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精选8篇)
一、洗却铅华,追求朴素,还原数学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形象、直观、动态展示方面的确有其无可取代的教学优势。但是,曾几何时,公开课上如果没有运用电教媒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这样上现实吗?因此,舍弃表面繁华,追求朴素简单的课堂,时不我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著名教师丁杭缨没有运用多媒体,仅凭借小小的吸管就让学生理清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问学生: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够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进行追问: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请结合自己手中的吸管试一试。在学生围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围不成,此时教师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围不成呢?因为两条较短的边连起来还没有最长的边长。由此,教师引领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课例中,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如果只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那么学生由于缺乏自己的实际操作体验,很难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当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还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追求本真是追求朴素,避免形式主义,使其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二、由表及里,追求深刻,提升数学思想数学教材的编写大都遵循着两条线索,一是数学知识,一是数学思想。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时间是短暂的,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但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会时刻铭记在学生头脑中,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注重由表及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也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让学生做题:仔细观察,分别把大小相等的数写到对应的两个圆圈里。(5.0 0.50 5.00 0.500 5.000 0.500)在学生完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和0.5与5.0相同的数还有哪些,让学生写一写。然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一直写下去,你还能写吗?”学生说:“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引用小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这样不但巩固了小数的性质,而且拓展了教材,体现了活学活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就忙着下结论,显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不仅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也使数学极限思想得到了巧妙的渗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回归本真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当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少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情境, 多一些课堂的实际效果, 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具有本质的促进作用.
一、取实舍虚, 简明目标
所谓“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对于数学的教学来说就是要抓住主线, 根据主线制定明确的目标, 从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环节, 使课堂教学做到结构巧妙, 层次清晰, 目标明确. 但是, 在现实教学中, 往往拟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并且空话连篇. 例如, 数学老师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中, 目标确定如下: (1) 知识的掌握:熟悉时间单位年、月、日, 对小月、大月、平月有所了解, 并记忆、掌握一年天数的计算方法, 能对平年、闰年作出判断. (2) 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对小月、大月、平年、闰年等知识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共享资源的能力. (3) 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探究新知, 体验数学的乐趣, 同时感悟时间的重要性,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并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品德. 这一目标看上去正符合新课改的三维要求, 但是, 仔细研究发现, 这些目标是贴标签式的、飘渺的、虚幻的, 短短40分钟根本达不到, 这样的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实现. 其实这堂课的教学只要紧扣“年、月、日的关系”这一主线, 拟定简洁的目标, 并将其全部落实到位即可. 这样, 随着每堂课流水般的积累, 整体目标便很容易实现.
二、开门见山, 简化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 “创设情境”这一环节逐渐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引入”. 新教材中的题目无不图文并茂, 数学教学名师在展示教学精品时, 也是从“创设情境”导入的. 但是, 课堂的教学时间十分有限, 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情境的花俏, 会使学生在各种时髦的情境环境中迷失, 不能专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例如, 教材中“比较三位数的大小”, 使用了松树苗和柏树苗这样的例子进行引入. 但是, 在课堂上还是开门见山比较好. 教师可以直接问56和65哪个大, 通过两位数的比较启发三位数的比较, 最终回归教材, 比较松树苗和柏树苗的多少. 这样, 一节课便可以轻松简单的结束, 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未必需要花俏的情境, 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反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三、削枝强干, 简练环节
课堂教学是由很多相互关联的环节构成的完整系统, 不管中间的哪一个环节出问题, 都会导致与整体的不协调, 从而减弱整体教学效果. 因此, 要减少不协调的教学环节,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就像树木一样, 削枝强干. 例如, 教授“角的认识”这一课时, 为了做到教学的愉快, 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在实物中找角, 然后联系实际辨角、动手画角、纸片折角、剪角、硬纸板做角, 最后进行比角、数角. 课堂上, 学生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经过复杂的过程, 偏离了教学本真, 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糊里糊涂, 简单的教学内容因此变得纷繁复杂. 为了使教学简约易懂, 必须对课堂活动进行“整枝”, 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1) 观察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等找角. (2) 通过三角板了解角, 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 (3) 辨析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巩固对角的认识. (4) 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比较角的大小. (5) 画出两个大小不相等的角. 实践表明 , 教学活动简化后 , 教师轻松, 学生愉悦, 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 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四、惜语如金, 简洁语言
话不在多, 而在于精. 数学的教学更需要简洁的语言, 给学生清澈明亮的感觉. 因此, 教学提问时, 应该简单明了、导向明确. 例如“倒数的认识”这一课, 在课堂上设计这样几处问题: (1) 倒数怎么读? (2) 倒数肯定与数相关, 那么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有哪些呢? (3) 倒数中的“倒”是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倒数呢? 教学中, 过渡语言也需要技巧. 例如“比的认识”, 学生首先想要了解的是“比”的概念.教师说:大家对“比”猜想一下吧, 然后带着猜想自学课本. 自学完课本之后, 学生相互交流读书体会. 教师又说:大家通过自学课本肯定收获不少, 但也会有所疑惑吧, 让我们一起探究数学的深处吧! 快下课时, 很多学生可能追问“比”有什么实际用途, 教师可以幽默地回答:欲知比的用途, 请听下回分解. 学生带着疑惑肯定会不自觉查阅下节课内容, 奇妙的教学效果就这样产生了.
数学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一门学问, 它具有简约、快捷、本真的特点, 以反映世界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因此,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做到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情境的简化、教学环节的简练、教学语言的简洁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促进数学课堂逐渐回归本真, 增强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3 (26) :180.
[2]陈轲.浅探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成功:教育, 2013 (8) :237.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呼唤生命 本真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必须突破高耗低效的局限,尊重生命本真,呼唤真心语文,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心灵有效融合。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真,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心理感受及生命需求,引导学生与课文内容、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习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怀着真诚的心,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读写,是为了自己而阅读的,而写作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出名的作家还是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无疑来源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这种大量阅读活动的动力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对于读写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进行阅读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写周记,如果让大家从小学生的周记和作文作选择,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就会选择小学生的周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周记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字里行间中得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而这种真实情感便来源于写作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训练:“你有什么话想要对课文中的主人公说,请写出来吧。”或者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呢?”把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语文实践有机结合,加强读写的结合,以读促进写作。生命活动中有抒写、表达的需求,从实质说,就是有“写”的念头和目的后,进行编制,才能创作出学生爱写、教师爱看的文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规则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强调自我习得,并不是反对规则教学。毕竟“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但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法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对其读写进行控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读写进行定向、酌量、定性、审度的控制。尽管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控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尤其是目前语文课堂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得不绕过语文教师思考,对于学生读写的过多“控制”是否会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倾心、倾情
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种真实的思想感情,包含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面对如此至纯的人文情怀,应该谨慎待之。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其内容,与作者和文本从思想上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教师在课堂语文中,无法倾心、倾情,便无法进入语言表达出的人文情怀,更不用说带领学生进入语文世界,帮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所带来的独有的心灵与情感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倾心和倾情,首先就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内容和感情充分掌握和理解后,才能通过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虽然学生带着独特的语文积累和生活体验,但是不能要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相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学生,用真实的情感感动学生,从而在课堂中形成主动、生动、互动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理想的翅膀》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时,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能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吗?”学生谈到自己的理想,情绪高涨,这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理想的翅膀指什么?”从而顺势引导学习文本。像这样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从谈理想引题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自主释疑,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评价、读中感悟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一点的是,教师在倾心倾情教学语文的时候,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无论教师的知识有多么丰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精彩,课堂才能够精彩,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观点,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学生实现三维目标。
三、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
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小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而是让他们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带着个人的独特见解体验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体验,是联系读者与文本、作者与生活的纽带。在阅读过程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积累与观察文本或生活,得到的观点和见解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在读写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情感,促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对作品的真切体验。例如,在《春天的手》这篇课文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发现春天的美,而且需要将重点放在春天中所有事物的变化,在欣赏春天美景的时候,受到心灵上的陶冶和浸润,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共生。又如,在《穷人》教学中,教学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让学生对人物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后开始学习课文,学生会对文本产生兴趣。品读课文时,又紧紧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通过朗读感受她矛盾的内心世界。由此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体验还应该是一种沟通,这种沟通是联系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它不仅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而且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客观的角度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思维、语言、情感等和谐的共振,活化了语文课堂的现实图景。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追求经典、真实、简洁的语文境界,采用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达到真语文人、真语文课、真爱语文、真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姚小红.浅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5(4):77.
[2]郑颖.思维的灵动让语文课堂飞扬生命的激情——浅谈本真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意义思维品质的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3(6):152-153.
——“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一会场)启示录
云南省小语会副理事长、省特级教师
彭慧勇
由云南省教科院和云南省小语会组织的“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于2010年5月23日至26日在美丽而充满彝族特色的楚雄市顺利举行。笔者有幸参与了第一会场(赛场)的组织及评委工作,观摩了来自昆明、曲靖、楚雄、文山四地(市)6位选手的12节展示评比课。这次参赛的选手都是历届省小语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其中还有两位曾参加过全国教学竞赛并获大奖),且年龄在35岁以下,可以说都是我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流青年名师。尽管组织者已从活动名称、课题选定、教学课时要求、设奖等方面尽量淡化“竞赛”,尽量增加教学展示、交流、研讨的学术气氛,但选手们个个都是我省的小语教坛精英,功底深厚,各具优势,整体教学水平很高,在鹿城的角逐也就显得异常地激烈。
这次活动最大的变化有三,一是把历年的“竞赛活动”改为了“展示评比活动”;二是把历年的“一课时教学”改为了“两课时教学”;三是把历年的“地州(市)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选手条件改为了“省历届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变化虽然不多,也不算太大,但笔者、参赛的选手和近700名(一会场)参与观摩学习的教师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在不断深化和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和“‘三性’统一”两大主题强烈地撞击着笔者的思想,6位我省小学语文教学一流青年名师执教的12节展示评比课给予笔者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启示一: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摆脱不了“钟摆现象”,因此,只有不断地呼唤“回归”,及时地呼唤“回归”,使“回归”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永远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
第一,“回归”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生字词”的教学,都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安排了充足的教学时间,设计了系统的教学程序。注意把识字、识词与写字、用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注意通过示范和讲解指导学生的书写。“集中识字”与“分步识字”结合,小“集中”大“分步”。低年段因学生拥有的字词量
少,识字量又大,在第一课时适当集中识字。中高年段因学生拥有的字词量逐步增多,识字量又逐步减小,在一、二课时中实施分步识字。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都把准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有“自主练读”、“同学相互评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朗读”、“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朗读训练充分,朗读指导充分,情感表达充分。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文字”与“艺术文化”的统一,既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书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精神、美等内容。在大“统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段、不同教材,又有小“侧重”。低年段多侧重于“工具性”和“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和使用,而中高年段多侧重于“人文性”和“艺术文化”的感悟、提炼和拓展。
第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规律。第一课时,开课首先安排几次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或提炼主要内容;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划分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有时还安排深入学习一小部分具体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句段,深入学习各部分内容;最后又通过“整体感悟”、“升华提高”或“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回归,再回到课文整体。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再回到“思想情感”的规律。开课先“以境诱情”、“以言诱情”、“以情诱情”,确定情感基调,奠定情感基础;课中“读文生情”、“披文入情”、“品文悟情”,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情感,学习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技巧和方法;结课时“回味体情”、“升华激情”、“共鸣抒情”,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和作者的情感达到一致,实现共鸣和升华。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读思结合”的规律。教学过程动静结合、动静搭配、动静交替,既有“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浮想联翩”,又有“专注练习”、“凝神静思”、“潜心悟道”。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节奏感强,教学效果好。
第三,“回归”学生的发展。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深度等方面的选择,给予学生很多鼓励和赏识,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各项训练的程序和层次,特别是“双基”的训练,教师都精心安排了多次反复的训练程序,既有“点”(个别学生)的训练,又有“面”(分组和全班)的训练,有时先“点”后“面”,有时先“面”后“点”地进行训练。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学生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知浅”到“知深”、从“不熟”到“熟”、从“不精”到“精”的发展变化过程,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注意把“教师的提问、引导和总结”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发现、感悟和表达”,把“教师个人的才能”巧妙地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才能”。教师尽量控制和减少直接提问、引导讲解和概括总结,多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参考资料等后自己发现和感悟到知识和方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进行初步地运用。教师尽量少读、少讲、少示范、不表演,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习、多表演。这一转化,转出了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转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张扬与发展。
启示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三性”统一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也必须是“有趣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三者的兼备、三者的平衡、三者的融合。其中,“有趣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用性”是教学成功的根本目标。没有“有趣性”作为前提,“有效性”和“有用性”将失效大半,甚至无从谈起;没有“有效性”作为基础,“有趣性”也就失去了意义,“有用性”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没有“有用性”作为根本目标,“有趣性”和“有效性”就都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失去了价值。
第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有趣性”的实际价值。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握住小学生好新、好奇、好玩、好动、好胜的特点,瞄准学生的情趣点,或创设情境、或质疑问题、或设置悬念、或巧布难关、或轻拨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视频、音频、文字等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声色俱佳,多重互交,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境化,真正实现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完全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读、情境中思、情境中悟、情境中练、情境中议、情境中说、情境中演,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多种能力都得到发展。做到了知识生动、形象,学习轻松、有趣。每一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选择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新颖。特别是一些趣味性强、游戏性强、活动性强、时代性强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枯燥重复的生字、朗读、背诵等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第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程度。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全面确定教学目
标,然后依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标设计教学程序,依标选择教法和学法,依标实施练习与评价,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每一位教师都注意提高教师指导作用的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学困生问题、发展性问题等进行指导。基本做到了共性问题全班指导,小组问题小组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每一位教师都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多方预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情,结合教学实情,及时调整教学,及时生成教学,保证了教学的完整与成功。每一位教师都注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矫正、补偿机制,注意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点点错误、含混、不畅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训练、及时掌握。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有用性”。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读书的姿势、语速和语调,从写字的姿势、笔顺和结构,从读书与动笔、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联想等的习惯上来要求学生和培养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注意使“读写结合”、“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教学都精心设计了写字、写词、写句、写片段、写小诗、写感言等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转化为能力和作品。每一位教师都加强了语言的积累,注意引导学生在多读、多品的基础上,多诵、多记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经典课文,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每一位教师都做到了教态亲切,情感饱满,语言准确、流畅、富有魅力。教师以自己的真情和深情时时感染着学生,以自己的激情点燃了知识。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多用激励和赏识,最大限度地呵护、保持、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启示三:小学语文教学“艺无止境”
小学语文学科因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无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学与用的结合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与百科知识、社会经验与文化品位、教学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和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当前,各个版本的新课标小语教材中高段的许多课文,其生活背景、语言技巧、文化内涵等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大的自由空间和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这次参加展示评比的部分教师的教学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遗憾”,留下了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探讨的问题。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使读书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除了多读教材和教育理论书籍外,还应该多读一些文学、文化、哲学、美学和科学常识方面的书籍,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逐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逐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技术与艺术水平。从而更准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广度和多重文化内涵,设计出符合学生“多重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兼备”的“开放型”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能以成人应有的理性来要求和约束儿童。儿童有自己的天性,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让儿童在课堂中再现自己的本真,在心理上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作为教师,我们通过孩子的这一特点调动儿童的求知欲,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操作中掌握知识。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好玩的东西才会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产生动力。有成就的数学家在谈到数学时,都异口同声地说数学好玩,而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可没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我的问题预设有没有切实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既然儿童喜欢玩、喜欢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这一特点结合孩子认识和熟悉的东西,能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就让孩子自己做一做,需要观察的让孩子也切实摸一摸、翻一翻、看一看。例如:我在第一次讲授《长方体表面积》时,有一个题目是让学生求火柴盒的面积。我认为火柴盒随处可见我们对火柴盒很熟悉,我很容易的想象出它展开时的样子,就认为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也能想象出来,结果这堂课效果并不好。火柴盒是很普通,但很多学生只想到了它的外形是长方体,忘了它的内部构造,结果很多学生算错了。如果让孩子自己动手亲自拆一拆,观察一下,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些有趣味的、能让学生有目的“玩中学”的教学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玩”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既减轻负担,又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发展性和可接受性的统一、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离开过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家长们经常会发现,当孩子学会走路后,他就想自己处理事情,这时他们的玩耍不是随意的,而是获得信息、发展智力的过程。当孩子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也就可能越高。孩子过去的经历将有助于他在学习时去应用新的技能。如果家长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对他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孩子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容易厌烦,从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1)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数学课堂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我举两个例子来说吗,比如:
猜猜“谜语”。谜语,形象、生动,有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如《钟面的认识》时,用谜语“无腿也能走,说话不用口,发出命令来,人人都遵守。”导入新课,显得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
看看“演示”。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多媒体不断变化的形、动、声、光、色,创设了学生熟悉、喜欢且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分类》时,我设计了动画导入:小熊的文具店开张了,小兔来买尺子,小熊还没找到,小猴就来买铅笔,小熊找半天也找不到,急得满头大汗。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纷纷说,小熊的商店太乱了,我们要是帮它整理一下,就能很快找出来了。一个个动感的画面,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完全融入这个情景中。
(2)设计“多样性”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适时、适量、适度设计多样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体验数学好玩!比如:
讲讲“故事”。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适当时机“插叙”包括数学童话、数学趣闻、数学史实、数学家故事等,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
8、9的认识》时,讲:数学城有许多数字娃娃。有一天,0这个数字娃娃出去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碰见8这个数字娃娃。他觉得很奇怪,就说8:“你胖就胖呗,你扎什么腰带呀?”8说:“不行,不扎腰带就成你0了!”走着走着,又看见6和9在聊天,就参与了进去。6和9不小心摔到了。6就变成了9,9就变成了6。0看见了,就哈哈大笑“你们真是个变形金刚!”这样的童话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掌握“0、8、6、9”四个数字的书写特点。
读读“儿歌”。“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一些数学知识或规律若把它编成儿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课堂中添加“儿歌”教学,可以增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辐射性、整合性。如: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后,用这首儿歌做总结:“括号括号抢第一,乘法除法排第二,最后才算加减法。只有乘除或加减,谁在前面先算谁。”这样的儿歌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玩玩“玩具”。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倡“将数学作一种玩具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儿童游乐园”导入新课后,设计“在玩玩具中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都带了许多好玩的玩具,现在请你们玩一玩,不过在玩的时候呢,要观察你们的玩具是怎样运动的,有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吗?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看哪一组玩得有秩序、观察得仔细、倾听得认真!
陀螺在旋转;电动小猴爬楼梯,是向上平移;小汽车在平移,它的轮子在旋转;摇动卷笔刀的柄,它在旋转;旋电动小猴的开关时,有旋转„„
瞧!上课“玩”玩具,学生多兴奋。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玩”的时空里认真观察,积极探索,自主发现各种玩具在运动时的平移或旋转现象,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变换思想奠定基础。
做做游戏。陈鹤琴老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教学中经常采用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等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活动实录如下:
“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
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老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为什么只露出一个锐角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思考。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巧用儿童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
好胜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激发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研究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这些品质在中小学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因此教师应积极保护学生的好胜心学生年龄越小,好胜心的表现越明显.在课堂提问或组织活动中,他们会不假思索地举手或争当主角.对此,教师绝不能妄加批评、指责,以免挫伤其好胜心,而应给予充分肯定.否则,学生会感到自卑.丧失自信心.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之前一定要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采取的是展示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内在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开拓创新精神。通过比赛、辩论等展示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 心,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之情,达到了课堂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好胜”之中有创点。所以,学生在课堂内表现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虽然有时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捕捉学生微小的心理变化,激励学生灵活、独特的见解,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更好的拓展教材内容,催生课堂教学资源,使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本真;母语;生活;天
性;真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02―01
笔者曾在全国小语会甘肃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到了久违的声音――在尝试新教法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好的讲授方法,在放手给学生空间的同时,要先交给他们有效的方法,教育又一次呼唤回归自然。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要踏踏实实地抓好基础的东西,再谈创新。这无疑在传递一个信息,教育最终还要回归自然态、原生态。而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在学生激动不已时,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学生在台上朗读,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也正是如此,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久而久之,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表达,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谁说的答案更合理,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蜜,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有的说:“我知道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做得并不好时,我们不能嘲笑他,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教育说到底还是人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人这个本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无论多么崇尚的教育理想,多么完美的教育体制,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教育是离不开人的。和谐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群,高素质的人群需要优质语文课堂者的建设,所以教师应该让教育回归自然,给我们的教育对象以愉悦的人生。
关键词:高中数学,本真教育,教育改革
引言
数学主要是通过数字与各种符号诠释的, 这些数字与符号都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快捷与真实地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充分回归本真, 把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及教学语言等充分简化,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一、重拾教育本真, 简明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与思考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 就会发现其存在很多弊端:现在的教育制度逐渐异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断简化, 取而代之的只是对知识的机械传授, 过于重视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严重违背教育本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原有的本真, 失去原本应有的幸福成长过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考, 教师应该不断思考教育的真谛, 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师生的幸福感, 实现学生天性的解放, 真正尊重学生, 使学生发展个性, 回归教育的本真[1]。
高中数学在高中整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要使数学课堂回归本身, 高中数学教师就要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切实安排好教学环节,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组织, 引导学生沿着教学的主线与结构, 逐渐掌握高中数学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的内容时, 不能仅仅把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掌握两个排列组合的公式上, 而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际事例, 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排列组合的方法, 清楚在每种解题情况下如何选择解题方法。以插空法为例, 教师可以让七位学生排成一排, 通过不变的变换位置, 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排列组合问题,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二、回归教育本真, 简化教学情境
要使教学回归本真, 就要让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回归本位, 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使师生都收获幸福。首先, 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 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 争取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体现学生的个性, 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其次, 数学教师应该树立“卓越发展, 和而不同”的教学观念, 创设主题鲜明的教学情境,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更好地掌握知识;数学教师要追求教育特色, 使学生更快融入数学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新课程改革发现, 教材中几乎每一道题都图文并茂, 新添了数学名师的精品展示区, 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大量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研究表明, 每一节课学习数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果数学教师在这段时间中所做的都是进行花哨的情境探究或者是时髦的模仿形式, 学生就会在这些情境中迷茫, 不仅起不到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 反而干扰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考虑教育的本真, 从旧知识入手, 更好地切入新知识。例如, 在讲集合之间的关系时, 数学教师可以先从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入手, 让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的基本关系, 由此学习子集、交集、并集等概念, 不仅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引入, 学生能够明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能够更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坚守教育本真, 简练教学环节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学习, 要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就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及其他外部因素着手,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探究的新鲜感与成功的喜悦感等。教师要由教学环节入手,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使课堂教学环节更简练, 协调每一个教学环节, 增强教学效果[2]。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的内容时, 可以在教学中增添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环节, 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使学生在之后的解题过程中在大脑中更真实地浮现立体图形, 简化解题步骤。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不仅能够使教学变得轻松,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愉悦。
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要做好本真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删繁就简, 返璞归真, 真正尽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本真与实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参考文献
[1]杜甫.反思与改进:追寻数学教学本真[J].四川教育, 2013 (12) :25-2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60-01
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情境、动手操作、数学探究一时风靡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界。确实,新课改的这些变化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情境热”、“操作热”、“探究热”的背后,却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反思:热闹背后的有效性。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还本求真,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一、认知上的困惑与需求——最“本真”的教学起点
数学学习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系统性。数学又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心理学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的,因此,最本真的教学起点应该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需求。
1.联系生活起点,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接触大数的机会,我巧用赵本山的小品引出“三百万”:“三百万到底是多少?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来?怎么写呢?”这些疑问瞄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困惑处,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课堂中,我通过天安门广场面积、昆虫种数、支援汶川的捐款金额等素材,让学生在读、写整万数中理解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分级规则,扎实掌握整万数的读写规律,发展数感。
2.基于认知起点,引入新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我正是因为深切地了解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规律的发现者,从而充分利用人的这种心理需求,上课从玩游戏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经历感知间隔现象、发现规律、找寻原因、解决问题全过程,真实地体验发现规律的快乐,感悟对应、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资源上的顺应与调整——最“本真”的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学预设以外的资源。针对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通过顺应与调整的手段加以利用。
1.在引导中顺应。例如,在教学《看图找关系》一课,当课堂上出现生成性教学资源时,我顺应学生已有折线统计图知识和基本生活经验的状况,恰当处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具体分析—整体描述”的过程,着力于学生看图后的理解表达,外显其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看图找关系”,领悟从横轴、纵轴、曲线走势等综合角度看图的方法,使学生在丰富的读图、选图、画图活动中,积累函数知识与基本活动经验,以达成“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
2.在变更中调整。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整数、分数知识经验出发,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灵活地调整预设中的讨论提纲,构建大量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借助数学模型理解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的另一种写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完善对小数计数单位、数位顺序的理解,在不断的“讨论”中内化新知,完善认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思维上的提升与飞跃——最“本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1.在简约中培养思维的差异性。例如,在教学《线与角》一课,我以线段为出发点,引出“射线、直线”,从有限拓展到无限,再从一点画出两条射线,组成丰富多样的“角”,从一维拓展到二维。在有序的整理中,让学生明白线段、射线、直线三者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线的联想、角的联想、观察与联想中,让学生明白点与线的多样关系、角与角的多种组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因此,课堂涌动着美妙的空间想象力,呈现出变化、运动的数学美感。
2.在严谨中培养思维的缜密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围,经历围成或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探究怎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为突破“任意”的含义,我巧用反例,不断逼近数学事实,最后,巧妙设计开放性练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总之,数学课堂需要还本求真,让数学课上得有数学味。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内涵,让数学课堂呈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真,小学数学课堂的呼唤】推荐阅读:
本真课堂与自然教学06-04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06-16
寻求本真作文600字06-06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06-24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小结形式06-22
课堂提问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09-2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0-14
小学数学课堂中自然有效的情境创设教案06-04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