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出有中国共产党的童谣若干首,要求同学都能背诵,4.组织开展“我传童谣”活动,鼓励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创编童谣童话、诵读童谣童话,营造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新风尚的良好氛围。
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我班将把道德讲堂建设情况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结合起来,开辟多个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我校道德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三、家校联合、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新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班非常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将家庭教育争取到与学校教育“战线”上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和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建设;艺术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创造的伟大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老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任何时代都伴随着对它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就是把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中,用书法作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直观化、艺术化,让学生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写字,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法课程建设,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引领作用
学校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核心和集居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通过学习,认同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客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书法文化的魅力,从而学会正确认识真、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其规范的引领作用。在加强书法课程教学的建设当中,要形成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国;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又体现现代化办学的方向;既包含传统文化艺术,又包括现代书法水准。在课程内容的传授上,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和接受中华民族时代积累的、丰富的书法艺术成果。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法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书法艺术教学的实践是书法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它通过“听、闻、看、写”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近距离地感受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书法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书法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端端正正地写字,“动笔必不苟,逢字必规范”,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使他们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高,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与时俱进,发展提高。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推进文明儒雅的艺术校园的建设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两者的有效整合与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情感的软化、精神的洗礼和品德的提升。故此,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渗透与整合。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要紧紧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经典语句,引导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谈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去爱国?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作者当时所表达的避世观念,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育他们要强壮体魄、发奋图强,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二、在阅读训练中渗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阅读训练是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举措。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巧妙渗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伟大的名人名家,也有一些具有可贵品质的平凡人物,这些都是正面典型人物,他们励志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如在教学余秋雨所写的《信客》时,让学生通过个人读、边读边想等方式,感受到信客忠于职守、讲究诚信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它敬业、诚信,才能够在后来当教师和校长时,都做得非常出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信客身上所体现出的敬业、诚信等可贵的品质,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也是需要大家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在赏中熏陶
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典型人物、重点段落等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一步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一定会为文中皇帝愚笨而感到可笑。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皇帝、骗子、老臣及小孩等主要人物,对相关段落进行分析,爱慕虚荣、昏庸愚钝的皇帝,愚蠢、阿谀奉承的老臣,狡猾的骗子,天真无邪的小孩,在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诚信教育,从而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在写作训练中渗透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过程。因此,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作文中,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生在写作文时,需要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倡导学生弘扬和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如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父母的工作生活,体验父母的辛苦,用笔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父母。对于学生沉迷网吧、抽烟、喝酒、打架等违纪问题进行抨击。
(二)在日记中抒发思想感情
日记是学生用心灵之笔写心中之语的重要过程,通过写日记,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等表达出来。日记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可以写写学习打算,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这既是一个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完善价值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就是学生成长心路历程的真实记载,就是学生的成长史、奋斗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必须树立的价值观,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获得良好的促进。
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旨在与各位同仁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设计1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09-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12-18
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01-03
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12-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演讲稿12-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律06-03
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7-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总结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