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第一课时)说课稿(共11篇)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生活”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物,有可爱的瓜果,绚丽暂放的鲜花,以及成群的鸡鸭和农家人吃晚餐的情景,表现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瓜棚,鸡冠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文中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热爱乡村的情感。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丽;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感受语言之美。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语言学习方法不仅是获取语文内容的手段,其本身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交流的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感悟法。本课的语言、优美,叙述流畅。教学时,应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乡下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景,并将之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图文结合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是用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所以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乡村那独特、迷人的风景。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我在本课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想象法等,力求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体会内容中掌握方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教学思想是 “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篇课文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圈画
法、理解关键词句等方法,具体学法运用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阐述。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以感知、感悟语言为主。第二课时以积累运用语言为主。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前,我播放音乐《乡间小路》,让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唱,感受乡间小路上的种种美丽的景象,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我问孩子们:“我们唱着这么美的歌,知道了乡间小路是如此恬静优美,我们今天也要来学习一篇关于乡下人家生活的文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看看有没有你们想知道的东西。”学生的好奇激起了他们的阅读期待,顺理成章进入第二个环节。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
主识字。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识字的心得;教师在检查生字时,主要突出“棚、饰”等生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
在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次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孩子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瓜棚、鲜花、鸡鸭以及乡下人家吃晚餐的情景,展现了乡下独特而迷人的风景。以上遵循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初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只有读通读顺了才能深入探究语言表达的特点。
3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①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瓜藤和瓜架。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瓜藤和瓜架,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瓜藤和瓜架写的生机勃勃的。于是,我接着提出疑问,作者是怎么描写瓜藤和瓜架的?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用的特别好?“攀”和“爬”两个动词把瓜藤活动的样子写了出来。还有那红的,绿的瓜,长长的藤蔓把这瓜藤写的更有风味啦。作者在最后还与城里的石狮子和旗杆做对比,更显得这乡下人家瓜藤的独特和
迷人。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么可爱的瓜藤吗?带上心情,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②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写了乡下人家的什么风景?想一想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语言积累,理解鲜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五彩缤纷的画面,理解一个“探”字把整个画面写活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有感情的朗读。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可爱的瓜棚,缤纷绽放的鲜花以及那刚刚探出头来的新笋,那作者是怎么描写乡下人家成群的鸡鸭和人们晚餐的场景?我们留下一节继续学习。在这里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也提示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精读第1、2自然段中,我综合运用了朗读法、想像法、图文结合法等,使学生走
进文本,感受语言的精妙,体会用词的精准。
1、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他们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所以
教师要及时巩固识字,写字指导应该细致落实,虽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但是难写易错的字,教师应及时提醒,如本课“冠、瞧”等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主动权应交给学生,我是这样做课堂总结的: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 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 有强烈的好奇心, 注意力分散, 因此, 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 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 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 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 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 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 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 在学法中, 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的目的。
2. 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 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 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 引出“50+50=100”的等式, 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 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 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 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 两个式子是等式, 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 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 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即“像x+15=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 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体会方程的思想, 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 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 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 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 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 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 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 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布置了探究题。
以导诱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借助课文中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和乐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联系实际,说学生
就学生的学情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比较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但是在学习本课时,生长在城市的学生,虽然对乡村生活向往,但也对乡村生活缺乏感知,对作者遣词造句缺乏了解,对揣摩文中蕴涵的情感缺乏深度。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以“读“为主线,围绕“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中心,引导学生寻找“可爱瓜架、鲜花盛开、竹林春笋、鸡鸭觅食、乡村晚景、秋天月夜”几个美丽场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感悟感悟两个语段。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除了借助多媒体课件外,更重要的是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引领他们走进文本,潜心研读,循文明像,去感悟文字所描绘的迷人的画面和优美的意境。
1、以“读”为主线
2、以“学”为主体
3、以“教”为主导
四、以学定教,说目标
纵观全册,第六单元是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田园生活、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六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精读课文,对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力求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基于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点:
(一)认知目标:
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入手,进而体会“独特、迷人”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感受田园风光,体会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感受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阅读要求是: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发现语言规律,把握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也体现了年段要求和本课特点。
五、灵活多样,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结合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表达风格教学中,我从“读”出发,通过“以导促学”、以读为本法”,要求学生把课文要循序渐进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其中我采用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读通顺、读出感情;采用图文想象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段意;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解作者情,读文本意。
1、以导促学法
2、以读为本法
3、图文想象法
4、情景创设法
六、主动参与,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
1、自读感悟法
2、自主探究法
3、对比品悟法
七、多项互动,说过程
(一)、读好课题,走进乡下人家
1、生齐读课题。
2、师指导读题,要求:口到、眼到、心到。
3、展示本节课读书目标:读通、读懂、读情。
师:一般,我们接触一篇新文章,要经历三个读书层次:首先要读通;其次要读懂;然后要读出情感,读出味道。今天我们就以《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为例,来学一学这种读书方法,乡下人家,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这一遍的读,就是要把课文读通,扫除文中的生字障碍,要读得文从字顺,朗朗上口。
【设计理念】开课引入,与众不同。不是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导入,而是以教材为例,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学生读《乡下人家》。这样做,既体现本节课的“以读为本”,同时也牢牢地把握这节课上应该学什么(读书)、怎么读(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这些目标,为学生的后续的语文学习把好航向。
(二)、读通课文,感知乡下人家
1、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我们来互相提个醒
2、学习生字、生词。
3、指导读长句子。(1)
师:读通课文,不光要扫除生字障碍,还要读通文中的一些长句子,【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实际、到位。目标明确在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目标实际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年级特点,点到为止,只要读通课文即可,不往深处挖;目标到位在针对难处,不着痕迹的适度引导。学生学习到位不错位,并在指导过程中渗透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人文价值。
(三)、读懂课文,感悟乡下人家
1、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速度快,读后有思考: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找一找,画上横线。
2、找中心句,切入课文。
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读关键词,寻找突破口。关键词:独特、迷人【教师板书】
4、找画面,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作者就是围绕独特和迷人这两个词来向我们展示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画面,王老师找了一幅:【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门前的瓜架,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联想出了这样一幅独特、迷人的画面【课件出示】,我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课件】门前瓜架图。现在请同学也来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插图,找一找这些画面,并试着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鲜花春笋图、鸡鸭觅食图、乡村晚景图、秋天月夜图——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讨,层层推进,逐渐走向学习深处:首先默读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后思考找出关键词,最后图文结合归纳段意。学生的学习是有推进感的,文本内容在不断的推进中,有复杂到简单,由篇章到段落。最巧妙的是学生概括出的图画名字,实际上就是每段的大意,这也是在引导四年级的学生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四)、美读课文,品味乡下人家
1、出示读情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仅仅把课文读懂还不行,还要读出情感来,下面的时间我们来继续读书,争取读出情感,那么怎样读才来读出情感呢?我来教你们三招【课件,师拓展读】请大家按照这三点提示,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试着读一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
2、学生试读。
3、师生评读。
师:这些图都很美,很值得我们来细细地读,下面我们来重点读一读,课后习题,第三题为我们出示的两个句子。
4、展读。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教学,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感情。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一字未宜忽,处处悟其情”的真切。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触摸语言文字深处的教学。
(五)、回读课文,补白《乡下人家》
1、回读中心句。
2、小练笔:课后补写冬天的乡下人家。
【设计理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找到了由读到写练笔的结合点。这么做,极大地发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指导学生课后进行二度创作,也是为了强化对文章的“阅读”效果。
八、讲究艺术,说板书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 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这个板书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提纲挈领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内容,且体现了四年级“概括段意”的训练重点。对于学生感受文本情感也是一个引导的范例。
九、求真求实,说反思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抓住了乡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由于我们师生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山里人,导入新课会和城市的孩子或曰大部分学生截然不同。我采用了对比图片的方式,先让孩子们欣赏旖旎的城市风光图,谈感受;再引入熟悉的农村风景和生活场景,谈自己家乡情况和城市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是对课堂内容适当的铺垫。我想:如果一上课就出示农村各种事物,孩子们可能就会有点厌烦,毕竟天天生活在其中。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加高效,我出示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完成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同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了解学习情况。最后在全班内反馈,教师在旁边适当指导,这样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贯穿本文始终的一条主线,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反复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笔下乡下人家的特点,初步了解乡下人家一年四季独特迷人的美景。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紧扣文本1——6自然段中“瓜藤攀檐图、鲜花轮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等几个美好生活图景开展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绘乡下人家迷人景色的段落,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给每处风景起一个“如画般”名字。虽然学生不能精准表达画面,但只要能说出基本意思就行,为了不让学生遗漏画面,采用填空形式,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来。
为了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体会对比及拟人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我抽学生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画面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说出理由,并带动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场景,从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略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效果的统一,同时渗透人文培养于其中。
四、为了真正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词语和重点句检测。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再加上学生本就是乡下人家的孩子,检测效果固然很好。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画面内容。
3、通过品读第一然段,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难点:
1、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画面内容,并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儿童歌曲《乡间小路》。
一、导入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学习了.2.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陈醉云去看看《乡下人家》是怎样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要求:请打开课本,翻到100页,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分钟左右)2.检查字音字义
师: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在乡下人家,来了几位朋友,看一看,认识吗? 课件出示:
第一行:棚架装饰 和谐
第二行:结瓜 率领 鸡冠花 扎到水里 第三行:屋檐时令觅食捣衣向晚 指导一行一行过关。
(1)师: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多音字。结(jiē)瓜有关植物生长的念第一声;
鸡冠(guān)花谁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呀?冠(guàn)军 率(shuài)领它的另一个读音谁又知道?效率lǜ
(2)师:真棒。同学们很能干,都读正确了。还有几个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大留意也不太用的词儿,会读吗? 屋檐时令觅食捣衣向晚
师:有不明白的吗?(生体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交流指导:时令——季节 向晚——快到晚上,傍晚(找近义词理解)捣衣——洗衣服(出示图理解捣衣)3.写字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把书翻到102页,看看方格里的这些字,都是咱们的老朋友啦。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根据交流范写:率。(率的部首是点横,最后一横写得长长的)
把你觉得最难写的一个或者两个,在它边上工工整整地写一写。(生书写)师:写完的同学给同桌欣赏欣赏,看看写对了没有?写得好的奖励他一个五角星,打上去。
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哪些同学得到五角星啦?举手,给我看看。这么多的同学,真好,请放下。同学们,学会欣赏别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本领,你们都学会了。现在,我们再去“乡下人家”一定不会迷路了。快,拿起课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都在乡下人家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开始读。
(在书上圈圈画画,这样的读书习惯真好。)
2.师:读完了吗?好,那赶快把笔放下。用行动告诉我你已经好了。
同学们,随着课文我们来到了乡下人家,最先到了哪儿啊? 预设:屋前搭一瓜架种瓜。
师:谁也能像他这样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房前种花,屋后种竹。
小结:看,乡下人家种瓜种花种竹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3.乡下人家养鸡的情景。乡下人在屋后养鸭。
师:概括得真好!这养鸡养鸭的情景,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三四)3.乡下人家生活的场景。在第几自然段? 4.交流感受
师:你看,作者按照着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把乡下人家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生活丰富多彩、幸福、很勤劳、到处充满生机„„ 5.引出最后一段
师:是呀!这样的场景和城市里的一样吗?课文的作者也有着这样的感受。用一个自然段写出来了?
出示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我们也把它读出来。再读一读,肯定会有两个词跳入你的眼中。师:跳出来了吗?哪两个词?(独特、迷人。)
四、研读课文一自然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观赏乡下人家景色的独特、迷人之处。默读第一自然段,寻找能让你体会出独特、迷人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体会“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一句。
师:你找到哪些句子?那么乡下人家的哪些装饰让你觉得别有风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小小的房屋、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指名读,齐读)读着这些词组,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用上这样的修饰词,让我们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般。师:是呀。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乡下人家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师引导想象:春天来了,你仿佛看见棚架上„„怎么样?(结出了很多嫩绿的芽。)
夏天到了,棚架上„„(指名说)棚架上结出了小瓜。
师:秋天到了呢?你说。(秋天到了,这些小瓜就成熟了。)
师:同学们,你看,这些装饰它从开花到结果慢慢地在成长,在变化,它们是有„„有什么啊?(生命。)(再读句子)
师:是呀。每个季节乡下人家的装饰都有所不同,真是别有风趣啊!除了写乡下人家的装饰,作者还写了哪些装饰?(石狮子、大旗杆)
石狮子、大旗杆你们都见过吗?都出现在哪里?(城市里)我们也学习作者的方法,练一练。
出示:()的石狮子()的大旗杆 练习后,出示
小小的房屋、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威武的石狮子 挺拔的大旗杆
对比两组词,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左边的亲切可爱、质朴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右边的太威严,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以亲近)
难怪作者乡下人家的装饰别有风趣,“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一句。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别有风趣、可爱”吗?
师总结:原来,朴实的农村人就是用这些最自然的景物来装饰自己的房屋,而大城市的人就用威武的石狮子,挺拔的大旗杆来装饰,你看,课文的作者这样一对比,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瓜和藤真是——别有风趣,真是可爱!是这些带有生命力的植物构成了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感受到装饰的与众不同。
师:作者陈醉云笔下的语言不是一首诗,却如诗一般美。让我们像读诗一样把这一段读一读(齐读)
五、课堂总结
1.如此别有有风趣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2.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到乡下人家屋前去欣赏了独特、迷人的风景,那么乡下人家其它地方又有哪些独特迷人的景色呢?想不想知道?我们下节课再去。
板书:
21、乡下人家
种瓜 花 竹
养鸡 鸭 独特、迷人
课型:新授
课时目标:
1.品悟语言。通过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迁移运用。练笔学生眼中的乡村景致,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积累生动形象的优美语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乡下人家哪些画卷?你看——屋前有瓜架,门前有花开,屋后冒春笋,处处有鸡鸭,夏天门前吃晚饭,秋夜屋前有织娘(学生边说边出示ppt)。这节课让我们深入画卷,感受作者这由衷的感慨: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出示ppt学生读)。
二、展开画卷
1.精读细品:
(1)感受“独特、迷人”
走进乡下生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前瓜架。这幅图独特、迷人在哪里?
①屋前有瓜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比“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景象,说说你的感觉。(乡下别有风趣,城市严肃单调。)
显然,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方法?对比。对比方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你能读出作者感慨“可爱多了”时的喜爱之情吗?
通过对比,感受到乡下生活的——独特,乡下人家的——可爱(迷人)。
②门前有花开:“有些人家……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你能说出其中的“朴素”在哪里,“华丽”在哪里吗?
朴素的是花这种事物,华丽的是这么多种类的花“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只有在乡村,才能体会这独特、迷人。
你喜欢这“朴素中的华丽”吗?读出你的赞美之情!
③屋后冒春笋:“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写了什么?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形象地呈现出“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探”这个字用得很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让人感到春笋的长势迅速,充分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是乡村独有的风景,很迷人。
说得好,这真是乡村生活特有的景致。你感受到什么?(作者的喜爱之情)用你的朗读来赞美吧。
④处处有鸡鸭:“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鸭子也从不吃惊。”
鸡鸭为什么不怕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大踏步”“不吃惊”,说明鸡鸭与人类和谐相处,也只有乡村才有这种现象,这便是独特。鸡群“悠闲”,鸭群“快乐”,用你的赞美之音描绘一下这里人禽和谐的迷人之处吧?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⑤夏天门前吃晚饭:“他们把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
乡下人家晚饭时和红霞、晚风、归鸟等大自然美好景物一起构成的和谐画面。傍晚时乡下人家一起在门前吃饭的情景很美好,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头顶着蓝天,脚踩着大地,在这样广阔的天地中吃饭,心情会很舒畅。吃饭时可以观赏天边的红霞,享受晚风的吹拂,会看到倦鸟归巢,这是一幅多么自然、和谐的画面啊。
你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描绘了你心中的“院落晚餐图”。为什么说“天高地阔”,这是乡下特有的画卷;“都是好友” 构成了什么,迷人的晚餐图。怎能不让人喜爱,读出你的向往之情吧!
⑥秋夜屋前有织娘:“月明人静的夜里,纺织娘便唱起歌来……”“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
作者为什么说这歌声“真好听”?因为喜欢。是的,夜,那样的寂静,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夜生活的喧嚣,唯乡下人家独享,多么独特啊,纺织娘的歌声那样的好听,多么迷人啊!用你饱含赞美的朗读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吧!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越俎代庖。)
小结:正是如此惬意,如此美好的乡村生活,让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出示ppt,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写法点拨:你发现了吗,课文中的场景图都有什么特点?(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正是这平凡普通的场景处处散发出惬意、美好,才成就了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令人心生向往。
乡下生活的独特、迷人,处处在、时时有,你从哪看出来的?
空间上——屋前屋后皆风趣,时间上——早晚、四季皆和谐。(再次出示导入时的时空顺序ppt。)
课文按照空间、时间两条主线,展现了乡村人家享有的独特,迷人的生活,因此结尾直抒胸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ppt。)
这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2.片段练笔: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课后选做题)
师点拨:乡村的景致是独有的、吸引人的,有小路小河,有田野果园。描写乡村景致时,要按照这样的步骤:
第一,选择景致。选择乡村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景致,只写一个片段。
第二,抓住特点。抓住景致的主要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一幅画面。
第三,融入情感。通过修辞方法的运用,表达出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例文: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旁种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颜六色,吸引来许多蝴蝶翩翩起舞。此时的田野里一片金黄,一阵微风吹来,泛起层层金浪,沉甸甸的稻穗摇摆着身躯,仿佛一个个金色精灵在舞蹈。
这个片段生动形象,优美的文笔缓缓流淌,拟人句的恰当运用,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麦浪起舞”的乡村画,情由境生,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用你的文笔,表达出你的情感吧。
三、作业设计
必做:修改你的片段练笔。
选做: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四、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
空间顺序:屋前-屋后-门前
时间顺序:白天-傍晚-深夜
春天-夏天-秋天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2、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味语言,感受乡村之美
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课文。
1、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体味语言,感情朗读。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4、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主题。
5、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来,在诵读实践中进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总结全文,领会作者表达方法
回顾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写出乡村风景的美的。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交流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全班交流。
2、收集有关乡村的诗、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说特色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指名读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论什么时候指的是什么?不论什么季节指的是什么?(不管什么时候,一年四季都与众不同,独特吸引人的美)
二、讲读:
1、那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你默读课文看一看(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
2、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这里屋前搭满瓜架,门前鲜花盛开,屋后春笋探出头,院中鸡儿们在悠闲的觅食,河中小鸭在欢快的游戏。到了夏天的傍晚还能在轻柔的`微风下吃晚饭,睡梦中能听着纺织娘轻声吟唱,这是多美的乡村呀,你出声的读读这些优美的画面。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一会请你来说说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或者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读一读。
(1)体会“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一句。
①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农家屋子前攀着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子,点缀其中的青的红的瓜,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别致亲切可爱,纯朴自然,春种秋收,夏可遮凉)
②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特殊、不同,与城里的房屋门前不同)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
③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一句
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想象一下什么样?(生想象)会给人什么感觉?(威严,冷漠)
⑤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2)眼前除了绿绿的瓜架还有什么,对,有红花。怎么描写的?谁来读读?我们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体会“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一句。
①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所以)(虽然是很常见的花,但是它们开得是那么的漂亮)
②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年四季都有花相伴都高兴呀,这真是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③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里有什么?竹,怎么读?
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a、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春天的乡下生机勃勃)
b、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是从探字中体会到的。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c、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小春笋,告诉我你那么快想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
d、让我们这些小竹笋带着我们的渴望带着我们的迫切快点钻出来吧!(齐读)
刚才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都是植物,这里还有小动物呢,谁来读读描写鸡觅食的一段,谁描写鸭戏水的一段。听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3)你为什么会这么读?
(妈妈带小鸡觅食)雄鸡呢?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心里会怎么想?你学学。(斗志昂扬的将军,尽职尽责的丈夫)。
(4)那河中的鸭子呢?谁读读?
你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什么?(从游戏中读出鸭子们生活的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带着我们丰富地想象再读读这段话。
(5)夏天到了,你傍晚出去散步,看到的是什么?你自己读读这个自然段。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一句。
那老师想让大家画画这幅画,你都要画上什么呀?板书红霞、微风、归巢的鸟。
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6)秋天的晚上,人们在纺织娘织织织呀的叫声中进入梦乡,你们听。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无论早上晚上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指名6人。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最后一段齐读。
五、作业:
1、课文写的多优美呀,你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吗?试着背背自己喜欢的内容。
2、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师可以放一幅冬天村庄的图片帮助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3、准备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六、板书设计:
屋前 瓜架 夏天傍晚
门前 鲜花
21、乡下人家 屋后 春笋
(独特迷人) 院中 鸡儿 秋天夜晚
二、导入新授
1、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陈醉云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今天的学习,我们要从文章的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用我们真诚的心去读,去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我相信,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做到!打开课本,来到屋前说说你看到了那些事物?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分享。
三、新授
1、学习画面:屋前搭瓜架
看到了什么?(小屋、瓜架、瓜架上的丝瓜、南瓜,绿绿的藤、青的红的瓜。)长得怎么样?(生机勃勃)什么样的瓜?什么样的藤?什么样的叶?颜色有哪些?(红、绿)颜色怎么样?(鲜艳、明丽)读句子(出示课件)这些青红的瓜和长藤、绿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
趣的装饰。理解“装饰”。而乡下人家用的什么作装饰?(瓜架)在绿叶的衬托下,这瓜显得——更红了,在瓜的衬托下,这叶显得——更绿了。这样的装饰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自然、清新、别有风趣、朴素),不仅如此,这道装饰还是乡下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装点而成的。有人说劳动最光荣,我想说:通过劳动换来的成果他总是最美丽。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说:这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看狮子课件,对比)石狮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威严、不亲近、不自然),想一想,这些色彩明丽的瓜藤叶组合在一起,真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理解“装饰”,农家小院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这道装饰是如此的自然、朴实、别有风趣。与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相比城市高楼门前的石狮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威严、不亲近、不自然),乡下人家的瓜架是那么的自然、生机勃勃。所以作者说和他们相比乡下人家——可爱多了!现在这个乡下人家又变成了可爱的乡下人家。可爱一般用在什么地方?(形容人或者是动物)这样写就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老师猜测你们也喜欢这样的景致吧!那在一起读读吧!读出她的自然、别有风趣还有你的喜爱!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才是乡下人家所独有的风情啊!真是别有风趣!怪不得作者要感慨——乡下人家的风景真是独特而迷人啊!
2、说说你还看到了什么?(鲜花与竹笋)
(1)交流“门前种鲜花”场面 :门前有哪些花?春天开放的芍药,夏日的凤仙花,秋天的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季节开放得如火如荼!真是一派美丽的景象!弯下腰来闻一闻味道!怎么样?在这样的花丛中你还会看到什么?(蝴蝶、蜜蜂、蜻蜓)怪不得诗人范成大会说: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看远一点,你还看到了什么花?(梨花等)论什么时候,小院的门前都开满了花儿,都洋溢着花香,多迷人的风景啊!理解“朴素与华丽”的意思?这些花没有漂亮的花瓶、花盆的衬托,也没有漂亮的纸来包装,他们点缀了乡下人家的生活,尽管不名贵,很常见,很朴素,但朴素是最自然的,而最自然的往往是最美的,在它们身上,朴素和华丽是不矛盾而统一的,怪不得作者要说,这是一派自然、独特的农家风光,只有乡下人家才有这样自然、独特而迷人的景色!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论语》第一课时说课稿】相关文章:
1.《论语》说课稿
2.《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3.《〈论语〉十则》说课稿
4.《论语》十则说课稿
5.《论语十则》说课稿
6.《论语十则》的说课稿
7.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第一课时说课稿
8.《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雷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启发我们应该多留意大自然的变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前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是学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我通过猜谜语和巧设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用引导点拨法让学生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物的变化过程。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通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观察中发现,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1、巧设疑问,导入新课
在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雨”后,我就顺势询问学生“夏天马上就要来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认读生字词
在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时,我让学生先认字,再认由这些字组成的词,最后再让学生朗读带有这些词的句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3、深入学习课文,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过程。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说课稿】推荐阅读:
乡下人家乡村作文07-24
乡下人家作文800字07-01
冬天的乡下人家作文10-17
乡下人家的生活作文11-03
乡下人家优秀教学设计10-20
公开课《乡下人家》教学设计10-16
我眼中的乡下人家优秀作文05-28
乡下孩子评课稿10-09
蒲柳人家教案设计05-24
隔壁人家初三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