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答题技巧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修答题技巧(精选8篇)

思修答题技巧 篇1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学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命题是根据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的。考试命题有较大的覆盖面。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一般为:识记20%,领会3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试卷对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四种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以2:3:3: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试卷的题型,主要有四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如下: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为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即备选答案)构成,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对给分,错选或多选都不给分。解答单项选择题主要应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干,准确掌握题干的题意要求,明确题干的题意要求究竟是什么,选择答案时,要把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选择符合题干的题意要求的选项。必须注意的是,到底选择哪个选项是根据题干的题意要求来确定,而不是根据选项的含义是否正确来确定,因为选项本身含义正确并不一定符合题干的题意要求。

(2)根据题干的题意要求,认真审读各个选项,找出干扰项予以排除。任何选择题都有干扰项,设干扰项的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扎实。干扰项的特点是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要防止受其误导而错选。

(3)认真审读完各个选项后,排除干扰项,根据题于的题意要求,确定选择项。自学应考者一定要把各个选项都看完以后再确定答案。因为单项选择要求选择的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如果刚看到一两个选项,似乎符合题意就确定,而还有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都没有看到,就会错选。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完全部选项,选出其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来。举例说明:

例题l.某公司的职工在三亚旅游时,主动把吃剩的瓜子壳、果皮等收拾干净,放到垃圾箱里。他们的这种行为是()

A.可有可无的

B.职业要求的

C.多余的,因有专人打扫

D.应该的,是爱护环境卫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

「解析」

该题考核考生对社会公德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的了解和把握。D项最符合题意,应选择D.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步训练?同步过关。进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保护环境要求人们讲究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公共场所不能乱扔果皮杂物,公园里不损坏花草树木等。所以,某公司的职工在三亚旅游时,主动把吃剩的瓜子壳、果皮等收拾干净,放到垃圾箱里。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应该的,是爱护环境卫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答案」D.例题2.没有准确表达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的是()

A.遵守社会公德是提高从业者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B.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C.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D.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解析」

该题是一种否定形式的判断题。该题考核考生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的了解和掌握。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公德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规范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但提高从业者职业素质却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答案」A.例题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是()

A.全体人民

B.全体公民

C.18周岁以上的公民

D.年满18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解析」

该题考核的是考生对享有政治权利的人的范围的把握。A选项是政治概念,应予以排除。B选项是法律概念,但没有年龄限制。c选项不够准确,因为有的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后就丧失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选项是全面的、正确的界定。「答案」D.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也是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即备选答案)构成。在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对给分,错选、漏选或多选的,该题都不给分。解答多项选择题有的方面与解答单项选择题相同,但因多项选择题比单项选择题复杂,解题更为困难。容易丢分,因此应注意的也有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干,准确掌握题干的题意要求,明确题干的题意要求究竟是什么,选择答案时,要把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选择符合题干的题意要求的选项。必须注意的是,只要符合题干的题意要求的选项都是应该选择的,既不是根据选项的含义是否正确来确定,因为选项本:身含义正确并不一定符合题干的题意要求,也不是:在最符合题意要求或较符合题意要求的比较中来确定。

(2)根据题干的题意要求,认真审读各个选项,找出非选项予以排除。多项选择中要排除的非选项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项。各个题中的非选性是不确定的,有的题其所有选项都符合题意,没有要排除的非选项,有的是1个,最多是2个非选项,多项选择题各题选项的不确定,目的也是在于考核考生对知识韵掌握是否准确、扎实。

(3)认真审读完各个选项后,去掉非选项,根据题干的题意要求,确定选择项。自学应考者一定要把各个选项都看完以后再确定答案。因为多项:选择要求选择的是符合题意的答案,符合题意的选项既可能是2个,也可能是3个或4个。这就要求考生将各个选项与题干的题意仔细比较,从中挑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尽力避免多选或漏选。举例说朋:

例题4.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下列选项中属于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有()

A.顾全大局、先公后私

B.一心为公、无私奉献

C.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

D.通过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靠坑蒙拐骗等获得的个人利益

「解析」

该题考核考试对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要求的了解和把握。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每个社会成员虽然能力大小不同,社会分工有别,却都可以立足职业岗位,在不同层次上、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也是为人民服务。但通过靠坑蒙拐骗等获得的个人利益却是不道德或非法的,应当排除,D不选。「答案」ABC.例题5.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有()

A.道德

B.法律

C.网络

D.书籍

「解析」

该题考核考生对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的了解。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公共生活的新方式,虽然在舆论作用方面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但至少现在还不是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也还不是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因此,C、D两选项都应当排除。「答案」AB.例题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强制措施的有()

A.拘役

B.拘留

C.没收财产

D.取保候审

「解析」

该考题考核的是考生对各种惩罚方法的区分。A选项是刑罚中的主刑之一。C选项是刑罚中的附加刑之一。B选项既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又是行政处罚方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方法,虽然称谓相同,但三者意义不同。D选项在其他处罚方法中都没有规定。因此BD两项是正确答案。「答案」BD.3.简答题

简答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与论述题相比,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比较简单。回答简答题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回答问题时不能答非所问,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所指向的问题来做答。

(2)观点正确,论点全面。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正确,论点要全面,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

(3)逻辑严密,语言通顺。回答问题时要层次清楚,叙述明白,避免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清。

(4)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回答问题时对论点应适当加以说明,不必过多,显得烦琐;也不能过于简单,显得叙述不充分。举例说明:

例题7.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在明确肯定道德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然后主要是要回答道德发展规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本题在叙述道德发展规律时,回答要求全面正确,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要求层次清楚,叙述明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答案要点」

(1)道德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2)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一方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道德必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另一方面,道德进步是曲折前进的发展过程。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直线上升的发展进程,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例题8.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是在明确肯定有序公共生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具体叙述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哪些方面。在叙述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要求全面正确,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要求层次清楚,叙述明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答案要点」有序公共生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社会,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有: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例题9.简述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及公务员的范围。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注意要全面。第一个要点说明公务员法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二个要点应从三方面回答,一是界定公务员的三个标准,二是除此之外可能成为公务员的有关规定,三是公务员必须具备我国国籍。这样回答突出重点,简单清晰。

「答案要点」

(1)《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2)《公务员法》明确界定了公务员的范围。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同时符合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标准,就属于公务员的范围。此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根据该法的限定,公务员必须具备我国国籍,外籍人士无缘公务员职位。

4.论述题

论述题也属于主观性试题,重在考核学生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回答论述题的问题时,要求紧扣题意,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联系实际,分析得当。具体说也要有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回答问题时不能答非所问,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所指向的问题来做答。

(2)观点正确、全面,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正确,论点要全面,防止观点错误,避免遗漏论点。

(3)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论述题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一定要与实际相联系。讲理论要联系实际,讲实际要有理论分析。理论与实际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不能生拉硬套在一起。举例说明:

例题10.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全面分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理由。答案要点从诚实守信对个人的必要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对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诸方面来加以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加以说明,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际事实材料,使论证充分、有理、有力、有据。以下所例举的只是答案要点,在实际回答论述题时,在答出要点的情况下,还应有事例,并展开加以说明来进一步论证这些要点,使答案更完整更深入更全面。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可从以下方面来说明: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道德责任,一种人格力量,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安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关系到一生的前途和发展。因此,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实守信做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不诚实守信的人,靠欺骗一次、两次,短期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纸终将包不住火,假的终究是假的,终将失信于人,并自食恶果,甚至身败名裂。这已为历史和现实中的无数事实所证明。

(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也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既要靠法律手段,更要靠道德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维护市场秩序。如果出现了不诚实守信的情况,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便被破坏了。诚实守信成为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们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重视推进社会诚信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必须增强诚信意识,遵守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消除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的社会公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真正的平等、公正的交流和合作。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把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磨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一个社会如果缺乏诚实守信,人们之间不能真诚相待,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信任、信用和信誉,只是猜忌和猜疑,交往就无法进行,和谐社会的正常秩序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来。因此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增强诚信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道德基础,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例题1l.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解析」

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点分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地位,第二点说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以及道德和法律对社会成员的不同作用,第三点回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回答观点全面系统,分析深入透彻。

「答案要点」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作为宪法原则确定下来,更加明确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最根本方略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规范人们行动的标准首先是法律。国家倡导全体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并不是把这种道德要求变成全体公民的法律义务。在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发生冲突的场合,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抵触的情形下,最终应当坚持法律的立场,依法办事。这也是以德治国不同于传统“德治”的根本所在。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与中国古代的“德治”或“人治”概念不同,它仅针对精神文明建设而言,与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法治并非同一层面上的问题。法律强调规范指引,重在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强调舆论导向,重在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并进而间接的调整外部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规范可以视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社会所能允许的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超出了这个标准或“底线”,就会妨碍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而必须用国家机器的强制手段,即法治来防止社会成员越过这条“底线”。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德治国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思修答题技巧 篇2

简答题, 顾名思义, 答案要简明扼要,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 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 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 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 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必然性)

第二,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可能性)

第三,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现实性)

第四,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必要性)

第五,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 尽管是简答题, 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 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 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 回归教材, 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 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 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 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 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 对的讲理由, 错的讲原因, 分析要事理交融, 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 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同方面的, 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 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 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 在此基础上, 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 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 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 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 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 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 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 首先, 审设问, 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 审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 回扣课本, 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 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 要做到规范化答题, 即“答案要点化, 要点层次化, 层次段落化, 段落序号化, 规范日常化, 语言科学化, 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 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 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 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 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 (正确的) 、反对什么 (错误的) 、避免什么 (失误的) 、注意什么 (经验教训) 、做些什么 (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 等角度考虑, 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 透彻一些,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 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 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 经过多方努力, 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 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 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 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 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 通过参与民主管理, 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 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 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 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 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把握命题材料, 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 分析说明考能力”, 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第二, 明确答题范围, 折射教材内容。

第三, 理清思路, 列出提纲。

微型小说答题技巧 篇3

一、如何鉴赏微型小说的人物

微型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表现人物。在鉴赏人物的时候,就需要把握住与人物有关的细节,特别是人物自身的细节,与人物有关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解读人物形象。抓细节,抓事件,是鉴赏微型小说人物必须用到的方法。当然,如果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是展示人物的一大因素。如《等待散场》,“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前,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小伙子的痴情,而他的女朋友一直看在眼里,生动地展现了一对恋人内心的交流。

二、如何鉴赏微型小说的主题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小小说表现主题的常见手法,它能够以最小的篇幅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因此,在鉴赏微型小说的主题时,同样需要由细节切入。由细节切入,却又要走出细节,即由小的细节反映高于细节的生活哲理,表达人生的感悟,展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差别》写的是阿诺德与布鲁诺做同一件事,方法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这是一件十分微小的事件,通过分析事件中的细节,可以看出两个人处事方法的不同,这恰恰能够折射出生活的大哲理:思维方式不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鉴赏微型小说的主题颇为流行,这主要是由于微型小说的主题大多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但是不管怎样多元,鉴赏人物形象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细节与描写人物的方法,再将人物的形象置身于特定的环境里,以小见大的归纳主题。

三、如何鉴赏微型小说的情节

情节是微型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魅力。鉴赏小说的情节,可以从小说的结构与内容两大方面入手,微型小说也是如此。因此,要掌握微型小说结构方面的知识,如: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的结尾;⑥前后呼应;⑦留白。如《差别》,就运用了留白手法,小说没有告诉读者阿诺德与布鲁诺的差别是什么,但一切又十分清楚,这就是留白艺术的魅力。从内容来看,即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借助什么样的结构完美地呈现出来,表达深刻的主题的。结构与内容是紧密联系的。

四、如何鉴赏微型小说的环境

微型小说也有环境描写,在惜墨如金的微型小说中,特有的环境描写更显得有“文章”,如何解读这些文章,成为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考查内容。鉴赏微型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从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有什么作用思考,抓住这两个角度,答题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如《等待散場》:“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这段环境描写说明舞剧精彩,与下文姑娘人在场中却不看剧形成对比,其意还是在于表现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只要树立正确的答题角度,回答问题就容易了。

思修答题技巧 篇4

2、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3、使人们自觉遵循和践行道德原则规范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8、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D)所有。

13、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生前的合法债务(D)。

A.应当负责全额偿还B.可以负责全额偿还

C.可以不负责偿还D.应当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负责清偿

16、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C)

A、知识渊博B、品质高尚C、德才兼备D、知行统一

17、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的主要组成部分。(D)

A、科学发展观B、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C、马克思主义世界观D、社会主义道德观

19、爱国主义的基础是(A)

A、爱国情感B、爱国思想 C、爱国行为 D、爱国言语

2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B),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2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是以(A)

A、集体主义为原则B、享乐主义为原则

C、等价交换为原则D、公平竞争为原则

25、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主体(B)

A、国际组织B、国家

C、跨国公司D、经济联盟体

26、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B)

A、文明礼貌B、遵纪守法

C、助人为乐D、保护环境

28、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A)

A、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31.下列关于人的素质中,不属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是(A)

A、政治素质B、心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D、道德素质

3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B)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D、实现可能性

34.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行为三个方面,其中(B)是灵魂。

A、情感B、思想

C、行为D、意志

35.人生观的核心是(B)

A、人生价值B、人生目的C、人生态度D、人生信仰

38.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D)

A、传统B、语言

C、公有制D、劳动

40.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私财产(B)

A、情节轻微尚不够行政处罚的行为

B、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C、情节轻微尚不够民事处罚的行为

D、情节轻微尚不够经济处罚的行为

42.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C)

A、法律执行B、法律适用

C、法律制定D、法律遵守

45.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A)

A、民事权利能力B、民事行为能力

C、民事责任能力D、民事法律能力

47、只有才是道德理想彼岸的桥梁。(D)

A、实践B、立志C、躬行D、修身

48、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是(C)

A、爱国情感B、爱国思想

C、爱国行为D、爱国体验

50、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B)

A、爱国B、诚信C、团结D、敬业

53、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是(B)

A、科学理论B、社会实践

C、主观愿望D、真诚信仰

54、人生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D)

A、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

B、个人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

C、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56、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D)。

A、根本法和普通法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

58、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60、在我国,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A)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各部、委、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61.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所有权是最典型、最完全的物权。所有权

包括D

A、占有、生产、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B、占有、使用、经营、处分四项权能

C、购买、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D、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

65.社会公德涵盖了C

A、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66.“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表达的是B

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

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

C、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

D、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

70.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是A

A、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 B、人才的文化素质

C、人才的心理素质D、人才的身体素质

71.确立科学信念的根本途径是C

A、设计理想B、理论学习

C、社会实践D、人际交往

72.国家安全一般是指D

A、一个国家不受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B、一个国家不受内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C、一个国家不受大国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D、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7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D

A、全面发展B、协调发展

C、统筹发展D、以人为本

74.我国现行宪法是A

A、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追求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

90、特殊侵权民事责任与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区别在于,它(D

A、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B、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

中考历史简答题答题技巧 篇5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文科综合考试答题技巧 篇6

一、进入考场拿到试题后要仔细、认真 地看清楚 试卷对考生的要求和对答题的说明,使答卷符合规定,减少或避免失误。

二、不要急于答题,先将整个试卷大致看一遍,看有哪几个大题目、若干 个小题目,共有几张 试卷,通观全卷,了解全卷的试题类型,大体有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合理地把握答题的时间。

从近几年高考文 综的答题 效果看,可以说成 也地理,败也地理。地理试题 均安排在 最前面,选择题第1题到第11题是地理,第36、37题也是地理,而地理试题的难度往往又比较大,需要考生认真思考、理解才能完成。不少考生由于在前面地理试题上用时过多,造成后面本来能答出的政治、历史题由于时间不够而失分。因此建议考生:第一卷选择题共35小题,平均1分钟答一小题,35分钟左右完成。较难的试题不要用过多时间,应放弃向后答题。第二卷综合题第36、37题为地理 试题,第38、39题为政治试题,第40、41题为历史试题,第42题为地理选做题,第43题为历史选做题,均为学科内综合,110分钟左右完成,要留5~10分钟做最后检查,切莫提前交卷。

三、考试时,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要按照由先到后、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情绪,能够进入良性的竞技状态。刚一进入考场,在开始答卷前几分钟,心情多数是比较紧张的,这样思维、记忆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如再遇上难题,心情就更易慌乱。因此,做题时先要从容 易的入手,当做过几道有把握的试题后,心情自然会稳定下来,这时再做较难的试题,思维就活跃了,增加了自信心,后面的考试也就顺利了。

四、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 度是遇到 难题要沉着,遇到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刚进入考试状态,心态上不要太紧张,遇到感到困难的题目时,建议先跳过去。

五、审题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要十分认真仔细地领会每一道题目的要求,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比较有把握才开始下笔。此外,要注意题 目的重点词,比如有些题目的设问是“错误的是什么”,而不是“正确的是什么”,以免出现低级失误。

六、答题前一定要明确考题问的是 什么,要求是什么,给了哪些现行条件,还要找出哪些隐形条件,在心中打好腹稿,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最后写出完整的答案。

七、要根据各种类型 题目,有针对性 地回答。如读图填充题要求简明扼要;简答题和综合题则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要点精确。

八、要注意答题思路的完整。有的考生不是拿不到分,而是拿不全分。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提取试卷提供的有效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结合起来,调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去解题,把答案写完整。

九、表述要准确,书写要整洁、清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前,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答题的书写不能粗枝大叶,要按照试卷的要求,注意答题的格式。书写要清楚,特别是人名、地名、专业名词不能写错别字,整洁的卷面使阅卷教师能看清答题的内容而不遗漏。

十、答完试卷后要认真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要看答案与题目是否一致,有无答非所问,有没有看错题,选择题答案的英文字母是否填涂得准确无误,简答题该答的是否都已完成,有无漏题现象,特别是最后选做试题是否都已完成。总之,要把答卷过程中的一切失误都消灭在交卷之前。

文科生要想考试成功,必须文综考 试成功,要想文综考试成功,地理是关键。只要在这些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对高考成绩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摘要:文科综合考试是文科高考中单位时间内分值最高、考试内容最多的一项考试。考生从拿到考卷到浏览试卷、审题、解答、检查,都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从而提高答题效率,顺利完成考试。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初探 篇7

一、诗歌形象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总;

步骤二: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分;

步骤三: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总。

(一) 人物形象类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此词上片在时空的交错中,腾挪自如地比照了当年的情豪气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下片“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不着痕迹地概括了同样的意思,使理想与现实、报国立功的热望和投闲置散的冷遇,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从而揭示了作者悲愤的根由和实质。“心在天山”,又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初心始终不渝。

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总说)。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说)。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再总说)。

例2: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答: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总说)。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说)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说)。

(二)景物形象类

1.景象类

例: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疏箔:用芦苇或竹片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故曰疏箔。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篇写楼上看雨,但是雨尚未到来,已有先声夺人之势。为了看雨,作者预先挂起楼上四面的“疏箔”,于是视野开阔,千山急雨,尽收眼底。“卧着”看雨,说明作者心态的疏放。

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总说)。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分说)。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再总说)。

2.物象类

例: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迥”字和“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写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不知”和“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总说)。“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分说)。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再总说)。

二、语言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该字的本义及此处的语境义;

步骤二:结合具体语句形象描述(突出该字);

步骤三:运用该字的好处或作用。

例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有何妙处?

解答:“闹”本是“热闹”,此处为“热烈”之意。红杏在枝头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从而可知春意浓烈。一个“闹”字将红杏人格化了,不仅形容写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的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问:“海上生明月”一句中“生”字用得好,为什么?

解答:此处“生”是“升”、“升起”的意思。一个“升”字写出了一轮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三、表达技巧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总;

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中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分;

步骤三:运用该技巧有何作用——总。

例1: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问: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解答:该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总说):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分说)。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总说)。

或:该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总说):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分说)。通过今昔之感的不同,表现了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总说)。

例2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问: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解答:“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烘托手法:以“总无声”衬“啼杜宇”,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规律,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 篇8

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 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

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如何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1、如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

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人的心情、性格 带句解词 +手法效果 + + 物的特点、状态

答题模板:本句用了xx手法,刻画了/描写了xx,语言生动有趣,简洁凝练,xx xx,表达了人物的xx情感。

六、在句子上设题

1、特殊句子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2、考句子的含义(考虑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

具体做法有:

(1)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

(3)突破关键词语(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5)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的作用

指出该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方法,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句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 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 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过渡句 承上启下。

疑问句 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引用句 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3)语言风格上

注意:句子中某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xxx(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xx(3)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xx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xxx,与事实不符。

4、句子鉴赏(自主批注、赏析)

(1)

找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征。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

+特征。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

强烈的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

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找手法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3)找句式

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

(4)找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七、在段落上设题 归纳段意题:

A记叙文:(时间+地点)+人+事 B说明文: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C议论文:用xx论证方法证明了xx论点。

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

2、结尾段的作用

(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2)先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再指出点明了(升华、深化)……主旨(主旨是指:表现了人或物……精神(品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揭露了……现实(本质)等

(3)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或开头;照应题目。

3、过渡段

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注意表达方式的转变,如由记叙转入议

论,由描写转入抒情等。

八、补白题

1、揣摩人物心理:符合人物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2、补充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内心

3、补充人物行为,特别是神态、动作细节。

九、在写作技巧上设题

1、表达方式的运用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文中的描写 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环境描写则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记叙文中的议论

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

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2、顺序的安排

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主要考查倒叙、插叙

(1)倒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

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

(3)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A运用了xx手法 B渲染xx气氛。c托人物xx性格(情感)d名xx中心(揭示主旨)e突出xx主旨(深化中心)

4、行文结构的安排

⑴ 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标题 2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记叙文开头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 ⑶ 记叙文中间句子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⑷

记叙文结尾句子有什么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5、各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1)想像、联想,虚、实结合。(2)渲染烘托 主要指环境和场面描写。

(3)对比衬托 通过比较,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4)先抑后扬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所写对象,起到出人

意料的效果。

(5)讽刺夸张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和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语言辛

辣幽默。

(6)托物言志(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以小见大

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8)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9)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十在文章主旨上设题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大意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3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十一文章的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综合表达题该如何做

此类题答案也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在一边”。当然,如能有理有据,自成一说,也是提倡的。答题方法

是:

1、重“联系”,巧借用。即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联系文章、结合实际、联系连接材料;巧妙借用文章里的词句组织答案。

2、用上“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条理要清楚。

3、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教务员职责下一篇:《增长的极限》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