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精选13篇)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针对脑外伤病人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障碍四个进行性的改变。对颅脑损伤的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因此,对颅脑损伤的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我们在护理中的体会浅谈如下。观察病人意识的改变
脑外伤病人入院后应当首先注意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程度及发展趋势,这是早期诊断颅内血肿、发现脑疝的重要环节。在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的特殊表现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障碍是早期诊断颅内血肿的依据。病人出现躁动不安,应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昏迷的前驱症状,躁动后进入昏迷,二是意识好转的先兆,躁动后神志逐渐清醒。因此,对颅脑损伤病人必须严密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对协助诊断 和预后的估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直接间接光反射是否灵活,瞳孔改变是伤后立即出现还是相继出现等情况,都需要我们准确掌握。若病人一侧瞳孔先缩小,后又很快扩大,光反应减弱或消失,通常是同侧颅内血肿,易形成颞叶沟回疝。瞳孔散大是病情加重的表现,瞳孔散大出现早、晚与血肿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如颞部血肿,瞳孔散大出现较早,额部血肿,瞳孔散大出现较晚。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如有变化说明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脑水肿。颅内血肿,可引起颅压增高、脑移位→脑疝。头部外伤后,在颅 内血肿形成过程中可有“一高二慢”症状即血压增高、呼吸深慢、脉搏慢。此症状常在颅 内血肿所致脑疝的症状之前出现。一般在小脑幕切迹疝前出现呼吸深慢,枕骨大孔疝则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式停止。在脑疝的中晚期脉搏慢而有力,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但是,在临床观察中这三项指标的变化并非同时出现,往往只有一二项的突出变化。脑疝时体温变化一般不明显,上述情况应结合其它症状体征,全面进行分析。观察肢体运动的障碍
共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男54例, 女42例;年龄9~63岁, 平均年龄42.7岁。其中硬膜外血肿11例, 硬膜下血肿伴脑内出血42例, 伴广泛脑挫裂伤31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12例。手术治疗62例治愈好转85例, 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为多功能脏器损伤、外伤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
2 病情观察
2.1 患者意识变化
患者意识的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及颅内压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是早期判断颅内血肿、发现脑疝的重要指征, 因此, 要严密观察意识障碍程度, 如意识逐渐恢复是病情好转的征象;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 则是硬脑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 表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 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 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2.2 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 如一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提示脑疝早期;双侧瞳孔大小多变或出现眼球分离, 提示有脑干损伤。如果先一侧瞳孔散大后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眼球固定, 呈昏迷状态, 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应积极采取措施抢救。
2.3 生命体征的变化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伤后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1次, 为防止患者躁动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应按先测呼吸、再测脉搏、血压、瞳孔, 最后观察意识, 如呼吸浅慢、血压增高多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疝早期表现, 如出现呼吸浅促、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昏迷加深, 则病情危重, 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 护理措施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对颅脑损伤尤其是昏迷患者尤为重要
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组织缺氧, 为改善脑组织缺氧, 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给予持续有效的吸氧, 氧流量4~6L/min, 伴有呕吐或口腔有血性液体流出者, 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以防误吸, 引起窒息。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 如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不易吸出且昏迷较深者, 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出现呼吸中枢抑制导致气体交换下降者,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有脑脊液鼻漏时, 禁止从鼻腔吸痰, 应定时翻身、扣背, 以促进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
3.2 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以利脱水剂快速输入
在患者四肢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 快速滴注脱水剂, 减少脑组织水肿, 降低颅内压, 同时要限制其他液体输入速度, 成人30~40滴/min为宜, 如合并出血性休克, 首先给予止血, 快速输血、输液等抗休克治疗, 待休克纠正后方可使用脱水剂。
3.3 体位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增加肺通气量。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则, 应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3.4 注意安全性
如有烦躁不安者, 应用床挡和约束带, 避免坠床、引流管滑脱等意外。约束不易过紧, 避免因患者挣扎加重脑水肿及组织损伤, 必要时按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3.5 加强血肿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妥当固定, 保持引流通畅, 详细记录引流量、性质, 同时加强对意识、瞳孔的观察, 尤其在6~24h内严密观察有无瞳孔回缩及再散大和两侧的对称性, 警惕血肿再发生,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采取相应措施。
3.6 高热的护理
伤后早期出现的高热, 多由脑干损伤和丘脑下部损伤所致, 高热致代谢增加, 加重缺氧, 促进脑水肿, 常规使用冰枕或冰帽, 大血管处冰敷, 或使用控温床, 控制体温, 降低脑细胞耗氧量, 改善缺氧状态, 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3.7 加强营养
营养的供给是脑损伤后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尤其对昏迷患者, 可采用胃肠内和胃肠外联合营养。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等进行胃肠外营养, 胃肠内营养于术后或伤后72h开始鼻饲营养液, 清醒能进食者鼓励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以维持营养和体液平衡,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
3.8 预防并发症
脑脊液耳鼻漏者, 患侧卧位, 用无菌棉签轻轻擦去外耳道漏出液, 禁忌填塞和冲洗, 以防颅内感染。眼睑闭合不全或深昏迷者, 应涂眼药膏保持角膜湿润, 并用纱布覆盖, 以防发生角膜溃疡。做好导尿管的护理, 每日行会阴擦洗2次, 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叩背, 预防褥疮等并发症。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危重而复杂, 病情变化快, 必须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及时做出判断, 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我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96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颅脑损伤;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09-01
无论是和平年代或者战争年代,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创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损伤急症,伤势重。患者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死亡率高。因此,对患者实施认真、细致、全面的护理,以最大限度保护颅脑功能和降低死亡率而显得十分重要。
1 临床资料
2006~2014年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93例,全部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分辨状态术,其中硬膜外血肿50例,并发脑挫裂伤20例,颅底骨折20例,高血压脑出血3例。女姓20例,男性73例。年龄在12~40岁之间,病愈85例,死亡8例。
2 临床护理监测要点
2.1 意识观察 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变化之一,正确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治疗、预后都有较大参考价值。例如:在观察中若患者由昏迷状态转入躁动,表示病情好转;而由躁动不安转入昏迷状态,表示病情加重。发病后昏迷时间越早,程度越深,时间越长,表明病情越重。
2.2 瞳孔观察 颅内出血、血肿的占位,合并继发的脑水肿及脑脊液循环障碍,会使颅脑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射情况,不但对了解出血部位有意义,而且能及时发现脑疝,对患者的抢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15至30分钟观察一次。正常瞳孔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等大等圆,大于5mm为散大,小于2mm为缩小。如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脑受压及脑疝。动眼神经受损的机能状态及损伤的程度,意识的动态变化能反映脑干网状结构。如果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或者瞳孔时大时小,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伴有昏迷状态提示病情严重。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变化及时记录,每30分钟测一次,若发现两慢一高,即脉搏小于60次/分,而洪大,呼吸深而慢小于14次/分,血压升高,常表示颅脑增高或脑疝初期。出现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呼吸慢甚至不规则或者叹息样呼吸为脑疝晚期。并观察血氧饱和度以了解缺氧的程度,正常80~100mmHg在时,观察有无发绀等情况。
2.4 及时控制体温 为维持中枢神经的正常功能,由于我院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我科采用头部置冰块,定时更换来控制中枢神经高热,以降低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组织细胞的耗氧量。
3 基础护理要点:
由于颅脑损伤术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卧床时长,常留置尿管,故易引起呼吸道、分泌系统感染及褥疮,在护理过程所采取措施如下:
3.1 吸痰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昏迷,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呼吸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发生窒息、缺氧,加重病情,再加上气管插管更加重上述症状。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患者发生窒息及坠积性肺炎的关键。吸痰时动作轻柔敏捷,操作应严格无菌。吸引时边吸边退,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前后所诊肺部,吸痰时应取头偏向一侧卧位,加大氧量,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并认真记录痰液的颜色及量。.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给予雾化吸入。
3.2 尿道护理 注意擦冼会阴部尿道外口用0.5%碘伏消毒每日2次,每周更换尿管一次,每日更换尿袋一次。并准确记录尿量及颜色。
3.3 保持口腔清洁 由于病人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创伤修复感染和高热等原因使机体消耗量增加,以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腔霉菌感染,每日口腔护理2次,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张口呼吸的患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从而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3.4 皮肤及体位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肢体活动受限,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平整、勤换,预防褥疮的发生。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并在骨实处和长期受压部位用30~50%红花酒精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因护理得当,本组病人未发生褥疮。
3.5 头部引流管护理:颅脑手术后常放置脑室或硬膜下、硬膜外等引流管,引流出血性脑脊液或血液,减轻脑脊液循环受阻或脑膜刺激征症状。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多,避免颅内压骤减。注意将脑室引流管口高出侧脑室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引流管不可扭曲、受压、成角、折叠,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更换引流袋时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引流管周围部位清洁干燥和引流管的密闭,避免引流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若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逐渐加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脑脊液浑浊或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3.6 腦脊液外漏护理:确诊为脑脊液外漏后抬高床头,枕头垫无菌巾,及时清除局部血渍及污垢,定时用酒精消毒。防止液体逆流,避免堵塞,加强口腔护理。鼻漏者不可经鼻腔插胃管,吸痰,防止颅内感染。
3.7 湿化气道 气管插管所致痰痂是影响病人呼吸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施常规气管插管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定时定量向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的方法控制痰痂的形成,具体方法:每次每小时用生理盐水2~5ml病人吸气时向管内注入,每4小时放气囊1次,每次放气10至30分钟。在每次放气前吸净口鼻腔分泌物,防止痰液坠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
3.8 饮食营养护理 术后供给足够的营养。根据病情术后72小时采用鼻饲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维素、高热量的丰流饮食,静脉给予高营养。在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用注射器抽吸胃液,确定在胃内方可鼻饲,并且抬高床头30至40度,防止食物反流和误吸,鼻饲完毕,待30分钟至1个小时放平床头。通过鼻饲疗法,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3.9 躁动护理:躁动的患者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镇静剂。
通过本组病例的精心护理和临床细致的观察,有助于提高护士观察的敏锐能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地位,得到了患者家属的信任,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很大意义。因此,除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外,还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护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全面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能,对于病人的愈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淑华.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华现代临床医学志, 2004年5月第2卷第58期
[2] 肖继英.首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现将我科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月-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1 500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108例(7.2%),男76例,女32例,平均年龄45岁。
病因:脑干损伤 14例,广泛脑挫伤28例,弥漫性损伤12例,硬膜下血肿14例,硬膜外血肿30例,多发颅内血肿10例。
CCS评分3~5分38例,6~8分38例,9~10分32例。
置管时间21~190 d。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神志瞳孔变化情况,评估患者清理呼吸道能力。
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
患者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使下颌、喉结及胸骨上切迹三点成一直线,暴露气管于正中位,烦躁者应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
2.2 手术配合
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时,一名护士站于床头扶正头部,一名护士准备好吸痰器,随时准备吸引气管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予以气囊充气,如需使用机械辅助通气或有呕吐患者,则气囊充气5~8 mL,固定好气管导管,松紧以能容纳一指为度。
根据医嘱调整氧气流量,给氧管道粗细适宜,建议使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1]。
3 术后护理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18 ℃~21 ℃,湿度保持50%~60%,气管套口涵盖2~4层温湿纱布。
气管切开后,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方式、伤口有无渗血和出血,有无皮下血肿、气肿及气胸,如有少量渗血和分泌物要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者采取平卧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30°。
吸痰:气管切开病人咳嗽排痰困难,应随时清除气道中痰液。
吸痰前根据病人痰鸣音位置和性质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连续吸痰不超过3 min。
吸痰管左右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吸痰过程中观察病人面色、心率、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加大氧流量。
为预防气管切口感染,每日更换2次气管垫,分泌物增多或出血过多时应及时更换,以保持气管切开部位清洁干燥。
如病人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可能是气管阻塞。
气囊滑脱、分泌物黏结成痂是造成阻塞的主要原因,故应注意扎牢气囊,及时清除结痂。
更换导管清洗消毒时,防止将棉球纱条遗留在导管内。
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湿化方法:生理盐水250 mL+庆大霉素8万U+沐舒坦15 mg,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管2~3 mL。
预防感染:气管内套管应每日取出清洁消毒2~3次,外套管一般在术后1周气管切口形成窦道之后拔出更换或消毒。
气管导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
作好心理护理: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发音,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可用约束带约束双手。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对13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血压、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抢救的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血压和及时有效的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救治
随着颅脑损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重型颅脑损伤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其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及重点。因此,如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已经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现对1月~205月期间抢救的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92例,女45例,年龄3~86岁,平均41.7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4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92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时行CT检查,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1 cm116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13例,9~12分32例,6~8分75例,3~5分17例;入院时伴有呼吸困难72例;急诊行气管切开47例,气管插管12例,放置口咽通气导管13例;伴低血压34例;合并伤情况:四肢骨折46例,胸部损伤27例,腹部损伤43例,颈部损伤12例,泌尿系损伤9例;本组病例保守治疗43例,手术治疗94例,其中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72例,去骨瓣15例,保留骨瓣57例;血肿穿刺引流术18,脑室穿刺引流术4例;二次手术清除血肿2例。
1.2 治疗方法:GCS评分3~8分的92例患者直接入住重症监护室。9~15分的45例患者入监护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均有病情加重至GCS≤8分的情况,其中有26例因病情恶化而转入重症监护室。对入住监护室的患者,立即开通静脉输液通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止血、预防感染等处理。对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如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及低氧血症情况,立即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及控制呼吸。对伴有休克的患者,在处理原发出血灶的同时加强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在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血压的同时,积极行相关术前准备,尽早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行脱水、止血、预防感染、支持、神经营养等治疗。多发伤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处理。所有患者后期均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循环及活血化瘀等治疗,有条件的患者增加高压氧仓治疗。
2,讨论
由于颅脑损伤发病率的日趋增多,颅脑损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死亡率在30%~50%之间。其根本原因是颅脑损伤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极为严重及复杂[1]。虽然颅脑损伤的救治是一项从现场处理及转运到院内急救、术前、术中、术后及恢复期处理的`系统工程,但及时有效的早期处理能阻断和延缓颅脑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为进一步的处理赢得时间,为后期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脑疝可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外伤出血、脑脊液漏等均可造成误吸而导致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低于95%死亡率为80.0%,而高于95%死亡率为28.1%[2]。低氧血症可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引起继发性低碳酸血症及呼吸性碱中毒。有资料证明,缺血、缺氧是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诸多文献证实,创伤早期阶段性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明显增加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对于有呼吸道梗阻及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的患者,适当控制过度通气、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呼气末正压给氧来对纠正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有益。本组病例中有59例患者因伴有低氧血症情况而紧急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笔者认为,对于伴有低氧血症或呼吸困难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指征适当放宽,当患者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倾向时,应迅速果断地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阻断低氧血症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根据患者伤情,尽早进行手术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均可危及生命。在救治过程中,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出血性休克和解除急性脑受压。对于颅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及中线偏移>2 cm的高颅压患者,尽量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处理。对于颅内血肿占位效应不太明显及中线移位<2 cm的患者,可根据血肿情况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或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处理。对于伤情复杂且严重的患者,尽量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避免复杂手术操作引起的继发性损害。
3 参考文献
[1] 王怀瓯,泰 力,许 璟,等.影响颅脑外伤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华创伤杂志,,18(10):630.
时间:2017年02月09日
地点:神外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刘成银
汇报人:冉秀云 患者姓名:贾美
性别: 女
年龄:26岁 床号:23床
住院号:1082874 诊断:
一、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型):脑挫裂伤
二、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挫伤;
主诉:患者因“被人打伤致头痛、头晕伴恶心2+天”于2016 年12月11日12时05分时分急诊入院”
现病史:起病急,患者2+天被人打伤,伤及头部,具体受伤机制不详,否认昏迷史,当即感头痛、头晕伴恶心,无其他不适,当时急诊送入我院,急诊头颅CT提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当时给予急诊留观,具体治疗及诊断不详,3+天自觉病情无明显好转,昨日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今日复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我科会诊后建议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急诊遂以“脑挫裂伤”收入我科。
既往史:既往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T 37℃ P 89次/分 R 16次/分 Bp 120/80mmHg,急诊平车入院,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无障碍。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问答切题,GCS评分15分:睁眼4分、语言5分、运动6分,颜面部散在皮肤软组织挫伤,创面已结痂,双眼无青紫肿胀,乳突无瘀斑,双侧瞳孔正圆等大,左:右=3:3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专科情况: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问答切题,GCS评分15分:睁眼4分、语言5分、运动6分,双侧瞳孔正圆等大,左:右=3:3mm,对光反射灵敏.辅助检查:头颅CT(2016年12月08日)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侧位片及腹部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复查头颅CT(2016年12月10日)提示: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
阶段评价:12月13日查房患者诉有头痛.腹痛;神志同前,给予复查头颅CT及邀请胃肠外科会诊后行腹部CT无特殊,复查头颅CT回示:1.头颅CT平扫颅内未见明显异常。2.双侧筛窦炎。患者予2017年1月5日自请出院.主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 头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1、卧床休息,头部制动并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脑静脉回流。
2、遵医嘱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
3、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二、营养失调 与患者呕吐有关 早期给予静脉补液,待肠蠕动恢复后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的耗损.三、恐惧/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1.帮助病人查找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病人讲明疾病及护理方面的知识,临床表现,治疗措施,消除病人的顾虑,保持良好的情绪
3.进一步与病人在心理上沟通,取得病人信任
4.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避免不良刺激,减少病人的精神干扰。
四、潜在并发症
外伤性癫痫
予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预防癫痫,告知患者不能单独外出登高及游泳等,以防意外.出院指导:
1 临床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7岁。脑挫裂伤10例,颅内血肿15例,脑干损伤3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治疗13例。康复出院13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
意识状态可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是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通过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作出客观评估,最高15分,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严重。
2.2 瞳孔
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急性期每15~30 min观察1次并记录。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多为原发性脑干伤或临终表现。
2.3 生命体征
若伤后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发生。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常为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体温升高且深昏迷,多为丘脑下部损伤。伤后数日体温升高,提示有感染性并发症。
2.4
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有无脑脊液漏。
2.5 椎体束征的观察
观察肢体肌力、肌张力。伤后立即出现并相对稳定的偏瘫或单瘫,多系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的偏瘫,多为小脑幕切迹疝所至[1]。
2.6
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外伤性癫痫等并发症出现,并给予相应处理。
2.7 对骨窗张力的观察
观察骨窗张力是护理中重要的一环。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由于脑膨胀而形成脑移位、变形,可引起迟发性血肿,骨窗压力会明显增高。术后每15~30 min观察1次,轻触骨窗部位,感受骨窗张力。如张力不变或降低,则病情好转。如张力逐渐升高,则有迟发血肿发生[2]。
3 护理措施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除口腔、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呕吐时头偏向一侧。深昏迷患者须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腔通气管,短期不能清醒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3.2 维持脑组织灌注,降低颅内压
患者平卧,抬高床头15°~30°,给氧。遵医嘱予脱水、激素、过度换气等治疗。控制液体摄入量,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 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 ml。高渗脱水剂20%甘露醇250 ml须15~30 min内滴完,2~4次/d,记录24 h出入液量。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躁动、呼吸道梗阻、高热、剧烈咳嗽、便秘、癫痫发作等。
3.3 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
早期采用肠外营养,待肠蠕动恢复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多采用鼻饲,每次不超过200 ml,每2~4 h一次。鼻饲后适当抬高床头,防止液体反流。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如体重、氮平衡、血浆蛋白、血糖、血电解质等,及时调整营养素的供给量和配方[3]。
3.4 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均放置1~2根引流管,引流渗血、渗液,防止继发血肿形成,降低颅内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及颅内压的高低调节悬挂高度。保持引流通畅,在无菌操作下每日更换引流袋。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搬动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预防逆流感染。拔管后观察切口处是否有脑脊液漏出、敷料是否潮湿,及时更换,防止颅内感染。翻身时头部卧于健侧或平卧。
3.5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换药2次,口腔、气管用物分开,及时吸痰,每次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予0.45%的低渗盐水100 ml以每小时4 ml持续气道湿化,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湿纱布,保持室内相对湿度80%~90%。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空气消毒,限制人员探视。
3.6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配合雾化吸入,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鼻饲及气管切开患者每日口腔护理2次。长期留置导尿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夹闭导尿管定时开放,加强会阴部护理。眼睑闭合不全予眼药膏保护,纱布遮盖。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每日作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按摩2~3次,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3.7 心理及康复护理
恢复期要加强心理护理。患者意识清醒后,会产生恐惧、绝望、烦躁等心理变化,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使患者情绪稳定。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向患者解释,鼓励尽早自理。脑损伤遗留的语言、运动、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有部分恢复的可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
4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急重,复杂多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配合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可降低病死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促进患者全面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张雪莹.外伤性迟发性血肿早期临床征象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49.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护理监护;疾病转归
重型颅脑损伤(SBI)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早期救治效果对伤者的存活、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是一个全面、复杂的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药物降颅内压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1]。可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本研究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亚低温治疗的同时结合正确的护理监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受伤至住院时间均不超过8h,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为16-73岁,平均42.0±5.1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50例,坠落受伤14例,其他原因受伤16例;其中原发性脑干损伤26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30例,广泛脑挫裂伤10例,脑挫伤并颅底骨折14例,其中合并脑干损伤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8分,患者诊断均经颅脑CT或头颅磁共振成像确诊。
1.2 方法
1.2.1 亚低温治疗 在多系统综合监护下,实施亚低温疗法,患者治疗时间均为受伤后8小时之内进行。采用BLM-1型颅脑降温治疗仪(厂家:潍坊宝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电子降温帽及冬眠Ⅰ号(度冷丁100mg,异丙嗪50mg,氯丙嗪50mg静脉滴注)复合降温。①冬眠Ⅰ号治疗:首先将冬眠Ⅰ号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2-10ml/h输液泵泵入,小儿剂量应减半。使患者处于昏睡状态,四肢肌张力无增高,无寒战,生命体征稳定的最小剂量为佳。②物理降温:一般用冬眠药物30min后即可进行物理降温,本研究采用颅脑降温治疗仪,头部用冰帽,降温帽设定温度为35℃-33℃,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及窝大血管处用冰袋冷敷,同时,减少盖被并降低室温,一般1h下降1℃为宜。每小时使患者体温下降0.5℃-1.0℃,最终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2℃-35℃,持续时间维持3d-7d。
1.2.2 护理方法 ①基本支持:温度设置为15℃-18℃,室内光线宜暗,注意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保证安静的住院环境。②营养支持:为防止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肠黏膜萎缩,功能减退,宜尽早进食,可提高鼻饲饮食的温度,30℃-32℃为宜,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接近正常范围,保证患者营养需求。③降温过程中的监护: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24h动态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注意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避免患者继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颅内压监护准确记录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注意及时有效的进行排痰,避免治疗过程中患者产生大量痰液堵塞呼吸道。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GCS评分标准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持续植物状态以及死亡[2]。
2 结 果
经治疗后1个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34例,中度残疾23例,持续植物状态16例,死亡7例。
3 讨 论
亚低温治疗优点[3-5]:①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组织乳酸堆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③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④减少Ca2+内流、阻断Ca2+对神經元的毒性作用;⑤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但低温治疗亦可引起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障碍,导致并发症发生,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施行亚低温治疗时能配合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能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本研究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患者受伤8h内进行亚低温处理,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综合治疗与护理,护理主要包括:基本支持、营养支持以及降温过程中的监护,结果显示:经治疗后1个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34例,中度残疾23例,持续植物状态16例,死亡7例。证实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正确的护理,能够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情况,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总之,有效的亚低温治疗是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严密观察、细致护理是预防和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疗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只达开,崔世民,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
[2] 冯瑞果.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1).
[3] 蔡玲娟.亚低温疗法的护理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厂矿医学,2005,18(3):268-2690.
[4] 张迅,李栓德.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2(4):250.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摘要】 目的 对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观察和分析其的护理效果。策略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 对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颅脑;术后;应急性溃疡;神经外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70-02
在颅脑损伤中,应急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上的死亡率非常高,对患者的愈后造成严重的影响[1]。所以,对应急性溃疡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我院对收治的120例颅脑手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进行必要的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护理的120例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患者,都是我院神经外科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为70例,女性为50例;患者的年龄在16-70岁之间,平均为(56.0±2.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5)岁;患者发生溃疡出血的时间在术后0.1-24h,平均为(5.0±1.5);随机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病情观察 由于颅脑创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创伤,在患者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非常高[2]。所以,要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注意患者的大便的性状。对于患者在早期出现咯逆和突然呕血以及胃肠道内抽出咖啡色液体、不明液体等,患者的脉搏速度加快、血压降低,同时患者出现上腹部的症状和体征,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控。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都得到了明显性的改善,进行胃镜检查,溃疡消失,炎症消失。有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进行胃镜检查,溃疡和炎症有一定的改善,溃疡缩小>50.0%。无效: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或加重,或者患者的溃疡缩小<20.0%。
1.4 统计学策略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见表1。
讨论和护理
对于处于昏迷的患者,要在48h内进行胃管的留置,进行早期胃管留置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胃内张力和胃黏膜出血,同时还能刺激伤后的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3]。对胃液的颜色进行及时的观察,可以及时地发现患者是否发生应急性溃疡,同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制约。此外,早期进食能够对胃酸进行中和,且能保护胃黏膜,进而能够防止和避开应急性溃疡的发生,此外还能够提高一定的能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让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将头偏向一侧,避开和防止患者呕血时发生窒息,及时地将患者的呕吐物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吸出。患者的双下肢要抬高10-15°,有效地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避开和防止患者脑组织出现缺血和缺氧的情况,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在颅脑术后,患者由于发生呕血和呕吐以及禁食等理由,很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等情况,因此,要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对于呕血患者,其口腔内会残留陈旧性血液,且带有一定的腥臭味,细菌容易繁殖,所以,要使用生理盐水棉球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2次/d。
对患者的瞳孔和意识以及脉搏等进行严密的观察,每15-30min对患者进行一次测量。患者要禁食,将内容物抽吸干净,让患者的胃局部降温,胃黏膜的血管收缩,对止血有一定的帮助。在对患者进行止血的同时,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给患者必要的肠外营养,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输入血浆和白蛋白以及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液,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平衡。在患者出血停止24h之后,给患者温凉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等流质食物,减少患者的胃收缩,中和胃酸,推动患者的溃疡愈合。
在患者术后,患者会表现的十分紧张和恐惧,会担心自己生命的安全,同时家属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等。所以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安慰,同时将相关的知识给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等情绪。树立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患者术后,对其进行细心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患者的存活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时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早地发生患者出血的征象,并采取相关的护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颅脑术后并发应急性溃疡在神经外科的观察与护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患者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治疗脑出血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3758.郭宇芳.外科危重病人并发应急性溃疡98例预后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2918-2919.上一页 1 2
理策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颅脑损伤;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3-01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危重,而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护理对重型颅腦损伤患者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观察,准确判断,细心的护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抢救成功提供依据与赢得时间。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神经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5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184例,女68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98例,颅内血肿86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56例,脑干损伤12例。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后,临床治愈125例,好转82例,未愈20例,死亡25例。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2.1.1 意识 观察意识的变化是神经外科病人最主要的病情观察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语言刺激,即定时唤醒患者,做简单的对话,如无反应,则进一步与疼痛刺激,即手捏胸大肌外侧缘、针刺、压迫眼上神经等,观察患者的反应,从而作出判断。
2.1.2 瞳孔 瞳孔改变是神经外科患者的重要特征,其变化可因动眼神经以及脑干部位损伤、颅内压变化而引起,对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对称性,是否等大这几方面进行观察,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现象及脑疝发生都非常重要。
2.1.2.1 正常人瞳孔大致为3mm-4mm,小于2mm为缩小,大于4mm为散大,初生儿和幼儿瞳孔比成人小,青春期瞳孔最大,老人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瞳孔相对较小,两侧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
2.1.2.2 异常瞳孔的观察
2.1.2.2.1 脑疝早期 瞳孔略缩小,但时间很短,很难观察到,继之患侧瞳孔中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正常。
2.1.2.2.2 脑疝中期 患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侧瞳孔中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1.2.2.3 脑疝晚期 患者双侧有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1.2.2.4 瞳孔时大时小,双侧交替变化,对光反射消失,并伴有眼球歪斜时,提示有中脑受损。
2.1.2.2.5 若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中枢性高热时为桥脑损伤。
2.1.2.2.6 当眼神经损伤时,患者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反射均消失,眼外伤时,可出现外伤性散瞳,病人视力和眼球运动完全正常,只是瞳孔直接和间接反射消失。需要强调的是,双侧瞳孔的对比及动态观察较一次单侧的观察更有意义,但同时,如患者服用镇静药物或全麻未醒时,可表现为双侧瞳孔缩小,应加以鉴别。
2.1.3 生命体征 对于生命体征的监测,我们采用持续心电监护的方法。脑损伤时,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四肢松软等一过性表现,并伴有呼吸、脉搏减弱、节律紊乱、血压下降,经数分钟后渐恢复,若伤后呼吸、脉搏、血压紊乱,时间延长且无恢复迹象,表明脑干有较严重的损伤;若伤后生命体征正常后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加大,呼吸、脉搏变慢时,说明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提示颅内有继发性血肿;若患者早期出现休克,除婴幼儿外,应考虑身体其他部分合并创伤性出血。
2.1.4 肢体活动和肌张力观察 患者有无肢体抽搐、偏瘫、有无肌张力增高或减低。通过语言沟通看肢体活动情况,或通过疼痛刺激来判断患者的肌力和肌张力。
2.1.5 水、电解质紊乱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影响了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肾脏排泄功能紊乱,常致明显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尿崩症、高钠或低钠综合征。另外,由于采用强力脱水、激素、气管切开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盐代谢的失衡。
2.2 护理
2.2.1 体位及皮肤护理 病人病情不稳定或随时有呕吐者采取平卧头偏向健侧,病情稳定后,将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对去骨瓣减压者避免骨窗处受压,如小脑、脑干肿胀和后颅手术者,宜取侧俯卧位,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引起枕部受压,引起枕骨大孔疝。每2h翻身1次,并按摩皮肤受压处,同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使用气垫床,防止发生压疮。
2.2.2 加强呼吸道护理
2.2.2.1 及时彻底清除口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
2.2.2.2 给氧 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缺氧,应确保有效的脑供氧,一般氧浓度在30%-50%,保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
2.2.2.3 加强口腔及气管切开的护理
2.2.2.3.1 口腔护理 昏迷病人往往张口呼吸,口腔黏膜干燥,唾液腺及口腔黏膜易发生感染。每日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4次,或应用喷雾型口腔涑口液,每日4-5次。
2.2.2.3.2 气管切开病人的的护理 每日更换内套管1-2次,清洗后行高压灭菌。内套管与外套管分离时间不可过长(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以免痰液粘稠,阻塞气道,影响通气。放置内套管前应将外套管内痰液吸净。气管切口处的敷料应每日更换一次(按外科换药法),若分泌物多或潮湿时应随时更换。气管切开术后24小时内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固定外套管,气管外套管系带松紧适宜(以能伸进一手指为宜),以防套管滑脱。掌握吸痰时机和吸痰操作技巧,适时吸痰。
2.2.3 脱水治疗的护理 用20%甘露醇150-250ml快速静脉滴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每6-12小时一次,交替使用,或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两次,脱水治疗期间应注意记录24h出入量,脑肿胀高峰期每天控制输液量1500-2000ml,每天查电解质、尿素氮、肌酐,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应用甘露醇时要特别注意:因甘露醇对组织刺激性强,若渗入皮下,可致组织坏死,若发现穿刺处皮肤肿胀,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更换另一肢体静脉穿刺。
2.2.4 加强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不能正常进食,为保证营养的供应,我们常采用肠内营养法。一般于伤后或术后24-48h留置鼻胃管。定时从胃管内灌注匀浆膳、混合奶、要素膳等肠内营养液。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应抽取胃液,检查胃管及消化情况,每次灌注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便秘、食物返流等,一旦出现不良反映,应对症处理,并根据血液检验调整营养配方。如抽出的胃液为咖啡色或病人排柏油样便,应停止鼻饲,给予胃肠减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冰盐水洗胃,或云南白药注入胃内,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面色的改变,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 其病情严重, 来势凶猛在临床上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 致残率及致死率比较高, 积极有效地治疗及护理是促进患者最大程度康复的关键, 现将2005~2008年来我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0例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5~2008年来我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0例,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4~80岁, 脑挫伤36例, 颅骨骨折18例, 颅内血肿18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 出现脑疝症状6例。
2 病情观察
2.1 观察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病人最常见的变化, 大多数颅脑损伤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通过意识障碍来反应病情程度, 因此应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 昏迷程度可通过对话, 呼唤给予适当的刺激以及对病人的记忆力, 计算能力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程度, 以便对病情作出正确估计。
2.2 观察瞳孔
在颅脑损伤中广场瞳孔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常为颅内血肿, 脑疝早期的重要参考依据, 瞳孔大小多变不等, 双眼球同向偏斜或眼球分离为脑干损伤, 瞳孔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发现脑疝先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护士要密切注意瞳孔的变化, 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 并做记录。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血压, 脉搏, 呼吸可反应颅内压的改变, 血压持续升高, 脉搏慢而有力, 呼吸深大, 提示颅内压较高[1], 呼吸或快或慢, 或鼾声, 抽泣样呼吸, 提示病情危重, 体温升高可判定脑细胞存活程度, 以上的提示护理人员要必须重视, 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以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护理
3.1 体位
颅脑损伤病人床头抬高15~30度, 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保持头部与躯体在同一轴线上, 头偏向一侧, 有利于呼吸通畅。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型颅脑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咳嗽与吞咽反射丧失, 分泌物呕吐物不能及时排出, 阻塞呼吸道, 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2], 呕吐物, 出血及凝血块等, 吸痰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气管黏膜, 脑脊液鼻漏时, 应禁止在鼻腔吸引, 以免增加颅内压和颅内感染的可能性。
3.3 高热护理
由于病变累及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 体温高达38~40℃, 高热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 加重脑缺氧, 从而加重脑水肿,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 有利于脑细胞恢复, 故常采用物理降温, 尤其头部置冰袋, 冰帽, 或使用颅脑降温仪。
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为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 将门窗遮挡,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病室定时开窗通风,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②皮肤护理: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 整齐, 无皱摺, 每1~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 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拖拉或用力过猛, 对于消瘦患者, 受压处可垫以水袋。③泌尿系护理:持续导尿患者, 应加强会阴部护理, 并为患者早期行膀胱训练, 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④加强口腔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口鼻分泌物积聚, 易引起感染, 要认真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 以保持口腔清洁。⑤康复期的护理;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 易引起偏瘫和失语, 早期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增强肌肉力量, 护士每天到床前指导和帮助患者主动和被动训练,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循序渐进, 最终达到康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绍祥, 曾倩.桥脑出血24例[J].中风与神经病杂志, 1998, 15 (4) :236-23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4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6h, 入院时GCS≤8h, 均处于昏迷状态。入院后手术治疗59例, 保守治疗45例, 行气管切开48例。颅脑CT检查:硬膜下血肿21例, 硬膜外血肿24例, 多发血肿11例, 脑挫裂伤27例, 广泛性脑挫裂伤14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随机分为两组, 亚低温组52例, 其中男43例, 女9例, 年龄17~64岁, 平均年龄37.54岁;常温组52例, 其中男45例, 女7例, 年龄18~63岁, 平均年龄36.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常温组给予脱水、利尿、抗炎、止血、护脑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脑控温冰毯, 术后患者即给予全身降温, 包括头戴冰帽, 并在4h内将肛温控制在32~35℃;同时给予足量的冬眠Ⅰ号合剂, 根据病情可酌情使用苯巴比妥钠针;亚低温治疗期间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心电图、SpO2、颅内压等项目的监测, 亚低温治疗维持时间一般为3~7d, 当颅内压监测降至正常24h后, 停止亚低温治疗。复温采用以平均每4~6h复温1℃为标准, 在12~20h之间将患者的体温复至36.5~37.0℃之后维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GCS预后评分法评定结果[1]。良好:恢复良好, 能正常生活;中残:生活能自理;重残:意识清楚, 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死亡。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表1结果显示亚低温组病死率、重残率均低于常温组, 良好率高于常温组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亚低温组并发症发生率42.31%, 其中肺部感染9例, 电解质紊乱5例, 上消化道出血5例, 心律不齐3例;常温组并发症发生率46.15%, 其中肺部感染11例, 电解质紊乱6例, 上消化道出血5例, 心律不齐2例。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护理
3.1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
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 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 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 (尤其是脑) 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冬眠深度不宜过深, 以患者进入深睡眠症态为宜。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3~7d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
3.2 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 室内光线宜暗, 室温控制在20~22℃, 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湿度50%~60%, 同时净化室内空气, 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3.3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24h动态监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的变化, 避免继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
3.4 严密监测颅内压
准确记录颅内压的动态变化, 指导降温、脱水等一系列治疗措施。颅内压监测以开放测压法中的脑室插管监测最好, 其结果可靠, 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引流脑脊液进行减压, 同时可及时、直接反映患者经甘露醇治疗的反应, 以便调整剂量及使用时间。
3.5 人工气道护理
亚低温治疗期间, 由于低温及冬眠药物的使用能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 而气管切开这种侵袭性的治疗护理, 大大增加了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应重视人工气道的管理, 加强气管切开处的护理, 更换气管切开伤口敷料及内套管消毒2次/d, 定时、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吸痰, 彻底清除口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 行超声雾化3次/d。加强口鼻腔护理, 防止肺部感染。
3.6 体温的护理
本组采用直肠测量法, 肛表探头插入直肠6~10cm, 每30min巡视患者1次, 了解冰毯机的运行情况及肛温变化, 要注意冰毯机显示体温与患者实际体温是否相符, 如不相符则要检查探头位置, 脱出或过浅会使显示体温过低而误导治疗。降温以1℃/h为宜, 在4h内将患者体温降至32~35℃, 连续使用3~7d。当颅内压监测降至正常24h后, 停止亚低温治疗。复温时采用自然复温法, 先停降温毯, 再停冬眠药, 以平均4~6h复温1℃为标准, 在12~20h之间将患者的体温复至36.5~37.0℃之后维持。复温过程仍需使用冬眠药物防肌颤, 每1~2h测体温1次, 防止反跳性高热发生。
3.7 基础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差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必须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因长时间躺在冰毯上, 背部和臀部温度低, 血循环差, 容易引起局部冻伤和压疮, 应定时翻身, 避免背部和臀部长时间受压,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翻身时注意整理各种导管, 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血循环, 最好使用波动式气垫床, 改善低温下的血液循环, 防止局部冻伤及压疮的发生。因冬眠合剂有扩张血管降血压的作用, 因此患者最好取平卧位, 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 剧烈翻动或搬动, 否则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本组患者均留置尿管, 注意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观察尿液的色、量、性质, 用0.05%洗必泰行尿道口护理2次/d, 必要时行膀胱冲洗,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亚低温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护患者的胃肠功能, 早期进食, 可防止肠黏膜萎缩, 增强肠蠕动,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增加机体营养, 保证机体在最低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同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3], 每次进食前观察胃液的颜色, 以判断上消化道是否出血。冬眠合剂易引起便秘, 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便秘出现, 必要时行低压灌肠或用缓泻剂。
4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有脑干损伤或丘脑下部损伤及脑出血等症状, 可直接引起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的升高, 导致体温异常升高。体温升高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 加重病情, 影响预后。亚低温治疗是通过降低人体体温而达到全身代谢降低的目的, 当体温调节机能被完全抑制时, 全身耗氧随体温的降低而下降, 通常每降低1℃, 脑耗氧量与血流量即下降6.7%, 若体温维持在33℃左右, 则两者可下降35%左右, 颅内压下降5.5%[4]。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有肯定的作用, 且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无严重的并发症。因此,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 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达到治疗效果,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降低死亡率和残障率。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各52例。常温组给予脱水、利尿、抗炎、止血、护脑等常规治疗, 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亚低温组病死率、重残率均低于常温组, 良好率高于常温组 (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行的治疗方法。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做好基础护理、正确使用电脑控温冰毯、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的变化、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能够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情况, 改善其预后, 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亚低温,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M)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8:284.
[2]刘庆梅, 高瑛, 张文芳.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8例疗效观察与护理 (J) .新医学学刊, 2009, 6 (1) :128-129.
[3]谭美娟, 龙慧菊.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6例效果观察及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4) :23-24.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观察;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06-01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外伤后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的特点。如何做好其护理工作是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以来一直深思而且关注的问题,现就本科2009年 12月-2010年7月期间共收治的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2月,我科室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共132 例,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均<8 分,包括男89 例,女43 例,年龄6~72 岁,平均年龄42.6 岁,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37 例,闭合性颅脑损伤95 例。1.2 治疗132 例患者中,23 例行保守治疗,109 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血肿清除术11 例,单侧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术63 例,双侧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35 例。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状态的观察 患者意识变化是判定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应注重了解颅脑损伤后的意识状态、昏迷程度及变化情况,可通过GCS评分进行动态观察,GCS评分逐渐上升,作为病情好转的标志;GCS评分持续下降,说明病情加重;GCS评分升降不定,说明病情反复。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须密切观察并作记录。应15 min~30 min观察1次,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假如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应差等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假如双侧瞳孔散大、伴深昏迷、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是患者临危的现象。同时我们应注意区别视神经和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的瞳孔变化,本病例中有30例因瞳孔变化发现及时而得到了及时治疗。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 血压可反应颅内压力改变。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常提示病情严重。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趋势,脉搏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压。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可能。
2.4 神经体征的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因颅内压增高加重原有神经体征或引起新的神经体征, 应15 min~30 min观察1次肢体活动情况,随时注意有无抽搐发生,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合作处理。
2.5 颅内压的观察 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个主要症状,患者剧烈头疼,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注重发生脑疝的可能。
2.6 开颅术后的观察 很多学者认为, 颅内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后损伤血管堵塞作用的解除和血栓从损伤血管内驱出可导致迟发血肿, 因此应特别强调开颅术后的观察,若术后患者意识和神经系统表现无明显改善,或改善后又逐渐恶化,应及时与医生合作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
3 护理体会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呈昏迷状态,咳嗽和吞咽反射障碍,,不能自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加之舌后坠致呼吸不畅,应立即将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咽分泌物,抬起下领角避免颈部扭曲而导致颅内压增高。立即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内吸氧,流量为3一5L/min,以保证有效通气。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不能有效排痰,伤后误吸或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做好呼吸道管理。迅速保持呼吸通畅,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
3.2 高热的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的高热多为中枢性,较为顽固,用一般的降温药物效果欠佳,此类病人我们采用冬眠低温治疗,使用冬眠合剂联合物理降温,使其体温保持在36℃以下,减少脑部耗氧量。在高温后采用了自然复温法,整个复温过程持续24h,以避免因复温过快而引起缺O 2 和脑水肿。
3.3 气管切开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气管堵塞而窒息。因此,气管切开是保证患者呼吸功能通畅,抢救生命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主要护理对策有:保持室温20℃~22℃,相对湿度50%~60%,控制探视,每日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2次,84消毒液喷雾2次。做好气道湿化和正确吸痰,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250 ml、糜蛋白酶8 000 U、地塞米松10 mg、庆大霉素16万U气管内滴药或雾化吸入,每2 h~4 h一次。掌握吸痰指征,按需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选用外径不超过内套管内径的1/2、带有侧孔的硅胶管,吸痰时应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气道。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保持切口局部的清洁、干燥,积极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每日至少2次消毒气管切口的伤口,开口纱布应做到随湿随换。定期做痰培养,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机管道及相关器具应严格消毒,及时倒去管中的冷凝水。雾化器、氧气湿化瓶,以及呼吸机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每24 h更换一次。
3.4 昏迷的护理 昏迷患者多伴有肢体的活动及功能障碍,我们应给患者铺气垫床,每2 h~4 h翻身、拍背一次,并保持床单元的整洁、舒适,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加床栏以防坠床,专人守护,剪短患者的指甲,以防抓伤。
3.5 加强基础护理 主要措施有: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维持其正常功能,每日口腔护理2次;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每日消毒尿道口2次,每日更换集尿袋,防止尿管扭曲,集尿袋不得高于尿道口,每周更换尿管,1周后行膀胱冲洗,2次/d,防止泌尿系感染;给予营养支持,凡昏迷患者,常规3天后置鼻饲管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鼻饲流质的温度以42℃左右为宜,每次灌注200 ml~400 ml,每次鼻饲时,抽吸胃液,证实胃管在胃内并观察胃液的颜色,如有出血,可从胃管注入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达到止血目的;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给开塞露肛塞或肥皂水灌肠。
4康复指导
4.1 康复期意识未恢复者 指导患者家属握着患者的手,在耳边轻声呼唤姓名,讲患者爱好的事情或回忆过去有深刻印象的往事;轻声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有意识提一些问题,让患者用动作表示回答,如睁眼、动手指等。通过呼唤式护理,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心,使患者早日清醒,改善了护患关系,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4.2 清醒后的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神志、体力逐渐好转时,常伴有头疼、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向患者解释,让患者知道有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可以恢复,鼓励尽早自理。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颜晓敏.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8339.
[2] 杨艳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在颅脑损伤观察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26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