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培训行业分析报告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it培训行业分析报告(精选7篇)

it培训行业分析报告 篇1

根据行业结构统计,当前我国IT产业从业人员在400万到500万人左右,并且有92%的从业人员表示需要提升IT技能,有42%的参与者表示非常想参加IT培训。尽管IT培训行业成长空间巨大,但竞争也相当激烈,由于当前IT教育界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服务、产品、招生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将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的最有力武器。

这主要是因为,IT职业教育机构如今已经不再能只单纯地站在培训一个角度来审视市场,而必须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化,将后续服务和引导性教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为学员和IT企业更好地搭建桥梁,推动行业人才结构优化。围绕这个思路,许多IT教育培训结构已经开始了不同方位的尝试,如:东方标准转型为IT人才服务公司,走出了单纯的教育培训领域,力图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上有更深的进展;新华电脑教育与国内近5000家著名IT企业签约,作为其人才需求输送渠道,同时聘请国内外专家团做精专课程设计。

纵观中国IT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IT职业教育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消费者由最初的盲目消费,日益趋向理性选择,变得越来越关注教育机构的可信度、教学质量和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类花样百出的招生广告、鱼龙混杂的IT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在行业自由竞争愈演愈烈,IT培训行业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日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有专家预测,这一趋势在未来的3年内将更加清晰。

华育国际:订单+实训

华育国际成立于2000年,主要进行IT职业教育培训、认证、技术研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印度IT职业培训项目在国内最早的实施单位之一,创立了国内“T”型人才培训模式,是“国家高端IT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唯一指定的实训基地。

针对大学毕业生学历高、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现状,华育国际特别开设了Eduask-SECSE课程,在教学中增加大量的实践环节,花巨资建设软件工厂和网络实验室,给学员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并让他们参与到企业项目之中。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其内容完全根据企业需求来设计,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强调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以需订产”,将招生和人才输送完全市场化。

其中,“订单”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点对点,即华育国际和各个IT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企业向华育国际下用人订单,华育国际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对学生进行定制培养,学生一毕业就直接送到企业里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完全实现学习、就业一条龙的“会员制”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方式是点对面,华育国际根据一类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安排课程设置,把教学和就业紧密的衔接起来,社会中这一类企业热需什么样的人才,华育国际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保学生就业面宽广。

“实训”则是按照“双元制”教学,不仅教给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掌握IT技能。在培训方式上,以项目实战带动教学,上课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以案例贯穿教学,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企业项目,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校园式模式,实训则是工厂式的、学徒式的,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IT名企的实际研发项目,能

全面掌握规范的开发流程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大量中小型企业对IT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深受大量需要就业、转行的中等和低学历人群的喜爱。2007年,随着资本的进入,华育国际擎起了拓展全国市场的大旗。先后在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多个省份、自治区建立直营分校和就业中心。独立营运并开发的项目横跨IT教育的等多个方面。但过快的扩张也同时埋下了隐患,人才储备不足和管理失控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最终酿成了多个分校的倒闭。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兼顾规模化和个性化、确保教学品质,成为华育国际最为紧迫的问题。

安博教育:打通产业链

当前教育领域最大的整合者安博教育集团成立于1999年,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攫取第一桶金后,其业务触角迅速延伸至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业务链拓展至中小学教育与就业培训的中间环节—高等教育领域,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产业链。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的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安博通过搭建桥梁,解决大学生和企业之间需求的错位,开辟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即IT实训。所谓实训,是协助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从而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加快从学生到合格员工之间的角色转变。2006年4月,安博教育联合教育部推出“IT实训推广工程”,覆盖了全国上百所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完善IT人才教育体系。

安博的高校合作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新建学院,即双方共同成立新的二级学院,安博引入企业、技术、设备、教学等多方面资源,校方负责申办资质及生源,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二是共建学院,即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合作部分专业,以学院形式独立运作,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三是学院外包,即根据校方实际情况,学院委托安博负责全面运营,校方负责监督管理;四是共建实训基地,即与生源规模大的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IT实训中,参与实训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学习者进入实训基地后,其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员工,接受“公司”分配的职务,佩戴员工胸卡,每天打卡上班,并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业务项目。而且,产业园的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由安博负责对外承接项目,与用人实行定制培养(IBT),选定和企业业务相关的课程和任务,并配合企业的实际操作练习。

目前,安博教育已与4000多家软件公司达成协议,采用IBT(企业定制)模式为其培养人才,准学员一旦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公司工作。至今,安博教育在杭州、苏州、上海(昆山)、大连建立基地,结合当地人才战略,在软件企业集中区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以大连为例,安博与大连高新区合作,未来8年每年向大连高新区输送1万名IT人才。

目前,安博教育与全国近40所高校签署了院校合作协议。同时,随着国内多个城市提出转型,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路,比如大连计划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城市,南京正着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苏州昆山正从制造中心转向金融服务外包城市等,对人才储备提出了新要求,安博的IT实训与地方政府转型的诉求不谋而合。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

建立IT实训基地,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

然而,作为中国教育产业的巨型航母,如何整合资源,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安博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师资力量也将是制约安博高速成长的主要因素。随着IT 实训和院校合作的持续推进,安博将对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产生巨大的需求,能否满足这一需求,直接关乎业务复制的进度。

北大青鸟:特许经营模式

北大青鸟IT教育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最大的IT职业加盟式教育机构。依托杭州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北大青鸟通过院校合作和特许加盟两大经营模式打开了市场。

2000年,北大青鸟IT教育创造性地将特许经营模式引入到IT职业教育领域,在全国建立“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授权培训中心”。所有中心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发展速度之快、经营规模之大、学员人数之多,在全国众多IT职业培训机构中一枝独秀。

北大青鸟首次提出“软件蓝领”的概念。强调不一定必须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能成为IT精英;不一定必有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才能成为IT工作人员;不一定高学历的人才能成为IT精英,第一次将高中毕业生、大专生作为IT培训的主力。

北大青鸟任何一种IT教育产品的研发起点,都始于围绕用人企业实际的深入调研,调研内容来自于不同类型企业的领导人、部门经理、员工代表等不同层次,更有对大量招聘信息的全面分析,坚持按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北大青鸟IT教育将职业课程体系与校方现有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开发出针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产品,并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向合作院校输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产品,并将职业课程体系与校方现有的教学优势结合。如今其成功开发出的课程包括,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BENET(网络工程师培训)、BTEST(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学士后(针对大学生的JAVA、.NET和Android的软件工程师培训)以及针对院校合作的课程置换产品:ACCP启蒙星、JB北极星等六款IT职业教育产品。其课程研发团队由来自学术界、IBM公司、微软公司等IT领域的权威学者和技术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结合IT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开发出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作为首个把特许经营模式引入教育培训领域的机构,北大青鸟IT教育在业界率先推行标准化,撰写出教育培训行业第一套标准化手册。每年更新修订,公开出版发行。2008年最新出版的《北大青鸟IT教育标准化手册》,内容涉及107个工作岗位,共有2714个业务事件,394个工作流程,1400余项质量标准,总计五百余万字。

目前北大青鸟IT教育全体系员工10000余名、授权培训中心240余家、合作院校500余所,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帮助40余万人逐步提升就业技能。

特许经营模式尽管有诸多优势,但其中也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利益关系。除涉及合同关系外,加盟企业与特许经营方之间还有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上的种种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在IT培训业中尤为明显。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特许经营模式的另一个大问题。对人才的复

合性要求往往使得特许经营企业很难找到数量与其扩张速度相应的合适员工,重点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寻求和培养技能与品德都良好的新员工,是摆在北大青鸟面前的一大难题。

达内科技:远程教育规模化

达内IT培训集团2001年成立于加拿大多伦多,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投资,直接引进北美IT技术,以具备国际化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作为师资来源,结合中国IT企业的现状,定制化培养高端IT人才。

教师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早已成为各个培训机构争夺的重点,而且付给老师的薪酬是IT 培训机构最主要的成本。目前达内的教师队伍由来自Sun、惠普、IBM、摩托罗拉、亚信等公司的大约50 名工程师组成,平均拥有6 年以上软件开发经验。既保证了各加盟点的师资质量,又促进了招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达内从2006年起开始推广“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将达内的课堂引进各个地方,将已有的教师资源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共享。通过网络平台,达内迈出了规模经营的步伐。目前达内在上海、广州这些重点城市,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培训中心,此外他们还在各个高校推广这种远程教育模式。高校提供课堂和学生,达内提供内容,这种合作方式被称作“课程置换”。2006年以后,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差不多有三四万的规模。

创新的教育模式,为达内IT培训集团赢得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VC与集富亚洲JAFCO ASIA风险投资的青睐,并于2008年10月成功完成了第二轮融资。随后,达内斥资1亿元,推出大学生IT就业援助方案“暖冬工程”,计划未来3年内,通过IT实训,帮助10000名大学生实现就职,接受援助的大学生将享受“零首付,低押金或免押金,就业后分期付款”的优惠学习条件。将IT培训与就业挂钩,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达内还与国内近千家知名IT企业签署了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同时也与SUN 微软 亚信 SINA SOHU 中国电信等知名厂商、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还与百余所高校实行院校合作。定期为学员开设学员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参观软件企业、企业学员见面会等等,通过实训体系对学员进行“虚拟企业管理”,除此之外,达内每年一月份召开企业用人订单的洽谈会。通过洽谈会,一方面更准确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达内会针对性的培训学生,比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出路,让企业找到可用之人。从2002年至今,9年的时间,达内科技在全国开办了30家培训中心,同时在读的学生5000—7000人,一年培训的学生达到2万人的规模。

it培训行业分析报告 篇2

一、国内IT行业项目管理概况

我国早期项目管理意识欠缺, 执行项目过程中往往存在时间拖延, 费用超支, 人员冗杂等问题, 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国内市场面临着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的强烈冲击, 项目管理才逐步的被企业和政府所重视, 其创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IT行业的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的投资, 但过速的生长导致了项目管理的粗放, 同时兼具IT技术和项目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匮乏也成为了IT行业项目管理建设的主要阻力。数据显示, 我国IT行业的投资项目成功率很低, 绝大多数会完全失败, 其原因之一就是项目管理工作不系统不完善, 项目管理五大基本过程和九个管理领域之间不能协调运作。IT项目仅仅通过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是远远不够的, 项目组织的内部机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完善的项目管理会帮助企业甚至政府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能够明确范围、控制进度、费用、质量在计划内实行, 最终推动项目成功。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产业的逐步成熟使得IT行业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看涨。

二、国内IT企业组织结构现状

现代化企业为应对多变的环境和市场, 纷纷进行组织结构的再造。目前, 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全面变革中, 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比先进的技术更重要。在实际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激励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居多等。适时变革组织结构使之与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这是IT企业全面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IT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为弱矩阵形式, 即传统的行政结构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在此基础上, 由不同部门的人员组建项目组。

弱矩阵项目组织的特点是:项目经理权力有限, 全职项目组工作人员比例不超过25%, 行政职位处于兼职状态。因为原有行政部门的影响, 各部门间的配合会不同程度受其左右, 而一个完整的项目必须是多部门配合完成的。如在产品立项时, 需要产品部门的调研;在需求分析时, 需要售后部门以及设计部门的配合;在开发过程中, 需要各项目小组之间的配合。长远来看, 弱矩阵组织形式必将向强矩阵模式转变, 但也要看到, 实施项目管理需要企业文化的更新, 企业必须情愿采纳新的管理模式并对项目管理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而这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三、IT企业项目经理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IT行业的发展, IT企业已相继引进并实施了“项目经理制"的管理模式, 即按照其各自的业务, 设立多个事业部并只负责其职责内的项目。事业部内部按不同的项目分设项目组和相应的项目经理来把控项目实施。

引入“项目经理制”本应对企业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巨大帮助。但目前现状却不够理想, 主要由于项目经理缺乏项目管理经验, 不懂相应项目的技术, 没有足够的权力, 缺乏全局观念或关键性文件不能被及时的颁发, 而造成项目经理与项目脱节, 项目组不能统一目标和方针, 项目经理责大权小, 授权模糊或无授权, 公司未按照责任进行利益分配, 进而导致项目失控, 工作效率低下和项目经理对工作职权概念不清等问题。总之, 项目经理应对项目全面负责, 明确其责、权、利并落实, 是企业开发内部隐形实力、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效方法;是项目成败及项目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四、国内IT项目管理新研究

(1) IT项目管理中的虚拟项目团队。企业需建立全球化战略, 使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 建立分布式全球化虚拟项目团队, 用团队协作的形式对服务或产品进行设计、开发、测试及维护。

(2) IT项目管理的资源优化模型。项目管理的资源优化属于组合优化问题, 研究这类问题的新方法有随机搜索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 现尝试将处理组合优化问题研究中较领先的蚁群算法运用到IT项目管理中的资源优化中, 以解决实际项目中的具体问题, 探索新型算法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3) IT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是IT企业的战略决策, 项目管理办公室 (PMO) 是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其业务流程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项目管理完善的大型跨国企业中, 都设有明确的项目管理办公室 (PMO) , 如惠普公司服务部门, IBM的全球服务部门等。

(4) IT项目管理中的量化管理。IT项目管理中实行量化管理的较成熟的理论是6σ管理体系。6σ量化管理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 追求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σ在统计学中表示标准偏差, 用来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在可计量连续的质量特性中, 用σ表示其测量值在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差异程度。几个单位σ值表征质量品质的计量尺度。

CMM, 即能力成熟度模型, 是更详尽的量化管理的工具盒方法论。起初CMM是对软件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描述, 后来被引用至IT行业。将软件开发看作一个过程是CMM的核心, 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量化进行管控和分析, 经由五个持续进化的层次来评审项目的发展进程。

IT行业项目管理前景广阔, 却又有着众多的挑战。要适时变革组织结构, 提高项目经理素质, 为IT行业的项目管理创造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吕菱.IT行业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04.

行业分析:水利、医药、IT 篇3

东方证券

投资要点:

1、不利因素出现转机,2013管材招标将成催化剂。

2、重点关注青龙管业和龙泉股份。

2012年四季度以来土地市场已经在回暖、全国“三税”收入出现稳步增长,受此影响的地方水利自筹资金及水利基金也将增加,而国家预算内资金来源稳定,因此预计2013年起,水利投资或将驶入快车道。

近几年来水利投资增长明显慢于铁路及道路,我们认为,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金融杠杆的差异,与水利投资整体的低杠杆不同,水资源项目(主要包含调水、引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因其单体规模较大,受益范围较为明确,项目毛利率亦明显高于农田水利等小项目的特征,存在加杠杆的可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水资源工程最有望实现项目进度及投资的超预期。

近两年我国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战场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河北-河南段配套工程,为实现2014年底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全线通水,河南段2013进入管材供应阶段,河北段大部分管道招标也将于2013年内完成,我们测算河北段配套工程PCCP招标额近乎河南段的1.4倍,且项目单体规模大,明显利好于中游PCCP管材制作业龙头上市公司,我们判断,2013年上半年河北段管道项目的招标将成为PCCP管行业的催化剂。

投资策略:在四家PCCP管上市公司中,我们首选青龙管业。主因:拿单能力强。青龙管业河南段PCCP中标额居第二位,目前PCCP在手订单约10亿元,为12年PCCP业务收入预期值的3.4倍。其次青龙管业“区域化+专业化”扩张战略不仅增加了当地PCCP市场议价能力,也控制了运输成本,保证稳定的盈利能力。

其次关注龙泉股份。龙泉股份除了突出的拿单能力外,其资产周转速度也快(存货及应收账款控制好),ROA水平业内最高。

医药:一季报预期良好

兴业证券

投资要点:

1、一季报整体有望加速增长。

2、行情尚可持续,坚定持有医药股。

2013年一季报预期向好:我们认为,由于2012年行业数据前低后高,医药板块2013年一季报整体有望加速增长,其中一季报业绩存在高增长或有超预期增长可能性的公司包括:红日药业、信立泰、双鹭药业、新华医疗、瑞康医药、科华生物、健康元、千山药机、康缘药业等。

从政策层面来看,短期内出现实质性利空政策的可能性较小。我们认为,医药是盈利增长确定性最高的行业之一,维持“一季度是医药板块较好的投资时点”这一观点,在业绩和政策预期均向好的情况下,合理偏贵的估值并不构成看空的理由,我们继续看好下阶段医药股的投资机会。虽然前期大幅上涨之后板块短期内不排除有震荡甚至回调的可能性,但行情尚可持续,建议继续坚定持有医药股,而且未来如有调整仍然是买入的机会。

推荐组合:就2月份而言,我们延续此前的两条选股思路,建议配置业绩增长确定的低估值品种,和一季报预期良好的成长股。兴业医药2013年2月份的组合是:信立泰(13年一季报预计增长40%以上)、双鹭药业(13年一季报预计增长40%以上)、新华医疗(13年一季报预计增长40%以上)、丽珠集团(预计13年增长25%,估值23倍)、科华生物(预计13年增长25%,估值22倍)和华润双鹤(预计13年增长20%以上,估值20倍)。此外,在2-3线股持续大涨之后,一线白马股的估值优势开始凸显,建议积极配置云南白药、天士力、恒瑞、华东医药等白马股。

IT:物联网和营改增传来利好

申银万国

投资要点:

1、国务院发布推进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

2、营改增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年报将近,将检验投资者的成长预期。都以成长的名义,投资者的理念其实有差异。一类投资者从概念出发寻找投资线索,可行的概念转化为企业的业绩,至少要经过(1)产业政策的执行或者产业逻辑的可持续性在未来不会扭转,(2)相关企业的发展战略正确,(3)相关企业的执行力过硬。即使可行的概念,考虑到以上要素的不确定性,真正实现投资者业绩预期的概率也并不高。还有一类投资是投资企业盈利能力的均值回归。例如,2012 年铁路行业的投资下滑,导致相关软件公司业绩下降。未来铁路行业的投资恢复,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如净利润率)可能达到大大高于现在的水平。

计算机行业要以成长的名义,区分以上三类投资。第一类投资是成长股投资,成长股投资的风险在于产业趋势发生不利变化,企业的战略发生偏差,企业的执行力弱。成长投资需要耐心,企业经营需要时间,所以成长型公司的复合增长率并不一定非常高,它们的魅力在于可持续。投资者往往把第二类投资误认为是成长投资,其实是诉诸于人性的概念投资。概念投资的魅力在于短时间获得巨大投资收益,风险在于较差的市场环境使其他投资者无心追逐概念。第三类投资是周期投资。

近日,国务院发布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无实际超预期之处。财政部在2013 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上表示,今年营改增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后年,营改增将推广至全国。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首次实现跨行业TSM平台对接,金融IC卡可远程申领。中国移动与招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曾经胶着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越来越清晰。

2013 年南方电网进入信息化建设高峰期有利远光软件,信雅达通过CMMI4 认证利于2013 年软件招标,汉得信息总经理再次增持股份28.3 万股反映业务信心。上调航天信息13 年税控设备价格和物联网业务规模。推荐远光软件、航天信息、汉得信息、神州泰岳、信雅达、海隆软件,特别推荐成长和估值都有吸引力的远光软件。

环保:紧握一条投资主线

中信证券

投资要点:

1、新型城镇化仍是环保投资主线。

2、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2012年度减排目标全面完成,2013年空气问题突出显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有望加快推进。水相关问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出台,2015年需达最低水平;政策要求供水企业2013年底前建立水质信息公开制度,成本逐步公开透明有助提升运营水平,更利于减小水价上调阻力。土壤问题工作方向进一步明确,年内细化政策值得期待。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地下水问题,需妥善处理处置城市污水、渗滤液、危废等污染源、完善管网等收运环节、工业企业园区集中、自来水升级改造、逐步开展地下水体修复。此外,大幅提高地下水水资源费、加大污水回用力度、再生水回灌等将是控制超采、改善地下水环境有效措施。

IT行业分析 篇4

好的:

1众多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手段。软件产业,更是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it业相当给力。电子工业世界第四,其中收录音机、电话机、彩电、彩管、音响设备、VCD和一些基础元器件的生产规模世界第一。

2近年来,中国it也一路稳步增长,上半年实现销售利润282.2亿元,电子产品产销率为96.6%,增幅较大的产品有手机、台式及笔记本电脑、背投彩电、打印机等,彩电、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也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

3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计算机行业实现IT产业利润62.8亿元 同比增长33.4%

对全行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为45.9%

上半年生产增速达到46.6%

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居行业之首。

电子元器件行业上半年生产增长22.6% 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5.1%

拉动行业增长6.8个百分点。

4电子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123.5亿美元。

出口额为569.1亿美元

同比增长47.1%

增幅高出全国外贸出口增幅13.1个百分点 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9.9%

对全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37.7%

拉动全国出口增长34个百分点中的12.8个百分点

进口总额达到554.4亿美元

同比增长54.6%

实现贸易顺差33亿美元。

不太好的:行业高端人才紧缺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有关文件,高端人才匮乏是中国软件产业当前发展最致命的阻碍因素之一,低水平软件开发人员让中国大多数软件企业陷于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开发状态,导致国内90%以上的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不到50人。

据国内权威调研机构统计数据披露,北京市近20万名软件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以大专、本科生为主的中端人才和以软件基础开发人员为主的低端人才数之比约为1:6:3,在湖南近2万名软件从业人员当中,这个比例为1:5:4,与此相同的是,在全国约90万软件人才结构当中,一样的体现是:中间大,两头小。

2国内软件人才知识和培训结构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中国在软件总体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研发等方面缺乏高层次人才,整体上存在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不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弊端。在软件人才输出方面,在基础程序端缺乏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在结合应用端缺乏了解业务需求的项目管理人员;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传统的模式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应用型专门人才变得较为缺乏,从最近关于基础软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的新闻来看,软件研发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我国基础软件业发展缓慢的一大瓶颈。

3通信行业利润大幅减少,实现利润只为55亿元,同比减少35.4%,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今年大部分通信运营商投资增幅减少,一些投资计划延期实施,对通信设备供应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②联通公司CDMA手机用户发展计划发生调整,上半年新增CDMA用户不足300万户(全年计划发展1300万用户左右),致使一些CDMA手机生产企业形成大量库存。

③一些通信企业由于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造成产成品占用资金过高,影响企业正常的再生产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④手机产品内销比例提高,因此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价格不断下滑,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与此同时,手机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缩短,一款手机的旺销期往往只有3~6个月,过后只好通过降价收回资金,企业普遍加大了宣传、销售力度,广告费及销售费用增长过快。

IT行业前景: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国软

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907亿元,增长率达到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美国、印度和爱尔兰的信息产业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

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报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中国计算机报讯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日前联合发布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

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

亿元。

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

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

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每年将增加百万,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

所以IT行业人才紧缺。

IT行业就业形势分析 篇5

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不均衡,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

可以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拿的工资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而且计算机专业方向比较多,就业面比较广,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胜任各方面的工作。同时计算机专业是高新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学科,会不断有新的理论,知识被推出,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果想在计算机行业保持现在的状态时刻都得不停地充实自己。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变化,由于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良好,而且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所以造成计算机专业人员较多,竞争压力比较大。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但是大部分人才都流向外企。待遇优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人才时往往想看学生的学历高低。计算机应用人才趋向于企业自主培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2003年、2004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

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IT行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6

IT行业涵盖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了IT硬件设备、软件开发。IT的相关行业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面设计等。

当前IT行业发展迅速,IT市场的潜力是无穷的,IT行业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也就随之不断攀升了。

就软件开发而言,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软件人才的需求成比例增长,但是合格的软件开发人才却存在着大的缺口,因此软件开发行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通常拥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年薪在10万以上的不在少数。

就电子商务而言,信息时代的网上交易、网站制作等都是需要大量人才的供给的,今年双十一的电商火爆程度可见电商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企业都愿意出高薪招揽电商人才。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国IT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管理层的重视,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这无疑为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在社会趋势、国家政策方向面前,IT行业将迎来新得发展高度。

这样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也不外呼很多年轻人想要转行到IT行业。虽然IT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我们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过硬的职业技术和行业经验,企业在面试的时候是不可能会让你通过的。

IT行业从业者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性的

这也决定了IT从业人员的独特性,特别是像软件开发、网络营销等方向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只有系统的学习了技能,扎实的掌握了知识点,且拥有了一定的项目实践经验,才能够很好的胜任企业的相关岗位,能够上岗就上手工作,类技术型人才是备受企业的亲睐的。

IT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挑战的行业

这就让很多人都想要进行尝试、挑战。IT行业的工作属于脑力劳动,需要不断的攻克难关,且在工作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技能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在该行业,从业者能够不断的突破自己,一步步的得到自我的提升。

IT行业是一个收获颇丰的行业

IT行业重在战胜挑战,完成项目后不仅能获得额外的报酬,而且看到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得到认可后,会感到非常自豪,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而且就算不是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但是只要是自己有参与其中,在项目完成后也是会有极高的成就感的。

IT行业薪资待遇特别高

IT行业不断的发展,因此专业的从业人员也是一直处于匮乏状态的,掌握了实用的IT技能就业前景是相当好的。可以从很多权威的数据看到,在最具潜力的薪酬职业中,前二十位里面IT行业总是占有大比重的。而且从事IT行业的人,就算是跳槽再就业也是不会有什么难度的,与其他行业相比,IT行业只要有技术,其他的就都微不足道了。

it培训行业分析报告 篇7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而董事会特征关系到公司能否正常运转以及公司治理效率, 建立一个规范而富有效率的董事会是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 董事会的设置异常重要, 而“董事会特征——董事会效率——公司绩效”这一运行机制进一步说明了董事会特征对于公司绩效的重要性。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90%以上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 不管是分拆上市, 还是整体上市, 地方政府出于对改革成本、难度的考虑, 其包装国有企业以达到监管部门制定的上市要求有着空前的动力。因此, 公司行业特征、资产、业务和债务的重组、分割程度及复杂性等因素对于公司董事会领导层的安排、董事会规模的确立、董事会激励机制的制定及董事会活动强度将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对于董事会特征的分析往往忽视了对董事会形成过程的关注。笔者通过简单分析发现: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具有规模较大, 董事年龄较高, 独立董事素质参差不齐等特征, 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董事会作用的发挥。由此引出我们需要论证的命题:即董事会是否具有行业内生性。如果具有行业内生性, 我们就需要寻找适合于钢铁行业特征的董事会标准;如果没有行业内生性, 我们就需要按照一般标准建设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 我们认为系统研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可以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优化建设提供思路, 使其董事会特征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而提高钢铁企业的公司绩效。

2 文献综述

Zahra and Pearce (1989) 构建了董事会属性与作用模型, 从董事会结构、素质、构成和行为4个特征维度提出了董事会职能主要包括服务、战略及控制的主张。该理论模型的提出, 不仅客观评价了董事会的职能作用, 而且还为继续深入研究董事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Yermack (1996) 开创性地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以1984~1991年的452家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凹性曲线关系。Dahya and McConnell (2005) 对拥有至少3名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与公司的前期业绩相比, 增加了独立董事的公司其资产利润率 (ROA) 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且其运行成本也明显降低, 因此得出了独立董事的增加会改善公司绩效的结论。Rechner和Dalton (1991) 检验了1978~1983年间财富500强中领导结构保持不变的公司的领导结构与会计业绩的关系, 他们发现双重领导结构的公司总是比单一领导结构公司的业绩好。

国内研究大多沿用了国外研究模式,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 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少有突破。由于采用的方法和样本数据不同, 所以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研究结论包括: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成反比 (孙融、沈艺峰, 2002) ;两职是否合一对公司绩效不构成影响 (吴淑琨、柏杰和席酉民, 1998) ;两职合一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 (孙铮、姜秀华、任强, 2001) ;独立董事制度和公司业绩只有非常弱的相关关系或相反关系 (于东智和王化成, 2003)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 2006) ;经理报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 (魏刚, 2000;李增泉, 2000) ;张俊瑞等 (2003) 的研究表明, 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金报酬与每股收益和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 与高管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 与国有股比例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唐清泉, 罗当论, 张学勤 (2005) 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哪一种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更好的表现;只有在公司既聘请来自企业界, 又聘请来自非企业界的独立董事, 且比例均衡的情况下, 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才有更好的表现。因此, 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来自学术界的独立董事是具有理性的, 不只是为了利用他们的声誉与花瓶效应。毕艳杰 (2007) 以沪深324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建立了董事会家族特征对代理成本影响的模型, 实证结果表明, 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董事会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与代理成本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家族公司的家族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不显著。

综上, 相关文献对于董事会特征的研究主要是考察了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而对于董事会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分行业董事会特征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对于我国钢铁行业董事会特征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 开始有了关于钢铁行业上司公司治理与董事会的研究, 如黄陆军 (2004) 发表了《浅析钢铁企业独立董事制度》, 2005年宝钢建立了国内第一家“4+5”模式的新型董事会后, 研究钢铁企业董事会的文章开始多起来, 如谢企华的《完善宝钢董事会的认识与实践》、晏青 (2005) 的《宝钢董事会的“淡马锡”样板》, 但这些文章基本都是描述性的, 定性分析性的, 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选择IT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对比样本, 通过均值比较和T检验的分析方法, 研究钢铁行业和IT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 试图寻找董事会具有行业内生性的现实证据。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对钢铁行业的界定是依据中国证监会编制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CSRC) 中C65项, 表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在该项下有33个上市公司成为本文研究的样本, 将重复样本鹏博士 (上市代码为600804) 剔出①, 实际样本为32个。

本文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来研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 选取IT业的上市公司为对比样本。选择该行业的原因是IT行业在行业性质、所有权归属及股权特征方面截然不同于钢铁行业, IT行业属于朝阳产业, 高科技产业, 所有权大多归属于民营控股, 股权集中度低, 股权制衡能力强;而钢铁行业属于夕阳及基础产业, 基本是国有控股, 股权集中度高, 股权制衡能力弱。如果董事会作为企业治理过程中内生性产物, 必然是企业治理特征的一种反映, 所以, 这两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必然不同。对于IT业样本公司的选择笔者采用的是全球行业分类标准 (GICS) 中界定的IT行业, 该项下共有30家上市公司。文中数据来自于色诺芬公司治理数据库2007年的截面数据, 缺失数据则使用手工查询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引擎搜索等途径获得。

3.2 定义变量

本文主要从控股股权属性,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来描述企业属性, 具体指标见表1。

本文依据Daily and Ellstrand (1996) 等提出的董事会特征的研究思路, 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 将董事会特征界定为结构特征、构成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和素质特征5个维度, 共包括16变量, 具体含义见表2。

3.3 企业属性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由上表可知IT业实际控制人的均值为0.97, 钢铁业的为0.13, 说明IT业具有民营属性, 钢铁业具有国有属性;IT业的CR-5指数为0.54, 钢铁业为0.64, 说明钢铁业的股权集中度高于IT业;IT业的Z指数为6.28, 钢铁业为56.87, 说明钢铁业的股权制衡度远远低于IT业。

3.4 董事会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由上表可知IT业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均值为9.03和3.27, 钢铁业分别为10.34和3.66, 说明在结构特征上钢铁业董事会偏大;在专业委员会和两职设置上, IT业的值分别为0.43, 0.53, 0.27, 0.4和2.27, 钢铁业为0.44, 0.5, 0.37, 0.41和2.13, 两行业在构成特征上差别不大;IT业的年度董事会议次数为7.93, 钢铁业为6.47, 说明IT业的董事会议更为频繁;在激励特征方面, 除了金额最高的前3名董事的报酬总额差距较小外, 其他指标两行业均差距较大, 如独立董事年平均津贴IT业为3.94万元, 钢铁业为6.15万元;IT业的董事平均年龄、独立董事平均年龄、董事教育年限和性别比分别为47.18, 50.7, 20.15, 96.05, 钢铁业对应指标为51.6, 55.76, 17.37和92.68, 说明IT业素质明显高于钢铁业。

3.5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以上描述统计的结果, 对企业属性和董事会特征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提出如下直观假设, 以便进行两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的T检验。为直观起见, 特将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列表如下。

4 实证检验

本文使用两个总体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来判断钢铁行业和IT行业的董事会特征是否一致, 如某一项假设通过t检验, 则拒绝原假设, 说明两样本的对应变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如没通过t检验, 则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 即没有理由认为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4.1 企业基本属性的实证检验

使用双侧检验方法对企业属性进行实证检验, 各变量的均值和t-统计量如表6。从表中数据我们可知:3个变量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2, 所以, 拒绝H0, 接受H1, 认为两样本具有显著差异, 即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具有国有属性, 股权集中度高, 股权制衡度低;而IT行业具有民营属性, 股权集中度低, 但股权制衡度高, 为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基础。

注:显著性水平为0.05

4.2 董事会特征的实证分析

根据所提假设, 使用单侧检验方法对董事会特征进行假设检验, 各变量的均值和t-统计量如表7。通过t检验的变量有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平均津贴、持有本公司股份的董事总人数、董事长持股比例、董事平均年龄、独立董事平均年龄、董事平均受教育年限, 因此接受H1, 这9个变量分别代表董事会结构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和素质特征, 故认为在这些特征方面IT业和钢铁业有显著差异;其余变量未通过t检验, 说明在董事会的构成特征、金额最高的前3名董事的薪酬总额和性别比上IT业和钢铁业并没有明显差异。

注:显著性水平为0.05

根据前面的描述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我们认为IT业和钢铁业的董事会在结构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和素质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董事会具有行业内生性。与IT业相比, 钢铁业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偏大, 活动频率较低, 激励效果差以及素质偏低等特征。

5 研究结论

(1) 董事会具有内生性。行业背景、股权特征、发展轨迹等诸多因素影响着董事会特征, 尽管有观点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是制度规范下的产物, 但笔者认为董事会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具有内生性, 所以, 行业不同、历史背景不同, 董事会所体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也必然不同。

(2) 在钢铁业和IT业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中, 其构成特征没有显著差异, 即董事会的各种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设置状态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设置状况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是政策强制实施的结果。可见, 董事会构成特征的调整和建设成本较低, 使得董事会这一特征更容易符合制度要求, 行业差异性不明显。

(3) 在董事会结构、行为、激励和素质等特征方面, 两个行业具有明显差异。在结构方面, 钢铁业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偏大, 这主要是与企业规模较大有关;在行为特征方面, 钢铁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次数较少;在激励方面, 钢铁业董事会激励水平较低, 方式单一;在素质方面, 钢铁业董事会相对较差。笔者经过与各钢铁企业高层的访谈, 发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董事会多数扮演着“橡皮图章”的角色。仅在公司高管变更或有重大事件 (如股改、改制等) 发生时董事会才召开会议, 所以会议次数较少。由于大部分董事均在集团公司担任领导职务, 薪酬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不在上市公司领取报酬, 这样导致薪酬水平和流动性相对较低, 激励机制缺失, 整体素质偏低。

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具有行业内生性, 且具有绩效后果。目前, 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看, 它并不足以支持公司绩效的提高。所以, 寻找钢铁业行业的董事会建设标准, 并将其付诸实践已经成为改善公司绩效的当务之急。

摘要:本文以2007年32家钢铁行业和30家IT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使用均值比较和T检验的统计方法, 从“董事会结构特征”、“构成特征”、“行为特征”、“激励特征”和“素质特征”等5个维度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进行分析, 得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大, 行为效率低下, 激励水平低、股权激励少, 整体素质低等结论, 为推进董事会优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竟选文艺委员发言稿下一篇:经典诵读千字文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