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通用10篇)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⑴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⑵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⑴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⑵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学情分析〗

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部分(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教学环节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播放录像片段《天气预报》。2、谈谈张掖的天气。(收听或收看)3、出示《苏轼避雨》,引出课题。4、明确学习目标。

⑴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⑵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⑶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由《天气预报》和《辛弃疾避雨》视频和动画片段,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发布“张掖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

峰峦一霎间预兆征兆弥漫轻盈月晕 2、抽查朗读:(2)(5)(7)。

3、范读,练习朗读:指名1人朗读。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出示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⑴文中哪句话点明了“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⑶哪些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云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⑷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什么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⑸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2、全班交流: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探究质疑,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过渡: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3、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

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机动部分: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分为三大板块:“晴天云”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云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摘录关键词语,二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三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在掌握了这一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完成“雨天云”部分,进一步训练这种阅读能力。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扶、放的一个过程。通过对8种云介绍顺序的讨论,学习分类说明这一显著的写作特点。“云的光彩”部分作为机动内容处理。)

五、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3、以小组为单位,用分类说明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教学启示】

得: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较为扎实。

看云识天气说课稿3 篇3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二、说学情: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七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也不多,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将 知识目标定为:

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能力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特别是比喻这种修辞的使用,要求学生进一步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和运用这种修辞的好处。

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2、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特别是领会比喻等修辞准确生动的特

四、析教法: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谈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分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课文,整体把握。

(一)激发学习兴趣,讲故事导入: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我在导入时先以故事开头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吧。诸葛亮成功借箭后,鲁肃对孔明说:“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回答:“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也并非神仙,而是会“看天识云”。今天,我们也来长长见识,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

用这个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便于引出课文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记要点: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2快速默读析结构: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先做旁批,再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没有中心句的找关键词概括),可以很快的理清层次结构,把握课文的大意。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老师总结:这种结构方式:总——分——总

学法指导:根据找到的关键句(段落中心句)判断文章的结构。

学以致用,课文中其他的地方也有运用这种结构的,请同学们找出,并体会它的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试着用这种结构方式。(顺便进行作文指导,一语带过)

3大声朗读感语言: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本课语言特色,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环节可这样进行: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学生任选一处特色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对其特色作一点儿品味,体会其中的无限妙处。

当堂设计:设置小练笔用今天学到的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要求形象生动

作文片断训练:

任选一题:《我眼中的云》、《假如我是一片云》、要求:仔细观察,细致描绘。

三交流收集促积累(用课件出示一些常见的谚语,将搜集到的谚语等让学生积累)

四、板书:

一(1)总层次清晰

二(2—6识分思路明确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作者大量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刘禹锡有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头转向yūn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研读课文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二)精读,讨论探究: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总结: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三)品味赏析: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2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品味语言:

(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2)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3)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4)“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5)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6)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 3 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课堂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分类)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清文章思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3.通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 体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重点

1.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 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昨天傍晚,我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一位老农一边装玉米一边说:“明天要下雨了,今天得抓紧时间把玉米收到家里!”让我们来猜一猜,他是靠什么预测到今天天气情况的?(学生回答:看云)的确,让我们抬头望一望那高远的天空上漂浮的云彩,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文字,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展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四、讨论探究,理清层次

1、关于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主要是从云的形态和光彩两个方面说明的。粗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了那些形态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

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形态: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光彩:晕 华 虹 霞

2、精读课文,分析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A.明确任务:分组选择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课文中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B.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自说自讲;教师巡视指导。

C.学生发言,课堂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

D.小结

3.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他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话说明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A.学生发言

B.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引用谚语的好处

C.要求学生搜集并积累生活谚语(多媒体展示)

4.小结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但我们读来却条理清晰,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所介绍的内容了然于胸,但最主要的是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五、品味语言

1. 齐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明确:美)

2. 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了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而本文采用最多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比喻在说明文里俗称打比方,是本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

3. 联想拓展:尝试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摹事物(多媒体展示)

六、课外延伸

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学生讨论发言。

七、布置作业

请细心观察,并留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笔记。

●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招牌

总                                  云    ----天气

高薄

形态:

分                                             低厚

光彩:晕 华 虹 霞

★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课文内容设计

★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 看云识天气谚语

★ 初中生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 小学生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 语文课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看云识天气 篇6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展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

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

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

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附板书:

形态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3、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故事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整体感知

1、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3、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各位听众,大家好!

我是天气播报员_ _ _,请大家先来看今天的云图,它_ _ _ _ _ _,所以今天的天气_ _ _,_ _ _ _

四、讨论全文结构。

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 比较阅读下列语言,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①A:有的轻轻地飘在空中。

B: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②A:“天上的白云本来很美,但突然乌云密布,晴空万里的天儿就下起了大雨来。”

B:“它们(天上的云)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③A: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B:天上的薄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是阴雨风雪天上的云,(4)有的像_ _ _, _ _ _; 有的像_ _ _, _ _ _ 有的像_ _ _, _ _ _;还有的像……,像……,像……(难以描摹的事物,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七:总结课文。

八:拓展-------万种风情说雾

现实生活中,不仅仅通过“看云”能识别天气,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你能说说吗?

九、、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⒉请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3.完成练习二。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看云识天气谚语 篇8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看天象识天气谚语(四)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9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趣味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向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经过“云”的变化,能够“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能够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资料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能够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能够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之后介绍了能够经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终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能够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能够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朗读第一段。

2.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头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资料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之后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之后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终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资料,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资料。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明白: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景: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1.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资料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10

《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我已经讲过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经典说明文文本内质的发现的确需要一个觉醒的过程,多重构建中说明要素的多样性,往往形成说明文教学的多姿多彩。我常想,如何突破传统教法,把重点放在学习说明文的阅读规律上,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以清晰目标统领课堂教学

作为有效性学习的控制手段,目标明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初一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说明文,对于如何阅读说明文,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习并不清楚。因而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从“说明文阅读能力的主要考查点”开始,让学生明确这样几个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2.划分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理清说明顺序,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

3.分析文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找出文章的重点词句(中心词、关键句),;理解他们在文中的作用(从表意、结构方面分析)。

理解语言的表达特点,准确的对词语的修饰、限制作用进行评析。将应掌握的知识内容直接以强化目标的方式呈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是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知道阅读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学会以目标统领自己的课堂学习,有目的的完成说明文的阅读过程,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与涣散。

目标明确,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进入说明文阅读的学习状态。经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趣味获得过程中掌握说明文的阅读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在讲授《看云识天气》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在理清文章条理、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体,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及方法。

二、以比较阅读切入教学内部

在讲到本篇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即生动说明时,我特意找了一段卷云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和课文中的说明语言进行比照,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上的异同:

卷云产生的高度很高,一般距地约6-12千米,至少5500米高。也可以在海拔比较低的寒冷地区存在。在这样的高度上,空气温度很低且水汽很少,云由细小且稀疏的冰晶组成,故比较薄而透光性较好,洁白二亮泽,常具丝缕结构。

那是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轻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

这种方法让学生怀着一种学习期待去阅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结果学生很快发现,第一段的语言无修饰语,很质朴,很平实;而第二段的语言生动,原因是用了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修辞方法,从而掌握了说明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并且了解了写作说明文语言生动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变得读写能力。

在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我也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如: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天上挂什么云就出现什么样的气候。天上挂什么云就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气候”和“天气”两个词的区别。通过这个题的设置,教会学生准确使用词语,同时渗透作文需要反复修改的道理。

三、用多媒体激活课堂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放在感官的眼前。”多媒体教学满足了这个要求。在说明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了多媒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这节课的结尾部分,我制作了一些美丽的云彩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在,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灿烂,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于是对《看云识天气》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

2.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文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以表格进行归纳,课堂气氛容易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有的学生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天气情况。总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的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四、以方法养成引领学生阅读

经过师生步步深入探讨,我们总结出三条阅读科学小品文的方法,供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借鉴。

1.弄清文章阐明的科学道理。我们阅读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弄清文章阐明的科学道理是第一位的。

2.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品析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二是品读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3.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很多科学小品文运用文学的笔法,借助于科学的内涵来抒发激越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对科学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的自然流露。体会这种情感,能够丰富感情,培养、滋润我们的人文精神。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要教会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说明文的阅读中发现阅读说明文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较难理解的说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惧感,阅读这样的文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急于尝试的感觉,就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步骤。因为学生的理解力是有差异的,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理解力差的学生也就能正确理解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也就让喜读、会读、善读说明文成为可能。

上一篇:2024综治维稳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下一篇:教研硕士 英语教学 答辩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