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二首咏柳(通用9篇)
《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参悟到古诗所蕴涵的道理。
2、认真朗读古诗培养语感,体会文字和诗句的美。
3、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景物和事物来表达要说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和诗句的意思,自学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所阐述的道理,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老师和家人一同到杭州西湖游玩,那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就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览一番。2.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3.师: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出示多媒体课件)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5.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6.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配《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课件出示: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除了在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3.汇报学习收获。(1)了解诗题。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亦作词牌名。(2)再读古诗,理解词语。
交流“平沙、淘不住、遂令”等词语的意思。(3)交流诗句的意思。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尽头是天,天的尽头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至,不停地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美丽桑田。(4)悟诗情
“遂令东海变桑田。”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通过描写海上的变迁,感叹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告诫我们在这样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就算是浩瀚的东海都会变成桑田,又何况其他的万事万物。(5)诵读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七)交流有关水的古诗 《望洞庭》 《忆江南》
(八)布臵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登鹳雀楼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鹳(出示“鹳”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4、(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英译 Ode to the Willow
Purest emerald is thy overall color of shade, Thousands of twigs droop like fringes of jade;By whose hands thy slim leaves are made? The February breeze is like a scissors’ blade.The Willow
Emerald fashioned into a tall tree Hung with myriad silk braids of green.Who tailored the dainty leaves? The snipping wind of early spring
Chant For Willow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的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描写春柳的力作。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柏坪小学 魏锐华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就把诵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要求理解作品内容。因此,三年级的古诗歌教学就要考虑调动孩子的情绪,使他尝试体验作品里的情感,进而达到充盈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开始感受社会和人生。
结合我校的“四步课堂教学课改理念”,如何设计好古诗歌教学呢?我以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咏柳》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先谈谈《咏柳》一课的设计思路。
首先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本课的教学内涵和地位:贺知章,咏柳,借柳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抒发对春回大地的欢悦心情,倾述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其次拟定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细叶、”等词语。
2、认会“咏、涤” 并一字组两个词,写在书上的蓝线内。会写“咏、碧、妆、裁、剪”,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细叶”等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重、难点在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三是预设教学过程:
流程
一、组内交流,合作验收(教师注意
1、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2、组织小组讨论时的纪律。)
1、组内检查读课文情况
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交流识字方法。
4、根据注释说说诗歌的大意。
5、“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6、“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
7、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8、“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流程
二、班级展示、交流合作(由小组分别展示和小组内展示结合而成)
1、展示生字词,重点指导:咏、裁
2、展示读课文
3、展示对古诗的理解。
4、感受、读出诗的美。
流程
三、达标检测(1、引导学生区分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
2、小组内检查验收)
我会写: Yǒng liǔ jiǎn cái bì yù xún fāng()()()()
guāng jǐng xì yâ waàn zǐ qiān hóng()()()()
流程
四、拓展思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说或画的方式重现本诗的图画意境 总体上我想要达到的设计理念: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审美教育,指导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感悟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人情怀。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后,结合我的课堂预设,我有以下感悟:
1、在教学古诗时,要打破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的陈规。要引领学生从诗中领会美的意境,得到情感的体验。
2、以学生为主体,帮助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指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3、要拓宽学生的视眼,重组教学。引领学生品读出韵味,悟出品味。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使学生完全感悟到诗人的情怀。
4、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品味作品意蕴。读出感情来。
唐·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二月,我在树下观察杨柳。嫩绿的枝叶像片片碧玉妆成了高高的柳树,柳树之美在于那修长飘拂的枝条。每年春天,当柳条长出绿叶,就丝丝下垂,在春风的吹动中,犹如美人一般风姿婀娜。我问自己:“不知细叶谁裁出?”其实,我不用思索,也不用考虑,就告诉你这个答案,那就是:春风剪出了细丝。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译诗、诗意]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这就是一首咏物诗,写的就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就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就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就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与“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就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就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2古诗二首咏柳】推荐阅读:
5古诗二首209-19
古诗二首诵读欣赏07-05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09-30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11-06
鸟鸣涧古诗二首12-14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11-05
古诗二首教案夜宿山寺11-21
四年级26古诗二首教案10-09
《古诗二首·春晓》教学设计11-18
古诗词二首教学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