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专业顶尖学校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各专业顶尖学校(精选7篇)

各专业顶尖学校 篇1

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厦门大学

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基础心理学:北京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浙江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北京体育大学

(四)文学

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北京大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安徽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央民族大学 内蒙古大学 新疆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俄语语言文学:黑龙江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德语语言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印度语言文学:北京大学

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延边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传播学:复旦大学

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

美术学: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清华大学

戏剧戏曲学:中央戏剧学院

广播电视艺术学:北京广播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 书籍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

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

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郭锡良《古代汉语》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报考指南之文艺学

一、专业概况

文艺学也叫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实践以指导的学科。

文艺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史等,当今的研究者还将视角转向了新兴的、颇具活力的文化研究方面。该专业与哲学联系紧密,理论性、思辨性较强。

二、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文化与诗学、西方文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三、就业前景

多进入文化机构、新闻媒体单位,从事文学评论、编辑、宣传策划等工作。

四、推荐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五、专家分析

1.文艺学专业由于理论性非常强,学科内容抽象,所以在文学类专业中报考热度一般。

2.选择文艺学的考生多事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专业知识相当深厚。

3.由于各院校招生人数较少,录取比例通常在15%左右。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报考指南之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专业概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

该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二、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唐宋文学文献、元明清文学文献等。

三、就业前景

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四、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

五、专家分析

1.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

2.历年招生人数也比较少。

3.选择该专业的考生也多以兴趣出发。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报考指南之中国古代文学

一、专业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典籍、文论、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性质比较强。

二、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文学、魏晋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分体文学史、古代文论等。

三、就业前景

毕业生多从事教学、文化宣传、学术科研、新闻出版采编等方面的工作。

四、推荐院校

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

五、专家分析

1.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史知识很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熟悉某一段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情况。

2.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新焕发活力,此专业招生人数较多,竞争也比较激烈。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报考指南之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专业概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乡土文化、启蒙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以开阔的视野,结合新兴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置于不断加剧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来思考,以此来认识和回应当代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文化问题。

二、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文学、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等。

三、就业前景

一般就职于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单位、新闻出版机构。

四、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

五、专家分析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因此对考生应用的能力有所加强。

2.由于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多,时代感强,知识涵盖时间段较短,便于入门和复习,加上继续深造的空间比较广阔,成为众多跨考生的首选,竞争比较激烈。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报考指南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专业概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二、研究方向

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与文论、世界华人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理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欧美文学、国外中国学等。

三、就业前景

主要就职于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行业、涉外企业等。

四、推荐院校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

五、专家分析

1.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外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2.同时,这个专业对外语的要求很高,要报考该专业的考生要打好自己的外语基础。

3.报考热度一直稳定适中。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报考指南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一、专业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关民族的语言、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并接受从事专业工作所需业务能力的训练。

二、研究方向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族别史、藏族语言文学研究、维吾尔语研究与应用、文献翻译研究等。

三、就业前景

主要就职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

四、推荐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

五、专家分析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特色鲜明,兼具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专业性质,因此考生在报考的时候要抓住这两方面信息对自己的实力进行测评;

2.该专业地域性较强,仅有少数高校开设,多在西部地区,由于语言的限制,报考者大多为本地或本民族考生。

各专业顶尖学校 篇2

关键词:最大熵,预测,招生

1. 引言

预测是人们对未来事物或不确定事件的行为与状态做出的科学推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职业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的预测是优化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为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优化提供依据。

职业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直接受国家教育财政支出、专业就业情况、学校师生比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有些因素难以控制,这使得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随机性很大,采用常规方法建立简单实用的招生人数分布预测模型是有困难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学习招生人数预测已做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一些各具特点的算法。

为了优化教学管理,使学校能够更好的优化学科建设,有必要对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进行预测。即在已掌握的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的基础上预测出未来的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状况。随着信息科学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系统已被逐步信息化,引入信息理论来研究教育系统中负责不确定的信息。本文将招生人数预测过程作为信息决策过程,因此,采用信息理论中的最大熵原理来建构招生人数预测模型,期望进一步提高对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预测的精度,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本文通过应用最大熵原理,对历史数据进行拟合来确定预测模型。

2. 最大信息熵原理

最大熵方法是E.T.Jaynes在1957年提出的一种推理观点,其主要意思是:在只掌握部分信息的情况下要对系统状态进行推断时,我们应该取符合约束条件且熵值取最大的状态作为一种合理状态。他认为,这是我们可作出的唯一不偏不倚的选择,任何其他的选择都意味着添加了其他约束或改变了原有假设条件,而这些约束和假设条件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既有信息是无法得到的,这一准则被称为最大信息熵原理。当随机变量x具有连续的分布时,最大信息熵原理可表示为:

式中h(x)为随机变量X的熵,p(x)为X取值x的概率密度;的某种函数;的数学期望。式(2)体现的是关于目标变量x的已知信息。引入拉格朗日乘子,令

式(5)为满足式(2)、(3)且使熵有最大值的分布。

3. 最大信息熵在综合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3.1 基本思想

本文提出一种预测招生人数分布的模型—最大熵模型。该模型以熵函数作为目标函数,以已知数据的各阶统计距作为约束条件,通过最大化熵来预测招生人数的分布。由最大熵原理可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概率分布,是在服从所有已知信息的前提下能得到的仅有的无偏分布。所以用最大熵模型得到的招生人数分布,是在满足已知信息的条件下的最客观的概率分布。

招生人数分布预测模型的预测过程是一个信息的综合过程:以前测验的招生人数结果提供了关于预测招生人数的预测信息,招生人数预测模型再基于这些已知信息的基础得到一个合理的最终预测结果。

由于影响招生人数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与国家教育经费支持、社会对各专业人才需求、人口数量等外部因素有关外,还与学校自身的师生比、师资、学校知名度等内部因素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使得每年各专业招生人数都不断变化,因此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呈现随机性的特点。根据最大信息熵原理,我们以往年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为预测模型的约束条件,在此条件下,通过最大熵原理的应用,求得一个当前掌握的信息对预测招生人数所能做出的最客观的推测。如图1所示,图中3条虚线为3次测验得到的实际招生人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将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的统计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得到预测招生人数所能做出的最客观的推测如实线所示。

3.2 求解步骤

(1)样本采集

收集各专业N年的测验招生人数,得到其N年采样的招生人数分布函数:

(2)取已得样本得5阶原点距为约束条件,根据F(xi)求出E(xi),E(xi2),E。根据n次采用的数据的分布函数,求特征值矩阵:

其中,n为采样次数,m为原点距阶次。

(3)根据特征值矩阵求出各个约束条件,应用最大熵原理求出特征估计的分布函数,得到一个预测的招生人数分布函数pi,根据式(1)、(6),可得

其中x为招生人数的概率分布,是预测问题的变量。通过调整p来使得熵最大,并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来求解此问题。

设为拉格朗日函数,拉格朗日乘子因子为,根据式(4)则有:

根据式(5)可以解得

式(10)就是最大熵概率密度函数的解析形式。

将式(10)代入式(3)可得

整理后可得

通过以上计算即可得到应用最大熵原理求出的招生人数概率密度函数。

4. 实例研究

取某职业学校各专业自2001年-2009年招生人数情况,(表1)

根据以上数据应用MATLAB7.0所得到的图像与其方程如下:

通过应用最大熵原理得出的招生人数分布图及其分布函数如下:

,此函数与真实数据的函数分布拟和性较好,如图4所示:

5. 结论

通过最大熵得到的对职业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布的预测情况和实际情况相当接近。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变化是一种随机事件,最大熵方法确定的被测量分布是含有最少主观假定的分布,因此用最大熵原理来预测其分布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吴乃龙,袁素云.最大熵方法[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Shannon C E,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I and II[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4):379—423.

[3]彭怀祖.高校招生人数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J].教育与经济.2008.

[4]马力,张学文.最大熵原理与概率分布函数[J].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1993.

[5]冯文叙.预测与决策分析[M].济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各专业顶尖学校 篇3

各专业收费标准详见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表,以及学校发放的《级新生入学须知》。如政府对当年度学费、住宿费标准进行调整,以政府规定的标准为准。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浙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宁波市奉化区第一所大学、浙江省惟一一所公办医药类专科层次高等院校,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行政隶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厅级),教育业务管理隶属浙江省教育厅。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在浙江省所有高职高专中排名第一位。

各专业顶尖学校 篇4

全国重点学科所在大学名单

(一)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史:南开大学

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

数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二)法学

法学理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

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运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党校

****党史: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国际政治: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复旦大学

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类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

(三)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厦门大学

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基础心理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浙江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北京体育大学

(四)文学

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

俄语语言文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德语语言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印度语言文学:北京大学

亚非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延边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

传播学:复旦大学

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

美术学: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清华大学

戏剧戏曲学:中央戏剧学院

广播电视艺术学:北京广播学院

(五)历史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北京大学

历史地理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专门史:厦门大学四川大学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世界史: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六)理学

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础数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计算数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

应用数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新疆大学四川大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复旦大学山东大学

理论物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

原子与分子物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

等离子体物理: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凝聚态物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

声学:南京大学

光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无线电物理: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

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物理化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天体物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南京大学

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人文地理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

气象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北京大学

物理海洋学: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化学:厦门大学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生物学:厦门大学青岛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同济大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北京大学

空间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

构造地质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

植物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

动物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生理学:北京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水生生物学:暨南大学

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神经生物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遗传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

发育生物学:武汉大学

细胞生物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

生物物理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

系统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七)工学

光学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浙江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固体力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流体力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力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大学

材料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北京科技大学

钢铁冶金: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

有色金属冶金:东北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工程热物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热能工程: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机械及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流体机械及工程:江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制冷及低温工程: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化工工程机械:浙江大学

电机与电器:清华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清华大学重庆大学

物理电子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电路与系统: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天津大学浙江大学

系统工程: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导航、制导与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东南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

结构工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市政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清华大学

桥梁与隧道工程: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水文学及水资源: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

水工结构工程: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武汉大学

摄影测量与遥感:武汉大学

化学工程: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艺:太原理工大学石油大学

生物化工: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工业催化:天津大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学院石油大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吉林大学中南大学

地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学院

采矿工程: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

矿物加工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

安全技术及工程: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学院

油气井工程: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

油气田开发工程: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

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大学后勤工程学院

纺织工程: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东华大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东华大学

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

制糖工程:华南理工大学

发酵工程:江南大学

皮革化学与工程:四川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同济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北方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北方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水声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

飞行器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西北工业大学

人机与环境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南京理工大学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核能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清华大学

核技术及应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水土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中国农业大学

森林工程:东北林业大学

木材科学与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南京林业大学

环境科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环境工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食品科学:江南大学南昌大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中国农业大学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青岛海洋大学

(八)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果树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蔬菜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

茶学:浙江大学

土壤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植物营养学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农药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大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草业科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浙江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基础兽医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预防兽医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

临床兽医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木遗传育种: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培育: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

森林保护学: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北京林业大学

水产养殖:上海水产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九)医学

中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复旦大学

免疫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病原生物学:复旦大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汕头大学

法医学:西安交通大学

放射医学:苏州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北京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内科学(呼吸系病):中国医科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传染病、肾病):复旦大学

内科学(血液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内科学(血液病):苏州大学

内科学(传染病):浙江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呼吸系病):华中科技大学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南大学

内科学(肾病):中山大学

内科学(传染病):重庆医科大学

内科学(呼吸系病):四川大学

儿科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重庆医科大学

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北京大学

外科学(胸心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外科学(神外):首都医科大学

外科学(普外、泌尿外、神外、骨外):复旦大学

外科学(整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外科学(普外):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外科学(胸心外):中南大学

外科学(泌尿外):天津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眼科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

耳鼻咽喉科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肿瘤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运动医学:北京大学

麻醉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口腔基础医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四川大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华中科技大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医史文献: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外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骨伤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妇科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儿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五官科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天津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复旦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药物化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药剂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生药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药理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十)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清华大学重庆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行政管理:中山大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复旦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大学

社会保障:武汉大学

图书馆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情报学:武汉大学

建筑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 篇5

1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甲方、监理,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

1.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1.1.1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水电、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1.1.2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1.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1.2.1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1.2.2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同时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1.2.3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就是本专业的问题,也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2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件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就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施工中,我们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协调管理:

2.1技术协调

施工各单位、专业队伍要对工程质量负责,认真履行施工合同,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高施工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图纸会审与交底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及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2管理协调

2.2.1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总承包单位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分包施工单位、各专业队伍的协调工作,作为管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2.2.2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2.3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2.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总承包单位负责人应定期组织举行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3结束语

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只有突出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摘要: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

关键词:技术,专业,施工质量协调

参考文献

[1]建筑质量验收标准速查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 篇6

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业主(甲方)或者监理,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

1 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1.1 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1)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要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2)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1.2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1)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2)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这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3)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就是本专业问题,也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2 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2.1 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让我们很难补救,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2 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督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更多的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嫌,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 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和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比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的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各种电气开关与门开启方向之间的关系,暗埋线管过密对结构梁板的影响,线管在施工中的堵塞等。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卫生间等地方给排水管线预留空洞与施工后卫生洁具之间的位置,以及管线标高,部分穿楼板水管的防渗漏。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与使用,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深度,以及弱电系统、控制系统等。

5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6 结语

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只有突出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摘要:从技术质量和施工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各专业之间协调与配合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从技术协调、管理协调、组织协调三方面具体阐述了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与品质。

关键词:现场施工,协调管理,督理模式

参考文献

各专业顶尖学校 篇7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和产生这样问题的例子并不少见,像消防、煤气安装等,由于是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施工队,与其他专业队之间配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到了工程主体完工被发现时已很难处理。不得已只好改线路、打楼板,把一栋好好的建筑搞得乱七八槽,面目全非,并因此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过程中,还是在施工过程中,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

一、出现和产生协调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甲方、监理,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水电、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活、宽频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要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就是本专业问题,也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二、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上,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也是很伤脑筋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 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程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让我们很难补救,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

作为工程的建没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单位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

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讲,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有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协调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2. 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督理模式

—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更多地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嫌,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 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上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

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再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比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的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三、做好施工管理的协调工作要注意的问题

1. 要经常对所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教训和经验

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调管理也不例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或者是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

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各种电气开关与门开启方向之间的关系,暗埋线管过密(配电箱比线处等)对结构梁半的影响,线管在施工中的堵塞等。

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卫生间等地方给排水管线预留空洞与施工后卫生洁具之间的位置,以及管线标高,部分穿楼板水管的防渗漏。

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顶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

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与使用,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深度,以及弱电系统、控制系统等。

2. 要注意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上一篇:2024-2025学年上学期信息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入党群众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