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共10篇)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1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法机关作为上层建筑,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不仅是宪法确定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对政法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更是政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党委政法委作为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执法监督之责,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工作是为了

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和加强党内监督。但是,多年来,各政法部门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带有一些盲目性,因此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一、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前提是要提高对执法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政法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要推动政法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法治推进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和呼声。

(一)是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和执政的目标之一。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等等。为此,只有深刻认识依法执政,赋予政法工作新的内涵,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地发挥政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是实践政法工作主题的重要保证。“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是政法工作的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发展需要公平正义,党委政法委只有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把执法监督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政法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政法机关加强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队伍建设是政法工作的永恒主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依法治国的进程的推进,政法机关的各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对政法机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政法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当前政法队伍的执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政法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执法能力建设,政法工作才能创新发展。

二、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内涵

党的执法监督,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从执政党工作大局出发,在本行政管辖范围内,为确保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维护法治尊严,按照党的组织系统,对政法机关执行法律的工作进行领导、检查、督促、协调、管理行为的总称。党的执法监督的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政党、国家、法治理论。党的执法监督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及有关组织法。党的执法监督的工作依据是党章及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决定、意见等。

党对政法工作实行领导和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是宪法和党章赋予执政党的历史使命。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只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法监督工作,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对政法工作的重大部署认真地落实到政法各项工作中去,确保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三、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目标及重点

(一)执法监督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

2、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紧紧围绕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政法工作,保证党的政法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

3、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目标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总的目标:通过具体的执法检查监督活动,不断增强政法部门、政法干警的执法意识,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全面提高执法水平,严肃执法,保证宪法和有关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分专题解决政法部门在某些执法活动中共同存在的、群众反应强烈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政法部门执法规范化。

(三)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

l、政法各部门执行党的政法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情况。

2、政法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政法工作重大决策情况。

3、政法各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单一部门解决不了的、久拖不决的、具有共性的重大执法违法问题。

4、群众反映执法不公,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件执法情况。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学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

司法部首届优秀教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参与国家《合同法》、《物权法》立法和《民法典》的起草论证和研究工作;近12年来参与省市地方立法研究和评估工作。现兼任中国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组组长、湖北省妇联副主席。

公开发表专业学术和高教研究论文几十篇, 撰写著作和国家级规划统编教材等十余部, 主持国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 近十项省部级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分获国家、教育部、省市政府和中国法学会多项奖项。指导的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于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真诚、平和, 内敛又不乏坚韧和宽厚, 不知不觉就能给人以温暖, 让人获得信心与鼓励。这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陈小君。虽是初次见面, 但会让人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 即刻远离陌生、距离与拘谨。作为分管学校就业工作的副校长, 她有不同工作岗位的任职经历, 有几十年的教师生涯, 还有十余年分管学校就业工作的经验。但她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管行政工作忙得难以脱身, 但她仍不放弃上好每一节民法学理论课, 总是以写出几篇专业论文而感到身心愉悦。身为一位副校长, 她更愿意将个人的智慧变为一种资源和大家一起分享, 更愿意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幻化成激励他人、成就他人的力量, 努力让自己培养的学生有特点, 让自己酷爱的教育有特色。“要使就业工作做的好, 就得心里有学生”, 一句朴实的话语, 跳动着爱的音符, 弹奏出爱的旋律。

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 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就业工作, 宛如一幅悠长而深邃的画卷, 随着陈小君副校长的讲述慢慢铺展延伸。

“四个三结合”打造全校就业氛围

2002年3月4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了关于调整学校有关机构的通知,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从学生工作部 (处) 分离, 单独建制为正处级单位”, 统领本、硕、博各层次学生就业工作。在当时, 全国高校内虽然已经有学校建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但是多设在学生工作处或招生就业处之中。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而今, 历经将近10年的探索, 这个独立建制成长的部门已经成长为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的校内优秀单位, 并营造出全校全员促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记者:陈校长, 如果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贵校的就业工作, 您会说什么?

陈小君:我认为是“四个三结合”。即将招生、培养、就业三结合;群体促就业三结合;校内文件与部委规章和国家法律三结合;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教育三结合。

具体来说, 第一是招生、培养、就业三结合。我校以就业为实质导向, 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进行招生计划的确定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并且由校长亲自担任招生小组组长, 其要求招办、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向校务会议报招生计划时, 必须同时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关于各专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书面意见。

我们吴校长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 学校不是为教师办的, 学生没有饭碗, 教师不可能有饭碗。学生的饭碗不解决, 绝不考虑教师的饭碗。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我们顶住压力硬是撤了几个教学内容空泛, 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 并压缩了一些专业的招生。即便是品牌专业之一的法学, 其招生也从最初将近2000人的招生规模到现在不到800人。虽说调整招生计划一段时间内引发了一些教学单位的异议, 但最终看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得以改观, 大家才都觉得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说在贯彻招生、培养、就业三结合的过程中, 我们采取的是硬举措、硬挂钩。我们也戏称这种做法为倒逼机制。因为我们深知, 只有通过认真调查和有效反馈, 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重视就业部门反馈的意见既是对工作机制的探讨, 也一定会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进步。

第二是就业管理岗位人员、教师和职工的群体促就业三结合。现在学校已经做到就业管理人员的岗位刚化, 70%的学院建立实施了全员导师制。即便是普通教研岗位的教师, 也对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有些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育人故事。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全校促就业的良好氛围。学校还专门组织利用校友资源组织多场招聘会, 企业对话会, 温馨的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或指导就业。为此, 学校每年设立特别贡献奖, 奖励那些在非就业工作岗位上的教职员工, 甚至毕业校友。

第三是校内文件、部委规章和国家法律的三结合。法律是法系统中最高位阶的, 国家部委的规章和地方法规, 都不能违背上位法的精神和内容。我校是财经和政法类院校, 法学专业学生对就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不少了解, 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不少学生一到就业岗位, 甚至在择业、创业的过程中,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涉法问题。为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和帮助问题的解决, 我们将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等12个法律内容挂在网上, 设有相关的问题解答。比如在就业中, 固然有学生考虑不成熟的地方造成违约, 但是在国家的法律中并无禁止性规定, 部委规章精神是不提倡, 而我们的工作是要告诉学生, 这种行为不仅对自己诚信有影响, 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希望你尊重对母校对教师的情感, 慎重抉择, 减少违约, 也告知违约可能产生的经济和道德风险。总之, 我们要做的是道德、情感教育, 即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 这些举措比扣押毕业证书等手段要人性得多, 并更具合法性。几年来通过这样的教育, 学生的违约率逐年下降。而针对类似的问题, 我们也正在着手做一个关于就业法律体系的研究, 现已在学校立项, 作为教育研究课题开展研究。

第四是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教育三结合。毕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感恩教育, 一种文明教育, 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甚至是一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就业教育则涉及网络、信息等内容, 强调就业的方法和路径。我们始终认为, 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国未来青年运动的方向, 所以我们率先出台了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文件, 并将其贯穿整个就业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始末。

应该说, 这几年我们并没有单纯追求就业率上的数字, 抓就业不唯就业率, 而是始终强调学以致用和育人为本的理念。我常对学生说, 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到底为了什么, 你能为自己祖国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贡献什么, 每一个青年学子进校后至少毕业时都有必要深刻的思考。所以, 我们将这种除职业价值观之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贯穿在学生成长、毕业和就业工作中。并且, 育人是千秋之业, 是就业工作的基业长青之道。

融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走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任何一个地方, 随便问任何一个本校的学生、教师, 哪怕是后勤员工, 对于“就业工作做的好, 就是心里有学生”的朴素就业理念张口就来, 这不仅让外校参观者为之称叹, 也让全校教职员工对就业工作心怀敬畏。也正是在这样浓烈的就业氛围下, 东风日产、法国雪铁龙、德勤等四大会计事务所、中国银行、盈众控股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竞相来校招聘, 诸多校友满怀对母校的深情频频返校共商产学研发展大计。财法大学子不仅在就业人数上, 在就业质量上亦节节高升。

记者:您觉得学校能够获得外界认同和青睐的原因是什么?

陈小君:就业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的天职。进一步来说, 首先我觉得对学生就业的工作一定要从根本上抓。不能只抓就业率, 给学生一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比直接给他一个岗位更重要。

其次, 学生培养环节中, 在保持本校特色品牌的同时, 应该将融通的意识贯穿进去, 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特色专业教育, 形成毕业生走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法学是我校三大品牌专业, 但其他专业在办学之初, 就论证了其定位问题, 即考虑了其与学校品牌专业的衔接或是借助已有的较高平台不断的探索的因素。其中, 本科生形成了“融通性、应用型、开放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强调“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卓越人才培养特色。同时, 在全校开设“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等三通课程和具突出优势的系列研究型讲座, 以特色化的知识结构凝聚打造核心竞争力,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可以说, 没有特色的教育就是没有生命的教育, 也是无所作为的教育。所以, 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探索学科专业特色, 挖掘属于自身的软实力或核心竞争力。

第三, 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很多人认为就业工作独立后就属于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 并非如此, 要进行联动, 并且在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服务过程中要有硬举措。比如对现在很多学校反馈就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问题, 我们选择采用更加灵活的机制, 让学生选择范围更大。第一, 我们将三个非专业课程打包, 规定学生选择两个, 而就业指导课在其中处于相对优势的课程, 易获得学生更多的青睐。第二, 请外校的专家、企业高管等业内人士现身说法, 进学院讲座, 将灵活的就业指导与学校的“三通”课程结合起来。此外, 我们还设有专门针对公务员、司法考试等专项就业指导课, 分模块进行培训,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其实, 很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处理, 而是是否重视这个问题, 不能光看制度的短平快就不顾其他条件盲目上, 更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

青年教师和学生要有志于学、有志于问、有志于行, 培养专注与责任感

作为副校长又身兼就业指导中心直属领导, 陈小君有很多事务性工作要处理, 平时的闲暇时间很少。但她总会抽时间跟所带的学生们交流心得, 安排他们课题调研, 了解论文写作进度, 讨论立法问题以及工作找的如何等等。在近日公布的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 她所指导的学生高飞的博士论文——《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获得法学专业唯一的全国优博论文。困扰很多就业工作者的业务与自身发展问题在她身上看不见踪影。对此, 陈小君说, 关键在于专注和责任。

记者:关于育人和自身发展, 就业指导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二者兼顾, 您有哪些建议?

陈小君:我非常真诚的告诉青年教师和学生, 要有志于学、有志于问、有志于行。同时, 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理念——专注和责任。

所谓专注, 是考虑到学生的培养, 不是专注于成才、出人头地。我始终认为, 只要心里有学生, 其他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就来了。现在我取得了一点成绩, 我觉得是持续甚至艰苦付出后自然的回报, 并没有什么特别要祝贺的。现在的确有很多人在抱怨工作的重复和无聊, 他们可能闲暇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而没有在意, 而以专注心态爱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其中去充实自己太重要, 面对外界的诱惑, 应学会说“不”。

所谓责任, 如果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担当, 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更辛苦。我总是认为, 教师绝不只是在课堂, 绝不只是在备课, 绝不只是在实验室, 绝不只是在做文章, 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尽职尽责。培育学生到了最重要的关口 (就业) 时你在哪里?固然不一定给他找到一个岗位, 但是可以尽力给他提供帮助。比如引导学生不要灰心, 找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总之, 责能志远, 有责, 才能追逐高远的目标。作为教师和管理者, 就业工作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件高尚的事情, 一定要多亲近学生, 多倾听来自他们的需求, 多干一点对他们有利的工作。

应该说, 就业工作不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也是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个时代的责任。相信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是有使命感的, 且会尽己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成果会慢慢的显现出来。而当这种氛围凝结成一种学校的文化, 每个人肩上的使命感更会油然而生, 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终身的发展关联起来。还是那句话, 心里有学生, 就会追求优秀或卓越, 心里有学生, 除了就业工作外, 还会带动其他工作的进步。

就业工作改变明天, 任重道远

经过不断的主动投入与摸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做法,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明确了科学的办学定位;以弘扬主旋律为导向,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信息体,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就业工作制度体系和自我考评机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学校正逐步明晰着未来的工作方向。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日前提到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正好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在这样一个时期, 学校现在或今后的就业工作将有哪些新举措?

陈小君:今年学校重要工作之一的就业, 一是打造信息快车道, 即让学生更快、更早、更全面的了解他们需要的内容, 建立全程化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就业指导服务信息体系。二是要在四个三结合方面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目前来看, 四个三结合已经全面覆盖我校就业工作中, 但是过去我们只是有了大致的勾勒和行动, 现在我们要将全部内容进行梳理, 成为完整的就业工作脉络, 让它规范化、科学化、固定化, 成为我们自觉遵守的准则, 同时也把它作为依法治校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十二五”期间, 学校就业的四个三结合工作会更加深入具体。我认为, 这是一件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大事, 既是对之前工作的总结, 更是一种升华与延续, 而这种延续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和打造核心竞争力。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纪委;同级党委;监督

要做好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的监督,纪委首先要突破人情观念和陈旧的习惯做法,切实履行好纪检监察职责;其次要制定和规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把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的监督真正落到实处,毕竟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只会沦为一纸空文。

一、纪委监督同级党委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监督程序操作不便

各级纪委都会制定开展纪检监察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规章制度,但如果得不到认真、彻底的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也只是纸上谈兵的表面文章,起不到应有的实效。在以往的体制下,纪委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人权、财权、物权都归党委掌控,如果没有党委的认可和支持,纪委的工作很难开展。从这个角度讲,纪委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的监督面临诸多不便,有时候发现问题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纪委工作人员不懂如何监督

有些地方专职纪检干部人员有限,干部不能做到专职专用,在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上存在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另外,一些新进入纪检监察岗位的干部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执纪办案能力偏弱。有的纪检干部对相关的政策规定——特别是新的政策规章——掌握不够透彻,造成开展工作思路不够清晰、量纪不够准确、措施不够有力等问题。

(三)对“一把手”的监督是个难题

在一些地方的领导班子中间,民主集中制实施贯彻的效果不好,包括纪委领导在内的班子成员对“一把手”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致使主要领导在班子中形成“家长制”和“一言堂”。纪委领导不能正确处理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能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对主要领导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一把手”在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人问津,没有得到及时的提醒和警戒,而当他们的问题到了不可控的时候,往往就会“一鸣惊人”。从同志关系看,纪委领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从纪检工作的角度看,纪委领导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履行职责。

二、提升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地位和权威性

在案件查办、干部任用、信访核查等方面下管一级,发挥上级纪委的协调指导作用,定期向上级纪委述职和汇报工作,探索与上级纪委共享本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涉案线索查办机制,畅通与上级巡视组的联系,及时反馈掌握的情况,克服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常委会成员的监督难题。加强对下级纪委和派驻机构的领导,明确纪委书记和纪检组长不分管业务工作,减少对党委监督的顾虑。健全纪委对党委决策干预机制。明确纪委书记例行参加党委人事小组会议和党委主要领导重要议题会议,纪委副书记列席常委会会议,党委做出重要决策或出台重要政策,应事前与纪委通气,纪委认为存在重大纪律或廉政风险时,可按程序提出修正意见或建议,党委应认真研究,如有必要,可暂缓表决。党委拟提拔任用的干部人选,组织部门在考察酝酿之初,应同步征求纪委意见,纪委有确凿证据认为不应提拔使用的可行使一票否决权。建立纪委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涉案初步调查处理机制。探索改革纪委依据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监督和案件查办的模式,建立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涉案线索核查处理机制。试行党委常委会成员个人重大事项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向同级纪委备案,纪委可按程序进行核查。纪委根据相关线索发现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有违反党纪情形的,有权进行初步核实,并可约谈相关常委会成员,保障纪委监督权的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涉及同级党委主要领导的,可不经过本人直接报告上级纪委。

三、制定党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

明确常委会议事决策事项的会前准备、会中讨论和会后检查程序,不搞临时动议;健全完善领导、专家、群众“三位一体”的科学决策机制。制定监督党委重大事项决策相关制度,明确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决策程序和纪委介入监督的程序,如纪委介入监督的时间节点,纪委对常委会议题的暂缓权、否决权及相关程序。制定纪委对涉案党委常委会成员处置规则,最大限度赋予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使纪委能够相对独立地监督同级党委。制定违反程序性规定的纪律处分规定,确保党委及其常委会成员都能按照程序行使权力。抓执行中的监督。将纪委的同级监督贯穿常委会决策的全过程,强化执行监督和过程监督。针对行政审批、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腐败高发领域,纪委按照有关监督程序和规定,对党委常委会的重大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询和询问,具体分管的党委成员必须进行答复和解释。纪委通过一定形式,跟踪参与常委会决策前调研、咨询、论证、听证、评估等程序,强化对掌握审批权、市场监管权、项目资金分配权等权力高“含金量”职务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在权力运行高风险节点上设防布控,建立源头治理的有效管控机制。

四、以严肃问责追究为手段,强化监督实效

要强化同级监督,必须树立正确的问责导向,构建刚性问责机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要统一。如果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者发生普遍性、区域性的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都要被倒查、被追责。一是严肃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全面领导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有主体责任,各级党委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常委会其他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起主要领导责任。二是有序导入社会监督。纪委的同级监督,仍然是体制内的监督,难以彻底摆脱同体监督的局限性。

监督的前提是规范,将党委的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是强化纪委同级监督的基础。纪委要协助党委以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履行对同级监督的职能。按照坚持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健全党委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党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思路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钱昊平;乡镇纪检突破同级监督[J];北京支部生活;2015年05期.

[2]代丽;论反腐倡廉中的监督制度[J];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01期.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4

党委政法委是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加强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是确保政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法工作旺盛生命力的需要。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如何服务当前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稳定,满足人民群众法治维权需要和提升司法公信,如何释放新形势下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正能量,本文作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析。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概念

党的执法监督,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从执政党工作大局出发,在本行政管辖范围内,为确保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维护法治尊严,按照党的组织系统,对政法机关执行法律的工作进行领导、检查、督促、协调、管理行为的总称。党委政法委作为党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党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重要形式,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范围

党委政法委对本级和下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有权进行监督。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依据和原则

执法监督依据: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中关于政党、国家、法治理论。法律依据是宪法及有关组织法。工作依据是党章、中央、省委两级党委政法委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党委政法委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规定》、中政委《关于加强党委政法委员会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及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决定、意见等。

执法监督原则: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原则;依法、规范、科学监督的原则;支持政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的原则;促进严格规范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的原则;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内涵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持依法按程序监督、检查政法部门的执法活动,支持政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促进政法干警严格规范公正廉洁文明执法,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部门得到贯彻落实,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政法部门得到正确实施,保障党委政法委对政法工作实行有效领导。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必要性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政法工作新的内涵,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发挥政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实践政法工作主题的需要。“公正执法,司法为民”是政法工作的主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司法阳光运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起案件中感受到公正公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渴望也越来越强。只有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把执法监督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政法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需要。队伍建设是政法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推动政法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社会各界对政法机关的要求越来越高,政法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当前政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的政法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执法能力建设,政法工作才能创新发展。

当前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极少数政法部门领导对中央关于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的指示精神领会不深,对执法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少数政法部门把监督与执法活动对立起来,尤其是涉及到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时,往往以反对干预等为借口,应付执法监督,甚至认为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影响了政法部门独立行使职权。有少部分人甚至认为,现在是法治社会,政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即使政法部门在执法中出现问题,应依法纠正,法律也赋予了人大、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的职能。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只能是宏观上的领导,不宜对具体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党内执法监督与党外执法监督协作联动不到位。在我国现行的执法监督机制中,有党委的执法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及政法部门的内部监督等。在平时的执法监督工作中,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还不够协调,未形成监督合力,致使党委政法委没有完全掌握监督主动权,容易陷入被动,甚至被有的部门“牵着鼻子走”,增加了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调查和处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其他监督的成效。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主动性不到位。目前,执法监督的案件大多数来源于上级党委、领导的批示和群众的来信来访,特别是对个案的监督,没有领导的批示,监督很难起效。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在案件中,当事人认为其合法权利没有得到维护和支持时,他们便寄希望于党委政法委通过监督得以实现权利。这样一来,大量上访申诉案件集中反映到党委政法委,党委政法委俨然成了一个申诉机构,而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则易发生偏移,忽视了对政法部门执法的事前监督。在一些地方,执法监督还停留在案件协调、执法评查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督办等传统专项活动阶段,没有主动源头监督执法,往往案后被动监督,同时还不同程度存在管事与管人脱节、监督与纠错脱节,严重影响监督工作实效。

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自身建设不到位。一方面,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机构名称上下不统一,加之因编制少,除个别地方政法委有专人负责执法监督工作,大多数地方由兼职人员兼职执法监督工作。另一方面,执法监督工作要求监督人员具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较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较强的案件协调能力,而目前从事执法监督工作的专、兼职干部中有的法律素质不高,有的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调查研究不够,遇到棘手法律问题束手无策,个别干部缺乏法律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行使监督职责。

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一大主线

党委政法委要将依法监督、支持政法部门依法执法,政法工作为大局服务这条主线贯穿执法监督全过程。通过案件督办、案件及有关政策法律问题的协调、案件评查、执法检查、重大执法活动和事项的报告备案和执法问题情况处理等方式,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政法部门得到正确执行,确保政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督促政法部门依法正确行使职权,确保执法办案不受案外人为因素干扰;督促政法部门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公正廉洁文明执法能力得到提高;使政法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确保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有机统一。

(二)准确运用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二大监督方式

一是严格检查,提升司法公信。坚持专项执法检查与经常性执法检查、案件评查相结合,整合执法监督和政法系统内设纪检监察组织力量,开展经常性的执法巡视,在预防政法干警违法违纪行为上下功夫,把违法违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坚持宏观抓共性,微观抓个案。在不直接介入个案诉讼活动的原则下,通过个案监督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坚持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追究相结合,经常性监督、定期监督和不定期监督相结合,重点监督执法办案程序是否合法、实体处理是否公正、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办案有无违法违纪行为等内容。

二是严格督办,回应社会关注。在上级组织和有关领导交办案件、社会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和重大疑难等案件下功夫,加大督查力度,一查到底。在提升协调实效上下功夫,完善协调制度,通过案件分析会协调政法部门会诊案件,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督促政法部门及时妥善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在增强干警舆情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强化干警及时正面回应网络舆情能力建设,高效稳妥疏导社会情绪,牢牢掌握因执法活动引发的社会舆情疏导处置主动权,确保党委委执法监督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有机统一。在化解热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整合政法系统执法监督和纪检监察力量,定期开展政法系统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开展执法巡视和执法办案群众满意度测评,及时了解、回应群众诉求,化解涉及政法工作的社会热难点问题,提升司法公信。

(三)准确把握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三大监督环节

一是案前抓防范,提升监管规范性。在中央、省级相关部门印发的《关于党委政法委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规定》文件基础上,细化基层党委政法委对政法部门执法监督的具体办法,确保执法监督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量化执法监督考核指标,确保监管有据可参。党委政法委指导政法部门分类制定监督内容,量化考核指标,科学考评执法业绩,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提升监管的实效性。党委政法委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由党委政法委代表同级党委、政府对政法部门目标业绩进行考核,采取定期书面通报执法监督情况,年终累计考核得分,确保管事与管人不脱节。党委政法委要建立案件监管人才库,按照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标准,从政法部门、律师、公证等行业优选法律专业人员,由政法委统一组织培训,确保案件监管人才需要。

二是案中抓预警,提升监管针对性。党委政法委组织政法部门推进院(局)务公开,政法部门动态网络监测办案流程,规范结案标准,拓展群众参与司法的渠道和途径,推进司法民主,确保阳光司法,杜绝暗箱操作。政法委执法监督室会同政法系统内设纪检监察组织定期开展廉政形势分析会,上廉政党课,开展警示教育,实行办案质量把关承诺和承办人廉洁办案承诺制,实现分管领导和中层干警不仅管人,而且管案件质量,及时纠正违法违纪办案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

三是案后抓追责,提升监管实效性。党委政法委要健全常态评查案件机制,按部门分案件类别按比例确定案件评查数量,创新评查方式,拓展评查人员参与面,重点评查办案程序、实体是否公正、办案效果是否良好、办案言行是否合规、案卷装订是否规范等内容,书面通报评查结果,责成责任单位限期纠正瑕疵或错案,改进执法薄弱环节,堵塞执法漏洞。规范干警执法档案,将通报、追责及考核等内容记入个人档案,并将执法档案记录作为干警评先选优、提拔交流、诫勉谈话、离岗学习的重要依据。细化《司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党委政法委牵头人大、纪检、组织等单位对瑕疵、错案承办人或因执法办案引发涉法涉诉信访的责任领导及人员进行诫勉谈话,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引导政法干警自觉规范办案行为。

(四)准确把握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四大重点内容

一是着眼服务发展大局,强化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要放在同级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围绕政法中心工作,找准执法监督工作与服务大局结合点,自觉围绕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以服务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执法监督工作,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促进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地方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把执法监督融入服务之中,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切实做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公正执法、服务社会稳定、服务政法工作、服务领导决策等“六个服务”。

二是着眼提升司法公信,强化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严格规范司(执)法行为,保障政法机关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准确适用法律,公道公平地对待案件参与各方,努力把每一件案件办得合法、合情、合理。提高政法干警司(执)法能力,开展岗位技能比赛和法纪教育,提升政法干警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确保执法办案质量上台阶。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作为执法监督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努力在解决司(执)法突出问题上求突破,在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上见成效,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着眼依法监督,强化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中央政法委等八部门制定的《关于党委政法委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规定》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党内执法监督法规,是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严格执行《规定》上要切实做到:一要正确处理执法监督与独立司法的关系,既要敢于监督、严格监督、善于监督、有效监督,又要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科学监督,支持政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二要正确处理个案监督与宏观监督的关系,既要抓好个案监督,做好案件评查、督办、协调等工作,又要重视和加强宏观监督,强化执法检查,发现、解决司(执)法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三要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关系,既要坚决克服违背法治精神、违背法律规定随意执法办案,又要切实防止忽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忽视群众切身利益机械执法办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是着眼自身建设,强化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针对上下级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机构名称不统一,职责不对应,专职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人员法律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首先规范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机构建制,统一明确为执法监督协调室,机构规格明确为同级政府部门副职级别,确保职责明确和“有人办事、有机构办事”;其次要克服编制困难,选调政治素质好、法律水平高、事业责任心强的干部负责执法监督工作;再次对执法监督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不断扩大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客观、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扎实练好基本功,使他们的整体素质要有等于甚至高于司法机关的法律水准,才能真正实现“内行”监督;最后要转变工作作风,严肃监督纪律,强化执法监督为民理念,创新务实监督,确保执法监督创特色、树品牌、上水平、争一流。

(五)正确处理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五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关系。一要加强上下衔接,健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上下衔接、联动共振的工作机制;二要完善部门衔接,实现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与政法部门内部监督的工作对接、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与涉法涉诉信访、综治等部门的工作对接,增强执法监督工作实效;三要实现外部衔接,加强与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新闻媒体的协作配合,使党内执法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纪律监督、组干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政法委作为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专门机关,要与同级人大相关部门互通执法监督的情况,相互取得支持,遇有重大问题和重要情况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共同督促司法机关启动内部监督程序,及时纠正错案。

二是正确处理党的监督与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关系。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独立办案,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宪法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这是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正确处理党的监督与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党的执政党地位和领导功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不严、不廉的人和事敢抓、敢管,督促司法部门依法纠正。

三是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把执法监督与支持司法机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司法机关的法律职权,坚持多联系、多沟通、多协调,以支持政法工作的愿望出发去开展监督工作。对政法部门提请协调的案件要及时研究,按有关程序依法协调。当政法部门办案受到案外因素干扰时,要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帮助排除干扰,确保政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办案。

四是正确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在我国,法律和党的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一些案件的协调处理上一定要注意处理好适用法律与执行政策的关系,不能把法律和政策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既维护法律的尊严,又积极稳妥地贯彻党的政策,维护和谐社会稳定,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钓鱼执法的行政法思考 篇5

司法助理1032 张佳丽

31摘要 行政法是对行政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加以规范、监督与补救,调整行政与监督行政的主体与其行为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与原则。行政法要求依法行政,即行政执法应遵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符合行政法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使行政权。“钓鱼执法”是行政机关为了完成工作指标或某种经济利益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诱惑方法进行的行政执法活动。

关键词 钓鱼执法;行政法;依法行政;行政伦理立法

上海孙中界案、西安设伏抓嫖经舆论媒体的报道,得以曝光于太阳底下。这种执法方式备受人们的关注,由此而引起人们对行政法的反思。这与行政法原则相违背,让无辜公民遭受经济精神损失的同时,从根本上也在挑战着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损害了执法部门的政府公信力及法律威信。在法治社会中,执法部门就应该依法执政,执法人员应该秉公执法。

一、“钓鱼执法”的问题

“钓鱼执法”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也叫做执法圈套(entrapment)。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执法”,与刑事侦查中的“诱惑侦查”,或叫“诱惑取证”类似。其实质是以执法的名义创收,借公权的力量谋利,行政执法公正性和权威性被亵渎、被挑战,执法部门蜕化为敛财集团,这是违法行政、滥用权力的现象。钓鱼执法从法理上分析,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

(一)取证方式违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协、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其者他组织有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襄有关证据”。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取证时不得采取利诱等不正当手段,但“钓鱼执法”的取证手段明显违反了这些规定。

(二)违反行政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不仅应该遵循宪法、法律,还要遵循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合法不仅指合乎实体法,也指合乎程序法。法是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的,如果实行、执行行政法过程中不按法律规定办事,那么法律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只有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依法办事,法才是“万人之上”。王立军身为一名中共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在滥用国家给予的权力“统治”着一座城市,我不禁感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条文、一支正直不阿的执法队伍和社会监督将走向何路?

合理性原则是为了将规则与裁量等行政要素有机结合而使行政决定更加科学,同时要求行政在合法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立法精神、目的、合理动机等要素。比例原则就是要对行政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对行政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益进行衡量,保证行政决定合乎比例又较为妥当。此原则注重行政效率与相对人权利保护的结合,上海孙中界事件中孙中界激愤之下断

指以证清白,虽然没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但城管部门的执法并没有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事实上已给相对人造成了很大范围的不利影响。

(三)滥用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权

行政处罚必须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在“钓鱼执法”事件中,行政执法人员利用引诱的方式使普通公民陷人圈套而发生违法行为,强制制服当事人,并且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罚款,这种行政行为明显存在滥用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措施权。政府机关的权力来源于公民的赋予,但不等于的是政府机关可以肆意滥用公民给予你们的权力,政府是在为人民服务,不是要人民替你们服务,这点上通常主次颠倒。

(四)违反程序正当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但在“钓鱼执法”案件中,“钓鱼执法”立案、调查、处理一气呵成,并且是由同一批执法人员来实施,与行政处罚法的正当程序要求有较大出人。“钓鱼执法”先有诱惑,后有违法,再有调查,有时甚至是诱惑实施违法行为与调查同时进行,这违背了先有违法事实后有立案调查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其非正当性应无争议。

二、“钓鱼执法”的对策

(一)健全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

健全监督机制是规范行政权力运用,提高行政水平的需要。为了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必须对权力实施、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并使之规范化、法制化。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的方式上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组织的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党的监督;二是社会监督,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行政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塑造行政人员的负责任行为的过程中,公众参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社会公众利益表达作为对行政人员行为责任或道德品质的一种特殊的评价和调控方式是纠正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失范的一个重要的监督工具。当前应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促进广大群众对公共决策的干预和参与。

(二)行政伦理立法和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行政伦理立法,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有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同等的监督、执法权力的法律效力和作用。遏制行政伦理失范必须加快行政伦理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伦理的纯洁性。这一点在许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香港都已付诸实践,它们相继制定了行政官员道德法典、国家公务道德法规和防止行政人员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严重道德败坏和涉及利益冲突的道德规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在原有法律上不断不断地扩充深化,逐渐形成一个完善合理公正的行政法体系。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6

2006年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总结

2006年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在上级执法监督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市委政法委记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委的有关工作指示精神,加强了对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市政法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与指导。在各项工作中兼顾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益,强化了市委政法委机关的执法监督工作机制。现就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对政法机关执法活动的协调监督

按照中央及省、州关于加强党委政法委对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对一些久拖不决的涉法上访案件,把握好各类因素,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取得了满意结果。市委政法委组织召开了市公、检、法、司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案件协调会6次,受理政法机关提交各类疑难案件6起,对几起多年未能结论的案件,统一了思想,落实了办案单位。通过全面协调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执法工作。与此同时,针对于目前我市涉法上访案件增多原因,向州市领导报送的个案报告2份,及各类统计报表。

(二)认真搞好涉法上访工作,促进社会稳定

上半年以来,我市涉法上访形势一度十分严峻,一批上访单位代表及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情绪激烈,越级访、缠访、闹访势头日趋严重,针对此情况,政法委对一批有代表性的重点案件,指导协调各办案部门,集中开展了处理涉法上访工作。

一是按照《全市政法系统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第二阶段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三月份开始,在市属政法系统,开展涉法上访专项治理,经过复查、核实,全市共确立6件涉法涉诉案件,现已查结6件,查结率达到100。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涉法上访专项治理,基本扭转了我市涉法上访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是要求市属政法各机关的信访、控审部门对一些历史积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对新产生的上访案做入情入理的解释工作,使当事人按法律程序行使公民权力,避免事态扩大。特别是对部分无理缠访与闹访者,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争使其息访罢诉。如:水产公司等一批在全市、全州有影响并且已经出现了越级访苗头的重大案件,通过耐心地说服工作,引导当事人继续履行执行程序,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更为严重的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上半年我市越级上访群众共3人次

三是针对影响我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案件进行了督办或转办。上半年转给政法各部门办理的案件15件、直接处理的上访案件12件、督办5件、现已办结案件23件。

(三)进行了案件评查工作

根据州委政法委的统一安排,市委政法委组织工作组对全市政法系统20件到京、省、州上访案件进行自查,2006年6月29日,州委政法委组织的案件评查组对我市20件案件进行评查。市组成由市委政法委副记为组长公检、法各部门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案件评查组,代表州委政法委于7月4日对*市20件案件进行评查,案件评查组从每个案件的卷宗材料、适用程序、实体、信访接待等方面逐项检查评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

(四)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市委政法委根据州委政法委和上级要求,为加大对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处理力度,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006年6月21日市委政法委连续下发2个文件,制定方案、安排部署全市政法系统开展联合大接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职责和政法涉诉工作奖惩规定,规定每周四为领导集中接待信访日,由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领导亲自接访。2006年7月6日,市委常委、市政法委记**同志带领政法各部门领导在市信访办设专门接待室,对5名进京、省、州访、长期访、缠访、闹访的上访群众集中接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场予以解答,并指定落实单位和负责人,规定办结时限,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实行领导挂牌督办,同时建立与上访群众联系制度,以使适时向上访群众反馈落实结果。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执法监督工作,在案件监督指导协调及涉法上访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涉法上访工作难度较大,有些涉法上访案件已拖了十余年尚未息访,时间跨度大,难以查清当时案件情况,尤其是一些执行案件,办理起来难度大,协调困难,以至案件久拖不决。

2、个别部门的接访人素质有待提高,不能积极地化解矛盾,搞好息访工作,而是推诿扯皮,从而导致上访案件增多,还有一些部门办理涉法上访工作质量不高,导致当事人上访不止,越级上访现象时有发生,形成工作上的被动。

3、涉法上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尚有差距,信息

传递渠道不够畅通,信息共享不充分,数据汇总与文字材料工作有时做得不够及时,导致有时领导掌握的情况不够全面,影响信息上传下达,一些部门对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够精,有些案件把握不准,影响工作全面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加大对涉法涉诉上访的工作力度,强化对各部门涉法上访工作监督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越级上访人员的思想与稳控工作,防止涉法上访矛盾的加剧和转化,最大限度地减少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2、坚决杜绝执法中存在的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不作为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理涉法上访问题工作机制,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涉法上访事件。

3、对重点涉法上访案件和州、市交办的案件,认真复查处理、对帐,对在规定限期尚未解决的案件,要限期办结,做出结论,把涉法上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变上访为下访,做到息访罢诉。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7

1 执法资质机构的条件

1.1 行政法授权

目前, 从我国立法实践和行政执法的实际出发, 一般只有法律才能授予非行政机构行政管理职权。《动物防疫法》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动物卫生行政职权的范围、对象、权限、程序以及违法承担责任的形式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此,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备了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法上的主体资格。

1.2 必须依法设立

动物卫生监督行政主体的成立与组成, 须经人事、编制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机构设置、职能确定、人员配备, 正式行文批准。这样, 动物卫生监督行政主体才能以自己的名义, 独立地行使动物卫生监督行政管理职权。

1.3 应当独立承担责任

根据法律“权利、义务对等”和“职权、责任一致”的原则,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对全社会的动物防疫行政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动物卫生监督也应当以自己的名义, 独立地对外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必须具备“法人”资格, 即为一具有独立预算经费的执法机构。

由此可见, 法律授权、依法成立和独立承担责任, 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能否成为合法的动物防疫行政主体的必备条件,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2 检疫工作现状

回顾《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动物防疫法》实施以来, 各级政府及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从1990年起, 建立兽医卫生监督所, 构建了上下联动的执法体系。

2.1 体系建设薄弱,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机构改革推进缓慢, 执法主体资格没有全面确立, 人员编制、经费不足, 人员结构老化、培训机制不健全、整体素质较差。

2.2 基础装备不足, 执法能力有待提升

重防疫基础轻检疫监督装备、国家投入比例小, 与执法机构需求相距甚远。

2.3 检疫开展面小, 工作质量有待规范

产地检疫开展面不足、逃检、拒检现象不断、畜禽检疫品种不平衡。产地检疫不规范、集中补检普遍。屠宰检疫存在小的不检、大的检不到的情况。

2.4 监督工作乏力, 案件查处有待加强人员、装备、

经费不足, 加之重检疫轻监督, 以监促检措施没有到位。

2.5 地方配合不力, 综合执法有待深化

执法机构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干扰, 地方政府认识不足, 阻碍行政执法工作规范。

3 对推进动物卫生执法工作的思考

3.1 积极争取外部支持, 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关心、帮助, 必须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1) 机构问题。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2) 装备问题。检疫装备、监督装备、执法着装。 (3) 经费问题。解决人员待遇、人头经费和执法专项经费。 (4) 法规问题。法律调整内容、配套规章出台。

3.2 努力开创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充分发挥主观动能性, 按照“三年行动方案”要求,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杜绝畏难情绪。思想重视、履行职能, 树立信心、建立以监促检以检促免工作机制。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秩序。全面建立动物卫生监督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产地报检制度。 (3) 加强执法人员管理, 提高人员素质。把住入口关、保障执法人员基本素质。定期开展法律、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严格日常管理, 树立良好形象。 (4) 全面推进检疫工作, 提升检疫质量。深入开展活畜禽检疫, 提高检疫率和检疫覆盖面。全面实施检疫员派驻, 进一步确立检疫执法主体资格, 规范屠宰检疫行为,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5) 强化各环节监管, 努力开创新局面。一方面抓好饲养、经营、屠宰、加工、运输等环节监督管理, 落实责任, 建立一一对应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种违章行为, 涉及免疫方面的内容有不按规定强制免疫的、未建立免疫档案的;涉及检疫方面的内容有未附检疫证明、检疫标识的, 转让、伪造或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识或者畜禽标识;涉及行政许可的内容有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未取得诊疗许可证的, 以及相关违规行为的;涉及其他方面内容有不按规定报告疫情、处置病死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拒绝接受检查等等。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8

一、坚持“一主体两抓手”,抓实政治建设

一是围绕主体责任抓落实。围绕中心大局,委书记办公会先后3次专题研究委机关党建工作,及时进行机关党委、纪委届中调整,细化“三级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层级责任。落实市委党建联系点制度,经常性沟通联系、下沉调研,指导推进如皋市党建工作。二是抓《条例》贯彻。结合“双争”要求,组织出台我市《政法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建立健全“1+8”制度体系,将《条例》全面纳入政法工作,中央督查组给予充分肯定。落实完成市委巡察反馈和主题教育剖析检视问题专项整改。三是抓政治生活规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自觉接受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修订完善《政法委机关“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二、突出“三个重点”,强化思想建设

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发挥理论中心组学习带动作用,丰富形式,用好资源,分层次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各层次学习25次,交流研讨11次,党员撰写心得体会50余篇,“学习强国”活跃度100%。圆满完成为南通中院、海门三星镇宣讲党的__精神。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年度任务清单,广泛谈心谈话,关切思想动态,规范网络行为;加强“两微一端”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完善制度;召开全市政法系统意识形态专题理论学习报告会。三是大力营造机关文化。落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开展理论学习读书打卡、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等活动。在“南通政法”公众号持续开展政法先进典型推介活动。

三、落实分类管理,夯实组织建设

一是抓好支部建设。严格落实“三级”党建责任清单,推行“第一书记”制度,发挥“一岗双责”优势助力支部建设。修订完善《政法委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汇编》,定期督查支部建设,推动主题教育成果常态化。2个党支部获评“四星”党支部,第二党支部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加强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严格党组织活动考勤制度。在疫情防控和重点工作实践中锤炼党员,多名同志因表现突出被省市记功、表彰。严格干部培养选拔,推荐提拔任用干部3名,职级晋升16名。创新机关日常考核制度,在全市进行交流推广。三是丰富退休支部活动。每季度集中活动,组织老干部现场学习老干部创业全国典型--郭中良先进事迹。送学上门,鼓励老干部网络自学。建立全市政法系统基层关工站245个,996名政法老同志活跃在一线。举办市级政法系统干警光荣退休仪式。

四、加强工作实践,推动作风建设

一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开展走好新时代南通政法工作“赶考路”学习思考活动,举办“弘扬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主题学习活动和委机关青年干部讲坛,组织两轮作风整改提升,评选表彰“十大平安卫士”等一批政法系统典型。二是打造融合党建升级工程。推进融合党建实践,组织专题讲座,增强融合意识,形成品牌合力,政法业务全面提升。全市平安环境持续巩固,“发案下降、破案上升、命案全破”良好态势不断保持;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召开省现场会推广南通特色“平安前哨”工程;法治实践不断深化,“行政案件集中管辖”形成“南通样本”;智慧政法“雪亮工程”得到中央、省委政法委肯定。我市获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城市,群众安全感、队伍建设满意率、群众对扫黑除恶好评率保持全省前列。三是助力疫情防控。委机关抗疫突击队下沉通州区先锋街道花园村,当好抗疫一线“指战员”、复工复产“护航员”、矛盾化解“调解员”,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多起,助力社会稳定。研究出台《依法严打涉疫违法犯罪通告》《涉疫刑事案件联动办理工作规程》系列意见,市主要领导高度肯定网格长(员)一线防控做法。

五、狠抓“三个常态”,优化政治生态

对当前基层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 篇9

一、当前基层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是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各基层部门80%的精力都花在行政收费上,为执法而执法。二是执法机构单一,专一办案人员少,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三是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强,大局意识不强,多数人怕办案、不想办案、不会办案,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甚至少数人存在“无事小神仙”等消极思想。四是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各基层部门80%的人力资源用于完成行政性收费,而行政执法工作大约只有10%左右的工作人员,执法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二、当前加强基层行政执法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抛弃原有工作习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规范市场主体、监督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工商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国家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期,为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不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彻底抛弃“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事不关己、碌碌无为”等旧有的工作习惯。

(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整合执法力量。各基层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理顺“收费”与“执法”的关系,收费这块“阵地”要紧紧占据,“行政执法”职能也要严格履行,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来促进管理,树立权威,以达到“执法促管理,管理促收费”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执法重心下移,促进基层分局(所)办案。工商所(分局)是行政执法的前沿阵地,要坚持执法重心下移,明细执法职权、明细执法任务,施压力、促动力,一级抓一级,实现基层分局(所)学办案、会办案、能办案、办好案的良好局面。

(四)运用好“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执法体系。按照“据案情、分轻重、分层次、分级别”,上下联动的办案体系,坚持“团队作战,分层负责、分级办理、分案破之”的原则,对大小案件都要坚决一查到底。

(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执法办案工作制度。充分履行职能是工作的根本,取得工作成效制度是保障,各基层部门还要根据实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执法办案工作机制和制度。

(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五个一”学习工作计划摆在重要位置,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把学习法律知识业务当作一种制度、一种责任,当作自身一种素质、一种觉悟、一种修养,当作提高工作能力的总要求;三是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最终要培养一支懂理论、懂专业、懂法律、会执法的干部队伍。

(七)培养人才、带动队伍。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要求,培养一批执法办案的业务骨干,最终达到培养一批,带动全局的良好工作新局面。

(八)未雨绸缪,积极拓宽查案领域。一是积极加强与公安、文化、海关、卫生、质监、烟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查找案源,借助“外力为我所用”。二是以反垄断为重点,在强制交易、强制服务等不正当竞争方面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10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因而其在我国的监督机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各级组织的各项工作能否有力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

党作为执政党,其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目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为了

保证其领导地位的巩固和领导活动的实现,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制定了一系列党规党法、建立、健全了各级监督机制、机构,加强了对各级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领导,通过立法建议权等的行使,使自己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治领导。

监督是党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领导活动的实现主要靠有效的监督来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监督、思想监督和组织监督,这些监督是保证党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和党领导作用得以实现的根本,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的根本。从这一个角度上讲,党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其写入宪法,不仅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且在依法治国,建设廉洁、高效的法制社会,在加强党的建设,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等方面,亦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但同时须清醒地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治、腐败和效率低下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特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越发严峻。这既不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日益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这同样也进一步地警醒我们,如不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其结局必将是党节不保,腐源不堵,以致长城自毁,江水东流。因此,如何研究党内监督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对党内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党内监督意识,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刚性党内监督力度,增强党内监督的有效性,也成为一项迫在眉睫,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并须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法规不完整、不系统、不协调、欠权威,监督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难依的问题。一些被监督对象中的腐败分子,善钻政策和法规的空子,作案手段隐秘多样,反监督反侦查的办法高明老练,而我们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则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表现在:要求自律多于实施他律;案发后的查处多于平时的有效监督;会上讲的、墙上挂的零散制度多于可操作性强又有权威的法规;治标的条文多于治本的措施等等。特别是一些地方人治的味道很浓,因人而异、择案而查的现象并非罕见,致使一些被监督对象把铤而走险的赌注压在自己的运气上,压在领导人对自己的态度上,只要运气好、不失宠,就什么事情都敢干。因为他们认为,作案的人当中被查处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人的马前失蹄,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关系搞僵,官运背时的缘故。只要讨得领导欢心,只要班子内部不反目,只要后院不起火,即使是再大的腐败也反不出来。这种监督机制的缺陷不但使一些人侥幸心理膨胀,即使前腐也敢于后继,使腐败蔓延之势难以遏制。而且也使一些监督者望腐兴叹、退而却步,使整个社会监督氛围的深度难以提升。

2、民主集中制原则得不到正确全面的贯彻落实。重集中轻民主,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党内生活中仍较突出。一些“一言堂”班子的一把手,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离他很远。习惯于大权独揽,小权也独揽。因此,不论是党务、政务或财务,只要是有权有利有面子的事,非找一把手亲自办不可。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只是因为上级有指令性的要求才不得不开,但已见不到这种会议上应有的思想沟通,更没有严肃而诚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到班子成员之间矛盾呈白热化的程度以后才能见久违的思想交锋,只有到这种班子的领导出了问题以后才会有人检讨权力失去监督的危害。

3、党内监督意识不强。一些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如“和为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理念,至今尚有相当的市场。表现在上级对下级监督怕失去选票,同级之间实施监督怕被认为是闹不团结,下级对上级监督怕因“犯上”而被穿小鞋。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多种花少栽刺的为官哲学越来越被人推崇。

4、监督权与被监督权的失衡,致使监督难以及时有效地实施。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被监督权明显大于监督权。因为被监督者权重威严,当他身上长小疮时,一般的人绝不敢轻易向他指出异痣,只有到了小疮病变成毒瘤以后,才有人敢给他动手术。当然,最后也就不免一捉就是条大鱼,一查就是件大案了。现在很多违纪违法案件都

要靠上面相当权威的领导亲自批示督查,靠上级派调查组,靠越级纪检监察部门下来才查处,原因就在这里。这些被监督者,任前是经过组织部门方方面面的考察的,但因见其拟将提拔,一些身处弱势的监督者,即使知其一些违纪违法方面的情况,也未必敢实报。特别是现实存在重任前考察轻任后监督,以及过份强调“一把手”的作用和权威的现象,更是纵容了一些被监督者

。一朝职务升,一夜之间公仆变主人。

5、党内监督是执政党的一种自我监督,它较之来自它党它派的监督,客观上要困难一些。有些狂妄的被监督者甚至说:“你用共产党的法律法规去告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是没有用的,即使告到天上去,最后也还是要回到我的手中。”还有,我们虽然已推行干部任用失察责任追究制,但往往因为拍板提拔某下级者和拍板查处下级者及用人失察的责任者都是同一人,自己亲手提拔的人,要自己亲自下令查处,事后还要自己承担用人失察的责任,且在很大程序上完全凭领导者自己个人的意志来权衡利弊,决定进退,实事求是地说,除非是有坚强党性的人,否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加上还有片面的人才观、政绩观、稳定观等也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和案件查处。有的党组织和领导人,在用人问题上片面强调政绩和能人的重要,而忽视人的品德。因此,能干即门生,听话则弟子。只要是能说会跑、能做会要的人,往往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人即使任用后出了问题,也往往因惜其之“才”,怕离了他经济发展受影响、社会稳定不保障,而迟迟下不了查处的决心。到最后或是领导出面找当事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地提醒一下,“勿背包袱,大胆工作”地希望一番,或是异地平调,以示戒勉。

6、党政不分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党政要分开,但在执行中并不彻底,尤其是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其党委书记往往在同级国家机关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一把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重合,显然是不利于提高监督效果的。

7、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合一,使党的纪律监督和行政监察界限难以划分,党的监督往往取代行政监察,这实际上是党政不分在监督机制中的体现。

二、党内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党大力推行的重要工作。但近几年来,为何力度不断加强,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不仅在政府担任公职的官员腐败,而且相当数量的国企领导者也腐败。腐败的方式也日益多样,从单纯的贪污受贿发展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甚至买官卖官?

从一定角度看,这与我党在监督方面的方式是分不开的。

1、执政党的监督是通过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实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的生命,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历史使命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是实现对国家领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实现国家任务和国家职能的政治保障。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党的监督得以实现。

2、党的监督是通过党严密的组织来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由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党的监督在我国监督机制中的效应,主要是通过这个机制来实现的。这个机制的根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核心内容又可归纳为“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3、党的监督是通过立法建议权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以立法建议或其他建议的形式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4、党通过其纪检机关对党员实行纪律监督。党的纪检机关通过其严密的组织体系,运用一系列党规党法对党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对违规行为加以纠正并进行惩处。由于党的组织领导,党对党员的纪律检查实质上也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纪律检查。党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

三、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力度,夯实党内监督基石。

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提高检察队伍执法水平对于促进党内监督工作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目前,检察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如不捕、不诉的法律分析、抗诉审查等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系统、机构之间的分工、配合、制约关系又较为复杂。为此,在提高检察主体的专业水准方面,检察机关可以有以下作为:一是作专业辅导,向党员讲解有关检察业务的基础常识,对检务公开和检察工作报告包括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点介绍。二是在执法情况报告后附注有关专业解释和法律依据以便对照检查。如将执法责任的具体内容分项逐案列表说明,使检查评议一目了然,简单方便,同时也使监督者更熟悉掌握相关业务。

2、就检察机关或政法系统的执法检察而言,错案追究责任制等办案制度和办案纪律约束最严格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以及公检法三家矛盾最突出的执法权力和环节,才是执法监督的关键和实质所在。如果执法检察在内容选择上贪多求全,反而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确,失去了督促检察的意义。

3、执法检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检察纠正错误,总结经验,防止权力被滥用。因此,既然是监督制约机制就应当着重针对最要害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否则,忽略或规避都可能产生不公正甚至腐败的隐患。在这一过程中,检察机关应主动向党的组织提出,需要进行重点监督检察内容的建议,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将检察执法质量与效果通过党的检查和评议进行最严格的验收。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是检察权的内在必然要求。

4、在履行检察职能的过程中,检察机关也应当以平常心对待执法检查,保持执法标准的一贯性和公开接受监督的经常性。首先要杜绝“造假”现象的出现,敢于暴露问题,正视检察结果。其次要深化检务公开,把日常的执法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经常向党的有关部门通报,把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的执法检察向平时的各个具体的执法行为延伸,从而使检察评议客观真实地反映执法质量与执法水平。

5、从自身重视和配合上入手。首先要坚持检查——整改——反馈制度,认真从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整改措施,狠抓落实。尤其针对各级组织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批评、意见、建议,要作为督办事项,由检察长亲自督促,指定业务骨干具体承办,在期限内及时办结并书面正式行文进行报告反馈。其次要将执法检察评议中的成绩与问题、表扬与批评和具体的责任人对号入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奖勤罚懒,赏罚分明。最后要主动向党的各级组织了解检察工作中的总体情况以及其中可以借鉴的得与失,主动与其它单位横向对比,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是由党的各级组织发动向全体党员进行法律监督的宣传教育,密切联系群众,为检察机关提供案源线索,为法律监督职能的全面正确履行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向党委进行法律监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出现的新问题的定期报告制度,党委则根据需要组织专项执法检查,或与检察机关共同跟踪监督纠正违法情况。

三是由党委根据检察机关反映的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有错不咎问题,与对该单位的工作评议和对有关领导的述职评议相挂钩,落实违法者的具体责任和领导责任。

四是注重宣教,营造监督氛围。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强化监督意识,创造有利的监督环境,完善监督的基础。要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监督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是保持党和国家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措施和途径,自觉把接受监督当作应尽的义务。

五是瞄准难点,严控重点领域。首先要突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干部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同时还要加强对领导“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使他们感到随时随地都有监督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促使其警钟常鸣,警弦不松。为此,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和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负责人谈话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并加大巡视工作的力度。其次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融、物资采购、国有资产管理、人事组织等部门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督。要以特别的素质要求,特别的管理规章,特别的监督措施来解决重点部门行业的干净干事问题。

六是抓住关键,实现权力制衡。通过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权力制衡,是完善监督的关键。监督权与被监督权是一对矛盾。两者只有相对平衡,才能互为制约,便于监督的实施。被监督权太大,必然导致权力“单边主义”,以致无法监督。当然如果监督权太大,也会使权力难以正常运作。但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仍然是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权太弱。因此应当通过改革,实现权力的基本制衡。

七是健全监督法规,强化监督力度。目前的监督法规还存在两大明显缺陷:一是不健全,二是权威不高。要真正做到监督有法可依,被监督者违法必究,就要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增强监督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只有完善监督法规,才能确保监督的强制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当前首先要尽快制定综合性监督法规,以解决监督法规零星、分散和互不衔接的问题。其次要提高党内立法层次,以提高党内法规的权威,形成全党共识,保证法规的自觉执行。此外,还要注意把党内监督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把党内监督法规适时转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即实现党和国家法规的一致性,增强党内法规的稳定性

上一篇:失落天堂杂文随笔下一篇:《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心得4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