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财富与物质议论文
当然, 得出这个结论其实是有一个重要理论体系支撑的, 这就是赫兹博格先生的激励———保健理论, 他的基本信念是: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 他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成败。
赫兹博格的研究表明了一个二元连续统一体的存在:“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如图1-1所示:
根据赫兹博格的观点, 带来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相关的和截然不同的。因此, 管理者若努力消除带来工作不满意的因素, 可能会带来平静, 却不一定有激励作用。他们能安抚员工, 却不能激励他们。因此, 赫兹博格把公司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这样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当具备这些因素时, 员工没有不满意, 但是他们也不会带来满意。如果企业想在工作中激励员工, 要强调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 这些因素是激励因素。
赫兹博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在薪酬激励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企业在设计薪酬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运用激励———保健理论, 既要考虑保健因素, 使员工有一部分稳定的收入, 增强员工责任感及组织承诺, 减少不满意, 又要考虑激励因素, 给每个员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 增加满意。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薪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要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来确定,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
激励———保健理论的良好运用会使薪酬更有意义。薪酬对每个员工除了有财务方面的影响外, 还有精神上的作用;对一些人来说, 他们从薪酬中看到的只是金钱;但是,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薪酬意味着对他们的价值的承认。这说明, 在进行员工的薪酬管理时, 既要考虑他们的保健因素, 又要照顾他们的激励因素。企业应努力为员工提供多维的薪酬回报。良好地运用激励———保健理论, 组合应用财务和非财务的薪酬支付方法, 两者组合能够产生乘数效应, 从而使薪酬更有意义。
明白这个理论体系, 如果我们还要回头谈论什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哪个更有效果, 哪个更重要, 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 结合他们不同的需求、他们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 以权变的观点应用组合的激励模型, 分层、分类、分权重;因人、因时、因地地进行激励, 才能真正而有效地达到激励的根本目的。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A:某制药公司副总经理, 年薪70万元, 任职一年后参加一家国有医药企业的竞聘, 获胜后担任该集团所属大药房总经理, 年薪仅28万元。他坦承放弃70万元的高薪, 从私企跳到国企的主要原因是: (1) 在私企, 他感到自己虽然名义上是个副总经理, 但实际上只是老板的高级秘书, 只是个执行者, 而并非管理领域的决策者, 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2) 私企老板与雇员之间缺乏信任度, 老板很难真实地将自己的长远规划与雇员沟通, 难以达到上下一心、团结奋斗的目标。 (3) 老板个人意志决定企业的运行, 雇员感到缺乏安全感。而在新企业里, 他感到拥有自由的天空。这种自由, 是集团开朗、开放、有魄力的领导集体给他创造的。现在, 他对自己所管理的大药房拥有完全自主的经营权。
B:1996年3月, 美国一家卡片公司决定让员工共享公司的成功, 宣布在即将来临的6、7、8三个月中, 星期五也休息, 而薪水照旧。一个月后, 一位员工向管理者坦承, 宁愿得到加薪而不是额外的休息时间。管理者为此召集全部的12名员工开会, 问他们:“你们是希望得到夏季的四天工作制呢, 还是希望得到4000美元的奖金?多少人赞成继续实行四天工作制?”6只手举了起来。“多少人更愿意得到奖金?”另外的6只手举了起来。我们进行一下简短的案例分析:
案例A中的高级经理人为了“自由、自主”宁愿放弃高年薪。企业面临的问题是, 即使高薪也未必能留住人才, 对这个层次的人来讲薪酬并不是第一位的。案例B中的12只手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偏好:选择闲暇还是选择金钱。两个不同的案例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那么, 针对不同的需求什么样的激励才是最有效的?
显然, 在一个企业中, 找到不同层次的员工的真正需求, 进而采取相应的、差异化的组合激励才是唯一方法。其实, 不同层次的员工、同一个员工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位和不同教育的程度, 他们的潜在需求重点是不同的, 他们对职业机会、报酬、资源、工作任务等的认同是不一样的。而作为企业就应当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进而在设计具体激励措施时, 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措施, 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潜力, 提升工作效率。
当我们有了权变的思维来看待组合激励时, 剩下要做的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操作或者说应当有什么策略。
1.关注员工的偏好, 建立以员工偏好为导向的激励组合。比如:决策层是否可以考虑补充养老金计划, 执行层是否考虑公司出资的高学历进修, 操作层是否可以进行多技能培训;年轻人可以进行住房补贴计划而年长者可能更看重完善的医疗和安全保障。
2.重视内在激励。在注重企业为员工提供高工资、福利和晋升机会的同时, 强化基于工作任务本身带给员工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 而自我实现是人们最高层的需求, 满足这种需求对员工的激励性最大。
3.激励要与员工能力 (绩效) 相吻合。激励与能力相吻合出于成本控制和激励效果两方面的理由。道理很简单:无论为低能力员工提供了过多的激励, 导致成本增加, 还是企业对高能力员工激励不足, 导致员工积极性低落, 产生跳槽念头, 都将使激励措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增加激励组合的层次, 以降低员工能力 (绩效) 与激励组合的错位程度是企业在设计激励措施时必须注意的。
4.引入适度竞争。让员工感觉到差距的存在, 让他们感觉到竞争的危机, 落后就意味着失去工作。引入竞争后, 员工的惰性没有了, 不思进取不存在了, 他们都在暗暗努力, 工作效率就会明显增长。而这也是避免单一的激励方式导致边际效益递减的好办法。
5.创造公平的企业环境。公平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如招聘时的公平、绩效考评时的公平、报酬系统的公平、晋升机会的公平等。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 影响激励效果。
6.建立双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不断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 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双重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 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高工资给人的是动力和压力, 从而产生高效率和高效益, 有了高效益别忘了高工资, 这一良性循环, 才使公司能长久、持续、高速发展。
新型毒苗的繁殖:像传销组织一样在网络上层层销售
“铁观音”、“跳跳糖”、“止咳水”、“奶茶”、“浴盐”……这些原本在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常见品如今却成为一个恶魔的面具——毒品。
18岁的张科熟练的将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白色塑料包撕开,用充值卡把两根“面条”一点点刮断、研碎。
这是今年初粤东某城的一个酒吧发生的事情,五六个男孩在昏暗的包厢里,饿狼般盯着张科熟练而“专业”的操作。在轮流吸食十几分钟后,这些男孩随着酒吧里轰鸣的音乐,失神而满足的舞动起来。
据统计,目前广东境内吸毒人员达25万人,在他们身心深受毒品危害的同时,每年挥霍着社会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
张科与同伴们吸的这种粉末,是当下最流行的新型毒品:氯胺酮。
“氯胺酮俗名叫K粉,原本是一种外科药品,由于滥用的人越来越多,在黑市中颇为走俏。”一名公安干警告诉记者。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海洛因还是内地黑市的主流毒品,全国公安机关当年缴获的海洛因有6.9吨,而氯胺酮只有2.6吨;而在2014年深圳警方的单一次缉毒行动,就缴获24公斤氯胺酮。
曾经做过半年毒品生意的小刘接受采访说:“制作一克氯胺酮的成本十几二十元钱,但经过分销商层层加价,最后到了终端消费者手里,售价会高达四五百元钱,品质好的货可以卖到600元钱,中间产出几十倍的利润。”
如果直接做大毒枭的下家,入行就更加简单。大毒枭利用自己的分销网络,从一线城市逐步向三线城市延伸,在山区小县城,基本由一些小毒贩在交易。毒贩们各占山头。处在最末端的小毒贩,等同于一个送货者,只要身上有几千元,就可以入行。许多吸毒者,实际上也就是售毒者。
看似完美的链条以滚雪球的方式为这个黑色的产业积聚着财富。即使以每克500元人民币的售价来计,2009年全国缴获的5.3吨氯胺酮的产值就高达26.5亿元。
中国毒品的生存姿态:家庭式生产、低龄化蔓延、贫困区泛滥
41岁的谢亮是广州南站派出所“把守”安检的民警。2014年,仅在他的工作区域就查获共14宗毒品案,其中海洛因39.8克、冰毒1470.5克、麻古4.5克、K粉5.1克。
事实上,贩毒屡禁不止的广东,在制毒方面也是暗潮汹涌。
警方在广东汕尾陆丰“三甲”地区采访就发现,这里制贩冰毒呈蔓延之势。由于制作工艺的简化、原料来源的容易,制毒方式在这里呈现出“家庭作坊式”特点。
以制作冰毒为例,考虑到提炼过程中会有臭味散发,毒贩通常会选择山沟、荔枝林等野外偏僻地区,将买来的制毒原料麻黄素提炼成麻黄油,完成第一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则在民居家中悄悄进行。“一张配方、一些原料、几个烧杯,就能简易制毒,所以隐蔽性很强。”有些制毒分子的伪装程度,甚至达到丈夫制毒妻子浑然不知的情况。
而对于贩毒目标人群,曾做过贩毒生意的小刘说:“制毒者把目标消费群体瞄准了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这个市场,是无法估量的。”据广东公安早前粗略统计,发现某些年份当地查处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因吸毒诱发的高达80%。
这些青少年有着普遍的规律:贫困地区、留守少年。
位于安徽省西北一隅的临泉县曾被誉为“安徽皮都”,但上世纪80年代,外出云南务工的农民带回县城从未见过的毒品,一时间,毒贩纷纷发家,而繁荣的“皮都”却开始衰落。
1998年1到10月间,在云南贩毒被抓的临泉人达到65人;1999年3月的4天时间里,就有29名来自临泉庙岔、姜寨的毒贩子在云南落网。当时庙岔这个3000人的小镇,竟有100多人因贩卖毒品而被判死刑和无期徒刑,毒洪在这里泛滥成灾。
金三角:
罂粟花谷的罪恶滥觞
2014 年1月20日,越南审判有史以来最大的毒品案:被控贩毒者达89人,30人被判死刑,涉及的毒品众多,包括近两吨的海洛因。越南法院透露,这些被告大部分来自金三角偏远地区。
“金三角”,是泰国、缅甸、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每逢冬春罂粟生长的季节,站在中国边境望去,红白相间罂粟花在群山的庇护下流淌着浅黑色的浆液。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东南亚办事处在2014年初表示,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区罂粟种植面积连续第七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的鸦片产量已经达到2005年326吨的2.7倍;其中缅甸2013年鸦片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5.1万公顷增加到5.78万公顷;估计缅甸2013年鸦片产量达870吨,比2012年增长了26%。
面临国际严峻扫毒形式,贩毒集团开辟了全新的贩毒路线:往南经缅泰边境进入泰国或经缅甸仰光、毛淡棉运至马来西亚;往东南经老挝转销越南、柬埔寨;往北经中缅、中老、中越边境进入中国内地转运港澳等地;往西北流向印度。
烟榻上的民族:被毒品改变的历史
500多年来,毒品横行世界,打击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同时,重塑了人类文化——当晚清中国的烟榻上空笼罩着病夫们吞吐的烟雾,整个民族就变成一张巨大的鸦片烟榻,逃脱不了被异化、被腐蚀的命运。
□荆棘
鸦片战争:毒品、意识形态与一个国家的涅槃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对鸦片怀有如此的愤慨和羞耻。这个轻飘飘的东西,从贸易到战争到最终摧毁了帝制中国,而且还建立了以鸦片贸易为基础的殖民帝国体系。
多少年来,鸦片往往与孱弱的中华民族一体相连。鲁迅也无奈地指出:“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正如有人质疑,鸦片流传世界从西到东,为何独害中国?许多国家都成功地禁绝鸦片烟,为什么中国屡禁不绝?
鸦片到中国海岸,中国有一个加工分销的商业网散播,有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吏网保护它,有一个有闲有钱的阶层消费它,有一个普遍绝望悲观、逃避现实的社会心理为它提供了需求的精神背景。
英国用“药品”指鸦片,知其害却遮蔽其害,中国以“烟土”指鸦片,表现出其害却又拿它没办法。道光时代,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禁烟历史了。但严刑酷法之下,却屡禁不止。林则徐钦差南下,动真格禁烟,委实令英国人大吃一惊,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英国人贩烟的罪恶,也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真会禁烟。中国人也没有想到大英帝国竟会为奸商的不法生意而出兵外洋。
随着中国禁烟,中英冲突加剧;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英国出动远征军,战争爆发了——鸦片关联起世界两端两个帝国的兴衰,而且最终导致了一场改变帝国的命运也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
全球性瘾品:
文化与商业的媾和
瘾品影响历史的进程并不仅是鸦片改变中国历史这一例,作为软性瘾品的茶也同样改变了大英帝国的历史,而引起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则更说明了问题。
有人说,近500年来的现代世界是“瘾品或毒品”造成的。在20世纪的城市中,人们抽烟、喝酒、喝茶、喝咖啡甚至吸鸦片,过着500年前最富有的人都无法想象的生活。
世界上使人服用可以改变精神状态的致幻物非常多,但只有酒、烟草、咖啡、茶、巧克力、鸦片、大麻有限的几种成为全球生产的东西。在美洲,古柯随处都是,但是,欧洲人去了,把它带回欧洲,提炼出可卡因,然后再弄回美洲,结果就成了灾难。这不仅改变了数十亿人口的日常生活,也连带影响了环境。
人类追求精神放纵的本能与近代世界形成的关系——瘾品改变了历史。
19世纪以来,瘾品的管制和弛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现代世界的形成。今天社会上大量的走私、黑帮、艾滋病、跨国犯罪等现象有很多是瘾品管制的直接后果。看看电影《教父》中考利昂家族凭借着禁酒令发家,形成一个庞大的黑帮王国影响到纽约的正常生活就不难想象。今天美国、东南亚、南美哥伦比亚等地的禁毒工作差不多仍在重复过去的历史。
综观人类使用瘾品的历史,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的鸦片、大麻、古柯一类的瘾品一般都是某个文化的致幻性圣物和药品。处置它们是祭司、婆罗门僧侣或者巫师们的专利,危害实在有限。当商业化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之后,人类就很难找到控制瘾品的方法。尽管今天的社会有很高的物质文化,但在精神领域并不比前人高明。
罂粟造就的民族:文明的沦丧
在世界近代,中国曾经博得了一个别致的称号——东亚病夫,“病夫”的表面含义是指当时由于民生的贫穷和鸦片的流毒使人民的体格赢弱不堪,从深层的意义上讲,病夫的“病”是指思想的愚昧和人格的猥琐。
鲁迅曾经立志从医,想以此拯救人民的体格,但后来他发现人民需要拯救的并不单单是体格,精神的觉醒更为重要,所以毅然弃医从文。
中国人的“病史”由来已久,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已经种下病根儿,而且它被后世所发挥的又着重于复古、礼教等糟粕的一面,所以当封建专制体制彻底被鸦片渗透时,整个政治舞台就变成一张巨大的鸦片烟榻。
鸦片流毒成为中国3000年未有之祸,上自官府缙坤,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1906年,估计吸毒人数为1500万,临解放时已达2000万(约占总人口的4%)。
从表面上看,鸦片烟馆作为公共社交场合,类似于英国的茶馆。实际上,坐而饮茶与卧而吹烟,作为公共活动,其社会功用完全相反。茶馆结构的公共生活是积极的,入世的,可能酿成公共舆论与民主力量,而烟馆结构的公共生活却是消极否定的、出世的。
鸦片在唐宋间进入中国,最初是作为药品。鸦片作汤药饮用,在唐宋时代的中国,其使用阶层大概仅限于上流社会与文人雅士间。鸦片的文化意义的转变,在历史中的关键环节是从饮食到吸食,从药品到奢侈品再到大众消费品。
吸食毒品成了民间的常态,不堪忍受摧残的妓女,吞鸦片自尽的例子很多。名妓赛金花,一生嗜鸦片,由于烟花岁月长期纵情无度,几遭丧夫打击,又吸毒成瘾,赛金花晚年贫病交加,瘦骨难支。
【关键词】物质分类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书写规则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0-01
关于离子方程式书写,在人教版教材中明确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其实拆分中涉及的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与物质的分类、物质溶解性等知识密切相关,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教材的第二章把物质分类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离子反应之前,起到了知识储备的作用。基于所述拆分原则,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去理解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的类别十分必要。
一、物质的分类
对被研究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根据组成物质的成分是否单一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有多种分类标准,其中以下两种分类标准对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拆分规则起着一定的贡献。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角度的分类
按照化合物溶于水或者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的标准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其中电解质指溶于水或者融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它包含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等化合物;化合物中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就为非电解质。其实电解质所包含的物质类别本身就涉及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标准。
(二)酸、碱、盐角度的分类
按照化合物的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标准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其中酸、碱、盐又可进一步树状分类,并对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中的拆分原则有实质贡献。
“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分类标准如下:按是否含氧元素把酸分为含氧酸(如H2SO4、)、无氧酸(如H2S);按一个分子能电离提供的氢离子数目把酸分为一元酸(如HCl)、二元酸(如H2CO3)、多元酸(如H3PO4);按在水中的电离程度的大小把酸分为强酸(如HClO4)、中强酸(如H2SO3)、弱酸(如HClO);按溶解性把酸分为可溶性酸、难溶性酸(如硅酸)。
“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其分类标准如下:按强弱把碱分为强碱(如KOH) 、弱碱(如NH3·H2O);按溶解性把碱分为可溶性碱(如NaOH)、难溶性碱(如Cu(OH)2);按提供OH- 的数目把碱分为一元碱(如KOH)、二元碱(如Ba(OH)2)。
“盐”指电离时能产生金属阳离子(包含铵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其分类标准如下:根据组成把盐分为正盐(如K2SO4)、酸式盐(如NaHSO3)、碱式盐(如Cu(OH)2CO3)、复盐(如KAl(SO4)2);按是否可溶于水把盐分为可溶性盐(如钠盐)、难溶性盐(如BaSO4);按阴、阳离子的名称把盐分为如钾盐、钠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按组成盐的酸、碱的强弱把盐分为强酸强碱盐(如KCl)、强酸弱碱盐(如AlCl3)、弱酸强碱盐(如Na2CO3)、 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
二、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类别
首先,“易电离”是指电解质完全电离,故物质必然为强电解质,其次物质易溶于水。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物质即为离子方程式书写中要求拆分为离子形式的物质,所以弄清楚什么是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包括哪些物质类别、强电解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才是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拆分原则的关键所在。
根据物质分类,电解质溶于水完全电离的物质为强电解质,它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活泼金属氧化物等。那么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时能拆分为离子形式的物质其实就是针对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而言,所以结合物质的分类把这些物质归纳到位,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的“拆分”步骤就水到渠成。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正确拆分
(一)把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按照电离规则拆分为对应的离子形式
常见的强酸包括H2SO4、HNO3、HClO4、HI、HBr、HCl等;常见的强碱包括NaOH、KOH、Ba(OH)2等;涉及溶于水的盐需要记住盐的常见溶解性规则:如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均易溶于水,硫酸盐除硫酸钡、硫酸铅外其他均易溶于水,盐酸盐除氯化银外大多易溶于水,碳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等盐溶解性相似,大多数难溶于水。
(二)其他拆分规则
1.以HCO3-为代表的弱酸酸式根不能拆分,这里所涉及的“酸式根阴离子”就与酸的分类的知识相关,即只有二元酸及多元酸才会涉及酸式根的问题,常见还有弱酸酸式根主要是HS-、HSO32-、HPO42-、H2PO4-等。
2.微溶物(如Ca(OH)2)在生成物中一律不拆,在反应物中处于澄清状态拆为对应离子形式,处于浑浊状态就不拆了,仍写化学式。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除能正确拆分外,还应注意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离子的配比、尊重反应实事等其他因素。
(三)结合物质分类进行离子方程式书写举例
例1:小苏打与醋酸溶液的反应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它属于钠盐且易溶于水,满足拆分原则,又属于碳酸的酸式盐,其碳酸氢根又是弱酸酸式根,故碳酸氢根就不能拆了;第二,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分,只能写化学式。最后按照规则及其书写步骤写出的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CH3COOH=CH3COO-+H2O+CO2↑。
例2: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入少量氨水的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H3·H2O=Cu(OH)2↓+2NH4Cl, CuCl2、NH4Cl属于强电解质,是易溶于水的盐,可以拆分为对应离子形式;NH3·H2O属于弱电解质,Cu(OH)2是难溶物,二者都不能拆分。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NH3·H2O=Cu(OH)2↓+2NH4+
综上所述,理解物质分类,特别是易溶于水、易电离的强电解质的物质类别,对离子方程式书写或者改写至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齐红涛等.物质的分类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分析[J].化学教育,2012.
[2]黄开地.浅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J].课程教育研究,20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