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经济法实践课程改革初探论文(精选8篇)
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所有工程类专业的选修课,是高校中开设最广泛的法学课程。
为了能保证完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法课程体系,形成以日常实务性教学内容为主,将真实案例纳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演练,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在独立学院已经开始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规定,针对不同课程模块,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前后续课程,修改、制定适合不同专业使用的《经济法学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保证经济法整体内容的完整性,又要力求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体现出广泛性、开拓性和前瞻性。
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具有较强的时势性、开放性及回应性,理论体系包含了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与传统的法律部门相比较,经济法体系化程度与规范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经济法实践课程改革前期工作
根据“3+1”模式修订经济法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传统的三年半理论课程和半年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改成三年时间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等课程的教学,一年的毕业实习及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七八学期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特殊性,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又要保证实践环节切实可行,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七学期增加了法学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其中经济法课程实践环节占有大部分比重。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把实践环节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是一个单独授课、单独考察、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本校的实践条件,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实践调研报告;聘请法律实务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等培养工作。
重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践教学大纲 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必然要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侧重于实务能力的培养,既要掌握扎实的法学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实务的理念,将法学原理与法律实践密切结合,将学生对法律实践的零散认知升华为系统的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成为实务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编排合理的、实践性强的指导教材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法律类课程,要重新选定配套教材,并且编写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经济法实务实训规范》,一同作为同步配套教材。教材内容要注意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实践指导的内容要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材结构对应设置,每章都有突出重点及难点、实训和实践项目、实务操作和实际判例。教材框架上要便于学生了解总体内容结构,重点、难点是对理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在学习时抓住重点。经济法实践性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争取校外更多的支持和资助 在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阻碍,不少问题不是在校内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并且实践教学往往也是管理类、法律类、工程类课程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来争取校外更多的支持和资助。
重视社会实践的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经济法课程内相关章节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问题,在实践中去进行检验、验证,从经济法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
这就要求增强普法宣传,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经济法律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入企业、法院进行实践性学习,积极参加法律援助活动,使学生具备灵活应变的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以法律援助为核心的实践模式在一些专业类法律院校中较为流行,以专业实习和模拟法庭模式成为实践教学探索的主要内容。工程类院校在学习完经济法理论课程后,可以到施工企业为农民工做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宣传,把培养服务社会的观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
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和支持法律援助活动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推进经济法实践性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努力获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有力支持。然而,重视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是无章可循的,需要遵循一定的章程,并配备必要的机构和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传统的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估体系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评估体系中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评估常常流于形式,表面化现象严重,无法发现教学问题所在,也就不能有效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实践教学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面对实践问题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使法律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培养,这是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习课程相对比而言,不仅增加了实践性,还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监督和指导,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自身优势,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为此,在给学生评分的问题上,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独立平行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对于教师的包括职称评定在内的评估和评价体系主要是看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数量和级别,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仅是参考项目。而专职于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而且应当花费大量的经历与时间于学生和教学之上。
因此,对于专职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学科定位、考评制度方面也应设立与理论教学独立平行的评价体制。
一、独立学院面临的生存环境
(一)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下降
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除了大约1/3左右的省 (区) 市与2009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外, 其余省 (区) 市均出现1%—9%的降幅, 上海、云南、天津、内蒙古、江西、湖南等省市降幅超过了10%, 减少人数达34万余人。北京市今年报考人数为8.1万人, 比2009年减少2万人, 降幅达到20%, 该市连续4年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上海比北京更严峻, 也是全国高考录取分数实际最低的地方。据专家预测, 在未来20年内, 高考报考人数还将继续下降, 甚至会减少一半[1]。因此, 目前全国高校纷纷减少招生计划。
生源是办学之本。“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 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青年数量的减少, 某些高校, 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表示, 中国某些高校的破产危机并非耸人听闻[2]。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 未来10年, 我国18岁到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相应的, 生源的减少必然会加剧高校的竞争和淘汰, 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会陷入困境。由此可以预见, 未来高校的生源大战将是极其残酷的。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源危机, 独立学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优势, 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将是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 国家相关政策的冲击
由于以前独立学院颁发的文凭大多是母体高校的文凭, 因此, 独立学院对考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为了加强和规范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其中规定独立学院要“独立颁发学历证书”。据此, 从2008年起的独立学院毕业生都将获取独立学院颁发的独立学历证书, 而不再是与母体高校相同的学历证书。这对考生填报志愿的趋向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为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冲着独立学院颁发母体高校学历证书而报考的, 没有母体高校文凭的诱惑力, 考生的填报意向将大大下降。同时,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 国务院于2006年决定, 高校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院的招生, 限制了部分独立学院的发展[3]。
(三) 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压力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减缓、企业裁员, 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非常巨大,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年来, 就业困难几乎是每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求学意愿, 使不少人重新审视“上大学”的价值。在相同的培养模式下,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 这是困扰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力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因此,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独立学院应如何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已成为提升独立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生源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综合来看, 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 上述各因素对独立学院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 而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将有助于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以下简称科艺学院) 是一所由浙江理工大学举办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院于2000年开始面向浙江省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当时仅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专业。学院在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综合办学优势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不断完善专业结构与布局, 现有本科专业及方向已达37个。经过十年的发展, 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虽已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办学时间较短, 教育资源比较缺乏, 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 在专业设置方面过分依赖母体高校
由于科艺学院在办学初期完全依靠母体的教学资源, 因而在专业设置上与母体趋同。在学院现有的37个专业及方向中, 34个专业及方向与母体高校完全一致,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院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但是如此重复设置热门、优势专业, 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没有形成自身特色, 极有可能造成某类专业人才过剩。独立学院设置与母体高校相同的专业, 势必造成与母体高校相关专业学院在教育资源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导致其与母体高校在就业市场与生源市场上处于相互竞争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独立学院的就业危机和生源危机[4]。这种专业设置方向的同质性, 不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因此, 科艺学院只有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母体及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 才能培育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二) 在专业结构方面偏重于人文社科专业
目前科艺学院低成本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现有的37个专业及方向中, 人文社科类达24个, 占63.2%;而且这些专业在其他高校中重复设置相当严重。例如, 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共设置了602个专业, 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达312个, 占51.8%。大量设置人文社科类专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导致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 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近五年科艺学院的就业情况来看, 就业率在90%以下、排名比较落后的大多为人文社科类专业。因此,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学院必须重新审视专业结构, 重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适当减少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 实现各专业的优胜劣汰。
(三) 专业内涵建设须进一步加强
科艺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学院教学资源有限, 导致专业设置与母体基本雷同, 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母体几乎一致, 师资、实验设备等大多依赖于母体, 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这势必造成科艺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所培养的毕业生与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相比, 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众所周知, 与母体学校相比, 独立学院在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底蕴、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与高职院校相比, 尽管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起点平台、教育资源、生源质量等各方面优于高职院校, 但由于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学校, 导致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远低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必定会引发更多的恶性循环, 即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下降———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滞销———社会对独立学院认可度的下降———独立学院的品牌创建、师资队伍的建设、生源的招收等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由于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学校、专业建设缺乏特色所造成的。因此, 只有对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进行创新, 扬长避短, 才能增强独立学院的人才竞争优势, 使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科艺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科艺学院自2006年独立办学以来, 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提出了“规范办学、培育特色、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办学理念, 实行了学分制,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并依托母体、立足地方、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建设之路。
(一) 依托母体, 准确定位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不长, 办学经验比较匮乏, 学科基础相对薄弱, 在一段时间内专业建设只能以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借助于母体高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 如声誉、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 不仅使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有了保障,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但是以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 并不是说母体高校有什么专业, 就盲目设置什么专业。
科艺学院在对母体高校专业内涵的正确理解、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生源特点, 将自己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 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知识视野宽, 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佳的专业技术人才, 并依此来考虑专业建设。同时, 根据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 对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积极拓展专业方向, 孵化新专业, 努力实现与母体及其他高校的错位发展。例如, 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 是浙江理工大学最具特色的高就业率专业之一, 具有纺织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其专业教学水平一直处于国内同专业的前列, 纺织教学和科研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正是依托这样的学科优势, 并基于浙江省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艺学院于2006年增设了纺织工程专业 (纺织品贸易方向) , 培养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现代纺织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以优势学科为基础,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科艺学院经过不断发展, 目前已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 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 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实现专业的优胜劣汰, 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陈旧专业;另一方面勇于改革创新, 依托纺织、服装等强势专业, 充分发挥艺工结合的优势, 带动相关弱势专业的发展, 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科艺学院在深入分析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 对各专业的招生人数进行适当的调整, 减少甚至停止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 同时加强对现存专业的建设力度, 并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学院于2010年开始设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 主要进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 实现优势学科互补, 形成有价值的示范性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申报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对批准立项建设的专业, 学院给予适当的专业建设经费资助, 并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原则, 实行项目管理, 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对于办学条件差、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 学院及时进行整改, 适当压缩招生规模, 实行隔年招生直至停止招生。
(三) 注重内涵建设, 努力形成专业特色
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进一步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专业特色,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科艺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深入市场进行调研, 并依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 于2009年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院与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 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环节和课程时数, 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同时处理好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优化。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学院将传统直线型的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三结合新型培养模式,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即本着以应用性课程为主的原则, 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 使实践教学内容达到30%左右, 并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使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运行中, 以保证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中突出专业特色, 既要充分依靠理工大学的优质资源, 又要突显自身特色, 充分发扬学院艺工结合、工管结合、艺管结合的特点, 力争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人特我优”的特色专业发展之路, 因此, 在培养方案中着力解决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及实施问题。
总之,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 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反映学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要与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及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结合。独立学院只有根据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 依托母体的优质资源, 优化专业结构与整体布局, 突出专业办学特色, 创建品牌专业, 才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专业是高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具体体现, 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 本文以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为例, 对其专业建设的路径问题进行分析, 以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科艺学院
参考文献
[1]报考人数下降, 高校招生如何应对[EB/OL].http://www.21jfs.com/jxhl/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40.
[2]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 某些高校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EB/OL].http://paper.lifeningbo.com.cn/html/2010-03/25/content_149468.htm?div=-1.
[3]沈席强.浅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制订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与1998版相比,新《专业介绍》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和专业实验等方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观念的变革,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在学科范围内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及时将新要求固化在课程教学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专业介绍》给市场营销专业带来的新变化
(一)关于培养目标
新《专业介绍》中,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突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教育背景,即“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专业人才,这可能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诚信缺失问题有关;二是更为具体地突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即“能够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体现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二)关于培养要求
新《专业介绍》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要“具有为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品牌)、开拓新区域(行业)市场的营销方案进行策划的能力”, 这是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也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志或指标。另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强调为“学”,也重视为“人”,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关于核心课程
新《专业介绍》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作出了较大的调整,把原有的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课程从核心课程中去掉,只保留了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和市场调查等四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又新增加了销售管理、广告学、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等六门课程。这一显著变化既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考虑到了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也能满足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群的素质培养要求,同时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改变核心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课时比重。
(四)关于专业实验
新《专业介绍》增加了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总是瞬息万变的,这既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复杂性,也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的提出为本专业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更真切的参与企业的市场营销的活动,掌握更完整的市场营销学习方法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新形势下,高校实施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教学势在必行。
三、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新思考
针对这些新变化,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坚持“应用型本科”专业空位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特征,独立学院可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共设“三大平台,八大模块”。
(一)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旨在传授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下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两个模块。
1、公共必修课模块
公共必修课模块主要涉及当代大学生所必需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相关课程,包括“两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掌握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公共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1-2学期。
2、公共选修课模块
公共选修课模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可分为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体卫艺术类等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交融与渗透的思想,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第3-6学期。
(二)专识教育平台
专识教育平台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下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三个模块。
1.专业基础课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满足学科大类要求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应重点突出对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课程,使学生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基础课可安排在第1-4学期。
2.专业必修课模块
专业必修课模块是为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所设置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课程有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销售管理、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产品管理、营销渠道管理、企业营销策划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核心知识和获取关键能力的主要来源,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可安排在第4-6学期。
nlc202309020359
3.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意愿及就业岗位而设置的专业方向性模块,是对专业课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岗位群来看,本专业应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现代推销学、零售学、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学、商务礼仪、营销文案设计与应用和营销案例分析等等,各院校也可根据办学特色开设诸如房地产营销、保险推销、汽车营销等课程。这些课程弥补了专业课程的不足,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拓展的要求。专业选修课可安排在第5-7学期。
(三)实践教学平台
从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仍然主要从事营销前沿工作,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平台应涵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实验教学等四个模块,实践教学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应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入学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良好行为作风、强化学校日常管理,一般应安排在新生入学前两周;第二课堂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应引导学生每学期参加此类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社会实践旨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应要求学生利用各年级寒、暑假完成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就业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定位以及培养职业胜任能力,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
2.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校外集中实习等。专业认识实习旨在增强学生对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可安排在一年级寒暑假;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市场调查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安排与《市场调查》课程同步教学;校外集中实习是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以岗位应用为目标而展开的实训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安排在第6学期及三年级暑假。
3.综合实践模块
综合实践模块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并融入企业和社会;毕业论文是最重要的综合能力培养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建议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整合安排在第8学期,实习内容应尽量与毕业论文一致。
4.实验教学模块
实验教学模块包括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市场营销模拟实验。与理论课程相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所开设部分理论课程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可以借助模拟软件平台或沙盘模拟实验展开,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和发挥个人才能。
总之,上述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新《专业介绍》变化的同时,重点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突出了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唐景莉.创新管理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新《目录》和新《规定》[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10-12.
[3]罗丹娜. 实施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的长远意义[J].商场现代化,2010(11).
一、该县的基本情况XX县共有22个乡镇1个管理区,566个行政村,6949个组,农业户数19.2万户,农村总人口72.6万,农村劳动力41万,耕地面积217.9万亩。2011年,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230个,占40.6%,其中,按经济收入规模分类,5万元以下的村203个占35.9%,5—10万元的村16个占2.8%,10—50万元的村10个占1.9%,50万元以上的村为1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总收入约为2150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约24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11%;厂房、门店等出租收入为292万元,约占总收入的14%;土地、集体园林等发包及上交收入约46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21%;集体资产处置收入112万元,约占总收入的5%;其他收入为1046万元,约占总收入的49%。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支出:干部工资、办公及招待费用不足部分(上级及本级财政投入村均4万元以上村级运转经费)、生产性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事业等。全县村级财务能保持收支平衡和有结余的村仅有426个,还有部分村收不抵支。
二、主要发展模式我们选取了该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比较典型的高沙镇月英社区、XX镇新平村、桐山乡中桃村深入调研,总结出该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三种有效模式。第一种模式:以资源生财。通过发包村集体机动地、柑橘园、山林、山塘、水库等集体资源获得收入。高沙镇月英社区人多地少,且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地带,不利于种植水稻,村里素有养鱼传统,但之前仅限于小规模、零散养殖,效益低微。为招商引资,吸引本地在外的成功人士回乡,大力发展特种渔业规模养殖,形成规模效益,该村村支两委将未承包到户的村集体零星土地,通过与村民调换,在渔塘比较集中的区域集中连片120亩,在此基础上,发动连片区域周边村民将农户承包的180余亩田地和渔塘,以每年每亩400元统一租赁给特种渔业养殖专业大户,以此方式将土地流转,开发形成连片300亩的特种渔业规模养殖场,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4.8万元。该村的另一项集体收入为该村将村级集体闲置土地或房屋租赁给个体,创办糖果厂、预制板厂、皮袋厂、煤球厂等小型企业,每年收取租金约6万余元,并带动了本地300余农民就业。此外,由于该村村支两委凝聚力强、公信度高,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企业老板也乐于向村里公益事业捐资,减缓了集体经济的支出压力。通过调查了解,XX县部分村,尤其是山区村还利用当地的水利资源入股兴办小型水电站,获得集体收入。第二种模式:以实体生财。通过利用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兴办工厂、公司、市场等各类经济实体,实现集体资产的增值,获得收入。XX镇新平村为城郊村,村里大部分土地被征收,村民人均不到0.3亩耕地,村集体利用城郊结合的区位条件,以村级集体土地拆迁资金为原始资本,在保留的村级集体土地上创办了城东加油站,实行业主经营,承包管理,集体每年收取40万元的承包经营费。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该村投入90余万,修建了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中心,并将一二楼门面房屋出租,开设农家乐餐饮,每年收取房屋租金18万元。现该村又已累积富余资金100多万元,正谋划创办新的经济实体,以钱生钱。XX镇蔬菜村在城南市场建立了2700余平米的中心摊位,每年收取租金,并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部分村利用国家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市场繁荣的契机,充分利用岩石、沙石等资源,投资入股创办采石场、采沙厂、环保砖厂等,壮大集体经济。第三种模式:以服务生财。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桐山乡中桃村利用建整扶贫的契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金银花产业。如今该村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户均种植十余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植户就有70多个,盛产期全村年收入可达800多万元。目前,该村村集体正筹划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预计每年可为村民和村级集体增收100万元。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雪峰蜜桔”是XX的主导特色产业,现种植面积近15万亩(新扩5万亩)常年产量近12万吨,桔农2300多户。XX县多山地丘陵,利于绿色无公害水稻和有机水稻生产栽培,全县共建立了1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和1万亩有机稻生产基地。为减少风险,增加收益,村集体引领创办了永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雪峰蜜柑专业合作社、有机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或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或为企业或群众提供中介服务,从中获得一定的管理费或服务费,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山地、桔园和水田等承包经营权,以及村级投入的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以集体股权的形式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以股利分红的方式壮大集体经济。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XX县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县整体来看,情况仍不容乐观,基于历史、社会、地域等因素影响,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年收入偏低,很多村更是集体经济“空壳村”。根据2011年农村经济年报显示,XX县566个行政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有33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9.4%。据调查分析,当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思路不清,整体氛围不浓。XX县是偏远山区,农村的干部群众思想比较闭塞,安于现状,求新求变意识不强,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表现在:集体观念逐渐弱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营承包体制的长期稳定,村民甚至村主要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却逐渐淡薄了,一门心思搞家庭经营,除非直接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一般对集体的事情很少关心过问,村里发展集体经济他们不反对,有了集体经济能为他们办实事,他们也很高兴,但要动员他们出钱出力,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却很难。总的来讲,是观望的多,实际去干的少。一些地区抵触集体经济。有部分人认为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下是不合时宜的。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权属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措施,也有人认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是为个人增加收入,中饱私囊。依赖性强,主动作为少。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依靠上级财政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部分村干部思路不清,思想上有顾虑,怕搞砸了受埋怨,部分群众怕搞毁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的压力和阻力消减了开拓进取精神,因为缺乏勇气,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二是集体经济缺乏基础支撑。就如同兴办企业一样,发展集体经济需要土地、资金等基础资源作为支撑,但目前农村大部分十分缺乏这些基础。表现在:集体经济资源少。一方面,村集体因改制、经营不善等导致原有的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林权改革等农村改革,使得土地、山林等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实际上基本分散到户实行家庭直接经营,加之国家对土地、山林等的流转使用管理严格,村集体可开发使用的资源普遍较少。村集体融资困难。集体经济的启动,需要资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同样需要资金,但是筹集资金的难度非常大。其一,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不具备法人资格,从金融部门贷不到款。其二,农业项目资金实际上是只对农民个人不对集体,集体经济从项目资金那里得不到支持。其三,农民还不够富裕,不少村至今还欠着农民的债,因此向农民集资也很难。加之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融资渠道窄,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缺乏。表现在:村支两委带头人致富能力不强,因循守旧,求稳怕变。村组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开拓意识不强,缺乏带领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自觉解放思想的愿望、踏实干事创业的热情低,引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组织宣传和引导做群众的能力弱。有的村干部长期呆在农村,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受到很大局限;有的村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热心没能力,“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一些乡、村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经历过集体经济的覆辙,心有余悸,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信心不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为发展集体经济所需要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和科技人才。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真正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既“留不住”,也“引不进”。农村有知识、有本事的人绝大多数走出了农村、脱离了土地,留守下来的主要是自身尚需要农村社会保障来供养的老年人和小孩。人才都倾向于在各方面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好的城市或大中型企业,寻找发展的空间,视线还未投向农村这个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四是缺乏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目前对农村的各种支持主要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村民个人,没有对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门扶持政策。而且没有统一的归口单位或部门管理,导致一些经济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同志对发展集体经济比较冷淡,认为村级组织不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不愿去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更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所需的配套的知识、技术、信息、服务了。
2013-03-12 14:12.cn
(1)忽视及缺乏对学生有关经济法应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经济法在很多非法学类专业中并非核心课程,所以很多专业队经济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许多非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经济法律应用能力就很难提高。
(2)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法律专业,所以大部分独立学院非法学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虽然有一些变革和创新,但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稍加些案例进行教学。目前的经济法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二是根据教师和学生喜好跳跃式教学;三是对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多讲,内容多,案例也多;与学生联系不密切的少讲甚至不讲。这几种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没学到经济法知识,也没培养经济法律应用能力,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3)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不足
大部分学生学习经济法都是被动地来课堂听课,即使有学生发问,也是针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某一个知识点问的相关问题,不会主动地思考老师即将要讲的内容跟生活或未来工作的相关度;或者不会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用经济法怎么去解释去思考。
独立学院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的对策
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的关键是树立重兴趣、重创新、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一)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
对于非法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重兴趣就是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和交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法律看做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努力使经济法还原到社会现实之中。使法律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
要使经济法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需要创建并实时更新庞大的经济法案例库。对入选案例库的案例有一些要求:一是客观发生的案例,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矛盾和利益冲突、争议的解决程度及结果、社会评价等要素;二是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要在全国知名的媒体上进行过追踪报道;三是要在经济法发展历程中有转折性或决定性的影响;四是最好是最近三年发生的案例,除非是一些经典的案例不受三年的限制。有了这样的案例库,才有条件说能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
(二)运用范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生对经济法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运用范例教学法,经常性的对学生布置一些跟课程有关的案例及案例分析或理论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演示。使学生能由点到面,并能够产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且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经济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实践性
通过建立经济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案例。经济法律诊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件。学生通过办理真实的案件,可以切身了解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学习处理经济法律纠纷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和训练处理经济法律事务的能力。这样既学到了法律知识,也学到了社会知识,更学习到了解决法律问题的技巧。
法律援助中心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直接面向社会,为符合条件的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常见的有,在教师指导下,给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代理诉讼。这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在国家层面给予了学前教育很多政策上的倾斜,以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而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老师,那么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在各方面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也包括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教改策略,以期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1-02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提下,要想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离不开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整合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教学的综合素质。其中,音乐教学活动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始终,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多是讲授单一的知识,并针对一方面的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易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忽略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在课程设置方面,显得较为单一。教师专业与技能相对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得到单一技能的训练,缺乏综合的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与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有着一定的分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与总体教学目标相一致,培养出能够体悟到音乐作品中的美,并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表现与表达,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得音乐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出美育的作用。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当不断整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音乐教学环节的质量。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般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与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对象不同。在音乐水平方面,前者招收的学生多是没有音乐特长,所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差。而后者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他们则是通过了基本的音乐技能测试而入学的,有着较高的音乐水平。这样来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较为吃力,不容易掌握较为全面的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由于在音乐教学方面的对象不同,应当采用更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因此,开展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对象为根本,设置科学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内容,不断完善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通常来看,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主要设置了以下课程:乐理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等。具体来看,在每一类的课程里还有很多的细化的部分,比如说在乐理知识的教学方面,就包含了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学前音乐教育原理、音乐教学法等;在钢琴教学方面,包含着钢琴基本演奏与伴奏等;在舞蹈的教学方面,涉及了舞蹈步伐的基本训练、学前儿童舞蹈的编排等;在声乐的教学方面,包含了演唱声音的控制,演唱的技巧等。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单一教学的方式,即每一项与音乐相关的教学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增强学生在音乐素质上的能力。这样来看,在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着分课、分科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也只具备单一的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学生很少能够综合的运用各种音乐技能于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可见,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音乐综合素养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将相关的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不能很好的整合到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来。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般来看,幼儿园在进行教师的选用上,通常考察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鉴于此,从高校角度来说,应当重视在音乐方面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
1.以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不断完善音乐教育的内容
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幼儿园同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及音乐教材内容,始终做到以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在音乐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视唱为主。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要学习基本的音乐教法,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学到的音?分?识和技能熟练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2.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改进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目标,即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质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教师来说,应当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改进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人才。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双向沟通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自身的欣赏音乐的水平与审美能力。另外,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方面,还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设备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使得教学活动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所理解与掌握,进而达到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3.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不断完善音乐课程教材
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业务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够强的幼儿教师,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为幼儿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加强在音乐课程教材方面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层面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以往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进度与内容的教材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坚持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适当的难度。合理音乐课程教材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另外,音乐课程教材的设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四、结语
当前,学前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想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好,培养出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在音乐教学方面坚持实用性与综合性的原则。通过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整合音乐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幼教毕业生。
参考文献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组织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面临机会和存在威胁,从而将组织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等。从实质上讲,SWOT分析法是对组织内外部各方面条件的梳理与综合,并通过现有条件分析得出组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设计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得出SWOT矩阵(如表1所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组织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充分利用优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优势,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独立学院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办学历史、办学主体、产权关系、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原因,独立学院发展也面临和存在一些问题。应用SWOT分析模型能够将独立学院的现有资源与所处环境反映出来,帮助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健康发展。
二、新形势下独立学院SWOT分析
(一)优势(S)
独立学院较普通公办高校存在如下优势:
1. 办学机制灵活。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按新机制和新模式合作举办的,采用民营管理机制,在管理制度、资金分配、资源配置、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提高效率。
2. 有一定行业背景和丰富企业资源。
独立学院的投资方普遍为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民营企业家,有一定行业背景和丰富企业资源,有利于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3. 有较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有利于积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独立学院较完全民办高校存在如下优势:
4. 有母体学校品牌光环。
独立学院的校名一般是由母体高校进行冠名,且办学之初授予的是母体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尽管后来独立授予,但母体高校的“光环效应”使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与生俱来就较全民办高校高。
5. 教育教学质量有保障。
独立学院办学起点高,办学伊始就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跨越了一般民办高校从专科甚至中专逐步升级的漫长过程,同时又有母体学校的资源保障和办学指导,教学管理较民办高校要规范,教学质量较民办高校要有保障。
(二)劣势(W)
独立学院较普通公办高校存在如下劣势:
1. 办学资金非常紧张。
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学费和财政划拨,目前生均已达2万元以上,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学费收入,生均在1万元左右,且还要缴纳母体高校和投资方的回报,切实用于办学的资金非常有限。
2. 师资水平总体偏低。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是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以硕士为主,高层次人才少。外聘教师以母体高校或其他公办高校的在职或退休人员为主,责任心较差、稳定性不强、流动性较大。
3. 办学优势不明显。
独立学院办学之初一般是照搬、复制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自己的特色与创新,虽然后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始终没有集中精力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改革中。
4. 学费贵入学门槛高。
独立学院学费是按民办收费标准执行,动辄上万,是普通公办本科的一倍多,让很多普通家庭学生望而却步,宁愿选择学费较低的公办专科或选择复读。
5. 毕业生受到一定歧视。
独立学院也称“三本”,较公办高校相比通常被贴上“分数低”、“学费高”、“学历民办”等标签,社会认可程度还较低,一些国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明确注明条件“不包括独立学院”。
6.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建校时间较短,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校园物质建设不够充足,精神文化建设不充分,与一些创办时间早、历史悠久的公办高等院校相比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较较完全民办高校存在如下劣势:
7. 定性难、管理乱。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但独立学院因办学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常常处于“非公非民”的尴尬地位,无法享受这些扶持政策。
8. 上缴高昂管理费。独立学院学费标准与完全民办高校差不多,但每年要向母体高校缴纳10%-30%左右的高昂管理费,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机遇(O)
1. 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仍然是好的。
独立学院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是明确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坚定不移的。
2.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大量应用人才。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应用人才。
3. 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推动了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4. 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开展硕博教育。
2012年北京城市学院等五所民办学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打破了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天花板”,今后民办高校不仅可以招硕士研究生,未来具备条件还有可招博士研究生。
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预计到2020年将步入普及化阶段,达到50%。独立学院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将在推进普及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威胁(T)
1. 国家宏观政策不确定性。
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管理与设置办法》规定的五年过渡期已逾三年了,独立学院到底还要不要规范验收,怎么规范验收,独立学院下一步到底何去何从等问题始终困扰大家,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开始出现办学信心受挫,办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2. 高等教育竞争愈发激烈。
独立学院面临的激烈竞争不仅来自同类独立学院,还来自公办本科院校和同类民办院校的竞争挤压。甚至包括部分高职院校的竞争,常有考生宁愿放弃“三本”而选择高职的情况。
3. 教育成本大幅度提高。
教育成本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师资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是随着高校发展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建设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使独立学院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成本的矛盾。
4. 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随着经济展速度的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既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也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再加毕业人数的只增不减,大学生就业形势可谓是越来越严峻了。
5. 母体高校不支持办学。
母体高校把独立学院当成“小金库”,只顾收取高昂管理费,对独立学院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则不闻不问,对转设民办处处设难,对规范验收给予的支持力度也有限。
6. 投资方办学趋利性重。
投资方投资教育的根本在于获取合理回报,如果投资方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欠战略发展思维和科学管理意识,将导致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困难。
三、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战略
(一)SO战略
1. 解放办学思想,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引进现代化组织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 健全董事会制度,把行业优势和丰富企业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3. 以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经验,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4. 理顺与母体学校的关系,强化母体学校参与办学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母体高校在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开办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提升办学层次。
5. 教学是中心线,加大教学条件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WO战略
1. 稳定一定办学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加大开源节流,规范财务管理,杜绝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加大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和双师型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院内涵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3. 集中人力、物办、财办在办学已形成的优势方面,选准突破口,做精、做强、做大,凝练办学特色,凸现办学优势,形成独特教育品牌。
4. 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学子能顺利完成学业,设立企业奖学金,对表现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和工学结合的岗位。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双学位或联合培养硕士博士教育,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6.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在学生中营造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在教师中营造爱岗敬业的良好教风,在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作风,塑造独立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
7. 呼吁政府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管理,明确独立学院身份,落实独立学院政策待遇。
8. 呼吁政府出台母体高校收取独立学院管理费的意见,降低管理费比例,或要求管理费部分返回独立学院用于办学。
(三)ST战略
1. 呼吁政府出台独立学院专项政策,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明确独立学院发展方向,维护独立学院、举办方、投资方以及在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2. 呼吁政府扩大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费标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使独立学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无论是民办教育还是公办教育,都具有公益性属性,呼吁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一定的生均拨款,缓解教育成本与办学质量的矛盾。
4. 就业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
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开展校地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5. 无论是转设还是继续合作举办,都要进一步理顺与母体学校关系,明确母体学校权利和义务,给学院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6. 呼吁政府出台取得合理回报的机制,在不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兼顾投资方合理的经济效益,保护投资方积极性。
(四)WT战略
1. 按照国家导向,转设为完全民办学校,解决不公不民的待遇。
2. 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理学校、母体高校、投资方的关系,明确董事会、党委、行政职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3. 加大宣传,重塑学院形象,提高社会满意度与知名度。
4. 建立举办双方一定的退出机制,妥善解决终止办学事宜,维护各方权益。
四、结论
综上分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需要充分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去除劣势、规避风险,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稳固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辉.独立学院办学契约执行效率低原因分析基于声誉和法律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43-46.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3-54.
[3]季诚钧,何菊芳,方文彬.独立学院办学现状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25-29.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 档案管理 必要性
一、高校信息公开的新形势
2010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高校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促进高校依法治学的重要举措。2014年7月,教育部又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清单提出10大类50条需公开的信息,涵盖高校体制机制、招生考试、资产财务及收费、人事师资、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学风建设、学位学科、对外合作交流等各个方面,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扩大社会监督,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湖北省教育厅于2014年10月公布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根据湖北省的實际工作情况,对本省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要求,清单也提出了10大类50条需公开的信息,明确了各类信息的指导处室,切实将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同时要求各高校要把做好清单的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校长领导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真正将推进高校信息公开、提升公开效果、增强高校工作透明度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深入细致地抓实抓好。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途径和要求、监督和保障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随着《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实施四年多来,信息公开工作逐渐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尤其是一些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行为规范的高校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且运行良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出台则是推动高校信息公开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具体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二、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做好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在这种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作为近十余年来逐渐崛起的高等教育新兴力量,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2008年,教育部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时明确将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最早一批独立学院是在1999年创办的,创办之初大多是依托公办高校办学,从而使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兼具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特点。在独立学院办学的探索阶段,因为办学形式相对灵活,许多问题尚未明确,的确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各类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独立学院虽然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但是外界的关注仍然不减,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社会大众希望更多地了解独立学院办学的各类信息。
高校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主要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独立学院亦是如此。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质和社会认可度,教师和学生对于各类信息更加敏感,更加迫切地希望了解学校的各类信息,希望从学校真实有效的信息中获取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教育范畴,那么必然会有社会资金注入,对学校的办学行为产生影响,再加上与公办高校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学院必然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办学的透明度,积极配合社会监督,才能促进良性发展。
三、档案管理在高校信息公开新形势下的应对
档案管理部门作为高校信息的重要集散地,一方面要做好档案的保管,另一方面更要做好档案的利用。在高校信息公开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部门将不能仅仅作为保障部门的角色出现,更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担当起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使命。
许多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主要致力于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招生等方面,对保障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意识不强,资金投入有限,同时,用人机制和人事制度不够明确造成人员变动较大,或者没有专职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容易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空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对独立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如何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的基础做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是值得引起思考的问题。
1.积极转变档案观念,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过去数十年,档案管理在高校日常行政管理中总是作为附属单位和保障部门,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新建院校,完善的档案资料在学校发展历程中,能完整记录学校各个发展阶段,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能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必须是以档案材料真实、全面、完整作为基本前提的。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一方面要明确档案管理在高校信息公开中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加强档案收集和保护的意识。只有从根本上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才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信息公开工作打牢基础。
另一方面,高校信息涵盖的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收集的难度大,但档案管理部门具有将各类信息汇总整合的功能,而在新形势下,不应拘泥于以往的单一功能,应在高度重视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工作机制,引导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信息的处理,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并熟悉学校的行政管理,才能在信息公开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处理优势。
2.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国内高校档案管理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这些都对信息公开与利用产生影响,而要改善这类问题,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档案材料的形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档案。近年来,许多高校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也开始运用到办公中,电子档案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多。档案管理工作应将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如档案管理网站、电子信息检索工具等进行档案管理。许多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因为历史久远、档案材料数量庞大、资金短缺,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此时,独立学院的档案管理就显现出优势,一方面,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档案材料的数量相对不大,要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的改革相对容易操作,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实行成本办学,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这些都有利于独立学院统一规划,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新兴技术,适应档案管理的新要求,应对信息公开的新形势,满足更多人对独立学院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公开的方式和信息利用上,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该顺势而为,打破传统的查询借阅方式,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更多地利用电子媒介如信息公开网站、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及时发布信息、提供信息查询,提高信息公开的实效性和信息利用的效率。
3.培养档案管理队伍,提高人员专业水平。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以手工为主,效率较低,档案管理人员仅熟悉档案业务知识,对于高校内部业务及其运作并不了解,难以适应高校信息工作的新形势。独立学院创办时间较短,许多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尚未完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熟悉档案业务和高校信息工作、能熟练操作数字化系统、专业素质高的档案管理队伍刻不容缓。在加强档案业务培训的同时,应当注重档案管理人员对新知识的吸纳和新技术的培训,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对高校运行机制的熟悉和信息公开制度的把握,能够主动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热点信息,处理好档案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切实为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推动独立学院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化。
综上所述,在高校信息公开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发展机遇,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将信息公开与档案管理予以整合,发挥档案管理的信息处理功能,积极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从而更加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熊欢欢.高校信息公开与高校档案提供利用的差异化与整和性研究.档案管理.2011.3
[2]范蕾.高校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中国科技信息.2012.22
【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经济法实践课程改革初探论文】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09-07
浅析新形势下澳大利亚养老基金改革07-10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1-06
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01-16
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点滴论文12-28
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探讨论文01-03
新形势下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实践思考07-02
新形势下高中教学管理改良思考论文10-05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