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安全制度(精选8篇)
2、药物配置要环境符合要求,同时添加几种药物时要先确认药物间有无配伍禁忌,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严格执行一人一管,不得重复使用,加药时避免使用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
3、输液(血)必须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核对病人时至少采用两种以上辨别病人身份的方法。
4、输液(血)必须使用配有终端过滤器的输液管进行输注。
5、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通路器材,主动评估病人,根据病人病情。治疗方案、药物性状正确选择血管通路器材。
6、对强刺激性药物、肠外营养、PH值低于5或高于9以及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液体或细胞毒性药物建议病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
7、病人需要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应告知病人相关风险,建议病人使用PICC导管输入,让病人签署《化疗药物静脉滴注知情同意书》,如拒绝PICC导管置入,必须使用静脉留置针输入,用药过程按《静脉输液(血)巡视要求》严密观察。如出现药物外渗,按《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流程》处理,使用药物外渗单进行严密观察,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对症处理。
8、病人需要输注碘造影剂,建议病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让病人签署《碘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如碘造影剂采用外周静脉输入,必须选择较粗直,静脉瓣少,没有疤痕的部位穿刺,并使用静脉留置针输入,发现外渗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9、人使用细胞毒性药物、高渗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时,床边应挂:防外渗安全警示:的标识,有防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出现药物外渗时使用药物外渗专科护理记录单。
10、使用PICC导管置入前,必须让病人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使用《PICC护理单》、《PICC健康教育单》、《PICC患者带管出院健康教育单》、如发生PICC管道断裂等紧急情况,立即按《PICC管道断裂应急处理流程》处理。
1 静脉输液中常见的纠纷
1.1 由于药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引起
在输液瓶中可能出现一些异物或者絮状物或者霉点等情况, 然而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比较忙等原因而没有及时发现, 但是患者或者其家属发现了此问题, 进而出现投诉或者纠纷事件。
1.2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时候, 由于发生输药错误
此时护理没有及时地发现, 进而导致发生护理纠纷。
1.3 排气时方法掌握不对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其出现拔管太早而导致药物没有输完, 然而对于患者来说, 其出钱治疗, 并出现浪费药物的情况, 使得患者或者家属十分恼怒而发生纠纷事件。
1.4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
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建立起静脉通路, 使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1.5 输液外观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如果出现泡沫或者颜色与前一次输液时不相同, 患者或者家属就会对输液质量产生怀疑, 同时还会怀疑护理人员是否少加了一部分药物或者加错了药物。
1.6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 对患者所出现的情况观察不及时
对患者输液后的反应观察不及时进而发生漏液或者皮下肿胀情况, 使得患者出现疼痛而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 此时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此外, 当针头和输液管发生脱离时导致患者流出血液和药液, 如果患者或者护理人员按压不到位而导致出现出血情况, 使得患者局部出现肿胀而导致患者发生恐慌。
1.7 发生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
1.8 态度问题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其的态度十分生硬且没有做太多的解释, 进而导致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2 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
2.1 护士方面的原因
2.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缺乏对护理相关学科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及科学性的认识。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主要表现为淡漠和懒散。同时对自己所发生的错误或者不当表现的不以为是, 同时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中, 常常出现主观臆断, 同时存在极大的随意性, 并且还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2.1.2 服务态度差或方式不当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其的语言十分的生硬或者无意间出现一些对患者伤害的语言, 进而使得患者产生反感的情绪。此外,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不断地反复询问, 导致患者非常烦躁或者难以接受。
2.1.3 责任心不强
在进行工作时, 其存在粗心大意, 同时在进行巡视的时候存在不严密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其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并且精力不集中, 同时表现为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而导致出现配错药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出现一些加错药和打错针的情况。
2.2 患者家属方面的原因
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同时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爆光情况逐渐提高。
人们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较高的服务质量的需求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 人们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纷纷曝光以及各种社会舆论导向使得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上帝观念”更加强烈, 甚至不乏有“过之”现象, 对医务人员的部分行为有“不放心”的误解。
2.3 护理行为的特殊性
(1) 静脉注射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 无论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成为纠纷发生的隐患, 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如微粒污染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2) 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与患者家属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又一因素。患者因肥胖、脱水、长期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增加, 同时由于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经验、个人心理素质均有不同差异, 加之患者及家属对静脉穿刺成功率抱较高期望值, 若反复穿刺不成功便产生护患纠纷。
3 对策
3.1 输液前的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前,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和蔼、热情;要耐心地的询问患者的病情和过敏情况, 给患者讲解输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对输液的工具和药品的质量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和紧张情绪。让患者树立起自信心, 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
3.2 输液期间的护理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 要选择好血管, 进行操作时要稳当, 做到进针准确、快速到位。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解决, 并向医生进行必要的反馈。
3.3 输液后期护理
对患者使用的输液器, 只能是一次性。在为其他患者进行输液时, 要做好消毒工作, 护理人员要做到勤洗手, 在输液结束以后, 要按照医嘱, 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而认真的记录。
4 小结
成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小组, 由中心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 每天要安排专人对药液是否出现变色和沉淀等情况进行检查,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 对出现的问题要拿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定期的对中心进行消毒, 同时要进行细菌的培养。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本中心所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研究和探讨, 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 要及时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要出台相关的应急方案, 以便处理突然事件。对工作时的操作流程, 要有严格的规定, 要按照规则制度执行。
对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 对其的业务水平进行定期的培训并考核。同时每年可以选派一些人员去参加年度研讨会或学术会议。让一批人员出国深造,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药液配置时, 要严格遵守规则制度进行。要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做好相关的人员隔离制度, 对工作服要定期进行清洗, 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出本中心。建立风淋室, 进出要进行风淋, 减少污染的发生。
在进行配药时, 要做到准确, 避免和防止出现错误的发生。在对药品进行配制时, 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复核, 同时可以让第二个人员进行复核签字并核实。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 对一些有疑问药物, 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询问。在进行配制药物时, 要做到“三查七对”。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确保准确无误。
对输液的污染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能够熟练地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同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尽量地将操作环节优化, 减少配药时间, 进而使得污染的机会降低和消除。
对微粒污染要控制好, 进而使得输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在输液的过程中, 要做到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减少微粒的进入, 对静脉输液进行微粒的控制, 同时要对瓶口进行严格消毒, 避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配伍发生, 减少污染的出现。
在对急诊患者进行输液时, 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和安全护理[3]。提高治疗的效果, 减少风险几率的发生, 进而提高护理的质量[4]。在对患者进行急诊输液时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有:输液的药物和用具;操作没有按照标准进行;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进行药物配置时, 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同时也没有落实到位。药物发生问题或者过期。工作人员在进行配置时出现错误, 导致出现配置不当的问题。发生输液微粒的污染, 进而产生医院感染。
为了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我院实施了针对性的医院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次在加强对医院管理之后与实施之前相比较, 发现医院感染发生几率明显减少。说明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实施, 对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静脉输液; 安全; 护理
【中图分类号】R8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19-01输液安全是指将药液通过静脉输入患者的过程中,无人为的意外情况发生,患者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护理常用操作技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准确、安全、迅速[1]。
1 静脉输液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临床护士工作量大、護士编制少,护患比例严重失调,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而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心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缺乏自律等,均可导致输液不安全后果。
1.2 微粒的污染。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平均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2]。 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引起的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
1.3 液体外渗及血管损伤:静脉穿刺过程中,穿刺不成功,会发生液体外渗。尤其以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药物外渗引起的副损伤最为严重。另外穿刺技术不熟练,患者不合作等原因都会导致血管损伤。
1.4 查对制度执行力不够。医嘱书写错误而未及时澄清,甚至是口头医嘱,当查对不到位是,导致输注药物错误。输液袋上所签姓名、时间不规范,签注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导致护患纠纷,差错事故发生。
2 静脉输液安全护理对策
2.1 健全静脉输液管理体制,实施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加强流程管理,做到操作按流程,质量靠监控。建立静脉输液意外预警机制,同时在输液过程中按时巡视、做好巡视记录。
2.2 静脉输液技术管理
2.2.1正确选择输液工具。临床输液工具包括头皮钢针、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输液港等几种。头皮钢针是国内最常使用的输液穿刺工具,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产生使静脉输液渗透到皮下组织的并发症,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了头皮钢针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它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等优点。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有2种: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PICC具有操作简单、危险性小、留置时间长的优点,更适合用于稳定状态输液(如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肿瘤化疗等);CVC具有置管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用于重症急诊病人的抢救治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其安全性、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对输液装置的接受程度明显优于PICC法。因此,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2.2.2 预防污染微粒进入血液循环。严格选用合格的输液用具,实施密闭式静脉输液是减少污染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有力保障。对含有中药制剂的输液制剂应选择带有终端过滤器的输液器。打开安瓿前,必须用75% 酒精棉球擦拭砂轮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1/4周,用砂轮割锯后,会产生大量玻璃碎屑,需要再用75% 酒精棉球擦拭,徒手掰开,以减少微粒污染。抽吸药液时,可将安瓿与地面倾斜45°左右,针头置于安瓿底部,以减少安瓿颈口玻璃微粒污染。自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时,应减少针头穿刺胶塞的次数。
2.3 根据病人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避免出现皮下血肿和渗血。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神经损伤等。PICC置管时,要准确掌握导管长度,置管后作胸透拍片,以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防止导管过长或误入颈外静脉。同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引起局部感染。
2.4 滴速与安全控制。大出血等急需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液体者用快速,一般90~100滴/min。呕吐、腹泻等体液消耗较多者用中速,40~60滴/min;液体中有氯化钾时,一般50滴/min。年老体弱、心、肾、肺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人,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min。需要进药又限制体液或维持血压者用慢速,20滴/min以下。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
为保障输液安全,护士在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有责任和义务向陪护家属及清醒患者做药物、操作、滴速等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家属自觉配合护理工作。强调护理人员佩戴计时工具,并按要求调节滴速。
3 小结
在“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中发现,患者最担心的是输液的准确性,担心护士加错药、担心护士输错药是患者最关注的输液安全问题。从药品领取到配制、到更换液体、到输注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安全因素,每位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保证输注药物、剂量的准确。健全输液管理制度,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置、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林娴.危重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0):89-90.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原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 戴建华
(副主任护师、美国静脉输液协会会员)
静脉输液外渗为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想象,多发生于小儿或不能对外渗做出反应的患者,由于外渗液性质种类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外渗后果,临床上需注意影响外渗的因素,根据外渗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物理、化学、手术等联合处理,使外渗引起的结果最小化,最好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0级:没有临床表现。b.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c.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d.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e.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15厘米),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外渗的后果与很多因素有关,严重时将出现四级医疗事故。
外渗的后果
1)病人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创伤:设置需要清创术、植皮等修复。
2)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压力及担忧。
3)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
4)延长了病人经历治疗的时间。
5)病人原有的治疗被推迟或中断。
6)经济负担增加。
四级医疗事故: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2002年)临床少药引起高度重视。
外渗诸多因素,须引起临床护士的深重对待,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外渗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
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
a、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
b、老年人——行为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
c、无法沟通的病人——接受麻醉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中风、瘫痪的病人出现外渗不适症状不能表达,只有通过严密监护检查发现。
2.外渗的危险因素----药液
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
a、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b、非发泡性药物分为:
1)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
2)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3)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塞替派、巯嘌呤。
4)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药物
5)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6)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
7)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8)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
3.外渗的危险因素----疾病
a.癌症:反复接受化疗病人的静脉脆弱,难以穿刺。静脉穿刺部位与放疗部位相同时。避免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发生外渗后,在其他部位再接受化疗可能会使原来外渗部位组织损伤加重。乳房根治术、腋窝手术、淋巴结清扫破坏了肢体循环,使血流减少,可使输液从静脉穿刺处渗出。
b.外周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静脉血流减少,输液外渗。静脉血管组织弹性差的也容易。
c.Raynaud’s现象——动脉痉挛可影响外周循环,减低静脉血流。
d.糖尿病——外渗时外周神经不能感受到疼痛,造成很严重的外渗。
e.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压的升高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潜在危险。
f.反复静脉注射及输液——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通畅受限。
4.外渗的危险因素--技术
a.没有经验,年资低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外渗发生率升高。b.晚夜班、未做到定时频繁巡视静脉通道时。
c.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d.选用钢针。科研报道钢针外渗率是Teflon留置针的两倍。
e.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观察。从而避免敷料覆盖。
f.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或使用注射泵及输液泵。所也严格限制
g.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外渗的危险因素--部位
a.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如:淋巴水肿、曾接受化疗)的肢体。
b.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c.选用了有静脉炎的静脉,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
d.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降低关节功能。
外渗的预防交处理主动的多,留给自己的权利,千万不要轻易失去。
外渗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预防,通过加强护士的培训,重视病人的宣教,改进我们的护士管理制度几个方面进行。
一 护士培训
对有机会从事化疗护理的护理人员集中授课,同时利用床边交接班、晨间交班的时间进行化疗药物用药护理的相关知识小讲课。系统性授课。
二 化疗护理知识的教育内容
a.化疗药物的分类:强调高危与低危药物的分类。
b.与外渗预防有关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c.了解外渗的毒性反应及护理。
d.懂得认识引起外渗的危险因素。
e.护士操作时药液外渗的预防。
f.化疗注射部位的选择 :首选中心静脉,其次前臂。适当的考虑经济。
g.注射器具:选用可弯曲、柔软的导管。
h.引力和热敷用于反复接受化疗的病人,使细小脆弱的静脉扩张,便于穿刺。穿刺时不可使用止血带或只松松地系上止血带以降低这类病人化疗外渗。
i.建立静脉通道时,先用5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接头皮针穿刺静脉,确定回血通畅无外渗表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妥善固定。
j.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如有可疑时,需用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反复回抽;静脉注射给药时,每注射3-4ML应回抽一次,以检查有无回血。
k.注药完毕更换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后再拔针。压迫针眼于针头刺入静脉处。
三 病人宣教
a.交代高危药物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的好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选用周围静脉时,在注射前20-30分钟局部热敷,使静脉充分显露,活着采用下垂式穿刺。
b.识别高危药:护士首先应向病员交代化疗的药物,交代清楚哪一袋输液是高危药,哪一袋是低危药。
c.叮嘱病人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可能引起躯体移动而使注射针头移位的情况,以免造成外渗。
d.指导病人的自我观察:
1)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病人的感觉,是否与往日不同?有无输注过程中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感。如有以上感觉应立即汇报护士,及时作出判断。
2)病人可以配合护士共同观察有无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滴速明显减慢现象,以便尽早发现外渗的发生。
3)交代病员在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其他被物及躯体压迫,以免影响回流,造成外渗。
四 管理制度
a.实施化疗前护士须向病人作化疗宣教,宣教工作由临床组长担任。
b.规定化疗药物必须由高年资且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此项工作通常由临床组长担任。人手允许时专人负责,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注意病人的主诉及局部回血,有无肿胀表现。
c.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禁用注射泵,以免影响外渗发生的观察。
五 每班需对化疗病人的治疗情况作详细记录及床边交班。交班内容包括:
a.化疗药物的名称。
b.注射肢体的具体部位。
c.输注时间及余量。
d.血管回流、输液的通畅情况。
外渗的处理是多方面的联合,早期的急救处理往往最重要。
外渗的治疗常用方法
1.热敷与冷敷
根据药物的特性进行热敷和冷敷,严重的外渗需要手术治疗。热敷: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分散及吸收,降低外渗局部的毒性。冷敷: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使药物逐渐通过局部血管及淋巴系统而消散。除了长春碱类药物,对于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发泡剂外渗冷敷比热敷更有效。湿热敷会导致组织浸软及坏死。
2.皮质类固醇
目的:降低炎性反应。使用方法:皮内或皮下注射。局部涂搽类固醇软膏。单独或结合其它药物治疗。具有抗炎作用,增进发泡剂外渗治疗效果。
3.解毒剂
硫代硫酸钠用于氮介(烷化剂)外渗。
作用机制
a.由于烷化作用二氯甲基二乙胺迅速固定于组织蛋白及DNA,外渗后立刻出现疼痛及组织水肿,并产生严重及长期的皮肤溃烂。静脉用药时即使没有外渗,刺激作用也会造成静脉成灰蓝色色素沉着。
b.为一种亲核试剂,通过二氯甲基二乙胺的烷化作用可形成经尿排除的无毒硫醚。
c.硫代硫酸钠须在外渗后立即使用,随时应用,化疗解毒的常备药物。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阻滞剂,为血管加压素外渗的解毒剂。
作用机制
a.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强烈的收缩血管的作用,一旦外渗会引起局部血液循环破坏。如不纠正,足以造成严重的肢体缺血坏疽。迫使进行皮肤移植甚至截肢手术。外渗局部将会出现便冷、发硬、苍白。
b.酚妥拉明为a肾上腺素阻滞剂,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纠正局部血管痉挛、缺血,随后恢复缺血。酚妥拉明的作用立竿见影,外渗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立刻可见。外渗后必须立即或6-12小时以内使用。
二甲基亚矾为正定霉素、丝裂霉素、阿霉素外渗解毒剂。
作用机制
a.二甲基亚矾是一种溶媒,局部使用能通过皮肤渗透到组织,加速外渗药液从局部组织转移。
b.联合冷敷用于阿霉素外渗。
透明质酸酶常用于长春碱、10%葡萄糖、静脉营养液、钙或钾制剂、氨茶碱、照影剂、新青霉素引起的外渗。
作用机制
a.分解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促进外渗药物扩散及被吸收。
b.外渗后1小时内使用最佳。
c.禁用于阿霉素外渗。禁止注射于感染、肿瘤组织局部。
硝酸甘油:血管扩张剂,用于非肠道外营养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治疗方法 迅速处理,准确及时的急救治疗有助于防止外渗损伤的加重。
分散稀释法: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酶。
持续干热敷
抬高患肢
局限中和法:如可能使用解毒剂
间断冷敷
外渗处理的一般程序
a.寻求富有观察和处理外渗经验的人员的帮助。
b.带手套。
c.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但不拔除原有静脉输液针/留置管。(保留留置管的重要性:有助于局部释放解毒剂,避免组织附加的损伤;有利解毒剂更直接接触局部外渗药物,最大发挥解毒作用。)
d.用笔标记外渗面积。以后做对比。
e.尽量从静脉留置针中抽吸残余药液和血液。
f.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来稀释外渗药液或注射2ML1500单位u透明质酸酶。从原留置针中注入解毒剂。
g.拔除静脉留置针。处理注射器及容器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容器中。
h.电话通知医生。
i.如可能抬高局部。减轻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外渗(infl.)药液吸收。
j.避免局部受压。即使轻微的压力也会使发泡剂引起的外渗面积扩大。k.根据药物选择热敷或冷敷。
l.观察记录。(住院病人至少48小时,门诊病人至少3天。)所有与渗出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被记录在病人的病历中。
最严重外渗的治疗--手术
●当预防外渗溃疡治疗失败时,建议外科手术。
●对于面积大、剧痛的外渗早期手术有助于减轻组织坏死,以免影响皮下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手背发泡剂引起的外渗。
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同静脉输液目的
2、避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辅料、肝素盐水(肝素50-100U/ml)、5 ml注射器、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检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卧位舒适后打开包裹肝素帽的辅料,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检查是否通畅。
5、用无菌辅料包裹好针头与肝素帽连接处,胶布固定。
6、整理用物。
7、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8、输液完毕打开辅料,拔出针头。
9、常规消毒肝素帽,推入备好的肝素盐水5-10ml.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
10、包裹好肝素帽,妥善固定。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疑有导管脱出,并无回血抽出,不可使用。
3、如遇导管不畅,应先抽吸回血,再推入抗凝剂,切忌用力推注抗凝剂,以防血栓进入。
4、固定要牢固,注意导管不要打折,防止针头脱出。
5、输液毕包裹肝素帽时不应将其暴露于纱布外。
6、输入药物前后均应输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脉冲式冲管。
7、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1、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
2、固定是否牢固,缝线有无松脱。
3、皮肤有无胶布痕迹。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辅料、敷贴、镊子、剪刀、石蜡油。
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头转向对侧,取下辅贴。
3、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导管周围及缝线固定处,直径12CM。
4、观察导管无脱出、缝线无松脱,待干后贴敷贴。
5、取下包裹肝素帽辅料,常规消毒肝素帽后换无菌辅料包裹好,如正在输液,应观察输液是否正常,胶布妥善固定,标记换药时间。
6、用石蜡油清洁原胶布痕迹。
7、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剪刀拆去固定缝线,用无菌辅料固定穿刺处,嘱病人屏住呼吸,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3、胶布固定辅料,保护穿刺点,24小时弃去。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换药时注意观察缝线有无松脱,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
3、拔管时嘱病人屏住呼吸,拔管后观察无出血及其它异常方可离去。
4、置管24小时后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5、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6、建议肝素帽(或可来福)每周更换。
PICC导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静脉输液目的
2、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辅料、肝素盐水(肝素50-100U/ml)、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卧位舒适后打开包裹肝素帽的辅料,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调节滴速。
5、用无菌辅料包裹好针头与肝素帽连接处,胶布固定。
6、整理用物。
7、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8、输液完毕打开辅料,拔出针头。
9、常规消毒肝素帽,推入(脉冲式)生理盐水冲管,肝素盐水5-10ml封管,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
10、包裹好肝素帽,妥善固定。
四
注意事项
1、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输液前冲洗导管。
3、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脉冲式冲管。
4、禁止用静脉点滴的方式冲管。
5、禁止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6、选择大于10ml注射器冲管。
7、输液后应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
8、液毕包裹肝素帽时不应将其暴露于纱布外。
9、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PICC导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皮肤有无胶布痕迹。
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换药包、弯盘、胶布、无菌辅料、敷贴(透明膜)、石蜡油。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置管上肢外展,取下辅贴。
3、带无菌手套,打开换药包,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范围直径10×10CM。
8、观察导管无脱出,待干后贴敷贴。
9、取下包裹肝素帽辅料,常规消毒肝素帽后换无菌辅料包裹好,如正在输液,应观察输液是否正常,胶布妥善固定,标记换药时间。
10、石蜡油清洁原胶布痕迹。
11、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用无菌辅料固定穿刺处,匀速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2、胶布固定辅料,保护穿刺点。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禁止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体上,换药时注意观察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记录导管刻度。
4、每天记录输液滴速。
5、严禁导管体外部分移进体内。
6、置管后24小时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7、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六、携带PICC导管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不要擅自拆下贴膜
3、避免使用带有PICC导管侧手臂提重物
4、避免盆浴泡浴
5、淋浴前将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绕2-3周,如有浸水及时更换
6、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一 辅料
1、使用透明敷贴
2、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透明膜不黏时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3、常规48小时更换一次,如完整性受到损坏,应立即更换 二 封管
1、封管的冲洗液的量至少是导管及其附件装置容量的两倍,一般为2-5ML
2、封管的手法正压封管,若使用正压接头,在推注完封管液时断开连接即可
3、封管液可选用等渗盐水或稀释肝素盐水,用等渗盐水应6-8小时冲管一次,4、肝素盐水浓度10-100U/ML,儿科肝素1-10U/ml.三 拔管
1、一般留置72小时,当怀疑污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拔管
2、拔管后应用指压法压迫止血,常规消毒穿刺点,然后在穿刺点覆盖无菌辅料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四 注意事项
1、在穿刺部位的附近记录穿刺的日期和时间
2、每日观察导管与皮肤连接处通过触摸完好透明膜检查是否有触痛
3、静脉留置针不应常规用于取血
4、血压计袖带和止血带不得在有留置针的一侧肢体上使用
5、不适合经外周静脉短导管实施的输液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PH值低于5或高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液体
静脉输液导管管理
中心静脉置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同静脉输液目的
2、避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敷料、肝素盐水(肝素10-100U/ml)、5 ml注射器、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检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取舒适卧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或去掉头皮针将输液器连接正压接头),妥善固定,检查是否通畅。
5、整理用物。
6、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7、输液完毕拔出针头。
8、常规消毒肝素帽,推入备好的肝素盐水5-10ml.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疑有导管脱出,并无回血抽出,不可使用。
3、如遇导管不畅,应先抽吸回血,再推入抗凝剂,切忌用力推注抗凝剂,以防栓子进入。
4、固定要牢固,注意导管不要打折,防止针头脱出。
5、输入药物前后均应输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6、暂时不输液时,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中心静脉置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1、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
2、固定是否牢固,缝线有无松脱。
3、皮肤有无胶布痕迹。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敷料、敷贴、镊子、剪刀。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头转向对侧,取下敷贴。
3、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导管周围及缝线固定处,直径12CM。
4、观察导管有无脱出、缝线有无松脱,待干后贴敷贴。
5、敷贴更换完毕,标记更换时间。
6、用75%的酒精清洁原胶布痕迹。
7、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剪刀拆去固定缝线,用无菌敷料固定穿刺处,嘱病人屏住呼吸,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2、胶布固定敷料,保护穿刺点,24小时弃去。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换药时注意观察缝线有无松脱,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
3、拔管时嘱病人屏住呼吸,拔管后观察无出血及其它异常方可离去。
4、置管24小时后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5、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6、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每周更换。
PICC导管输液及封管
一 目的
1、同静脉输液目的
2、避免管腔阻塞 二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棉签、弯盘、胶布、无菌敷料、肝素盐水(肝素10-100U/ml)、20 ml注射器、药物及输液器。三 操作方法
1、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查药物、常规消毒、连接输液器排气备用。
3、病人取舒适卧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及回血堵塞。
4、常规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输液针插入肝素帽(或去掉头皮针将输液器连接正压接头),妥善固定,检查是否通畅。
5、整理用物。
6、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7、输液完毕拔出针头。
8、常规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推入(脉冲式)生理盐水冲管,肝素盐水>10ml封管,关蓝色水止(正压接头可不关)。
四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输液前冲洗导管。
3、如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药物后,应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4、禁止用静脉点滴的方式冲管。
5、禁止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6、选择大于10ml注射器脉冲式冲管。
7、输液后应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推注肝素液剩0.5--1ml时退出针管)。
8、暂时不输液时,冲管时间间隔2-3天一次,因人而异,对于高凝状态者要增加冲管次数。
PICC导管换药及拔管
一 目的
保持穿刺点清洁,预防感染。二 评估
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是否有硬结,有无渗出,皮肤是否有过敏,皮肤有无胶布痕迹。三 物品准备
2%碘酒、75%酒精、换药包、弯盘、胶布、无菌敷料、敷贴(透明膜)。四 操作方法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2、取舒适卧位,置管上肢外展,自下而上取下敷贴。
3、带无菌手套,打开换药包,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范围直径10×10CM。
4、观察导管无脱出,待干后贴敷贴。
5、敷贴更换完毕,标记更换时间。
6、用75%的酒精清洁原胶布痕迹。
7、整理用物。
如需拔管,完成以上三步后:
1、用无菌敷料固定穿刺处,匀速拔出导管,按压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
2、胶布固定敷料,保护穿刺点。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
五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禁止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体上,换药时注意观察导管是否脱出,及局部皮肤变化,记录导管刻度。
3、每天记录输液滴速。
4、严禁导管体外部分移进体内。
5、置管后24小时更换敷贴,以后应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安全要随时更换。
6、所有敷贴上应该标记更换时间。
六、携带PICC导管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不要擅自拆下贴膜。
3、避免使用带有PICC导管侧手臂提重物。
4、避免盆浴泡浴。
5、淋浴前将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绕2-3周,如有浸水及时更换。
6、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一 敷料
1、使用透明敷贴。
2、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透明膜不黏时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二 封管
1、封管的冲洗液的量至少是导管及其附件装置容量的两倍,一般为2-5ML。
2、封管的手法采用正压封管,若使用正压接头,在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断开连接即可。
3、封管液可选用等渗盐水或稀释肝素盐水,用等渗盐水应6-8小时冲管一次。
4、肝素盐水浓度10-100 U/ml,儿科肝素1-10U/ml。
三 拔管
1、一般留置72小时,当怀疑污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拔管。
2、拔管后应用指压法压迫止血,常规消毒穿刺点,然后在穿刺点覆盖无菌棉签。
3、导管拔出后应检查其完整性和穿刺部位,必要时采取护理措施。四 注意事项
1、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应严格执行洗手及无菌原则。
2.在满足医嘱治疗前提下,选择最细管径、最短长度和最少接口的套管针。3.在穿刺部位的附近记录穿刺的日期和时间。
4、每日观察导管与皮肤连接处,通过触摸透明膜检查是否有触痛等炎症表现。
5、静脉留置针不应常规用于取血。
6、血压计袖带和止血带不得在有留置针的一侧肢体上使用。
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各种无菌溶液和(或)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内的治疗方法。现如今,静脉输液已是一种普遍性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治疗方式。73%~90%的住院患者使用这种治疗方式,它不限于在医院内使用,在诊所,家庭也可选用静脉输液技术。
对于一个医护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输液流程和熟练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医院实习护士,对于输液技术的掌握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以前在学校也重点学习过,练习过。自以为自己掌握的还不错,可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就在我实习的时候,一病人血压很高,要输硝酸甘油,老师叫我去操作,我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啊,就去准备药品及相关物品。可当我一开始给病人输液的时候起,就出了很多差错,如输液手法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以及输液的流程不熟悉等,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静脉输液相关理论及操作的掌握度不够。所以回到家里,再次打开基础护理学书,翻到静脉输液这章,重新再仔细的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看了一遍,看似简单的静脉输液却包含太多的知识,(无菌操作,输液的目的,输液的部位和输液工具的选择,常用的溶液及其药理作用,静脉输液的原则和顺序,以及常用静脉输液的方法等等,每个方面又蕴含大量的知识在里面,如静脉输液的药物禁忌,什么药可以输,什么药不能输,在什么情况下输什么样的药,滴速是多少,那些药可以混合一起输,那些药不能混在一起输,输注的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们给病人输液的时候都要考虑。而不是简单的直接把药加在输液器里给病人输入体内。所以,要把静脉输液这项技术操作掌握,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操作,相关理论知识的也要重视。才能保证在给病人输液的时候不出差错,减轻病人的痛苦,更好的护理病人,让他们尽快的康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安全隐患
1.1 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不合理
目前, 临床上通常将可供静脉使用的注射剂配伍在输液中使用, 由于社区条件所限, 治疗室与污染区相距较近, 社区护士通常在治疗室或敞开式配药间等普通环境中加入药物, 操作过程中有可能造成药物污染, 从而带来输液反应的增加。
1.2 静脉输液流程不规范, 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主要表现在: (1) 为患者输液时未能做到一人一巾一带; (2) 反复使用同一个针头抽药; (3) 开启安瓶前不消毒颈部, 导致微粒污染; (4) 抽吸药液方法错误。
1.3 静脉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大
(1) 一般情况下, 医嘱中只写输液及药物总量, 很少说明滴速, 护士是凭经验控制给药滴速; (2) 门诊患者流动量大, 个别患者对输液滴速过快、过慢的认识不足, 自控滴速。而输液量过大过快, 可致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等。
1.4 静脉输液巡视不足
社区病人较多, 社区护士相对不足, 未能按照输液室工作特点及需求安排相应人员, 有些社区服务站通常是接诊、配药、输液和巡视一人完成, 未能完全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输液室内巡视不足, 未能及时观察患者的输液速度、有无液体渗漏和心慌胸闷等不良反应。
1.5 代注药物复杂
社区护士为满足社区群众需求代注药物, 但是, 由于患者病种多而复杂, 护士对上级医院配来的药物性能又不熟悉, 给输液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安全因素。
2 防范措施
2.1 创造良好、清洁的输液环境, 物品放置整洁有序
无菌物品放置尽量远离污染区。操作时避免扫床、整理被褥并减少人员流动, 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输液大厅及治疗室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2次, 定期对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测定, 以保证其消毒灭菌效果。操作者应按要求穿护士服, 戴护士帽, 用流动水洗手。
2.2 规范输液流程
严禁使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瓶, 在开启安瓶前, 以75%酒精擦拭颈段, 以减少微粒;规范握持注射器的方法;一种药物配制需使用一具注射器, 避免反复多次使用抽药针头, 避免微粒数量增多;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操作者每次操作前后按规定洗手;治疗巾一人一用, 使用一次性治疗巾;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严格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 用后做到毁形处理、分类入置。
2.3 根据病情、年龄和药物的作用, 调节输液滴速
对于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输液应严格根据医嘱要求调整滴速, 在输液过程中, 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 不要随意自行调节滴速, 避免短时间内输入液体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
2.4 加强输液巡视, 减少安全隐患
(1) 观察药物可能疗效及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肿胀、疼痛;全身反应:发冷、心悸、皮疹、头晕和恶心) , 尤其对小儿及老人更应多加巡视和主动询问; (2) 观察滴管内液面高度; (3) 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调整滴速; (4) 观察液体剩余量; (5) 观察输液管是否通畅。
2.5 提高代注药物的安全性
社区制定代注药物告知制度, 在代注药物时, 首先要求病人对非皮试类药物必须在上级医院注射1次后方可注射;皮试类药物因抢救条件有限, 值班时间不提供注射, 代注药物注射后30分钟内加强输液巡视, 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 结论
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强化静脉输液的防范措施以来, 各社区护士在工作过程中,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不断增强医疗安全意识, 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静脉输液的安全与质量。使病人的投诉率和护理事故率明显下降, 提高了社区病人和居民的满意率。但是, 社区静脉输液的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积极学习和钻研国内外社区输液领域的先进理念, 使社区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得到不断完善, 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乐美芳.输液病人的服务过程管理初探[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4) :56.
[2]徐锦艳, 孙宝香.基层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7) :642.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53-01
临床资料2013年1月份至11月份,我科共收治住院病人294人次,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91岁,平均年龄60.05岁,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58.84%,发生静脉输液率为95%。
1安全隐患分析
1.1液体配制中的隐患
1.1.1配药时,违反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将直接导致加错药或造成药液污染。
1.1.2护理人员对微粒控制重视不够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平均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引起的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1]。护士配药时注射器反复使用或“一把抓”式握持注射器,空气中的微生物、尘埃及手上的细菌等随配液者的操作带入液体中造成污染。
1.1.3近年来临床新药品越来越多,护士对药物配伍禁忌的不熟悉,有些药物在配伍禁忌表上没有标示,给护理人员在合理配伍、安全使用药物方面带来了困惑。
1.2老年患者自身存大的问题
1.2.1穿刺困难老年人的浅静脉血管多有硬化,血管壁的脆性也增加,皮膚干燥、静脉充盈度及弹性差、血管细而滑,临床穿刺较困难。
1.2.2局部渗漏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穿刺时回血缓慢,容易刺破,导致药液外渗。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对疼痛反应迟钝,加之皮下脂肪少、组织疏松,针头移动时轻微的渗液常常不易被察觉。
1.2.3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病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窦房结功能低下,心脏应激性下降等原因,使其对体位发生变化的自身代偿功能减退,而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1.3静脉输液操作中的隐患
1.3.1违反查对制度和无菌原则护士对“三查八对”原则的执行情况,一般在新入院病人中都能很好执行,而在一些长期住院的老年病人中,因为已经很“熟悉”,导致查对制度的疏忽大意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操作过程中无菌原则的执行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的安全。
1.3.2巡视的不及时,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导致输液管中进入空气、发生药物反应、药液外渗、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等不良事件时,不能得到及时发现与处理,造成伤害与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2.1做好治疗室的清洁与消毒监测工作。室内每日清扫,紫外线消毒2次,每周彻底清扫1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1次,记录消毒效果。室内空气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cfu/m3。[2]
2.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配药及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遵守无菌操作,一人一针一管一压脉带,接触一病人消毒手后再接触另一病人等原则。在对病人的核对方法上,改变以往呼叫病人名字的方式,采取反提问方式“请您告诉我一下您的名字好吗?”,同时至少采取两种以上的核对的方式。
2.3防止微粒污染。按正确的方法切割安瓿,并抽取药液。安瓿药物中的玻璃微粒污染程度与断裂的面积成正比,研究证明采用砂轮切割安瓿1/4周,然后用一根棉签蘸75%酒精消毒安瓿口及切割处,再用手或用手垫无菌纱布掰开安瓿,能减少微粒污染。砂轮应浸泡在75%酒精玻璃皿中备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切割安瓿前砂轮消毒操作程序,由于湿润作用又能减少玻璃微粒飞扬污染的机会。[3]
2.4常用药特别是新药要加强学习,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药理特性与配伍禁忌。
2.5加强输液巡视,减少安全隐患输液的巡视问题上,我科自制了静脉输液时速对表,使每一位护士对一组液体多少毫升,医嘱是每分钟多少滴,应该多少时间输完,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适时主动地巡视、观察、换药,而不是被动等待呼叫铃声或家属的呼叫声,提高了工作效率,病人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3效果评价
3.1全科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中防范微粒污染、无菌观念等安全控制意识加强,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规范、熟练。无加错药、换错瓶等差错事故的发生,能适时主动地巡视、观察、换药,并进行相关药物知识宣教,病人及家属满意度提高。
3.2病人无擅自调快滴数现象,静脉输液滴数按医嘱严格受控,无输液过快现象。
4小结静脉输液是内科疾病治疗用药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但也具有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如不加强安全管理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静脉输液安全防护的认识,仔细分析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找出防范措施并严格落实实施,提高输液质量,保障病人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慧萍,《微粒对安全输液的影响及护理进展》,包头医学,2007年31期
[2]孙天宇,《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0期
【静脉输液安全制度】推荐阅读: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01-05
12-静脉输液12-22
静脉输液新技术10-06
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07-09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表10-02
密闭式静脉输液标准10-19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10-29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护士静脉输液学习心得体会12-31
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