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四年级应用题
2、从跳伞塔的底部可以登旋转楼梯到达平台,一共有275级台阶,每级台阶的高度是16厘米。从底部到平台有多少厘米?合多少米?
3、小明从学校骑自行车到图书馆,每分钟行143米,14分钟后到达。这段路程有多少米?
4、一个高压锅的售价是208元,李阿姨星期天卖了20个。一共收货款多少元?
5、一部电话机148元,买18部电话机需要多少元?
6、公路两旁有很多树,已知每排165棵,有14排。问:一共有多少棵树?
7、一列火车有12节车厢,每节车厢有118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8、一艘颐和园的龙舟每次最多可以搭载游客110人,按每天航行12次计算。一共可以运送游客多少人?
9、一个长方形停车场,长110米,宽26米。这个停车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菜站进社区的第一个月,上半月一共卖出蔬菜3580千克,下半月的15天平均每天卖出420千克。这个月一共卖出蔬菜多少千克?
11、A型计算器一台135元,B型计算器一台157元,C型计算器一台208元,小王带3000元买16台同样的计算器,可以怎样买?
1、一棵10厘米粗的国槐平均每个月可以吸附720克粉尘。照这样计算,一年可以吸附粉尘多少克?
2、小明每分钟步行58米,从家到学校需要11分钟。问: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多少米?
3、小青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3米,从家到电影院需要19分钟。问:家到电影院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
4、小区物业提示栏提示:每个停车位每月交180元,按年交纳,每年优惠200元。张叔叔交了一年的停车费,一共交了多少元?
5、天绿苗圃培育了紫玉兰128棵,培育白玉兰的棵树是紫玉兰棵树的11倍。问:紫玉兰和白玉兰一共培育了多少棵?
6、一块绿地每年大约需要浇水13次,漫灌一次用水940升,喷灌一次用水380升。如果把漫灌改为喷灌,一年一共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升?
7、学校要买150盆花装饰校园,已知每盆售价20元,现在优惠买四送一。一共需要多少元?
8、每把椅子35元,每张桌子75元。购买这样的课桌椅40套,需要多少元?
9、一箱苹果重18千克,一箱橘子重13千克,一箱梨重16千克,3种水果各有15箱。问:(1)苹果和橘子一共多少千克?(2)梨比橘子多多少千克?
10、一床棉被87元,一个被罩33元。景峰宾馆订购了40床棉被和40个被罩,已交预付款1000元。取货时还应再付多少元?
1、学校大会议室的面积165平方米,小会议室的面积是102平方米。现在要给两个会议室铺设复合木地板,每平方米的工料费是86元。两个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元?
2、把长35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办公桌每张668元,办公椅每把232元。学校买8套办公桌椅需要多少元?
4、新丰小学举行跳绳比赛,一至六年级都参加,每个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有15个人参加。全校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
5、大米每袋有30千克,面粉每袋有25千克,粮仓里大米和面粉各15袋。问:(1)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千克?(2)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6、便利超市运来牛奶35箱、酸奶15箱,每箱都是24袋,每箱售价都是27元。问:(1)牛奶比酸奶多多少袋?(2)牛奶和酸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7、足球场的长为105米,宽68米。求足球场的面积。
8、全国植树造林平均每年植树550万公顷,从1999年年初到2009年年底,全国植树造林一共多少万公顷?
9、学校为109名教职员工每人购买一个16GB的移动存储器。10000元够不够?
10、室内公共汽车司机平均每天要驾车行驶240千米。一个月(按22个工作日计算)要驾车行驶多少千米?
1、四年级有60人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每20人一队。可以分成几队?
2、小明收集了180张邮票,集邮册每页可以放30张。这些邮票至少能放几页?
3、我们学校师生一共有648人去秋游。租用大客车每辆车限乘50人。一共需要多少辆大客车?
4、储蓄罐里有硬币80元,如果把这些硬币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如果把这些硬币换成10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换成20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5、人体血液大约1小时可在人体内循环180周,(1)血液平均每分钟在人体内循环几周?(2)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
6、旅行团一共有235人,需要乘船过河,每艘船限载80人。至少需要运几次?
7、中华电器城订购96台同样的电冰箱,一辆运货车一次运24台。一辆运货车至少需要运几次?
8、学校新买来760本图书,分给25个班。平均每班分多少本?还剩多少本?
9、一箱苹果重12千克,售价84元;一箱甜橙重13千克,售价90元。苹果和甜橙哪种水果贵一些?
10、B5复印纸的批发价为每包17元,要买30包带500元够吗?
1、3月12日是植树节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我们班有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人。分配给我们班120棵树,平均每人种几棵?
2、王老师带500元钱去买足球。如果买62元一个的足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如果买76元一个的足球,最多可以买几个?
3、一本故事书有224页,小丽每天看32页。几天可以看完?
4、2009年建成的广州塔现在是我国最高的电视塔,塔高600米。小强住的25层楼房有75米高。广州塔的高度是25层楼房高度的几倍?
5、王老师到新华书店购买图书。(1)买《中国之最》花了272元,买了几本?(2)买《世界之最》花了252元,买了几本?
6、一只鳄鱼的寿命是135年,一只蟾蜍的寿命是15年。鳄鱼的寿命是蟾蜍的多少倍?
7、某种治疗胃酸过多的中药,每盒有3板,每板有15粒。每盒有多少粒?爷爷每天需要吃6粒,一个月(按30天计算)需要几盒这种药物?
8、17位工人师傅在十一长假相约到北京八达岭长城游玩,买门票一共花了765元。每张门票多少元?
9、一个挂钟32元,张老师带900元钱去商场为学校购买电子挂钟。最多可以买多少个?
10、小梅步行平均每分钟走55米。走完全长267米的卢沟桥大约用几分钟?
1、赛马的最高速度每小时可达77千米,松鼠的最高速度每小时可达19千米。赛马的速度大约是松鼠的多少倍?
2、宇宙已经存在138亿年了,地球的年龄也有46亿年了。宇宙的年龄大约是地球年龄的几倍?
3、据调查,在不吸烟的人群中如果有22人得肺癌,那么在同样多的吸烟人群中就有198人得肺癌。吸烟人群中得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人群的几倍?
4、工地需要750袋水泥,汽车每次最多装85袋,至少要运多少次?
5、已知一个篮球82元,一个排球58元。体育赵老师带了500元钱,先买了1个篮球后,剩下的钱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6、非洲猎豹奔跑的速度每小时可达112千米,野兔奔跑的速度每小时可达56千米。非洲猎豹奔跑的速度是野兔的几倍?
7、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858千米,轮船的速度是每小时26千米。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轮船的几倍?
8、白天鹅有182只,黑天鹅有21只。白天鹅的只数大约是黑天鹅的多少倍?
9、高铁列车的速度每小时可达350千米,解放初期普通列车的速度每小时可达30千米。高铁列车的速度大约是解放初期普通列车的多少倍?
10、全球最大的陨铁是纳米比亚的戈巴陨铁,重约60吨。我国最大的陨铁是新疆的银骆驼,重约30吨。戈巴陨铁的质量是银骆驼的几倍?
1、一盒包装里可以装满60粒巧克力豆。800粒巧克力豆可以装满几盒?还剩几粒?
2、某乡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共收核桃776千克,每筐装24千克,可以装满多少筐?
3、在金星与地球距离最近时是4200万千米,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运行30万千米。金星所反射的太阳光从金星表面到达地球需要多少秒?
4、G1次高铁列车从北京南站到上虹桥站只需要运行4小时48分,已知两地相距1318千米。求列车平均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5、喷气式飞机每小时飞行900千米,求每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每秒能飞行多少米?
6、每节约10升汽油就相当于减排23千克二氧化碳。如果每年每辆小轿车能节约120升汽油,则相当于减排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
7、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阳光从太阳照射到地球需要用8分19秒。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8、非得最快的鸟事褐雨燕,每秒飞行98米;游得最快的鱼是旗鱼,每秒游33米。褐雨燕的速度大约是旗鱼的几倍?
9、小平一家开车外出旅游,从家到目的地一共行了24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行了几小时?
10、赵州桥长64米,亮亮以每分钟行40米的速度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大约用了几分钟?
1、一箱饮料有15瓶,零售商店新运进8箱相同的饮料共花了480元,每瓶饮料的进价是几元?这些饮料全部售出,售价每瓶5元,能赚多少钱?
2、学校组织高年级师生264人参观石灰岩溶洞。(1)单独租用56座的大客车,一共需要多少钱?(2)单独租用45座的大客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3、牧场4头奶牛3天吃了干饲料216千克。900千克干饲料够这4头奶牛吃几天?
4、绿草能使空气清新,每平方米的绿草每天可以释放约15克的氧气,吸收约20克的二氧化碳。每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排出二氧化碳900克。照这样计算,每人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绿草地?
5、我国于2011年9约29日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它大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它每天可以绕地球几圈?
6、小猴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62米,距离植物园920米时,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到达植物园?
7、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食盐摄入量为每人每天6克,照这样计算,一袋500克装的食盐够三口之家吃多少天?
8、用菜盆接水洗菜每次洗4遍用水6千克,不间断地放水洗菜每次洗5分钟用水10千克。如果每天洗2次菜,用菜盆接水洗菜比不间断地放水洗菜,每年(按365天机算)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进行逆向思考。在练习中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计算中作出判断与调整,对学生有挑战性。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计算乘法的。
1.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了算法,能正确地计算,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能运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数目更大、过程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认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1) 例题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乘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完全可以从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过来。第1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编写有四个特点: 一是在写出竖式以后,让学生独立计算,不作任何提示或指点;二是计算以后要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计算时的思考,通过交流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三是在练习中带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让旧知识在新的计算情境中得到应用;四是想想做做第6题里有四道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还有两道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2) 整理学过的乘法口算,更好地把握计算要领。想想做做第5题是口算题,有几十乘几十和几百乘几、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与相应的两位数乘几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这些口算是三年级陆续教学的。教材把这些口算汇集起来,并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体会同组口算题在思考时的相同处、算法上的联系点,从而在整体上掌握乘法口算。如,通过214、2140、2104这组题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后两题都要先想214。又如,609、6008、6050这组题都先用6的乘法口诀算,再在得数后面添0。学生具有了这些体会,就为后面教学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作了准备。
2. 逐步加深对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体验,培养计算技能。
乘数末尾有0是乘法的特殊情况,既可以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步骤计算,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让学生掌握后一种算法,有助于算得对、算得快,教材第4~6页教学这个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三种情况: 第一个乘数(即乘号前的乘数)末尾有0、第二个乘数末尾有0、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其中前两种情况已经在三年级教学过,第三种情况在本单元教学。
(1) 温习旧知,初步体验。第4页例题在列出算式85015以后问学生用竖式怎样算,并要求学生先试一试,再和同学交流。学生间的算法是多样的,通过交流,感受用后一种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2) 创设情境,促进认知扩展。试一试85020两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这种题的简便竖式以前没有教过,是这段内容的重点。由于首次教学,教材里写出了竖式,让学生思考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引导学生研究教材里已经写出的竖式,两个乘数的位置是怎样安排的.170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从中体会用简便方法笔算的写法和算法。二是让学生在竖式上添0以后讨论为什么添两个0。在这里不是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绎推理,学生还不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只是通过合情推理: 850的末尾有1个0,20的末尾有1个0,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170的后面也添2个0。三是组织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用简便方法笔算85020的写法、计算步骤和注意点。
教材考虑到学生初学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会有些困难,在想想做做里作了适当的安排。第1题在列出的竖式上计算,着重解决先算什么和得数末尾添几个0的问题。第2题才让学生写竖式,着重解决写法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
(3) 不断地体会,深入地理解。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同组三道题的计算和比较,体会在乘数末尾有0的时候都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得数末尾添上适当个数的0,从而形成具有概括性的认识。第5题通过后四栏与第一栏的比较,体会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渗透了函数思想以及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直觉感受,进一步巩固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8题比较乘数中间的0与末尾的0,进一步明确计算时0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第10题从已经确定的积写出合适的乘数,换一个角度体会积末尾的0。同一个积可以写出不同的算式,如2080=1600、2008=1600、2800=1600,这三道算式的两个乘数末尾都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也是2个0。还可以写出3205=1600、6425=1600、3250=1600,这些算式又告诉我们,积末尾0的个数不都是由乘数末尾有几个0决定的。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3.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素材。
教材充分注意了四年级学生的现实与第一学段时有所不同,他们的兴趣不再是游戏、童话和小动物,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数学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反映社会进步的信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1) 联系现代化建设选取素材。第2页第7题是计算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长度的问题,第7页第4题是有关京拉公路干线和京塘公路干线长度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在地图上简要介绍这些交通干线的地理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 联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选取素材。第3页第8题让学生计算我国14个城市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人均月(年)收入的意思,知道这些数据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还可以补充一些我国家庭收入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第5页第4题以保洁费为题材,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素材的变化,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要稍用一些时间帮助学生理解素材的背景与内容,引导他们逐渐适应。
4. 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教学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本单元应用这些运算律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简便运算。第8页第6题里有三组算式,前两组都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关。通过计算和比较,体会这些运算律能使12516、25024的计算简便,从而引导学生在第7、8题中进行简便运算。第三组算式的得数相同,因为它们都求501个20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点,为教学乘法分配律积累感性材料。
姓名
一、列竖式计算
(1)135×45=
108×25= 54×312= 47×210=
(2)138×54=
126
(3)437×28=
(4)406×23=
(5)46×589=
(6)24×126= 8×89=
×403= 208×23=
×56=
×678= 623×32= ×24= ×57= 624×240= ×45= 85×255= ×137= ×78= ×8=5 ×530=
203 312 82 36 460 305 353 45 479
二、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6÷21
858÷39
372÷45
645÷32 432÷46 966÷23
980÷28
828÷36 689
888÷37 731÷79 618
三、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
300÷25
4000÷125
600÷25
3200÷50 400
1500÷250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乌苏市第五小学
林晓春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乘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课堂上,我以飞机每小时行526千米,10小时行多少千米?12小时行多少千米?引入新课。
生:526×10=5260(千米)师:那12小时行多少千米呢? 生:526×12= 从而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将算法的研究、算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在探究交流过程中:
生1:526×10=5260(千米)526×2=1052(千米)5260+1052=6312(千米)生2:列竖式526 ×12 ——————
1052 ………526×2=1052 526 ………526×10=5260 ——————
6312 ………5260+1052=6312 生3:500×12=6000(千米)20×12=240(千米)6×12=72(千米)6000+240+72=6312(千米)
生4:因为526×10=5260(千米)所以5260+526+526=6312(千米)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四年级一班:李伟腾 1、135×12= 2、176×46= 3、325×26=4、237×83= 5、322×35= 9、43×129= 13、85×215=17、34×246= 21、180×50= 6、54×145= 10、32×164= 14、28×153=18、160×30=22、290×30= 7、36×254= 11、25×328= 15、85×142= 19、220×40= 23、460×80= 8、83×217=12、12×124= 16、16×134= 20、160×60= 24、360×12=25、390×14=26、350×15=27、320×16= 28、280×15= 29、430×26= 30、36×120=31、18×230=32、26×320=33、23×340= 37、206×40= 41、209×60= 45、18×103= 34、27×150=38、208×30= 42、73×207=46、69×105= 35、87×410= 36、106×30=39、305×50= 40、108×90= 43、26×108=44、25×306=47、19×302=48、36×43=49、208×56=50、720×42= 51、145×12= 52、721×15= 53、243×53= 54、126×56= 55、315×38=56、126×56= 57、315×38= 61、381×32= 65、156×28= 69、153×28=58、168×52=62、219×64=66、124×73=70、142×27= 59、513×83=63、123×12=67、215×46=71、182×47= 60、651×82= 64、189×25= 68、224×36= 72、134×16=73、153×23= 74、246×34= 75、382×12=76、135×14=77、146×15= 78、164×32=79、145×54=80、254×36= 81、217×83= 85、145×27=89、321×61= 93、178×42=82、139×43= 86、679×13= 90、186×54=94、126×46=73、328×25=87、286×35= 91、345×25= 95、547×12= 84、322×24=88、427×46=92、312×82=96、142×56=97、321×34=98、632×71= 99、251×16= 100、142×52= 2、721×15= 3、243×53= 4、126×56= 5、315×38= 6、126×56= 10、219×64= 14、124×73= 18、142×27= 7、315×38=11、123×12= 15、215×46=19、182×47= 8、168×52=12、189×25= 16、224×36=20、134×16= 9、381×32= 13、156×28= 17、153×28= 21、153×23= 1、135×12= 2、176×46= 3、325×26=4、237×83= 5、322×35= 6、54×145= 7、36×254= 8、83×217= 9、43×129= 13、85×215=17、34×246= 21、180×50= 10、32×164=14、28×153=18、160×30=22、290×30= 11、25×328=15、85×142=19、220×40= 23、460×80=12、12×124=、16×134= 20、160×60= 24、360×12=25、390×14=26、350×15=27、320×16= 28、280×15= 29、430×26= 30、36×120=31、18×230=32、26×320=33、23×340= 37、206×40= 41、209×60= 45、18×103=34、27×150= 38、208×30= 42、73×207= 46、69×105=35、87×410=39、305×50= 43、26×108=47、19×302=36、106×30= 40、108×90= 44、25×306= 48、36×43=49、208×56= 50、720×42=51、145×12=52、721×15= 53、243×53= 54、126×56= 55、315×38= 56、126×56= 57、315×38= 61、381×32= 65、156×28= 69、153×28=58、168×52=62、219×64= 66、124×73= 70、142×27= 59、513×83= 63、123×12= 67、215×46= 71、182×47= 60、651×82= 64、189×25=68、224×36= 72、134×16=73、153×23= 74、246×34= 75、382×12= 76、135×14=77、146×15=78、164×32=79、145×54= 80、254×36= 81、217×83= 85、145×27=89、321×61= 93、178×42=82、139×43= 86、679×13=90、186×54= 94、126×46=73、328×25= 87、286×35= 91、345×25=95、547×12=84、322×24= 88、427×46=92、312×82=96、142×56=97、321×34= 98、632×71= 99、251×16= 100、142×52= 2、721×15= 3、243×53= 4、126×56= 5、315×38= 6、126×56= 10、219×64= 14、124×73= 18、142×27= 7、315×38= 11、123×12=15、215×46=19、182×47= 8、168×52=12、189×25= 16、224×36= 20、134×16= 9、381×32= 13、156×28=17、153×28=21、153×23=
276÷36=
308÷46=
576÷18=
312÷24=
414÷23=
288÷18=
665÷25=
816÷51=
930÷31=
720÷18=
2134÷24=
92÷30=
720÷24=
840÷21=
396÷12=
30÷10=
640÷16=
88÷14=
952÷28=
64÷30=
860÷43=
119÷15=
3276÷84= 85÷40=
93÷30=
620÷20=
140÷30=
150÷20=
565÷80=
312÷60=
364÷70=
352÷50=
84÷21=
64÷22=
272÷69=
140÷26=
69÷23=
350÷51=
90÷29=
96÷16=
324÷81=
196÷39=
402÷79=
305÷56=
245÷71=
185÷37=
203÷49= 108÷26=
276÷36=
308÷46=
576÷18=
312÷24=
414÷23=
288÷18=
665÷25=
816÷51=
930÷31=
720÷18=
2134÷24=
92÷30=
720÷24=
840÷21=
396÷12=
30÷10=
640÷16=
88÷14=
952÷28=
64÷30=
860÷43=
119÷15=
3276÷84= 85÷40=
93÷30=
620÷20=
140÷30=
150÷20=
565÷80=
312÷60=
364÷70=
352÷50=
84÷21=
64÷22=
272÷69=
140÷26=
69÷23=
350÷51=
90÷29=
96÷16=
324÷81=
196÷39=
402÷79=
305÷56=
245÷71=
185÷3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积的定位。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上礼拜我们已经学习了笔算乘法,现在老师在大屏幕上有三道算式,看哪位同学能够快速地说出答案,并且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PPT出示:400×2
23×30 350×4 师:好,看样子同学们的口算乘法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那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
师:请看大屏幕。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0小时,若火车1小时行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这道题谁会做,谁来说一下算式? 生:45×10=450(千米)
师:很好,请坐。这道题我们用口算就可以很快的得出答案。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若火车1小时行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同学们先在下面思考一下怎么算,老师待会儿叫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算一下。会算的同学请举手。(请一位学生板演,并订正他的笔算)师:谁来说一下这道题的笔算顺序?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就是我们书本上的例题一。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若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老师已经把算式列在上面了,先在这道题十几位数乘几位数的?同学们能不能估算一下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可能的答案)把145看成150,,12分成10跟2,10×150+2×150=1800.所以大约是1800.。
二、探究新知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如果用笔算,可以怎么算。算好的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一下。
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都算对了没有,谁做对了谁做错了? 师:同学们现在都看黑板上,老师跟同学们一起再来演算一遍。
师:第一步先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结果是290,得数中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在算什么?(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多少?(145个10)5要和第二个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要和第二个因数中的十位对齐)
最后怎样?(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得1740)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45×12和145×12的笔算,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两位数乘三位数。我们通过观察他们的计算顺序和积可以发现他们都用共同的地方。(PPT出示)
1、相同位数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用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积的末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师: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三位数他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PPT出示)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师:那如果是12×145的话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往往也把145放上面12放下面。师:我们做完题以后是不是要验算?那你如何检查/? 甲:我用计算器验算。乙:我再重做一遍。
师:看看精确值与开始你们估算值差多少?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二、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第49页“做一做”。
1、先集体在本子上计算,边做边说计算步骤。
2、知名两名同学上黑板演示。
[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学生计算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乘,除法计算的基础。通过复习,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等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它们各自的价值。本课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安排了“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拓展与提高”三个步骤。这样有层次的练习来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 能力目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拓展提高题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理解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1、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不同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进行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
2、出示口算题。
14×10 20×21 13×30 10×40
11×70 40×12 42×20 40×20
指名学生口算出得数。
启发: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方法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出示计算并要求验算。
12×24 52×38 49×78
分组练习,指名说出笔算方法.
4、估算下面各题的积。
31×23 59×64 41×19 27×22 40×32 38×11
指名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
5、启发;比较上面的三种算法,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练习和小结相结合的形式出示,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有个简单的梳理,能区分三种算法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课始的学习任务比较简单,全班学生都能尽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练习与应用——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40= 4×1800= 40×18=
180×4= 18×400= 180×40=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它的依据是什么。
2、《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提醒学生先分析这道题运用的是哪种算法。再根据题目计算。
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说明:通过三种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的规律。所不同的是,前面是结合具体的事例来渗透,这里已抽象成乘数和积的概念。这样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化。】
三、拓展与提高——发展数学思维,感悟思想方法
1、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重点比较两种方法的思路分析。
2、P40.思考题
(1)先计算,再看看一个数与11相乘,得数有什么规律。
24×11= 35×11= 57×11=
(2)根据上面的规律填空。
16×11=1□6 23×11= □□□
37×11= □□7 48×11=□□□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 加”。)
【设计说明:前面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基本题及变式题,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这里安排了一道综合题和一道开放题,来发展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用这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328(元) 学生举例 、34×72+34×28 (20+4)×25
18×8+23×8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自觉合理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通过课前了解,听说咱班同学口算能力特强,老师这儿有几道题,咱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师先依次出示:
12×5= 35×2=
25×4= 125×8=
再出示: 25×13×4= 15×97+15×3=
师:这么复杂的题,你们也口算的这么快,怎么算得呀?
生1:我是先算25乘4得100,再算100乘13得1300。
生2:把15提出来,97加3得100,再算15乘100得1500。
师: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13×4=25×4×13=1300
生1:乘法结合律
生2:乘法交换律
同学们的简算意识可真强,能够巧妙地利用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一个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课的开始通过抢答一组口算题,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乘法运算定律的回顾为学生熟练、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算,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同学们记得真熟练,你能灵活熟练运用它们吗?这儿有些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有快。
基本练习
我会做
(1)23×4×5(2)8×(125+11)
(3)2×289×5(4)65×32+35×
请同学们直接写在练习纸上。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做的?说时先说一说用了哪种运算定律?再说一说怎么算的?
生1:
23×4×=23×20
=460
(2)8×(125+11)
=(8×125)+(8×11)
=1000+88
=1088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和这个同学做的有不一样的吗?
看来大家对直接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的不错。来点有难度的,还行吗?
变式练习
试一试 我能行
(1)36×101(2)18×99+18
(3)25×44(4)125×25×32
(学生都完成后)
师:谁来说说你每道题都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分别是怎么算的?
生2:第一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6×10
1(100+1)
=36×100+36×1
=3600+36
=3636
第二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8×99+18
=18×(99+1)
=18×100
=1800
第三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44
=25×(40+4)
=25×40+25×=1000+100
=1100
另外同学的方法: 25×44
=25×(4×11)
=(25×4)×11
=100×11
=1100
第四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5×32
=(4×8)×125×25
=(125×8)+(25×4)
=1000+100
=1100
125×25×32 =125×25×(4×8)=(125×8)×(25×4)=1000×100 =100000(集体订正后)
师:针对同学的发言,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第1题100加1哪来的?
生:把101分成100加1。这样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师:看来两个数相乘,有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整十或整百数与另一个数相加的形式,再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师:第2题的100从哪里来的?
生:把99个18和1个18凑成了100个18。
师:原来有时还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凑整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师:第3题还可以怎么做?
1:25×(20+24)
生2:25×2×22
师:这两种做法分别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
生: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看来同一道题有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可以利用不同的运算定律。
师:第4题为什么把32分成4乘8呢?
生:125乘8得1000,25乘4得100。
师小结:在计算时,我们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拆或凑整这一小窍门,再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师:回忆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出示刚才做过的题目),想一想简便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又干了什么?最后干了什么?(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生1:先看看数,再看能否用运算定律?最后算一算。
生2:看这些题能不能应运算定律,再算。
师:同学们概括地很全面很好,在进行计算时,我们要先看一看算式有什么特点,有时可以直接用运算定律计算,有时可以巧妙的用拆或凑整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再想一想,应该用哪种运算定律,是乘法交换律,还是乘法结合律,还是乘法分配律。最后再认真地算一算。同时形成以下板书:
看
乘法交换律: a×b=b×a
想
乘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算
(虽然学生对这几道题掌握的比较牢固,教师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的同时,使学生领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练习从易到难,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积极、自信、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使学习的更多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知识才具有价值、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用。)
下面的练习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没有信心用我们总结的方法完成挑战?
提高练习
动动脑 我最棒
(1)99×128+99×871+99(2)132×68-32×68
(3)25×197+75(4)34×76+24×17×
2我们的挑战时间4分钟。如果能做对其中的2道题就算挑战成功,如果做对这4道题就是今天的巧算小能手。
师:谁来说说做前2题,你是怎么想的?(生上台展示)
生1:第1题,我根据算式的特点,凑成1000个99,结果是99000。
第2题,132个68减去32个68,得到100个68,结果是6800。
师:第一题和第二题你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有没有不一样的?
师:第3题有做出来的吗?对比两种不同的方法
25×197+7=25×197+25×=25×(197+3)
=25×200=5000
生1: 25×197+75 生2: 25×197+75 =(25 + 75)×197
=25×197+25×3 =100×197
=25×(197+3)=19700
=5000 生:为什么分成25×3?
生:25×3=75,把75分成25×3。正好有2个25。用乘法分配律。
师:你觉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师:怎么错的?
师:(针对错误的同学)这位同学敢于把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让我们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他。
生3:第4题,我是这样做的 34×26+74×17×2
=(26+74)×3=100×34
=3400
师:同学们,虽然这4道题有些复杂,但是我们有好的方法,同样能够灵活的解决。
2道题的同学请举手,恭喜你们挑战成功!做对4道题的同学有谁?祝贺你们是今天的巧算小能手。没有挑战成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自测题,相信大家有完美的表现。
三、自主检测 完善评价
必做题:
一、填一填:
(1)38×4×5=38×(__×__)
(2)125×32=125×__×__
(3)39×42+61×42=(__+ __)×
42二、连一连:
8×(125+11)35 ×(199+1)
35×199+35(37+63)×437×45+63×45 8×125+8×1三、怎样简便怎样算:
(1)4 ×43×25(2)25×64(3)35×10
2选做题:小马虎在算(□+50)×4时,算成□×4+50,小马虎计算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怎么样?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这种差异,实施有效的因材施教,是使学生都能在不同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保证。基于此,在自主检测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 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生1:我知道在简便计算时,要先看一看算式的特点,再想运用哪个运算定律,最后再认真的算一算。
生2:我知道有些复杂题,可以用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生3:我运用总结的简便计算的方法,体验到挑战成功的体验。
师:在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期待我们的探索,课下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些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并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拓展练习:
99×99+199=
999×999+1999=
9999×9999+19999=
教后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综合练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综合练习课,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种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一看:算式的特点。二想: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三算。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练习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种运算定律的情况下综合练习。所以设计时,既要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又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和解题思路的拓宽。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把
握了这点,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提高、拓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在提高练习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我们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我想从这点出发,学生从本节课的练习中,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领悟了如何灵活运用定律,掌握了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和窍门。
2、练习题设计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有层次性。
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练习。学生可直接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二是变式练习。练习的灵活性有了变化,虽然难度不大,但选择的练习题典型、代表性强: 36×101 18×99+18 25×44 125×25×
32每道题的设计都渗透解题方法的灵活,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符合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总结、概括出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三是提高练习。让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完成有挑战性的提高练习,并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既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护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充分尊重保护出错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
【乘法四年级应用题】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乘法估算》教学设计07-03
9的乘法应用题的09-21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10-23
五年级《小数乘法》教学反思10-12
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6-30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07-01
六年级上册数学周记分数乘法06-03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6-21
二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9-21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