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共12篇)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篇1

安康市汉滨区教研室 富毅龙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近年来,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共识。

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主要靠高校离职进修、脱产培训以及业余学习等方式进行。20 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教育的大发展,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的需求。20 世纪60—70 年代,相对于单纯的高校培训模式,首先在英美提出了“校本培训”的概念。美国“能力为本的师范教育”主张以“学校为基地”培训模式,1968 年霍姆斯小组倡导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1972 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以“学校为中心”,并与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相结合,设立了专业指导与教师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进修。以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教师专业进修的主流方式。

进入21 世纪,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催生了校本教研的概念。2002 年12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江苏锡山召开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专题研讨会”,会上朱慕菊、余文森、顾泠沅等提出了在新课程中,要重建教研方式与教研制度,其中余文森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说,并为大家所接受。2003 年3 月31 日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正式提出: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

教学实践中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2004 年以后,“校本研修”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并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著名学者顾泠沅认为: “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主人。校本研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它重在推进工作,其成果将首先聚焦在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等整体水平的提高上。”教育学者严先元认为: “校本研修是立足于学校,解决学校教育实践问题,充分发挥专业自主的教师自我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从上看,反映出各教育部门都在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发挥中小学校的自身作用;从下看,折射出各中小学校追求特色发展,争取办学自主权,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2004 年3月27 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一个培训会议讲话时指出,在培训方式与培训模式上要突出两个方面: 一是校本研修实际上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充分运用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构建“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现代培训体系,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可见,校本研修是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修”整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包含了学习、研究、进修等含义。研修一方面强调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载体,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专

业发展去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校本研修”界定为: 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自主,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由学校组织实施,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在基本了解“校本研修”的历史并拜读专家学者对校本研修的解读后。反观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整体缺乏联动与规划、校本研修方法单

一、信息传递方式单向,致使校本研修工作流于说教、流于纸面,活动仍停留在抄笔记、听报告、写案例这样的层面,研修活动主题不明确,教师参与度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一些成功的成熟的理论。笔者建议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一、在方式方法上做文章

一线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首要目标是要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校本研修自然应该基于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尤其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的教学领域的新问题。只有基于现实问题情境下的校本研修才是真正扎根于实践、扎根于课堂的研究。问题驱动下的校本研修可以保证校本研修的开展有内在的动力。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

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把校本研修的重点和主要方面安排在课堂教学上,校本研修才会获得教师的积极参与与学生的大力支持。结合世界各国在“翻转学习模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引入“微格”教研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微”是指局部,“格”是指录像定格。“微格”教研就是用录像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放录像再现、及时反馈,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学1在教研活动时通过采用习基本方法理论、观摩特定教学行为的教学录像、探讨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微格”教研方法为教研组的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建立健全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多主体参与的研修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如上所述,将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纳入评价体系已是大势所趋。针对中小学教师,评价是校本研修中的必要程序,关系到教师的发展与提升,实施发展性评价无疑是现实之举。发展性评价既是新课改的要求,又反映了教师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如果能够将这样的评价融入到校本研修之中,对于校本研修实效性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2

1陈利清.走“微格”教研之路,如何让别人与自己一起说?[J].地理教育,2012.08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篇2

但是, 时至今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经历了整整一轮的当下, “校本研修”已然成了一块“鸡肋”。学校管理者层面好似“黔驴技穷”, “花样玩尽”过后方晓纵深推进绝非易事;教师层面则感“味同嚼蜡”, 激情澎湃之余静思才知“想说爱你不容易”。

那么, 是否放弃或任其在泛泛的层面徘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毋庸置疑, 几年的课改已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校本研修”绝对是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面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 笔者认为, 我们很有必要在整理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回到原点对校本研修进行再思考。

一、理念再明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明了了, 行动的方向也就明确了。“做起事儿来”也才会知道“从哪里出发, 要到哪里去”。

⒈校本研修要“认识‘自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从校本研修的概念来看, 它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 主体是校长和老师。这就表明, 校本研修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可以说, 认识自己是“做事”“研究”的起点。因为任何研究必须了解研究对象、研究者和研究条件, 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⑴“认识‘自己’”要认识教师。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 也是校本研修的主力, 要进行有效的校本研修, 就必须对这个群体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科学研究的素养, 要摸清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弄清楚哪些人能参与什么项目, 能承担什么角色;哪个人应该在哪方面学习和提高;整体上学校可以通过什么活动让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⑵“认识‘自己’”要认识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校本研修表面上看是着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深层次来看, 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所以, 校本研修要从本校的学生实际出发, 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素养基础、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家庭背景和存在的缺陷等, 以便结合本校特有的文化去思考和设计帮助其成长的策略, 针对他们的“原有素质”和“成长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发展其成长的最大可能性, 进而获得生命自然的开发。

⑶“认识‘自己’”要认识学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有形的建筑、绿化, 无形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本研修”应该要了解学校的传统文化、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划及原有的教育管理、办学条件基础等。这样才能根据学校实际, 开展相关研修, 实现办学目标, 促进学校发展。

“认识‘自己’”, 应该成为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

⒉校本研修要“让人全面发展”

当今, 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人得到发展。这是教育价值的回归, 应该也是“校本研修”价值的明晰。正因为如此, 也就要求我们的校本研修必然要追求通过解决基于学校发现的问题, 在推进学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教育健康发展, 实现“让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⑴“让教师得到发展”。

从研修本身来说, 它应该充满人文关怀, 自始至终关注人的成长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它也应该崇尚理性思考, 不仅致力于教育活动中人的需要的满足, 也指向教育教学活动的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效。它的价值应在人文追求和理性思考中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促进教师情感和智慧的共生, 进而促进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⑵“让学生得到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生命的发展。校本研修既然基于学校, 那么它的任务应该是“帮助人成长”, “以教育活动中人的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 揭示在教育活动中, 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养成、内化、共生的特点和规律, 最终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让学校得到发展”。

“校本研修”的起点是“基于学校”, 目的是“为了学校”。这就意味着无论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发展的可能性上, 校本研修都不要不切实际, 过多地追求理论的研究;也不要好高骛远, 盲目崇洋媚外、移花接木, 组织无法实施的实践研究。而应立足本校, “为了学校”, 量体裁衣、审时度势, 思考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让人全面发展”, 原本就是校本研修的价值追求。

二、策略再探寻

知道了“从哪里开始”, 明了了目标指向何方, 过程中的行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行动中的过程性的思考与研究直接关系到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与实施。

⒈入口选择上下一致

教育现象千姿百态, 教育问题千奇百怪。在校本研修推进的过程中, 面对这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老师们有的“无从下手”, 一片茫然, 也有的在很多个项目上展开了研究, 但最终并未对学校的发展起多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即课题, 工作即研究。那么多的问题和工作从何做起?

⑴从单项探究到整体推进。

学校工作中问题很多, 校本研修可以从问题入手,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此基础上, 促进整体发展。这种选择, 把“问题”当课题,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同时, 从“小”入手, 便于解决问题, 利用单项问题的解决为整体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另外, 研修者通过问题的解决,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能增强研究的兴趣, 促进研究健康运行, 也能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但是, 这种研修, 如果起初没有整体构建, 研究过程中有没有结合学校发展思路推进, 必然导致研修虽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但不能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 在践行单项探究到整体推进的校本研修策略时要遵循“个体—部分—整体”的思路, 努力让单项研修的成果为整体改革服务, 用个体的成长带动团队的成长。

⑵从整体架构到单项设计。

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追求, 校本研修还可以从办学目标入手, 围绕完成办学目标需要做的工作来选择课题开展研修。这种选择, 把“工作”当研究, 有明确的方向, 思路清晰。办学目标尚未明确的学校, 可根据“校本”、教育的追求和社会的需求对学校的办学使命、教育理念等进行宏观架构, 设计出学校的“文化追求”, 然后, 针对目标, 提出相关的分项任务, 在研修中解决这些任务。这个“文化追求”既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思路、策略, 也是“校本研修”的目标、思路、策略, 文化追求和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校本研修的过程。这个单项任务既是工作目标、要求, 也是校本研修的目标、要求, 单项任务分解和完成的过程也就是校本研修的过程。因此, 在践行整体架构到单项设计的校本研修策略时, 要遵循“整体—部分—个别”的思路, 努力用观念文化引领其他文化建设。

这样的系统运作, 确保了过程中每一次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都能直指目标的达成, 从而也就确保了校本研修的有为与有效。

这一点, 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与再思考。

⒉方法建构全线贯通

“校本研修”开展的是草根化的教育研究, 它既要恪守严格的科学态度, 更要本着“尊重实践”的原则。研究教育, 应着重于研究如何采取行动使得教育真正发生。只有如此, 才不会让老师感觉做研究太难, 左“原则”、右“方法”, 太复杂, 把教育与研究对立起来、把教育研究神秘化。

⑴按过程序列展开研修。

“教育总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在发生着, 而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尚未定义的。没有定义, 意味着没有边界, 没有边界, 意味着不可以纳入有形的层级结构。因此也就意味着研究并不一定要依循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 “校本研修”理应追求按过程序列展开研究。从工作角度讲, 就是探究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讲, 就是探究如何把问题解决。总体来说校本研修的过程主要由制定计划或提出问题过程、开展工作或解决问题过程、总结分析或实践问题过程三个先后接续的过程构成。从研究开始到形成研究资料到分析资料形成结论, 这是工作或研修本身的过程, 每一个过程都赋予实质内容;也是研究方法的建构过程, 在序列展开的过程中, 运用和形成相应的研修方法。

⑵用教育叙事阐释过程。

校本研修应该追求把形形色色的教育生活方式和教育存在状态揭示出来, 创造出来, 把教育做到极致, 为自己储存成功经验也为他人提供可借鉴经验。于是, “教育叙事研究”应运而生。从实质上看, 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叙事这一研究方法, 揭示教育现象, 探寻学校教育中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它降低了研究的门槛, 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抬脚而入”。另外, 叙事研究重在对教育现象“质”的直观再现, 重在对教育行为意义的探寻。叙事是为了研究, 研究是为了剖析事件的“质”, 解释现象背后的真实。教育叙事正是在质的研究中展开、分析、描述并完成的。

教育叙事的过程, 就是以叙述真实的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 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 更是教育研究的过程。

这样的研究与表达, 确保了过程中的每一位老师都能轻松参与、自如释放, 从而也就确保了校本研修中人的主动与能动。

这一点, 应引起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与再思考。

课改伊始时, “叙事研究”曾“火”了一阵, 老师们也跟着“疯”了一阵。可几年下来, 蓦然发现, 那些故事、那类述说充其量只是按传统的论文评评奖罢了, “江湖上”的这些”花拳绣腿”总难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持与专业引领, 也总难登教育科研的“大雅之堂”, 热情下降自然难免, 可怕的是, 这热情一降便致校本研修于无法启动之际。

三、成果再期待

教育对象是复杂多变的, 影响教育对象成长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 这也意味着“校本研修”的“学术生命”和人的自然生命一样, 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从预设到生成, 从依赖到独立, 从自发到自觉, 从原生到创生, 需要不断探索、提炼、扬弃和超越。

⒈“荡漾开去”

学校应该注意将已经形成的研修成果组织到本领域其他人或其他领域去实践、验证, 通过交流和渗透, 使研修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通过对其他人、其他领域的研修成果和方法的借鉴与拓展, 促进研修成果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例如, 可思考个人经验能否辐射到团队?本校经验能否为他校提供借鉴?把已形成的结论积极向团队中的他人、向系统中的他校推介、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相融相通的交流与实践, 使研修的意义不断提升和拓展。

⒉“究其穷理”

学校还应该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相关层面专家的支持与帮助, 采取“请进来”现场、即时诊断或“走出去”挂靠“麾下”等多种不拘一格的合作方式进行“深加工”, 设法将已经形成的感性经验向理性认识转化,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拓展和深化, 不断再生、再创新理论, 以形成自我的风格与特色, 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校本研修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校本研修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场所,以课堂为主阵地,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立足儿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但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还不尽如人意,2015年初,我们对全校109名教师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1.无明确的目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认为所属教(科)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无目标性”和“目标性不强”的占68.8%,对校本研修活动效果“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占53.2%。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目前的校本研修活动目标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活动不深入,研修活动想到什么就开展什么,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活动背离计划,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引领。

2.无集中的论题。教师中认为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占71.5%,认为校本研修活动形式“单一”或“无新意”的占64.2%,5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缺乏连续性和主题性,更多的只是教学工作的布置与检查。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偶然,教研组在活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如何将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研修活动有一个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尽可能避免“大杂烩”现象,应该是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3.无互动的热情。有51.4%的教师认为当前校本研修活动存在“有活动、无互动”的情况,“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假热闹”,活动面面俱到,实际上往往都不深入,研讨的内容停留于教学目标和理念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总结;“大话题”,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研讨的内容漫无边际,缺乏明确的思考方向;“空研讨”,很多教师觉得教研组活动是组长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配合者,缺乏参与研究的热情与动力。

二、以儿童研究为主题,开展校本研修

1.主题更明确。校本研修既是教师个人的发展行为,也是学校的管理职责所在。学校要指导教师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的重点,紧紧抓住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并将之提炼为研究的主题。我校数学教科研组围绕学校的“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开展以“学情前测”为主题的校本研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教研组则以“学情前测”为研修主题,在教学活动前以整体把握教材为前提,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等进行调查与检测,为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提供依据。不少教师研究后认为:“学情前测”不仅是思想观念的革命,更是教学策略的颠覆性改变。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的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2.内容更实在。裴娣娜女士曾指出:“我们既不能远离实践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导致‘实践指导乏力,同样,也不能搞粗陋的实践主义,放弃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高效的校本研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应着力关注校本研修活动内容的有序性和多样化,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反思研讨,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学情研究等活动,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找准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学生的学科活动经验”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内容。教师们通过研修,更加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整体状况,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预设,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3.效果更显著。共同的任务、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等成为校本研修群体的联结点,正如赫德(Hord)所说的:“当所有人合作开展共享性学习,并践行他们所学的内容,目的就是提高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有效性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时候,这些人所组成的就是(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教研组进一步发挥了研修个体和团队的作用,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在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学校也成立了课题组,重点进行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各学科教研组则积极参加子课题的研究,“研修一体化”的学校群体性教科研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学校还重视教师个体的研修,鼓励大家积极申报市、区、校三级课题,尤其是3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要申报个人课题,使得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通过校本研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的具体 着力点

成尚荣先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即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这样他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才真正完成。”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究竟要研究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有一些具体的着力点。

1.学习起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态度等学习起点的不同,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接受力。数学教科研组开展以“学情前测”为主题的儿童学习起点研究,就是在校本研修中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使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真正使教学活动面向每位学生。

2.学习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只有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完整思维过程,才能有效提升其数学思维品质,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要关注儿童研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自身的内在的知识建构。一般而言,当学生出现奇思妙想时,往往也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即使学生有幼稚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思考与联想,教师也应该予以鼓励,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纠正。

3.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求知需求往往是由具体情感体验所决定的,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新知的程度就越高。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师要注重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及思维方式的特点,创设有趣味、有意义的情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学习方式。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自主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单向的传授而能获得的。在校本研修中大家发现,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更多的发展。

我校开展的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从研究教师走向研究儿童,从关注研修的宽度转向关注研修的深度,从概念化的校本研修转向具体化的校本研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成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校本研修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孙建平,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215217)

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作业2 篇4

遵循“培训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园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日常活动,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因校制宜健全校本研修机制,夯实校本研修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打造既能适应现代教育又能开创教育美好未来的教师团队。

(一)、建立校本研修机制

(二)、务实活动,夯实校本研修的基础

1、教师的读书活动。

2、老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研究课、新教师上成长课要成为每学期的必做工作。

3、以活动为载体,做实日常的个人研修。

4、探讨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5、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培养教育科研骨干。

二、大力培育研修文化,努力提升研修水平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离不开校本研修。学校必须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始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努力提升研修水平。

三、实施教科研相结合的研修形式,以研修兴教

学校应该围绕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落实新课改、聚焦新课堂、提升教育质量,实行教科研相结合的研修形式。校本研修应该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研修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营造良好的校本研修氛围,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研修促教、促教师发展、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以课堂为基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家园;课堂是教师实施教

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课堂之于教师尤如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一般,离开了课堂谈教师专业成长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校本研修应该以课堂为基地,通过对课堂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优化校本研修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模式。所以应该确立以问题化、主题化、专题化为校本研修的基本策略。

六、找准校本研修的切入点把校本研修工作做实

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教学方法的研修就是校本研修的很好的切入点,因为把握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教学方法的素养是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是教师提升全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素养。

(一)、新课程资源共享。

(二)、新课程教学问题团队共研。

(三)、新课程教育教学评价团队互鉴。

(四)、教师先于学生进行学习体验。

七、改革备课制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合格而成熟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让教师更好地发展,是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八、开展研修组评比,加强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

校本研修小组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校本研修的主力军。要使研修小组正常有序地开展研修活动,学校就应在校本研修小组间建立竞争机制。

九、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校本研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育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沃土,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学校应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载体,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十、走上网络平台,提升校本研修水平。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天网、地网和人网所形成的强大的网络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之间广泛交流的平台,是教师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篇5

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六 安 市 毛 坦 厂 中 学

指导教师姓名

周 卫 国

2012年 10月 22日以校本研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师专业化新的愿景正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本文试图从校本研修的实践出发,结合反思,以教研组实践团体作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形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若干探索。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教研组建设

苗逢春博士主持的论坛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现状”中提到了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却忽视了承担这一使命的脆弱的弱势人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他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讨论最为激烈。

近期某知名学校校长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放在论坛上后引起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的强烈反响。引发我们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胡小勇在电脑教育报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些建议。文中说到“对于学科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谓不尴不尬、一言难尽。因为,普通学科教师只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管好本学科教学之后便高枕无忧。而与此不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只是主任“技工”任务,而兼任教学工作。甚至于只有在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科教师扫除技术操作障碍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出路何在呢?”他从三方面谈了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从以上现象进一步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已从“打工型”教师开始转向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转变。谋求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很多,本文试图从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两方面的含义,具体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研修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终身学生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维护、网络软硬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维护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等等。又因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做好为部分学生补课的思想准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责任所致,积极面对,在所不辞。由于动机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意愿、发展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聚在一起

交流时,往往偏重于技术方面的交流居多,有很多教师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但对教学不感兴趣。并且一般层面高一点的教学研修往往是骨干教师参加,而其他教师参与的就很少,所以通过校本研修,使每个教师都得到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建立互助分享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一位教师曾经这样写道: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教学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工作。表面上看,我们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怎么可能是孤独的呢?但是,我们确实是孤独的,尤其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因为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我们与学生的确有隔膜。同样,在办公室里,我们从不谈自己的教学,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

显而易见,这种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更易于促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传达布置教育教学精神、任务居多;教学理论学习多,与教学实践结合少;个体领会独立操作、盲目性多,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少。长期来,传统的教研模式使教学研讨的实效、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起到不断更新理念、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因此,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和自主教研意识的觉醒。

(1)完善、实化教学常规活动。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在、互动和分享,在方式上采用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微格研究等。我们组有五名青年教师,我们以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及县级优秀教研组为我们的努力目标。开展教师“六个一”活动:①、每周写一点读书摘记;②、每周向教研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③、每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或一个教学个案研究,并至少选择一篇上传到海盐教研网;④、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⑤、每学期自己制作一个课件;⑥、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主持、参与一项校级以上课题或编制一份试卷。

(2)开发、丰富非常规的教研活动。通过区域(片)级的教研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不同类学校,如小学、高中的交流研讨,促进了新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利于上下延伸;通过县教研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促使教研突破时空限制,利入更深入进行反思与争论。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策略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校本研修常见的模式有课题带动模式、集体充电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观摩听课模式、个人自修模式和校际交流模式等。在校本研究方面采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最近又出现了使用网志BLOG网络虚拟社群开展校本培训的新模式和相应的研究方法。还有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同侪互助模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关注。但由于校本研修中专业发展的提供者是学校和教师本人,是独立进行的,很容易出现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所以要制定策略,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1、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专题去除随意

段青老师(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曾调研过教研组活动情况,他说:在某重点中学的一次信息技术教师座谈会上,大家很认真地探讨了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问题。如规定每周二是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听课15节以上,参加集中备课不少于4次等。但当问及这些教研活动能否回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时,教师们的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坚定。的确,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大多学校均安排有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如听课、集中备课和上观摩课等。但大多只是作为活动的空壳而存在,缺少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缺少实质性内容,只是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层次上简单重复着。因此,作为校本教研,必须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1)理论学习确定中心发言。理论学习主要立足教研组理论学习和以论坛、沙龙等平台开展的同伴交流。教研组理论学习确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保证学习的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碰到了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和技术,备课的新思维,教学的现场与教学细节的关注,信息技术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都给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改动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组内成员收集资料并交流了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专题理论知识。

(2)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一味的模仿不能解决问题。如“课堂上怎样使学生不玩纸牌游戏而与自己的边讲边练达到同步”的问题,就是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为什么学生乐意玩纸牌而不听教师讲课?毫无疑问,在当时情况下纸牌的吸引程度要比教师上课更加吸引部分学生。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否还欠缺?甚至是,能不能剖析游戏本身有用的价值所在,找出其吸引学生的地方(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就是其成功范例),将其引用到教学中来?等等。

(3)行动研究围绕问题。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走向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是由教师或行政人员来操作的,以帮助地方学校决策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每个行动都力求有明确的方向和研讨的专题,并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近年来我们先后结合教学现状开展了如下的行动研究课题。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分层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试图处理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上课题先后在县市级获奖。又如,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我组开设了flash动画制作的校本课程,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从而据推动教学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学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我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初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 用Internet》、《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学习” 之我见》、《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困难及其对策》、《初探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养》先后在杂志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

2、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合作研修模式

项目研修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项目研修模式具有独特性、多目标性和生命周期性等三大特点。所谓独特性是指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因而在实施项目研修模式时,根据不同的项目在下图的基础上存在很多变式。多目标特性是指项目的成果性目标一般具有多重和多方面性,例如项目研修的成果性目标往往会有教材,教法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目标。

如信息技术教学到高二后,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项综合测评,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复习和练习的效率,我们教研组做了一个集体的备课项目,名称是“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二级)分类精解。我们把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自编相关复习教材一册,相关培训课件制作,中期:建立相关的复习网站,设立测评题库,以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后期:各类模拟测评系统的的制作。通过此项目的开展,使教师们对整个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也利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渗透,通过编写复习材料过程中对知识要点、实例分析、习题精选的设计,也充分锻炼了老师们的问题设计能力。而通过相关网站的设立真正实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而在此研修过程中,学生也是项目的参与者。通过模拟测评软件的开发,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相关软件开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组内教师开发的测评软件因此获得了六安市首届自制软件的一等奖。几年来,我们组实施了大量的团队合作项目:信息技术新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区教育局中小学安全教育网的设计,配合教研室的动态评价测评系统的设计等,以及近期的机器人项目的参与,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

3、立足课堂,反思教学重叙事研究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其实现有多种载体,但根本是课堂教学研究。

(1)专家引领,重课堂指导。专家引领是帮助教师提升的重要因素,我们教研组活动或区域性活动多次邀请县教研员来校指导,请他们深入课堂,以课堂的具体 情境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使引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例如,在我们片的一次新课程教学展示周活动中,教师们用到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把握不定。刚好教研员从广州参加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回来,他从那边听了许多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并结合我们的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大家对网络化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又有了全新的认识。(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结合县教研室的教师博客及学校的教育网志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兲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我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先后在各项评比中获奖。(3)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教研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着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我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区多媒体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操作竞赛已连续八届获得团体优胜,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五人次分获全国一、三等奖,并在首届操作竞赛中获一等奖。教研组连续几年均评为优秀教研组,被推荐为我县教育系统唯一的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的团队。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修,制定有效地基于团队的合作策略,确实能更快速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是我们每位老师的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就是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篇6

——海南省白沙县邦溪中学

(姓名:陈宝锋学员号:gy46000000009)

我是在2011年4月23日登录指定网站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等内容的。首先就学习《教育规划纲要》作一些理解性的慨述,然后谈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入二十一纪世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纲要》制订的工作方案;2009年1月至2月和2010年2月至3月,两次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10年5月5日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三大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五建设”的新思路,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的结构,办学的体制,高校的招生和教育投入等五个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20字”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温家宝总理说:“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教育应当是涉及到每一个人的事情,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最基本的前提。“20字”工作方针正是回应了这一点。

《教育纲要》提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人才的培养要以能力为重。也就是要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能力”和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等“四个学会”的培养。人才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要注重知行的统一,还要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纲要里提的很具体,有了新的举措。从教师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师德师风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师的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纲要提到的面很广泛,很全面。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还有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都做了规划,还提到了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战略总体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实现“四教育”,“一体制”的社会愿景,即: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纲要》还确定了我国教育的“五大工程”即: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保障教育经费投入,3、加快教育的信息化进程,4、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局面,5、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其中我对《教育规划纲要》做了认真的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纲要》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反复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完善理解程度。今后要根据《纲要》要求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做好教育的事情。学习《纲要》后,我的思考很多,我最想要说的就是教师。教育何去何从,就要看我们的教师何去何从。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教师,教师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成败的关健。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教师的成长是与学生的发展连在一起的。

下面我想就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谈几点思考。

1、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一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淡薄名利,志存高远。《纲要》提到的那一段话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作为校长应当积极引领本校的教师努力朝着《纲要》提出的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希望而努力实现。通过学习、交流、写体会、树典型等形式,培养教师成功的愿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开交流会、教师谈体会等方式来实现目标。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的激励机制有两种,即荣誉与物资奖励。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需要校长的肯定,他们很希望得到校

长的表扬,因此,校长应善于发现教师的亮点,及时给予教师应得的荣誉,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幸福感。教师是什么?教师是人,教师不是神,教师不是机器,教师不是动物,教师也是常人,他们需要物资奖励,希望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物资生活带来的快乐。物资奖励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邦溪中学建立的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奖励制度得到老师们的拥护,很多能力强的老师愿意多上课,还经常到班里辅导学生,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多数教师做出了成绩。邦溪中学在农垦时期,04年至08年中招考试总平均分,连续五年在农垦90多个办学单位中排名前五名;移交地方后,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在白沙县内排名第二。

3、学校要培养骨干教师。学校应重视对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要用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都得到成长的理念来建设教师队伍。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教育家办学的理念,鲜明地揭示了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学校要为骨干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骨干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经费,为他们购买必需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必要时,可以安排他们脱产学习。我们邦溪中学2010年安排了一名骨干教师到华南师范大学学习,选派了二名骨干教师到海南师范大学跟班培训,各学科教师都有安排到省、县级的骨干教师培训。使我校学科带头人突显了作用。

4、学校要建立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学校要建立建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培训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使国培、省培、校际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利用互联网、网络教研

平台等资源,引领教师们在线学习,在线研讨和交流,鼓励教师写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例如,白沙县邦溪中学在07年就重视教师的成长,实践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农村教师成长机制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研究,三年的实践使教师们得到了收获,教师队伍快速成长,09年11月通过了专家评审,被列入省级重点课题结题了。目前我校有专任教师56人,有51人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共发表文章600多篇,参加在线研讨331人次,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春冬季远程研修7人次,县级骨干教师有7人,获国家级奖励有16人次,获省级奖励有22人次,获地区性奖励有58人次,48位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13人,大专学历32人,高级教师3人,中级职称教师14人,中共党员24人。教师队伍呈现出团结向上的喜人态势。

5、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教师有着繁重的职业压力和难以逃避的职业倦怠。东北师大的刘晓明教授说: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是,一是过强的考试压力,二是过于紧张的人际关系,三是高工作负荷。他还提到了教师们的职业倦怠问题。他把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归纳成: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人格解体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低成就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他测评我国中小学教师达到中等程度职业倦怠人数:情绪衰竭占60%,人格解体占17.%,低成就感占16.%;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问题应引起我们校长的重视,这是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如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成长,值得校长们的深思。我认为,校长应关心爱护老师,学会换位思考,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为教师们在精神上减压,对教师要宽容,以仁爱之心对待教师,让教师有倾诉情绪的权力,要与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轻装上阵。只有让教师的心理健康成长了,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有成效,最终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教育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关于校本研修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更新校本研修理念,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 课题研究, 同伴互助。首先, 学校对教师进行选题指导, 提升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 以学科组为单位, 围绕教师子课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式、互动式研修, 使每位教师通过同伴互助都能较为规范地选择合适的子课题, 完成好个人的课题研究, 并取得相应的实验阶段成果。

2. 自我反思, 自主研修。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动脑筋, 反思自主研修的过程与状况, 及时找出问题, 吸取教训, 调整目标, 寻求改进办法。反思教学实践活动, 及时发现不足, 找出自己的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 寻找新的策略与方法, 积极解决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促进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发展。

3. 专业引领, 提升水平。积极为教师争取外出研修机会, 开阔教师的视野, 投入资金用于教师的各级研修和学习, 制定学校教师全员研修的三年教师教育研修计划, 力争使教师获得更多外部的资源研修, 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有效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二、建立校本研修机制, 优化校本研修活动

1. 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工作生活方式的系统工程, 学校要把教师读书与“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相结合, 根据长期读书计划和阶段性阅读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开展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切实调动教师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建立“读书———反思———实践”活动制度, 结合读书学习进行反思, 在掌握基本原理、方法的基础上, 推进个人的专业学科向纵深发展, 引发可持续的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创新教学思路。

2. 展示课堂教学。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 也是教师成长的家园。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因此,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学校应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载体,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以课堂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老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研究课、新教师上汇报课。通过全体教师参加赛课, 营造研修氛围, 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 丰富活动载体。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例如, 读一本教育名著, 写出读书随笔;上一节公开课, 写出教后反思;整理一个教育故事, 写出案例评析;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 写出教育论文;研究一位名师授课, 写出成长感悟等等。指导教师进行自学研修、反思实践, 引领教育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又好又快地专业成长。

4. 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活动, 长期坚持集体备课, 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方面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化, 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 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通过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人 (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 (形成共案———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 (跟踪) ———课后交流、反思的流程, 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校本研修管理,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 分期调研, 查漏补缺。加大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的力度, 多渠道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教研组调研的基础上, 加大调研的力度和参与的广度, 采用点课和抽查、面对面和集中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初、期中和期末全校性的教研组调研活动。期初调研重在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学准备;期中调研重在教师的常规教学和班级管理;期末调研重在教师复习课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调研的过程中分管领导还深入教研组, 和老师们一起对教学工作进行现场诊断, 共同寻优查劣, 在对教研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反馈的同时, 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 有力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调研工作做到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不断优化, 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校本研修研修任务 篇8

一、校本研修的任务目标

1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

2、通过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现本研修活动,使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研究和教学行为,深入研究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要充分发挥省州市级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提高全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校本研修内容

1、师德和教育教学观研修。校本研修要不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领会素质教育实质,把握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

2、教学常规研修。“备、讲、批、辅、检”作为教学环节是教师岗位研修的基本内容。要针对学科实际、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要面向未来,结合新课程实施实际,改革课堂结构和评价方式,实现减负增效。

3、基本功研修。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基本功在三笔字、普通话、“教师六项技能”等传统教育的基本功培训基础上,应扩大到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的基本功培训。

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 篇9

校本研修就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最好方式,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在校本研究中都得到较大提高。在研修学习中,我也逐渐成长。联系《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内容,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的收获及体会。

校本研修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是基于学校的一种研修形式,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几年来,我一直抱着积极的心态参与校本研修,从不把它当作负担、包袱,从不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研修活动。

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思考 篇10

一、校本研修制度化,落实研修内容

1. 网络学习常态化

为拓宽教师的阅读视界,我校语文组在校园网上开辟了“语文”这一专门网页,设置了八个板块。其中,“论文发表与获奖”和“教学反思与随笔”板块,为本校语文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经验的平台;“教师学习与参考”板块由组内教师提供自己平时在网络上阅读到的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章,经教研组组长审核后进行发布。这一做法,激发了教师的阅读热情,教师对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清晰的思路。

2. 书刊学习制度化

为增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教师的反思学习与成长,切实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建立了书刊学习的管理制度。学习内容来源于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和教师阅览室的专业杂志和报纸。

二、校本研修主题化,强化研修力度

我们提倡教研活动专题化,形成“问题库”,问题转化成“系列专题”(专题尽可能小);一个活动研讨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作为教研组建设和日常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教研活动主要聚焦在解决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上,以及切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型探究上,做到校本研修主题化。

1. 教学研究,关注研究课的引领

研究课,以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实性为宗旨,以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引领学科教师合理地安排教材、处理教材,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

2. 课例研究,注重教师间的互补

课例研究是教研组的主要活动。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很强,即使是集体办公,也不能改变这一特点。长此以往,教师们容易自我封闭,难以进取,所以,我们充分利用教研组课例研究这一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们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丰富思想,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为了将课例研究落到实处,在公开课教学之后,我们请执教教师就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说课。各位听课教师结合研讨主题充分发表意见。同时,每位教师就研讨主题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做到一人上课,多人有收获。

三、校本研修课题化,提高研修实效

如果没有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龄的增长,我们最终只能成为一名经验型教师。如果以研究带动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呈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研究的途径,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虽然这个转变过程是非常漫长的,甚至最后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以研究为路径,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总结 篇11

一、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储存能量。

通过培训了解了什么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就是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培训进修密切结合的教师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其实质是把教育科研的方法论与长期坚持的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培养作为核心工作目的的研究取向。

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很多研究表明:教师是在课堂的拼搏过程中成长。关注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的关注。任何远离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课堂生活的理论与研究都很难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聚焦课堂就是在促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回归正题。

二、教研须从课堂上来。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认为教研必须从课堂中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能增加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三、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2、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本次研修中我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自觉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尽量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4、将推动本校校本研修的深入发展。

本次活动我学习了由山东青岛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探索实践的“四人一课”和“一人四课”校本研修模式,他们都突出以螺旋式的“研课”为主导,带动校本教研走向常态化、制度化,推动着广大教师自我反思,推动了校本研修的深入发展。“四人一课”与“一人四课”系列活动,带来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也同时带来了教师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逐步成为教学和研究的真正主人。原来的被动接受式研究和一次性备课、例会式评课为主的教研模式被打破,代之以教学反思、沙龙研讨、专题讲座、课例习磨、教学互访和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校本研修实现了以“两课”为龙头的多样化和主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兴趣点、兴奋点始终被锁定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有效教学上。作为分管教研的老师,我更是收获多多,相信会把本次研修的精髓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开来。

四、同行交流,取长补短。

本次培训,汇聚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但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为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基于校本研修的课堂观察 篇12

【课例名称】《搭石》 【授课教师】徐新芳 【评析教师】语文组教师 【对徐新芳老师说课的感受】

徐新芳老师非常简洁地叙述了对《搭石》一课书的课文分析思路,教学设计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主题思想突出。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情育情”的教育理念,值得称赞。

一般说课的时间要在10分钟左右,徐新芳老师只用了四分钟。教学设计结构内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就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该全面体现课标的思想,并将思想转换成具体内容。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具体课堂目标的设计一定是根据学生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提出本节课的目标重点内容。徐新芳老师在说课中对学情分析只是说:“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方法。”对学生的分析不够充分,“学情”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知识基础、学习心理、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学生间的研究能力等。教学目标一定要根据学情的现状提出学情改善的内容和达到的标准。

在目标的设计上,必须对知识、技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说情感、价值观是金字塔顶端的明珠,那么,知识是塔基,技能是塔身,只有夯实塔基、强壮塔身,顶端的明珠才会稳固。忽视塔基和塔身的建造,顶端的明珠很难牢靠。学生的情感必须靠知识技能的支撑,使情感形成学生自己的心理结构的一种特点,而不是靠记忆理解懂得了情感,这样的情感才会有穿透力、导引力。

在教学设计中,都会涉及到知识技能的“重点”和“难点”,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介绍“重点”,不仅是说重点知识是什么,而应该说为什么是重点,解决掌握重点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介绍“难点”,不仅是说难点知识是什么,而应该说“难”由何处来,其实难点来自于学生对该知识点(技能点)学习的障碍(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学习心态、甚至人际关系等),然而在介绍难点时,很少有人说清楚“难”由何处来。不清楚“难”由何处来,怎能解决好难点呢?

【对徐新芳老师课堂实录的评价】

从校本研修的视角分析一节教学实录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体会学生变化背后的内心成长。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对技能运用的能力,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这种关注下,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及对技能运用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校本研修的思想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功是尊重、肯定的,但同时认为成功与成长不是同一概念。成功是以客观标准的达成来说明的,而成长是说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很多“成功”的现象不能给人成长的作用(如有些人经济上发达了,思想和心理却空虚了;有的人在不正当竞争中获胜了,思想和方向却迷茫了„„),只有在走向成功的实践中,无论成功与否,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思考,并用积极的心态感受和体会自己,其心理结构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就是成长。师生的心理成长,是校本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将上述的观点转化在对一节课的观察理解上,应在下面四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1.学生课堂状态(兴趣——情感、思维——智力、活动——社会性、质疑——深刻性),这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对其“本”的“质地要素”的提升; 2.学生在思维上、学习方法上、探究能力上、互助研究上具备的优点或长处; 3.教师组织教学五个方面呈现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学生学习反馈点的引导确定、困难学生和学生困难点的教学过渡语言使用,每句话两层内容:它构成了学生学习发展之本和教师教授过程之本。学生学习发展之本从属于学校培养目标;

4.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显现的或隐含的积极因素,教师对学生积极因素的挖掘和指导。

看了徐新芳老师的课让人激动,她的亲切、热情感染着学生和听课老师。徐新芳老师的这节课很成功。“情育和育情”贯穿整节课的每个环节、贯穿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以情育情,以情导情,以情解文,以文生情”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教学的导入和教学的结束给人以情感的生成和升华,导入时的感受是一种亲切、美好,似乎是一种享受;结束时再听这首歌,是一种感动、励志,似乎是人生的志向。特别是在结束时,用视屏呈现出徐老师在“搭石”边的诉说,并亲自去增添一块搭石后表现出的“艰辛”,更让人感受到课文的核心价值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享受在“尊重”、“成功”的积极体验中,不管学生表现、表达的怎样,徐老师永远在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我们能看出,她对学生的激励和肯定不是一种表面样子,而是出自于真心,每个受到表扬的学生,在听到表扬的同时,又听到了自己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积极的感受和体验,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体验自我,获得心理成长的条件,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课堂突出了阅读教学,老师采用各种形式和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凸显了在基本能力上对学生的培养。通过读书过程,体会文字、领会话语、把握思想,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效果很明显。

上一篇:申论写作常用语大全下一篇:手握一滴水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