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共11篇)
【摘要】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市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既是废弃物,又是大量的资源。如何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处理和利用?笔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垃圾环境政府
环境和发展是21世纪的主题,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的年增长率为8%左右,而城市垃圾的增长速度超过10%。根据世界银行的中国环境公报测算,环境污染每年给中国大陆造成的损失高达540亿美元,几乎抵消了GDP的增长。而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报告中世界城市污染最严重的排序,中国城市占了80%。目前,由社会发展产生的城市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垃圾定义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一般可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三大类。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国城市垃圾的年产量近1.5亿吨。这些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并且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通用的城市垃圾处理办法
国际上,人们在垃圾管理的初期阶段,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末端治理上,提出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原则。传统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有填埋、堆肥、焚烧等,但无一例外这些方法都有各自明显的优缺点。在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后,人们又提出了控制废弃物污染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体现废弃物从摇篮到坟墓(Cradle to Grave)的全新管理理念。
1.填埋处理
直接填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填埋是大量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垃圾处理工艺剩余物的最终处理方法。
填埋处理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增加,靠近城市的适用的填埋场地愈来愈少,开辟远距离填埋场地又大大提高了垃圾排放费用,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2.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和供暖。
焚烧处理的优点是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80%以上),处理彻底。但是,焚烧厂的建设和生产费用极为昂贵。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装备所产生的电能价值远远低于预期的销售额,给当地政府留下了巨额经济亏损。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属,焚烧具有很高的毒性,产生二次环境危害,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二噁英的排放。焚烧处理要求垃圾的热值大于3.35MJ/kg,否则,必须添加助燃剂,这将使费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难以承受的地步。
3.堆肥处理
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
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所以,堆肥的规模不易太大。
垃圾是一种资源,只是放错了位置。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焚烧的堆肥处理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点,但也有不可回避的缺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再分别处理,尽量做到最大资源化、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
三、对政府的一些建议:
(一)大力推广垃圾分类:
鉴于中国的现状,中国可先做好干湿分类,然后再做细致划分。湿的垃圾就是指果蔬皮之类的厨房垃圾,干垃圾就是其余的垃圾。干垃圾的分类可以通过工厂里人工加器械的方法再分类,这样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
做好干湿分类后,政府可借鉴德国经验,提倡市民在自己家中进行必要的分类,一般每户可自设有3个垃圾存放袋:一是扔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第二个存厨房垃圾,比如菜叶子、剩饭菜等;第三个是无法分类的剩余垃圾。纸张和玻璃单独扔到小区的专设垃圾箱里。
当然,在进行这一切的同时,市区和各居民区的公共垃圾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否则市民也只能是空有其心。
(二)政府可以做的小事:
①定期组织企业和工人到居民区有偿回收特殊垃圾,包括旧家具、旧家电等等。
②设立专线,供市民咨询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
③通过网络、电视、专家巡讲等手段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增强民众的意识。
(三)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和相应的惩罚制度:
为鼓励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政府可在回收处理未分类垃圾时征收相关费用,对分类行为进行特别的奖励。同时,对于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罚款和惩罚。
(四)对相关的垃圾处理厂和绿色环保产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财政补贴。
(五)做好对少年的教育,从孩子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并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垃圾分类、关爱环境的习惯。
四、对于一些特殊问题的思考
第一,关于垃圾焚烧问题:
上面专门讲到了垃圾焚烧的利与弊,笔者个人是反对垃圾焚烧的。但是,我们如果做好了垃圾在进入焚烧阶段之前的必要措施,垃圾焚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对于一般垃圾,在进行过分类之后,可堆肥的先进行堆肥,可回收再利用的低价卖给相关企业,适合生物分解的及时进行填埋,最后剩下的极难处理的再进行焚烧。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回收再利用是我们的准则。
在焚烧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可能发生的二次污染,尤其是做好对焚烧后气体的处理,必须达到严格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二,关于堆肥处理的方法:
堆肥技术主要处理的,是除了玻璃、塑料、金属之外的有机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城市污水污泥、园林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等。
堆肥技术,从过去的露天堆肥,发展到目前的室内自动化操作堆肥,不仅处理量大,而且无须人工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目前,按一天处理200吨垃圾计算,堆肥技术需要3.6万平方米的场地。
堆肥技术产生的低级肥料,虽然不能用来种植庄稼,但可用于园林绿化、景观美化、盆栽花卉、屋顶绿化等。政府在此方面可做政策扶持。
第三,关于建筑垃圾:
很多建筑垃圾可以再利用。
建筑拆除会留下很多废铁、废砖。其实那些废弃的砖瓦还可以用作景观墙、水池花坛等一些承载力不大的建筑材料。
把废旧工厂变成新的创业园区,杭州就有几个非常成熟的案例。江洋畈公园也是城市垃圾再利用的典型案例,让一座污泥库重新发挥作用。
五、结语
城市垃圾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人们的环境意识不高、环保意识不强,两一方面也源于政府疏于管理、没有经验。实行垃圾管理制度化,成立垃圾处理公司,对市政府负责,保证垃圾处理后不污染环境,有关各方都要通过合同、法律条款对垃圾进行制度化的管理。
个体捡垃圾者队伍的发展,给城市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都带来了麻烦和不利。为此,政府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对他们进行相应和规范和救济。
最后,政府要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的范畴之内,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对市场进行引导,依靠经济手段让民间有力量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垃圾管理的队伍中来。只有全民一心,城市垃圾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技术》安恩科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2]《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第二版)李国建 赵爱华 张益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2版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控制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 图纸设计不科学, 影响施工效益
在建设智慧化城市过程, 图纸设计环节至关重要。清晰明了、科学规范的项目施工图纸, 能够促进项目施工工作的顺利展开。但从很多地区建设智慧化城市现状来看, 施工图纸设计环节并未得到高度的重视, 导致图纸设计不清晰、不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得在具体的施工过程, 无法根据事先设计的施工图纸, 合理制定工期以及有效选择施工材料, 如此便影响到了施工效果, 对节约施工成本很不利。此外, 在施工设计图纸不明确的情况下, 投标人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会调整施工方案, 导致工作造价远远超出中标价现象的出现。
2. 招标过程不规范, 影响项目投入
从智慧化城市建设招投标管理现状来看, 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直接影响到了项目的投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人员较少, 导致文件内容不够严谨;二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 选取专业化的评标人员, 导致评标过程比较随意, 存在不公平现象;三是投标过程存在暗箱操作或恶意竞争现象。部分投标单位为了争取项目施工权, 不惜与对手展开恶性竞争, 直接影响到整个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对合理控制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很不利。
3. 预算编制不合理, 影响资金使用
智能化城市建设预算编制过程, 相比于其他普遍的建设工作,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 很多地区在编制城市建设预算方案时, 仅仅只针对施工设备进行了定额设置, 但对于其他方面, 则没有编制合理的预算方案, 如此便导致工程总造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造成施工过程出现资金被大量浪费的现象。
4. 缺乏专业化人才, 影响工程造价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漫长而复杂, 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 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内容, 而要想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就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 通过有效的控制管理, 尽可能节约施工成本。但事实上, 很多地区在建设智慧化城市过程, 都缺乏这类复合型、综合型的人才, 导致很多环节无法得到高效控制, 从而影响到了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
二、做好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控制管理工作的措施
1. 明确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
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 针对单个项目, 应该做好施工图纸设计工作, 同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具体而言,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 根据项目施工要求, 展开市场调研, 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从而制定出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其次, 基于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 设计出清晰的施工图纸, 为具体的施工过程, 提供可靠依据;再者, 无论是施工方案还是施工图纸, 都需要严格审核, 基于此, 制定可量化的工程量清单, 即:工程报价方案。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 还需要强化工程量清单的可对比性, 经审核, 确定最佳的报价方案。
2. 规范招标与评标过程
招投标与评标过程的不规范性, 直接影响到了项目施工的实际投入, 对增强项目施工的经济效益很不利。对此, 相关人员应该采取措施, 规范招标与投标过程。首先, 做好招标文件的审核工作, 严格把关, 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制定明确、合理的评标标准, 并且将各项规定落实到具体的招投标过程, 防止出现评标人员以公谋私现象的出现。其次, 要做好评标人资质审核工作, 要求各评标人员要坚持客观、工作原则, 选择最合适的施工企业, 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高效率完成, 以此增强智慧化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
3. 编制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
预算管理方案的编制,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控制管理工作过程,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合理化程度, 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设过程的资金投入力度。通常情况下, 在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之后, 中标人就需要出具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 而负责审核人员, 则需要严格把关。此后, 中标人就需要根据具有的施工流程以及施工要求, 编制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 并呈交相关部门审核。经审批确定之后, 不得随意更改方案。此外, 还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以防止出现资金被大量浪费的现象。
4. 注重培养与引进专业化人才
由于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 缺乏专业性人才, 导致工程造价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对此, 相关负责人就需要注重对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以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例如, 在设计智慧化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预算管理方案过程, 都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前来给予指导。或者引进专业化的人才, 负责整个建设过程, 以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智慧化城市建设中投资控制管理过程,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相关人员从“明确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规范招标与评标过程、编制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以及注重培养与引进专业化人才”四个方面予以改善, 促使智慧化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智慧化城市建设概念应运而生。文章立足于城市化建设现状, 重点分析了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投资控制管理问题。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投资控制,问题,思考,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斌.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对策[J].科学发展, 2013, (10) :39-49.
[2]赵大鹏, 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 2012, (11) :49-53.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仅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逐渐的开始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进度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性,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性。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亚,邹兵. 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 城市规划,2004(12).
[2] 林仲煜,胡纹,金伟. 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6(4).
[3] 秦红岭. 环境美学视野中的山水城市理念[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4).
6月27日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长远利益的深入思考。
■中国梦是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把深刻道理融入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之中,让每个人体会到实现中国梦的好处,自觉认同中国梦、实践中国梦、感受中国梦。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引起了广泛共鸣,产生了巨大反响。有必要就提出中国梦的深刻背景、丰富内涵、实现途径等,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
中国梦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时,回首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过去,审视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现在,展望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未来。这说明,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华民族伟大而艰辛的奋斗历史,深入思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深情展望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提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产物。中国梦的提出,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人民诉求、广泛凝聚人心、充满执政自信的表现,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升华的表现。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深刻总结。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梦源于民族自信。上下五千年,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优势;纵横一万里,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国梦始于民族自觉。近代中国最先觉悟的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为挽救危亡尝试的洋务梦、变法梦、宪政梦等都行不通,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找到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梦成于民族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
中国梦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长远利益的深入思考。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是怀抱梦想、赋有远见的民族。中国梦从辛亥革命开始实现了“三级跳”: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醒来了”;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目前处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第四跳”阶段,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使国家“强大起来”。中国梦就是承接历史、深入思考现实和未来提出来的,主要是清醒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更高目标。
怎样理解中国梦
总书记提出并阐述的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单纯的奋斗目标。而是历史感、时代感、使命感相统一的战略思考,有着丰富的历史涵盖、时代特征和思想内容,需要全面加深理解。
中国梦首先是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的贡献;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被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建立的丰功伟绩,使今天的中国处
于近代历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梦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沃土,浓缩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辉煌的历史,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是不变的中国心、民族情在当今时代的集中体现。中国梦首先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分量。现在,我国就处在这样一个势不可当的民族复兴上升时期。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正如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是中国梦所以产生广泛共鸣和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老百姓只有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中国梦的好处,才有实现中国梦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个人也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才能实现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人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就是中国梦与人民梦的关系。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成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经历者、受益者。
中国梦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问题。我们党过去和现在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个又一个伟大事业,就是因为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但是,我们党不只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者,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说,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后,我们党还要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有远见的先进分子。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梦将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当今时代,任何国家都与世界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追求自身发展必然要以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共赢为外部条件。中国梦不是帝国梦、霸权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好,中国同样会更好。中国梦是把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自己与促进人类文明崇高事业统一起来,为人类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梦的实现,无疑为落后国家争取民族自强找到新路,客观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提供经验,也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创造新的成功模式。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并不冲突,更不可能脱离自己国情照搬别国的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既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现实与未来的命题;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命题。中国梦是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把深刻道理融入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之中,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实现中国梦的好处,自觉认同中国梦、实践中国梦、感受中国梦。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道路决定命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中国梦是远大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不可能再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那是一条缺乏生机活力、只会越走越窄的路;更不可能走照搬西方模式的邪路,那是一条脱离国情、食洋不化的死路。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优越性。明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明是“风景这边独好”,为什么我们还有人要“言必称美国”,将中国梦解读成“宪政梦”、“民主梦”、“自由梦”?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人心决定成败。”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不可能真正自立自强。只有让梦想插上理论的翅膀,才能闪耀思想的光芒,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当今中国,要解决信仰危机、道德缺失问题,要形成思想共识、汇聚巨大能量,要澄清模糊认识、防范杂音干扰,要增强软实力、抗衡西方的“普世价值”等,就必须开启艰巨的“铸梦理论工程”,把中国梦进一步从理论上讲清楚、讲全面、讲深刻、讲通俗、讲到位,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普世价值”体系。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梦不可能在精神上、思想理论上扎根。这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的新引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矢”,射当代中国发展改革现实之“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民族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当今时代的新水平。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中国梦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中国梦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中国梦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不竭的力量源泉。这是复兴之本、圆梦之基。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白日梦,更不能做损人利己的投机梦,而要靠艰辛诚实的劳动成就一切梦想。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要公平地为每个人创造实现梦想的条件,正如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要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改革成果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帮助他们圆就业梦、宜居梦、上学梦、公益梦、成才梦、致富梦、汽车梦、城市梦、环保梦、健康梦等等。
一要准确界定城市管理的范畴。从全国各地来看,城市管理的范畴各不相同,根据城市人民政府的需要而界定职责。业界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城市管理凡是城市里面的一切人和物,即城市里面的一切活动都在管辖范围之内,所谓的“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狭义的城市管理仅指市容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我市的城市管理历经20多年的不断发展、改革,其范畴应该基本确定下来,不能“城市管理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其实就是城市管理实践中许多问题管而不好、管而不到位的症结所在。所以既不能无限地扩大化,也不能肆意地缩小化,才能使城市管理部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同时,还应将管理与执法监察二者正确地区分开来,管理是一个大概念,执法监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换言之,管理是全能“运动员”,执法监察是单行“裁判员”,虽同在一个场上,但分工不同,因此,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特别要消除“执法监察”就是“城管”的片面认识,既要看到它们的相同点,又要掌握它们的不同处,各尽所能,完美结合,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要建立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过去,我们致力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市树立起了“大城管”的概念,即城市中的每一个部门和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市民都有城市管理责任,都有义务去维护环境,但许多方面还是不尽如人意。如义务保洁责任制、“门前四包”责任制、积雪清扫等制度的落实等,全民参与意识还不强,尚须进一步建立。在各职能部门中强化了“小城管”意识,如突发问题上,规划、建设、城监、工商、公安、商务、卫生实施联合执法;路面管理上,城监、绿化、环卫“三位一体”、无界式管理;小区街巷整治上,城监、社区、物业站相互配合。但因局限于部门利益,无制约机制,“大合唱”的气氛还不够浓厚,协调、配合精神还要进一步加强。在城管执法队伍内部,形成了城市管理“排头兵、马前卒”和“抢险队、救火队”的共识,建立了“人定车巡”、错时管理、专群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上的无缝对接,但一些盲区、漏洞却仍然存在,影响精细化、常态化水平,须不断完善和创新。同时,对城市管理主责部门和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应明确界定,对应的奖惩机制也应建立起来,实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三要抓紧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在此前提下的管理才是卓有成效的。从城市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有时甚至处于无可奈何的局面。目前,最集中、最突出的是,部分路段无下水设施,如新华东路,夏天臭气熏人,冬季结冰污黑,虽实施了污水简易集中收集和废土填埋,但收效甚微;沿街洗、修、售车店大多室内狭小,无法开展业务,未配备、安装水循环利用的设施,污水乱流,物品乱摆乱放,占道经营;废旧物品回收分布全市,分散收集、整理、运输,经营无序,再生利用率低,对周边环境污染大;部分居民区无便民服务市场,街巷内摆卖,便民但产生噪音、垃圾、阻塞交通。禁卖,商贩、居民都有意见;建筑垃圾围城、乱倒,与没有建筑垃圾消纳场有直接关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问题的集中存在,不仅使管理无法走出“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还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应加大规划建设力度,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采取多种投融资方式,建立车辆加工、销售、修理、清洗、美容为一体的专业市场、便民服务市场和集中回收、统一管理的再生资源市场、建筑垃圾消纳场,对下水设施情况摸查后集中改造。基础扎实了,处于末端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体现和拓展建设成果。
四要不断改革管理手段。城市管理内容庞杂,对“物”的管理还是源于对“相对人”的管理,做到情、理、法相结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手段。情,就是人性的柔情,人文关怀,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被管理者着想,在不影响环
境的前提下,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理,就是讲道理,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引导他们应该如何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将会导致的结果和要承担的责任。法,是冷酷无情的,是迫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也是短期内获得成效的最直接手段,但目前,这一手段是最软弱无力的,主要原因是法不健全,如城市容貌标准、店招店牌规范、户外广告设臵、建(构)筑物立面改造清洗、夜景亮化等,究其达到一个什么样子就算规范,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再如宠物饲养等,谁是主责,谁来配合,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当前,急需建立一部城市管理的规章,因为“人治”难以弥补“法治”的缺陷。同时,要不断引入一些辅助手段,提高创新力度,如“野广告”清理中的市场手段,“门前四包”落实上的奖惩机制,吸引市民参与的举报投诉平台,以及“数字城管”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全面提高管理成效。
五要进一步创新拓展教育途径。作为城市主体的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力量,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一座城市,无论建设的多完美,设施多完善,人不爱护,不按规范行事,城市的文明指数就不会提高。目前,我们的教育引导方式,大多借助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户外公益广告,相对单
一、呆板,没有从说教式中解脱出来,要么
曝光不良行为,要么组织主题宣传活动,对好的方面进行褒扬,舆论造起来了,氛围形成了,但其间市民究竟受到了多少教育、启迪,提高了多少素质,随处可见的种种不文明便可窥见一斑。只有让市民实实在在参与进来,亲历亲为,切身感受,才会收到效果。要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能看的见效果的活动,如市民义务清理垃圾死角、“野广告”,上街参加交通协管、城管协管,以及各类志愿者活动,让其体会艰辛,纠正违规,对比自我,可能会产生触动,鄙视丑陋,增强荣辱感,从而规范和约束日常行为;社区可组织一些如入户“面对面”交流活动,“心连心”救助活动,“手牵手”教育活动,小区最好(差)楼栋、楼栋最好(差)单元、最好(差)住户评选活动等,让居民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感化,提高文明素质。
六要重视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由于现阶段的城市管理仍处于“人盯人”的原始阶段,而管理标准却在不断的提高,使城市管理执法队伍长年累月奋战在马路上,一直以来缺乏集中的再教育培训,再加上原本底子薄、基础差,使队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无法跟管理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管理对象的复杂性,要求队员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执法为民,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坚定理想信念,否则就会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或出现“吃拿要”等行为;管理内容的广泛性,要求队员必须掌握多学科
[范文大全文章-http://
范文大全
帮您找文章]
一、理顺党内监督,树立党内监督权威
当前我们党内的监督机构,主要是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他们都是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部下对首长的监督,那么这种体制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监督机构没有独立性;二是监督机构没有权威;三是监督机构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从实践来看目前这种监督体制和机制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从诸多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必须是高一级的党委纪委发现了问题下决心查处,方可解决问题,而同级纪委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同级纪检干部真敢于对同级的常委或者领导进行监督那么必然要顶着巨大的压力,甚至冒着被撤职、调离、丢饭碗等风险去工作等等。有几人能有如此胆量?因此要真正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就必须理顺监督体制和机制。
(一)监督机构独立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直属党中央领导,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干部由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派出,下一级纪律检查委员只接受上级委员会和党委的领导,这样才能够保证监督的独立性。
(二)赋予监督机构的权威性
明确监督机构的权力,在哪些方面具有决策权,哪些方面具有建议权、参与权,哪些方面具有考察权、调查权等等。通过赋予监督机构具体的权力从而树立监督机构的权威性,激发纪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对权力进行规范和制约,从而更有效地遏制腐败。
(三)加强对监督队伍的建设
从体制和机制上树立了监督队伍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后,监督队伍的权力应该是非常大的,那么就必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制定严明的纪律规范,挑选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的同志到监督部门工作。
二、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
我们除了从监督体制上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外,还应该加大对“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从以往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多数是“一把手”的权力失去了制约,使变质的“一把手”有机可乘。他们往往是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的制度形同虚设;根本不起作用,究其原因除了“一把手”放松了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蜕变,致使其腐化变质外,还有我们在体制和制度上的缺陷不无关系。在一些企业,一些部门为了提高效率,实行的是党政一肩挑,而在经济上是行政“一支笔”,乃至人事权上也主要看行政“一把手”的意图,而作为党组织只能起政治核心作用,能否起保证监督作用,那就要看行政“一把手”的素质了,实质上在体制和制度上的制约是极为有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体制和制度上来解决。
(一)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不能搞一肩挑
“一肩挑”有时看似方便,避免扯皮,相互推诿,便于拍板,提高办事效率,但也为个人说了算,权力失去制约,产生腐败创造了条件,所以党政“一把手”应分别由两人来担任,分别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从而也达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二)明确党组织的保证监督权
1 城市排涝概念及标准
1.1 概念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系统排除能力致使城市道路及低洼区产生一定程度积水, 影响城市交通和产生其他灾害的现象。城市排涝就是要解决超过雨水管道设计标准, 而又低于城市防洪标准降雨产生的城市内涝水的处置问题[2]。
1.2 标准
根据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3], 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和积水深度标准如表1所示。
注:1) 按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 均采用年最大值法;2) 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人~500万人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下的城市
2 内涝产生原因
强降雨是每个城市都需要面对的自然现象, 但城市对强降雨的适应能力的大小, 直接关系着城市发生内涝的概率以及内涝造成损失的程度, 归纳起来, 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 全球变暖, 城市热岛效应, 暴雨强度逐年增加;2)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地面硬化率越来越高, 雨水径流量增加;3) 河湖填埋, 城市雨洪调蓄能力降低;4) 设计标准偏低, 高强度降雨超过现有排水设施输排能力;5) 雨污混流, 垃圾倾倒, 河道水位顶托, 雨水无出路。
3 内涝防治措施
城市排涝系统所包含的问题比较复杂, 内涝防治设施可采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等源头控制设施和雨水行泄通道、地表雨水调蓄设施、地下雨水调蓄设施等过程蓄排设施。
3.1 加速雨水源头控制和利用
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采用屋顶收集、透水铺装、低洼绿地、植草沟、调蓄水池等措施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 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4]。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 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 有条件的既有地区对现有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建;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5 cm~25 cm, 形成下凹式绿地;当场地条件许可时, 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设施接纳地面径流;地区开发和改建时, 宜保留天然可渗透性地面。
3.2 加快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
分阶段提升旧城区内现状排水系统能力, 对原有低于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 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同时进行下凹式立交桥区排蓄改造, 并与周边排水系统改造相结合, 尽量通过一个系统改造带动周边系统相继达标。对于新区, 严格按照新规范标准进行设计, 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暴雨强度公式及参数都有了新规定, 对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有了要求, 同时对雨水口、检查井等排水设施有了人性化的设置要求。方案设计完成后需按照防涝标准对应的雨型, 采用数学模型模拟积水情况, 当局部区域和地段超过排涝标准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时间时, 应优先考虑通过调整用地布局和场地、道路竖向等, 降低内涝风险。
3.3 加大城市蓄滞区建设, 合理设置涝水行泄通道
当降雨超过排水管网设计能力时, 城镇河湖、景观水体、下凹式绿地和城市广场等公共设施可作为临时雨水调蓄设施;内河、沟渠、经过设计预留的道路、道路两侧局部区域和其他排水通道可作为雨水行泄通道;在地表排水或调蓄无法实施的情况下, 可采用设置于地下的大型管渠、调蓄池和调蓄隧道等设施[3]。
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 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结合河道走向, 在城市生态廊道、工业卫生防护林带、高压走廊防护林带、道路防护林带内布置排洪渠道。渠道走向依自然地势, 宽度尽可能加大, 深度不宜超过1.0 m, 边坡不做护砌, 种植本土耐涝植物。
3.4 清淤整治河道, 确保泄水通畅
河道是城市雨水、涝水的出路, 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 避免雨水顶托, 洪水漫流。在河道上游有条件地方设置一定数量的水库、缓洪池、谷坊等, 拦截蓄积洪水, 使洪水最大化的消能, 延缓进入下游城区时间, 使之与下游城市雨水错峰, 缓解城市排水防涝压力。城区段河道按城市防洪标准进行整治, 保证河道排水通畅, 河道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地, 给防洪安全留有余地, 并成为雨水滞蓄、下渗的通道。
4 建议
1) 编制规划。结合气象、水文资料, 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尽快对现有的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根据规范、大纲要求, 科学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 与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密切联系, 与城市平面和竖向规划相互协调, 将其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 加强建设。加大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与管渠系统改造力度, 加大河道的整治疏通力度, 对易涝的区域, 建设行泄通道;采取建设泵站的方式提高排涝能力;提高地下管网的建设标准, 完善排水系统。
3) 落实管理。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管理, 逐步建立在线监测预警系统,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落实排涝预案, 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3.
[2]王军, 马洪涛.城市排涝规划有关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 2014, 40 (3) :9-12.
[3]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关键词:反腐倡廉;廉洁社区;启示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对加强新时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建设城市廉洁社区是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是廉洁城区、廉洁城市、廉洁国家建设的最基础单元。成都市青羊区纪委率先以“廉洁社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创新“廉洁社区”建设组织领导、延伸基层纪检组织、创评“勤廉之星”、推進廉政文化进社区等特色做法,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民生提升,崇廉尚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具有现代文明要素的廉洁社区。笔者在深入总结成都市青羊区“廉洁社区”建设的经验启示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提出关于廉洁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廉洁社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成都市青羊区纪委推行“廉洁社区”建设是“廉洁成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初步形成了干部勤政廉政、社区管理民主规范、机制制度健全、居民崇廉尚洁、社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五新青羊”提供了坚实的纪律保障,也为“廉洁城区”、“廉洁成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做实、搞好,得靠坚实的组织领导力量。青羊区纪委在“廉洁社区”建设过程中,从延伸纪检监督组织着手,在社区设立纪委或纪检员,小区(院落)设立廉情监督员,形成了街道纪工委、社区纪委或纪检员和小区(院落)廉情监督员纵向到底的工作组织体系,壮大了“廉洁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力量,进一步把纪检工作下沉到了最基层、最底端,使得“廉洁社区”建设工作抓得有力,做得有效。
(二)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发挥群众民主监督作用
民主是一种反腐方法。把群众请进来,加强“廉洁社区”建设的民主监督,是创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党的纪检监察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反腐倡廉建设才能顺利开展。青羊区在“廉洁社区”建设中,创新运用“群众主体工作法”, 牢固树立“尊重群众主体意愿、群众主体参与解决、接受群众主体监督”的工作理念,以民情民意的“收集、尊重、运用”为核心,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会、监事会作用,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了基层工作的群众基础。让群众参与到“廉洁社区”创建中来,共建共享,“廉洁社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因此,加强民主监督管理,体现群众主体地位,是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途径。
(三)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着力提升文化教育引导功能
青羊区纪委十分注重廉政文化建设及其潜移默化作用的发挥,通过把廉政文化融入老百姓的生活、社区党员干部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人”字做起,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丰富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觉,营造社会崇廉尚洁氛围,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和群众的廉洁素养,从源头上拒腐防变。因此,把文化作为“防腐剂”和“反腐剂”,充分发挥传统中国文化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功用,是青羊区推行廉洁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实现社区和社会的双促互动
青羊区纪委推行“廉洁社区”建设,秉着“ 廉洁共建,成果共享,人人尽责”的总体思路,通过从党员干部身边做起,从社会做起,强化教育引导作用,从党内到党外其他组织群体,从社区到社会狠刮清正廉洁之风,既促使党员干部清政廉政,也在全社会树立风清气正、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发挥了环境促廉的积极作用。反腐倡廉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织好“ 一张网”即社会,网格是社区;必须坚持“两手抓”——社区、社会一起抓,真正实现廉洁社区和清正社会共建,双促互动。
二、几点思考
青羊区纪委推行“廉洁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前期“廉洁社区示范点”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是少数社区在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够有力、工作不够落实;二是对一些社区重要领域权力的监控不够,惩防体系建设需深化;三是源头防腐工作还需进一步拓宽思路,机制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一)进一步强化“廉洁社区”组织领导保障,形成共建合力
区纪委统筹成立“廉洁社区”建设督导小组,加大对“廉洁社区”建设执行情况的督导;建立健全“廉洁社区”建设督察、联系共建帮扶机制和党委、组织、纪委的共建协同机制,形成“廉洁社区”建设大格局,发挥监督合力作用,共建“廉洁社区”。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纪检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纪检堡垒作用
通过强化党内监督,进一步规范社区组织权力运行。建立健全基层纪检组织,全面推行在社区设立纪委或纪检员,明确街道纪工委、社区纪委或纪检员和小区(院落)廉情监督员三级纪检组织的职能职责,明晰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层级分明、权责相当;建立三级协同合作机制,形成社区纪检监督工作的合力;继续完善《民主监事会工作导则》和《社区纪委工作规则》,进一步理清街道纪工委、社区纪委或纪检员和监事会之间的关系,防止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探索社区纪委交叉轮岗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纪委在“廉洁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三)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社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廉洁社区”建设要紧紧围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这个中心,构建社区反腐倡廉工作新格局,必须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和教育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制定好教育计划,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注意结合社区实际,做好社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要让大家有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又要针对性强,符合社区工作实际。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为“廉洁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一是健全“廉洁社区”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要在社区党委、纪委、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建立一定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自在“廉洁社区”建设中的责任,严格细化社区书记、主任、居民小组长的职责,分头抓、协同抓,形成“廉洁社区”建设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二是落实“廉洁社区”建设责任制,强化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在工作中应该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安排、亲自督办。三是完善配套制度,深化“廉洁社区”建设。出台《落实“廉洁社区”牵头任务管理办法》,街道纪工委、社区纪委或纪检员和小区纪检监督员都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职,加强检查、督促、指导、统筹、推进,保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结语
从廉洁社区到廉洁城区,从廉洁青羊到廉洁成都,从廉洁城市到廉洁国家,从廉洁国家到廉洁社会,看到的是一个政党的使命自觉,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城市“廉洁社区”建设,“人”字入手,从社会细胞社区做起,构建了一道完整的城市社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起到“治病断根”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尹琦.怎样让党风廉政建设在社区起作用,社区,2011(15).
村问题的调研
“>
便民电话工作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向各级党政机关积极反映问题,根本上是出于对党和政府的爱戴和信任。各级党政机关认真处理解决好问题,才能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区政府便民电话工作室共接听群众来电4248个,涉及到农村问题的993个,占总话务量的%。其中今年1-6月接听电话1785个,涉及农村问题536个,占30%。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80%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在基层。却往往发展成为向上级机关电话举报、投诉和越级上访。
因此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努力将化解矛盾关口前移,才能有效控制并减少群众来电、来访量。
一、当前农村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干部违法、违纪和工作作风问题。村民到区政府上访或向区政府拨打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中%都涉及到村两委班子问题。内容涉及到两委班子有矛盾、村帐不公开、村干部打人、经济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打击报复当事人等等。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问题。内容涉及政策宣传不到位、回收合同地、户籍变动后得不到土地收益、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等问题。
三是盗采砂石问题。内容涉及盗采者破坏河道和耕地、大型货车噪声和扬尘扰民、造成交通拥堵和超载破坏公路等。
四是拆迁问题。内容涉及拆迁价格不合理、村集体资产去向不明、村民或
干部违章建房坑害国家等。
五是村委会换届选举问题。内容涉及非法拉选票、贿选、选举程序过程不合法、派系家族问题的感等。
六是宅基地、邻里纠纷和村政建设等问题。
二、造成电话举报或上访的原因
从反映人提供的情况分析,大凡越级反映问题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村民对所反映问题涉及到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清楚,在基层也没得到肯定或准确的答复,只好向上反映。
二是基层干部未能将有关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解释,怕村民知道政策,造成村民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只好向上反映。
三是基层干部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生硬,村民无法接受,只好向上反映。比如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书记说了,爱哪儿告哪儿告,就这么办了”。
四是在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认为镇里包庇村干部,没人管,村民不再信任村干部,只好向上反映。
五是部分人提出要求过高,在得不到满足时,反复向上反映。
三、解决对策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求广大基层干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广大基层干部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做工作;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尽全力作好两委班子换届工作,以此为起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如果能选出群众自己信任的、有能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干部,就相当于已经解决了% 的问题。因此,在选举中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领导机构,建立换届选举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入排查,及时化解矛盾,精心组织,细化工作流程,狠抓关键环节,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进行选举。此项工作不仅能够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也能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解决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二是尽全力做好农村干部培训工作。选出干部只是迈出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步。能否适应新形势,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素质。培训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带领农民群众推进各项事业的责任感,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本领,更是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需要。
实际工作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树立亲民形
象,防止矛盾激化;其次要特别重视村务公开工作,宣传好基层组织的工作,方便村民监督,使村民与基层组织之间有沟通的渠道,并确保渠道畅通。再次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不要怕村民掌握政策后给自己工作带来不便,相反准确到位的宣传工作只会使村民更好的配合工作,提出合理合法的要求,不使问题扩大化。
三是积极培养后备干部。确保农村工作持续稳定开展,必须不断将学历高、素质好的年轻热人放到一线去锻炼,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有两种思想不利于农村稳定工作:一是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二是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威的关系。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民主
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学会使用民主权利,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包括村组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素养差的问题。
五是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契而不舍。从数据分析看,除一些咨询类案件外,几乎60%的案件都与司法有关,甚至只能通过司法途径才能解决。虽然目前的司法途径还存在着一些不方便之处,但总体上已经能够满足村民各类司法请求,只是村民的意识中仍然对“大盖帽”心存敬畏,转而认为还是到政府解决更好,既省钱,又不必担责任。因此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就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法制教育,首先可以引导村民将涉法信访转化为司法起诉,减轻各级信访机关的压力;其次可以教育引导村民依法维权、依法上访,有效减少激化行为发生,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目前,我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针对
上访群体的普法方式,即将典型案例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印发有关法律宣传资料,加大对过激行为人的法制教育,使上访人明确怎样依法维权。但这还很不够,应该进一步将普法工作进村、进社区、入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好村务公开、宣传栏、村民会议及一切宣传阵地,送法上门,将普法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最基层。
当前,校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如何避免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发展校车有哪些模式?政府在校车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 校车不规范是威胁学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查,社会上对校车的需求很大,具体体现在:在农村,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校,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家长没空接送。一些地方通过建寄宿制学校解决这个问题。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适宜住校,而且住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也需要校车,但校车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校车干脆是私人运营,没有资质,更有甚者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接送孩子,很多时候,人多车少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校车超载现象就非常严重。家长即担心,也很无奈,明知这样的车不安全,但是没有正规的校车,只能让孩子冒风险。正规校车缺乏,造成了“黑校车”泛滥,超载等违规行为,给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 落实政府责任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核心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通过立法保证校车的路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对于校车的发展,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积极推动校车工程的实施,为普及校车提供资源,并对日常运营实施严格监管。政府还应推动相关立法,一方面让校车在行驶中享有一定“特权”,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为监管校车运营提供依据。
我国没有专门的校车法,在义务教育法中也没有关于校车的规定,造成监管中无法可依。另外,一些统筹的工作也需要政府各部门互相协调来做,比如设计校车的行驶路线等,这些更加说明政府在校车安全问题上的重要性。
三 拓展工作思路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
关于校车的运营,目前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于具体的运营,有些地方尝试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校车运营委托给客运公司;办校车不能是单纯的“慈善工程”,在校车的运营中,政府应该以适当补贴弥补其利润的不足。激发企业办校车、办好校车的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努力,校车的缺乏,校车服务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当然,政府不一定要把购买、运营等具体事务一揽子包办,可以鼓励企业、学校来办校车。但是政府也不能完全不管,要切实做好立法、监管、统筹等工作。
四 各项配套措施跟上是解决校车问题的重点
当前校车安全该由哪个部门管,实践中,教育、公安、交通等各部门都沾边,可是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都能管”可能就变成“都不管”。
很多学校不愿意办校车,主要是怕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有的地方出了校车事故,就仅仅处分校长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这是没有道理的。校车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可以管的事情。校车是政府应该配套的义务教育基础资源,教育部门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个配合的作用。这个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由发改委、交通、教育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尽快把相关立法提上日程,通过立法来明确各方面权责。有了法律依据,校车的安全监管才能在实践中有法可依,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的职责才能明晰,这样监管才能落到实处。比如说,公安部门要负起车辆和司机资质认证的责任,交通部门要负起交通运行监督的责任,教育部门要配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对校车安全进行监督。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安全发展。
关键词:中国高校;日语教育;語言文化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多元化研究课题,从中不难看出日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两国交流性人才的基础。同时,分析历史亦能够看出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对社会日语人才培养造成了重要影响,同时开启了日本文化迅猛发展的大门。在诸多语言当中,高校的日语教育的影响具有着极高的代表性,在时间的推移作用下,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纵深发展之势越发明显,语言精华逐渐被教育领域更多地采用,直接成为了构建日本文化的重要基础,其中尤以日语体系的代表性更强。研究当前世界近代史可知,日本语言文化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欧美文化特点,在兼收并蓄多国文化加之汉语言文化的精髓之后,日本文化体系才得以形成并具有了相应的体系特点。从诸多方面加史料记载当中均能够看出,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全新定位,重视日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在日本极强的融合特色的作用下培养了越来越多的语言人才。
一、日语教育发展背景
追溯日语教育的发展史能够得知,日语教育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已经在当前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日语教育体系也是在历史的多元文化交互作用下而生成[1]。在整个历史进程当中,日语教育对中国高校的语言人才培养的影响至深,并且涉及到的方面极为广泛,当前日语语言文化中的诸多文化亦是不断吸收并创新后形成的,整合为能够符合我国日语教育实际需要的特色语言文化。从典籍的记载当中能够看出其所具有的悠久的历史,并且能够全面覆盖到诸多的时代背景并涉及到众多领域[2]。在社会全速发展的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全球的信息化发展,如今的日本已经成为了极具文化特色的国家,占据着东方国家的重要地位,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国家。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以及日语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两国之间交流和人才沟通的重要培养基地[3]。
客观来讲,日语教育在中国高校的语言教育发展中经历漫长的过程,所有先进的事物,教育领域均需要想方设法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成为可传授的东西,形成特有的语言教育文化。所有所模仿的文化都会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进行创新,变成“引我之用,用则创新”[4]。众所周知,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排除先入之见,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衣钵的继承已为无可争议的事实。所以日语教育对于中日关系影响是深刻的,并且深入骨髓,涉及到的范围更是极为广泛[5]。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教育变化发展都曾受到过国情的强势冲击。在文化交流进入鼎盛时期,中日关系也在区域位置的作用下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往来之间的友好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流态势也就一片大好。在当时的教育形式看来,高校日语教育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基础,大批留学生都可以到日本接受教育[6]。
二、中国高校日语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际教育发展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日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中国高校日语教育为中日之间相互留学规模的扩大开启了便利之门,这种人才的跨国交流对于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整个亚欧大陆的各项优势性教育理念和资源的引进将直接作用于我国日语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在此形势下,我国高校日语教育凭借着对应用型人才打造的优势必将吸取到更丰富的营养,不仅有利于充实自身的潜力,更为高校日语的“走出去”拓宽了路径[7]。这样一来,我国高校日语的国际化也就能够更好地顺应经济贸易的国际化浪潮,对于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着莫大的帮助[8]。
此外,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进步和发展还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同日本之间的政策沟通与文化互融,物质方面不仅在于贸易,包括设施与资金等等的畅通也将成为必然,各个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作为大势所趋,将直接促使社会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高校日语教育的发展由此拥有良好空间[9]。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沉淀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成为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全球共同推进的过程,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始终同时代的演进呈正相关关系,使得不同国家相互之间均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10]。日语文化对于我国的影响也就成为必然。从语言文化层面来看,日语是现代中国高校语言教育的重要可选择语种,从历史到现在,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日语教育的广泛发展更是在对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的同时丰富着现代高效语言的内容。时至今日,日语教育依然是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教育问题,影响依然明显可见,高校日语教育当中有几点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11]。
三、中国高校日语教育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高校语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日语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亦当定位在国际化视野当中,迎合中日教育新形势致力于从先进的日语办学理念与模式当中吸收精髓为我所用,以联盟等形式推动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创新,以此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并充分利用高校日语教育的优势以构建涉外企业实践平台等方式促进高校日语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后在此基础上贯彻落实好对于日语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明确教育目标
在社会教育发展大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日语人才的切实需要,赋予了不同地区以不同教育领域的责任优势。与此同时,为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开放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发展亦逐渐将进一步的语言开放打造作为阶段目标。而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高校日语教育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日语教育目标的制定应当立足于区域日语企业人才和中日合资企业的经济的发展态势,全力维护高校教育的就业导向,通过对日语人才提出更高的语言国际化要求使人才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旨在提升日语人才的整体水平,并以此作为大的方向推动日语人才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12]。
(二)扩大教育范围
高校日语教育发展作为新形势下的全新教育战略构想,对于日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实为必然,新时代对日语人才标准的衡量已经不再局限于高日语素质与高日语语言技能方面,更要求人才能够在多种形势下不断强化对抗多元文化冲击的能力,尤其还要以较高的心理成熟度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对此,高校日语教育范围则有必要进行全面拓展,应当在保证做好基本的日语素质与日语语言能力教育之外进一步拓宽日语教学范围,将国际相關的语言、文化、惯例、准则等等全部纳入高校日语教育范围当中[13]。如有必要,可根据情况增设日语职业资格相关考试,以最大限度推动人才综合水平的提升。
(三)创新课程体系
高校日语教育在新时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前路,传统的日语教学课程体系也就必然会凸显出诸多的不适应,从而不得不将其进行颠覆性日语教育改革与创新。对此,本文认为高校日语教育院校应当借中日合作办学的优势以日语人才的综合培养为目标切实以就业为导向对原有日语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切实加大日语的教学力度,并将日语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进行普及。与此同时,高校日语教育还应以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为己任,对国际市场的供需行情予以高度关注,借合作开发的日语课程推动高校日语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的不断提升。
(四)强化师资力量
高校日语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日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日语教师的素质,要求日语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等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紧随日语教育的潮流不断充实自身的技能,及时掌握与时俱进的国际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对中日国际问题的敏感度,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日语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对此,高校日语教育可适当引入国外优秀师资带领自身教学队伍实力的整体增长,并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高校日语教师以更多的出国进修机会,或者鼓励日语教师积极参加中日学术研讨会等,以强化院校师资力量。
(五)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领导人员增强日语教育课堂开展的关注程度,因为这门课程是高校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可以让高校学生有道德上的正确观念,有正确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态度,要合理设置日语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
第二,利用新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依靠新媒体,查询资料,使教学的内容更符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知识理论直观地展现出来。
第三,利用新媒体,增加与学生课下时间的交流,如利用微博、学校论坛、微信等,定期向学生发布日语教学相关内容;利用新媒体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可以加深高校学生对日语的正确理解,保证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化人才发展时代背景下,语言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力量,高校日语教育发展作为日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被全社会赋予了高度的关注。高校日语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高校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并充分制定好日语教育对策和方案,并将“以学生为本”理念全面渗透,才能有效促进日语教学质量的迅猛提升,带动高校日语教学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1-6.
[2]金玲.关于高校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9):278-279.
[3]关冰冰.日本语教育与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日语习得[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6):21-25.
[4]高博杰.关于中国高校日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9):127+91.
[5]宋会芳.关于高校日语二外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2(03):92-93.
[6]刘湘洪,徐艳晴.关于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5):171-172.
[7]魏玉娟,于苗.关于将“微课”引入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5(20):74-75.
[8]徐炜.关于高校日语教学中几点思考[J].新学术,2007(04):159-160.
[9]任晓伟.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3):77-81.
[10]顾杨妹,林琳.关于高校日语旅游专业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1):39-41.
[11]王志强,马磊.全球化背景下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京外国语大学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05):40-48.
[12]谭江华.必须坚持做锻造国家精神与民族灵魂的中坚——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3(24):60-62.
[13]王爱伟.关于改革高校新闻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01):125-128.
[14]Ruth Ahn,Paula Catbagan,Kristin Tamayo,Ji Yeong I,Mario Lopez,Pamela Walker. Successful minority pedagogy in mathematics: US and Japanese case studies[J].Teachers and Teaching,2015:211.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演讲的几点建议与思考06-06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09-30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11-14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09-14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11-05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的几点思考06-02
关于提高平安创建三率的几点思考11-03
关于统计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