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精选11篇)

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 篇1

一、提出问题

言语,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人的一种个人行为,它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而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交际和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有一系列符号组成的表示事物和现象的系统。在智障儿童中,言语障碍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是智障儿童言语的明显特点。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智障儿童对那些相近的汉语拼音音素经常混淆,很难掌握。所以他们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的就是识字和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训练显得更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多是以说为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但怎样让智障儿童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准音、吐清字呢?

二、具体措施

1、拼音

拼音不仅是学生学习生字的工具,也是矫正智障学生言语障碍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应将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从最初的字、词、简单句过渡到常用句和使用句的训练,最后通过一些简单小故事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2、口型操

根据这些孩子发音困难的特点,我打算通过伸舌、卷舌、弹舌,发爆破音等口型操,训练学生舌头的灵活性和唇的闭合性。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激发智障儿童积极要求说话,看学生对什么方面有兴趣,在练习那个方面的内容时,就要求他多说多练。从发展的角度评价智障儿童的说话,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要求一致,让他就跟他自己来比较,比以前说话强了,就要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还要多说话的愿望。及时纠正智障儿童语言中的缺陷,例如:口吃的儿童,应该告诉他们在说话前把要说的话想好,并且安静片刻,使情绪和肌肉放松等;大多数的智障儿童在说话的时候,语句不完整,往往没有主语跟随,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注意把话说完整,然后要求学生也要这样来做把话说完整,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在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进步更快。

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 篇2

一、怎样对智障儿童进行蒙特梭利教育

立足于开展蒙特梭利教学实验, 学校先后选派了22人次的青年教师到省内外接受了正规的蒙特梭利教学培训, 还组织教师集中收看蒙特梭利教学光盘, 鼓励教师动手操作蒙特梭利教具, 教师们在边学习边教学中很快掌握了蒙特梭利教学法。教师们认识到在蒙特梭利教育中, 教师被称为“启导员”, 教孩子是协助、引导, 而不是教育。作为蒙特梭利的教师不再以讲授知识或技能为主, 而是以观察与帮助着的身份出现, 观察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及其敏感期的表现, 然后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活动, 使儿童尽量按照其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成长。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智障儿童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 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的生命发展的环境, 被列为首要条件。

在我校的七个蒙氏实验班中, 承担蒙氏课题研究的教师主要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混龄教学。因此, 在进行蒙氏实验的每个阶段, 教师们都要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总的教学计划和每周教学计划。因为我校刚进入蒙氏实验初期阶段, 对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的蒙氏实验班, 主要以日常生活训练为主, 辅之以感官训练;对以轻度智障儿童为主蒙氏实验班, 则以感官训练、语言训练、数学训练为主, 辅之以日常生活训练。

我校教师在上每节蒙氏课时, 都有主教和助教两名教师。主教负责确保儿童自由活动的机会;为儿童提供时候有秩序的教具;为儿童提供帮助, 引导教具的操作, 活动展开的示范说明。助教负责观察、记录, 协同主教共同完成本节课活动目标。及时根据智障儿童在活动中的反应, 调整活动计划, 促进智障儿童各方面发展。

二、进行蒙氏实验达到的效果

第一, 通过蒙氏训练, 补偿智障儿童的缺陷。智障儿童感知范围窄, 速度慢, 信息容量小, 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薄弱。和原来的智障儿童感知———活动训练纲要对比, 蒙氏教学为智障儿童他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具体的感知觉训练材料, 教师能根据智障学生的需要, 进行指导。由于实验初期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和感官训练, 通过走线、用筷子夹豆、穿线板等具体的动手操作训练, 增强智障儿童感受能力和身心协调动作, 促进他们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第二, 启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的积极性是缺陷行为和动作矫正成功关键。重度智障儿童王某, 具有多动、易暴怒、精力旺盛、为一件小事便可能大动“干戈”的个性。在刚进蒙氏教室的最初一个多月中, 最多只能完成走线训练 (甚至不进蒙氏教室) , 随后就无法呆在蒙氏教室并会跑出教室。实验进行到几个月后, 他能够在蒙氏教室学习工作二十多分钟。一个学期后, 他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摇立方体、插世界国旗等, 还能与同学合作, 在工作室内工作一小时以上, 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专注力。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专注力后, 他们会变得安定、稳定, 对朋友宽容、率真, 并产生出自我控制的能力, 变成好的状态。经过近一年的蒙特梭利教学实验也表明王某变化很大, 不会主动攻击同学, 能和同学较和睦相处, 在班级听课也不会随意走动。

第三, 培养智障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智障儿童在蒙氏教学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中,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并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在学会工作后, 体会到了“你行我也行”的那种自信。这是他们在别的学习中难以感受到的、不容易体验到的。重度智障儿童陈某, 由于智商的限制, 很难学到什么知识。在蒙氏工作中, 经过教师示范、指导, 加上她本人专注工作, 在两周时间内她就学会做穿线板工作。看到她那成功的笑脸, 自信心油然而生。

第四, 培养智障儿童与人合作的能力。智障儿童王某, 平时喜欢我行我素, 欺负同学, 同学不爱和他交往。在做“摇立方体”工作时, 他一人无法完成, 就主动叫同学来帮他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在看到同学何某 (原来王某常欺负他, 甚至经常干扰他工作) 在做“棕色梯”的延伸工作, 即将棕色棒从粗到细一根根竖着摆放, 到摆最后一根时, 梯子已经搭的很高, 但何某由于个子不够高, 放不上去。这时, 王某主动过去帮忙, 但他自己也不够高, 于是他拿了一把小椅子来帮助垫高, 可还是放不稳, 最后他把最细的这根棕色棒横放后就成功了。两人都非常开心。后来, 两人又一起合作, 做了多种“棕色梯”的变化工作, 连老师都很感意外, 也由衷的为他的转变感到高兴。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 蒙氏教育法唤醒了孩子内在引导力量, 挖掘出了孩子身上无限的潜能, 取得了不一样的实效。

摘要:学校把蒙特梭利教育法运用到对智障儿童教育中, 唤醒了孩子内在引导力量, 挖掘出了孩子身上无限的潜能, 取得了不一样的实效。“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训练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 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 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 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 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智障儿童体育康复训练的尝试 篇3

关键词:智力;游戏活动;康复训练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育康复教学是矫正肢体协调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跟体育游戏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教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秦婕,高小爱.体育游戏对弱智儿童智力康复的作用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

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 篇4

玩是儿童的天性,智障儿童也不例外。经过观察和研究,我发现在培智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比重很大,游戏教材占体育教学内容的40%以上。因此游戏法在中重度智残儿童的体育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体育游戏富于趣味性,深受儿童及青少年,尤其是智力残疾儿童的喜爱。同时体育游戏也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它对全面发展中度智残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体育游戏又具有它本身的特点。

(一)恰当的语言描述与合理的场地布置感染学生

智障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篇5

何谓智障?

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但智障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

吸收知识和技能方面较为缓慢。

十八岁以下发生,若依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程度,智障人士可为:

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

中度智障:智商介乎25-49;

严重智障:智商在25以下。

智障的成因

引致智障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先天及后因素两大类:

(一)先天因素

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症,遗传因子结合出现问题;新陈代谢系统出现问题。近亲结婚或高龄产妇较容易产下此类婴儿。

(二)后天因素

怀孕期间: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病菌感染(如德国麻疹,糖尿

病)、错服药物、跌伤、营养不良、酗酒、吸烟、吸毒

或受X光辐射感染等都可能引致出生婴儿智障。

生产期间:早产、难产、婴儿缺氧、病菌感染或体重不足引

致儿童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造成智障。

婴儿及幼童期间:初生婴儿抽筋、血糖过低、病菌感染(如

脑膜炎、黄疸病)、营养不良或意外令脑部受损,会影

响智力。

后天培养:后天环境培育也影响个人智能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特质

学习方面:

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管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大部份智障人士都可以学习生活起居和职业技能。

感情方面:

他们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他们,他们便会很开心。

沟通方面:

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言语方面比较差,常常不能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未必能独立处理问题。

行为方面:

有些弱智人士的行为可能出现问题(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态度与期望有关。

智障人士往往能够胜任一些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觉得沉闷的工作,如用手作简单及重复的操作等。

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认知: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思考模式是影响行为发生的因素。

1、缺乏统整能力

没法把一件事完全统整,因此,了解事情都是一部份、一部份,且每个部份皆独立。

2、短期记忆拙劣

短期记忆是认识事物之后立即记住的能力,短期记忆加强后会转变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差的原因是脑部信息处理的速度太慢。

3、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

后设认知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事后自己回忆、监督、检讨、改进。智能障碍的孩子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缺乏的原因正是孩子短期记忆的拙劣,刚做过的事马上就忘掉了,因此,没有办法把自己刚完成的行为进行事后检讨、改进。

智慧障碍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事实上,中重度的孩子连抽象思维都没有,因为抽象思维需要脑神经发展至相当高的程度。

4、序列处理优于平行处理:

序列处理是按部就班,依时间序列一步一步的处理事物,平行处理是一段时间内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们教导孩子时,应尽可能的用序列性的交代,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完成事情。

5、缺乏辨认的能力:

孩子分辨同一事件在不同环境及情景下区别的能力不足。也就是孩子常分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做这件事,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这件事。

6、注意力的缺陷:

我们常认为智能障碍者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其实这是以我们师长、家长的立场来看,就孩子本身而言,他是注意力非常集中,集中在他有兴趣的地方。

(二)、人格

1、自我中心倾向:

自我中心就是认为别人所想的,跟我一样。我认为怎么样,你一定也认为怎么样,以自我中心在思考,智慧障碍的孩子因发展的限制,所以一直处在自我中心期里。

2、依赖倾向:

智能障碍者常有依赖的倾向,家长、师长应避免孩子过分的依赖。

(三)、行为模式

1、直接行为:

例如:我要直走,前有障碍物,一般人会绕道,智慧障碍的孩子会把障碍物推开,是人就把人推开,是东西就把东西推开。这种直接的行为常会被家人、老师解释为攻击、破坏行为,其实孩子被误解了,他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地,而不巧的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障碍物,仅此而已。

2、非统整的行为

智慧障碍的孩子像路边草一样窜来窜去,他没有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他只注意事物的某个部份。例如:走在路上看到那边吸引他的地方、东西,他走过来,所以在街上常会迷失、走错地方。

(四)、环境因素

1、学生自身的限制

2、教养态度的错误

在孩子的发展阶段中,大人常因不了解而使用错误的教养方法,因而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甚至导致孩子发展的停滞现象。孩子的能力、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问题是从小有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他。

智障人士的潜能

如常人一样,智障人士有多方面的潜能,只要有适当的培训,他们的潜能便可得到发挥。

自我照顾:

轻度及中度智障人士在日常起居方面大部份可自我照顾;而严重智障人士透过重复的学习,亦可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如梳洗、如厕、烹饪等,无须依赖他人。

兴趣:

智障人士可发展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音乐、舞蹈、体育和艺术,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能享受各种活动所带来乐趣,亦能发挥天赋的才华,丰富个人生活。

工作:

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若透过适当的培训,就能拥有一技之长,贡献社会。以下便是一些智障人士能做的工作:快餐店/餐厅侍应、速递/信差、超级市场仓务、办公室清洁、抹车、精品店/文具店售货,及工厂/庇护工场加工、包装。事实上,只要获得机会,智障人士也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不致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智障人士的需要

智障人士的需要基本上与一般人无异,整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般需要:

物质上,他们有衣食的基本需要。精神上,智障人士需要别人的关怀和接纳,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以确立自信心。同时,他们也需要朋友及群体生活。

学习机会:

由于智障人士学习能力较为迟缓,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及稍长时间的学习机会。

因材施教:

个别智障人士的能力差异很大,因此不但需要公平的对待,而且要按其个别能力而教导,使他们发挥潜能。

义工可为智障人士提供的服务

义工可为不同程度的智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其中包括生活技能、社交康乐活动、提供技术性支持等:

策划及推行社交及康乐活动义工可为低中度或严重智障人士提供日间训练与照顾,义工可在个别训练(如自我照顾、简单家务、实用生活常识)中予以协助

协助智障人士学习义工可作陪伴、探访及护送工作

家庭支持以身作则,教导社会人士接纳智障人士

与智障儿童相处的态度

客观及正确地认识智障儿童;

接纳他们;

应当作一般人看待和尊重;

提供学习机会,增加其独立性;

适当的期望;

对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

给他们多一点耐性,关怀和爱护。

误解 事实

智障是会传染的 智障是不会传染的,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质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不同。

智障人士有暴力的倾向 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智障人士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智障人士有时会以大叫,推打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伤害别人,而只是他们的沟通能力比一般人弱。

智障人士永远要依赖别人 不少智障人士都有能力独立。据一些统计显示,有八成以上的智障人士(即轻度以至部分中度智障人士),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但能自我照顾,出外工作,亦可帮助别人。

教育及训练智障人士浪费社会资源 智障人士与我们一样,是社会的一份子,有权享用社会资源。同时,经过训练后,他们也能发挥潜能。

智障人士应被隔离 隔离智障人士对他们没有好处,任何人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听取不同的意见,有助于个人成长。

浅谈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篇6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个体体验的终结语言,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智障儿童也不例外。

作为特殊儿童的教育者,本着“以人为本”的信念,以智障儿童语言特征为基础,遵照思维与语言发展的特征,以及听话与说话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对这一过程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

智障儿童,又称智力残疾儿童、弱智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儿童、智力低下儿童及智力落后儿童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残疾儿童。由于他们大脑发育方面的缺陷,听觉分化功能差,加上他们生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如家庭教育不良、单调的生活环境等影响,他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学习说话的早晚有很大差异,一般要到二三岁才会说简单的单词,五六岁时才能讲简单的句子,到入学时他们的语言水平大大落后于正常儿童。他们中有的属于不会正确发音,主要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当;有的是由于智力低下导致语言能力低下;当生活与教育条件不恰当,如受到种种歧视与冷遇时,则更加重他们这方面能力发展的障碍,使智力残疾儿童的落后程度加重。智障儿童理解语言能力低直接影响说话能力的发展,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时,讲不请、无条理、不连贯是经常发生的,甚至用手势,用点头、摇头来表达意思,而不愿意用语言。因此,语言发展必然是缓慢的。

二、听力训练,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

人是怎样学会说话的,是在不断聆听母语后再学会说。也就是说,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听人讲话然后记忆模仿来进行的。听话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它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智障儿童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都比较低,训练中更要体现小步子,多循环,逐步提高要求。

1、加强趣味性

培养听的注意力

智障儿童听话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注意的水平比较低,集中注意是训练听话能力的前提。听力培养中,只有首先唤起学生的集中注意,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听,才能听到、听清、听全、听准。因此,加强趣味性,选择好的话题,运用活泼有趣的形式,生动的讲述,唤起学生听的兴趣和欲望,才能培养他们听的注意力。

在实际听话训练中,可以运用头饰、图画、表演等直观形象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低年级的看图说话《运南瓜》,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采用头饰,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听的兴趣。首先老师戴着小兔头饰按“它去做什么?”“它看到什么?”“它是怎么做的?”“它碰见了谁?”的过程讲述故事,根据情节进行表演,活泼有趣的形式,生动的讲述,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进行听的注意能力的训练的有效方法。

2、创设语言环境

培养听的理解力

人类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学习。”但智障碍儿童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中,常会出现听不明白的现象,对别人说出的话不能理解,这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低。这就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语言环境,培养他们听的理解力。

与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应该常常说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孩子正在做的事。如:“我在擦桌子” “你在看书”。每天讲一些常出现的字、词、句,并不断重复出现让孩子听明白你说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理解某一个新词的意思,孩子就会在理解语意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点滴生活中把语言训练渗透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对智障儿童进行理解性的语言训练,以达到提高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个别化语言训练,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个别化语言训练就是从学生的个别的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出发,以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为特征的同时以相应的教学内容为主线的单一或综合内容的语言教学。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表现不同,程度不同,造成的原因各异。在制定个别化语言训练计划前必须要对每个学生的语言情况有所了解。如:我班的12名智障儿童的最初语言状况是:2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2名轻度语言障碍;5名中度语言障碍;3名重度语言障碍,无语言能力。基于以上的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的语言训练。

1、图片、实物与名称配对

说名称对应实物和图片,也是训练语言的一种方法。针对班级3名重度语言障碍的儿童,根据他们无语言能力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个别化语言训练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有计划地实施。如:让儿童听“香蕉”一词—→拿出实物给他看—→再将“香蕉”图片和实物对应起来。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当儿童听到“香蕉”的发音,就能指出图片或实物。下一步进行的就是长期目标——发音训练。在训练发音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强化物介入训练,这样能够让儿童与教育者自愿合作。如:在学生最想要强化物时进行(如:零食)—→显示食物给学生看(非语言刺激)问:你想干什么?—→要求学生说出“吃”(可作出吃的示范动作)—→最后学生在饿时,会作出吃的动作或发出不清晰的声音。在这时一定要立即给予强化物作为鼓励,哪怕是儿童发出任何与吃无关的一种声音,都要做出正面的积极强化。在反复训练后,能听名称指出图片或实物,能看到图片或实物发出特别的声音,这样语言训练的效果就会上升一个水平。

2、对口型,“一对一”进行训练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智障儿童中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对成人的指令作出意识反应的口齿不清的孩子,运用“对口型”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途径。如:让儿童与成人一对一坐在桌前,桌上放几种不同的水果,成人拿起一种水果,对着儿童说出水果名称,适当夸张口型,鼓励他模仿。有单个的字的训练再到词的训练。这种“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动用的人力、时间较大,但效果明显。

四、创设情境,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儿童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儿童只有在广泛交往中,感到有许多知识、情感、经验、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也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逐渐地习得语言。智力残疾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更应在一种生活化、活动化的环境中进行。

1、善于抓住生活场景和时机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口语训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设置口语交际的场景必须选择适合弱智儿童的生活素材,让弱智儿童在曾经实践和体验中滋生交往的动机,在互动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形成心与心的碰撞。

在学校开展亲情关爱系列活动之一——“给学生过生日”的活动中,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特大蛋糕,孩子们激动的欢呼起来。班里几个语言能力极弱的孩子也跟着发出不清晰的嚷嚷声,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因势利导,老师们建议每个孩子送给过生日的同学一句祝福的话,也可以是一两个字词的发声,表达自己的祝福。学生都很踊跃,有的模仿着说,有的重复着说,有的说了一次还想说一次。

令人垂涎的蛋糕,还有新鲜香甜的水果……这些直观形象的实物,都能很快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易于智障儿童的观察,促进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2、听读训练提高语言能力的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清晨我们的校园里总是飘荡着悦耳的诵读声,连班里语言能力极弱的孩子都能跟着节奏一起发音。

好的听读训练帮助孩子语言启蒙。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适合孩子们的经典古诗、儿歌和一些生动的故事,在每天早读课的前十分钟放给孩子们听,那细腻多变的角色处理,和蔼的语调,清晰的吐词发音,都能打开孩子学习语言的心门,使他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魅力。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也更有效地促进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

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 篇7

1.智障儿童的家庭生活背景:在我校有着这样一群孩子,因为生下来就先天不足,智商相对较低,所以很多孩子的父母亲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选择离婚,将小孩丢给父亲,母亲选择离开。这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母爱。随着一天天长大,本来自身就残疾加上没有给予足够的爱导致他们自卑。

2.智障儿童的学习背景:智障孩子因为在普小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孩子,会受到同学的歧视,所以大部分孩子会选择来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且这类孩子在家也不太受家长们的重视,如果可以自理的孩子,家长一般会选择让他住校,周一送来周五接回家,导致他们跟家人接触的时间很少。

二、不同主题的情感类抒情歌曲对孩子们的情绪影响

1.表现父爱一类抒情歌曲对孩子们的情绪影响

选择全校十二名高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之所以选择高年级的智障学生,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受教育的时间长,他们能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歌词的意思,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情绪。首先,我们欣赏歌曲《我有一个好爸爸》。《我有一个好爸爸》这首歌描写的是我们勤劳的父亲为了家庭努力拼搏,给妈妈还有孩子创造一个美好家庭的赞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但是句句都是最实在的赞美之言。《我有一个好爸爸》这首歌一共试听了六次,十二个学生表现的都如平常一样,情绪和动作均无较为明显的波动。

2.表现兄弟朋友情谊的抒情歌曲对孩子们的情绪影响

我选择的歌曲是《我的好兄弟》。《我的好兄弟》描述的是一个人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有个好兄弟为自己唱歌庆祝分享喜悦,在自己受苦受难的时候,有个好兄弟安慰和陪伴自己度过煎熬的岁月,歌词写得很好,表现出男人不愿说出的苦,但是做兄弟的愿意和他承担他的一切。表现了兄弟之间的兄弟情义深似海。这首歌同《我有一个好爸爸》一样,一共试听了六次,这六次试听中,所有的学生都显得很兴奋,很激动。有些学生互相拍拍对方,以示友好,甚至出现学生相互拥抱的情景。整体现场体现出欢愉,快乐的氛围。在他们的神情中看到了他们这些年同窗共读的兄弟情谊。

3.表现母爱的抒情歌曲对孩子们情绪的影响

歌曲选择《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是写给母亲的一首抒情歌曲,它赞言了母爱的伟大。歌词所描述的都是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在第一遍试听时,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并未发现我所想象的快乐的表情。起初,我认为孩子们是不喜欢这首歌的旋律,并未多想的我,就开始了第二遍的试听。但是当孩子们再次听到这首《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的时候,忽然间,有两个孩子将耳朵捂住,有三个孩子流出了眼泪,其余的孩子们也都是满脸的痛苦表情。这时的我忽然间意识到,孩子们的心里感到难受了。我赶紧关掉了音乐,跑到哭泣的孩子们身边安慰她们,小心地打探着她们哭泣的原因。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哭的满脸泪痕的男孩子操着嘶哑的嗓子,对我喊道:“老师,我想妈妈了……呜呜呜”。那一刻不知怎么的,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我知道,他们触动了我心里面的那一抹柔软……

三、这三种不同主题的情感类抒情歌曲对孩子们的心理的影响

这三首抒情歌曲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1.表现父爱主题的抒情音乐,对于试验群组的智障学生而言,是超过他们的接受限度的。对于他们而言,父亲更多的是严厉,脾气暴躁等的形象。智障的学生是很难理解深沉的父爱这种较为高级的情感,以至于这一类的抒情音乐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太多的触动。

2.表现兄弟情义主题的音乐,通过这十二名智障学生的表现显示,它能够给智力迟滞的学生代来愉悦和放松的心情,并且会对其行为产生直接正面的引导作用。并且通过两年来的观察以及同年龄段的正常孩子的表现可以推断出,智障学生对于兄弟朋友情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积极向上的需求。他们渴望自己拥有许多伙伴,他们渴望有许多的朋友能够和他们玩。其实,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变相的关注,继续往深度挖掘,那就是自尊!通过这个小试验,我们可以看出,描述兄弟朋友情谊类的抒情音乐会唤起智障学生的内心最深处的自尊。

3.表现母爱之情主题的抒情音乐《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从十二名智障学生的表现而言,是最为明显与激烈的。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母亲的感情极易被引导出来,并且会给他们带来相当的不愉快之情。他们的不愉快并不是由音乐导致,而是由音乐所引导出的对于母爱的情感所导致。同时这个小试验也说明,母爱相比于父爱而言,更加易被智障学生所触动。

四、对我们的启发

1.用有利的音乐帮助孩子们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在普通学生的音乐课堂上,可以选择任何音乐歌曲给孩子们欣赏,但在我们学校,我们选择歌曲要反复的去思考,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心理就比同龄正常孩子脆弱,再加上有些孩子缺少母爱,内心更加闭塞,所以我们选取的歌曲一定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我们要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歌曲,要选择积极向上的,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歌曲,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在大千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份骄傲和自信,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去生活。

2.孩子们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蒙氏教具对智障儿童发展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蒙氏教具;智障儿童;小学教育

蒙氏教具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教育,对于开发儿童的潜能和智力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将其应用到智障儿童的教育上来,将这些丰富多样的蒙氏教具用于培养学生的专注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类总结能力等,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

一、“实体化”教学

“实体化”教学是蒙氏教育中强调的重点,简而言之,让行为和习惯慢慢地变成学生脑海里的一种思想,进而变成一个人身体的一部分。蒙氏教具就是依托于这种理念,将学生的感官部位先实体化,即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感受到这个东西的存在,再在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个具体事物的概念是什么,该叫什么,这样学生在直观了解之后再理解概念就比较容易记忆。例如,利用蒙氏教具的感官教具插座圆柱体,让这些特殊儿童仔细辨别这些圆柱体的高低、粗细、深浅和大小的不同,教师可以单次仅仅训练一个项目,让学生完全了解弄懂之后再训练另一组圆柱体,最后可以将四组圆柱体混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逻辑联想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工作性”教学

蒙氏教具的创始人把学生的上课定义为工作,学生的工作。成年人可以工作,小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工作”,工作是人性的一种体现。智障儿童也会和成年人一样,对“工作”有所钟爱,对他们来说学习动手操作就是一种工作,让他们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教具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进行“工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探索和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参考,例如,对于蒙氏教具中的感官教具和数字教具而言,可能有的儿童比较喜欢感官教具,有的儿童则喜欢数字教具,说明他们每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对数字和色彩以及一些文字的敏感度不同,教师可以从中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在他们选好玩具之后,正确演示过后,要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让他们尽可能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话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在课堂上使用蒙氏教具对智障儿童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促进儿童智力发育、个性发展、潜力挖掘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有效教具。“实体化”教学和“工作性”教学的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智障儿童的逻辑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

參考文献:

[1]胡向阳.听障儿童听觉口语教学示范教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2]孙喜斌,高成华.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M].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尝试 篇9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搞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是每一位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对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直接监护人,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1、要面对现实。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又不能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任其发展。家长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正视现实,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可以成功的。

2、要热爱孩子。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和权力。如:一起说话交流、参与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外出社交活动等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3、要方法得当。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脑损伤及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1)教育要有针对性。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段时期一个重点地进行教育。如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规范作息时间、按时起床、上学、生活自理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指导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2)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孩子的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如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

方式,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道理学会做事。

(3)多鼓励和强化。由于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识记缓慢,注意力分散,思维想象混乱等特点,在教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要花费更多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家长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严格要求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要给予肯定、鼓励,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不断克服、矫正身心缺陷,促进身心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半途而废。

(4)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智障儿童往往是通过模仿学习,懂得一些道理,因此家长要文明举止、和睦相处,以良好的日常行给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篇10

【摘 要】智障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教师可针对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本文阐述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的五种策略: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关键词】智障儿童;低年级;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语言是思想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多年的培智教育工作中,发现多数智障儿童在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吐词不清,发音困难,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是他们的常态,从而影响了他们整个身心的发展。因此,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呢?教者在培智语文教学工作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

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要上好语言训练课,教者首先就要对语训教材深入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领会教材精神的基础上,设计精妙的计划。智障儿童由于在年龄、智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所以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分类设计,分层教学是教者常用的方法;无论学生的智商情况和学习情况怎样,老师都要想法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口练习说话,说长说短都要说。比如在《小白兔运南瓜》一课中,分层教学让我地教学得心应手;在句式训练中,我是这样做的:“小白兔运南瓜。”指导孩子逐步扩展“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_______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

二、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

说是语言的输出,听是语言信息的摄取和输入;无论是智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学习语言表达就要从听开始。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许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不受控制,往往是老师说的时候他们随声附和,这样就丢失了听的信息输入,在接下来让他们说的时候又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过激,要以温和的言语来进行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就要先集中注意力,安静、耐心地听教师讲话,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和表达。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边听边想,就能抓住重点学习老师的语言运用技巧。

三、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

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相对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要他们开口说话,必须要给他们真实形象的语言交流环境,否则他们就是想说也不知怎么说,或者说是说了,但是说得不对门,因此,我很注重根据教材创设合适的情境,诱导他们说出心中想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心灵是单纯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是喜欢小动物的。在教学《快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如下情境:出示画面,进入情境;朗读指导,渲染情境;角色扮演,升华主题;以上情境主要是通过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创设而成。

还有一种情境,真实简单又直接,那就是动手实践,边做边说。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就学会了!是的,这句话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比如,在教学《刷鞋》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刷子、脏鞋子、肥皂等,边复述课文边刷鞋子,一个一个地说,一个一个地刷,最后再组织一次比赛,比比谁说得好,比比谁刷得好,真实的劳动情境令这群智障学生对这节课始终记忆犹新。学生的语言潜能都被挖掘了出来,相信那一课的学习对学生之后的语言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

要很好地开展语言训练,离不开优秀的语训教材。所谓优秀的语训教材主要是指教材要符合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篇幅要短,语句精炼,内容生动,容易让学生理解。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这类优秀的语训内容,但也有一部分内容,语句挺好,但是配的插图比较呆板,不够有趣,教者就把它挑出来,重新配上适当的图片,进行教学;还有一些内容过长的,教者就在不改变原文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它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中仅限于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说话能力,我常常上网搜寻一些短小有趣的文章,挑选出来,加以删改,配以合适的教具,收效甚佳。我还把智障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改编成小故事,训练他们听话再说话,故事中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学生通常都很感兴趣,而且表现得有话可说。

五、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一度走入了简单模仿普小的误区,分科教学,各门学科基本上是独立的,死板而又缺乏趣味性,语言训练也以本为本,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为了更好地对智障儿童进行补偿与矫正,我力求将各门学科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代偿作用,将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知识有机渗透到语言训练中来,为学生练习说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教学分析与思考,总而言之,智障儿童智力发展有缺陷,语言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地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尚丽丽.语文课堂上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J].课外语文,2013年10期

[2]苏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摭谈[J].新课程(下),2013年第12期

对“学困生”实施愉快教育的尝试 篇11

一、挖掘生活的闪光点,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学困生”的表现为满不在乎,破罐子破摔;有的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但无论是哪种学生,他们在学习上都比不上别人,内心都是比较孤独、自卑的。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注意从生活中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进行鼓励,让他们有被别人认同的喜悦,重新树立自信。如:我班里有一个学生,已经十一、二岁了,才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有名的调皮大王,老师和学生都对他皱眉头,他本人更是破罐子破摔。而我在他面前从来不提他的缺点,上课他不认真听讲、捣乱,学生报告给我,我装做没看见,反而表扬他上次作业认真完成,他听后,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在以后的劳动中,我抓住他的长处——力气大,让他有一个表现的机会,他干得十分卖力。在劳动总结时,我故意问大家,今天的劳动中谁的表现最好?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他激动地脸都红了,这也许是他第一次得到同学们的表扬。从此,他慢慢地变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困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为独立的主体,为学生创立愉快的环境、氛围,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为了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独特体验。

为了满足“学困生”的需要,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我为“学困生”设置情景,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进行积极地评价,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小组讨论,我参与到小组中,让“学困生”谈谈他们的想法,充分肯定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先肯定他们的进步,再提出希望,使他们愿学、乐学。

三、培养“学困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对于“学困生”,老师最容易出现的偏差是总指望他们一下子好起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以上的偏差,让“学困生”在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时,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增强自信心,给他们带来快乐。

对于他们,我始终抱着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他们实施鼓励性的评价,比如“你说得真好!”“他表演得多精彩,多有想象力啊!我们为他鼓掌。”等,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困生”经常受到不公正的评价,这就相应地引起了他们自尊心的衰退。在愉快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从老师那里既得到同情和爱抚,又得到尊重、谅解和公正的评价,对学习有了情感体验,有了足够的信心,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四、创造条件,发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困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和丰富,学习兴趣越来越增加。在学习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三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通过课堂游戏,引发学习兴趣

游戏能够给学生带来智力、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它是那么令人倾心,几乎无须任何号令,就能使所有儿童沉浸进去。

我在教学活动中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困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知识,对他们多鼓励、少指责,让他们每堂课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性,进而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求知欲。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学困生”对于动手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组织“学困生”去发现“真理”,体验成功。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有所发现,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造条件,产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困生”,我注意发现其学习上的点滴进步,采用鼓励和赞赏的方法,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我采取巧妙的方式,在表扬中指出不足,在批评中肯定其进步,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改进措施。

“学困生”起点低,他们或多过少地存在着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等学习心理障碍。我对“学困生”做个案分析,针对其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给予必要的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真正的了解,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激起他们的内部动机,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主动、积极的学习,逐步养成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优良学习品质。

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评比法”“榜样法”“竞争法”训练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愿地、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港头实验小学)

上一篇:三下乡发言稿定稿下一篇:车辆保险电话销售技巧