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举反例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举反例(精选10篇)

数学教学中举反例 篇1

摘 要:我们知道,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些例子,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是不满足命题的结论就可以了,这就是举反例。正如美国数学家盖尔鲍姆指出:“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因为在数学问题的探索中,猜想的结论未必正确,正确的需要证明,谬误的则依靠反例。

关键词:反例 数学教学 作用

因反例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决定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举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见解,以供参考。

一、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等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正面的例子加以深刻阐明,而且要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外一个侧面抓住它们的本质,弥补正面教学的不足,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领域里,对数学概念的定义的阐述是极其严密的。并且数学中有许多定理、公式或法则的运用范围都有相应的条件要求或限制。学生在运用时往往不注意分析具体条件而生搬硬套。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讲清这些定理、公式或者法则的运用范围或运用时条件的限制,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恰当举反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定理、公式和法则。

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以及比例的性质等,对于初学的同学来说,对它们的理解常常模糊不清,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只从正面论述,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如果配合一些反例来说明,效果就截然不同。例如在学习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时,许多学生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才是同类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不同的二次根式就不是同类二次根式。这是对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不够导致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教师在进行同类二次根式概念的教学时,可以举反例。向学生提出问题“ 和 是同类二次根式吗?”。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由于 和 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应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再进行判断。即 =3 ,而 =2 。显然,由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可知, 和 是同类二次根式。这样,通过举反例,学生将自觉体会到,同类二次根式是指“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这一本质特点。

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一般来说,构造反例不象提出证明那样有清晰可循的逻辑途径,而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但它是一项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探讨“如果x2+kx+1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____”这个常见问题时,通常我们是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形如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从而得到k=±2这一习惯性错误。为了矫正这一错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我们可以举出一些k≠±2并且符合条件的以下一些反例:

通过举反例,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三、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解题中产生的消极思维定势

消极的思维定势表现为在定势的防碍下学习者不易改变思维方向,而用既定的思路去解决已发生变更的问题,以致解题错误。要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时,可举反例打破消极定势,引导学生从实质上分析并解决问题。中学生看问题也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干扰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此时可举反例,排除“干扰”,揭示本质。

如学生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后,由于定势思维的作用,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同位角或内错角就相等;只要是同旁内角就互补。为了矫正这种错误,教师可以举反例,通过画出相应的同位角或内错角不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不互补的图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才相等,同旁内角才互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

对于以上的问题,学生一开始认为是正确的,但举出反例之后,学生马上知道错误所在,同时也体会到对待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出现漏洞。

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知识时,学生往往抓不住其中“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是均匀的”这一本质特征,常把一些不属于一次函数的问题当作一次函数的问题来解答。有的学生看到松树的年龄增大,它的高度也随着增加,就毫不犹豫地把“松树的高度和松树的年龄”之间判定为一次函数关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构造反例指出,当松树的年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松树的高度增加已经不很明显了。所以,松树的高度和松树的年龄之间并不是一次函数关系。而在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定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构造 “三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全等”与“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反例,学生不仅知道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更重要得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举反例 篇2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反例, 就是改变事物本来的属性, 用与它相反的甚至错误的方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突出对正确知识的认识。在心理学中, 将这种反例的运用看成是一种对比, 即通过反面案例来突显正面效果, 对数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反例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严谨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要耐心、细致、严谨的精神。数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能够举一反三, 通过一个例子灵活变动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端, 初中数学也是学生出现偏差最多的时候。学生刚开始接触较为复杂的数学学习, 对一些概念认识不清, 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些错误, 将其设置为反例, 用反例来加深对错误知识的理解。通过反例能够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针对性, 加深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认识。通过反例还能够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从反方面验证数学原理, 提高辩证推理能力。

二、数学课堂上反例的运用

1、运用反例加强知识的理解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发现,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对一些知识点、概念的模糊记忆, 出现多个概念的混淆, 出现理解偏差。如在试卷或是作业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将一些知识点混淆。如一些特殊三角函数值的记忆, 学生往往混淆sin, cos, tan的一些常见度数值, 导致在函数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就要将其错误当成反例, 在课堂上进行强调, 讲解, 增强学生对错误的重视度, 形成一种正确意识, 增强记忆的准确度。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 学生也容易出现混淆, 这时教师也要运用反例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如在论证全等三角形概念时, 其中有这样一种情况, 即“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通过纯粹的概念讲解, 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 这时, 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当成反例进行讲解。

2、运用反例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数学知识需要不断巩固,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既要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新的知识点, 还要巩固所学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反例来巩固所学知识, 弥补学生知识点的遗漏。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中, 教师可以举出几个反例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式, 在反例的陈列中, 教师要尽量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点,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旧知识。如3/y-2y=0, 学生要判断这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要明确方程的左右两边是不是整式, 其中涉及到整式的概念, 学生是不是明确, 其次, 还要看看是不是只有一个未知数, 再次是未知数的次数是不是1。充分理解了这些概念后, 学生就能够判断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式。通过这样的反例, 学生既能够掌握新的知识点, 又能够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点, 起到很好的复习、巩固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反例,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明确知识的薄弱环节, 反例能够实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通过反例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运用反例来论证命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解题思路。要证明一个论题的正确与否, 可以采用正面证明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反例的形式。反例证明的优势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就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在数学解答过程中可以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因此,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例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判断题, 培养学生反面思考意识。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命题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反比例函数y=2/x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等等。在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中, 学生只需明确一个大前提, 那就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第二个问题, 学生需要明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即可。通过这样的反例学生可以很快找到题目的答案, 抓住答题技巧, 而且通过这样的反例, 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纠正自己存在的知识误区。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 一位同学告诉我说:“老师, 您的反例方法太有效了, 我以前从正面理解知识点总觉着记不住, 反而对于这种挑毛病的方法很感兴趣。”虽然学生将反例理解成了“挑毛病”, 但是, 也证明了这种方法容易被学生采用, 能够起到正面效果,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回总被老师“挑错误”的平衡感, 提高学习效率。

4、通过反例预防错误的出现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记录, 进行总结。教师明确了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上易出现的错误, 在讲解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将这些容易出现的错误当做反例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印象, 预防出现同样的错误。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或同除以一个负数时, 不等号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忘记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出现错误。教师在总结学生错误过程中, 就要着重强调符号方向问题, 给学生做好预防工作。还有在相似形知识点上, 图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 教师不能只是抵触错误的出现, 还要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善于利用这些错误, 将这些错误当做反例进行利用, 使学生通过“错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树立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通过反例巩固所学知识, 预防错误的产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利用反例, 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初中数学中如何实施反例教学》, 《青海教育》, 2010 (07)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反例 篇3

一、运用反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1.反例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这种教育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原本数学知识就比较难理解,抽象思维的东西比较多,教师单纯地靠课本进行教授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厌烦。这就要求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反例教学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借助反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对比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反例和原例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中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

2.反例教学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例教学能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教师运用反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正确理解,并且有意识地将反例和原例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很多反例是源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当中的数学反例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地将数学融入生活中,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并且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趣味性。

3.反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仅仅通过《数学》课本进行理解很容易将相似的数学概念混淆。反例教学很好地运用了数学的逆向思维,把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用反向思维进行解说。而且反例和原例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学生对反例和原例进行对比思考,可以正确理解数学概念。例如,数学课本当中循环小数的概念为: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循环小数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反例:0.52525252虽然是重复的数字,但是没有满足依次不断的条件,只有像0.8484848484……这样既是重复出现的数字又满足了依次不断的条件,才是循环小数。学生会在反例和正例的对比当中理解循环小数概念,而且反例一般是错误的例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解答关于循环小数的问题时出现类似的错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反例进行教学的方法

1.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提出反例。在实施反例教学的时候,运用合理的反例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课堂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反例。首先要根据课堂内容提出反例。教师要对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有一个非常全面的分析,抓住学习的主要内容,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反例,让学生能够从反例当中受到启发,理解数学概念和问题。其次,教师运用反例一定要联系课本正例。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提出反例而不联系课本正例的话,非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还很容易误导学生。所以,在运用反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课本内容,让正例和反例之间有明显的对比。

2.组织学生围绕反例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反例教学法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提出反例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向学生阐述反例和正例之间的区别,告诉学生正确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从反例上得到启发,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当然,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并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讨反例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自信。例如,教师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是正确的,可以先说两个错误的命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用两个正确的命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当中收获知识。

三、总结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篇4

文中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引人深思。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命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个人,而是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

作者并不是采取很尖锐的批判的态度,而是采取客观的、冷静的描写方式,在这种描写当中,让读者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深沉的悲哀。学习本文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读书人的社会状况。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中国衰落的些许原因。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另外,还要学习本文高超的讽刺艺术。

学习本文宜采用整体感知──前后对比──局部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语言,通过对比、夸张来达到讽刺效果的艺术特色。

1、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本文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的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从中举前“唯唯连声”到中举后自恃高人一等;张静斋拜见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话语,充分表现出这个做过官僚的乡绅的圆滑与世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的性格特点。

2、体会用语言、动作、神情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把握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导入:

(略)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畅谈感受:

2、了解小说三要素:

二、诊断范进病情

1.范进生了什么病?

疯病

2.有什么样的症状??(从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发疯层次上去判断)

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语言:噫!好了!我中!”(重复)

神态: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3.生病的原因是什么?

中举 A、原文:“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享尽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B、中举了意味着什 么?

——做官——做官有意味着——有权有钱——有权有钱意味着——好生活将从现在开始升腾,所以说好了!中了!

C、你觉得他中举的哪一刻想得最多的是我中了,还是我好了呢?

中举了以后,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就会完全改变。4.如何治疗?

三、合作探究: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 态度 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 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对比项目吃经济状况5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中举前称呼长相学问动作贺礼能否考中对亲家母称呼中举前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看不见茅草棚无盘费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中举后众乡邻拿蛋、酒背米捉鸡胡屠户送肉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众乡邻搬桌椅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50两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中举后贤婿老爷、文曲星体面的相貌才学又高连斟两碗,壮胆,手颤起来,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不是你的文章好,宗师舍与你的。横披衣服、腆着肚子、一口啐在脸上、骂一个狗血喷头住用一副大肠,一瓶酒癞蛤蟆想吃天鹅你那老不死的老娘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毕竟要嫁与个老爷老太太社会地位

四、根治范进的病:

1、范进还得了什么病?

◆世故、圆滑: 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贪病 收了岳父、乡邻的钱物,收了张乡绅的钱和房屋。

2、如何治疗?

胡屠户用了一个大猛巴掌把他打醒了。

3、除了范进有病,还有谁有病?

◆胡屠户: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张静斋: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 会的世态炎凉之风盛行。世故圆滑、趋炎附势的怪病

4、基于以上分析,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病态社会?

是封建科举制度。

五、艺术手法:高超的讽刺

(1)夸张性的故事情节。(2)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

(3)富有讽刺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

六、思考:如果你是与范进同时代的读书人,你也会像他一样执著地去考科举,也会成为这场闹剧中的主角吗?本是悲剧吗? 悲 剧

1、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读小说,感知文意,理清小说情节。

2.品评小说中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细节等刻画人物的写法。3.理解小说主旨,体会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4、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暖,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做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评小说中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细节等刻画人物的写法。2.理解小说主旨,体会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儒林外史》:

1、介绍作者。

2、介绍《儒林外史》。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

星宿

斋公 醉熏

癞蛤蟆 阎王 攥紧 带挈 腆

讳 兀绾

轩敞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三)跳读全 文,思考:

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读一自然段和九自然段,思考:

1、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语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先展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五)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张乡绅

2、乡邻

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六)总结深化主题。

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七)选择你们喜欢的段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模仿朗读:

1、设计小组朗读方案,朗读时尽量读出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语气、语调。(可适当加入一些动作表演。)

2、也可在以下三个情景中任选一个情景来模仿朗读。

①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教训范进与范进回答胡屠户的情景。

②范进中举后胡屠户收取范进钱财的情景。

③范进中举后与张乡绅的对话的情景。

(八)课外畅谈。

读完本文后,你能说说你今后的理想和打算吗?

(九)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十)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反例在数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反例的作用

反例在数学思维和数学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借助反例去发现问题, 利用寻找反例去活跃思维, 通过证明和构造反例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 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证明, 而要否定一个命题则只要能举出一个与结论矛盾的例子就行.例如, 要想说明:“如果a2>b2, 那么a>b”的结论不成立, 只要举出一个相反例子驳倒它就行了。当a=-2时, b=0结论不成立, 故这个结论不成立。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称为反例。

(一) 反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抽象思维科学, 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 不能凭直观或想当然去理解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掌握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各种思维方法的同时, 学会举反例亦十分重要.在概念与定理的教学中, 构造巧妙的反例, 能使概念与定理变得简捷明快, 容易掌握。在习题基本训练的教学中, 举反例更是反驳与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如, 对于定理“有两边和一个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应用时容易忽略夹角中的“夹”字, 把它误理解为“有两边和一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 反例是纠正错解的常用方法。

反例的使用能够引起对一些问题错误解法的警觉。比如由于对分配律:m (a+b) =ma+mb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引起一连串错误类比:等等。另外受“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字面影响来判别“和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和”正确;由“任何三角形的内心都在三角形内”类比“任何三角形的外心都在三角形外”。列举这些错误命题的反例就能有效地推翻命题的错误之处。

二、把握反例使用的最佳时刻

(一) 概念含糊时引反例。

有些知识, 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多, 对于概念理解含糊不清, 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此时, 列举反例可以帮助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获取正确知识。例如: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时, 要明确其概念内涵的丰富性, 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概念的融合性.通常情况下容易忽略“直角”因素造成概念理解不全的现象.此刻, 可举出等腰三角形的反例, 让学生观察讨论, 与出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图例相比再论, 使学生明确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直角”, 从而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完全概念。

(二) 知识泛化时引反例。

相近或相互联系的知识容易混淆而泛化, 主要是旧知识心理痕迹影响的结果.适当的反例, 可以否定错误、澄清理念.如在学习“数的整除”时“整除”和“除尽”两者内涵相仿, 都表示除的结果没有余数, 但整数要求严格, 即“被除数”、“除数”、“商”三者必须都是整数 (除数不能为0) 。而有时候出现了只要余数是0就是整除的错误认知, 造成新知识泛化到旧知识的错误行径。这时如果针对性地举出反例, 例如24÷0.5, 计算结果商为整数48, 余数是0, 此刻便强调这只能叫“除尽”而不能叫“整除”。因为整除是严格地要求“被除数”、“除数”、“商”三者都必须都是整数。因此, 特殊的反例能使某些概念的本质轻而易举地显露出来, 而不至于对概念产生泛化的认识。

(三) 突出重点时引用反例。

在数学知识教学时, 如果引用恰当的反例, 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突破重点的作用。如:为了突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重点知识, 可列举像之类的反例, 突出说明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 其大小不变, 但前提是0除外。

(四) 预防错误时引反例。

针对在平时练习中由于出现的消极思维定势而犯得一些错误, 举出其经常出错的例子可引起警觉, 预防错误的发生.如学习小数乘法时针对受小数加减法干扰而出现的错误给出一些反例可以打破消极定势, 进而从本质分析, 对比练习, 使错误防患于未然, 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五) 命题难析时引反例。

有些似是而非的命题, 如果从正面去辨析, 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而用举反例的方法却能很快地发现其错误所在.如:命题“合数都是偶数”, 可举反例, 像9、15、25……等是合数, 但不是偶数, 来说明该命题是错误的。又如:“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举反例分析, 设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15cm和4cm, 其面积是15×4÷2=30cm2;而另一个三角形底和高分别是20cm和3cm, 其面积是20×3÷2=30cm2, 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但底和高并不相等, 由此说明命题是错误的。

三、数学反例的实质与类型

(一)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反例。

如:如果两曲线关于y=x对称, 那么他们的交点必在y=x上, 其反例y=-x与其反函数图像关于y=-x对称, 但与其反函数的图象交点不全在y=x上。

(二) 条件变化型反例。

许多数学命题, 其条件有多个, 当条件变化时, 导致命题为假的反例就是条件变化的反例。

四、数学反例的哲学功能

(一) 对概念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或规则的正面例子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鉴别才能确立, 反例通过证伪, 从反方向帮助人们理解概念和加深对概念的认识。除此之外, 反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

(二) 否定命题的重要方法。

有些需要判断正确与否的命题, 往往从正面下手非常困难, 这是如果换一种角度从反面入手也就是用反例法来解决问题会变得比较简单。这时一个说明该命题错误的特定反例的举出就能及时有效地说明问题本质, 显得非常有效。

五、举反例的常用方法

(一) 列举挑疵法。

反例实际上就是说明问题不成立的一个特例.通常情况下, 这个命题并不是“所有条件下都为假命题”, 而是在有的情况下真, 有的情况下假, 综合考虑所有可能, 一一严格验证, 便把成立的情况排除出去, 不成立的情况挑选出来, 从而得到反例。

(二) 反设逆推法。

有些题从正面来解有困难时, 不妨试着从结论出发反其道而行之便会变得非常简单。

(三) 顺推寻阻法。

当一个命题作为一个真命题去分析时, 如果进行到某个地方思维受阻, 无法进展, 甚至得到一些意外的、矛盾的结果, 那么, 此时便是举反例最合适的时候。

构造反例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重视条件, 严格推理的习惯, 还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 适时构造反例也有利于缜密思考, 纠正错误结论, 澄清模糊概念, 开拓数学新领域,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上文可知反例在数学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确、合理、恰当地使用反例能够使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相对简单易懂, 而且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重视条件严格推理的习惯。同时在数学领域中灵活地运用反例又能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锻炼和活跃思维, 进而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

摘要:正确使用反例其前提是要理解其实质所在。本文就反例的作用、反例的方法以及反例的一些重要类型作了一定的探讨, 并对其应用作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反例应用,数学例证,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隆忻, 毛鄂宛.数学思维与方法论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反例的运用 篇8

一、运用反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通过运用反例教学法,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数学语言常用来作为对数学特定含义的符号以及词句的表示语言,因此其具有表达抽象、推理严密以及结构严谨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及术语和符号等,都无法真正理解其含义,容易出现理念上的一些偏差和错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运用反例进行教学,来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加深其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反例教学,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及概念的同时,能够清楚掌握概念的延伸与拓展,从而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如,讲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论证时,有一种情况为 “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纯粹的概念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就可通过反例教学,深化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二、运用反例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及特点出发,采用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够适当运用反例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从而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能够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些反例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并勇于思考和提问,实现其个人能力的快速提升。另外,教师还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进步,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更加有动力和自信,去展示自我的才能,并学会通过反例,来弥补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

三、运用反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运用反例进行教学时,其实也是发散和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适当运用反例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构建反例。而通常情况下,反例的构建存在多样性,不仅仅是唯一的。因此,在构建反例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并调动其所有的数学功底,来展开想象和思考,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如在讲到“实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吗?并让学生自己列举反例加以验证。然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两个无理数的积一定是无理数吗?如果是两个有理数呢,它们的和或积又是不是有理数呢?一个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积是不是无理数……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思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及无理数概念的理解。

四、运用反例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反例教学,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如,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举几个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反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同时利用举出的反例,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判断。比如让学生明确一下,方程的左右是否是整式;是否只有一个未知数以及其未知数的系数是否是1等。通过反例的运用,既能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完成判断,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教材知识,甚至还能够帮助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在进行反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目的性原则,不能盲目地使用反例教学。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提升整体数学教学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反例来进行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巩固其所学知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9

从单元教学内容看,第六单元选择了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经典章节,意在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并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范进中举》一文出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其中的精彩 篇章之一,通过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可怜可悲的读书人形象。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让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通过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的阅读,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已经比较熟悉,又因为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所以在阅读《范进中举》时,不会在理解基本内容上感觉到难度。但是,学生面对本文这样偏长的阅读篇幅,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就会比较表面化,甚至误读范进的形象。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小说中的夸张、对比手法形成的讽刺效果

(二)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教学重点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教学难点

从受科举制度毒害这一背景出发,正确认识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环节一梳理情节

教师引导:

1.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说说下面几幅图分别表现的是文中的哪个情节?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从多个角度完成情节的梳理,从整体上抓住本篇小说的核心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并从不同层次上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贺喜;范进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治疯;范进清醒后,张乡绅拜会,胡屠户受赠。

(二)环节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将课后研讨第一题的讨论内容稍作调整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悲剧,你觉得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明确小说的两个学习重点,即从范进中举后境遇的改善来看,故事是一个喜剧,但是从范进对考取功名付出的代价来看,故事是一个悲剧。

2.教师引导:我们这节课先来体会一下小说的喜剧性,文章着力刻画那一人物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仔细阅读相关段落,说一说他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小说对于胡屠户的刻画,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在中举前后的鲜明对比,分析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变化,在夸张可笑的喜剧效果中理解胡屠户的主要形象特点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

3.教师引导:除去胡屠户,范进中举后,还有哪些人对待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结合相关内容,具体说说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小说对众乡邻和张乡绅的刻画,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体会范进中举后众乡邻对他的巴结和张乡绅对他的拉拢。

(三)环节三小结

教师引导: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代表范进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从他们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待他的态度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这样一个看似喜剧性的变化,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学生活动:对主题有进一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我们在第一节课研讨了《范进中举》的喜剧性,从社会风气中认识了本文主题的一个层面讽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节课,我们就来从悲剧角度看一看范进一生的命运。

(二)环节二分析范进的形象

1.教师引导:范进得知中举的表现是“喜极而疯”,这个反应令人意外却不让人觉得突兀。你认为这个反应设计的合理性有哪些?结合文章对范进的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抓住范进面对胡屠户羞辱的反应,面对困顿生活的无助等内容体会范进在几十年的科举考试中因想要改变命运的心理压力和屡次受挫的打击之重的悲剧性。

2.教师引导:面对这种境遇的范进,作者是否给予了怜悯同情?你从哪些描写最能体会到作者的态度?

学生活动:重点品读范进发疯的一段细节描写,抓住反复出现的“拍手”“大叫”,狼狈的样貌,体会其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3.教师引导:补充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资料,讨论范进不被同情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整部小说的主题进一步阅读范进中举后对待周围人的态度,理解作者对其醉心功名、虚伪世故的揭露。

(三)环节三总结

教师引导:提供清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的相关评论,进一步总结《儒林外史》的主题。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学生活动:阅读评论,深入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七、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说课及教学设计 篇10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残害。《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却有一个中心贯穿始终,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可以说,吴敬梓的这部作品达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而教材中所收录的《范进中举》是其中最能体现全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的一篇。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主要内容

《范进中举》一文主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终于乡试中举。当他拿到盼望已久的喜报时,却突然间疯了。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进行了几组鲜明的对比,各类人物纷纷登场亮相表演,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

(三)教材的处理

这篇文章比较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在教学中,讲授的多少、深浅很难把握。我认为越是较长的文章越应该注意精讲。但精讲的同时,必须讲求适当的取舍。因此,本文的教学预计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了解吴敬梓以及《儒林外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故事情节。了解社会环境,主要引导学生明确胡屠户、张乡绅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态度,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分析范进与胡屠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欣赏对范进发疯时的精彩描写,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紧紧抓住“中举”这一故事情节的关节点生发开来,力求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朽的人情世态。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五)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难点: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二、说教法 :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依据这一理念,并考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提问法:

本课教材篇辐较长,故事情节复杂。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力求作到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创设情境,更形象、更直观;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文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对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安排、写作手法等的把握有一定难度。针对以上两点,本课时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至于对小说阅读产生畏难心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乾隆下江南时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普通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当年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而是在家优哉游哉。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傲慢,连当朝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吗?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三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中秀才 胡屠户“贺喜”(第 1 节)

中举前(1--4节)借盘缠 范进遭骂(第 2 节)

断炊烟 范进卖鸡(第3--4节)

见报贴 范进发疯(第 5 节)中举后(5-12节)打贵人 胡屠户巴结(第 6--9节)

送贺礼 士绅附势(第10-12节)

(三)、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

1. 范进的生活在中举前后有很大的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分析书中的细节部分 附板书设计:(转下页)

中举前----穷困潦倒,受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今(住茅草棚,卖鸡买米,拱手作揖)

欺贫爱富

中举后----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

趋炎附势

(社会环境)

2.提问:这篇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和《孔乙己》的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是显性的,直接交代社会环境,而后者是隐性的,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他身边的人对他态度的变化表现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范进、胡屠户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明确: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市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 4 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4.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三)、分析胡屠户形象

1、师提问:胡屠户是本文刻画的又一主要人物.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讨论并归纳:

(l)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3)细节描写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四)、师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生讨论并归纳: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五)、小结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六)、延伸

试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命运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

五、说板书设计:

中举前----穷困潦倒,受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今(住茅草棚,卖鸡买米,拱手作揖)

欺贫爱富

中举后----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附势

趋炎附势

上一篇: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下一篇:创建无邪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