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答案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角色答案(精选8篇)

教师角色答案 篇1

1、举例说明你在处理师生矛盾冲突时,如何有效的防止消极情感出现,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答:(1)私下与这位学生交流,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找学生谈心沟通,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发表他的看法,慢慢消除他心里的愤怒和怨恨,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之后,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老师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好的。

(2)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的培养者,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所以一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尊重,不要贬低其价值的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要对该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激励。如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背后夸奖法,即不直接对其本人夸奖,而背后跟同学交谈,热情赞扬他的长处,让听者自发地转告给受夸奖的同学,这样,受表扬的同学听后,会深深感受到自己在这位老师心目中的份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扬自己的长处,改进不足。

(4)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即使老师有不当之处,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应该学着理解、宽容老师。

上述方式,以平和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

2、谈谈你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的理解。答:“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无疑是把创新能力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培养树立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未来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选择生活道路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激发求知欲,适时施教,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的创造性火花;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探索人生,是教师的天职。所以,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成为意志坚强的社会成员。单元二

1、谈谈你对“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慈母、严师、挚友”的理解。

答:一个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应该是一张面孔,而应该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有时,他应该是学生的严师,这样能让学生们知道做人的准则;有时,他应该是孩子的慈母,这样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心中那份浓浓的爱;有时,他又得成为学生们的挚友,这样能让他们敞开心胸,畅所欲言。而这三种角色,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转换。

一、严师

常言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教师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而抓班级常规管理,应当从一个“严”字入手。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执行班规班纪时,教师应以一位“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慈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该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多一份“慈母心”。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班主任的“母爱”不仅体现在校内及课堂上,更应随时随地地播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挚友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最大程度上的沟通。为了能够“以心换心”,我主要尝试了一种“平行交谈”法。“平行交谈”一词来源于心理学家罗恩、塔菲尔《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意即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内容上,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

当班级中的学生犯了错误时,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当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时,我与他们沟通时,运用“平行交谈”法进行,往往能引起好的回应。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舒畅。这种交谈的机会,能从几乎所有共同相处的活动中获得,如一起散步时,坐下来闲聊时,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时,一起玩耍时„„事实也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效果十分明显。有一次,我发现班中平时成绩挺好的一个女孩,不知怎么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滑坡现象,而她平常话也不多,属于那种内向的女孩。于是,我利用一次课间操的机会,装做不经意的样子,问她:“你最近遇到什么麻烦事了吗?老师能不能帮你解决?”也许是因为不在了教室里,也许是因为在那样自由而悠闲的氛围下,她说了很多,告诉我疼爱她的奶奶去世了.哦。原来是这样。我苦口婆心,劝慰了整整一个中午,才解开了她心中的那个结。

当你是严师时,你能让学生们知道做人的准则;当你是慈母时,你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当你是学生的挚友时,你能让他们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一个班主任的魅力,就在于此。

2、当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个与本课知识无关的问题时,你该如何应对?

答:一次,我在执教《小狗包弟》一课时,一学生突发提问“小狗为什么叫包弟?”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古怪”,即使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有的教师视之为“反常思考”,怒斥学生。一般的教师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可能这样说:“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备课时老师也没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奇思怪想,给了老师一个顺藤摸瓜,顺学而导的契机,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使阅读与对话变得不仅有感情,而且有质量。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生活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单元三

1、你认为课程的实施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不看教学对象,只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将知识完完整整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不能只“教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用教材教”,要做到“五有”和“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用教材教”就是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2、谈谈新课程观下,你是如何培养自己调试能力的?

答: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因循守旧。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本人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整心态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2)丰富自身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3.)宏观把握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帮助学生确定方向、选好题目,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4)巧妙引导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入学校,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5)评价激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角色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单元四

1、对学生表扬越多效果越好。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运用激励的教育形式最能体现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期望学生继续某种行为或终止某种行为.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翻看近几年的教育类刊物,发现人们对表扬情有独衷,探讨表扬的文章不在少数,论述表扬之益处不厌其烦,大有教育方法唯有表扬、表扬可以解决学生一切问题之趋势,而对批评却是冷落再三,恨不能将其打入冷宫,即使谈到,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呈羞羞答答状。“‘不批评’教育的尝试”,纵谈 无批评教育”,“无批评日学生喜欢”,即为此例。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表扬也如此。实际上,批评跟表扬一样,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虽其表现形式和具体方式有差异,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路有崎岖平坦,人有优点缺点,不是要不要批评的问题,而是该不该批评和怎样批评的问题。勿庸置疑,从人的发展历程和教育实践来看,批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表扬所不能代替的。

2、谈谈你对“教师只要教好书,做不做科学研究无所谓”的理解。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第一线教师,在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师本研究,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不如此,很难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当教师真正确立起自身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从事行动研究和研究行动、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教师作科学研究,并不是仅仅徘徊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只能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必须引导教师在反思层面上再学习、再提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积极鼓励教师智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借以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此,着力提高教师实践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单元五

1、谈谈你对“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的理解。答: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繁杂的知识中吸取精华。

②中学课程十分繁重,如果不学会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只能是囫囵吞枣,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理解,并感到力不从心;但如果学会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③不仅如此,学会学习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学习,面对群书,只能是死记硬背,必然觉得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我们学会学习,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感到乐在其中,学习情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④学会学习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很重要,而且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青年是中国的希望,肩负着跨世纪的责任。在这知识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在知识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全面的知识耕耘出美好的未来。否则,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知识只能是茫然无措,更谈不上改造世界了。

⑤既然学会学习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当然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学习的经验,“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从学习经验中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寻找出捷径,直达知识彼岸。⑥“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必须学识渊博,方能称强。21世纪,我们必须学会学习,才能使未来的中国雄踞于世界东方!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

答:在讲授《雨霖铃》一课中:

1、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一提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上课就有两个担忧:一是怕“哑”,或是学生没入门而无话可说,或是学生不肯发言,形不成彼此交流的教学对话;二是怕“乱”,或是学生七嘴八舌乱中出错,或是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而浪费时间。我的设计此类学习情境的创设,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师生间的民主,设身处地的体谅与帮助。可见,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更要想方设法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2、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新课程改进并采用了目标教学的体系。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之前,就得精心设计并引导他们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致,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指引他们的学习方向。前面提及变“教案”为“学案”,这一点即是其中的一个变化。我原先只注意到“教给学生什么”,反思后我更关注到“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在血案的设计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也非常明确而具体,更重要的是还关注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向。

3、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处于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显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并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朗读、背诵、想像、思考、讨论、答问。但这些方式是全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钦定”的、统一的,不一定适合全班几十个同学的自主学习。后来我认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于是两个课时既考虑到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又考虑到小组查阅、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单元六

1、谈谈你是如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答: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师为学生服务,这是陶行知的一贯主张,他于1918年指出,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非为学生。以后,在文章里、讲演里、诗歌中他都反复强调:教师要重其所负之责,处处为学生着想,为民族与社会着想。

其次,教师要每天带给学生真诚的微笑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提倡“微笑服务”,微笑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微笑能使陌生的两个人减少距离。微笑也应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

再次,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中,良师的成份已得到较好的发展,然而,和学生做朋友这是教师欠缺得严重的。

四,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陶老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

最后,教师要注重师生共处,培养师生感情。陶老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良好的师生感情必将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应。

2、谈谈你对“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理解。

答: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那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记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我们布置一个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这样,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学校时,往往主要是把教师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描述一番。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却从未看到有谁提起过。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已知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教师角色答案 篇2

一、教师是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和准备者

在角色游戏中,玩具和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收集半成品和废旧材料,经幼儿的想象,它们就能有妙用。如:一个纸盒可以是“医院”医生给病人做B超的电脑,也可以是“娃娃家”的电视机;一块小木块可以是医生用的B超鼠标,也可以是超市里的冰激凌。在角色游戏的初级阶段,教师常通过玩具材料引起幼儿联想,产生游戏的主题。如开设新主题“大排档”,教师根据开展这一游戏主题的需要,准备了蔬菜、大虾、螃蟹、水饺、肉丸、鸡蛋、鸡腿、煤气炉、厨师帽等,为了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我还准备了一个“大排档”的广告牌。幼儿看到这么多的东西就扮演“大排档”的服务员或老板招呼起客人来,他们有的忙着点菜、有的忙着送菜,“大排档”的主题便产生了。

二、教师是角色游戏的组织者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以组织者身份出现,采用明言规定的方式来指导游戏。有些幼儿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差,在游戏过程中不善于交往,不善于遵守纪律,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幼儿进行教育,并传授给他们游戏技能。如超市、理发店等游戏中,扮演“经理”和“理发师”的幼儿乱喊乱叫且到处乱跑,教师见状应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并要求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坚守岗位。此外,刚开设某一主题游戏时,由于每位幼儿生活经历不同,游戏的基本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而有的却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讲清游戏应注意的规则要求。如玩“医院”游戏,有的“病人”去看病,教师必须讲清医生为病人看病要先询问病情,然后检查,最后再治病,而当护士则负责打针、取药、护理病人,这样才不会误诊。可见,教师在游戏的开始阶段,不仅是材料的提供者,而且是游戏的组织者。

三、教师是角色游戏的观察者,也是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和伙伴

当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及时纠正幼儿在游戏中的错误。如“大排档”游戏中,“厨师”煮东西时不用铲子炒菜而是用手。教师见状,扮演成一名“经理”说:“煮东西时,锅很烫会烫伤手的,而且手上有很多细菌很不讲卫生。”听我这么一说,“厨师”马上就意识到刚才自己犯的错误,又拿起铲子炒菜了。幼儿游戏时,教师常在不破坏游戏的情况下引导游戏,以平等的、“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这有助于发展游戏的构思,充实游戏内容,表现儿童之间的友爱关系,并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适当引进一些新因素。如一次幼儿游戏时,我路过“旺旺大排档”,大排档“经理”看见了,就有礼貌地说:“小姐,你一定饿了吧。来旺旺大排档尝一尝吧,包你满意!”幼儿的热情相邀,我当然是应允了。“经理”先为我泡了一杯茶,再拿出菜单,问我想要吃什么,又滔滔不绝地介绍有泡椒鱼头、清蒸龙虾等。我问他夏季到了吃点什么好,他又介绍苦瓜小肠汤、花蛤豆腐汤。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游戏能培养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四、教师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常常是以“服务者”“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游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幼儿自由、尽情地游戏,当游戏中遇到困难或材料欠缺时,再及时协调帮助他们,给幼儿必要的指导。如“大排档”和“银行”游戏中,许多顾客到“银行”取钱到“大排档”大吃一顿。“大排档”的生意很好,而“银行”却没钱快要倒闭了。这时,教师就得从中协调,“哎,你们挣了这么多钱,放在店里很不安全,为什么不把它们存到银行里呢?”这样,“银行”的游戏又可以继续开展了。又如“快餐店”的生意很好,一会儿“快餐”就卖光了。这时,教师扮演“收购员”把快餐盒收回,再请“服务员”洗一洗,消毒一下,又可以拿来用了。此外,幼儿遇到材料欠缺时,教师还应指导开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如“娃娃家”的“妈妈”过生日了,“爸爸”去商店买花要送给“妈妈”。花店的“经理”说:“我店里没有,请您稍等,我可以给您进货。”他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百宝箱拿来各种不同颜色的纸和酸奶瓶做了一盆花,卖给了“爸爸”。教师及时帮助幼儿扭转了缺少材料的困难,使幼儿又能顺利地、愉快地进行游戏。

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篇3

同时,作为普通家庭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承担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的角色。正是由于教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肩负着多重角色,身陷“角色丛”中,教师职业角色间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这种冲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校中作为家长代理人与在家中充当父母的角色冲突

教师在学校里被学生、家长视为家长的代理人,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只是情同父母般的慈爱温暖,即从教师那里寻求一种安全感和深切关注。而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一般是包办一切的,承担着为人父母的角色,因此,显示家长制作风是被家人、社会普遍接受的。同时,父母及子女也没有这种严格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样就缺少了作为教师所应具有的威严,再也不用担心因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而有损形象或伤了学生的自尊,而能放下架子同子女变成无拘无束、无话不谈的社会生活中的真正的朋友。由此可见,同在家庭中相比,教师在学校中既要小心翼翼地扮演父母温暖与关怀的角色,又要扮演一般父母所不具备的作为管理者的角色。作为管理者就意味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权威,师生间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的朋友,因此,教师不能过于热衷扮演朋友角色而失去教师的理智与原则。这样才能做好管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冲突常常使教师陷入两难的境地。

同时,教师在家庭中同子女之间的爱与在学校中与学生之间的爱也有不相容的成分。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子女之爱自不必说,子女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间折射出对父母之爱的回报。而在学校中,教师所给予的是一种泛爱、博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否则,就有学生认为教师偏心而给今后的管理、教学工作带来不便。即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关心爱护学生,也被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认为这是教师应该做的,因为他们是楷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所当然就应多付出,这是他们的职责。

二、爱的异化

如果对报刊媒体稍加关注,就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报道。如河北省滦南县教育局举办的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上教师的个人先进事迹报告,无一例外地都谈到对学生之爱与对家人之爱的冲突。

全国优秀教师夏宝海在其报告中说,父亲在北京住院治疗两个月,一直是年迈多病的母亲服侍,他没有去陪父亲一天。为了学生,患病在床的父母很难见到他的身影,学生占据了他的全部身心;为了学生,无暇顾及怀孕的妻子;为了学生,没有陪过妻子到商场购物。他把精力百分之百地用于神圣的讲台,百分之百地奉献给他的学生。凡此事例不胜枚举,一方是学校,一方是家庭;一方是学生,一方是父母、爱人、子女。在“社会楷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的光环的照耀下,教师们选择了学校、学生,而抛开了家庭、父母、爱人、子女,“把精力百分之百地用于神圣的讲台,百分之百地奉献给了学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称号”,但这样能与“家庭成员”的角色相配吗?在父母、爱人、子女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承担起为人子女、为人爱人、为人父母的角色,抛开了亲情、爱情,这还是真正的“社会人”吗?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崇公抑私”的尚公主义一直在社会伦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人们认为人的“德性”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为代价。但在这种道德准则逐渐被人淡忘的今天,在教师行业却仍然兴盛,连关心家人这种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基本的情感也要受压抑。这种思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爱的异化”。

三、时间上的冲突

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在拥有家庭,享受家人的给予的时候,也应理所当然地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承担起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角色,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但实际情况如何?一位普通教师李运妹是这样自述的:工作以来,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带到家里,把家庭琐事、儿子的成长与学习辅导的任务都交给了丈夫。每天晚上不少于3小时坐在电脑旁进行设计、查阅、整理资料,农村学校大都是寄宿制的学生,每天从学生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都要关心,有时还怕学生晚上上网,半夜里还要去查寝室。

其他职业者在下班后感受工作紧张之余的轻松,享受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放松心情;而教师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却不能结束工作,晚上要备课、批阅作业、家访、辅导学生、检查学生就寝,班主任的任务更重,从学生的生活到学习,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关注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无所不包。“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大部分教师的真实写照。上文提到的夏宝海老师就说,多少个寒来暑往,总是顽强地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没有请过一天的病假,有的是一天要工作16小时的工作记录。由此可见,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在时间上的冲突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决定的,这种冲突也是不可调和的。

四、经济上的冲突

学校中的教师,也是家庭中主要的劳动力,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为了让家人及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努力提高家庭收入,这也是教师在家庭中承担这一角色时应尽的义务。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教师的待遇至今仍然很低,难以令人满意。在收入本来就很低的情况下,地方上克扣或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样教师的生活就陷于更艰难的境地。很多教师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甚至辛酸,还是尽力维持着教师的尊严、体面与魅力,但教师的种种困扰是现实存在的。一些教师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这些行为在其他行业可能是被认可的,但由于你是教师,你就要做“孺子牛”,必须只能吃草而挤出来的一定要是奶;也因为你是教师,只能默默无闻、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甘于清贫。上至教育部,下至地方,纷纷出台措施禁止教师从事第二职业。这只是因为职业角色赋予你是教师,这就使你在家庭处在贫困的境况下却面临无能为力的尴尬,其间的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美国,如路易斯安那州,对教师外出从事工作及活动的条件是:一是教师被人邀请到校外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必须让学校知晓;二是教师在校外工作以不影响校内工作为前提。如果这两个条件都满足,教师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就不被禁止。

教师职业角色间冲突的产生源于“角色丛”中的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由前所述可知,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家庭活动中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多个角色常常同时为他提出不同的角色期望,从而带来教师行为上、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矛盾和冲突,其原因首先在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理想化要求,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教师往往难以适应角色要求,在自身角色的期望与被期望中,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冲突理所当然地显现出来。

其次,来自教师的心理压力,一方面,社会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要应付各种考试、考查,这些给教师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加快,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教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这种改革的步伐,这是导致教师心理压力的另一个原因。正是这种种心理压力,使他们不得不疲于奔命、努力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不能很好担负起家庭角色。

由此可见,教师所面临的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实质上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环境与个性的交融与摩擦的结果,是各种综合因素的产物。当然,这些冲突在促进教师敬业爱岗、努力工作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自身进一步的发展,也影响到家庭和谐甚至社会进步,因此应该予以更多关注。

教师角色答案 篇4

第1题

集中就业和()都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

A.按比例就业

B.自主创业

C.分散就业

D.灵活就业

答 案:C

第2题

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促进残疾人就业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罚款

D.罚金

答 案:A

第3题

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中从事全日制工作的残疾人职工,应占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以上。

A.10%

B.20%

C.30%

D.25%

答 案:D

第4题

残疾人个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可以免征()?

A.营业税

B.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

D.印花税

答 案:B

第5题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

A.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B.组织残疾人开展文化活动

C.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D.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答 案:B

第6题

残联的宗旨是()。

A.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化成果。

B.代表、服务、管理

C.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

D.履行法律职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

答 案:A

第7题

()可以使一些不适宜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开辟特殊并且可行的就业领域。

A.自主创业

B.灵活就业

C.集中就业

D.按比例就业

答 案:C

第8题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府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A.将促进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B.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C.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D.按照法律负责残疾人工作的事实与监督

答 案:D

第9题

()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与工作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

A.职业培训

B.就业服务

C.就业援助

D.职业指导

答 案:A

第10题

《残疾人就业条例》对促进农村残疾人从业的规定不包括以下哪项()?

A.多方筹集资金

B.组织开展种养殖和手工业等生产劳动

C.补贴社会保险

D.提供信贷帮助

答 案:C

第11题

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

A.就业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B.职业介绍

C.职业指导

D.心理辅导

答 案:A,B,C,D

第12题

以下哪些是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的工作流程()。

A.入户调查

B.登记造册

C.汇总录入

D.建档立卡

答 案:A,B,C,D

第13题

以下哪些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特点()。

A.弘扬人道主义,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B.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广泛参与残疾人事业

C.坚持适应国情,讲求实效的发展模式

D.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答 案:A,B,C,D

第14题

以下哪些收入是残疾人个人和个体工商户可以按照规定减征个人所得税()?

A.稿酬所得

B.劳务报酬所得

C.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D.工资

答 案:A,B,C,D

第15题

以下哪些是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方式()?

A.专项职业培训

B.定点职业培训

C.购买培训成果

D.订单式培训

答 案:A,B,C,D

第16题

国家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以下哪些帮助()?

A.税收优惠

B.经营场地等方面的照顾

C.技术资金扶持

D.信贷扶持

答 案:A,B,D

第17题

职业培训的种类有以下哪些()?

A.就业前培训

B.转业培训

C.在岗培训

D.转岗培训

答 案:A,B,C,D

第18题

以下哪些属于残疾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

A.智力、精神残疾人

B.零就业家庭残疾人

C.一户多残家庭残疾人

D.失业残疾人

答 案:B,C

第19题

残疾人就业指导员应具备以下哪种价值观()?

A.崇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

B.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C.乐于助人

D.亲近、热爱残疾人

答 案:B,C,D

第20题

以下哪些可以说明劳动就业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

A.就业可以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B.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C.就业能推动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

D.就业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关键

答 案:A,B,C,D

第21题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宗旨是“平等、参与、共享”。

答 案:正确

第22题

残联是经国家法律批准成立的国家行政机关,负责管理残疾人事务。

答 案:错误

第23题

就业指导员服务的对象除了残疾人还有用人单位。

答 案:错误

第24题

残疾人个人也可向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

答 案:正确

第25题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机制是由残疾人事业的多领域、跨部门、业务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答 案:正确

第26题

有就业要求是指残疾人劳动者自身需求的限定,如果自身没有就业愿望和需求的就不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工作对象。

答 案:正确

第27题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用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专项政府性基金。

答 案:正确

第28题

我国的残疾人就业方针是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式。

答 案:正确

第29题

就业信息、组织职业培训是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发布基本职能之一。

答 案:正确

第30题

残疾人个体经营可以享受到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答 案:正确

残疾人就业指导员角色认知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一

小李去年通过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基层残疾人就业指导员,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为了尽早熟悉辖区内残疾人的情况,他注意经常翻阅并学习辖区的各类残疾人档案,掌握了辖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随后他根据市残疾人就业中心制定的残疾人工作需求登记表走访了残疾人家庭、街道办事处和各个居委会,交流联系方式,编制了辖区内残疾人就业需求表,建立了管理台账。业余的时间他经常上网看看残联的新文件,学习各类政策法规,并通过参加市残疾人你就业中心举办的业务培训班了解了时下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当前的就业状况。一年里,他先后为16人次残疾人报名参加了残联举办的职业培训班,推荐了30人参加了各类招聘会,帮助了5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但是辖区里还有十几名残疾人朋友没有找到工作,他上网搜集招聘信息,却感到一些残疾人虽然符合了招聘的基本条件,但要么是离家太远,要么工作强度太大,很难找到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和岗位了,继续为残疾人推荐就业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1.问题一 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是什么?并指出小李的工作中有哪些不足。

标准答案:1.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以下六条:(1)学习掌握关于残疾人就业的基本知识,协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2)宣传贯彻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动员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就业。(3)通过入户调查摸底,详细掌握本辖区残疾人的就业需求,进行实名制登记,建立档案,并利用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向上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汇报。(4)了解和征集用人单位聘用残

疾人就业的信息,积极协助开发就业岗位,并及时提供给登记求职的残疾人。(5)为本辖区登记求职的残疾人参加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会提供服务。(6)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对就业困难残疾人和家庭协助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小李开展就业指导员工作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只对残疾人进行了服务,没有更加积极的与用人单位联系,开展针对用人单位的就业服务,应在此方面加强。

2.问题二 请针对小李当前面临的困难,给出合理的建议。

教师角色转换 篇5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转变教师角色 篇6

众所周知,以前的教育,可以说一切都为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获得知识而学。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长此下去,会距离素质越来越远。以前,我们都习惯于教师先讲述教材中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与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接着告诉学生什么是需要记住的,什么是需要理解的,最后让学生课下背过,下节课检查,这样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个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则是容器,任凭学生接受与否,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教师与学生“买卖”知识的“交易所”,这怎么能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呢?殊不知,一堂课结束,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只是表面的教育,而不能内化为他们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甚至时间长了,造成学生说套话,不求甚解,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造成了课堂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当然,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可分。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使我逐渐认识到,生物这一门学科,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 理性、有抽象到具体,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感悟、感知、获取新知。

我们说新课程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来了生机。似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教师要在一堂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还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甚至是活动的参与者,要注重

与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早已养成了这样的一些行为:

1、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教师不同时,在“学生要遵从老师”等观念影响下,自己放弃自己的想法。

2、想做一个“ 好”学生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认同或接受老师的答案。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的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的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了什么呢?仅仅是教师“灌”进去的所谓的“正确”答案。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被剥夺了很多,像很多思考机会、训练的机会都被教师剥夺了。

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动脑筋的时间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将是一句空话。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可见让学生“想”在学习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要知道:教育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等待。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需要等待,等待能创造另一种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大胆的思考,不盲从,敢于质疑,敢于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加以阐述观点。如:

1、在学习《血液的成分》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出血不多时自己就可以凝血,谈出了血小板的作用。

2、平时有些学

生会出现头晕、疲劳、面色苍白等症状,同学们一般称之为“贫血”,“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所致吗?”学生此时兴致很高,教师不用多讲,学生自己便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3、再如讲《物质运输的器官》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走迷宫的教学方法,把学生自己比喻成为一个红细胞,心脏是学生的家,让学生从左心室出发,看自己如何才能回到家。此时,课堂中出现多种观点:有的同学认为“从左心室出发,到头部动脉,再到头部毛细血管,到头部静脉,最后到右心房”;有的认为“从左心室出发,到肝动脉,在到肝部毛细血管,到肝静脉,最后到右心房”;还有的许多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走法。而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允许学生有多种的选择,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找到出体循环路线的共同特点。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不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也不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学会与同伴交流各自的看法,能接受他人的正确主张,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自己来评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结论是有学生自己所得,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学习《激素调节》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把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分泌失调时的症状列成表格,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我说:“大家都知道,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放一段时间会变的萎缩,水果还会变的比较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还有很多,虽然

教师角色的定位 篇7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 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 因而, 只要教材熟悉, 教案确当, 逻辑结构清晰, 语言表达通畅, 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 如果再能讲得诙谐风趣和深入浅出, 使学生爱听, 就是一个好教师。然而, 社会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急剧变革,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 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 教师也应多角度多渠道地影响教育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 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首先, 教师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航者。最近发现班里有在宿舍里打人抢钱的现象, 而且是多人欺负一个又瘦又小的残疾人的孩子, 事发后, 师生都很气愤, 同事们都认为学生的做人教育更重要, 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 我也深有同感。现实社会良莠不齐, 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若不正确引导, 可能迷失方向。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意识, 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 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目前独生子女多, 父母、长辈溺爱多, 造成多数孩子劳动观念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 奉献意识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 在家长配合下,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 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 若缺乏引导, 可能带来灾难。教师就要及时地承担起这份责任, 做好学生的人生导航。

其次, 教师是传播爱心的使者。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著的爱, 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 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 才能去教书育人, 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学生只有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 关心自己, 帮助自己, 才会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 喜欢接近你,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 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 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 那样的话, 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 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 具有爱心, 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极为重要的前提, 对学生爱之愈深, 教育效果愈好。

怎样表达爱呢?生活上的关心是爱, 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也是爱, 对学生的理解宽容更是爱, 教师爱学生, 就要扮演好多种亲情角色:在生活中像母亲———慈爱;在行为规范中像父亲———严格;在行为示范中像兄长———典范;在课外活动中像大姐姐———亲切;在传授知识时像哲人———博识;在讨论问题时像伙伴像朋友———平等;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时要像老奶奶———耐心。还要学会扮演保护人、公正的裁判、心理辅导员、倾听者、同情者、欣赏者等角色。善待每一个学生,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让师生双方共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再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传统的教育中, 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授者, 师生之间不平等, 知识由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在现代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 师生是互动的, 在学术上, 老师的优势是有限的, 甚至毫无优势,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作用应着重体现在“导”上。若想引导好学生,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放下架子, 深入到学生中, 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特征, 并做好家访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情况进行谈心和教育。充分地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把学生当做朋友, 建立平等的关系, 教师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 才能使对学生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 教师还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教师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 只有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能作为人师,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以德育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则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 以身作则, 行为示范。例如:课堂上随手关掉不需要的灯, 不随地吐痰, 不浪费粉笔, 不乱扔垃圾等等。虽然是小事, 但相信会给看到的学生以影响。仪表端庄、举止文雅, 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教学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 在知识、语言上、行为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不论在校内、在学生中还是在校外, 都应严格要求自己, 在任何时侯,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于人民教师形象的事情。

总之, 教育是树人工程, 关乎国家的百年大计, 而教师又是这项工程的尖兵, 责任之大, 人皆知晓。这也正是我每念及此就如坐针毡的原因。我愿当代之教师皆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为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教师角色应该转换 篇8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换研究者引路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感到困惑。有的老师说:“原来的学生求知欲很强,你走到教室,被围住问问题想走都走不了。现在,你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做困兽状,想让人问问题的念头都几乎是奢望。”有的老师说:“以前,考试之前学生忙着问考试范围,现在的学生考前考后一样悠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吕氏春秋孝行览》说得好,“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大意是饥饿的马挤满了马棚,都寂然无声,因为它们没有看到草料;饥俄的狗挤满了地窖,都静默无声,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骨头;如果它们见到了草料和骨头,骚动是不可能阻止的。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出现教师预期的讨论问题如火如荼、特别关注考试前教师讲题的重点的场面,也是他们没有从老师那里获得新的信息的缘故。这倒不是说教师地位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了,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了,他们不再事事处处依赖于老师。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各种传媒、电化教学手段的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于教学获得信息、知识,老师不再是教育信息的唯一传递者了。教师作为教育信息的主要传递者的地位正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加以转换。

1 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理的研究者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十分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既要注意备好教材,又要注意备好学生。时刻留意学生的反应,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要得到什么,缺少什么。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和他们交朋友、做知己。

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只是局限于校内,更不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mp3上网,听歌,聊天。利用任何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传播媒介。这一时期的学生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能更大量、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谓泥沙俱下、难分好坏,给学生精神上思想上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的影响,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态度和成绩的变化。有段时间一个班的班主任请假了,该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许多。5个男生每天晚自习后翻墙逃出上网,第二天早上又与走读生一起进学校上课。白天自然是整天趴在桌子上,以睡觉为己任,养精蓄锐后,晚上再出去上网,周而复始。一开始,任课教师还以为他们生病了,后来语文教师了解到事情原委。通过一番交流后,该老师知道了他们的心思。原来,班主任在家时,管束比较严格,平时爱看武侠小说、口袋书的人不能放心大胆地看;爱上网打游戏聊天的人没有机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权力完全交给班主任,学生又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此时真正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于是就出现了集体违规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较低,把学习的任务放在最后,把家长的希望视若儿戏。该老师将自己看到的一幕讲给学生听:一个家长将自家的芝麻卖给轧油的作坊,老板发现芝麻特别重,不大合乎常理,于是仔细检查已经倒出来的芝麻,结果大吃一惊:发现芝麻里面参杂了一些细砂子。结果被人大骂一顿。几天后这个家长出现在校园里,给自己的孩子送钱。孩子的衣着光鲜,母亲秋衣领子已经失去弹性,无精打采地耷拉在一边肩膀上。看着她的人,想着她做的事,再将她对面的学生联系在一起,让人嘘唏不已,感慨万千哪!家长的无奈、挣钱如此不易、对儿子如此心存厚望全部摊开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这些顽皮的孩子终于低下了头。古人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错误总是难免的,只是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有些事实真相的确是残酷的。唯其如此,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打动他们,使之觉醒。还有一位学生因为基础差,学习没有动力,上课无所事事,下课就听收音机,然后写交友信,被班主任知道这一情况后,找到他,跟他一起分析了当前女孩子的心理、找男朋友的几个标准,然后要他把自身条件同女孩子的择友标准对照,使他意识到要想获取女生的芳心,自己还有一定的差距。老师趁热打铁加以引导:俗话说,没有知识要有常识。现在有了这个常识,再有一定的知识,岂不使自己拥有资本了吗?学习有起色,做事有目标成为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这就是资本。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该生的表现很不错。

学生都是有感知能力的个体,他们也会深深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如果教师采取粗暴的态度,打击、讽刺甚至挖苦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僵化,甚至会产生无法预想的后果。只要教师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抓住关键,换位思考,就会产生“纲举目张”的效果。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作学生心理的研究者,应当是目前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的角色。

2 学习的引路人

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广,有时并不一定是好事。他们对这些信息有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妄加揣测。这样的夹生饭,对他们只能是有害无益。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帮助。高中教材中有《孔雀东南飞》一文,许多学生通过资料知道“孔雀东南飞”是采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但知道孔雀为什么“东南飞”的人就少了。他们能回答的仅仅是“西北有高楼”而已。事实上,“孔雀东南飞”的原因,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了,但她与焦仲卿的分别却是缠绵凄漓的,二人无法实现“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活生生被拆散的悲愤溢于言表,刘兰芝面对丈夫依依不舍与“五里一徘徊”相应和。离开焦家之后,她只能回到兄长的家。这与孔雀失偶,久久不愿离去,毕竟还是要走是一样的。文章结束部分这样写道,焦仲卿听说刘兰芝投水自杀后,也“自挂东南枝”,以夫妻双双殉情来表达对封建礼教及家长制度的反抗。不难理解,这里的“东南”应是刘兰芝娘家所在的地方。至此,“孔雀东南飞”的理由可以知道了,这是暗示刘兰芝将被迫从焦家离开啊!说到这里,学生们恍然大悟:自觉学习为主,还是得依靠教师的“辅”才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是最重要的。我行我素是行不通的。离开教师这个领路人是要迷途的。当然,做教师的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自觉学习的意识,肯定其能力,在关键时刻加以指导,学生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起来。以往那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满堂灌的现象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给我们的孩子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纵横驰骋,自由飞翔。

学生喜欢听歌,听的歌曲五花八门,但主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l love you or you love me。好像生活除了这些浅薄的东西挂在嘴上,再无别的可言,让人觉得贫乏、单调甚至好笑。因为以他们的阅历、经验、体会来表达这世界永恒的主题,真是可想而知的了。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学生无意间听到教师课间播放古琴曲,跑过来问是什么歌,我把歌名告诉他,是《夜宴》中的插曲,由周迅演唱的。他很感兴趣。上课时我把歌词抄写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大致的意思,学生听后很是震惊: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歌词分明写的是暗恋,是爱情,更是一种寂寞的内心世界,多有意境,多有涵养,多么内敛而有诗意的东西啊!我给学生介绍,其实,古诗词中这样的东西比较多,大家可以留意收集并欣赏。结果,两天之后的另一次课堂上,学生们居然找来数十篇这类诗。

看完这些,我很感动,毕竟,他们在学习,在欣赏,在品味,在提高。在接下来的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类名句背诵速度提高了很多,对其他要求背诵的篇目也是如此。当然,像“求求你给我一点爱,爱,爱”、“擦干眼泪陪你睡”、“老鼠爱大米”之类的歌曲鲜有人唱起。

教师不是万能的,但在引导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的确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给他们带来欢愉,让他们减少走弯路带来的懊恼,也是大功一件。

教师的角色经过转变后,不是没有任务,而是有更大更多的任务需要完成。需要我们的教师继续投入到其他领域,去研究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更好地挖掘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主体的潜能,将以教材中的精华全部被学生接受作为自己的目标,相信教学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D].苏州大学, 2009.

[2]吴丹绮.生命视野中的教师角色转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虹.创新学习与教师角色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国土资源所2013年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开学典礼致辞(2005/2005学年第二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