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精选7篇)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篇1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4、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篇2

一、我型我秀, 展示自我才华

班级合唱的组织以学生为主, 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进行策划。唱自己熟悉的歌, 唱自己喜爱的歌, 在排练过程中群策群力, 这些都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合唱可以使不同特长的孩子的能力得到发挥。乐感好的同学台前一站, 做回指挥;擅长语言表现的同学拿着话筒, 倾情朗诵一番;声音好的同学可以担任领唱;协调性好的同学展一展舞姿。小小的舞台, 缤纷的世界。那几分钟的展现对于每个孩子都会收获一种快乐, 是成功感和责任感的凝聚和体现。

二、科学选曲, 拓宽音乐视野

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不同于学校合唱队的合唱, 专业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但是整个排练过程却是一点都省不了, 反而更加繁琐。由于个体水平的局限, 要根据不同班集体的特点来进行策划、选曲、排练。

指导学生正确选曲是排练的第一步。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 可以是革命歌曲为主题的比赛, 或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歌曲, 也可定一首必唱歌曲, 另一首自选主题, 还可以将一些歌曲罗列在一起供学生参考。学生根据比赛的要求自行选曲。学生的选曲来源于自己的积累, 课本上所学习的歌曲, 电视、网络和各大媒体上的歌曲。可以大致分革命歌曲、校园歌曲、简单的艺术歌曲。

革命歌曲简单易唱。既可以通过歌声传扬正气, 又可以在歌曲的演唱中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传承经典的革命老歌。这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洗礼, 起到语言说教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典的合唱作品有《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解放区的天》《歌唱祖国》《歌唱二小放牛郎》《打靶归来》等等。这些歌曲中有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有单声部齐唱, 班级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选择。

三、丰富形式, 发展综合能力

1. 为声音增色增彩, 增强声音的表现力。

单声部的歌曲中可以运用男女声音色的对比、独唱与齐唱的对比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中学生的声音处在变声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声音的音区较窄, 有效音的音区在小字组的a到小字一组的d中间, 男女声的声音特点己初步形成, 有了明显的不同。有效地利用音色的对比进行分声部歌唱可以丰富声音的表现力。男声表现气势宏伟雄壮有力的情感需要, 女声则表现相对柔和的情感需求。在声音对比的基础上注意独唱与齐唱形式运用, 领唱和齐唱的对比能起到丰富音色的作用, 使声音的色彩发生了变化, 丰富了声音的表现力。力度的对比需要一定的演唱基础及班级体成员间的密切配合, 还依赖于演唱者与指挥的配合。在一些歌曲中合理地运用力度的对比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用二声部轮唱、单个和音的伴唱、二声部合唱来丰富声音, 增强音乐的表现效果。当合唱成员可以完全正确地演唱出单声部后, 加入一些和声效果让声音的表现更具艺术效果。实践中常用的方式有在恰当的位置加入和声音中的某个音, 用跳音、长音、短音达到理想的效果, 部分学生用哼鸣伴唱, 部分学生唱旋律声部, 从声音的角度让歌曲的色彩得到变化。

2. 从队形上入手, 丰富视觉的观感美。

整体队形的的不同排列方式有效地强化视觉效果。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声音己处于变声阶段。再加上男女生个子的悬殊, 一些变化队形不适用班级合唱队列。通常的方式采用女生站在前两排, 男生站在后两排;运用前后对齐的方式或者前后交叉的队形排列。有效队形的变化主要是指在不影响演唱效果的前提下留出的一些变化空间。比如说演唱《共青团团歌》时, 采用几名男同学围着团旗行走队列或者来一段舞蹈。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走上中间空出的站台。队列的排列就是左右两边是对称的男女声队形, 中间部分是舞蹈的同学与团旗的位置。这样, 由于男女声相对集中, 声音不受影响, 队形又有了变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对比变化营造队列的整体美。比如男生穿的是短袖白衬衫, 女生穿的是粉红色背带裙。两边的边缘两列都站女生或者男生, 形成花边效果, 丰富了视觉的美感。

队形变化只是辅助手段, 如果为了寻求变化而影响声音的美是不可取的。合唱本身首先是歌唱。没了声音的美何谈其他的美。笔者曾在一次校内合唱比赛中见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班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聘请了校外辅导员, 唱的歌是《校园的早晨》。全班五六十个学生, 六七个同学一组和着节拍一队队上场, 排起了形状不同、极富朝气的漂亮造型。队员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极佳状态, 让看者赞叹。走台时发现因为歌唱者位置分散不固定导致声音出不来。演出时只得用原声假唱。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案例。整体策划与中学生的实际清况、舞台实际演出效果、合唱的特点相冲突。在保证声音的基础上寻求变化才是可行的。

3. 加入适当的动作, 渲染歌曲的气氛。

在演唱中加入一些表现歌曲的辅助手段, 锻炼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 进一步强化其合作意识。例如:在唱某一乐句时右边的同学朝同一方向转动四十五度, 在唱下一个并列乐句时左边的同学朝另一向转动四十五度。接着一个转折乐句或合乐句时两边的同学同时转回原来的方向。这样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分做动作让学生知道了歌曲中乐句的划分。诸如此类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家同时随着音乐在强拍上点头或者在其中的某一拍突出某个音, 来锻炼队员的注意力, 增加聆听、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强化对作品结构的理解。

在某些具有地方风格歌曲的演唱时, 加入一些道具以及有特色的动作。让合唱队员在歌唱的同时, 了解感受该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如演唱《青春舞曲》时, 我们加入跺脚的动作, 体会新疆音乐的欢快的速度, 典型的切分音节奏型。还可以让前排的女生手拿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做简单的动作增强音乐的节奏感。总之, 要动脑筋根据不同的歌曲、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小的舞台给了孩子们寻求美、展现美、探索美、表现美的机会, 合唱的舞台给了同学们一次与音乐亲密接触的尝试, 是其他的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活动方式。

四、正确评价, 发展审美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这样活动才能长久、健康地开展下去。一旦出现了偏离, 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委屈, 导致对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出现差错。作为专业教师要指导评审团给出一定的评分标准, 减少误评错评的可能性。评审团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

1. 首先在声音上要给予明确的评定标准, 指出喊唱叫唱的错误性。

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松喉头用气声歌唱的要点。在班级合唱的比赛中, 他们往往为班组荣誉而唱, 错误地认为声音越响唱得越好, 忽视了正确的发声。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评分上要出现大的扣分, 强化观念, 指出喊唱是歌唱的禁区。

2.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评价的根本, 如歌唱的音准、

节奏、速度的把握, 指挥的拍点正确与否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合唱是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 唱不准何谈艺术。例如在我校2009合唱比赛中, 有几个班级选唱的是一首《爱我中华》, 声音响亮、整齐。可没有一个班级音准上完全正确。这首歌曲中有一句较难把握的乐句, 这一乐句中的纯五度和纯四度不易唱准, 还有的班级指挥只是一种摆设, 没有起到在节奏上对队员的提示指挥作用, 有的甚至拍点都颠倒了, 这些都是扣分点。

3. 对情感的表达进行评价, 是提升合唱水平的关键。

音乐的重点是为了抒情, 唱好一首歌曲的重点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感。完美的合唱要在唱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辅助手段引起情感的共鸣。一般参赛曲目由两三首组成, 歌曲的组合可采用两种不同意境的歌曲, 也可以采用相似意境的歌曲。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班级选唱了一首《鲁冰花》和一首《虫儿飞》。这两首歌都是以孩子为主题, 一首表达了自己对在5·12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们的思念之情。演唱《鲁冰花》时, 他们用手语来和着清亮的歌声表达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在唱《虫儿飞》时, 歌声变得安静, 若有所思, 临近尾声时, 一个女声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动情地说到:

天空低垂, 凄凉的泪

繁星眨眼, 心中思念

5·12的震动让孩子们无助地流泪

你们思念谁

不怕天黑, 也不要害怕心碎

天堂里虫儿飞

我们一起祝福

———孩子们自由地飞

当音乐声、歌声、朗诵的声音都结束时, 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随即一片安静。在场的评委眼睛里闪着泪花。这是心与心的交流, 这是情感的共鸣。如果音乐如一首诗, 合唱就如一首表达共同心声的赞美诗;音乐如一幅画, 合唱就如同一卷立体的画卷。班级合唱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合唱, 给全体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增强学生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 增进班级体的凝聚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合唱是学校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合唱讲究的是协调。协调是由音量、音色、音准三种因素结合而成的。班级合唱是大众学生的合唱, 不可能有过高的技艺性的协调。要求每个成员用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歌唱。其协调性基本上是靠同学间的默契, 而班集体的敏捷性合作性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基本上班级荣誉感强的协调性就高。因为每个成员内在的内驱力使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使得其歌声更具感染力更有生气。反过来, 一次生动的成功的班级合唱比赛又能对班级的班风起到一次促进作用。

摘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发展学生多元能力, 注重教学过程中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内外。而课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可以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与舞台。在校内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班级合唱比赛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活动形式。通过活动可以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篇3

中公北京教师网

北京市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专家型教师与新

教师的比较研究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一般来说,在回顾先前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回顾先前知识的重要性。

(4)课堂练习

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做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最后,教师纠正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但没有记录每道题上学生的作业情况。

(6)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而新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中的细节,也难以解释他们看到的事情间的联系。而专家型教师则试图从这些活动中做出推论。

3、课后评价的差异

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

中公北京教师网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北京教师网

专家型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型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不相同:有的说了许多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做了大致的评估;还有的集中关注于自己上课的有效性。

更多北京市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信息,敬请关注“中公北京教师网”!

推荐阅读: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之备考经验谈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篇4

(三)1.简论道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答: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音乐思想记载于《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他提出:“道法自然”、“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他主张“大音希声”(追求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2)庄子(约前369-前286)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2.试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答:《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全书旧传23篇,现存其前11篇。

(1)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其二:《乐记》一书是汉儒采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2)《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音乐本质特征:《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心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B.音乐与政治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C.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返人道之正。”

D.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乐礼》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论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

答:(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如“大师”、“小师”、“瞽”、“磬师”、“钟师”、“笙师”等。

(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窥见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

(3)器乐获得较大发展。

A.乐器已约有70种,并产生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B.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是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合奏。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枚)、编磬、笙、篪、箫、(排箫)、琴、瑟、鼓等乐器共124件,估计大多数乐器可用来构成一个音响宏亮、音色多彩的大型乐队。

C.这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篪、箫、等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尤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出现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

D.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流行三种音阶和多种调式。以十二半音构成十二律,不但形成并在实践中应用。乐律学已有一定成就,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并出现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声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可以铸出在一个钟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

E.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办学中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教任务。

F.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更多推荐:2015年河南各地市特岗招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更多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河南特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复习要点 篇5

近代西方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政府介入教育的方式必须以法律设定的权限为前提

三个领域:(1)政府管理权限(2)大学自主权范围及行使方式:(3)大学公共责任

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1)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2)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3)单向、双向和多向法律关系(4)第一性、第二性法律关系

法律责任:三个领域,(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

高等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下列两种情况行政主体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1)高等学校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恰当履行行政机关发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违反了相关义务性的法律条款

(2)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可能侵害了高等学校的权利

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1)基于法律、法规授权获得的行政权,其法律责任均由高校法人独立承担

(2)高等学校作为事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也具有赔偿能力,因此一般高等学校法人行使行政权力不当对相对人造成的行政侵权赔偿需要由法人自己承担。

高校活动的特殊民事责任:(1)高校法人与教师是雇佣关系,教师在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负连带责任

(2)学校法人与学生,其关系为特殊权力关系(3)教育合同

(4)学校法人与管理者或其他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造成损害,应当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学业证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血液的受教育者颁发的书面凭证。学历证书(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其他学业证书(专业证书、培训证书及技术等级资格证、写实性学业证书)

学位: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这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的一种终身学术称号。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

学历是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有办学资格的高等院校颁发;学位是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授予。

国家教育考试: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所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原则、考试程序,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是检验受教育者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的重要手段。《违规处理办法》特点:(1)对国家教育考试各项违规处理办法的统一(2)对当前形式所需违规处理条款的增加(3)对有关违规处理条款的可操作性的加强(4)对违规处理力度加大(5)对违规处理程序的规范

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得普通教育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终身性和多证制的特征。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办学体制:(1)各级人民政府举办职业教育(2)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教育(3)企业举办职业教育(4)各种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社会承认的成人进行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教育活动。

任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提高全体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督导的性质:政府的行政监督行为。

任务: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范围: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及其他有关工作。

内容:(1)所辖区域内教育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2)对地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3)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进行督导(4)对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国祚进行督导和评估验收。

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主要内容:7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主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

我国高校的法律地位:(1)事业单位法人—高校的民事主体法律地位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校的行政主体法律地位 高校设立原则:(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5)其他特殊条件

程序:需经过举办者的申请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

高校的权利:高等学校从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依法享有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

等民事权利,以及高等学校的办学权。

《教育法》规定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其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义务:(1)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2)面向社会、依法办学(3)实施继续教育

(4)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5)接受监督和评估(6)进行人员考核(7)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8)按照规定管理使用学费(9)依法管理财务

公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监督;

民办学校内部管理:董事会决策,校长执行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向:(1)明确政治权利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2)解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的问题(3)明确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权及其活动规则。

法律意义的教师含义:(1)直接承担教学工作职责(2)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3)必须具备专门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4)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高校教师与政府关系:纵向隶属特性的法律关系

高校教师与学校关系:以平等自愿原则为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

高校教师的权利(1)教育自由权(2)学术研究权(3)督导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接受继续教育权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为人师表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6)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高校教师的权利救济特征:(1)以其权利受到损害为其存在前提(2)具有弥补性

(3)宗旨是保障其合法权利的实现和保证法律义务的履行

教师申述制度:高县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述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申述主体:受侵害的教师本人或委托代理人,客体指教师所在的消消火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申述范围:(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战俘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申述程序:申述提出、受理、处理三个环节

教师资格条件:

(1)国籍要求,必须是中国公民(2)思想素质要求(3)业务能力要求(4)学历要求,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历。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包括了解信息、准备材料、个人申请、材料初审、教育教学能力考查、认定机构组织六个主要流程

教师资格禁止和丧失:收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收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职务制度: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以教师岗位设置为前提,划分不同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分配限额。受聘于某层面的教师职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专门的业务知识、必备的学历资历等,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完成任务、承担责任的实际能力。教师只有在任期内履行了相应职责,承担了相应教学任务,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

聘任制度要求:(1)科学设岗,按岗聘任(2)公开招聘,严格聘任(3)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明确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性质

(2)对培训的组织与职责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以及有关培训中心的职责

(3)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明确了不同职务教师的培训形式和规范要求

(4)对培训的考核与管理作了具体规定(5)明确了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

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说:主张高等院校与其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说:主张高等院校与其学生之间属于平等主题,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理应是民事法律关系,而且属于充分尊重意志自由的契约关系。

(三)教育法律关系说: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特定教育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他以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存在或出台为前提,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全新的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具体表现: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表现

(1)学籍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2)办法学业证书产生的法律关系(3)档案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4)奖惩产生的法律关系

(5)教育教学安排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具体表现

(1)校园设施提供与使用产生的法律关系(2)后勤服务产生的法律关系(3)侵权赔偿产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学生的权利:

(一)作为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利(1)获得行政物资帮助权(2)获得行政奖励权(3)开展社会活动权(4)获得学业证书权

(二)作为自然人享有的权利:(1)高等学校学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2)财产权(3)救济权

(三)学生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1)高校入学权(2)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3)参加有益活动权(4)获得行政物质帮助权(5)获得公正评价权(6)获得学业证书的权利(7)获得救济的权利

高校学生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的相关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制化必要性:(1)依法治校是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依法治校是适应全球化和WTO规则的需要

(3)依法治校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要求

(4)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学校的必由之路。

高等学校校规内涵:高等学校通过一定程式确立高等学校及其学生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制定依据:(1)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2)属于高校以外主题制定的不属于法的范畴的行政规则,俗称红头文件

(3)高等学校自行制定的行政规则

制定所遵循的规则:(1)高校校规内容不得与法律规范想抵触(2)高校校规制定程序满足一定程序要求

高校违纪学生处分认定:

(1)一种认为处分权是大学的自主权,属于学校依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做出的影响学生权益的权利

(2)另一种认为高校学生处分是一种行政处罚或行政制裁

基本规则:(1)处分依据合法(2)处分主体合法(3)处分内容合法(4)处分程序合法

学籍管理制度内容:取得制度、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以及毕业、结业与肄业

学生申述制度内容:

一类是校内学生申述制度,即学生因对高校的处分或处理不服,或学校、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以法定程序向校内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另一类是校外学生申述制度,即学生因对学校申述处理的决定不服,以法定程序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原理篇案例:假设没有诉讼时效问题分析:朱某在校期间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被学校退学,朱某不服,向辽宁教育厅反映情况,教育厅支持学校行为,向教育部提出行政复议,教育部也维持了教育厅的决定。从案情看,沈阳某大学的退学行为依据正确、适用规则也适当。教育厅作出的答复是针对大学的行政处分行为,而此答复维持了大学的行政处分,答复本身是行政机关针对公民的权利的决定,是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此案件因学校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的处理,程序正确,法院不应该支持学生的请求。

当考虑诉讼时效时: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应该在2内提起诉讼。朱某2001年4月收到教育部行政复议,2004年3月才提起诉讼,超过了我国最长诉讼时效规定,丧失了胜诉权,法院对此案应该驳回诉讼请求。另注意(学校篇案例也有提问):

行政复议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行政相对人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向有权机构提起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构的内部审查。针对的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对行政复议不服还可以起诉。

行政处分是单位的内部行政行为,是单位对自己的员工等的处理。只能申请申诉,不得复议湖诉讼。

行政诉讼是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虽也是针对具体的行政行为,但却是司法机关作为审查主体,是司法行为。制度篇:本案件王同学没有获得学位是因曾受记过处分,而国家相关规定对授予学位的条件是“准予毕业”和“成绩优良”,而“准予毕业”和“成绩优良”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另制定细则来明确的,这是学校的权利。因而王同学因受过行政处分没有达到授予学位条件,未获得授予学位并无不当。

学位授予和学历颁发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是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来救济。另:如对学

校认为不符合授予学位条件,可以通过申诉来救济。但仅限于学校审查学位资格或条件的行为,决定授予或不授予后就可以复议或诉讼了。

学校篇:案例1:北京某大学在因学生田某考试作弊而作出退学处理,但没有按照规定办理退学手续和通知学生,田某在以后继续学习考试并获得论文答辩成绩。学校的行为承认了田某在学校的学习有效,因而学校对田某的退学处理程序不合法无效。学校应该为田某毕业有关手续。

案例2:重庆某学院大学生因怀孕被学校以违反《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定为由处以退学行政处分,学生不服提起诉讼,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公民合法权利一切的争议,对于单位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属于不的受理的案件范围。因而,法院驳回诉讼请求是合法的。

案例3:本案撇开时效制度规定来讨论,如果适用时效制度,参考原理篇案例。

刘燕文在北京某大学就读予博士,按照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并参加了论文答辩获得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并报请学校授予学位,但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却没有正当理由而不与授予学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应该将不授予学位的理由进行说明。因而法院有权要求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重新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教师篇: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西北某大学林某2000年11月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申报了教授专业技术职称,并通过了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简称职务评定委员会)的评审。学校在公布的聘任教授职务名单中没有林某。同年11月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以“弄虚作假”为由通过表决形式取消了林某的教授资格。但学校取消其教授资格时没有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即由职务评定委员会对林某的教授职称进行复审,以不记名投票形式作出决定。学校仅是以不记名投票取消了林某的教授资格,没有按程序进行相关材料审核等,是不符合程序规定的,取消决定是无效的。

学校的职务聘任前提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但取得职称并不一定可以聘任为相应的职务,聘任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愿原则,按岗择优聘任。

学生篇:学校的做法是对的(注:按照当时的法规)。学生李、林因相恋发生怀孕,违法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试行)》,学校依据规定对李、林进行退学的行政处分,虽然做法有欠妥,但程序正当,处分也基本合适,因而是对的。

权利:对决定处分有陈述、申辩权利,对处分不服有提起申诉权利,如果涉及具体行政行为,还可以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围绕英语考查要点活化复习策略 篇6

一、定时足量复习记忆过“词汇关”

按照英语考查要求, 学生对单词应有一定的理解识记和综合运用能力。但就实际而言, 学生忙于各种试题的实战训练,错误认为掌握了基本单词用法,就足以应付各种类型的试题,复习的思想上有松懈的倾向。

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单词用法的基础上, 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拓展类词汇,能使得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单词综合运用的能力水平。在复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每周都对练习中出现的生词回头看, 建议他们专门建立单词小题本,每周梳理自己遇到的单词,并通过反复回头复习记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每周结合各个学生遇到的生词,搜集考试频率较高的生词,运用单词听写、单词专项训练的形式,要求学生能掌握30个生词,帮助他们积累词汇量。同时,针对单词变化形式,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用法外,对一些特殊的单词,像去e、结尾双写等类型,还应组织学生认真练习,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记忆。

通过这样的定时足量复习, 以少聚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正确运用单词。例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的单词时,建议学生针对各个课题的要求,像在“Best friend”中,针对好朋友的性格特征,围绕helpful,humor,happy等词汇,为学生提供诸如adventurous(有冒险精神的),aggressive (有进取心的)等词汇,帮助他们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能使得学生对单词形成深刻的感悟,更好地运用。

二、按时定数阅读复习强“理解力”

阅读理解是学生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不足,未能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找到语感,在反复思考中强化理解,更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九年级时,笔者以日为计时单位,每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少于两篇阅读理解, 帮助他们在主动适应阅读理解答题思维的过程中提高灵活运用能力。在指导复习过程中,一方面,紧扣当地中考阅读考查的题型,特别突出生活性和文化性内涵, 多从课程教学要点中寻找相关类型。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整体感知予以客观评价,了解他们在某种类型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按照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查要求,突出任务型教学原则方法运用,多给学生留白,让他们在自我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表达运用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可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突出从学生认知感悟和经历积累的过程中挖掘可阅读的素材, 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运用的“影子”。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人文和科普相关的素材,这是命题者命题的热点,像环境保护、慈善救助、情感人生、科研新发现等。像在有关“Naturaldisasters”的阅读理解复习中 , 不妨建议给学生提供The mostral disaster等相关阅读素材 ,引导学生在透视自然灾害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科普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理解感知。

三、模拟考题剖析症结提“表达力”

英语书面表达一直是学生和教师的心病, 很多同学认为“书面表达就是将提示的语句表达出来就行 ,就是一种直译”。其实不然,书面表达是命题者考查学生语言信息判别、语句表达、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试题型,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考试题型, 学生在语句表达上存在的张冠李戴、表达前言不搭后语、思维紊乱等现象,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方面,了解近几年当地命题的试题,并分析命题走向,以便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加深整体理解运用印象。另一方面,多注重试题的模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写作题目,有针对性地予以撰写。像在“An interesting thing”的书面表达中,可要求学生从重点词汇“interesting”提示的相关语言信息中找出可表达的内容,突出对有趣的过程、意义和收获等方面进行思考表达,帮助他们从中找出可表达的内容素材。在此基础上,可搜集相关考试题型,要求学生按照表达的要求,通过罗列写作提纲、撰写重点语句和作前表达等多样化的方法主动表达, 以此帮助他们深化表达思维过程,提高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如上所言,基于中考英语考查要点基础上的复习优化,对明确复习教学目标方向和活化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推动作用,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强化认知,提高综合运用技能。紧扣学生薄弱的词汇、阅读、写作等环节,加强实战训练和培养语感,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增强语言感知能力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以中考英语考查的词汇、阅读和书面表达要点为复习教学重点,阐述通过计划性和系统性训练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作用。按照英语考查要点制定相应复习策略,利于学生在自主参照和主动运用中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复习效率。

中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篇7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

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

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P95-99)

答:

1、关于教师身份的法律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高校教师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必须符合以下几条标准:(1)经过长期训练,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2)具有专业自主权。(3)为社会提供重要服务。(4)有以献身精神为核心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5)实行教师资格制度。(6)有完善、系统的在职进修制度。(7)有教师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

2、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关系的特征(1)教师与政府的关系

教师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是具有纵向隶属性的法律关系,政府部门作为关系的一方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则处于服从地位,政府部门与教师发生关系时以国家名义出现并行使广泛的职权,教师也依法享有批评、建议、申诉和控告等监督权。

(2)教师与高校的关系

教师和高校的关系中有两种法律关系并存:隶属性法律关系、平等的民事聘任合同关系。

隶属性法律关系主要表现在,学校要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指挥和协调,与此同时,对教师来讲,不仅有依法服从学校管理、依法履行义务的职责,而且还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民主管理监督的权利。

教师聘任制的本质就是学校与教师简历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关系时教师与学校法律关系的基础,双方具有平等性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教育和受教育,管理和被管理的纵向法律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作为一方主体的教师具有开展和组织教育教学的管理权,而作为这一法律关系的另一方主体的学生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还有受教育的义务。

(4)教师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尊重教师,维护教师的合法地位,支持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任何人不许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不许用暴力方法侮辱教师或非法伤害教师人身健康。

6、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99-107)

答:高校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高校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P134-146)

答: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

6、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按国家规定缴纳学费;

6、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8、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答:合法性: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与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否则无效。违反合法性通常有三种情况:

(1)主体不合法:在不具备法定权力的情况下擅自剥夺或限制师生合法权利;

(2)内容不合法:第一,学校的规定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第二,学校超越权限来规定本来应当由法律来规定的事项;第三,在没有获得法律或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可能损害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3)程序不合法:第一,规章制度缺乏民主性;第二,规章制度缺乏公示程序。

合理性:指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只有比较原则、笼统的规定时所应坚持的基本标准。

学校管理的合理性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其出发点是为了教育人,而不是为了惩罚人、限制人;第二,学校规则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现或学生的完善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第三,成员对规则有基本的认同感。

9、教师聘任制度(P115-118)

答:教师聘任制度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一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一项制度。

教师聘任制度性质:民事契约关系。

教师聘任制度性质特征:平等、自愿;书面契约、聘期;权利、义务、责任对等。

教师聘任制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10、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权(P152-153)

答:高等学校拥有学生的学籍管理权。根据教育部1983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事项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

高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而教育部规章

是我国的法源之一,所以学籍管理是属于以行政法为依据的行政执法行为。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订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

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2016年最新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

1、教育法是法的一种形式,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2、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

3、狭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我国的《教育法》特指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教育法的本质体现: 教育法的本质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其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本质表现以下两个方面。①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②教育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5、教育法的含义:①教育法是国家干预、管理和协调教育的法;②教育法是规定教育管理过程中和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法律;③教育法是国内法,它是由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整体。

6、教育法的特征:①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②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④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⑤教育法以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⑥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7、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8、教育法的主要渊源:⑴宪法;⑵教育法律:①教育基本法律;②教育单行法律。⑶教育行政法规;⑷地方性教育法规;⑸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⑹教育规章①部门教育规章;②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9、教育法的体系:

⑴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①教育基本法;②基础教育法;③高等教

育法;④职业教育法;⑤社会教育法;⑥学位法;⑦教师法;⑧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

⑵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①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②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③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教育单行法;④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⑤第五层级,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⑥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10、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②评价;③教育;④保障;⑤规范;⑥强制。

11、学习教育法的意义:①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②教育立法的需要;③教育执法的需要;④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12、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一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范;②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更是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只有适合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关系才能转化成为教育法律关系;③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所谓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指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13、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①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②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③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14、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①依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角色不同,可以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②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可以区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③根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职能,可以区分为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5、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⑴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①公民(自然人);②机构或组织(法人);③国家。

⑵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①物质财富;②非物质财富;③行为。

⑶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16、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7、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①责任的法律规定性;②责任的国家强制性;③责任的专权追究制;④规则的特定性。

18、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①行政法律责任;②民事法律责任;③刑事法律责任。

19、教育法律责任的规则要件:①有损害事实;②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③行为人有过错;④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具有因果关系。

20、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

21、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归责形式:

①及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

②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③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和教师;

④就学学生;

⑤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

⑥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

22、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式。

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方略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3、依法治教的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24、依法治教的必要性: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25、新时期教师以德执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职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体内容和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6、教师如何依法执教:①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②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③注重培养和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7、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法律纠纷,从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28、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①教师申诉制度;②受教育者申诉制度;③行政复议;④行政诉讼;⑤行政赔偿;⑥民事诉讼。

29、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①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②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③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30、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①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②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③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④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31、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利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2、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司法救济渠道);②行政渠道(行政救济渠道);③其他渠道。

33、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申诉制度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两种。

34、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5、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①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③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36、教师申诉制度的范围:①教师认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申诉;②教师对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③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

行政部门侵犯《教育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37、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

38、教师申诉的程序:①提出申诉;②申诉的受理;③申诉的处理决定。

39、教师申诉符合的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形式提出。

4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即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41、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特征:①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定的申诉制度;②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具有特定性的权利的救济制度;③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制度。

42、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范围:①学生对学校给鱼的处理不服的,包括学籍管理、考试、校规等方面,有权申诉;②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③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④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⑤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⑥学生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

43、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①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受教育者本人及其监护人。

②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被申诉人,一般是指学生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教师。

44、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程序:①提出申诉;②申诉的受理;③申诉的处理。

44、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是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行政法律救济的基本渠道之一。

45、教育行政复议的特点:教育行政复议作为非诉讼的行政法律救济手段,具有如下特点:①教育行政复议是以教育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②教育行政复议的双方当事人是固定的;③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④教育行政复议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

46、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的范围:①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②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③对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

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违法行为;⑤造成国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⑵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①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行为;②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③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④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59、教育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①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②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③委托的行政机关;④行政复议机关;⑤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60、教育行政赔偿的程序:①行政赔偿申请的提起;②行政赔偿申请的受理与处理。

61、教育法律规则构成要素:①假定;②处理;③法律后果。

三要素是教育法律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62、教育法律师体系: 是指一国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在纵向结构上层级和效力各不同,在横向结构上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法律有机整体。

63、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64、国外现代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的法制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65、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启示:①教育和法律这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66、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事实上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67、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 ①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地方各级领导机关;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③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68、制订教育政策基本依据:①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行国家的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82、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育职务的一项教师作用制度。

83、教师聘任制的特征:①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②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③聘任双方依法签订了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84、如何正确实施教师聘任制: ①聘任双方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看待教师聘任;②依法规范教师聘任合同;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聘任机制;④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教师聘任制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85、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86、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87、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⑴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①行政法律责任;②民事法律责任;③刑事法律责任。⑵按照违法主体的不同,可分为:①行政机关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②学校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③教师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④学生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⑤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8、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89、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学习笔记

读书笔记一:高等学校法律制度 教材内容参阅:P002—P036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对高等学校的组成及基本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的类型:

1、按照举办主体划分:

以举办主体为依据,可以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划分为公历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

2、按照办学形式划分:

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履行这两类高等教育任务的学校被称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3、按照办学层次划分

在第二种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将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施学历教育的层次分为本科院校(含学士、硕士和博士教育)和专科院校。

二、作为行政主体的高等学校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很显然,高等学校不属于行政机关,那么,它是否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呢?《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除具有相应权利外,高等学校还有相应的义务: 9 遵纪守法 9 贯彻方针 9 维护权益 9 提供情况 9 合理收费 9 接受监督

三、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结构简要如下:

1.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民办高等学校的学校理事会、董事会 3.高等学校的校长 4.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会 5.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

备队伍,为真正实施教师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是推动教育人事改革、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的制度性措施,是使教师的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有利于解决不合格的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四、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5.教育法第13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他委托的学校认定。

五、高校教师职称等级与评定

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

1、助教

新教师在未受聘为讲师以前先从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学辅助工作,以熟悉大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的组织。助教也可以由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

2、讲师

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讲师也有不同的等级。优秀的讲师完全可以把他的课程开设成对本门学科有巨大贡献的基础课,而他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和基本规范将成为学生必修的一级台阶,借以达到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3、副教授

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他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授业,一方面训练学生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传道。所以严格地说,一个副教授既然已经是一个“教授”,4、教授

教授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主导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担的。教授的职能与副教授不同。在知识上,对教授的要求与副教授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方法上有个重大的差别:一个教授不仅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本学科已有的方法,并且他必须对本学科的方法论作出过贡献,也就是说,他在遇到

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在录取工作中,高等学校和省级招办应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要求实施新生录取工作。

对肢体残疾生活能够治理、能完成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仅因其他残疾而不予录取。

严重违反招生管理制度的学校将由教育部和经教育部授权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及《教育部关于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给予停止其下招生等处罚;对严重违规招生的学校负责人将依法追究其领导责任。

四、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教育部1983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籍管理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如下: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对患有疾病不宜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学校为其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一年之内康复并按时报道者重新办理入学手续,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如期注册,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不正当事由的应予退学;学生应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对为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学生应予退学,学生应按规定参加学校的成绩考核,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高校将根据考核结果具体规定,学生学期或者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等要求,对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应予退学。

对确有专长的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对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但入学未满一学期的、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或者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和委托培养的、应于退学的以及其他无正当理由的学生不得转学;应故符合休学条件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但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生学习的待遇,而且休学期满,应当于学

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五、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切含义学术界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权威的定论。由学者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是按照学科分类和职业分工设置高等专业技术课程,对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实施的高等教育。

民办教育法律制度 教材内容参阅:P177—P20

4一、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界定主要有三个要数,即非国家机构举办,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来源、面向社会。

具体来说,一是以举办者的性质为划分标准,将各级政府即国有企事业组织举办的高等学校称为“公立高等学校”;

将凡是由非政府机关包括国有企事业组织的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其他一切社会力量所举办的或参与举办的高等学校成为“私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校”。

二、民办高等学校以办学主体为标准的类型有 1.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2.独立学院

三、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

1.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2.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实施高等教育大宗话的必由之路 3.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4.民办高等学校具有教育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 5.民办高校具有教育行政法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手机作文700字下一篇:冬的诗意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