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精选10篇)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篇1

浙江省艾青中学 刘树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变,课程管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由此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①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②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似乎就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不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③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它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为尊重学校具体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断涌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一门高中学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大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近年来才被提起的新概念,使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术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校本”旨在提出一些新的课程观点和理念,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和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实践上,“校本开发”重在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模式,呼吁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简明表示如下:

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自身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德育性原则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注重做出相应的行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化以德育功能为前提。2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3 基础性原则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4 渗透性原则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从课程构建模式来说,应以国家课程开发为课程框架,结合学校实际和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渗透、嵌入,而不是另起炉灶。5 灵活性原则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然而这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不能也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况且,世界之大,千人一面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使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凸现出来。6 趣味性原则

在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参观学习等方法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如将香烟的烟气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酒精、氯化汞溶液、动物鲜血等试剂,观察发生的变化、探究烟气的成分,加深对香烟危害的感性认识。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 课程引入

如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校外的课程项目等。2 课程选择

如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中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等。3 课程改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4 课程整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当前,“3+X”高考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科分立的测试,将若干门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现行课程教学范围内的考试领域,原来纵向掘进的学科隧道,现在成为纵横拓展的知识网络,需要树立起学科整合意识,在整合中创造,在整合中超越,把教学转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课程创新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活动专题,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可采用如下方式:①专题讲座。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化学发展简史、一些最新的成就、化学边缘学科与应用技术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如化学发展史、新型电源、富勒烯、新型材料、温室效应、生活中的化学等等。②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农药厂、塑料厂、印刷厂等,了解化工生产工艺,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本校毗邻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各种与化学相关企业甚多,深入当地生产实际,写出体会文章,相互交流,学“活”知识。③科学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科学探究提供了重要渠道。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课程开发”

因在日常提到“学校课程”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一般意义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概念在日常话语系统中过于笼统含糊。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术语,其英文缩写词为“SBCD”,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而“校本课程”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极易导致课程开发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学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个别教师,如果他(她)的个人行动是有计划,以学校整体为依据的,应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反之,教师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闭门造车”,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或调整课程内容,就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整体的基本准则,纯属“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体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不能盲目仿效专家编制的教材,可以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往往以兴趣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六、结束语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篇2

一、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和学校根据本校的特色, 在学校内部开发的一种新的课程板块,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 是学校科技特色的重要体现。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目前发展需求, 还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化学是目前中考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 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 但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 因随意性太大、没有明确的目标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种科普活动。

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1.贴近学生实际,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的, 它不同于国家和地方的课程, 它更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 要对学生的化学掌握状况进行充分了解, 把握学生的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校本课程面对的仅仅是本校学生, 涉及面小, 能够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学习模块,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例如, 在学习“化学与生活”的相关内容时, 校本课程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的各种化学物质, 从而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是一位课程“执行者”和“教书匠”, 而通过开展校本课程, 教师的角色转化成了“研究者”和“决策者”。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特点, 开设国家课程以外的课程, 为教师的持久学习和能力提升提供动力。在化学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化学前沿科技知识的了解, 及时将其补充到教学中, 促进自身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例如, 讲解校本课程“有机合成材料”的内容时, 教师不仅要深化教材上的知识, 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前沿的有机合成材料,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弘扬学校特色, 提高学校知名度

化学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学校特色, 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会有不同内容的课程设置, 是对国家化学课程的进一步细化与提高。化学校本课程不仅能展现出学校对国家化学课程的学习状况, 还能体现自己学校的科技人文特色。化学科技创新小组的一些活动, 也能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例如, 回浦中学朱恩老师的“化学微实验”校本课程, 获得了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 通过媒体采访和报道, 提高了其所在学校的知名度。

4.紧密学科联系, 促进学习知识体系化

化学与物理、生物都属于科学学科领域,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但为了教学方便, 我们人为地将化学孤立地划分出来。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能够增强化学与物理和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同时,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还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思路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状况, 尤其是那些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国家化学课程已难以满足他们对化学的求知欲, 因此, 在化学校本课程设计中, 要适当加入化学学科本体知识内容, 让学生在化学校本课程的学习中, 领悟化学规律、提高学习能力。整个课程的安排要围绕化学本体知识来展开, 也可选取某个领域或者某个领域中的物质来展开, 但要涉及国家化学课程中的内容, 不能脱离化学本体知识。在化学校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难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安排课时。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对国家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要求基础上开展的, 因此要以化学学科本体知识为基础。课程标准中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化学变化这三个主题。校本课程的设计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即“对物质的认识”“物质结构分析”“化学变化”。其中, “对物质的认识”是化学学科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要求, 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作为物质认识的主要形式, 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身边的一些物质, 并了解它们的特性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 在国家课程标准中, 化学课程对空气、水等常见的溶液、金属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做了较详细的讲解, 在校本课程中可以对这些物质的一些性质做补充或更深入的讲解, 以增加对其用途的认识。

2.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开展实验

根据初中学生及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师应注意对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操作与技能、科学探究思路等进行科学的选择。在实验设计方面, 初三化学上学期的实验只涉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两个实验。在化学校本课程中, 可以安排一些教材上没有深入讲解的实验, 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制作叶脉书签、利用化学试剂将白花变为蓝花、空杯生烟、烧不断的棉线等实验。

3.联系实际, 拓展学生视野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 注意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初三化学教学为例, 在化学与健康领域方面, 通过学习蛋白质、油脂、糖类、维生素等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 学生了解了相关食物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以及每天人们对这些物质的需求状况,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以及药物的主要成分等。在材料领域, 教师可讲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化学材料对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 对于环境问题, 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实例

“化学与健康”校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正确地认识化学环境污染问题, 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究。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将校本课程内容设定为:第一部分———化学与营养, 主要包括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食品添加剂和绿色食品。第二部分———家居中的化学, 主要包括家装材料的选择、服装材料的选择与健康、家庭水源的选取与处理。第三部分———化学与美容保健, 主要包括化妆品中的化学、化学在常见药物中的应用、毒品相关知识。

摘要:校本课程理念的出现弥补了国家课程难以全面适应学生发展的缺点。对于初中化学学科, 校本课程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化学能力和开拓学生视野上, 在内容上要包含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习方法, 形式上要贴近生活实际, 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俊明.中学化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J].化学教育, 2002 (6) .

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篇3

【关键词】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延伦.当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及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郑州107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学校及年级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原则,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尽量弥补国家课程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扩大视野,掌握科学的学法与策略,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要求,得到全面发展。

2、在校本课程的开设系列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体现学科特点,又不拘泥于课本。

三、课程内容:

初步确立以下课题方向,在此基础上,适当、适时增添新内容。

1、中学生文化修养

2、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探究

3、数学思想方法探究

4、西方文化赏析

5、身边的物理、化学现象

6、历史人物评析

7、政治、经济、地理常识

8、音乐、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体育基础训练

9、围绕“话说郑州”,从不同的角度看郑州的发展

四、遵循原则:

1、现实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年级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学生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各方面因素的承受能力。

2、基础性原则:校本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也就是为每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特征。

3、发展性原则: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五、实施方法:

1、课程具体内容由学科组确立主题,人人参与编写,报课题领导小组审查后,确定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处在动态管理中。

2、制定开课计划,老师在不同班级上课,年级进行问卷调查,选取满意度较高的老师,开设讲座。

3、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拓宽开发范围和内容,做到“统一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统一考评与单项研讨相结合,”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4、校本课的实施规化与资料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到六有,即:有教师、有场地、有时间、有教案、有内容、有成果。使校本课程纳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评价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需要和处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题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价值。

2、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和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为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及策略提供依据,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将教师校本开发情况纳入年终个人量化考核。

七、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长:张云敬(校长)

副组长:帅志民(副校长)

安伟亮(教务处主任)

汪庆(教务处副主任)

杨滨瑜(教务处副主任)

尹淼(教务处副主任)

员:李

萍(语文组组长)王现枝(数学组组长)赵雪霞(英语组组长)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篇5

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学科一起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体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落脚点,在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体系。打造体育校本课程,就是要凸显学校的体育办学特色,使体育教学能够真正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抓住学生的心。体育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紧密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加工,使得体育课程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喜好和情感;在教学模式上,校本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喜好。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打破传统体育课堂低效、沉闷教学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2.2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篇6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

1、对学生: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动手,不断完善学生的品质和人格,为学生和谐发展奠基。

2、对教师: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学生科技教育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只是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对学校:探索校本的科技教育模式和课程管理新形式,不断彰显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品位。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学生得到发展。

四、开发内容

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采取筛选、新编科技类校本课程等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内容包括综合性的,也有主题性的,开发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科技教育系列教育活动(包括科技知识阅读、科技制作、科技种植、科技考察等等);

2、科技教育与课程整合;

3、电脑培训;

4、《科技教育》知识读本。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张焕林

成员:王金树、王敬玉、王伟、刘海龄、刘美君、胡泽宇、各班主任、年部组长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政教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实现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松江河中学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篇7

一、统一思想, 确立武术为体育校本课程

充分理解校本课程, 结合当地实际, 选择切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 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的教育, 简单说, 就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学校确立“立足校园, 突出特色, 试点实验, 辐射带动”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 制订了《常州市外国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为我校武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领导,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力保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为此, 我们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一是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 科教部主任任副组长, 各学科负责人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程开发计划, 审核教材内容, 指导检查开发进程, 评估教学效果。二是组织骨干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负责课题选编, 确立教学目标, 具体指导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

三、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我校武术特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学生武术运动的进一步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我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和体育组教师一年多的努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 结合多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编写了适合我校应用的武术校本教材。

1. 知识水平与技能

通过师生共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让学生充分认识武术运动, 加强武德修养, 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通过武术训练, 使学生掌握技击, 提高自卫防身技能,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和科学训练意识, 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实战训练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反思、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理论学习和身体训练, 使学生体验到武术寓技击于体育之中的魅力, 加深学生对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格的了解, 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 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拼搏的心理品质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 课程内容

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将课程共分为五个主题:武术基本理论与武德修养的讲述;武术套路练习;散打基本技术;女子防身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等。

四、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 强化师资培训, 增强实施武术校本课程的能力

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武术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通过教师重点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走出去与请进来等方式, 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知识, 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

2. 认真编写课程纲要

因为缺乏相关的教材, 教学活动无从下手, 所以课题组就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结合教学的经验, 搜集整理信息, 编写了武术课程纲要, 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

3. 采取灵活的形式落实武术教学

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每周安排一节武术校本课程, 进行有组织的理论教学和身体训练, 并采用合理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思想教育,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思想品质得以净化。同时, 通过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有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如, 武德在习武者的形态体现、学习女子防身术的心理影响因素等。

五、评价

1.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以便有效地将课程落到实处。

2. 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除终结性评价外, 教师更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出勤率、团结协作、意志品质、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方法

评价校本课程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我们主要选用以下几种:计算法、量表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校本课程     评价机制

一、化学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确立了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是我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我校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化学素养和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施《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开发对我校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教学的技艺和能力,学会研究并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学会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合作。

二、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以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

三、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展

1.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课程目标

高二年级实施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 丰富学生的化学课外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3. 使学生合作完成化学趣味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4. 在话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5.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教材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章,从诺贝尔的传奇一生引入了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讲述了化学发展史的过程,将诺贝尔奖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元素、元素周期表、有机化学的化学平衡、实验、能源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自己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乐趣。最后,引入话题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了解实情,认真思考我们到底缺少的是什么。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该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每节课相应的以PPT的形式呈现,这是该校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3.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课程实施

高二年级理科班8个班在高二下学期进行学习,每周一节课,因清明节、端午节、五一、期中考和期末考等重要活动停课5次,实际上课14次。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了诺贝尔奖的内容和由来,并向学生介绍了搞笑诺贝尔化学奖引发学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后面又通过播放化学史视频、趣味化学实验视频、讲述小故事、演讲、学生辩论会、分组合作阐述小论文等进行学习。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1.多元化评价内容

评价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考勤;学习态度;动手与探究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质疑的能力。

2.多样化评价方法

通常采取以下评价方法:①学生自评。学生要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学习态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反思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②合作评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小组同学的论述方法,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提高认识水平,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氛围。③教师评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上述三种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师制作相应的评价量化表,给予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并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最终做好评分认定。教师在评价中以鼓励为原则,使学生不仅敢想,而且敢说敢做,逐步提高会想、会说、会做的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收获

1. 学生的收获

极大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改进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教师的收获

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与水平,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出版介绍.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与出版网.

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篇9

文:卜扬来源:<体育之恋>网时间:2007-1-6 12:50:36点击:421

1-----综合体育实践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导言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

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不仅给国家课程创造性实践开辟了天地,而且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机遇。它给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学校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选择性,并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许多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资源。作为实践性、探究性课程的“综合体育实践活动”,就课程性质、特点、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与“校本课程”有根本的区别,但两种课程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们有着相互交叉的联系。由于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对本地区、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综合体育实践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可以转化为校本课程。因此,学校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当重视综合体育实践活动对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作用,努力实现校内外人力与资源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近年来,作为全国“体育科研明星学校”、“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

才重点学校”的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教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课题是建立在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开发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究》总课题的基础上,试行将综合体育实践提升为校本课程,通过这个平台,构建出适合我校发展的体育校本课程,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特色,使课程内容更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对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的指导思想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加强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课题研究的最高利益,将课题研究作为师生共建的生命历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创造性的实验。在工作中,倡导“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的方针,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实验提供经验和教训。

三、实验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倡导探究性学习,加强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和方法,探究解决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构建开放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调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利用“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释放出来的空间,探索校本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开发适宜我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为我县乃至盐城市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提供

依据。

3、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特长。通过主题活动、学科拓展、网络探究等活动内容,掌握和应用基本的健身操、秧歌操、交规操的运动技能与网络探究知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4、在学校现有的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提高与发展,树立省内领先,走向全国的学校体育改革新理念与新目标。

四、实施课题研究的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三级课程管理”的方法,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要求确定实验目标。

3、合理运用、多渠道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出课程资源的可行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

4、拓宽体育课程学习的渠道,丰富体育与健身的内容,建立健身操、秧歌操等体育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形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五、实验步骤,措施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一阶段(2006.5—2006、6)前期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总结经验,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与学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

3、形成研究报告体系,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06.7--2006.8)实验的准备阶段。

1、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设计。

2.、对《综合体育实践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理论依据进行考证。

3、征求有关专家意见,修改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2006.9--2007.5)实验的实施阶段。

1、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验证实验方案;

2、专家访谈;

3、实践验证研究结论。

4、发表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07.6-2007.7)实验的总结阶段。

1、总结、结题,形成结题报告。

2、发表课题研究成果。

3、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的要求。

2、调查访问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状况及其有效性问卷调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向国内部分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开发体育的校本课程的看法,并对本课题的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3、实践教学法。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4、对照分析法:通过对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对比、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验的保证措施

1、我校是全日制实验初级中学,也是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好,办学规模大,办学质量高。学校的前身为久享盛名的建湖县中学。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为搞好课题研究,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二名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市、县教研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并设立课题专项研究经费。

3、我校现为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我们将聘请部分专家、教授参与本课题的指导。

4、课题组成员中拥有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六人;所有成员

均为中学一线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曾参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8课题研究获一等奖。

六、实验预期成果

1、实验报告

2、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

3、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特色的专题片《飞跃》

4、论文经验总结

七、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陆信仁、丁兴兰、高满生

课题主持人:王亚卜扬徐洪兵

成员:周加林、刘春阳、周燕、孙军、朱旭云、唐晓军、王晓玲

孙宏路、杨欧庆、杨定中、卜海斌、周鉴、崔永中、朱芳

八、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卜扬(课题总体设计、“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撰

刘春阳(“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撰文)

周加林(“综合体育实践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周燕(体育学科拓展:健身操资料收集、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朱旭云(体育学科拓展:秧歌操资料收集、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孙军(体育学科拓展:交规操资料收集、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唐晓军(网络学习主题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王晓玲(网络学习主题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孙宏路(体育主题活动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杨欧庆(体育主题活动设计、实验;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

化学校本课程 篇10

街头初中潘淑芹

一、课程内容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化学,热爱化学,进行创新研究,课程内容从生活、健康、环境、材料、能源等几块。

上学期:

第一课 空中死神——酸雨 第二课 水是生命

第三课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第四课 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五课 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元素篇)第六课 自制防毒面具

第七课 溶液——人类生活离不了它 第八课 中毒急救

生活中的化学

1.白衬衫穿旧了为什么会泛黄?……………………………………3 2.洗衣服泡沫越多越好吗?……………………………………… 3 3.不锈钢会生锈吗?………………………………………………… 3 4.纯酒精为何不能杀菌…………………………………………… 4 5.久置的红薯为何比新挖的红薯甜?………………………………4 6.久放的报纸为什么会发黄?…………………………………

7.切葱头为何流眼泪?……………………………………………

8.被蚊子、蚂蚁或蜜蜂叮螫后为什么可涂点氨水或肥皂水?……5 9.油条与化学………………………………………………………

10.牙膏中的化学…………………………………………………… 6

实验拓展——化学趣味实践

1.制作“叶脉书签”………………………………………………8 2.白花变蓝花 ……………………………………………8 3.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 8 4.用皂泡法检验硬水的硬度 …………………………………8 5.空杯生烟

………………………………9 6.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 9 7.烧不断的棉线

…………………………9 8.用鸡蛋做的趣味实验 ………………………………10 9.吹气生火

……………………………… 10 10.晴雨花

…………………………… 10

1、激发兴趣类

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全保护的内容。在学习化学钱,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才能真正的伸入化学的学习与探究。

★案例一:校本课程《化学与防护》。

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能用得到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化学有毒吗?”不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可能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我们在学习的第一课,不是学习元素符号,不是学习概念,而是要进行安全的教育。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自我保护,保护环境,科学与安全等,从

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教材拓展类

通过增加化学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知识整合到教材中,以作为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二:校本课程《自制防毒面具》。

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提到,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并且明确画出防毒面具的示意图。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自从问世一百年来,活性炭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应用数量不断递增。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使其迈上历史的舞台。随着活性炭应用面的不断拓展,其被视为“万能吸附剂”。学生生于和平年代,防毒面具、滤毒罐,对于学生来讲,处于比较遥远的时期,他们不容易理解为何防毒面具可以防毒,滤毒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因此,开发了《自制防毒面具》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时,逐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做用以及防毒面具的防毒原理。此次的校本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实验探究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这个特点,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有更深人地了解。提高实验技能与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学习体验和效果。[1]

★案例三:校本课程《自制植物指示剂》。

此类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正是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本义之一。[2]

酸碱指示剂作为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试剂,在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我们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了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鲜花酒精浸取液,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用品。

在校本课程上,学生选择了玫瑰花、太阳花、康乃馨、菊花、紫甘蓝、月季花等常见植物,做了相应的指示剂变色实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含有的花青素,因为环境的酸碱性不同而改变颜色,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指示我们环境(溶液)是酸性或碱性。通过实际制作,掌握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并用自制指示剂来检测日常生活中牛奶、肥皂水、果汁饮料、八四消毒液、白醋等液体的酸碱性,加深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通过学生合作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可以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本次校本课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对比分析颜色变化区分程度,找出效果较好的酸碱

指示剂。实验报告见附件。

4、可持续发展教育类

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化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化学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的重要性,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十分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对化学的需求。以此为题材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深远。

★案例四:校本课程《保护臭氧层》。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称为UV_ 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臭氧层破坏,因而地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危害。

联系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等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化学教学与STSE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的方法去关注生活和社

会,达到学以致用。

第一篇 生活中的化学 1.白衬衫穿旧了为什么会泛黄?

为什么白衬衫穿久了之后,会变黄,还有领口地方会有偏红的颜色,总是洗不干净,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怎么样才能去除呢?

(1)沾有汗渍的衣服,有人喜欢用热水或开水来洗,以为这样洗的干净,其实不然,因为太热的水,能使汗液中的蛋白质凝固在衣服上,不易洗掉,时间长了,反而会使衣服变黄,蛋白质不溶解于水,也不跟肥皂液化合,但它在盐水中能很快溶解除去,根据这一特性,只要将有汗渍的衣服先在3--5%的食盐水中浸泡揉洗一下,再用肥皂洗涤,就可以洗净。

(2)在清水中加入10%的氨水20---30滴,搅拌均匀,然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入反复揉搓,再用清水漂洗,汗渍可很快消除。

(3)另外,在汗渍处用冬瓜汁或姜末搓檫也可以除掉。

2.洗衣服泡沫越多越好吗?

并非泡沫越多去污力越强。洗衣粉由于种类较多,特点各不相同,人们往往很难正确选购和 使用,以至于造成浪费和影响使用效果。据专家介绍,洗衣粉主要由表面活性剂、聚磷酸盐、4A沸石、水溶性硅酸盐、酶等助洗剂、分散剂经复配加工而成。

根据洗衣粉的含磷量可分为无磷和含磷洗衣粉,按其洗涤效能又

可分为普通和浓缩洗衣粉。普通洗衣粉(A型)颗粒大而疏松,溶解性好,泡沫较为丰富,但去污力相对较弱,不易漂洗,一般适合于手洗。浓缩洗衣粉(B型)颗粒小,密度大,泡沫较少,但去污力至少是普通洗衣粉的两倍,易于清洗,节约水,一般适于机洗。有的消费者错误地认为洗衣粉泡沫越多越好,实际上泡沫的多少和去污力没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常用的助洗剂对人体肝脏有所损害;而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发现会破坏皮肤角质层,造成皮肤粗糙,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强力洗衣粉所含的碱性物质除吸收水分外,还能破坏人体细胞膜,使组织蛋白变性;加香洗衣粉中的合成香精太多,气味冲鼻,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增白洗衣粉中所含的有机氯、荧光剂是有毒物质,容易在人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损害。皮肤长期直接接触碱性洗衣粉后,皮肤表面的弱酸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也会消失,容易导致皮肤瘙痒,甚至引起过敏性皮炎等症状或在皮肤上留下色素沉着。

研究表明,常用的助洗剂对人体肝脏有所损害;而表面活性剂很早就被发现会破坏皮肤角质层,造成皮肤粗糙,现在已被视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强力洗衣粉所含的碱性物质除吸收水分外,还能破坏人体细胞膜,使组织蛋白变性;加香洗衣粉中的合成香精太多,气味冲鼻,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增白洗衣粉中所含的有机氯、荧光剂是有毒物质,容易在人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损害。皮肤长期直接接触碱性洗衣粉后,皮肤表面的弱酸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也会消失,容易导致皮肤瘙痒,甚至引起过敏性皮炎等症状或在皮肤上留下色素沉着。

3.不锈钢会生锈吗? 先说不锈钢为什么不易生锈,然后再说不锈钢为什么也会生锈。不锈钢不容易生锈与不锈钢的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不锈钢的成分中除了铁外,还有铬、镍、铝、硅等。一般的不锈钢含铬量一般不低于12%,高的甚至达到18%。钢中加入铬等元素后,就能改变钢的性能,如例钢的分子结构更均匀,在钢的表面更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等,从而大大提高不锈钢耐腐蚀的能力。所以不锈钢能抵抗火、水、酸、碱和各种溶液对它的腐蚀,不生锈。科学家发现,钢的内部结构越均匀,各种组成成分就联系得越紧密,腐蚀物入侵就越困难,再加上表面又附着一层氧化物保护膜,就像给钢铁穿上盔甲一样,自然就不容易生锈了。

不锈钢为什么也生锈? 当不锈钢管表面出现褐色锈斑(点)的时候,人们大感惊奇:认为 “不锈钢是不生锈的,生锈就不是不锈钢了,可能是钢质出现了问题”。其实,这是对不锈钢缺乏了解的一种片面的错误看法。不锈钢在一定的 条件下也会生锈的。不锈钢具有抵抗大气氧化的能力---即不锈性,同时也具有在含酸、碱、盐的介质中乃腐蚀的能力---即耐蚀性。但其抗腐蚀能力的大小是 随其钢质本身化学组成、加互状态、使用条件及环境介质类型而改变的。如304钢管,在干燥清洁的大气中,有绝对优良的抗锈蚀能力,但将它移到海滨地区,在含有大量盐份的海雾中,很快就会生锈了;而316钢管则表现良好。因此,不是任何一种不锈钢,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耐腐蚀, 不生锈的。

不锈钢是靠其表面形成的一层极薄而坚固细密的稳定的富铬氧化膜(防护膜),防止氧原子的继续渗入、继续氧化,而获得抗锈蚀的能力。一旦有某种原因,这种薄膜遭到了不断地破坏,空气或液体中氧原 子就会不断渗入或金属中铁原子不断地析离出来,形成疏松的氧化铁,金 属表面也就受到不断地锈蚀。这种表面膜受到破坏的形式很多,日常生 活中多见的有如下几种:

(1).不锈钢表面存积着含有其他金属元素的粉尘或异类金属颗粒的附 着物,在潮湿的空气中,附着物与不锈钢间的冷凝水,将二者连成一个 微电池,引发了电化学反应,保护膜受到破坏,称之谓电化学腐蚀。

(2).不锈钢表面粘附有机物汁液(如瓜菜、面汤、痰等),在有水氧 情况下,构成有机酸,长时间则有机酸对金属表面的腐蚀。

(3.)不锈钢表面粘附含有酸、碱、盐类物质(如装修墙壁的碱水、石 灰水喷溅),引起局部腐蚀。

(4).在有污染的空气中(如含有大量硫化物、氧化碳、氧化氮的大气),遇冷凝水,形成硫酸、硝酸、醋酸液点,引起化学腐蚀。

4.纯酒精为何不能杀菌

我们知道,医用酒精含75%的乙醇并非纯酒精。护士给病人擦拭酒精是为了进行消毒,那么酒精为什么能消毒呢?酒精的学名叫乙醇,它具有很大的渗透能力,能钻到细菌体内,使细菌蛋白质凝固,从而杀死细菌。如实验室有些动物标本常泡在酒精里,就是这个原因。

.那为什么医用酒精含75%的乙醇并非纯酒糟呢?原来,当你用纯酒精消毒时,由于酒精的 浓度很大,很快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结果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防止酒精进一步渗入,所以,浓酒精反而不如稀酒精。在酒精里掺些水,酒精的浓度就变稀 了,稀酒精并不急于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而是渗入到细菌体内,然后把整个细菌体内 的蛋白质凝固起来,从而达到杀菌的目地。

5.久置的红薯为何比新挖的红薯甜?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放置很久的红薯吃起来总是比新挖出土的甜,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直观的能看到,红薯放久了,水分减少很多,皮上起了皱纹。水分的减少对于甜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分蒸发减少,相对的增加了红薯中糖的浓度。二是在放置的过程中,水参与了红薯内淀粉的水解反应,淀粉水解变成了糖,这样使红薯内糖分增多起来。因此,我们感到放置久的红薯比新挖出土的红薯要甜。

6.久放的报纸为什么会发黄?

由于纸张大都是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所以,纸张里含有许多木材纤维素。纤维素本来是白色的,可是在空气中放置久了,就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变成黄色。纸里的纤维素变黄,自然纸看起来就是黄色的了。光也可以使纸里的纤维素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纸变黄、变脆。因此收藏的书籍报纸最好是放在干燥并且避光处保存。

7.为什么切洋葱会流眼泪?

科学的解释是:剥切洋葱或者碾碎洋葱的组织会释放出蒜苷酶,它可以将这些有机分子转化成次磺酸。次磺酸随即又自然地重新组合形成可以引起流泪的化学物质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洋葱的组织被破坏30秒以后,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的形成达到了高峰,并在大约5分钟后完成其化学变化。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够发现角膜接触到的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并引起睫状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将其解释为一种灼烧的感觉,而且此种化合物的浓度越高,灼烧感也越强烈。这种神经活动通过反射的方式刺激自主神经纤维,自主神经纤维又将信号带回眼睛,命令泪腺分泌泪液将刺激性物质冲走。

8.被蚊子蚂蚁或蜜蜂叮螫后涂点氨水或肥皂水为什么可以减轻痛痒?

晚上你在灯下做功课,嗡嗡怪叫的蚊子会躲在桌子下面“偷袭”你,把你的腿叮得又痒又痛,有时还起红疙瘩。被蚊子叮了,为什么会痒、会痛和起红疙瘩呢?原来这些讨厌的“小家伙”,它在吸人血的同时,还要吐一些称为蚁酸的“毒汁”到你的肌肉中去,引起皮肤和肌肉局部发炎,于是就会给人带来痒、痛和发生红疙瘩等等不舒服的感觉。

蚊子“肚子”里的毒汁,为什么称它为“蚁酸”呢?岂不是“张冠李戴”了吗?

原来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位化学家,他捕捉了很多蚂蚁,装进一个有水的蒸馏瓶中进行蒸馏。蒸馏的结果,得到了一种具有刺激性臭气的无色液体。这种液体很厉害,皮肤沾上了就会起泡,它有很强的腐蚀性,是一种酸性物质。这种酸第一次发现时,是从蚂蚁中蒸出来的,所以就称它为蚁酸。蚊子“肚子”里就有这种酸,所以也叫它蚁酸。蚂蚁和蚊子一样,在咬人的时候,也会吐一些蚁酸到你的皮肤或肌肉中去,因此被蚂蚁咬了,也会痒、痛和起红疙瘩。

自然界中的昆虫,有不少是含有蚁酸的。春天,百花盛开,很多蜜蜂熙熙攘攘地在花丛中采花酿蜜。蜜蜂是很可爱的小昆虫,但是你却不敢招惹它。你若触怒了它,它会老实不客气地刺你一针,使你疼痛异常,皮肤很快就红肿起来。

蜜蜂螫人,就象给你打针一样。蜜蜂的腹部有一个贮满“蜂毒”的“毒囊”。“蜂毒”的主要成分就是蚁酸。蜜蜂的“尾巴”里面藏有一枝锐利的小螫针,当它遇到人们骚扰或袭击的时候,它就用螫针狠狠地刺你一针,“蜂毒”就从螫针“注射”到你身上,使你狼狈不堪。蚊叮、蚁咬和蜂螫所出现的痛、痒和红肿的现象,都是蚁酸在作怪。如果遇到这种不愉快的事情,该怎样办呢?人总是有办法的,蚁酸,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酸性物质,你有办法把它除去,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的办法并不困难,只要在患处涂上一些稀氨水(浓度为l%)或浓肥皂水,让蚁酸和这些碱性物质发生一场“化学战”,变成既不是酸,也不是碱的盐类和水。这场“战斗”,就是化学上说的“中和作用”。蚁酸变成了盐类,它原来能使人痒、痛和起红疙瘩的“性格”也就减弱了,痛痒减轻了。或许有人说,我在野外被蚁咬或蜂螫,往哪里去弄氨水和肥皂水呢?这的确也是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土办法,只要用自己的小便给被咬螫的地方洗一遍,痛痒就可以减轻。小便为什么也有这个本领呢?原来小便中含有游离氨,也有一些氨水,它们都能清除蚁酸,所以很灵验。

9.油条与化学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油条叫做“寒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是这样描写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的:“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何等形象化啊!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从上面的反应中,我们也许会耽心,在油条时不是剩下了氢氧化钠吗?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胃病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疗效。10.牙膏中的化学

牙膏问世前,人们用牙粉刷牙。牙粉是碳酸钙和肥皂粉的混合物,其功能只是保持牙齿清洁,除却污渍。牙粉pH值高,会引起口腔组织发炎。二战以后,有治疗作用的牙膏才纷纷上市。

对牙膏的要求:除去牙齿表面污物、杀菌、增白、防蛀、防牙垢沉积、对牙齿有营养、对牙病能抑制或治疗;味道可口(香甜)、泡沫丰富、无毒;软硬适度、各部分均匀一致。

牙膏的成分和作用:⑴ 牙膏中的活性成分---氟化钠。早年因氟化物具有阻止龋齿的作用而成为牙膏的主要成分。2005年有报导说:氟可以取代羟基磷灰石中的羟基使更易骨折。因此慎用高氟牙膏,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还有的研究者指出:氟的活性很强,会破坏氢键,因而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所以刷牙后要彻底漱口。

⑵ 防牙垢作用的物质----焦磷酸四钾(钠)、某种聚合物和氟化钠。牙垢又叫牙石,主要成分是Ca3(PO4)2·2H2O。临床研究表明,焦磷酸盐、聚合物和氟化物的结合是人的牙垢的有效抑制剂。牙垢的化学组成和牙齿的组成是相似的,因此用化学方法是不可能把它溶解的。现在很多牙膏里加进这种混合物来预防牙垢的生成。

⑶ 杀菌剂 口腔里有细菌存在。1890年就有人指出,应当用杀菌剂杀灭口腔里的细菌以达到防治牙科疾病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每天刷两次牙,99%的细菌就会被杀死。

此外,在牙膏中还要加入:甜味剂,如山梨(糖)醇和糖精;发泡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穿透和松动牙齿表面的沉淀;摩擦剂,如含水硅石(SiO2"nH2O),清洁和抛光牙齿表面;增白剂TiO2;保湿剂,如甘油(丙三醇);润湿剂和溶剂,吸收和保留空气中的水分,使牙膏柔软。

第二篇 实验拓展——化学趣味实践

1制作“叶脉书签”

[实验步骤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的就好象煮树叶汤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3)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2.白花变蓝花

器具:铁架台、铁夹、蒸发皿、滴管

药品:锌粉、碘片、浆糊

方法:取一只蒸发皿放入2克锌粉和2克碎碘片,拌和均匀,在蒸发皿的正上方吊一朵白纸花,白纸花上涂以面粉浆糊。一朵白纸花,现在我要“滴水生紫烟、紫烟造兰花”。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冷水,加一二滴于混合粉上,立即有紫烟和白雾腾空而起,团团彩云都抢着去拥抱白纸花,把白花染成兰花,再熏染一二次,蓝花更加鲜艳、逼真。

原理:干态下的碘片和锌粉,常温下不易直接化合,加入少量水作催化剂后,立即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锌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未反应的碘升华成紫烟,水受热汽化,空中冷凝成白雾,碘和白纸花上的面粉接触显兰色,于是紫烟造出蓝花

3.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实验原理】: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 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通过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检验一些蔬菜中的维生素C。

【实验步骤及现象】:在玻璃瓶内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开水,并用小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滴入2

~3 滴碘酒,你会发现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再找2 ~3 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入边搅动。这时,你又会发现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

4.用皂泡法检验硬水的硬度

【实验步骤及现象】 将1 g普通的洗衣皂片溶解在100 mL酒精中,配成肥皂溶液。取5 mL蒸馏水或软化水注入试管,向水中加入一滴肥皂液,用塞子塞住试管口,用力振荡试管,若没有出现皂泡,再加入一滴肥皂溶液并振荡。继续滴加肥皂溶液并振荡直到有充足的皂泡产生。记录产生充足皂泡所需的肥皂液的滴数。

用此方法便可检验不同硬水的硬度,例如:

(1)碳酸氢钙的稀溶液

(2)碳酸钙的悬浊液

(3)自来水

(4)雨水或储存水

(5)矿泉水

5.空杯生烟

实验: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

6.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用品: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精密pH试纸。

草酸钠、浓硝酸。

原理: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微热后呈黄色沉淀析出,冷却后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沉淀就变成橙黄色。因为蛋白质分子中一般有带苯环的氨基酸,浓硝酸和苯环发生硝化反应,能生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故可用来检验蛋白质。操作:

(1)豆腐的酸碱性试验取200克豆腐放入烧杯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用玻棒搅拌,并捣碎到不再有块状存在。过滤,得到无色澄清的滤液和白色的滤渣。

用精密pH试纸测试豆腐滤液的酸碱性(一般测得的pH值为6.2,显弱酸性)。

(2.)豆腐中钙质的检验取上述豆腐滤液2毫升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浓草酸钠溶液,试管中立即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说明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能溶于水,不一定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3).豆腐中蛋白质的检验取上述白色的豆腐滤渣少许,放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浓硝酸,然后微热,可以看到白色的豆腐滤渣变成黄色。冷却后,加入过量的氨水,黄色转变成橙黄色,这就是蛋白质的黄色反应。注意事项:

(1).在制豆腐滤液前,一定要把豆腐捣碎,才能使钙离子溶解到水中。

(2.)由于豆腐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形成胶体,故过滤较慢。但蛋白质一般不易透

7.烧不断的棉线

在一杯热水中不断地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取一根20 cm~30 cm的棉线,在一端缚上一个回形针,然后将棉线浸没在浓盐水中数分钟,取出后将棉线吊起来晾干。把晾干的棉线再次浸入浓盐水中,取出晾干,重复多次。

将这条特制棉线的一头扎在铁丝上,让缚有回形针的那端悬在下面。用燃着的火柴去点棉线的下端。只见火焰慢慢地向上燃烧,一直燃到铁丝后熄灭,棉线会被烧成焦黑却没有断,回形针还挂在那里。这是因为特制棉线中充满了食盐晶体,点燃后,棉线的纤维虽然已烧掉,但熔点高达800 ℃的食盐却不受影响,仍然能保持棉线的原有形状。

在点燃棉线时,注意保持铁丝稳定,防止因为抖动而使棉线断开。如用明矾代替食盐,将棉线换成一块棉布,做这个实验的效果也很好,棉布燃烧过后,8.用鸡蛋做的趣味实验

趣味实验一:鸡蛋入瓶

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待鸡蛋壳变软后,将蛋取出,找一个瓶口略比鸡蛋小的广口瓶,往广口瓶中投入一燃着的酒精棉球,火焰熄灭后,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对准瓶口,鸡蛋很快被吸入瓶中。这是因为瓶中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的缘故。过一段时间蛋壳会稍变硬,似鸡蛋原样。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趣味实验二:蛋壳刻画

取一只红壳鸡蛋(红壳鸡蛋的蛋壳稍硬),洗净,用布轻轻擦干。取10 g~20 g的蜡,加热使之熔化,用毛笔蘸取蜡液,在蛋壳上绘图或写字,待白蜡冷凝后,把鸡蛋慢慢浸入10%的醋酸中,用筷子拨动鸡蛋,使它均匀地跟溶液接触约20~30分钟。当蛋壳表面产生较多的气泡,蛋壳上有明显的腐蚀现象即可。取出鸡蛋,用清水漂洗,晾干。用铁钉在鸡蛋的两端各打一孔,用嘴吹出蛋清和蛋黄。待蛋清和蛋白全部滴出后,用小刀轻轻刮去涂在壳上的白蜡,最后将蛋壳放在热水中浸一下,就能看到明显的图案花纹或字迹,被腐蚀的蛋壳表面很容易上色 趣味实验三:蛋白留痕

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油污,擦干。用毛笔蘸取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蒸发后,把鸡蛋放在稀硫酸铜溶液里煮熟,待蛋冷却后剥去蛋壳,鸡蛋白上留下了蓝色或紫色的清晰字迹,而外壳却不留任何痕迹。

9.吹气生火

实验原理

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

实验用品

蒸发皿、玻璃棒、镊子、细长玻璃管。Na2O2、脱脂棉。实验步骤(1).把少量Na2O2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Na2O2进入脱脂棉中。

(2.)用镊子将带有Na2O2的脱脂棉轻轻卷好,放入蒸发皿中。(3.)用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观察现象

10.晴雨花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兰兰和同学们去科学宫参加科技小组活动。一进门,看见一个大花瓶里插着一朵蓝色的花。只见说明书上写着:这花并没有浓郁的芳香和美丽的色彩,但是这花却有一个绝妙的用途,就是它能告诉我们今天的天气是晴还是阴,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合适的名称——晴雨花。“怎样才能判断是晴天还是雨夭呢?”有个小同学不解其意地问道。“别着急呀!把说明书看完就知道了。”兰兰说。说明书写道:“晴雨花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它是一朵蓝色的花,在将要下雨前,它就变成一朵紫色的花;到了下雨时,它就变成粉红色的花了……”“不可能,花也知道晴天和下雨,简直不能叫人相信!”“这是科学,你懂吗?”这些小伙伴们争论起来。说也巧,他们学校教化学的黄老师也来参观。老师对他们笑了笑,然后详细他讲起这瓶晴雨花的变色原理来。亲爱的同学,你们知道黄老师是怎样讲的吗

晴雨花为什么会变颜色呢?原来,这是个十分有趣的化学现象。制成这瓶花所用的纸是用二氯化钻溶液浸泡过了,二氯化钻这种物质有个非奇怪的脾气一…对水特别敏感,常温下,无水的二氯化钻是蓝色的,但它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一旦吸了水,就变成了粉红色钻的络合物了。天气晴朗时,空气中的水分少,二氨化钻难以吸水,呈蓝色的:在下雨前,空气中的水分有所增加,吸收了一小部分水,其中一部分氯化钻变成了钻的络合物,此时蓝红两色混合而呈紫色:当下雨时,空气中水分急剧增加,使花中的二氯化钻全部变成钻的络合物,而呈现出粉红色。根据这瓶晴雨花颜色变化就可以知道了天气是晴还是阴了。

一、课程内容 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其中利用的化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创新研究,课程内容从环境、材料、能源等几块分为每学期八课:

上学期:

第一课 空中死神——酸雨 第二课 水是生命

第三课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第四课 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五课 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元素篇)第六课 自制防毒面具

第七课 溶液——人类生活离不了它 第八课 中毒急救

1、激发兴趣类

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全保护的内容。在学习化学钱,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才能真正的伸入化学的学习与探究。

★案例一:校本课程《化学与防护》。

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能用得到的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化学有毒吗?”不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可能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我们在学习的第一课,不是学习元素符号,不是学习概念,而是要进行安全的教育。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自我保护,保护环境,科学与安全等,从

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教材拓展类

通过增加化学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知识整合到教材中,以作为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二:校本课程《自制防毒面具》。

初中化学教材中明确提到,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并且明确画出防毒面具的示意图。

活性炭又称活性炭黑。自从问世一百年来,活性炭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应用数量不断递增。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纪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使其迈上历史的舞台。随着活性炭应用面的不断拓展,其被视为“万能吸附剂”。学生生于和平年代,防毒面具、滤毒罐,对于学生来讲,处于比较遥远的时期,他们不容易理解为何防毒面具可以防毒,滤毒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因此,开发了《自制防毒面具》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时,逐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做用以及防毒面具的防毒原理。此次的校本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实验探究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体现这个特点,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有更深人地了解。提高实验技能与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无法取得的学习体验和效果。[1]

★案例三:校本课程《自制植物指示剂》。

此类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这正是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本义之一。[2]

酸碱指示剂作为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试剂,在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我们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了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鲜花酒精浸取液,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用品。

在校本课程上,学生选择了玫瑰花、太阳花、康乃馨、菊花、紫甘蓝、月季花等常见植物,做了相应的指示剂变色实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含有的花青素,因为环境的酸碱性不同而改变颜色,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指示我们环境(溶液)是酸性或碱性。通过实际制作,掌握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并用自制指示剂来检测日常生活中牛奶、肥皂水、果汁饮料、八四消毒液、白醋等液体的酸碱性,加深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通过学生合作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可以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本次校本课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对比分析颜色变化区分程度,找出效果较好的酸碱

指示剂。实验报告见附件。

4、可持续发展教育类

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化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化学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的重要性,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十分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对化学的需求。以此为题材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深远。

★案例四:校本课程《保护臭氧层》。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称为UV_ 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臭氧层破坏,因而地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危害。

联系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等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化学教学与STSE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的方法去关注生活和社

上一篇: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下一篇: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听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