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恋观调查(精选8篇)
1、性别A女B男
3、你的恋爱次数是
A 0次B 1~2次C 3~5次D 5次以上
4、你对恋爱的心态是
A期待B心里没底,观望中C害怕D没考虑过E其他
5、你认为恋爱的坏处主要是
A浪费时间,分散精力,耽误学习
B大学生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如果失恋会给身心带来巨大影响
C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圈的缩小,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脱离群体D其他
6、你相信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A一见钟情B日久生情
7、你是怎么看待同性恋的A一种正常的感情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B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C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但无害于社会D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罪恶的8、你认为大学生相亲是因为
A生活圈子太小,认识的人里没有适合的恋爱对象
B想多认识些人,多交些朋友,扩大交际圈C大家都在相亲,为赶时髦D被家长逼上梁山,不相亲不行E其他
9、相对于其他择偶方式,你认为相亲的优势在于
A能迅速找到合适自己的B能认识更多优秀的异性
C可以扩大交友圈,成为你与他人沟通的桥梁
D可事先了解对方的情况,比较安全放心E其他
10、你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A任何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B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爱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结婚
C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只想恋爱不想结婚
D恋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恋爱的延续E没想过
11、你对未婚同居有什么看法
A赞成,感情到了一定的地步未婚同居很正常
B反对,以后结婚了有的是时间在一起,不差这几天C中立
12、你觉得以下哪种是促使你结婚的最重要的因素
1.1 调查目的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变化, 从而导致这三项基本的社会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代青年人更是对婚恋、性、家庭的观念发生了与祖辈、父辈很大的改变, 此次调查就是为了了解这种观念改变的程度和深度从而对婚恋、性、家庭观念进行描述性的研究。
1.2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 分别在成都和昆明两个城市选取50名18到30岁的青年人进行调查 (性别比1:1) , 主要面对城市青年。而基本上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是高校学生或老师, 少数其他职业的人群, 而即使是其他职业者也大都是刚毕业离开学校不久的学生, 100人里有39人是来自农村的青年, 其中成都13人、昆明26人, 但都已在城市里学习、生活或者工作了较长时间, 基本融入了城市生活。
1.3 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取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式, 选取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采用100份模拟调查问卷的小样本, 其中成都50份昆明50份 (性别比1:1) , 采用了封闭式问卷和自填问卷的方式, 抽样涵盖了两地较代表性的高校。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 分析过程采用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研究分析方法, 同时也可对比两地样本的差异。
1.4 问卷内容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从婚恋、性、家庭观念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 分为个人情况和观念两个板块, 13道婚恋观念的问题, 23道性观念的问题, 9道家庭观念的问题, 共计45道问题。
2 关于现代青年人婚恋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 现在青年人的初恋年龄49%都集中在16到20岁, 这个年龄段在以前任何时候来看都是相对很低的, 并且有着不断低龄化的倾向。对于早恋现象, 67%的人都表示了接受和理解, 可见新一代的观念和父辈有了明显的分别。 (见表1)
在恋爱中与对方闹矛盾的主要原因42%都是因为琐碎小事, 这毫无疑问地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现在人的独立意识的不断强化导致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相当强的自主权意识, 同时27%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这正说明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见图1)
在恋爱消费分担问题上, 只有7%的人选择了由男生全部承担, 42%的人认为男生多承担一点, 女生少承担一点;34%的人认为应当根据经济情况的好坏来承担;这和以前的全部由男生承担的旧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改变。对于女生多承担, 男生少承担的选项数据竟为0, 可见, 传统的男性处于经济的领导与付出地位的思想影响仍很强大。 (见图2)
在爱上一个人的因素问题上, 把“性格、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话题等”这个因素与“内在 (思想、品德等) ”这个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分别占45%和40%, 而把“外表”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等”这两个因素排在最后一位的都占44%, 从这可以看出, 现在的青年人对于恋爱对象的选择更加理智和清醒, 也可以说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了。 (见图3)
83%的人认为恋爱是结婚的必要前提, 78%的人在择偶时会听父母的一些意见, 并结合自己的标准。对于结婚年龄的选择, 45%的人都选择了随缘, 该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 还有43%的人选择了30岁左右较好, 这无疑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的进步, 很多人并不急着结婚或者说对婚姻的时间没有了具体的限制, 这无论是在国家倡导的晚婚晚育政策上, 还是对个人自身幸福的选择和体验权上都是一种进步和前进。 (见表2)
83%的人对于婚姻意义的看法都是找一个精神的家园, 但是对于白头偕老和婚姻的永恒54%的人都认为希望如此, 不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态。
3 关于现代青年人性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70%的人都认为性的问题已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的问题, 在女性贞操问题仍然有较大比例的人群认为应该继续保持传统的贞节观, 但是同时我们看到22%的人反对, 认为有悖于人性本身;19%的人认为都可以接受, 包括自己的妻子。这两个选项因素占到了41%,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观念的较大变化。相对于女性的贞操问题, 84%的人都认为男性也应该树立贞节观, 86%的人都认为单方面要求女性贞操是不公平的, 而且有57%的人认为男性贞操的不可检验性是否一定程度上是现今女性在看待贞操问题的开放性上的影响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生理状况的不同所带来的对于贞操问题的关系使得很多女性, 甚至是一部分男性觉得单方面要求女性贞操问题是不公平, 不人性化的, 所以我们进而看到67%的人都对婚前性行为表示接受和理解, 这不能不说是对以前的观念的一个彻底颠覆。
时代进行到现在, 性权利一词也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 今天的性权利在几个方面得到彰显:非生殖的性快乐也被看作目的;性被看成是个人的事, 是一种私人化体验;任何人的任何性行为与性关系, 只要没有妨碍和伤害他人, 都被认为具有正当性。77%的人知道婚内强奸的概念, 91%的人认为性是一种权利, 他人不得强迫, 即使夫妻双方也应如此。但对于婚外性行为、第三者、第四者几个问题的态度, 多数或者半数的人还是坚守着传统爱情婚姻道德, 认为是不可以接受的。我想这种信念不管是以后什么时候, 只要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大的婚姻制度背景下, 这是不会改变的原则。同时对于交换夫妻、SM (性虐待) 现象、性放纵 (聚众淫乱) 等比较极端的性行为方式, 均是超过半数比例的人反对, 看来这些行为方式还是远在人们日常讨论的性话题范围之外的。而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性交易、性消费者和性工作者的态度和看法, 则是接受和反对双方接近持平的比例, 看来此类问题产生的复杂性、社会性会让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站在不同的地方。最后对于同性恋、双性恋、这两个最为敏感的问题的态度:34%的人默认不作公开表态;36%的人接受并理解;7%的人赞同支持认为这是人权的一种体现。三者的比例达到77%, 只有23%的人公开表示反对,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个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了解, 而对于此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慢慢的变化, 反映到青年人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已经不是那么惊讶和无知, 而是对此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且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是有了明显的提高。 (见表3、图4)
在对待性工作者的态度上, 有46%的女性都认为性工作者是社会的垃圾和毒瘤没有廉耻, 但相反却有64%的男性却认为这也是一种自己养活自己的工作。同样, 在对待性消费者的态度上, 有64%的女性都认为性消费者违反社会道德, 没有廉耻, 但也同样恰恰相反66%的男性认为性消费者只是寻求刺激、排解压力, 可以理解。这两个问题上, 男性与女性两个极端的态度和观念我们就可以从上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分析图中看的一清二楚。
4 关于现代青年人家庭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40%的人同时认为没有必要为孩子保留婚姻和家庭, 这个比例可以说是比较高的。这些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信息, 在目前以至将来离婚的概率可能会保持一个高的状态, 因为现在的青年人不会再像父辈那样为了其他的一些问题而强迫自己继续保持婚姻和家庭的形式而没有实质, 现在的年轻人的观点大部分应该是趋于该结束时就结束的想法。44%的人把“和自己的爱人共建的家”理解为家的概念, 只有8%的人把“父母和我”理解为家的概念,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今青年人的独立性。对于丁克家庭的概念和态度, 大部分的人都表示知道和接受理解, 相对传统家庭大规模、集中化, 以生儿育女、抚养后代为己任的传统观念而言, 新一代家庭中夫妻最普遍观念就是追求个性舒适、享受生活, 而不太愿意向老一辈父母一样生儿育女。这也是如今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原因。93%的人都认为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安定感、稳定感多于其他, 但同时55%的人认为现代家庭关系趋于紧张;这样矛盾的关系更加加剧了人们对未来家庭结构和关系的担心。
5 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及对未来婚恋、性、家庭观念的预测
对比成都、昆明两地的调查问卷数据可以看出在观念在地域上的不同。在恋爱的消费分担问题上, 男生全部承担这个选项, 昆明数据为0, 没有一个人选择;在考虑父母及周围朋友对择偶的意见问题上, 完全听父母意见这个选项, 昆明数据同样为0;在婚姻的意义问题上, 由性而产生的本能这个选项, 昆明数据为0;而与此相对的成都数据均有稳定的数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虽然同样作为省会城市, 但地域环境和文化的不同仍然影响着人潜在的思想和观念。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 没有男性承担全部经济的概念, 也没有依靠听从父母做决定的习惯, 具有自己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在婚姻的意义问题上, 排除了性的因素, 是更加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 是将性独立于婚姻之外可以单独存在的一个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少数民族在性问题上的开放态度对当地汉族的影响。 (下表中数据为0的选项未出现)
从性别角度看调查问卷数据, 从男女问卷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男性和女性在观念上的不同。在恋爱中的消费分担问题上, 男生中有48%选择“男生多承担一点, 女生少承担一点”, 女生中也有36%选择这个选项。但是女生有40%选择“根据经济情况来承担 (经济好的多承担, 不好的少承担) ”, 男生则仅有28%, 这说明当前女性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在结婚年龄的选择上, 和我们预期的有很大不同, 64%的男性认为30岁左右结婚较好, 只有28%的男性认为随缘, 该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但是恰恰相反, 只有22%的女性认为30岁左右结婚较好, 却有62%的女性认为认为随缘, 该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更有6%的女性不打算结婚, 而男性对于此选项却是0。这说明现在的女性越来越明显地脱离了以前女性把婚姻作为一种生存工具和手段的历史, 而是在自立自足的基础上来看待婚姻, 把婚姻作为自己进一步幸福的催化剂或者润色膏, 婚姻的角色位置在女性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本质的转变。在理解家这个概念时, 把“父母和我”作为一个家的概念的, 女性尚有16%, 而男性为0, 这充分了说明了男性长大成人后作为一家之主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40%的男性选择了“和自己的爱人共建的家”, 50%的男性选择了“我的父母、长辈及背后的亲戚所组成的大家庭”, 从这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来看, 无疑更加肯定了当今男性意识中仍旧残留着宗法家族制度和男性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的思想。而48%的女性选择“和自己的爱人共建的家”, 这也证明了女性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的, 往往都重视自己的小家而不去在意家族或者其他。对于男性贞操的问题, 女性的选择更是一致:96%的女性认为男性也该树立贞节观, 并且单方面要求女性贞操问题是不公平的。60%的女性认为男性贞操的不可检验性一定程度上是现今女性在看待贞操问题的开放性上的影响因素。当然男性对这些问题态度也大部分也和女性看法一致, 比例虽不及女性那么高, 但和以前相比却不能不算一种进步, 这也是现代男性在社会发展中对女性摆脱束缚的一种理解和接受。
从100份模拟问卷的调查情况统计数据来看, 有我们事先预料到的情况, 也有我们始料不及的情况。在研究分析方法上相对较简单, 这次的调查也就基本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水平和层次, 但也基本上弄清楚了当今青年人婚恋、性、家庭观念的基本状况, 为以后做进一步详细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调查虽然在城市中进行, 但是很多人是生长在农村的, 只有大学或者工作的几年才开始和城市接触并交流融合, 100份问卷里共有39份是来自农村的青年, 其中成都13份、昆明26份, 他们在很多观念上和城市的青年相比却是属于比较保守的, 但是其中也不乏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 改变比较大的, 但是长期农村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在很多问卷的答案中依然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来。
总之, 这次的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青年人对婚恋、性、家庭的观念的数据统计, 显示出现代青年人与其父辈、祖辈的截然不同和在一些观念、接受度上的开放性和前卫性, 同时他们也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固有的应该坚守的原则, 在看待这些问题上更多地具备了理智性、冷静性, 而不是情绪化;更加地从人性的角度, 从人本的理念来看待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这些现象, 但却又是隐私;今天的青年人已经不像以前的祖辈在这些问题上采取只做不说的态度, 而是敢于大胆地、从容大方地来和周围的朋友来谈论这样的问题, 交流彼此的观念, 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和环境, 有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开放的大背景, 现代青年人的观念才会变得较之以前开放和更加人性化, 更注重对人自身应有权利的重视和人自我体验和情感的尊重, 而不是以前的伦理道德压迫和束缚。这次的调查所反映出的现代青年人的观念在婚姻和家庭方面有了不少的进步和开化, 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观念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积累, 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细胞形态的多元化和普遍化提供了舆论支撑的环境;同时在性观念方面的一些开放和进步, 也使我们对当前艾滋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流行趋势表现出担心;有关部门和机构应该更加关注青年人的婚恋、家庭观念的变化发展, 引导他们的观念向人性化、社会化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同时在如今艾滋病广泛流行的背景下, 也要警惕一些对性较随意和开放的观念的变化发展, 引导青年人正确地看待性、远离高危性行为, 为防治艾滋病的扩散和蔓延建立起思想的坚实屏障。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导致了当代青年人在婚恋、性、家庭观念的巨大变化,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目前青年人婚恋、性、家庭观念的现状, 分析其变化原因, 并推测未来婚恋、性、家庭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青年,婚恋,性,家庭,观念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婚恋观 恋爱观 择偶观 婚姻观 性观念
语言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不同时期产生的词语,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景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语言学家陈原说过,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特定社会的一切,都会确切地反映到这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中。如“剩女、经济适用男、隐婚、闪婚、毕婚族、非婚生子女”等新词汇层出不穷,反映出嬗变中的青年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影响着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本文拟从新词汇反映出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生育观以及性观念等方面分析当代青年的婚恋观。
一、恋爱观
网络、交友网站、征婚广告、交友类节目取代了以往的恋爱途径,成为当下的“红娘、月老”,使恋爱更加直接、便捷,也催生了婚恋的“快餐现象”。以前的“包办婚姻”不复存在了,说明青年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具有独立的人格,较少有依赖思想。
从理论上来说,爱情应与婚姻结合起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则是爱情的最终归宿和目的。随着只谈恋爱不结婚、只同居不结婚的“不婚族”和“终身不婚率”的增加,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变得自由而松散,人们更倾向于自主的双向选择。
二、择偶观
我国自古以来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关于择偶标准,人品、性格、共同语言占到了前三位,经济收入排在第四位。不少女性的择偶目标也纷纷从“金龟婿”变成了高性价比的“经济适用男”(简称“经适男”,或称“实用男”)。“简单方便女”也越来越成为男人择偶的新宠。“经济适用男”和“简单方便女”的流行,折射了现代人婚恋态度的日益成熟,婚恋观开始回归理性。“草食男”“干物女”指对婚姻毫无兴趣的男女;“肉食女”则代表主动追求男性的女性;“优质男”是综合素质很高的男人,需要自信的女人去驾驭;聪明的“杠杆女”能够利用一个支点,将平凡的男友或老公橇起来,助他成功。
年龄也不再是择偶的障碍。近年来“老少恋、姐弟恋”已不是新鲜事。有调查显示近八成人不反对姐弟恋。但是在已婚人群中,多数依然是“男大女小”的传统家庭形式。男性不但可以选择相同年龄组的伴侣,而且还可以选择比自己年轻的伴侣,“婚姻挤压”造成“剩女”大量出现。与“剩女”相反的是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题逐渐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大学生“急嫁族”呈日益壮大之势。同时,不少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纷纷走进婚姻殿堂。这些群体有个特别的称谓“毕婚族”,即“一毕业就结婚”。
现代年轻人敢于去爱,去追求更高质量、更加满意的婚姻,敢于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离婚、再婚造就“单亲家庭、单亲妈妈、再构家庭、第二春”等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使“协议离婚”变成友好的事情。伴随着“闪婚”潮一同到来的却是“80后”的“闪离”潮。就婚姻本身而言,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它不仅具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功能,而且还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手续的简化、思想的开放,导致婚姻的严肃性受到挑战。
三、婚姻观
中国人信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民俗规约。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的被称为“脱单(摆脱单身)”,但是有很多“剩男、剩女”并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主动剩下”的。他们并不以“单身贵族”自居,对待感情和婚姻比较慎重,显示出自我尊重、自我认同。
为了慎重对待婚姻,有些男女双方在进入婚姻之前进行一场实验,即“试婚”。试婚与同居不同,它带有明确的婚姻指向性。有些人把婚姻看作围城而“恐婚、逃婚”。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不对外宣称自己的已婚身份,被称为“隐婚族”。时下的年轻人特别讲究婚姻的自由和独立,出现了“裸婚”。
对待“婚外情”,现代人显得更加宽容了。“通奸、姘头、奸夫”这些词汇被“婚外恋、感情出轨、偷情、第三者、情人、小三、二奶”等词汇替代,也反映了人们求雅的心理。
四、生育观
婚姻不再是生育的基础和前提。一些独立的女性,敢于挑战传统的伦理,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支撑抚育子女,于是出现了“未婚妈妈(未婚母亲)”。“私生子”也是婚姻之外的产物,更文雅的说法是“非婚生子女”。婚前性行为造成了“奉子成婚”的现实。“丁克家庭”成为中国四种家庭模式的一种,说明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弱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当然,这并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模式,主要的婚姻家庭模式还是传统的,也是我们大多认同的主流婚姻价值观。
五、性观念
汉民族的传统倾向是保守而含蓄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道德观念日益影响着我国青年,并逐渐为部分人所接受,一些人对性的态度从禁锢转向开放。“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增加。一些男女为追求刺激甚至出现“一夜情”,“婚前性行为、一夜情”等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婚恋观的变化,实质上是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的改变。从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可以看出,人们的婚恋观在整体上逐渐趋于成熟、理性。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比上一代人多了一些理性和冷静。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这是由于它与青年人追求个性的特征相契合,并能够满足人们对婚姻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期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婚姻的攀比心理,婚恋的“速食”现象,以及铺天盖地的婚恋选秀等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2]纪春艳.当代大学生“毕婚族”现象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
[3]肖建华.从新语汇看中国婚恋观念及性观念的变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4]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今天(31)公布的“上海市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显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观念对现代青年人仍有较大的影响。
男性希望对方“年轻貌美”女性希望对方“能干多金”
此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8—40岁的单身男女青年,共调查了1000多人。
调查显示,男性恋爱中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经济条件>能力潜力>生活习惯。
男人结婚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外貌〉年龄;女性结婚考虑的五要素依次为:性格〉经济条件〉生活习惯〉能力潜力〉外貌。
调查者分析,从以上对比图中不难发现,虽然性格合拍都是两性的婚恋首选,但男性重视对方的家庭背景和年龄,而女性重视对方的经济条件与能力潜力,这正是需求不同所导致的差异。不论是从重视对方的年龄,还是从对外貌的要求的角度来看,男性更关注女性作为一个物理人的属性,希望她是“年轻貌美”的;而女性更关注男性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希望他是“能干多金”的。
但同时调查显示,90.87%的人认为“三观不一致”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因素。恋情冲突的重要原因中,兴趣爱好不同和沟通出现问题也占到了22.55%和68.45%的比例。
这份调查还显示,对于年龄的要求,70%的男性希望另一半与自己的年龄差不超过5岁,而半数以上的女性能接受5岁以上的差距。
近八成上海人希望找上海本地人
在调查中,77.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择偶过程中会考虑对方的出生地,并且在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乡找老乡”的心理。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家乡在华东(除上海)、华南、西南、港澳台地区的人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愿意找南方人,家乡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则更愿意找北方人。
职业会影响恋爱经历
此次调查发现,不同的职业背景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恋爱经历。那些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广,恋爱经历普遍比较丰富;而那些与工具技术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狭窄,恋爱经历普遍较少。
调查显示,技术/研发人员这一群体恋爱经历为1次及以下的占60.83%,其中15.83%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而顾问/咨询这一群体中,80.96%的被调查这表示自己有2次以上的恋爱经历,其中有4次及以上恋爱经历的也占了14.29%。
近三成被访者18岁之前初恋
年轻人的初恋时间一代比一代早。问卷样本中,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初恋时间在18岁以下,可见中学时期的懵懂情愫已经萌芽。
在18岁至40岁年龄段的单身青年中,年纪越轻“18岁之前初恋”的比重越大。
“剩女”是一个伪命题
近年来,“剩女”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各类话题、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本次调查最终得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剩女”是一个伪命题。
根据今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至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那么,为什么社会热点会是“剩女”而非“剩男”呢?
调查者介绍,本次调查线上发布是全公开的,而线下渠道面对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但回收的问卷中男性只占29.96%,女性占70.04%,男女比例大致为3:7。调查者据此判断,男性对婚恋话题的关注远远低于女性,线下访问也同样表明,男性并不热衷于婚恋话题。
调查者分析,男女单身数量事实上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女性对婚恋话题更加关注,因而女性单身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是“剩女”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原因之一。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学生的迷茫——成年话题
先来看下面的两则资料吧:
相关资料一:“大学的性接触”状况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爱抚:男生25.6%女生28.9%性交:男生10.9%女生8.4%———摘自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调查
相关资料二:我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结果令人担心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等单位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少年远比他们的父母“前卫”。在他们当中,同意“爱情是专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真爱对象”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28.8%,认为现代婚姻应该“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只有20%,赞成与已经有恋人者谈恋爱的超过了30%.在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开放。45%以上的人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其中34%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爱情”。来自北京的另一项调查则更能印证年轻人的“大胆”:3034名婚检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使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预防专家们担心不已。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他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就对性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过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却使他们对性产生了迷茫。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为学校方面还是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不敢过于强调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产生迷茫,而且会出现两种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贞操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性欲过早的启动,形成性欲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这是一些青少年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性癖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内容摘要】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青年是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即是经济体制转轨后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受益者,也是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受外来思潮、观念影响最深的人群,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新的价值趋向和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就当代青年婚恋问题做出分析,以便把握清青年婚恋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并对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加以引导。
【关键字】青年;婚恋观;婚恋问题;哲学思考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及分析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 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性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2、对婚姻的期望高,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93%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99%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3、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
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硬件,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被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4、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对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之一,性和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变化之二,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也开始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
5、从早恋、晚婚到“急婚”。早恋、晚婚、“急婚”等词语,为我国近几年来的婚恋状况及发展趋势画出了一道弧线。
早恋与晚婚的出现,是多重原因的结果:教育年限的增多造成个人就业时间推后;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日趋激烈;结婚的社会压力逐渐减少,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正在弱化;婚前性行为使青年能够在婚姻前也能满足性需要。
“急婚”则主要出现在“80后”群体中。随着“80后”步入结婚年龄,不少人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纷纷步入结婚礼堂。对更多“80后”女性来说,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作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更好,人们也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地区,这样“80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二、青年婚恋状况变化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变化,作为社会观念、文化之一的婚恋观及婚恋文化也会随之变化,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婚恋观念的变化
(1)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婚恋观及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2)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女性拓展了角色空间,带来了女性角色冲突现象。(3)丰富的物质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
2.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婚恋观的变革。
(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婚恋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是“传宗接代”“养儿育女”的概念,现代人的意识已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家庭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满足自己“心理——文化”需求的单位,而不是传宗接代的组合;其次,夫妻关系取代了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轴心地位,夫妻更注重双方在婚姻中的感受,决定着婚姻的存亡;再次,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依附、生育的工具,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对婚姻其重要作用;最后,人们对新生的婚恋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更多的是公众利益,为青年婚恋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
(2)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青年的性观念。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一大进步。自我意识主要在于“关心自己”,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把自我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时,自我意识才真正形成。而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摧残、践踏最无情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就只能自轻自贱,无所谓人格、自信、自强与尊严,人与人之间亦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主流文化、权力话语占据了青年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潜能只有“螺丝钉”的作用,人
不是完全的人而是被扭曲的物。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惟在生命的开发与自觉中,否则只有万马齐喑。惟其自觉的开发了的生命才具有生命本质的精髓与精彩。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中国青年在婚恋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她们挣脱禁锢,坚持言说女性语话,抗拒男子世界的神圣,从过去懦弱、压抑而变为坚强、大胆,同时极具反抗精神;家庭的双方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自我”、“人性”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主体性不言而喻地值得倡导,高扬自我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经得起一切的命运,这可能是当前我们不将家庭置于死地而努力为之的,灾难将以进步作补偿。
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产生低龄化、对性爱质量的追求、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三、关于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但是,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的继发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接受系统的婚恋教育。
(1)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点,许多人谈性色变,认为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志堂,由此引发的性教育放任自流,致使许多青少年对婚恋认识模糊,加强婚恋和性教育,必须社会、学校、家庭一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必须强调婚恋观反映的是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青年认为婚姻恋爱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特别是婚外恋及婚前性行为都是个人隐私,别人无权干涉。人类的文明史早有训示,婚恋和性是一个道德问题,受到社会的约束,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加强婚恋及性爱教育主要教育青少年提高自控能力,强化道德意识。
(3)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和从西方捡来的所谓“安全性行为”教育,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也重视不够。我们必须致力于对青少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在婚恋观的教育中应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婚恋观的关系,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婚恋行为。
(4)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摒弃腐朽的、功利的择友意识,在集体活动中教育青少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促使青少年增进纯洁的友谊,提高明辨是非、社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2]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3]重庆青年报.2002-12-22(7)。
大学时代是校园与社会的交接时期, 大学生又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 在此期间,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基本发育成熟, 心理特征表现为:体力充沛, 精力旺盛, 朝气蓬勃, 情绪强烈、丰富;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 注重友谊与爱情;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 自尊心强, 但与此同时, 有时不善于把过剩的精力用于学习和正确的活动上;在客观条件尚未具备时, 急于满足暂时的需要, 易于产生悲观失望;过分强调凭借想象, 而社会经验不足, 容易导致脱离现实。有些人自尊心过强, 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 结果成为感情的奴隶。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成熟, 他们渴望爱情, 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是比较强烈的;另一方面, 由于心理上的尚未完全成熟, 在对待婚恋问题上, 往往具有盲目性, 缺乏理智。在这样的时期很有可能会行差踏错, 当前大学生中的婚前性行为, 同居等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在对此问题研究时发现,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婚恋观进行了研究, 但多是运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 虽然可以得出总体情况, 但问卷的选项毕竟是固定的, 被调查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 所以本文方法上通过个案调查为主, 结合访谈, 并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后进行定性分析, 目的在于对大学生的婚恋观的现实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 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可能的趋势, 并加以理论分析, 对大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提供资料。
二、研究方法:个案调查
本次研究运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以个案调查为主, 辅助以访谈法, 作者对资料的处理是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调查访问是在武汉地区各高校按照一定的男女性别比、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生数量比, 在选定的范围内进行;非结构式访问是附随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的, 访问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对大学里谈恋爱的看法, 对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中各种行为的看法。
本次研究从2008年9月始至10月中旬结束, 共收集到案例18个, 其中男性案例11个, 女性案例7个, 来自大一的案例4个, 其中男性案例2个, 女性案例2个, 来自大二的案例5个, 其中男性案例3个, 女性案例2个, 来自大三的案例5个, 其中男性案例4个, 女性1个, 来自大四的案例4个, 其中男性案例2个, 女性案例2个。
三、资料的分析
(一) 个案编码。
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 如个案1为“C1”。
(二) 案主的编码。
一般用案主姓的汉语拼音的声母作为案主的编码, 另外, 对案主的性别男性、女性用英语单词“MALE”、“FEMALE”。
(三) 编码方法。
第一组为个案编码, 第二组为案主编码, 第三组为案主年级, 中间用“-”隔开, 如“C3-Z-F-4”, 表示个案三中大四姓张的女性案主对相关主题的阐述。
(四) 谈恋爱的具体情况。
1.谈过恋爱的。
(1) 大学里面谈恋爱的, 很大一部分找的是以前中学的同学。在大一下学期开始的, 大家是高中同学, 本来关系蛮好, 他先说喜欢我, 就在一起了, 大二时分手的, 他在他班上又找了一个, 现在正在追一个女生, 对她一见钟情。 (C2-Y-M-4) 。
(2) 互联网增加了交友的广阔度,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网恋在大学生中慢慢的升温, 他们并不排斥这种相对不太现实的恋情。收到一封电子邮件, 然后见了面, 在一起七天, 然后回各自的学校, 关系持续了三个月, 因为对方要出国, 不可能在一起, 现在有联系。 (C11-L-M-3) 。
(3) 在大学里面找到男女朋友的, 多是因为有适当的机会接触。以前高中的时候就有谈过, 现在的男朋友是大学里认识的, 感情比较稳定, 是经老乡介绍的, 是老乡的同学, 一起上辅修课, 彼此感觉还不错, 由老乡撮合。 (C3-Z-F-4) 。一起骑车去西藏认识的, 去年3月认识的, 12月在一起的, 是他追我的。同校, 现在感情挺好。 (C15-X-F-2) 。
2.没谈过恋爱的。
有吧, 但不知道算不算, 其实觉得不算啦。事实上我觉得没有谈过的, 那些不算。不是真正的恋爱, 之前的那些, 现在在我看来。 (C1-Y-M-4) 。
从没谈过恋爱的个案来看, 大多数是说因为没遇到合适的, 现在大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感觉。大学生的交友面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么广, 一个班就几十个人, 不同班的交往也不多, 所以如果埋头于学习, 不热衷于各种活动, 认识的人并不会多。也取决于个人性格, 如果多参加各种活动和社团, 接触到的人自然会增多, 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五) 如何看待失恋。
失恋分为三个等级:在三个月之内分手的, 通常觉得莫名其妙, 这样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失恋;在第二个三个月之内分手的, 可能是彼此希望保持恋爱关系, 但是失败了, 会有一方更痛苦, 通常情况下会是男生, 但表现得大方, 别人问起来也会坦白承认;超过六个月分手的, 女生可能会找人倾诉, 但是男生通常都不愿意开口, 不愿意说起, 因为每说一次就会加深痛苦。 (C11-L-M-3)
总体来说, 大学生对于失恋还是可以正确的对待, 心态比较平和, 但这是在头脑清醒和平和状态下的答案, 为情自杀的人难保也有这样的认知, 但一时的头脑发热, 控制不了自己, 没办法回头, 这就给校方以启示,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度, 及时发现苗头不对的情绪, 给与理智的劝导。
(六) 对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的看法。
现在大学里的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越演越烈, 大家的态度也从避讳转成了半公开, 有过这种行为已经不是难以启齿的事, 反而有时候成为讨论和炫耀的资本。这种风气不得不令人担忧, 校方也尝试过一些措施, 但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 反而越是反对越是做。或许可以换种角度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让他们知道自己行为的实际后果, 已经是成年人了, 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校方的努力方向可以是使他们懂得避免意外的发生。
1.男生方面。
很正常, 可以接受, 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但自己暂时不会, 对于同居, 大学生还不太懂事, 会浪费很多的精力, 互相影响学习, 拖累, 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C9-Z-M-3)
法律上规定大学生是可以结婚的, 既然法律都承认了, 道德上不需要过多的评价, 都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学校想通过不准在外租房来禁止这些行为的话, 是不可能成功的。同居处理得好的话可能宜于大学生活。大一大二不太好, 心理发育不太健全, 年龄大点可以有充分准备, 可以相互促进比较好。 (C11-L-M-3)
2.女生方面。
可以理解别人, 但自己不会。喜欢一个人就想与他接近, 这是自然反应, 但要对自己和别人负责, 不要过早分散自己的精力。女孩子特别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可以接受同居, 如果两个人感情很稳定了, 有结婚的意向, 就一定要一起生活, 因为只有真正在一起生活, 才能知道彼此适不适合, 但最好是同居不同床, 据说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C12-W-F-4)
正常, 有的时候情发于心, 大家都是成年人, 只要做好安全措施, 发生也是很自然的, 无可厚非。还是应该节制一点, 有些人在寝室还这样, 不大应该。 (C18-C-F-4)
从收集到的个案, 总体来讲, 现在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抱不排斥的态度, 就是说大多数人对在校同居的人不排斥, 但也对自己持保留态度。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观念受到传统和现代两种观念的冲击, 处于力量对比时期。
四、理论分析
笔者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婚恋观中出现的现象。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流派, 其渊源包括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主义思想, 人类学关于交换的经验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一) 生理意义上的情感交换的需要。
在社会心理学里,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无所谓好坏, 但有向任一方面发展的可能。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 每一阶段都需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限制的任务, 这一任务中包括有一对矛盾, 它是在积极或消极发展的矛盾中实现平衡。大学生在生理年龄尚处于18~24岁之间的亲密与孤单阶段, 由于性生理、性心理逐渐发展成熟, 他们渴望寻找与异性间的情感关系, 其中包括友谊和爱情。对亲密关系, 互惠情感的需求正是其恋爱中交换过程得以产生的个人心理基础。正如上面所分析的一样, 两情相悦不仅仅成为大学里谈恋爱的原因, 还有可能是因为寂寞, 情感交流的需要, 和异性接触的需要等。中学升学的压力, 对其他一切方面的禁锢, 而到了大学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里, 谈恋爱是可以适当释放能量的, 正确处理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 文化意义上的社会交换的需要。
这是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出于从众抑或群体压力产生的交换需求。校园文化映射出大学生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 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和行为, 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大学生们, 从属于特定的寝室、班级等同龄群体, 他们的恋爱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 渗透着校园文化的痕迹。因为孤单、好奇而去尝试, 为满足虚荣心而从众, 拥有一定的追求者并与其中之一发展成恋爱关系, 是对自我魅力的证明和值得炫耀的资本。在访谈中了解到,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更容易因为周围的人都谈恋爱而降低自己的标准跟风谈恋爱。
摘要:在我国, 大学教育仍然属于精英教育, 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关注的其中一个角度就是发现问题, 对原本的解决方法进行审视, 加以改进。本文通过个案调查的方法, 从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深入访谈中得到有关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看法的定性资料, 并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和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等对资料进行了定性分析。
关键词:婚恋观,择偶标准,社会交换论
参考文献
[1].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2 (10)
[2].田毅, 陈景璐.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 2002, 9
[3].郑长波, 李晓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2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婚恋观;婚恋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当下90后大学生恋爱现象已十分普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顺应社会发展,已不再通过政策强制规定在校大学生不能婚恋,而是与社会青年享受同等婚姻待遇。大学生婚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少见,如因失恋产生的情绪低落、情感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不断攀增,教育部已将树立正确婚恋观和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在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呈现,以示重视。
一、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调查
(一)多元的择偶标准
90后大学生的择偶观存在明显的个人倾向,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调查显示:在择偶标准上,以“道德品质、情感交流、个人能力“为主,分别占到了34.8%、29.7%、21.2%,另有10.1%关注经济条件,4.2%看重外貌。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大,因此年轻一代在选择对象时会更多的考虑现实因素。大学生虽择偶观不同,但均反映出严谨认真的择偶观。
(二)恋爱的情感定位不清
在本次调查中,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2.5%,可见大学生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追问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时,29.3%的大学生为选择终生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38.4%的大学生为排解空虚和寂寞,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20.8%的大学生为满足自己身心需要,跟着感觉走;11.5%的大学生随大流或是证明自己魅力。结合在大学谈恋爱,将来有可能结婚吗?63.7%的大学生认为可能性一般,仅13.2%认为可能性很大;可见,大学生追求情感体验,婚恋指向性不强、重过程轻结果的恋爱模式。
(三)积极严谨的婚姻观
在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中,62.7%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神圣的象征,追求高品位的婚姻生活;19.7%的大学生认为婚姻不一定需要爱情,但有爱情的婚姻总是好的,虽婚恋分离,但普遍期望能够拥有美好的爱情;12.7%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步入婚姻便失去自由,被家庭牵绊。另有4.9%的大学生认为结婚是为后一代,是一种责任。在婚姻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一问中,69.9%的大学生认为相互忠诚是最重要的;结合大学生对婚外情的看法,63.7%的大学生坚决反对婚外情。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对婚姻严谨认真、注重婚姻忠诚,但存在少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婚外情。
(四)性观念趋于开放
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性的回避,出现大学生对性的求知欲受限的尴尬局面,引起一些大学生过早的进行性尝试,未婚先孕、大学生堕胎等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们不再谈性色变、避性不谈,而是趋于开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在男性朋友看来是一种有实力、有魄力的体现,而在其他女同学看来却是不守妇道,传统道德缺失。可见大学生在婚前性行为上,对男性要比女性更宽容。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判断,更不能用道德谴责,而应积极引导以帮助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二、建议与对策
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其进入大学前已基本形成。不正确的婚恋观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及前途,影响家庭和谐、学校正常教学,还会导致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引起社会动乱。青少年时期的婚恋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婚恋观教育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笔者认为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强化婚恋观教育
首先,大学生要准确把握爱情的本质,恋爱不一定都是美好的,避免不了伤心、挫折,恋爱的经历也不是为打发时间,而是彼此心灵的契合;其次,在婚恋过程中要讲究婚恋道德,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关爱包容,让纯洁的爱情保持新鲜、相伴一生;再次,增强婚恋责任意识,要勇于肩负起婚姻家庭责任,绝不抱着玩耍、随大流的心理。
高校可通过开设婚恋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走出恋爱的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亦可增加婚恋观、价值观方面的书籍,如《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史世海的《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等,学生借鉴他人的爱情经历,完善自己对婚恋的认识,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开发
高校可在已有的心理咨询室中增设婚恋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婚恋咨询服务,指导困惑的解决,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的建立。另外心理咨询室可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婚恋的相关知识,防患于未然。同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持理解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遵守保密原则。
3.发挥校园文化功能
首先,大力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借助校园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宣扬正确的婚恋观。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再次,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开辟婚恋教育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婚恋知识与互动。同时,高校还要加强自身管理建设,提高教育和服務水平;另外,高校可与人口计生等相关部门联系,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公共选修课,普及避孕生殖健康、性健康知识;提倡大学仍以学业为重的思想,慎重考虑婚育问题。
三、结语
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具有新时代特性和可塑性,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时代特点,采取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其在婚恋行为中能够正确、理性地对待出现的问题,这对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陈小琼,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1.
[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基于重庆市大学城校区大学生的调查[D].重庆师范大学,2012.05.01.
【青年婚恋观调查】推荐阅读: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11-05
2024国人婚恋调查报告出炉01-13
婚恋交友网站研究05-25
婚恋交友网站建设方案12-20
威宁县青年思想状况及青年工作调查问卷01-23
青年就业调查报告11-13
农村青年需求调查报告11-13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09-10
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调查问卷(团干部)10-06
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